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粤、苏、鲁、浙四省已发布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较

粤、苏、鲁、浙四省已发布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较

粤、苏、鲁、浙四省已发布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较
粤、苏、鲁、浙四省已发布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较

粤、苏、鲁、浙四省已发布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较广东:

装备制造业:目标:到201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附加值达到14500亿元,年均增长15%。培育形成20家国家级和5家世界领先的创新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形成2—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对发展快、市场潜力好的100家“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培育出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一批装备制造业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投融资渠道,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并购重组,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组建装备技术服务平台。

汽车产业:目标:到2011年,全省汽车年产能达到200万辆,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汽车出口占总产量10%以上;自主品牌轿车企业产量进入全国轿车企业前5位;形成10万辆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产量5%以上。

措施:支持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新建符合广东省汽车产业规划的项目,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减征乘用车购置税政策,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加强对汽车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并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

钢铁产业:措施:采取措施缓解钢铁企业经营压力,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广钢环保搬迁和韶钢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贯彻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政策。支持钢铁配套产业建设,支持建设钢铁物流基地。

船舶工业:目标:到2011年,广州船舶产业基地全面建成投产,中山船舶产业基地基本建成,珠海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抓紧建设。措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融资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抓好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加强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江苏:

新能源:目标:到2011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要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措施: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家超100亿元、20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

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目标:到2011年,实现装备制造业小型向大型、轻型向重型、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设备制造向总集成六个转变。争创5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00个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8万亿元,力争继续保持产业规模全国首位。

措施: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及工具附件等4大产业链,大力培育内燃机及内燃机配件制造、生产输变电及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和工程装备制造4大产业集群。无锡太阳能装备等15个特色装备产业基地的建设步入快车道。宽体大运量新型地铁列车、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及高新技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电子信息产业:目标:软件业占比提高到12%,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50个省级产业基地(园)。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100个创新平台。专利申请数量居全国前三名。2009—2011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6000亿元、19000亿元、23000亿元。

措施: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扩能、平板显示产业升级、第三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应用培育、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新型电子元器件增强等五大工程,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初步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强省。构建集芯片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产业链。

石化产业:目标:到2011年,高端精细化学品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能源化工的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达到35%以上。2009-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800亿元、10700亿元、12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1年,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能耗比2008年下降15%以上。形成主营业务年销售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2个,200-500亿元的企业5个,50-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0个。全省国家级、省级化工产业园年销售额达到6000亿元以上。

措施:沿江石化产业带和苏北化工集中区要进一步加快调整,提升水平,实现集聚发展、特色发展。推进沿海石化建设,形成新的增长点。围绕节能减排精细化、能源系统优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绿色化工引导石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平台。构筑自主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新建100个企业研发中心、200个校企联盟中心、300个测试中心,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向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步转化的发展格局。打造特色石化产业链,推动高端化精细化发展。以大、新、高、特为原则,实施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的50个重点项目,形成十大产业链。

汽车产业:目标:到2011年,乘用车生产占整车比重达70%;2009-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460亿元、2920亿元、3600亿元,年均增幅18.9%。到2011年,销售汽车整车60万辆、改装及专用汽车13万辆。

措施:提升三大乘用车基地发展水平、增强三大商用车产品竞争实力、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扩大汽车产品出口、完善汽车贸易服务体系。

船舶:目标:到2011年,基本建成以沿江地区为主、沿海地区为辅、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坚持远洋船舶、内河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并举,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占全国的1/3以上,世界的1/10左右;海洋工程装备加速发展,占全国市场份额力争突破15%。

措施: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和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根据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和控制,实行地区差异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以产业基地、配套体系、合作平台和信息网络为重点,促进船舶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钢铁:目标:到2011年,力争前5名钢铁企业生铁、粗钢集中度提高到75%,钢材集中度提高到55%;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60%,板带管比重提高到55%左右。

