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创新研究_张亚明

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创新研究_张亚明

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创新研究_张亚明
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创新研究_张亚明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IT 产业因其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大的产业。然而在过去,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没有摆脱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封闭发

展模式,北京、天津各自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及强大的制造实力,争当区域IT 产业的核心,同时,河北省也在自己的“小集群”内大力发展IT 产业,三地之间缺乏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明确可行的战略部署,区域经济分工、合

京津冀IT 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创新研究

张亚明,朱秀秀,刘海鸥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京津冀IT 产业条块分割、配置不均的格局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的快速发展。分析了京津冀IT 产业大集群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由此界定了京津冀IT 产业大集群模式,依据钻石模型分析了京津冀采用大集群战略发展

IT 产业的可行性,运用因子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三大IT 产业集群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明晰了影响京津冀IT 产业集群

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了IT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模型并据此探求了IT 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针对京津冀IT 产业大集群战略给出了发展路径、策略与详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IT 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0)03-0088-06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Big Cluster Strategy Model for the IT Industr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ZHANG Yaming,ZHU Xiuxiu ,LIU Haiou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barriers and unequal allocation pattern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growth pole of China economy.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the big cluster strategy to develop the IT industr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the Diamond Model.Th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big IT industrial cluster areas by using the factor

analytic method with the latest data,according to whi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ecting factors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with the IT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model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for its development.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the big cluster pathway,

strateg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IT industr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Key words:IT industry;industrial cluster;industrial chain;integrated development;strategic model

收稿日期:2009-11-1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0804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亚明(1962-),男,山东莱州人,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

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1]。本文摆脱行政区划的束缚,站在新时期全球产业集群化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合作为基础,将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的“小集群”发展模式提出“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模式。这对探索京津冀IT产业发展有效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整体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模式可行性分析

自1980年迈克尔·波特[2]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3]。此外,还有两个附加要素为机遇和政府。机遇和政府行为能使4个关键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目前,京津冀地区的IT产业已基本具备了上述几项基础因素。首先,生产要素方面,京津冀地处我国中部,紧邻渤海,是东北、西北、华北联系的咽喉与要道,具有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条件。北京是我国IT业发展的龙头,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北京中关村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有着很好的发展IT产业的条件;天津是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对于发展IT制造业有着很好的基础,同时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研发力量较强,研发国际化程度高,已经形成国家级工程中心、各级科研机构和合资企业研发中心并存的、多层次的创新机构布局,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支撑产业化制造技术的全方位的科研开发能力;河北省在生产要素禀赋上与北京和天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形成了明显的产业梯度,具备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它能为京津冀IT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4]。其次,市场需求方面,从区域内部的需求环境来看,北京和天津的信息化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但是对于河北省来说,其信息化建设尚未能够和本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未形成针对本省经济特点的特色信息化。河北省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水平;同时,河北省还要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从区域外部需求环境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从“纸制媒介”的时代进入了“无线时代”,在这个以科技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IT产业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次,由于IT产业自身的独特性,其应用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它的发展将会带动全行业的进步。全国最大的100家软件企业中有1/4集中在北京,天津拥有超过30家以上的高级研究所和国家研究中心,同时,很多国际大公司如微软等都将他们的生产基地放在了天津。这些都为京津冀地区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而河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着坚实的工业化基础,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了京津冀地区IT产业的成长。最后,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也都在不断探索京津冀地区IT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2004年,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市共同签署了《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承诺将在信息产业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协调发展。作为京津科技合作的启动项目之一,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建设已开展了包括研究编制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发展规划、软件企业层次的对接、联合开拓海外市场、京津共享软件测评平台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一体化软件产业基地。

2京津冀IT产业集群度水平对比分析

2.1数据分析指标的确定

IT产业集群度反映了IT产业在某个地点生产要素的集聚水平。按照钻石模型的四项关键要素分析各产业在集群地的集中情况并创建一个IT产业集群度的指标体系来大致测度IT产业的集群水平(表1)。

表1IT产业集群度的指标体系

表1将IT产业集群度分解为市场集聚度、生产要素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

集聚度、发展与竞争程度和相关机构支持程度四项指标,分别对应钻石模型的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以及相关与支持性产业这四项关键要素。以下采用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地的IT产业统计数据[5-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IT产业集群水平进行评价。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IT产业集聚度标准化数据

