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_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_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_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_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Jan.,2006Vol.8 No.1

=经济研究>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

)))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福州 350014)

摘要: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结构升级。结构主义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实际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组成状态;产业结构转换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6)01-0055-05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林善炜(1969-),男,福建大田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部副教授,5福州党校学报6编辑,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1

一、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奠定基础的假设前提是竞争均衡。也就是说,经济制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从而无论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这就意味着所有部门的要素收益率都将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既然如此,那么在任何既定的时点上,部门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都不可能增加总产出,因而,产业协调和产业转换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行政机制,都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均衡调整。既然如此,不仅会出现反映市场均衡完全失效的过剩和短缺,而且会更多地出现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和资本使用方面的收益差别。这样,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在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流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现代化无疑会加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便自然而然地进入经济增长源泉的行列,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结构主义认为,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直接影响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是构成经济增长阶段的重要标志。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1]

。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加以研究。为此,罗斯托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证。第一,新技术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部门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具体的,它总是与某一特定部门中的经济问题相互关系的,也会遇到这个部门在制度上和社会上的所有问题。因此,技术创新能否出现和是否行之有效,是由特定部门中广泛的关系及其特点决定的。第二,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创新于某个部门之中,是一个与其他部门以及整个经济的运转相联系的纵横交错的复杂过程。一旦创新在某一部门出现,通过与其他部门复杂的关联,将对产业结构转换产生猛烈的

55

激发和推动作用。第三,经济增长是由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因为这些具有新的生产函数的主导部门会发出各种扩散效应,从而使经济增长产生飞跃。在此过程中,当旧的主导部门减退时,新的主导部门便会诞生。

除了罗斯托之外,很多学者也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并在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导致了社会经济性质的变化。他们认为,就像/工业革命0使英国经济首先从/农业经济0过渡到/工业经济0一样,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一种/革命性0的作用,它将使/工业经济0过渡到/服务经济0。比如,美国学者富克斯认为,由于服务部门已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大的部门,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个国家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经济.国家,即第一个一半以上就业人口不从事食物、衣着、房屋、汽车或其他实物生产的国家0[2]。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也认为,随着/后工业社会0的来临,/社会经济将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0[3]。罗斯托等人的学说既包括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难题。而且在他们看来,两者在各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相同的阶段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或特征。罗斯托等人把经济增长阶段与产业结构相关联,把产业结构状态作为经济增长阶段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揭示出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推动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作为一种趋势,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产业结构演变有一种明显的趋向,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工业的比重先增加后减少,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偶然的。第一,农业比重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往往是在农业生产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曾说:/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0[4]现代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首先是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增长为前提的。第二,工业比重的变化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表明,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的比重先增加后减少,都和经济增长有着内在联系。为什么先增加?这是因为工业过程中,对于工业品的需要日益增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提供了前提。为什么后来又减少呢?这是因为工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对服务行业的需要日益增加,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劳动力向服务行业转移提供了前提。第三,服务行业比重增加同样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由于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服务行业。因此,战后一些国家的服务行业发展很快。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0[5]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互动机制。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动升级的,反过来,产业结构也对经济增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静态角度看,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总量增长;二是从动态角度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长期的趋势上,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这种影响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效应。

第一,通过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来影响经济增长。马克思把全部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指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最基本条件是处理好两大部类的关系。这个条件能否得到保证,决定于产业结构的状况。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满足扩大再生产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要求。为了使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产部门的协调,还要求有与之协调的非物质生产部门,西方三次产业的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就揭示了这样一种比例或协调关系。当三次产业关系比较协调,经济增长

56

就有保证,当三次产业关系不协调,则经济发展就受到阻碍,经济增长率就不能保证持续、平稳。

第二,通过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来影响经济增长。两大部类之间的一定比例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除了分析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外,还分析了各个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如第一部类内部不同生产资料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交换,指出这些部类内部也要求一定的比例。同样,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三大产业间有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一样,也要求各产业内部有着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两大部类内部比例关系的失调。

三、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总体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特别是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

