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疍民调研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疍民调研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疍民调研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疍民调研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厦门疍民习俗

陈嘉玲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作为海西龙头的厦门,经过半世纪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前人们为厦门留下的无数文化财富仍在继续上演,地方瑰宝仍在世人的手中不断传承。秉承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我们对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厦门疍民习俗”,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简介介绍了“厦门疍民习俗”的由来及内容;然后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真实数据揭露该文化发展保护现状;在最后,对“厦门疍民习俗”的保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疍民;疍民习俗;文化保护

一、厦门疍民习俗简介

疍民,分布于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疍民最早是古百越族的后裔,民间有山畲水疍之说。

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是疍民集居地之一,明末清初疍民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捕鱼或造船为生。据乾隆《鹭江志》中的《鹭岛水仙宫碑记》载:“鹭门田少海多,居民以海为田,恭逢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蛤之利,上供国课,下裕民生”,这就说明厦港在清初时就成为全国较有名的渔港。

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一起,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忌说:“翻、沉、破、死、灭、熄、离、散、倒、空”等字;日常在船上吃饭,饭后不能将碗倒放;吃鱼不准乱翻,小鱼整条用筷子夹到自己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肉吃完了,要先把露出的鱼脊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这是顾忌有翻船之虞;有的饭后还把手中的筷子在碗里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渔船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疍家特有的海上公德,就是在海上发现漂流的尸体,必须想方设法带回渔港妥善处理。厦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情的小寺庙。

长期以来人们把厦门疍家女、惠安女和浔埔女称为“福建三大特色女”。厦门疍家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按各人的身材量体裁剪,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这样的油衣裤穿戴起来十分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他们在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他们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厦港疍民习俗丰富独特,蕴含了深厚的疍家历史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厦门疍民现状

1、厦门疍民人数锐减,疍民正逐渐消失在海上,疍民文化习俗的传承前景堪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厦门地形复杂,丘陵山地众多,平原面积小,可耕种面积比例少,淡水资源缺乏……总总原因,促就了人们讨海为生,才有了疍民以及由形成的独特疍民文化习俗。但是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厦门海洋捕捞业目前处于式微状态进入转移转型期,疍民靠海生存面临困境。进入新世纪后厦门展

开海域整治工作,以此为契机,大量疍民选择“上山”2定居。加上厦港片区正处于旧城改造,疍民比例日益减少,文物流失,民俗氛围淡化,疍民习俗处于濒危状态。如今虽然疍民的行业讳忌和信仰信俗之风尚存,但在人生礼俗,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各方面已有很大变化。

70多年前,厦港2万多渔业人口中,80%是疍民,而如今的疍民人数,却仅占厦港总人口数的20%。上个

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还曾展开调查,经调查发现,由于长期的多元混居,当时的疍民已被同化,除了特殊的服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3

在我们探查当日,在位于民族路与大学路交界处的避风坞里。我们看到一些光着膀子的男人或女人,在靠坞的船上晒网、洗漱或者闭目养神。然而,他们大多不是本地的渔民了,不少人来自江西等临近福建的省份,甚至,有的从更远的内陆而来。他们自称是“假渔民”,或者“半渔民”。他们并不真的住在渔船上,有的只是出海时在值班的夜里留在船上;有的哪怕夫妻相携周一到周五都在船上忙碌,到了周末,也一定要回到岸上的住家,腻上一夜。

2、作为国家级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4,对其知之甚少,缺乏应有了解。

图一是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疍民的了解非常少,甚至是位列榜尾,是人们最不了解的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图一

三、厦门疍民习俗保护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

如果没有宣传,疍民习俗渐渐被人们遗忘,那么该文化遗产的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政府得加大力度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广大民众了解,我个人认为,只有去了解它,民众才会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才会自觉的去保护它,珍惜它,爱护它。政府得多投点心思。以身作则,这样我相信,日后一定会让大家都有自觉的意识去保护它,不让它受伤害!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认识,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最好从中小学中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力度,发挥政府与民间的力量。