措施:努力扩大市场需求;合理调控产业规模;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力争2011年形成1家年产钢3000万吨左右(包括省外控股企业产能)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骨干企业;着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物流业:目标:到2011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9至2011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5%左右。

措施: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等7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发挥物流基地集聚效应;努力培育品牌物流企业;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重点扶持发展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建设工程等74个省级重点物流项目。

纺织工业:目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75%左右,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提高到90%左右;提高

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争创中国名牌85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化纤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提高纺织服装出口,力争出口总额占全国20%左右,占全球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人,销售收入达到1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措施: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发展高附加值棉纺产品、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提高品牌服装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促进丝绸产品提档升级、增强纺织机械研发制造能力。

有色金属:目标:2009-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200亿元、2400亿元、27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培育3—5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铜加工、铝加工和镁合金加工能力位于全国前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共伴生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原材料消耗、环保治理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措施: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推行一批绿色制造技术。

轻工业:目标:2009至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100亿元、10400亿元、12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销售率达到3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10%;培育12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争创55个中国名牌产品、50个中国驰名商标。

措施:推进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布局优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提升品牌经济比重;培育一批国家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品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推行节能减排,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山东:

装备制造:目标:培育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等10大民族品牌。

措施:壮大机床工具行业的11家大型企业集团。培育济南数控机床及数控锻压设备产业集群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潍坊内燃机、潍坊农业装备、济南数控机床、济南发电设备、青岛纺织机械、青岛物流器械、高唐农业装备、济宁工程机械、滕州中小机床和日照农业装备等10 个基地。

钢铁:目标:到2011年,培育山钢集团成为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3~5个专业化中型企业。在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

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并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标准。

措施:把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作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前建设成本下降的机遇,加快落实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项目审批并尽早开工建设。项目获批后,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力争2011年底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

汽车:目标:培育8~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一批聚集先进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汽车工业园区。未来3年内,再培育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建设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

措施: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整车产品开发能力建设。提高发动机及零部件配套水平。鼓励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研发节能、环保和多种燃料的发动机及关键总成,逐步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要求;加快潍柴控股集团、省汽车工业集团和省工程机械集团联合重组,组建山东重工集团。汽车行业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45家,汽车行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总量的12%。

化工:目标:重点在沿海地区建设以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为主的化工园区带,在鲁南地区建设以现代煤化工为主的化工园区聚集地,在淄博等地以大型企业辐射带动的企业扩张型园区,建设以大宗产品集中地形成的产业聚集型化工园区。

措施:重点培植轮胎,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肥五大产业集群;实施氯碱、化肥、石油化工、轮胎、农药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发展有机硅及硅材料、氟材料、膜材料及膜、新型合成材料、有机氯产品、专用化学品六大新兴产业。

轻工:目标:到2011年,轻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23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平台10个,自主研发国际知名品牌50个。完成全行业2011年COD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7.5万吨的节能减排责任目标。淘汰落后的纸浆能力35 万吨、冰箱冰柜200万台、空调150万台、皮革3万标张、酒精15万吨。

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完善相应的地方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发展家电产业、造纸工业、食品工业、日用陶瓷工业、自行车电动车行业、皮革产业、塑料产业、家具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五金及衡器制造业、日用玻璃行业、日化行业、电池行业13个领域。

纺织:目标:到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13%;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1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建成28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措施:支持新郎、舒朗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男装品牌,做强针织服装,做精高档色织衬衫,做大牛仔服装,培育女装和时装。加快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系列牛仔服装、男女时装、职业装和高档针织内衣、休闲运动装、针织时装八大类产品,带动面料、品牌、服务等产业配套发展。

有色金属:目标:氧化铝在省内深加工的比例提高到70% ,电解铝在省内深加工的比例达到100% ;铝板带箔、工业铝型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占铝加工能力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2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措施:大力发展铝、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2009年,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库存、产成品流动资金占用等主要财务指标明显改善,实现稳定运行。重点骨干企业吨铝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 千瓦时以下,氧化铝综合能耗低于每吨450千克标准煤,粗铜冶炼综合能耗低于每吨520 千克标准煤,余热基本全部回收利用,废渣100%无害化处理。