2.2因子分析

(1)主因子选择。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并按照累计贡献率85%和特征根大于1的要求,选择主成分的个数为2个(根据测算得到)。然后,在计算各主因子的权重与分值后,进一步求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IT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应用SPSS13.0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其空间分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列出了所有11个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按照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表中给出了两个主成份因子。其中,两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从大到小分别为76.360%,23.640%。其累计贡献率达到100%,因此可用这两个公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样本相关变量的变化。

(2)主因子的解释。表4为主成分因子的旋转负荷矩阵。根据旋转负荷矩阵,可得到两个主成分因子与原指标变量的相关关系,并可看出明显的实际含义。

表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主因子一与7个指标X1(国内市场占有率)、X2(出口集聚度)、X3(资产集聚度)、X6(增加值集聚度)、X7(企业集聚度)、X9(金融机构支持率)、X10(科技机构支撑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解释为集群规模支持度。公因子二与2个指标X5(R&D活动人员集聚度)、X11(科技人员集聚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解释为科技人员集聚度。

(3)因子综合得分结果及排名。按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3(解说总变异量表)可知,主成分因子F1,F2的权重WF i为其信息贡献率,即某主成分F i的方差贡献率与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的比值。即有公式:

WF

i

=λ

i

m

I=1

Σλi i=1,2(1)根据表3的结果计算权重,WF1=76.360/100.000=0.76,同样得到WF2=0.24。

再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各省市的综合得分。

F=WF1y1+WF2y2+…+WF m y m(2)其中,WF i为权重,y i为主成分值。

表5为综合得分及排名表。

表5综合得分及排名表

表3解说总变异量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IT产业集群度水平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IT产业的发展与集群规模支持度密切相关。根据分析结果,第一主成分值即集群规模支持度所占权重为76%,可见,较高的集群规模支持度是区域IT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2)科技人员集聚度是影响IT产业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IT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对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产业链内高附加值的环节主要集中在研发及创新领域,因此,足够的科技人员的支撑是区域IT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3)由表5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的集群规模支持度明显不足。虽然京津冀地区具备了发展IT产业集群区的基础性条件,但由于区域内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致使京津冀地区不能形成IT产业的集群规模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该地区IT产业的发展。(4)“R&D资金集聚度X4”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集聚度X8”两个指标在主因子遴选的过程中表现为与主成分因子的关联度不高而被舍弃,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IT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这两个指标关联性不大,即这两个指标不会对IT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中国IT产业的发展在这两个指标上呈现出较大的弱势,经费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严重制约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根据IT产业的特点及我国发展IT产业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肯定,“R&D资金集聚度X4”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集聚度X8”两个指标在主因子遴选过程中的“退化”反映了我国在研发经费、研发能力方面的弱势。

3京津冀IT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再结合波特的竞争力模型[7]可得出影响京津冀IT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并结合波特钻石模型推断出京津冀IT产业集群的成长要具备以下6个因素:集群规模支持度、资金与科技人员集聚度、战略与控制因素、竞争因素、企业家和政府。它们共同构成了IT 产业集群的成长体系并相互作用,由此推动了IT产业集群的成长。图1为导出的京津冀IT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模型。在该模型中,集群规模支持度主要表现在某一地区IT 产业内主体成员的数量、市场占有量、生产规模以及资金和科技机构支持度等方面,它是京津冀地区IT产业集群发展的物质基础。资金与科技人员集聚度是京津冀地区IT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和保证。IT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型产业,他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进入市场的门槛相当高,因而资金是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人员是IT产业发展的高级人力要素基础,它体现了该地区IT产业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是IT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竞争力因素包括区域内竞争力和区域外竞争力两个部分。区域内竞争力主要指区域内企业之间在市场、知识、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及协同机制,区域外竞争力主要指IT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着物质能量及知识的交换,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升级。竞争力因素是IT产业发展的动力。战略与控制因素规定IT产业的成长方向和控制过程。产业成长的条件不同,其成长模式也有所不同。既要制订好战略,又要实施有效。当原有战略已经无法满足产业成长的要求时,就必须进行战略创新,修订或重新制定战略。具体来说,战略与控制因素包括专业化分工、知识外溢和扩散等。此外,京津冀IT产业集群的成长还需要企业家和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企业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是IT产业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者。企业家在吸收集群外部知识并向集群内“解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集群整体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创造[8]。京津冀IT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更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创造外部条件。政府通过制定促进IT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出口退税等),提供配套的交通、电讯、能源、厂房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鼓励IT企业的建立和成长。政府的补贴、教育和资金市场等政策会影响到生产因素和需求市场,影响对产业成长、产业战略的制定和控制,以及对企业家的心态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图1京津冀IT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总之,IT产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意味着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

