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曹简介

三曹简介

三曹简介
三曹简介

“三曹”的文学贡献

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曹丕《典论·自叙》中记载:“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曹操于文章与诗歌上皆下过一番工夫,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王沈评价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诗人。曹操大部分诗里都在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他军事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焦灼的呼喊。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而在他人生的后期,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不断地迁都,一直居无定所。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最后彻底破灭。这使曹植满怀悲愤,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

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

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曹丕的诗温和的多。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里刘勰力排人们抑子桓而扬子建的偏见,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持论相当公允。

在古代英雄人物中,用兵“仿佛孙吴”(诸葛亮《后出师表》中语)而文采媲美风骚者,曹操殆当其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便是对其武略、文才的高度概括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是三国曹魏政权的创建者,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们的“横槊赋诗”(元稹《杜甫墓志》中语),辉映千古:文学理论批评方而也迭树丰碑。然如今一般“文学批评史”论著中,曹丕、曹植均占相当位置,曹操则因文献不足而鸿迹希渺,令人怅惘。

本文将从曹操本人创作以及《三国志》、《文心雕龙》等古籍中寻掇有关吉光片羽,钩沉抉微,聊补缺憾:而于曹丕、曹植文论,则就其中某些问题略伸管见,以期疑义共析。

曹操乐府诗《秋胡行》二首中共九处重申“歌以言志”,而《步出夏门行》四解也各以“歌以咏志”作结,反复明确表示继承发扬“诗言志”的传统,以乐府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社会理想《苦寒行》末两句云:“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则反映他对《诗经》中描写远征战士思念家乡心情而具有现实意义与人道精神篇章的特殊感受。《短歌行》开端的悲壮沉雄之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实为曹植自述“雅好慷慨”(见本文下引)创作倾向及建安诗风“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创导。

《文心雕龙·时序》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充分肯定曹操在开创一代文风与培养团结作者方面的主导作用。曹丕《典论·论文》中称道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即文学史上所谓“建安七子”,与曹植《与杨德祖书》的杨修,原都是散在各处的优秀作家,先后为曹操所罗致与任用,与曹丕、曹植兄弟游处酬应,植书所谓“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三国志·魏书·陈琳传》所载事例,可谓典型。陈琳初曾事袁绍,作檄极诋曹操以至其父、祖。”袁氏败,琳归太祖(曹操)。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袁绍字)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太祖并以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该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曰:“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宽容人才的雅量,欣赏文章的激情,跃然纸上了。曹操也曾率直地批评他人文章的缺点。《文心雕龙&
8226;事类》载:

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范文澜注:“魏武语未知所出,…然?字疑衍。”按“然”字于此虽似语不贯通,却未必衍文。想来曹操整段评语,原本有褒有贬,而于褒贬上下文之间置此转折之词。刘勰只节录贬辞,而存此转折语于首,遂致匪解了。杨明照先生疑张子为张范。据《三国志·魏书·张范邴原传》,

邴原与张范都是曹操吸引的人才。裴松之注引《原别传》载:曹操“令曰:…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不为孤用。闻张子颇欲学之,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这里品评人物与文学批评相通,可见曹操的褒贬倾向。曹操渴求人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曹丕《典论·论文》历评诸优秀作家而分析其长处与短处,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曹植《与杨德祖书》也说“以孔璋(陈琳字)之才,而不闲辞赋”;又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这些当是曹操人才理论与批评方法影响下的作家论。值得注意的还有:孔融因得罪曹操而被杀,可是曹丕《典论·论文》中仍首举孔融,评语也有褒有贬,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不因“罪死”而抹煞全人,不因人废言,这里也反映曹氏父子共同的品评人物与文章的风度。曹丕不会也不敢在此抵触其父观点的。

《文心雕龙》又载曹操对多种应用文体与文学创作形式方面的意见: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也。(《章表》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匆得依违。晓治道矣。(《诏策》)昔魏武论赋(一作“诗”),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一作“贸”)代。(《章句》)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勿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章句》)