船舶:目标:帮助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10家造船企业加快发展,确保按时交船;扶持烟台来福士等5家企业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扶持潍柴动力等10家配套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青岛立行车船等5家游艇制造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措施:采取扶持重点企业、强化技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等措施促进船舶工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措施: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扶持、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政策,做大做强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配套件、网络与通信、高智能信息家电等8 大产品领域,新一代宽带及网络通信产业化、软件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等10项重点工程。

浙江:

装备制造业: 目标:建成130个以上省级技术中心,发展环保、节能等专用设备,重点培育50家“小巨人”企业。

措施:力争使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成套设备集成自主研发、产业化水平和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优势行业缩小与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差距,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零配件制造及出口基地。

汽车:目标:重点发展轿车、豪华大客车、微型车、SUV、皮卡车等五大系列整车产品;开发一批与主流车型同步的新产品、新技术,重点发展动力、制动、

转动、转向、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品。

措施:力争经过4年努力,使全省由“汽配大省”向“汽配强省”转变,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通过零部件与整车的互动发展,力争在整车规模上有新发展,提高该省整车地位。

船舶产业:目标:重点发展适应新航道、新航线变化的高附加值大型船舶;发展培育中高档豪华型游艇和普及型、休闲型游艇;发展新型中、低速柴油机及低速柴油机曲轴等;2011年前原则上不再新批准造船项目。

措施:力争使船舶产业总体实力明显提升,努力保持全国第三地位,成为我国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与特种船舶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世界级大型船舶修理基地、船用设备制造基地,以及船舶与船用产品交易中心。

钢铁产业:目标:力争使钢铁产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粗钢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左右;不锈钢生产能力保持300万吨左右,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不锈钢无缝管规模和质量继续居国内领先地位;钢铁服务业较快发展。

措施:以宝钢重组宁波钢铁公司为契机,规划建设“千万吨级”宁波大型临港钢铁基地;积极探讨并推动杭钢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合作,在相关条件基本具备后,杭州厂区适时退出炼钢炼铁。

石化产业:目标:着力打造宁波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温台石化产业基地和临海医化园区、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措施:力争全省石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更大,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国内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电子信息产业:目标:重点发展以系统级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3G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宽带无线等通信产品;重点发展电子电力、机床电子等工业应用电子信息产品。

措施:力争使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并继续保持全国同行前列的优势。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显著提高,产学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轻工产业:目标:提升食品、皮革、造纸以及纸制品、家电、塑料、照明电器、家具、日用化工等9大行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优势企业。

措施:力争使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得到较大发展,行业创新体系比较完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重点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取得重大进展。

纺织产业:目标:拓展纺织品在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环保工程、汽车

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涂料印染、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改变服装企业以仿制、翻版为主的设计模式、强化服装设计的原创性,树立浙江品牌。

措施:力争推动纺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清洁化生产程度有明显提高,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有色金属产业:目标:力争达到先进装备产能及高附加值、名优特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20%;形成5家左右能参与国际竞争,有自主品牌,可引领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建成全国先进的铜加工制造中心及重要的铝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金属生产基地。

措施:积极发展钛合金、镁合金等品种的生产;培育铜加工大集团以及专业生产商。

医药产业:目标:力争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医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推进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跨越取得积极进展。

措施:培育若干现代医药产业集群,淘汰不具有生产条件、质量无法保证、安全隐患较大的医药生产企业;加强对“浙江医药”整体品牌的塑造。

建材产业:目标:积极培育杭、台、嘉地区建筑卫生陶瓷和卫浴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功能型、环保型装饰陶瓷产品的研发;形成绍兴、杭州、长兴、平湖4个优质浮法平板玻璃原片生产基地。