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获得,以及高额利润的攫取。IT产业拥有了集群规模支持度和科技人员集聚度,就拥有了成长的基本条件,即成长的势能,然后按照指定的战略,即成长的方向与模式,借助市场拉力和同业竞争力,以及政府和企业家两个辅助因素,把自身渴求成长的动力,转换为对成长空间的占领,并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利用控制因素而实现成长。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将成长势能转变为动能的过程。此外,在IT产业发展过程中,这六种因素是将产业连接到成长空间的桥梁。同时,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种制约因素的产生都是其他制约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另一些制约因素产生的原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作用形成一个自我演进的体系。

4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构制

4.1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发展路径与策略选择

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发展应遵循“集群内企业自身能力提升→集群内IT产业链优化升级→IT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路径。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在进行IT 企业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IT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也在进行着优化和升级。同时,IT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反过来制约并指导着IT企业的发展方向。IT企业的发展既要为IT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集群规模支持,又要凭借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推动IT产业集群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此,其整体策略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1)微观层面,即企业的角度。产业集群是企业的聚集,其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基础必然是集群内企业的不断发展。若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将保持整个集群的常盛。企业层面发展策略的制定要在分析整个IT产业发展情况及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地区IT产业的特点来进行,其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区域内IT企业的竞争能力来促进京津冀地区IT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2)中观层面,即企业间互动的角度。微观企业的优化与发展要引起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需要考虑集群内企业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不同的选择机制和组织结构对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的影响。从京津冀IT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IT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要依靠集群规模支持度和资金与科技人员集聚度等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同时还需要战略和控制因素及竞争力因素等来处理IT 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协调和控制作用,保证京津冀IT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9]。中观层面发展策略的制定就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的选择机制和组织结构对IT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影响来协调京津冀地区IT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确保京津冀IT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3)宏观层面,即公共环境角度。演化经济学认为,产业集群与其地理区域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们密切相关,互相联系,并通过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4]。为此,京津冀IT产业集群宏观层面发展策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地理区域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IT产业集群。

4.2发展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的政策建议

(1)做好城市间定位,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京津冀IT产业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实施集群战略,实现IT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分工战略,既要在企业之间实行分工,也要在空间上体现因地制宜的分工思想,将I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安排到最适合的地方发展,形成京津冀IT产业研发、产业化、配套能力、发展环境等的综合优势。具体来说,北京因为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应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的核心技术研发上,同时辅助进行软件的开发等;天津不但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同时具有港口优势,因此,将天津定位于IT产品制造上,依托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提升其在IT产品制造中的附加价值;河北省虽研发实力较弱,但可以实施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并积极承接两市的产业转移,如廊坊立足为京津冀产业基地配套;秦皇岛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努力打造中国数谷。同时,由于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拥有黄骅港、曹妃甸港及秦皇岛港三大港口条件,河北可为北京和天津提供稳定的资源支持,协助二市做好IT产品的生产及外运工作。天津和北京在接受河北省资源的同时,要反哺河北省。三地要形成一种产业网,将北京IT产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天津IT产业加工制造优势和河北省的低成本配套承接优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三地“共赢”局面。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

(2)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IT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IT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除了基础设施和风险投资的作用外,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美籍华人建立硅谷和新竹的紧密联系,形成两地的互动、互补、互利关系[6]。为此,京津冀要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建立海外与本地的技术联系,使京津冀高科技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同时,应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一些地区企业组织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成长缓慢,经济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另外,我国的IT产业目前仍处于全球IT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大部分IT产业集群区都作为IT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存在,产业附加价值低,发展缓慢。因此,京津冀地区在发展IT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推进该地区IT产业转型升级,由全球IT产业价值链低端逐步向高端发展。