按章表乃臣下的上行文书,敕戒为君上的下行文书,关系军国之事,行文自当名实相符,明朗准确。华过其实,必然不切事情;含糊其辞,势将令人无所适从,都会引起混乱。刘勰大概受当时骈俪盛行的影响,致对魏初表章求实文风有华美不足之感;然而他仍称赞曹操论敕戒的意见为通晓治理之道。曹操这里关于诗赋的意见虽较零碎,也表现他对用韵、炼字艺术的讲求。从以上征引,说明曹操对文体特点颇有评论,可惜只存片段。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比较完整的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指出各种不同文体各自应有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当反映曹操的意向。《文心雕龙·养气》载有“曹公惧为文之伤命”一语,语焉不详,也属文气论系列中的一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运用审美眼光来评论了当时许多作家、多种文种,并论述了作者个性气质与创作的关系,奠定了古代形式批评的基础。其中“诗赋欲丽”一语,为近时论者指为文学自觉时代的一个标志。但也应看到,曹丕《论文》中不少说法是有所承受的,当然也有发展、提高。不过以“丽”论赋,则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楚辞·招魂》的“结撰至思,兰芳假兮”,已揭示作赋过程中精心极意的构思与清词丽句的缀用。

《汉书·王褒传》载西汉宣帝曾说:“辞赋,大者与《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扬雄《法言·吾子》更指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揭示“丽”早是诗人、辞人作赋的共同追求,只是程度有差而已。“则”是合度,“淫”是过度,都属形式问题。“丽以淫”,犹“靡丽”(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司马相如赋语)。比较起来似以曹植赋论,更能代表这个文学自觉性发展重要阶段的审美趋向与时代精神。其《前录序》云:

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 ,与雅颂争流可也。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

“浮云”、“春葩”云云,形象地表现了丽辞的特色,而“高山”、“秋蓬”则体现神思、质朴方面的审美理想,与丽美对立而统一,形成辞赋气象的无限风光。“慷慨”指感情激荡,意气风发。《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借用曹植的话作为这整个时代文学精神风貌的概括,是很有批评眼光的。

曹丕、曹植兄弟关于文学地位、作用的评说,看来似乎有大相径庭者。曹丕《典论·论文》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植《答杨德祖书》则云: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有学者以曹丕推崇文章的观点为进步而以曹植的贬低辞赋之说为囿于传统、偏属保守,这是须作具体分析和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

其一,为什么平生“好赋”的曹植在这里贬低辞赋为小道呢?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分析道:“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是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这段话有其卓识,也有未安处。诚如陈良运教授所指出,曹植作此书时年二十五,政治上尚未失志。然而曹植一生不论在前期得曹操宠爱时或后期受压抑时,都是以建功立业为职志,而不愿以文人自限。他辞赋写得好,爱好辞赋,却不希望被人看作辞赋家。故此须要郑重声明。

其二,曹丕所推崇的“文章”,主要指学术著作和有关政教的文献。《典论·论文》于“古之作者”首举“故西伯(周文王)幽而演《易》,周旦(周公姬旦)显而制《礼》”;而篇末独许徐干《中论》为“成一家言”。在他所谓“文章”中也包括纯文学的诗赋,然而诗赋既成为“经国大业”的组成部分,其文学的独立性是不完整的。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素来有高度评价诗赋功用的,却又不免使之沦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或附庸。《诗大序》所谓:“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班固《两都赋序》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渝,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榆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都是其例。有的论者说,曹丕既然认为“诗赋欲丽”,以美为诗赋特征,便是突破了政教的樊篱。但应该注意到,曹丕这段文体论的开头便说:“夫文本同而末异”。因而奏议之“雅”、书论之“理”、铭诔之“实”与诗赋之“丽”,都属于“末”,都是形式方面问题,都在“本”的统帅下。这“本”是什么呢?从全文看,当指“经国”,即关系国家之治理。因之,各种文体之末——表现形式有差别,其根本却是共同的,即都附属于经国——政教的。