措施:力争水泥、玻璃、玻纤等主要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建材产品品牌建设,创国家级知名品牌20个以上,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目标:到2012年,形成通信与网络设备、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新能源、新材料、软件服务等7个重点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倍以上。

措施: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掌握核心技术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

先进临港工业:目标:到2012年,全省先进临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10%以上。初步形成与下游化工产业协调发展的临港石化产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船舶制造、修理和配件生产基地;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钢铁生产基地。

措施:着力在石化、船舶、钢铁三个产业领域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临港工业大型企业和产业基

地。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钢铁类条款解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钢铁类条款解读 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 201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第9号令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简称《目录(2011年本)》),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目录(2011年本)》实施以来,得到了有关行业协会、生产企业、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的高度关注。从近半年的实施情况看,《目录(2011年本)》对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部分钢铁类条款的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为促进《目录(2011年本)》的贯彻执行,现就部分钢铁类条款解读如下: 一、目录概况 《目录(2011年本)》中钢铁产业类条款共计84条,其中鼓励类17条,限制类20条,淘汰类中落后生产工艺装备44条,落后产品3条。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简称《目录(2005年本)》)相比,减少了8条鼓励类条款,增加了7条限制类条款,淘汰类条款中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增加了14条,落后产品减少了1条。 二、修订的原则 《目录(2011年本)》钢铁类条款是在总结《目录(2005年本)》实施情况,结合钢铁产业发展状况,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基础上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如下: 一是严控产能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对钢铁产业前沿和关键工艺技术的研发、消化、推广和储备,以及重点品种的研发和应用,删去已经取得突破的工艺技术条款。同时,按照国家控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的要求,大方坯连铸、热连轧、冷连轧、薄板坯连铸连轧等与增加产能直接相关的工艺技术不再列为鼓励类条款。 二是注重节能减排,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大了钢铁产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类新增了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脱二恶英等多功能干法脱除、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冶金废液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装备,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条目。 三是提高准入标准,加大淘汰落后力度。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制约不断加剧,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等列为约束类指标。因此,《目录(2011年本)》在提高高炉、轧机准入标准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力度,提高了淘汰落后装备的标准。 四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目录(2011年本)》既考虑到钢铁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也密切关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钢铁材料的研发工作。 三、需要说明的内容 (一)关于非高炉炼铁技术(鼓励类) 非高炉炼铁技术包括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等,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炼铁技术,由于不使用焦炭炼铁,省去了焦化工序,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该项技术仍存在技术瓶颈,有开展跟踪和研发攻关的必要性,因此在《目录(2011年本)》的鼓励类中予以保留。但该技术对原燃料的要求苛刻,工艺流程电耗较高,不宜大面积推广使用。具备资源和能源条件的地区和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可视情况开展相关的研发攻关工作。 (二)关于海洋工程用钢(鼓励类)

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1月14日,钢铁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月4日,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也获原则通过;2月1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2月19日,轻工业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获得通过;昨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也获通过。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09年至2011年。可以预见,3年的实施将使上市公司中各龙头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

区域地理背诵口诀

区域地理背诵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 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论文导读:本文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空间布局,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方都很低。针对以上特点,我们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例,提出了有关钢铁企业的集成优化策略。关键词:宝钢产业集中度,产业优化1 引言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欧美等国家曾经采用政府支持甚至补贴的办法,使本国的钢铁工业迅速成长,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钢产量虽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等。前者使得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而后者则导致了各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产业效率的原则。中国钢铁产业的新增产量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放大,并已经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市场也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低档次的普通建筑用材因占总量的70%以上而显出过剩倾向;另一方面,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板管类工业用材却因产量、质量、价格等原因约1/ 3需进口。如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的板管带比仅为40%,而发达国家却达60%以上,而该年我国净进口钢材1904万吨。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现状及其原因一般来说,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