(3)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保证IT产业集群健康发展。IT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型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进入市场的门槛相当高,因而资金仍是制约IT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根据波特参与国际竞争的周期理论,京津冀地区的IT产业目前还处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因此,为保证京津冀IT 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加大京津冀IT产业集群区自身的融资功能,通过自身的资金“造血”机能,使技术和资本无缝连接,为信息技术产业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还需要相应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相配合,京津冀地区可以借鉴各地在产权交易、股权转让、股权置换、固定回报、海外上市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立方面的经验进行有益的尝试探索。

(4)合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京津冀IT产业的协调。发展IT产业集群,首先,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职能。在京津冀IT产业集群发展的早期,政府的职能应集中于改善基础设施和解决钻石体系中的不利因素,而后期政府的角色则更偏重于取消扼制创新的障碍与限制。其次,应加强京津冀IT产业协调,共建产业基础与开发平台,建立三地紧密合作机制,促进该地区IT产业的合作创新。三省市应在联合共建区域IT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或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基础上,集中技术和资金资源,引导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之间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协作和利益共享,利用庞大的市场和用户群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知识流动和扩散,提高IT产业的合作创新效率,加快成果转化和IT技术应用,促进京津冀IT产业的合作创新。

(5)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构制IT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系统。启动以IT产业为特色的沿高速公路的产业带建设规划,使不同等级的城市相互串联构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构造和延伸IT产业链,形成中国最主要的近距离配套能力强、产业创新能力强、竞争与合作水平高的IT产业基地。构建以高速公路产业带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网络化互动发展机制,诉求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利益最大化,根植本地网络、建立企业间相互依附的关系,形成IT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实现产业集群以创新网络的形式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网络结点的政府应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催生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并与区内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连线”,构建IT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系统,使区域网络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系统。此外,由于网络的发展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各企业、机构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良好的本地声誉有助于降低供应商提高价格或违约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实现集群内企业间协同创新、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IT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本文运用钻石模型论证了京津冀采用大集群战略发展IT产业的可行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三大IT产业集群区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构建了“IT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模型”,并据此剖析了IT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后从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方面提出了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规划,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京津冀地区的IT产业发展水平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同、统计部门不一,并且数据的统计层面也不尽相同,本文利用引用的数据进行的计算必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93页)

然会产生一定偏差。此外一些内容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检验、完善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葛伟民,徐翔.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中)[J].

沈阳:网络与信息,2006(8):5-9

[2]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 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cs,1998,33(1):7-14

[3]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11/12):15-19 [4]冯玫.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石家庄:产业与

科技论坛.2008(7):84-86

[5]刘彬,陈圻,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IT产业集群内比较优势

分析[J].武汉:统计与决策,2006(3):80-82

[6]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8

[7]Porter,M.E.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

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5-20

[8]Bathelt,H.,Malmberg,A.,Maskell,P.Clusters and knowl-

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D].Working Paper.Danish Researc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s(DRUID).2004:2-12

[9]张亚明,王帅.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08(2):67-70

(责任编辑徐惠)

法论的不同和研究情境问题的需要,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这种权变的战略研究导向观不仅使得战略管理研究者走出“必须取舍、必须分出孰优孰劣”的困境,还可以调和定性和定量研究导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参考文献

[1]Lewin,A.Y.,Volberda,H.W.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519-534

[2]Hoskisson,R.E.,Hitt,M.A.,Wan,W.P.,et al.Theory and res-

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wings of a pendulum[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3):417-456

[3]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2

[5]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M].重庆:重庆

大学出版社,2004

[6]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天津:南开

管理评论,2004(7):100-105

[7]Porter,M.L.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 st-

rategic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 61:214-228

[8]刘宇伟.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之透视[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

技术管理,2005(2):80-82

[9]Cook,T.D.,Campbell,D.T.Quasi-experimentation:Design

and analysis for field setting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79

[10]Greenberg,J.,Tomlinson,E.C.Situated experiment s in orga-

nizations:Transplanting the lab to the field[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5):703-724

[1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12]Nelson,R.R.,Winter,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

nomic change[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3]郭强,孟宪忠.企业基因与企业健康[J].北京:企业管理,2004

(7):86-88

[14]奥瑞克,吉利斯.琼克,罗伯特.威伦.企业基因重组[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5]钱金,莫博涅.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殷得民)