2、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疍民当前正频临消失边缘,要保护疍民习俗,其根源就在于保护疍民,保护海洋。政府应当重视对厦门海域综合整治的同时,对旧避风坞,如沙坡尾片区的环境保护。

3、将“厦门疍民习俗”成为对台往来交流的一个桥梁纽带,从而引起人们重视。

厦港疍民习俗播布广泛,影响面广。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渔家交往密切。厦港疍民几乎人人都有到过台湾的亲身经历,台湾,澎湖的海岸线,历史上都留下了厦港疍民的足迹,他们从台湾学会使用渔冰的使用方法,也向台湾渔民传授拿手的"钓粗"本领。厦港疍民早期还利用鱼汛淡季或渔船往返之便参与"台运",交流两岸的土特产。名老阮金生,苏银来,陈台湾等都成为"台湾通",不仅开辟了台湾沿海的多处新渔场,远的甚至到过琉球群岛的扛桥屿。就是在台湾与大陆人为隔绝的年代,厦港疍民与台湾渔船民也保持着接触和联系,海上相遇或会见时,双方都以乡亲称呼,有时还互邀过船叙旧,亲热无间!两岸渔家冒着风险救灾,互施援手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在两岸局势缓和恢复交往的形势下,厦港疍民充分利用两地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海洋空间,引海上岸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台商台渔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和交流。

4、生产性保护,用发展宣传保护疍民文化。

参照国内其他地区传统文化习俗保护发展发展方式,采取生产性保护,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07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08.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

5、相关部门应当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自发保护前任遗产。

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

四、参考文献:

[1]陈复授;《厦港疍民习俗》的文化内涵与现状思考[J];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厦港疍民习俗项目文本;2007年1-3月

[2]厦门最后的疍民;东南早报;2008年12月1日刊

[3]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问卷调查[J];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7月7日发布

[4]《闽台民族史辨》;郭志超;黄山出版社2006年出版

家文化

家美家和家兴 ——黄岛区六汪中心中学“家文化”特色德育工作 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特色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家文化”为主线的德育工作理念,以“家美·家和·家兴”为工作目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形成我校特色德育品牌。 一、我们的“家文化” 家文化的核心意义是“爱”、是“港湾”,“爱”、是指学校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它一方面强调老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另一方面也指出学生要像爱父母一样感恩、尊敬老师。这份爱也是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像父母一样爱他们;不是为他们考虑一时,而是着眼一生。 同时,“家”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港湾。对教师而言,这个“港湾”不仅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港湾,让他们在这里不仅学到知识,还像父母一样给他们关爱,为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教会他们承担责任、学会感恩、重视亲情、团结友爱。 家美·家和·家兴的含义: “家美”:不仅是在物质层面上要注重营造校园美的环境,更要做到用“爱”美化家庭成员的心灵。“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用实体承载文化、传导文化和展示文化,重视建设视觉文化,使“家文化”随处醒目可见;用美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全校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全体师产生持续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家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营造出深厚的家庭气息和氛围,形成辐射学校内外的传播效果,让教职工、学生身居其中,感受实实在在的“家庭”氛围。(展示家文化装饰、教职工伙房做面食等照片) “家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做到克已、奉献,遵守家庭的约定,家庭才能“和”。也只有家庭和谐,每一个成员才能分享家的温暖,感受