11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电力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等。1995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0后,总体增长速度连续6年稳步下降。但是自1999年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逐步取得成效,汽车和房地产业,进而是机械制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和化学工业等一批行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逐步拉开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序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第三轮高增长周期。

2000年到2004年5年间,几乎所有行业的增长速度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动态考察,2001年初,第一批高增长行业开始形成。其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汽车和房地产业等代表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0向/住、行0升级的新一代消费升级行业,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是以食品、饮料(尤其是乳制品业)、纺织服装、文教体育用品以及手机、数码家电等中高档家用电子产品,这些行业与居民日常消费结构升级也关联密切,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2002年以前的一些高增长行业如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等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的原因,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这些在产业结构层面发生的变化显示,过去一轮经济增长的均衡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均衡格局开始形成,进而预示着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和新一轮周期的到来。

进入2002年下半年,这股增长力量开始传递到中游的制造业环节和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以及运输等基础设施环节。到200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回升的局面基本形成。尤其是中游的制造业环节,在/投资引导投资01的加速机制作用下,出现多年未见的快速增长。尽管受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0的不利影响,这种态势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反而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反弹性的超速增长,导致煤炭、电力、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和运输能力等上游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快速上扬。

21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

此轮经济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汽车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的终端产业相比,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要大得多。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间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原有的供求平衡。新一轮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新的市场供求缺口,并引起价格上涨,形成利润丰厚的发展空间,刺激相关产业迅猛增长。重化工业、能源运输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投资高速增长。

57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及60年代日本曾出现了投资带动投资的情况1

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轮投资高增长是对新出现的市场供求矛盾的适应性调整。同时也要看到,如果缺乏完善的信息环境和政策导向,各类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调整可能付出过高代价,从而加剧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未来几年出现新的市场供求矛盾,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反映了原有的产业均衡被打破、新的产业均衡尚未形成的结构性矛盾。

31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产业结构剧烈变动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概括地说,伴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第二产业的结构地位不断提升。199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4116%,经过10年的全面工业化,2000年该比重上升到5012%,2002年是5014%。这个比重在全世界的大国经济中已是最高的了,然而在2003年又骤然升高到5212%,2004年再上升到53%。第二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始终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第二产业比重出现明显上升,推动了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多年来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始终在20%~35%之间摇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二是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轻制造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33179%下降到2003年的271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9117%上升到54104%,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3年间提高了3196个百分点。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P4来自重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三是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或者说是通过高增长主导产业的更替实现的。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我国未来15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6],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而推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但是,从支持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来看,未来15年将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衣食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住宅、汽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信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要经历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最深刻、最剧烈的时期。我国能否顺利跨过这个阶段,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取决于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能否迅速成长,取决于传统产业能否迅速提升技术与产品水平,增强其竞争力。与此相联系,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支持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将从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产业转变为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为主的机电产业。

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的特征可能将持续到2020年之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2020年之前发生变化;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到2020年之前基本上在30%左右。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形成相当规模后很可能出现国际服务业跟进的局面,以及产业分工的细化使企业间交易活动的增加对/生产型0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因此,/十一五0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迎来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形成大的气候,可能发生在/十一五0末或/十二五0初。

由于新一轮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形成机制主

58

要源自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因素,因此,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有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带动投资0以及重化工业本身的/自膨胀0特点。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投资带动投资0的性质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市场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这一情况更为明显,而重化工业因/自膨胀0机制的作用,市场的需求规模就有/虚0的成分。一旦这些问题把握不好,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重化工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获得较快发展的局面,但经济出现大波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参考文献:

[1]林善炜1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1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11

[2]维克托#R1富克斯[美]1服务经济学[M]1上海:

商务印书馆,19871230-2311

[3]丹尼尔#贝尔[美]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1上海:

商务印书馆,198717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1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51347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1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1120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1经济增长的前景分

析[N]1经济时报,2005-07-11(5)1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 Analysis of China.s New Roun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IN Shan-wei