曹植以辞赋为小道,并非以“文章”为小道,这点也须辨正。他对经、子、史类学术著作以至民间作品,也是很推崇的。《与杨德祖书》中说过:“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又说:“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薤露行》云:“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这些说法,与曹丕的以“文章”为“经国之大业”等论大体相同。其差别仅在对辞赋的看法。曹丕把辞赋归入“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之中,而曹植则贬之为“小道”,以为“不足以榆扬大义、彰示来世”,这就是排除在“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之外。然而这样恰恰划清了辞赋与政教及学术著作的界线,把辞赋作为独立的文学创作。

汉代扬雄曾“少而好赋”,后因觉为赋属“童子雕虫篆刻”,无益于“讽”,故辍不复为(见《法言·吾子》)。曹植虽贬辞赋为小道,却仍然大为特为,而他的创作辞赋,雅好慷慨,任凭自己的兴趣好尚与感情冲动,自由驰骋,既不思以之经国,也不求借此不朽,其创作动机可以说是纯文学的,也有反传统意义的。实际上他本人身上也是文学家气质多于政治家,这包括他率直地抒发自己政治抱负等放浪任性的言行。

其三,自从《左传》所载春秋时“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之说,便初步排列了德行、政事、文学著作三者的座次。这座次自可有不同排法,难说哪种排法为进步,哪种为保守。取消文学位置当然不对,如把文学置于所有其他事业之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曹丕《典论·论文》中轻“荣乐”与“飞驰之势”而重文章之论,验诸其本人作为,殆有矫饰之处。鄙意妄度,这或许是竞争作接班人所表示的一种姿态吧!《资治通鉴》卷六八载曹丕、曹植兄弟政治角逐的情节耐人寻味。

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繁赡,操爱之。……丕使人问大中大夫贾诩以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瞩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

按曹操固然雄才大略,爱才好文,但有其猜忌一面。这是封建时代“雄主”所难免的,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故太子问政,历来最触当朝帝王的忌讳。曹植的才华横溢,为曹操所爱,然其锋芒太露,如“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事件,有抢班夺权之嫌,以致曹操“大怒”,“而植宠日衰”。

曹丕著《典论》有与曹植比赛才华之意,而其重著作而轻荣势的表态,表示自己愿守“素士之业”,没有政治野心,未尝不是一种“矫情自饰”以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权术。试看他被立为太子时喜而忘形;登位后即正式取代汉朝,为曹操所不敢为;又对诸弟严加防范,频施迫害,以确保自己的权位。虽然他在位仅有六年,年寿易尽,可是他牢牢抓住这荣势,未闻有放弃统治生涯去当专业作家之举。在他心目中政事、文学两者位置孰轻孰重岂不显而易见了么?当然,曹丕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无愧为作者。

“往事越千年”。曹氏父子一生龙争虎斗所创建的帝王事业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而他们的文采风流却传诵至今。那么曹丕所讲“未若文章之无穷”的确不失为是有远见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家渲染,

更是家喻户晓了。但此诗究竟写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认为还是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

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总观曹植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总之,曹操诗主刚,有阳刚之气;曹丕诗主柔,有阴柔之美;曹植则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兼而有之。 二、“三曹”诗歌中相同的感伤情结 对于三曹来说,目睹生离死别,生灵涂炭,加深了他们的悲剧意识,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生命悲剧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由此“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使他们的感伤有了共同的表现:一是感伤乱世不治,忧国忧民。三人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写出了社会之悲剧,唱出了时代之哀歌。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对乱世悲剧有着深刻体会,他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写出了新内容,用挽歌记叙社会和人民苦难,所以他的作品被人称作“诗史”,是“汉末实录”。在《蒿里行》中,沉痛刻画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画面,发出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慨。曹丕兄弟虽然少了其父那样南征北战的经历,但曹丕“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叙》),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兴表》),也都从不同侧面真实反映了社会苦难。曹丕的《上留田行》直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穷与苦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丧乱悠悠过际,白骨纵横万里”与其父之“白骨露于野”同样描绘出动乱时代的哀怨画面,悲壮苍凉。曹植主要是对战乱中下层人民的困苦处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三曹诗选》