疍家

疍家棚 疍家民居:疍家人从出生时,就习惯于水岸两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便是他们唯一的家。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疍民们便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椽,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被本地人称为疍家棚”。疍家棚的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外观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疍家人很爱洁净,一般都会在地板打上一层光亮的蜡,并擦得纤尘不染。在棚里居住,如在船上一样,坐卧席地均无床椅,卧室也不用设蚊帐,因近海风大无蚊之故。疍家人虽然依水建起了疍家棚,然而船艇仍是疍民的另一个家。疍家有举家随船出海的传统,俗称“家口船”,船艇是流动的家室,棚户是“基地”。平时,棚户以老弱者留守,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大事,合家才聚宿棚户。1949年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并分得田地和房屋,才使这一传统习惯有所改观,疍家人从此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疍民的由来与分布 疍,音dan,也写做蛋。疍民属汉族,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有关疍民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这些水上居民自比为浮在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所以自称为疍民。现在我国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根据他们捕捞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渔疍、珠疍、

蚝疍。 疍民—风俗 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卫生清洁。 疍家女出嫁前要“哭嫁”。过去的疍家人少文化,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至今沿袭。 三亚疍民—语言 三亚疍民世居三亚,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无统一的语言,三亚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通行粤语。 咸水歌(广场) 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家文化的论文

论家文化在基层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家文化是人类历史的财富和底蕴,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石, 是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班站家文化的实现,需要每一项计划都能完美地体现班组的文化主张,树立班组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团队精神,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协调发展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企双赢”。 关键词凝心、融情、聚力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要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就要使成员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家庭“成员”关系,也就是在基层单位中建立起“家园”文化。领导层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基层人员的创新和示范,家园文化与基层单位特色相结合, 以激励为出发点,以创新思维为管理点,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的发展推动基层单位的发展,以人的素质提高推动基层单位的素质提高。在实践中采油五厂****站大力推广“凝心、融情、聚力”的“家”文化,提出“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倡议,把“凝心爱家、聚力建家、融情和家”的家文化理念引入到班组建设中,班站建立起学习图书角、爱心小药箱、清洁小厨房和温馨小菜地。在“生活之家”墙报里张贴“班组全家福”照片和安全家书;在员工活动室内举办个人书法、摄影作品展示并开展员工厨艺比赛。让远离“小家”的员工时刻感受着“大家庭” 的关爱。 “家长”对于“孩子”要一视同仁,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没有冷漠,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在营造“家文化”的过程中,以党支部为龙头,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班站党支部通过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和党员群众“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设了载体。面对新形势下员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 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沈丘县信访局退休干部,市、县文史研究员刘庆同 沈丘山东支刘氏的根祖文化应从沈丘县老城,安徽省临泉县南刘楼村祠堂的楹联说起。 近日,我翻开1999年7月1日续谱时的座谈资料:安徽省临泉县白庙乡南刘楼村几位年老的族人,刘志家80岁,刘云家86岁,刘明家84岁,他们以前是家谱保管人或知情人,可惜家谱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烧掉了(大约是1966年、1967年)。那时是按“破四旧,立四新”,即“破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观念”而焚烧掉的。他们说,南刘楼村解放前也属沈丘,因距县城(今沈丘老城镇)较远,为祭祖方便,他们在村内建有暖阁(祠堂),内有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暖阁的楹联:上联是“七闽昭俊烈,国而忘家,衣食父母各遗爱。”下联是“三殿配宏恩,上用敬下,当日天子有故人。”横批是“彭城世家”、“阳谷稼生”、“青藜照读”等。还说,相传还有“老三门,小三门”之说。而我县大刘集族人刘新华那年介绍说:“1996年,福建省蒲田市江口镇东刘村西刘村,白沙镇的白沙村是我沈丘山

