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我们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但也不提倡过于节俭。)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我们要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3、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②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③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4、劳动者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5、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6269794.html,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作者:李宗赫陈绍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5期 摘要: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不仅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而且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人权事业的进步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面小康;发展道路;人权事业;世界意义 一、彰显中国道路优势 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最多最复杂的国家,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特点就是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是秦时的万里长城,还是当代的三峡工程,都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是保障人民利益的体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家丰富的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办成了一件又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从而造福于人民。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中指出,“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克服重大疾病、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飞速增长到2018年的35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运营里程从2008年的200公里猛速发展到2018年的约3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民航航线里程由1978年的14.89万公里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324.5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港口万吨级泊为数量从1978年的133个(内河没有万吨级以上泊位)快速发展到2017年的2366个(内河万吨级以上泊位418个),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独占七个。在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2017年国家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17位,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完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天河、神舟飞船、天宫、北斗卫星、港珠澳大桥、蛟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课程论文-2016.10.12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姓名:杨静焕 班级:农教15-2 学号:20155065 指导老师:邵紫英 2016年10月至11月

目录 1.全面小康理念 (2) 1.1前言 (2)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2) 2.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3) 2.1我国全面小康的现状 (3) 2.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4) 2.3青少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5)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全面小康理念 1.1前言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得诱人的理想社会,也表现了许多老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她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已经有余。从广义上理解除经济生活外,它还涉及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美好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康,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具体含义:低水平、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不全面: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不平衡: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那么,如今全面小康的理念又更加全面。五位一体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发展正汇聚成百姓全方位的幸福感。它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每个人对全面小康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期盼和憧憬。不同成长时代,不同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社会肯定有所差别的。环卫工人说,全面小康是城市的干净整洁;医护工作者说,全面小康是医疗保障系统更健全,人们就得了医、看得起病;大学生说,毕业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全面小康;企业老板说,节能减耗,工厂走上生态发展之路是全面小康……职业、生活环境等等的千差万别,不同的人谈起全面小康,就有不同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充满憧憬与向往!我不禁问自己: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是衣食无忧,山珍海味么?是有车有房,灯红酒绿么?还是工作舒适,天伦之乐呢?如果仅是这样,绝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详解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第三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过程和方法:通过调查、比较研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取得的一些成就和我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查找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 2.查找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中发生的不怕艰难困苦的感人故事。 3.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8月8日至22日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9届奥运会,请问有多少同学亲自光临了比赛现场?有多少同学坐在家里,开着空调,很舒服地看了奥运会?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大家都经历的一件事,重新勾起美好的记忆,同时导入新课)师: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逐渐进入了一种“不愁温饱、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这种小康状态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较为宽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 历史上的“小康”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5“知识窗”。 师:我们的小康社会与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有一定的区别,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与要求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与要求 摘要: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飞机梦……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中国必将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自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是的,持续30多年的经济迅速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服务享受, 关键词: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我們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为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方向邓小平说过小康不是传统文化上所说的小康,而是在活学活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伟大创新,它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芒,又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体现这种精神。江泽民在报告中说:“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里,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现代化潮流一旦出现,势不可挡,谁不跟这个潮流,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就要落伍。现代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就是要使中国沿着西方的道路亦即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只是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论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世界能源形势、发展前景、中国能源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人类社会进步发展都必须以能源的充分供给为前提。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其根源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占有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在能源供需双方的博弈下,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似乎使持续高温的能源市场暂时冷 却了下来,但随着各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显现以及各国抵御危机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必将重新走上高速发展的轨迹,能源作为各国恢复经济的关键因素,其需求将出现报复性反弹,而目前的低迷状况必将导致未来国际能源供给短缺。世界性能源供给紧张状况将长期持续下去。 当今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表现为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具体体现在能源生产增长缓慢、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生产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局部战争、气候变化等。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状况为石油储量小幅上升;石油反降为升。天然气的发展异常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占总量的一半,其特点是更为分散、各地区发展差异大、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2010年能源消费急剧反弹,主要是因为经济开始复苏,能量消耗加大。其中最为明 显的则是油价的上升。同时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非洲尽管石油丰富,但如尼日利亚就因为缺乏资金技术而继中东后落入了西方的控制。 从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看,西亚、北非动荡使得一定的石油设施在战争中被摧毁,同时也影响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由于局势的局势及其不确定性,国家担忧供给而储存石油,从而油价的波动亦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的生产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核危机后,许多国家正在重新考虑其核能计划。日本开始调低核预期,多国核政策变得更加谨慎,欧盟“压力”测试,而韩国的核政策不变。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从短期看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仍在,中东北非局势不定,产业投资前景不明,所以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非传统天然气开发飞速、与石油相比相对廉价、成本效益优于其他能源、清洁度高利于环境保护。由于核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开始质疑核电的发展,所以核能产业可能需要五至十年才能逐步恢复。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挑战: 一是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的国家,2003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能源的多元化结构更是远未形成。从化石燃料的资源量来看,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此外,在尚未利用的精查储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班级 1304 学号 6300613166 姓名陈铭

【摘要】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建设小康社会全面 【正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好日子〉 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的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的歌曲诞生了。它反映的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社会的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 亦劳止,岂可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 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 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之后,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用70年左

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到20世纪末,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宣布,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确提出再奋斗20年,即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近20年的奋斗,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上需要100年时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大体上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2020年,这是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第四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小康社会承上启下,居于十分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