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此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产业集中度就会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从1992-2004年中国钢铁产业四大厂商生产集中度(CR4)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钢铁工业,2005),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这两个指标值在1992-2000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虽然在20世纪末,宝钢公司并购了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使产量集中度出现过一次较显著的提高,但从2001年开始又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值已经跌至18%,比199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按照贝恩分类法,显然,中国钢铁产业远远小于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即前4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CR4〈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65%〈CR4〈75%为高度集中型;CR4〉75%为极高寡头垄断型)。对于钢铁、汽车、造船这样的规模经济优先的产业而言,“寡头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从国际上钢铁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受技术进步因素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影响作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其基本方向。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CR4分别为:巴西99%、韩国88%、日本73%、印度67%、美国61%、俄罗斯69%、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头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论文参考网。中国钢铁业较低的集中度不仅限制了该产业的效率,而且削弱了钢铁企业作为买力方在购买所需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从而增大钢铁产品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发〔2009〕30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国务院文件国发〔,,,,〕,,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6378617.html, 2009年09月26日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月,,日电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发〔,,,,〕,,号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1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

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 2 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钢铁产业发展规划

钢铁产业发展规划 20xx年xx月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在钢铁领域,意见稿鼓励类共列举了15项,鼓励内容包括了黑色金属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开采,钢铁生产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高性能钢材的开发应用、炼钢副产物的回收利用等。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条指导路线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第二条指导原则 1、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2、机制创新,部门协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同推进。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条产业环境分析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在钢铁领域,意见稿鼓励类共列举了15项,鼓励内容包括了黑色金属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开采,钢铁生产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高性能钢材的开发应用、炼钢副产物的回收利用等。 绿色化、高性能化成为钢铁行业发展主题 2019年4月8日,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本次修订的意向旨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

钢铁行业规划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从北往南分布正确的一组是() A. 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岛 B. 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岛 C. 厦门汕头珠海深圳海南岛 D. 厦门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岛 正确答案: 2. 我国四大牧区中最大的是() A. 内蒙古牧区 B. 新疆牧区 C. 青海牧区 D. 西藏牧业 正确答案: 3. 季风现象在我国东南半部何种高度上最明显() A. 距地面高度500米以下的贴地面层 B. 距地面高度500~1000米之间的近地面层 C. 距地面高度2000~19000米的对流层中上部 D. 距地面高度20000~30000米的平流层 正确答案: 4. 关于北京市位置准确的说法是() A. 华北平原北部 B. 华北地区的东北部 C. 濒临渤海 D. 华北平原西南端 正确答案: 5.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A. 南半球,东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C. 东半球,北半球 D. 东半球,西半球 正确答案: 6. 北京市的气候属于()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湿润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正确答案: 7. 每年向北京输送大量煤炭和电力的省区是() A. 安徽省 B. 山东省 C. 河北省 D. 山西省 正确答案: 8. 下列省份没有两个简称的是() A. 甘肃、陕西 B. 云南、贵州 C. 四川、云南 D. 河南、甘肃 正确答案: 9. 下面哪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区() A. 珞巴族 B. 鄂温克族 C. 塔塔尔族 D. 畲族 正确答案: 10. 世界屋脊因其地势高峻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 B. 高原内部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C. 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正确答案: 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中心是()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武汉 正确答案: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A. 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B.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有关钢铁行业的规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有关钢铁行业的规定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19年本)》),涉及钢铁鼓励类13项、钢铁限制类21项、钢铁淘汰类36项。与此前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相比,钢铁鼓励类项目由15项调整到13项,钢铁淘汰类项目由40项调整到36项。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组成。不属于以上三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本次修订重点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三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四是提升科学性、规范化水平。对限制类、淘汰类条目,明确品种和参数,突出可操作性;对鼓励类条目,发展方向比较明确的领域,尽可能明确指标参数,方向尚不明确的新产业新业态,则“宜粗不宜细”,仅作方向性描述。同时,把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从限制类删除。 《目录(2019年本)》修订期间,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500多条,经逐条认真研究梳理,大部分都予以采纳吸收。未予采纳的主要是不符合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规定、不符合产业发展全局利益、技术水平不先进等情况。 根据有关规定,对鼓励类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核准或备案;对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现有生产能力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并按规定期限淘汰。 此次公布的钢铁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具体如下: 鼓励类(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高品质铁精矿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 2.焦炉加热精准控制、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煤焦油炭基材料、煤沥青制针状焦、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荒煤气和循环氨水等余热回收、低阶粉煤干燥成型-干馏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综合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冷轧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烧结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3.非高炉炼铁技术 4.高性能轴承钢,高性能齿轮用钢,高性能冷镦钢,高性能合金弹簧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低铁损高磁感取向电工钢,高性能工模具钢,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钢板及型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高性能管线钢,高性能耐磨钢,高性能耐蚀钢,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钢,电力装备用特殊钢,油气钻采集输用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不锈钢,高温合金,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非调质钢,汽车等机械行业用高强钢,高纯度、高品质合金粉末,复合钢材,半导体用高纯高性能钢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费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 界各国高度关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快速实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是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等,编制《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是引导和促进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振兴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以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并形成深圳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8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其中新能源开发利用产值超过140亿元,新能源服务业产值超过5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诞生全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阻发电机。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新能源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新能源供给比例全国领先。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核电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在建200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规模约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累计超过400万千瓦时。风电资源测定容量6万千瓦,景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0.2万千瓦。2008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407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容量的38%。 新能源科技研发优势明显。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能源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领域,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全国领先,掌握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承担"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的光伏玻璃幕墙"等多项国家攻关计