东支刘氏族人的后裔,特来沈丘认祖和联系续谱事宜,可惜未能如愿。相传他们是黄河四次决口由周口东南某村迁往福建江口镇的,而白沙镇的白沙村的刘氏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由周口东南某村给倭寇当脚夫迁武昌,又从武昌迁白沙镇。他们过年时的春联,横批都是写“布政世家”、“彭城世家”,而我家的堂号——“藜元堂”。当时座谈时我也不懂,他们也解释不清,其实他是告诉人们根祖是谁?老家是哪里?以及先祖的光辉业绩,让后人不要忘祖。经查资料,分别考证如下: 一、彭城世家 彭城是刘交的封地。刘交是汉太上皇刘煓的四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四弟,据《中华刘氏通鉴》记载:刘交年轻时就好读书,多才多艺,有大志,曾拜旬子的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的思想最与刘邦接近,深受刘邦的宠爱。自刘邦从丰沛起义,就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刘邦封刘交为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为创立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家天下缔造者之一。故刘交是刘邦第一批封王者之一。在公元前201年就被高祖刘邦封为楚王,他所建立的郡国就叫楚国,定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时管辖着薛郡、东海郡、彭城郡,共3郡36个县。位居华东肥沃地区,是西汉初年势力较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民俗风情文化 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省毗邻,西、西北与省接界,西南与省相连,东隔海峡与岛相望。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平原、兴化平原、平原、平原。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耕地集中区,亦是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有闽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平原、平原、平原、兴化平原。 一、气候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陆260-300天,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沿海及岛屿地区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风能和海峡油气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的风土人情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

家文化演讲稿3篇

家文化演讲稿3篇 梦想,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词汇。民族因梦想而兴盛,国家因梦想而富强,人生因梦想而精彩。20XX年,注定是XX厂员工们值 得记忆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站在历史的新坐标上,我们开启了一 段筑梦的旅程。我们庆幸,庆幸自己也是这泼洒色彩的一员,我们 正用年轻的身躯,用青春的热情,在历史的进程中高高擎起“中国梦”的旗帜。与所有职工朋友们一样,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集点上,今天的XX职工们也怀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根植于企业发展的 梦想之中。那就是秉承“XXXXX”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推动建设区域内一流电力企业梦想的实现,托起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电力职工,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要实现企业 “二次创业”的梦想,当前必先做好三件事情:学习、提升和创新。于是,在XX厂干部职工之间,创新创效活动已经蓝然成风,积极建 言献策,提合理化建设,深入挖掘设备潜力,对标行业先进技术, 努力探索经济煤种混配方式,大力开展修旧利废降低消耗,做精、 做细、做深、做透已经渗透到各个工作环节。他们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超越自我,创新精神早已融入到XX青年血液之中,包含着勇 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一股激流,奔流不息…… 想品味梦想的甘甜,就要备尝汗水的味道。不管是“中国梦”、“企业梦”,还是我们个人的梦想,都需要以汗水来孕育,以创新 和实干为“脚”来丈量,这样,梦想才会越来越近。在XX厂刚刚尝 试大量掺烧经济煤种之初,锅炉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结焦,严重威 胁机组安全运行。为了提高机组安全运行基数,XX厂组织技术骨干 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总结经验,最终由 XX分场职工在原有捅焦工具上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再由XX分场职 工组织实施,设计制作出了大、中、小不同型号,简单实用,易于 操作的捅焦工具,适应了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特点。一项小小的 工具改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突 出贡献。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广西北海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广西北海 北海,地处广西南部、北部湾东海岸,北海境内有钦北铁路、209、325国道经过,高速公路可直达南宁、湛江等地,把北海与桂林、重庆、成都、广州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构筑了中国西南地区便捷的公路出海通道。北海开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简介北海,位于广西最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让人流连忘返。它还是一座具有亚热带滨海风光的美丽城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北临钦州,东北临玉林,东邻湛江。北海是中国南部海滨的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大自然优厚的馈赠为这里钩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是真正的冬暖夏凉。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9℃。北海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2500~5000个,比内陆城市高出50~100倍;以著名的银滩为代表的海滨带,风光旖旎,具有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水、阳光、沙滩”的全部要素。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多台风。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名称来源广西北海市的“北海”之名来自其海城区地角镇的同名渔村“北海村”,由于此地最早开发人群都是疍家渔民,他们长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风港的村落,该避风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个半岛),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朝沧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定位于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设“北海镇标”作为“北海”地名的称谓。由于此种说法转述频繁、引证广泛,因此成为一个定例。据文史资料记载,“北海”一词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国人所称呼。1965年6月,北海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海岸线与海域北海市的海岸线东起山口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宋琳英(1992-),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不同的民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他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甚至可以说,特色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为山西旅游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活力。以大槐树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现实条件下山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发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35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在此之中,民俗旅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项目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民俗气息、显著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形成了巨大诱惑和感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文化生境 (一)大槐树景区的移民历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内,洪洞县位于临汾北30公里,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从洪武六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间,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移民总共18次,主要是从山西迁往周边主要的省份等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期,由于灾害越来越多,战争不断,导致中部地区人空虚,耕地荒芜,同时山西因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作为屏障,这个地利优势导致易守难攻,所以人民生活安定,农作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和相邻的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正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各省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是的这里