2 新时期新阶段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第二章新时期新阶段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的本质:五个目标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这一科学论断,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a. 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的高度概括。 b.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 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c. 它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改 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六个方面内容,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a.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是对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6、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基本路线 a.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保障。 b.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 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之中,高校理科教学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应做多方面的探索。笔者认为,提高思政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技能,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与魅力,以其“能言”与“善辩”,晓之情、动之理,则是切实改善教学效果,增强思政教学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往往忽视的一个方面,思政教学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使它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它是“用心”在教学,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是信念的塑造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们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手段,教师语言技巧的优劣是学生能否接受我们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引发他们思考的关键。当今大学生不仅要求思政教师要成为信念之师,而且也要求他们成为人格之师,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涵,由此可以达到爱其师、信其道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目的要求的差异,热点、难点、焦点的分布,课型的迥异,自由地运用不同飞语言表达技能。 一、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语言要充满亲和力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以平和、自然的语境,努力营造出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可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话语似月色中奏出的小乐曲,可引发学生连绵的联想,学生就愿将心灵的感触,思维的火花、疑点、难点问题一吐为快,学生就愿拨动心的琴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与教师、同学共弦。平等的对话、自由的气氛、舒畅的心情、关注的话题可使讨论内容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认识。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为。。。。。。“进头脑”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真理越辩越明,在师生间交互式讨论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眼光,时代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激发大学生善于思考的内在动力,积极发挥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作用。如若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用命令式、训导式的话语强迫学生发言或讨论,这种高压下的语境,失衡的人格情景,学生不是战战兢兢就是故意抵触,同学们根本找不到如鲠在喉的感觉,他们的发言或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或言不由衷或隔靴搔痒,根本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增强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鉴别力、防御力。同时,,师生间平等的信任感也难以找回。没有信任,隔阂就会产生,思政课如果是在这样冷漠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其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语言要饱含诱导力 思政课有许多疑点、热点等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索中同学们才能明辨是非。消除疑惑,从而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语速的快慢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如果语速过快,如连珠炮一般,就不能给学生留有恰当的思考时间,也易造成学生精神状态紧张,听课的疲劳,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目的;如果教师语调低缓,没有抑扬顿挫,特别是在当前思政课普遍采取大堂合班授课的形式下,学生的听课兴趣就会荡然无存,昏昏欲睡,学生就根本谈不上与教师共同去探幽索微,理清迷雾,匡正认识。故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既要跌宕起伏,又要一泻千里;既要掷地有声,又要含蓄幽默;既要娓娓道来,又要激情洋溢。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情感诱导下,学生的思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摘要:“小康”首先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摆脱贫穷与困苦,并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进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提出来的。 关键字: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特质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古老的社会思想,所谓小康就是衣食丰足、生活平安的意思。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而是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他也明确的指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所说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低水平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经过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水准也越来越高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1] (二)小康社会的主要特质 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为了使小康社会具有强固的经济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措施。 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这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小康社会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的资本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广泛、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高度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精神文明缺乏的社会,而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特质。[2] 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性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 能性 应数141 罗晓芸 141111012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已经将近又一年了,虽说如此,它的一些内容仍让我们牢记在心。还记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制定了“十三五”计划,强调了计划的关键点之一“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并将其作为了计划的核心,那么中国是否真正能够实现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小康社会,根据网上查询到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小康社会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那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有什么要求呢,在党的十六大中国家制订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了十个基本标准,分别为: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城镇化率达到50%,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大学入学率20%,九、每千人医生数2.8,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我们根据上述基本标准来简略分析我国现在的情况与未来的可能性,根据2015年统计的结果201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280.0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772元,恩格尔系数达30.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约在30平方米左右,城镇化率达56.1%,互联网普及率达48.8%,大学入学率达40%,每千人医生数2.99,全国各地城市低保标准最低达20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最低达100元以上,将以上数据与各个标准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到2015年为止我国已经基本上能够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但有的数据远超于标准线,而又的数据与标准线的差距却不大,具体是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每千人医生数,这两个指标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切切相关并十分重要的指标。那么是什么影响了这两个数据,首先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中国作为世界上土地面积第四大的国家住房问题本不应该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那又是因为什么呢,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人口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住房面积的分配,由于地少人多,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十分高,许多人都正作为房奴打拼着,还有许多人连成为房奴的能力都还没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着计划生育,虽然对人口数的增长速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人口数仍是呈增长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发展的正确历史时段提出的。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通过艰苦努力,这种新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三是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分阶段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走了前面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来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居于前列,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样的判断和报告中所说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同样的意思。 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熊云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对小康的三层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译法各种各样。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xiaokang”。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0年。《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所讲的小康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这实际上一种“托古”的思想,即假托远古宣扬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

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论述题: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请阐述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100分) 答: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产品较少。偏重于满足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既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这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时间: 20XX-08-07 栏目: 综合教育论文 年前教办按照市教体局的文件精神,发出通知在全镇中 小学教师中进行大讨论,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的阶段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大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要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说明教育在事实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为了把我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根据教体局党委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从20XX年元月开始,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镇各中小学校和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

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得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二、目标要求 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实现五个目标。 (一)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发展特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灵活、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形成充满活力的特色教育运行机制。 (二)要把大讨论活动与贯彻落实《教体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十条规定》结合起来,实践“三个代表”,提高领导班子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教职员工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要把大讨论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创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