(the Party School o f the CPC F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Fuzhou,350014,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 wth totally oppose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tructura-l ism holds that the c 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affec t economic growth,and that the mode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is in fact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focusing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rocess of the ne w rou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the dramatic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the state of industrial form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责任编辑:马秀霞

59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 专业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 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4、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3、煤炭产业部门和电力产业部门是一种单向联系方式。() 4、产业组织考察的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5、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6、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7、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只具有促进作用。() 8、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1. S-C-P三者间的关系?答: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内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 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答:内容: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衡量可竞争市场的一个方法是看该市场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低,企业退岀就越容易,从而企业进入决策不会太小心谨慎,在位企业面临的进入压力越大,市场就越接近于可竞争。政策主张:潜在的竞争完全可以替代政府的规制。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的存在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3. 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答: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入和退岀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答: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 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主要从技术角度岀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岀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答: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他只有通过 调整可变要素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从整个行业来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岀新的厂房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 长期:所谓的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的准 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需的总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 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 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岀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7?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答:1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垄断市场或寡 头垄断市场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厂商可以从地域、年龄、收入、消费习惯等多方面来划分顾客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消费者通过转售套利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答: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2)各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涌人中国东南沿海。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布,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与“耕”分离。 (3)中国的丝、茶日趋。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代表 (1) (2)地方:、李鸿章、、张之洞等。 3.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 的、崇厚经营的天津。 (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北洋福建 ①目的:以“_”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和,张之洞设立的和湖北织布局。 (3)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_、南洋和_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对外国的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受丰厚利润的刺激。 (3) 受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 (1)时间:19世纪(2)地区:在沿海 (3)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 (1)上海的发昌机械厂; (2)广东南海的; (3)天津的。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生产方式产生了。 重点突破 1..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2. 洋务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制造局。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属于近代企业。但是军事工业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里,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不面向市场。而民用工业的经费既有清政府调拨,更多的是民间投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正是民用工业的创办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 黄茂兴 李军军 内容提要:为了保证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技术上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可以担当起来的,应针对不同省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省域经济增长是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的,而技术选择效果又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在研究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以199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例,分析了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词:技术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 省域 经济增长 * 黄茂兴、李军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邮政编码:350108,电子信箱:hmx2001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6134784.html, ,ljjmail box @163.c om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 C790018)、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睿智的评论和宝贵的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又伴随着人类的延续而发展。技术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且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开发所需经费投入日益增长, 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目标,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发展哪些技术做出选择。选择那些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推广和应用,已被公认是一项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所谓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技术选择已成为国家、地区、部门直至企业赢得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选择往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夺取技术优势的前提。 技术选择问题首先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经济从复兴期进入增长期,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他们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试图通过沿袭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来达到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技术的发展需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否则事与愿违。发达国家使用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移植到一些国家后,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出现负效果。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技术发展道路,选择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受资金、技术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不 14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本课概述 本课三目分别介绍了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变动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介绍了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出现“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趋势,这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企业兴起、发展、失败的过程,强调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前途。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以指导阅读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与定量分析。 (2)通过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设问导入 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 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谁知道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 (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总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日益被打破。 问题情境2:那么,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经济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的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21年柳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这是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后的又一新突破,这向柳州市委提出的“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柳州工业在广西所占地位更加稳固,但是在新世纪新发展的阶段中柳州的发展也受到原来产业结构的制约,需要制定出一个可行的产业调整规划来促进柳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柳州经济成长所处阶段 认清目前所处阶段,对经济发展会有清晰的观点,就可据此提出应采取何种对应的政策来积极引导未来的发展。根据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按三个产业所占比重的不同,可分为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2021年柳州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90.45亿元、636.43、319.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8.65%、60.84%、30.51%,其就业人数分别是100.73万人、42.81万人、63.77万人。 按照第一产业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标准,柳州现在已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但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多,又表现出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特点。按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50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标准,2021年柳州人均生产总值为*****元人民币,已经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 从上可知,柳州经济成长阶段属于工业化加速的后期。如果在关键时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柳州经济就可以向成熟经济转变,反之则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阶段停滞下来,陷入发展的“陷阱”。 二、柳州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