家文化建设方案

“家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每位员工都是“家”的一分子,创造和谐、团结、信任的“家文化”,是每一“家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家文化”的建设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实施: 一、以彼此的微笑来增强大家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微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作为一种无声的社会语言,比“请”“对不起”之类的有声语言更基本、更重要、更微妙。微笑体现了员工之间的互相尊重;微笑体现了彼此的赞扬和鼓励;微笑体现了员工之间沟通的高效;微笑体现了公司领导的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和平等待人;微笑也体现了下属的理解信任和有力支持。今天,我们提倡公司的员工彼此间多一些微笑,将微笑带到会议上,将微笑带到工作中。在员工工作上遇到难题无助时,对其微笑给予其鼓励和信心;在员工为犯错而自责时给予其微笑,以显示宽容;在员工取得成绩时给予其微笑以显示肯定。让员工沐浴在轻松愉快的“家”环境中,充分发挥彼此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家”的美好明天奉献一份力量。 二、建立谈话机制,帮助“家庭成员”成长 在员工职业生涯的进入、成长、成熟等各个阶段,可能会阶段性地产生困惑、迷惘、失落、懈怠等消极情绪,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排解渠道对员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公司管理干部和员工定期不定期的谈话,从关爱员工入手,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让员工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谈话的形式可以是单

独谈话,也可以是公司管理干部和员工采取座谈会。谈话的内容以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为主,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排忧解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引起员工心理失衡的外部因素;谈话过程要作谈话记录,对员工提出的建议、问题或困难要及时向公司汇报,相关部门要尽快落实帮扶措施。综合部通过查看谈话记录、向其他员工了解情况、出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后续跟踪,努力培育员工平和、健康、和谐的心态,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三、设定“关怀周”,真诚关心员工生活 设定“关怀周”是为了让员工真切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之心,关怀的内容可以是员工的生活、情感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各部门可以在每一季度选定一个周,在这一周内突出“员工关怀”这个主题,逐步推向整个公司。在“关怀周”内,员工可以和公司管理干部交流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公司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同时,员工关怀是一个长期的、公司高度关注的主题,我们单选出一个周来突出“员工关怀”,目的是来提升大家对员工关怀工作的重视,并逐步常态化、规范化。在日常的工作中,各级管理干部也要多做:(1)谈心:和员工进行愉悦的谈话。(2)便条或邮件:告诉你欣赏他工作的哪些方面和理由。(3)参与:当员工在完成一件有压力的工作时,去征询员工需要你提供怎样的帮忙,然后按照他们说的方式去做。 各部门在“关怀周”活动中要充分采取多方沟通,积极听取员工对该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活动的安排与决策