《三曹诗选》:一部群作者诗选;系“历代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余冠英选注,精选了三国时代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诗作,共83首,其中曹操(八首),曹丕(二十一首),曹植(五十四首),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内容简介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钟嵘《诗品》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曹诗选》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曹操、曹丕、曹植诗作,共83首,其中曹操(八首),曹丕(二十一首),曹植(五十四首),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编注者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建安时期文学的主要体裁已经从辞赋转变为五言诗,而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又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了建安文学不同于两汉作家“王、扬、枚、马”所代表的以歌颂帝王功德为目的,以讽谕鉴戒为幌子的文学〔一〕,而是有感情有个性的抒发性的文学。也不同于班固《咏史》那样“质木无文”,而是情文兼具,文质相称的文学。这些都是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从颂扬鉴戒到抒情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钟嵘和沈约的话虽然简单,可使我们感觉到建安时代是一个文学史上的新时代。在这个文学新时代活跃的作家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三曹”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就是上引《诗品序》所说的“曹公父子,平原兄弟”。“七子”是曹丕《典论?论文》所评述的七个作家〔二〕,《诗品序》提到的刘桢、王粲便是其中的冠冕。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三曹的“羽翼”(其中孔融稍不同,请参看注二)。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是处在领袖地位的,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的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最优秀的作家。建安诗篇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首,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八十首),其次是曹丕(约四十首),再其次是王粲和曹操(各二十余首)。诗人的作品保存下来或多或少,可以有种种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年的光辉历程中,英雄辈出,将星璀灿。1988年和1994年,中央军委先后两次审定了36位具有非凡军事才能、早已彪炳史册的我军将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他们是: 毛泽东(1893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和战略家,我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担任过中革军委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他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创建了一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人民军队。他领导了20去年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指挥了所有全局性的重大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我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推进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他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为我军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军事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军事文选》。1976年9月病逝。 周恩来(1898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特别军委书记、中央军委书记、中央军事部长。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47年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参与决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领导人民解放军总部对全国战场的作战指挥,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和军事家的非凡指挥艺术。解放以后,曾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领导组建军事院校,领导国防事务和陆海边斗争。主持中央专委会的工作,发展国防尖端工业。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建树,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军事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1976年1月病逝。 朱德(1886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军长、红1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八路军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建树已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著有《朱德军事文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6年7月病逝。 邓小平(1904一1997)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29年后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7 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和政委。发动龙州起义,创立红8军,兼任政委。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1933年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主编《红星报》。1937年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创建晋冀豫、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政委、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50年江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促成西藏和平解放。1954 年后任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常委。1975年后两度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1981年任中央军委主席。1983一1989年任国家军委主席。领导实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加强军事学术研究,加速装备现代化。系统地形成新时期的建军思想,主要军事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1997年2月病逝。 彭德怀(1898一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5军,任军长。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0年后历任红3军团总指挥、中革军委副主席、陕甘支队司令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7

山西望族——五台徐氏家族概况

五台徐氏家族 五台徐氏家族始祖才甫由明初由马邑(今朔州)迁居至五台建安,至于何时由何地迁居马邑并不十分确切。据五台徐氏传抄《马邑徐氏宗谱序》一文中所叙为:“徐氏祖居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狭北里人。洪武四年充山西已革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插,宣德二年(1427)四月内奉敕连家眷起调大同府后卫所安插,宣德九年(1434)正月内设立马邑县所隶之十百户顺里九甲……” 始祖才甫从明初迁居建安后,生子友谅,友谅生子义、安,义生子文厚、文达、文源,安生子文明。“……文源,字百川,始克昌厥族,生九子,孙三十六,曾元孙百有七十余人”(引自1934年版《五台徐氏宗谱》卷八之康熙三十五年徐绎孔创修家谱序)。后分为十大股,即文厚子旺为老大股,文源子兴、盛、增、益、仓、库、廒、昶、粮为大股至九股,逐渐成为“山右望族”(清末山西巡抚曾国荃语)。历明、清、民国,至于当代,繁衍发展已达六百余年,散居五台四十余村,以及山西多地、河北、河南、陕西、内蒙、新疆、北京、上海、台湾和海外等许多地区。 其间五台徐氏以耕读传家、厚德处世,现已传至三十世,男丁总人数达到两万余人。不仅人丁兴旺,族大繁衍,而且人才辈出,彪炳千秋,“文文武武科名官籍若生监举贡不知凡几,臬道府县及将军旅团长少将者并复有人”(引自《五台徐氏宗祠创修记》),形成了独具五台徐氏魅力的人文历史特色。 据1934年《山西五台徐氏宗谱》记载:从五世开始,五台