#安徽省钢铁工业振兴规划

安徽省钢铁工业振兴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金属材料仍是人类社会最主要、产量最大的结构材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钢铁工业是安徽重点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安徽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产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工业强省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找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合理利用省内外资源,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全省钢铁工业既快又好发展,根据国家关于编制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安徽省钢铁工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是引导全省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安徽省钢铁工业现状 安徽省钢铁工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科研、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从矿山到冶炼、加工、辅助等各工序;从教育、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等完整的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在“十一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我省冶金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为推动和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业基本情况 自“十五”末以来,我省钢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钢铁工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支柱地位更加显现。

2007年,全省钢铁行业生产生铁1517万吨,钢1663万吨,钢材1769万吨;铁矿石1799万吨,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2%、3.4%、3.1%、2.5%。分别位于全国第9、9、10、6位。其中生铁、钢材较上年前移1位,铁矿石前移2位。 2007年,在全省工业行业中,我省钢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的13.1 %和14.0 %,利润、利税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的14.8 %和17.5%。 2007年,我省钢铁工业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促进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全省提出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200万吨。马钢去年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实现钢产量1416万吨,比上年增产300万吨,而粉尘排放同比削减3.8万吨,烟尘削减759吨,二氧化硫削减2544吨,化学需氧量(COD)削减801吨,实现了增产减排。“废水”、“废气”、“固废”得以循环综合利用,全面实现了污染源达标排放目标。 (二)现状特点 1、资源特点 安徽沿江靠海,交通便利。境内发展钢铁工业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至2007年,全省累计探明拥有铁矿石储量44.6亿吨,居华东第1位,全国第4位。霍邱矿区除现有探明的铁矿外,区内尚有高重磁异常10个和低重磁异常14个、低磁异常18个,找矿潜力巨大。省内还有着丰富的水、煤炭、电力资源,冶金辅料资源石灰石、白云石等也十分丰富。同时马钢还积极利用沿江靠海的区位优势和企业优势,利用海内外资源,在国外、省外,独资、合资办矿。这种资源优势