!!!!!!!!!!!!!!!!!!!!!!!!!!!!!!!!!!!!!!!!!!!!!!!!!!!!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途径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如何应对挑战从而能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高效的发展下去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发现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地位不可小觑。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是的,2 1世纪的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不再是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营销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其最高境界是一种商业模式(即赢利模式)的竞争。日本日产汽车公司CEO 戈恩?卡洛斯这样看待企业的赢利模式:“这是一个赢利至上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谁能持续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谁就是真正的赢者,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赢利模式,让我们的希望变成现实。” 亚马逊公司得贝佐斯直接道出了要害:“我认为构想很简单,但身体力行就很难。如果我坐下来头脑风暴,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百个好构想,具体实施才是最难得部分,这其中很有学问。”既然概念构想本身不创造价值,而亚马逊又无特殊的核心能力,那么亚马逊靠什么创造价值呢?它靠得是互联网。互联网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实体。互联网不是一种核心能力,因为谁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只是一种形式,亚马逊公司就是借助互联网这种形式,使在线购物的概念成为现实,并创造出价值。亚马逊得快速成长,恰恰说明了实现形式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得重要做用。 商业模式创新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策略反应和优化。这也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企业创新无非是要让本企业在同行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让企业有更大的收益空间,通过模式创新纠正企业中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制定出正确的策略,使得本企业能取的一个较好的、长足稳定的发展。 那么商业模式能不能成功,到底凭什么呢?当别人还没有商业概念得时候,你就要突出你得新概念;当你的商业概念与别人一样的时候,你就要比谁的客户价值更大;当客户价值也一样的时候,你就要比谁的核心能力更强;当核心能力大家也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只能比实现形式了。此时,商业模式的实现形式就成为一个新模式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如何应用新模式为本企业造福也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运用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来证明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那就是沃尔玛的成功,1992年,萨姆·沃顿在《美国制造》提到沃尔玛成功经营的十条戒律中,第八条是“超越消费者的期望”,他认为,沃尔玛必须持续降价,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更廉价的商品,超越消费者的期望,做到“保证满意”。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沃尔玛对“天天平价”的价格策略的重视,对顾客的重视。沃尔玛的天天平价策略,只是对其选择中低收入者作为其目标消费者的商业模式的一种策略反应和优化。具体逻辑如下:因为沃尔玛的目标消费者是中低收入者,这决定了沃尔玛必须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所以沃尔玛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降低成本,减少开支,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姜汝祥在《差距》中提到:“沃尔玛的低价格只是一种表象。”这是非常中肯的。但他认为,“低价格背后是出色的后勤物流的配送体系和吸引顾客忠诚的能力,这就是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不确切的,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更低价格的产品和完善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其先进的商业模式。 沃尔玛的价格策略和商业模式是非常吻合的,其价格策略是对其商业模式的正确反应,并且对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即能起到优化自身商业模式的作用。如有些零售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许是为中高收入者提供高档商品或服务,如果回头来学沃尔玛的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新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李佐军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一,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第五,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 2004-06-11 09:23:50 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 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 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 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大多数台资企业将高附加值的生产留在台湾,接收订单、获取信息、产品开发、研制和试验以及销售活动都主要集中在台湾,内地成为较单纯的生产加工地。 内源型集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集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优势”明显缺乏。抽样调查表明广东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不到40%,不少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在深圳,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产业扎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而配套企业吃不饱。 营造植根性催生集群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产业集群:从广义上讲在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更具体地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6237995.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三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