2017闽文化概念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如()及演出习俗繁多等。 A. 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 和中原古剧 B. 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 C. 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D. 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 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A. 石材 B. 石质 C. 石纹 D. 石形【参考答案】BCD【答案 解析】 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如( )。 A. 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B. 多渠道的贸易 C. 多港口的对渡 D. 郊行的兴盛【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地处僻壤、消息闭塞的福建竟能在文论上经久不衰,其原因,正是与闽地特有的文化有关, 具体如:() A. 严羽受禅宗“顿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 B. 刘克庄 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C. 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 外文化的冲击而具有反叛性格 D. 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 因【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清至民国,福建总志有五部,即()、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陈衍等人修纂 的《福建通志》(也称《福建新通志》。) A. 郑开极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B. 谢道承等人编纂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C. 沈廷芳等人主撰的<福建续志(九十二卷)> D. 徐景熹等编纂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 戏班众多 B. 流播国外 C. 剧 种繁多 D. 演出更加普及【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分圆雕、()等类,有花果、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千种。 A. 浮雕 B. 镂雕 C. 薄意 D. 印钮【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莆仙十音主要形式有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文十音演奏时()。答案:1,2,3 福建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的原因是()。 A. 刻经历史悠久 B. 朝廷多次向各寺颁 赐经书 C. 海外寄赠 D. 寺院购买【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 古越文化的遗风 B. 中原文化的传入 C. 宗教文化的传播 D. 海外文化的冲击【参考 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A. 闽学即朱熹学说 B. 闽 学即理学 C. 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 闽学即闽中之学【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家文化”调研报告

“家文化”调研报告 “一枝一叶总关情”、“春雨润物细无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公司的员工普遍年龄较小,且来自五湖四海,由于企业特点,公司员工尤其是基层场站员工工作环境单调,业余文化生活贫乏,面临着对家庭照顾不及、子女入学难等实际困难。四年时间里,是什么让这些来自全国各自的员工扎根江西,扎根江西天然气,扎根基层场站呢?那就是公司大力推进“家文化”建设,倾情打造员工成长乐园。 一、公司“家文化”建设现状 一是起步较晚。我国传统文化将家视为生命的摇篮,生活的爱巢,温馨的处所,避风的港湾。家之重要,家之美好,自不待言,“家文化”正是源于“家”这个基础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精髓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体现。近年来,不少企业致力于“家文化”建设,并取得了长足进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家文化”,国外知名企业早有涉猎,如日本的松下集团等企业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国内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创造了好的做法,如娃哈哈集团等企业。哇哈哈倡导的家文化,即:“小

家”员工、个人,“大家”企业、国家,“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是其家文化的核心要义。 二是做法突出。公司坚持以感情吸引人,通过开展“五小工程”创建及一块展板、一张贺卡、一堂讲座、一封家书“四个一”活动,开展“五小工程”创建及一块展板、一张贺卡、一堂讲座、一封家书“四个一”活动。一份来自公司的生日祝福、一次畅所欲言的恳谈会、一张寄给远方亲人的喜报,无不温暖着每名员工的心。例如:为了解决青年员工婚恋交友难问题,公司与南昌县教育工会开展了“金秋十月?爱在南昌”青年联谊活动,共有15对青年牵手成功;在上饶站与共青团上饶县委开展了“小城大爱?温暖西城”单身青年联谊活动,促成了两名场站员工牵手心仪对象。 公司坚持以机制留住人。新员工入职第一天起,公司便会挑选一名优秀人员采取“一带一”的方式,手把手地帮助新员工加强业务锤炼,提升技能水平。公司通过严格实行绩效考核,拓展员工晋升通道,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初步搭建了良好的员工成长平台。例如:公司每年都会举行一场涵盖所有生产运行人员的技能考核,激发员工加强学习、提高技能的同时,还为公司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三是初见成效。目前,公司总体上员工队伍比较稳定,员工精神面貌较好,工作热情较高,“家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文化”建设中,公司初步让员工拥有了“三感”,即:让员工拥有幸福感,大多数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了关怀,感受到了爱护,感受到了温暖,愿把心留在企业;让员工拥有认同感,大多数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认同企业的文化,认同企业的机制,愿