地理经济学

地理经济学 1、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江苏特有的问题? 2、江苏从四省经济发展比较中,可以借鉴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课件内容 一、江苏与广东比较 第一,广东的内生增长能力远胜江苏; 第二,江苏与广东高端制造业都发达,广东制造业层次更丰富;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以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一种是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 第三,广东中心城市比江苏强,服务业更发达; 第四,广东文化产业领先江苏。广东人权力崇拜色彩相对淡漠,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平民文化的特征。与平民意识直接关联的,是平等观念,以及重视交换,遵守契约等。这是开放包容精神的基础。 二、江苏与浙江比较 第一,浙江比江苏更富裕; 第二,浙江企业负担比江苏轻; 第三,浙江经济比江苏经济更“绿色”; 第四,浙江网络经济遥遥领先。 三、江苏与山东比较 重点:江苏在沿海开发方面的差距。 第一,江苏沿海缺乏国家级新区的带动; 第二,江苏沿海开发在全局的统筹规划方面,不如山东; 第三,江苏沿海缺乏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四、江苏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与浙粤鲁三省相比,江苏经济发展的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区域创新能力、财政实力、县域经济、区域协调以及园区经济等方面。 江苏经济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江苏居民收入和消费偏低。 二、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对投资驱动依赖性强。 三、江苏企业的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活力。 四、苏北沿海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带,基础设施仍需要大力改善。 五、江苏的服务业依然比较落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产业体系,都还有很大差距。 六、新兴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网络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答题要点: 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粤苏浙鲁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大致涉及6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整体粗放 粤苏浙鲁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耗费大量土地、水、点、煤、气、廉价劳动力、巨额财政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

基于村镇企业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思路——苏浙粤鄂城镇化与乡镇园区的比较

基于村镇企业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思路 —苏浙粤鄂城镇化与乡镇园区的比较摘要:以2002年至2009年湖北与苏浙粤的乡镇园区的产业集群在农村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中的贡献和产业集群条件进行比较,比较表明乡镇园区在农村城镇化的作用,解释产业集群条件差异对农村城镇化影响,解释湖北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以培育和促进乡镇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发展为城镇化战略重点和政策思路,通过对早期苏浙粤鄂乡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分析了解,借鉴他们的发展模式,为我镇今后工业化产业集群化及小城镇发展提供一些宝贵经验。 根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6年年末,全国已经有近3万个初具雏形的乡镇产业集,其作用和形成机制正为官方和学界关注。通过几个典型省份的2002年至2009年时段的乡镇园区比较来论证产业集群对农村城镇化促进作用。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湖北经济总量一直是中部老大,可以代表中部最高水平。《中国乡镇企业年鉴》显示: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河南等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乡镇园区(产业集群数量十分少并且规模小)。因此把比较基点确定为湖北。 一、农村城镇化与乡镇园区的比较 l、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比较 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苏南、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和浙江东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都高于全国8至15个百分点,苏浙粤最为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很多,几乎占了全国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并且规模很大。相比之下,在改革之初,湖北城镇化水平与差别不大,但是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江浙粤鲁,并与广东差距扩大。这与湖北等中部地区乡镇园区很少,规模小,长不大有很大关系。《中国乡镇企业年鉴2003》显示:2002年,苏浙粤鄂经过县级及其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乡镇园区分别为1068个、985个、595个和188个,《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0》显示:2009年分别为942个、1312个、836个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年修订)教学内容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年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