三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 Edward Giesen, Saul J.Berman, Ragna Bell and Amy Blitz K组(韩朝,冯郁)翻译基于与全球765 家公司和公共部门领导进行的访谈,IBM 2006 年全球CEO 调查发现有65% 的领导人期望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自己所处的行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一种战略响应,很多CEO 都在进行运营和/或产品与服务创新。但是我们发现,获得突出财务收益的公司对于业务模式创新的重视程度是财务收益不佳的公司的两倍(如图1所示)。正如一名CEO 对我们谈到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复制;业务模式才是真正与众不同之处”。 但是,确切地说,业务模式创新指的是什么?哪种业务模式创新能够产生最好的收益?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CEO 们,还是当前的文献都不能对此提供明确的答案。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寻找答案。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首先确定了业务模式创新的三个主要类型,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行业模式创新、收入模式创新和企业模式创新。然后,我们在全部35个最佳实践案例中对这三种业务模式创新进行比较。在本报告中,我们阐明,只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并进行强有力的执行,每种业务模式创新都能够获得成功。 另外还有一个的重要的发现是,将工作重心放在网络合作(即外部协作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模式创新是最为普遍的,在我们所研究的35个案例中,有15 个案例(近一半)都使用这种业务模式创新。而且,我们发现,使用网络合作的公司与使用其它战略的公司所实现的财务收益相似。我们还发现,虽然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历史/规模以及其它特征的公司都在使用网络合作,但这种策略始终特别适用于相对资历较老的公司。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见附图1。 商业模式创新框架 由于被采访的商业领袖认为很难定义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开发了一个确定三个主要类型的框架(见附图2)。这个框架的建立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广泛的文献回顾和对远远超过其他组合的35个最佳实践案例分析总结。 行业模型:这种方法包括创新“行业价值链”。您可以通过水平移向新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 例-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文/吴志远曹志文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吴志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 曹志文,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期金融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创新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量。根据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不多见,大多数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已经难以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阶段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其协同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内部,集群间协同创新问题尚未凸显,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集群的内部协同创新问题,并以江西省为例进

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阿尔伯特·赫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战略性产业概念,主张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前向和后向联系等。Blank(2008)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可能仅仅是由一个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发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对于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才重新受到广泛的关注,迈克尔·波特深入研究了国家竞争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协同效应。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范太胜(2008)提出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针对协同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价值联盟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杨耀武、张仁开(2009)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提出了“点—线—面”的协同创新模式。蒋石梅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机理,涉及了产业集群内部产学研协同问题分析。陶丹、胡冬云(2013)在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时,提出了主体间内生动力机制设计问题。李煜华等(2013)构建了集群内相关主体创新博弈动态模型,分析了各类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韩言虎、罗福周(2013)根据协同创新的范围将协同创新为三类:微观协同创新、中观协同创新、宏观协同创新,并着重分析了产业集群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张廷海、韩玮(2014)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网络竞合关系。以上研究对于战略性新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1.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业链情况

统计负责人(A004):填表人(A005):联系电话(A006):报出日期(A007):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调查单位(加盖公章): 20 年月日

表JQ-01 指标解释 集群企业数是指产品与集群主导产品相关联的所有企业的总和。 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境外控股企业指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的总和。 1.港澳台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台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港澳台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港澳台商协议控股。 2.外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外商协议控股。 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指建有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研究院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研发、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业的总和。 上市企业指企业的股票已在国内和境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不包含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挂牌“新三板”企业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在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总数。 毕业企业数指符合《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毕业企业标准的孵化毕业企业数。 集群人员数指集群内企业和服务机构所有从业人员总和。 大专及以上指拥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硕士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博士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留学归国人员指出国学习、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总数。 集群日常管理机构人员指集群管理机构中从事集群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总数。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

商业模式创新的6种方法

商业模式创新的6种方法 (2012-02-20 20:51:36) ▼ 标签: 杂谈 亲爱的中国读者: 近年来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行业格局。现在是企业家、高管、顾问和学者了解这个非同寻常的演变所产生影响的时候了,也是他们该理解和系统地解决商业模式创新所面临挑战的时候了。 说到底,商业模式创新是为公司、客户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全新的商业模式会取代陈旧的商业模式。凭借iPod 以及iTunes在线商店,苹果公司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成为在线音乐市场的主导力量。Skype公司基于点对点(P2P)技术上的创新商业模式,为我们带来了相当廉价的全球通话以及Skype 客户端之间的免费通话。Zipcar 公司在付费会员制度下,通过提供计时或计天按需汽车租赁业务,把城市居民从自有汽车产权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与此同时,孟加拉乡村银行正在通过推广小额贷款的创新商业模式来帮助贫困者。 但是我们该如何系统地发明、设计和实现这些全新的商业模式呢?我们又该如何质疑、挑战和转换那些陈旧过时的商业模式呢?如果我们致力于此,我们又该如何把富有远见的想法转变成商业模式来挑战游戏规则、挑战权威或重新使它恢复活力?《商业模式新生代》这本书会带给你答案。