徐氏便有族人入县学,随后入庠、入贡、任官职者逐渐增多。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者2人,文武举人14人,贡生28人,监生25人,廪生、增生、庠生、佾生193人,合计262人。其中授诰封、诰授者14人,敕封、敕授者8人,例封、例授者39人,担钦差大任者1人,一品官员1人,二品官员4人,三品官员2人,四品官员6人,五品官员12人,六品官员9人,七品官员20人,八品官员20人,九品官员11人,合计147人次(其中个别曾任多品阶官职)。民国时期(截止1934年),大学本科12人,专科9人,中等专业学校17人,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山西等陆军学校9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和民国的两个“一门三杰”和当代“一门两将帅”。 清代的一门三杰是指清代清廉为官、造福百姓的祖孙三人徐敬儒、徐润第和徐继畬。徐敬儒,字东冶,系五台徐氏十三世,乾隆己卯举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九江府同知,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曾言其才气非凡,必为封疆。徐敬儒之子徐润第(1761—1827), 字德夫,号广轩,系五台徐氏十四世。乾隆六十年(1795) ,徐润第与高鹗(《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同年会试,恩科成进士授内阁中书。嘉庆十六年(1811)春,被选为湖北施南府同知。徐润第思想受西学影响,兼容并包儒释道,镕心学、易学、气学于一炉,天论、人论、知论别具一格。其著述有《大学古本》、《中庸遗语》、《敦艮斋遗书》十七卷及《徐广轩撰书王月潭小传》。

三曹及其诗歌创作

三曹及其诗歌创作 —亳州历史名人随笔之十四 朱海东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战士情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在这类诗中,曹操展开绮丽的想象,吟咏了与仙人遨游天地、宴饮等宏大场面,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

红军高级将领李特生平简介

红军高级将领李特生平简介 李特(1902;1938),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徐克勋,又名徐李特,号希侠。1925年入中国共产党。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高级将领李特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特这个名字,是一个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很陌生的名字,但是即使对于这个名字陌生,也不能够否认在当时的时代,李特对于中共的卓越的贡献。 李特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父亲出去谋生了。李特后来大概是加入了工人的队伍,而且还当了领队一类的人物。后来,李特去了苏联那边学习,因为个子小才被朋友们戏称李特的。就这样叫惯了。索性,李特就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 李特对于中共的贡献是很大的。虽然说李特也曾经做了很多的错事,他也有自己判断失误的时候,也有自己选择错了的人。李特简历里面,有一点必须要提及的,就是他当时反对毛周等人北上。但是李特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也是奉了别人的命令行事。可是李特简历里面也有提到,李特当时的态度是很不好的。虽然后来李特被说动了,让大部队走人了,可是这件事情就这样的被人给记下了。 李特人生最后的一笔记录是在西路军里面。李特的死是很冤枉的,因为他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反而是被诬陷而死。后来的李特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被平反,可是斯人已逝,大家对于李特的名字,