北海疍家文化

北海疍家文化 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古代疍民主要分布在长江和东南沿海一带,今集中在两广和福建沿海。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多以船为家。“疍”之得名,因其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而称。 北海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海疍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组成体系是由几个不同的群体板块构成。一是具有广西唯一的有纯疍家群体的建制镇;二是具有由客家人为主体的疍家群体;三是有史籍记在中最古老的疍家群体;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风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风俗的疍家群体;五是具有专业化的疍家群体。这就是千秋焕彩的北海疍家。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家人信奉妈祖,市区有普渡震宫,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三婆庙都是用以供奉妈祖。疍民们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在疍家的心目中,天后宫的规格仅次于观音庙。天后的正式尊号是天上圣母。闽台地区称为“妈祖”,专门建“妈祖庙”来供奉,北部湾沿海或称天后或天妃,民间俗语也称为“三婆”,供奉天后的庙宇也就叫天后宫、天妃庙或三婆庙。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珍珠珊瑚及贝壳打造,还喜欢戴笠,这种笠做工考究,呈圆锥形,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金光闪闪,既是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戴着这种笠,防晒又防雨,是常年在海边劳作生长的时常经历日晒雨淋的疍家姑娘的必须品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当他们的父兄、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在家里或岸上织梭,补网,我小时候曾到过疍民亲戚家,亲手尝试织梭。疍家女成亲时要不是看夫家有没有房,而是看有没有船。当地的渔民都很有钱,因为普通的一艘渔船就是一辆好车的价钱,好的更是要一百多万到几百万不等的。相比,疍民的住房比较简单,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渔船就是他们的家。说起北海疍家文化,不得不提起涠洲疍家,晋代刘欣期是最早记述涠洲疍家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在《交州记》中对涠洲的记述,才为后人保留了涠洲疍家的千古风采。 刘欣期的《交州记》中记:

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广西北海当地民俗风情

广西北海当地民俗风情 北海位于广西的最南端,那里生活着叫做“疍家”的渔民。疍家作为“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其居住一般在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里,北海历史上聚居于外沙和市区海边街傍海一带。该棚户竹瓦板壁,秋镒简陋,室内陈设简单,卫生清洁十分讲究,市民管它叫“疍家棚”。疍家在历史上被看作是“愚蠢不谙文字,不记岁年,朝夕惟局促舟中,所得鱼仅充一饱的蛮民”。有“男女衣不盖肤,婚时以蛮歌相迎”等习俗。可见当时的疍家生活是何等的艰辛,难怪北海有“有女不嫁疍家老”的说法。 疍家人少文化,普遍迷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传说,每一个人出生来到世上,就随身带来属于自己的一份“福”,这份福包括一生应有的衣、食、住、行,还包括体力的付出和精神享受。如果从小就能珍惜它,把“福”积蓄起来,老了就有享不尽的“福”。若是一生能勤劳节俭、怜贫恤苦、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就是“积德”,又叫“积福”。好事做得越多,就会不断增加你的“福”。因为福寿相连,所以就会“添福增寿”。反过来,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糟蹋自己的“福分”,好吃懒做,尽做坏事、恶事,甚至危害社会,就会“损福折寿”。 依据这个传说,每年的农历年正月十六是疍家渔民一年一度向龙母庙祈福的日子。当地的居民都会举办一次很隆重的祈福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坪摆设案桌,焚香点烛,摆上茶果牲醴,虔诚地向上苍祷告,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添福增寿。同时他们扛着龙母神像,抬着烧猪,拉着水果,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最后来到龙母庙前舞狮舞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丰收。 等到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现场分到的烧猪肉和水果与全家人分享这些祭拜后的贡品,预示能带来好运,庆丰收,保平安。这一民俗,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通过“祈福”、“惜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祈福还福是北海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的历史是从一八二三年始建至今。拜过龙母,一整年都必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人们通过年初的祈福,年终再还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劳动的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福建饮食文化