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发表时间:2010-10-08T10:12:14.7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刘天明[导读]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双重阴影之下,加强结构调整对于振兴我国钢铁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刘天明(河南省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河南安阳 455000)中图分类号:TF-9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双重阴影之下,加强结构调整对于振兴我国钢铁产业来说尤为重要。2009年,钢铁业历经重重困难,由于我国在经济危机初期及时采取了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大规模的基建为钢铁业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市场需求,使得全行业效益逆市回升,呈现出全行业复苏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市场供大于求、生产成本压力加大等矛盾进一步加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我国钢铁产业的现状 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进程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以前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扭转。但与此同时,应强调在重组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戒除行政手段干涉,以企业重组来提高效率、整合资源,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兼顾好不同企业、不同地方,以及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使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产量增长 2009年,在一揽子政策特别是4万亿“铁、公、基”投资的拉动下,钢铁产量快速恢复,8月份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粗钢产量为5.678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7.85%,稳居第一,是第二名到第十名产量之和。(二)出口好转 按规划要求,2009年国家3次提高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和减少出口关税,并继续保持对初级产品加征关税。总体看,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致使进口同比增长,出口同比大幅下降,1-10月累计折合粗钢仍然净进口,到11月才开始恢复净出口,全年折合粗钢净出口由2008年的4764万吨降至693万吨左右,下降约88%。(三)联合重组 规划出台后促进了部分钢铁企业联合重组,2009年3月1日宝钢集团与宁波钢铁签订收购协议,8月8日首钢与长治钢铁公司签订联合重组协议,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签订重组协议。2010年1月26由唐钢、邯钢、承德钒钛为主体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挂牌上市。这些重组将使产业集中度提高约5.5个百分点,已完成联合重组的河北钢铁集团仍计划在1至3年内注入宣钢、舞钢、邯宝、唐山不锈等资产。(四)技术改造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相当于年GDP的7%-20%。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二次利用、减少排放成为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的指导方向。(五)走出去战略 大型钢铁企业加快了境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力度。4月29日武钢与澳大利亚WPG公司签署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协议,7月20日又出资2.4亿美元与加拿大联合汤普逊铁矿有限公司(CLM)完成收购项目交割,成为CLM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11月7日重钢以不超过2.8亿澳元投资亚洲钢铁,获得其增发的60%的股权,开发其拥有的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11月24日宝钢以2.9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Aquila 15%股权,正式成为Aquila第二大股东。预计5年后可获得4000万吨铁精矿资源量。 二、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和难点2009年我国前10位钢铁大省的产量为4.15亿吨,占总产量的73.15%,但全国2000万吨产量以上企业只有6家,以宝钢、河北钢铁集团为首的前10名共计产粗钢2.4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3.48%,与50%的目标还有距离。我国目前的钢铁产业结构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还任重道远。钢铁产业在产量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结构单一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一)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生产的总体产能已经由过去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转向产能过剩,由长期依靠进口补充国内市场缺口,转变为进口、出口并存,总量上出口大于进口。2009年的粗钢产量按照GDP 增长8%预测,需要为4.8-4.9亿吨,而全年粗钢产量为5.678亿吨。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供大于求的阶段。与产能过剩并存的是产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并存,低水平产能有8000万吨左右。(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由过去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转向相对比较严格的制约,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外部条件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而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我国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钢铁生产的成本在不断上涨。据钢之家统计,原料价格指数SH_CMPI已达146,年环比提高15.52%。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盈利不断稀释。(三)产业集中度仍需提高 近年来,中国钢铁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从2007年始呈上升趋势,2009年已达到48%。但民营企业的遍地开花和迅速发展对产业集中度起到了反向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世界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钢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战略联盟的势头迅猛,从同一国家和地区内部向跨国延伸,从而形成了少数几个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规模巨大、产品竞争力超强的钢铁巨头,通过规模扩张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强化竞争力。(四)结构调整重在政策落实钢铁产业集中度先降后长,是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呈现的特有现象。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居民住房的消费升级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城市化改造,市场对普钢需求急增,造成大量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而由于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地方对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形成中国各产业普遍存在的行业壁垒进入低、退出高的局面。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指导力度,引导企业重组,并把不符合技术和环保要求的企业限制在门槛之外。今后钢铁规模的确定要与矿石的供给条件相匹配,大型钢铁厂要建在沿海,内陆钢铁厂要以矿定产。 三、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