都陌生了。 李特和黄超的关系李特原名不叫李特,是在苏联学习期间因个子矮小被人取笑为“litter”才给自己改名为李特,这样娱乐精神也是少见。而黄超呢,是在乌鲁木齐死亡的,为什么把这两人放一起呢?因为李特黄超死的冤枉。 李特黄超这两人从某个程度上都是被错杀,所以才会说这两人死的冤枉。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对革命有功者,这样草率的死去,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李特黄超的战友甚至想要平凡来为这两个人伸冤。但由于当时两人是被秘密执行死刑的,所以连收尸都不知道去哪里。而李特黄超的死因也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是谁下的命令?大家一致认为,断然不是毛泽东,而是中央背后另一个高层。很明显这个中央高层杀了李特黄超是为了防止他们回到莫斯科告状,但究竟是谁下的手,这个已经无处考证了。在李特黄超离开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后人怀念起他们来依旧是非常惋惜,明明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却被当做反革命处决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而当时两人的死讯也让中央内部坐立不安,张国焘更是失去了一个心腹。 而不仅党失去了两个得力的左右臂,李特黄超也只是中央内斗的两个牺牲品罢了。 李特黄超虽然死了,但是后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他们对政治的贡献也被没有被一票否决,这也算是在他们死后一个小小的安慰吧。 李特沉冤昭雪一些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并不认为李特是“托派”和反革命,对他评价颇高。

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歌-文档资料

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 歌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身体长久的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甚至被认为是邪恶与黑暗的化身。而在西方, 身体一直被看成是 与精神相对的工具性的存在。在经历了多年的否定与压抑后, 身体逐渐翻身走进了文人的思维当中。 自从尼采发出“一切从身体开始”的宣言后, 身体不再只是呆在黑暗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了, 而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强调身体的物质性和生物性, 尼采以肉体来指称身体。尼采认为身体在世本身就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身体作为强力的寓所,是“伟大的健康”的前提, 没有身体的在世, 强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强力都要从身体出发。因此 身体理所当然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 福柯将身体纳入更深刻的哲学领域,他认为:身体是来源的 处所,历史事件纷纷展示在身体上,历史常常源自身体的冲动, 事件的起源根源于身体, 历史的变迁可以在身体上找到痕迹。 梅洛?庞蒂也曾提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问题开始”。 在他那里,身体不是单纯的物质器官,也不是快感,而“身体是意 义的发生场”。 身体在西方取得正面地位的时候中国的“身体”仍然长久 的处于被打压的地位, 几千年来我们对于身体的价值与意义都存 在严重的认识偏向。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义、礼、智”, 孟

子的“舍生取义”宣告着对人的身体的否定与贬低。为了成为道德的典范与楷模, 往往我们必须牺牲我们的身体。 而对于身体的舍弃对应到文学领域就是“诗言志”观点的提出。 在身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古代, 长期以来诗歌被认为是抒发抱负和志向的工具, 而诗歌是内心受到触动而自然而然的有 感而发的这种功能却被文人们忽视。 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中, 而《尚书》中的“诗言志”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诗言志” , 以及它有没有包含我们所认为的“诗言志”的意义, 已无从考证。 而到了《诗经》时期的“诗言志”则似乎有了我们认为的 诗言志”的意义。《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借诗歌把自己的意志诉诸公众。《魏风?葛履》中有“唯是心褊, 是以为刺” ,借诗歌吐露胸中的愁闷。由此看出,诗人吟诵的目的 是为了把“藏在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心灵的东西包罗很广可以是意志、愿望、思想、怀抱, 也可以是喜怒衰乐等等。在此, 好像确乎有了“诗言志”之说了。 到了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揭示了《诗三百》在抒情,反映社会生活, 交流思想情感和抒发怨调等方面的特征。 但“志”的概念比“兴、观、群、怨”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包容性, 所以“诗言志”也就成为诗歌的特征。

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邱少云 1952年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董存瑞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年仅19岁。 刘伯承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

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 到苏联学习,躲过了追捕。 徐向前 徐向前率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三千余里,战斗数百次。到1933 年初,在川陕边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这里抓了三个月的大练兵, 然后,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歼敌二万,缴枪一 万二千件,还缴获了敌人的兵工厂,造市厂,被服厂等全套设备。他利 用这些缴获的武器,投入到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六路围攻之中,蒋军出动 二十多万兵力,而徐部仅有近8万人。经过十个月的战斗,歼敌八万多, 仅最后二个月,就缴获枪支二万多支,火炮一百多门。这是红军时期缴 获武器最多的战役之一。 刘胡兰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继光 黄继光男,汉族,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授予称号时任15军135团2营通信员。1952年10月,他所在营向上甘岭597.9高地反击。当打下4、5号阵地后,部队有了伤亡,前面又发现新的火力点,反击受阻。这时他挺身而出,带领两名同志去执行爆破任务。打下几个地堡后,前面仍有一个地堡火力点的机枪在疯狂扫射。他忍受7处伤痛,直扑上去,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机枪射孔,用生命换取了胜利。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xx”诗歌异同 “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xx”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 (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