福建饮食文化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主食 1.稻米 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惟夏晚间,食之民茹。”(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所谓稀饭,并不同于北方的“粥”,而较为稠密。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系用竹制的“笊篱”捞出半熟米饭,将捞出的饭粒上甑炊熟,以备中、晚餐之用,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作早餐。 闽南部分地区民众爱吃“肉末粥”,在粥中加肉末、蛏、葱姜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以此作早餐或晚餐。闽西连城一带农民,早餐多干饭,午、晚餐较多喝粥,且喜加入蔬菜、芋头、瓜豆等煮成菜粥。闽西北泰宁、建宁等县产竹,当地人喜用毛竹制成的竹筒蒸饭。竹节焖饭更见情趣,当地人上山劳作时,常砍一节毛竹,把淘好的米置竹节中,封好后就地拾柴烧烤,竹裂而米饭熟,闽西武平的“簸箕饭”是舀米浆于簸箕上猛火蒸熟成饭皮,制成小块,包上豆芽、瘦肉、虾米等食用。在南靖,农民下地干活或肩挑走贩时,习惯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团,俗称“茭茎饭”。闽北南平一带也有草袋蒸饭的习俗,俗称“草包饭”。福建人对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的“糍粑”和“白粿”也很偏爱,在制作方法和形态上它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福州地区多为长条状;闽南多为块状和扁圆状;闽东、闽北多为纺锤状,但其食法大同小异,或煮或炒皆可,既可作主食,也可佐餐。 2.甘薯 又称“地瓜”、“番薯”、“红薯”。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甘薯一引入,就为赈济福建饥荒立功殊伟,福建人为此在福州乌山建有“先薯亭”以纪念。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而成为福建

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76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年,南方故事 THE CURRENT PLANNING 70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装饰一新的花船,鱼贯而出,悠扬的咸水歌声萦绕两岸。伴随着鞭炮声,一艘花船行驶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小河上。新娘们在船上进行传统仪式,花船行至码头,新娘等待新郎迎亲,按照疍家人的婚庆习俗,新娘上岸后首先跨过火盆寓意吉祥如意……这就是珠海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是疍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珠海市斗门区具有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水网交织,峰峦错落,千顷稻花,十里莲江,保留着较好的岭南特色与水乡风貌。生于斯、 长于斯的斗门疍家人在生产、生活中,顺应大自然的变迁,创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了特有的水上方言和民俗风情。 非遗资源丰富的疍家文化 “疍家人分为‘海疍’、‘河疍’和‘珠疍’,以地理位置区分。海疍就是在沿海地区为主,也称为‘咸水疍’,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阳江、湛江一带;河疍是在内河一带;而珠疍则是以养珠为主,打鱼农耕为副。斗门的疍家人在珠江出海口,是海水、江水交界之地,所以斗门疍家人有海疍也有珠疍。他们如今分布在白蕉镇、莲洲镇等地。”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向《小康》记者介绍。 据了解,斗门的疍家人有超过400 年的历史,在元朝已经记载。从古到今,疍家人主要以捕鱼和运输为业。本身就是疍家人的原斗门区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少华告诉《小康》记者,过去斗门由于地理优势的原因,水路运输相当发达。当时,疍家人会从广东江门、中山石歧等地运输食品、酱料到斗门,或者从斗门运输商品到其他地方。 “水流柴枝随水漂,冚篷艇仔八方摇,有幸上得岸上住,风过茅寮似吹箫。”郭幸福哼着咸水歌,歌声传遍水乡两岸。他原本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一位普通村民,现在有个身份是非遗传承人,他惋惜的是代代人吟唱的咸水歌,如今已经不再成为疍家人的“流行歌曲”。 面临一度没落失传的文化,在国家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其中,珠海市斗门区的水乡风貌岭南风情与精神特质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如今,疍家传统因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大力传承。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