我们并不想写一本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传统书籍,而是尽力为那些渴望设计和重塑商业模式的梦想家、游戏规则改变者、挑战者设计一本实践指南。我们相信,作为新兴的商业力量,商业模式创新正在使中国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光彩。我们希望你们使用本书的时候和我们创作它的时候一样享受。 Kind regards, Alexander Osterwalder(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alexosterwalder. Twitter: business_design 本文介绍6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客户洞察、创意构思、可视思考、原型制作、故事讲述和情景推测。这些来自设计领域的技术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你设计更好、更具创意的商业模式。 方法1 客户洞察(Customer Insights) 基于客户洞察建立商业模式 企业在市场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在设计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却往往忽略了客户的观点。良好的商业模式设计应该避免这个错误,需要依靠对客户的深入理解,包括环境、日常事务、客户关心的焦点及愿望。 正如汽车制造商先驱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我问我的客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另一个挑战在于要知道该听取哪些客户和忽略哪些客户的意见。有时,未来的增长领域就在现金牛的附近。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者应该避免过于聚焦于现有客户细分群体,而应该盯着新的和未满足的客户细分群体。许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新客户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如何使用(客户)移情图 任何研究商业模式的人都应该大致描述出所需要满足的客户细分群体的特征。 移情图(图1)是Xplane公司开发设计的一个可视思考工具。我们称其为“超简客户分析器”,这个工具可以帮助你超越客户的人口学特征,更好地理解客户的环境、行为、关注点和愿望。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集群升级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在经历了前两次以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创新全球化时代”。审时度势,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于成为经济交往的核心形式的新时代,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为顺应经济潮流的度势之举。而对于区域来讲,要想谋得“在扁平世界创造出全球‘尖峰’”,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个性,又是其必然路径。 2011年科技部提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之后,大批区域纷纷申报以争取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缘何如此吸引了各区域踊跃申报?这其中固然有获得试点后能得到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科研资源、创新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大原由在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集约发展的需要。而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紧抓机遇,转变“集群模式”,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便是顺理成章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创新”二字。传统产业集群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新技术创新链条为依托而形成,两者要么是产业的量的堆砌、要么是创新概念的狭隘理解,前者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求,而后者则无法诠释创新的真正含义。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创新当中,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聚工程”就是要把“创新”的含义高度突出,使产业集群的模式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片片勃勃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是扁平的,一片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想成为勃勃生机的一座座扁平世界里的“尖峰”,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个性,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而对于区域自身来讲,必然是要打造自身区域个性。其中典型案例莫过于厦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机遇,硅谷、新竹、班加罗尔成为“尖峰”无不是如此。海洋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创新创业诞生的最佳温床,厦门选择“海洋与生命科学”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而从厦门、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充分突出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同时,又把海洋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则区别于其它地区、避免了同质化,强势突出了厦门的区域个性。 期待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尖峰”!期待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一座座“尖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 没有什么比战略和商业模式更重要,也更容易被误读的商业概念了。商业模式指的是 企业运营的逻辑,也就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运作,并为股东创造和获取价值。战略指 的是通过规划为企业设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包括一系列差异化的行动。两个概念 相互关联,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都与市场竞争和企业资源相关,但各有侧 重点。 对商业模式的经典定义来自于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经典文章《如何重塑 商业模式?》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四 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中最 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 对战略的经典定义则来自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经典之作《战略是什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 的价值组合。战略定位有三个原点:基于种类的定位;基于需求的定位;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 厘清了概念的差异之后,再来谈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就更清楚了。好的商业模式具有某 些共同特点:与企业目标和资源一致、能够自我强化战略定位、能为企业带来活力。最重 要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具有自我强化能力的良性循环,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 优势和战略定位。这是商业模式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设计商业模式,必须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以及市场竞争的现实。企业通 过商业模式开展竞争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强化自身的良性循环。比如空客公司研发出空客380来挑战波音747的垄断地位。二是削弱竞争对手的良性循环。比如微软预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来遏制了Linux。三是变竞争为互补。比如在线博彩交易所允许彩民匿 名相互下注。 当商业模式过时时,如何更新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麦格拉思在《商业模式 过时怎么办》中建议,要寻找那些能创造客户黏性、忠诚度和进入壁垒的商业模式,而忽 视那些向顾客兜售完产品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商业模式。企业要在稳定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向多个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清晰了,企业可能要面临的是巨大的不 确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