军事基础知识类简介

1我军历史上只有两人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他们是;(A) A黄继光杨根思B邱少云黄继光C孙占元罗盛教D董存瑞胡修道 2被称为沙漠之狐的是(B) A蒙哥马利B隆美尔C艾森豪威尔D朱可夫 3下列人物中,不是共和国元帅的是(A) A陈赓B罗荣桓C聂荣臻D徐向前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阵亡最高级别的将领是(B) A赵登禹B张自忠C宋哲元D佟麟阁 5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120,129,请问120师师长是 A贺龙B林彪C刘伯承D徐向前 6请说出三位共和国开国大将: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任意答出三人即可)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自这次战役后苏联掌握了卫国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这是哪一战役?(B) A莫斯科保卫战B斯大林格勒战役C库尔斯克会战 8、(B)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A、1965年10月16日 B、1964年10月16日 C、1966年10月16日 9、海湾战争是(B)爆发的。 A、1986年 B、1991年 C、1999年 10、(B)北约空袭了南联盟。 A、1986年 B、1999年 C、2000年 11、阿富汗战争爆发于(C)。 A、1990年 B、1994年 C、2001年 12、目前,全国分为(C)大军区 A 5 B 6 C 7 D 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任国防部长是(C)。 A、徐向前 B、聂荣臻 C、彭德怀D贺龙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始于(D) A、1958年 B、1956年 C、1988年 D、1955年 15.洲际导弹的射程通常在(A ) A.8000公里以上 B.8000公里以内 C.5000公里以内 16.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正,副总指挥是(朱德),(彭德怀). 17*我军十大将中,有一位是少数民族.他是谁(A). A粟裕B黄克诚C罗瑞卿D张云逸 18.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称号的是(C )率领的独立团. A叶剑英B陈庚C叶挺 19.美国现役的航空母舰中,有八艘为“尼米兹级”。请问以“尼米兹”命名航母是为了纪念(C)

九岭岗起义简介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松滋九岭岗起义简介 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出生于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曾任中共首届松滋县委书记。1928年春,年仅18岁的黄杰受中共鄂西特委派遣来到松滋,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松滋九岭岗农民暴动。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松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次尝试。 起义爆发 1928年5月初,松滋县委机关迁到九岭岗地区不久,鄂西特委即派人到此召开了松(滋)、枝(江)、宜(都)三县联合起义联席会议,决定在中秋节三县互相配合,同时暴动。 但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泄密事件。6月17日,家住西斋街上的共产党员、地下交通员王长永与人发生争执,王常年戴着的帽子掉在地上,帽内藏的九岭岗起义密件不巧被土豪劣绅向芳田等人获知,向等人旋即到区公所报了案。 18日清晨,王长永被五区区长、团总雷新民抓获,酷刑逼供,获得九岭岗地区部分活动情况。但县委和九岭岗区委、党支部的同志并不知道敌人已掌握了我方部分情况。 这时,县委书记李述礼(1928年4月中旬,鄂西党代表大会考虑到黄杰年龄只有十七八岁,黄杰改任组织部长。)已下山到新江口参加党支部成立会议,沈德纯在参加完鄂西党代表大会回九岭岗向县委汇报后,也下山去裴家场区委开会,留在县委机关里的县委成员只有黄杰、张波臣、裴光月。 当时,黄杰等考虑到队伍刚刚发展且很不稳固,加之当时敌强我弱悬殊太大,故主张暂时隐蔽以便争取时间训练队伍、继续扩大力量,故而仍按三县联合起义计划进行部署。 可是,这些想法还没来得及在召开的县委会议上讨论,怒不可遏的暴动积极分子已不听劝阻开始行动起来。 此刻,我打入五区团防局当中队长的共产党员张维高(张俊初之子)赶到九岭岗,给县委送来情报,说雷新民又要进山抓人了。到了中午时分,雷新民手下傅生夏骑着一匹灰白马带领11个团丁进山,到狮子口抓走了村民周昌官,并声言“不交出全部党员便将九岭岗烧光杀尽”。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 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 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后被夏曦杀害.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 2.红军由来 2.1.红一方面军由来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赣南,闽西分别成立工农民主政府,两区地方武装也分别编为红三军和红十二军。6月,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

曹植诗歌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论曹植诗歌 作者:陆海恩 指导教师:魏丽苹 摘要:曹植是建安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诗歌有着如下的特点:作品题材广泛,文采富赡;抒情真挚,充满理性;语言清新流转,富于表现力;风格绮丽,刚柔相济;形式多样,备体兼备。钟嵘评价他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关键词:曹植;诗歌;骨气;辞采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它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开创了我国五言诗的黄金时代。整个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大多敢于面对现实,真实的描写社会动乱,反映人民疾苦,以及表达作家个人的政治理想及其抱负,风格也大多事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因此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邺中诸子,陈王最高”⑴。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⑵,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史“壮美”的美学定位合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从题材范围来看,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涉国家至事,小及人际私情,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极大的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并且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皆有涉猎,可谓是“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⑷。在艺术质量上,曹植五古深于取象,善为比兴,大量诗作通篇用比兴,在建安诗坛可谓是“集比兴之大成”“开一代风气”⑹;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结语,自曹植,方“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⑺;曹植诗工于锤炼,善为警句,对仗工整,平仄妥帖,对齐永明体及唐近体诗也多有启发。曹植诗歌辞采华茂,粲溢古今,将乐府诗的通俗与与古诗十九首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语言风格。 一. 骨气奇高 所谓“骨气奇高”是指曹植诗歌慷慨雄健,风骨并举,有血肉有

八路军简介

八路军简介 八路军: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以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7 月 15 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8 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 8 月 25 日,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日,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通电就职,决心“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 9 月 6 日,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诸同志率领从陕西三原县云阳东进。所属各师先后东渡黄河,向华北抗日前线进军。 9 月 11 日,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称八路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简称集总),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1938 年12 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 1943 年 9 月 8 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 10 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 10 月 6 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仍沿用“前方总部”名义。前方总部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滕代远,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参谋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八路军前总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1937 年 8 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共 4.5 万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三个师分别以晋东北之五台山、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以及晋南太岳山一带为活动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 10 月23 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1 月7 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 1945 年 8 月,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在八年抗战中,各师扩大了编制,又一度组建了第一至第五纵队以及冀察热挺进军等,总兵力由改编时的 4.5 万人发展到 102 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八路军共与日伪作战 12 万次,毙伤、俘虏日伪 125 万人,创造面积达 246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 1 亿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7 年 6 月,八路军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八路军总部(集总): 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八路军指挥机关的组成是:司令部秘书长舒同,下设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后为阎揆要),副处长边章伍;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炮兵主任武亭;政治处主任李文楷。政治部设有宣传教育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组织部,部长谭甫仁;敌工部,部长蔡乾;保卫部,部长杨奇清;地方工作部,部长傅钟。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后改名黄达);兵种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曹操的文学成就受到古今文人的赞颂。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敏感而多情,“诗有文之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他的诗文中多了悲凉之感而少了豪迈之气。历史上,对曹丕的诗歌褒贬不一,在钟嵘的《诗品》里,曹丕的诗排在中品。而曹植却是排在上品。很显然,《诗品》认为曹丕不如曹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认为两个人各有长短;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认为,曹丕比曹植好得多。可见,对于曹丕众说纷纭。曹丕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以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愁思为内容,其诗歌表现出细腻真切、委婉含蓄、清丽脱俗。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价“读子恒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恒其孰得哉。”徐公持认为:“曹丕的诗歌揣摩人物心理相当逼真,加之刻画细腻,所以写得凄婉悲凉,颇得韵致。”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的诗歌情感内在,风格含蓄,情感柔和,表现出清逸、婉约的风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