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意义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品质,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学重点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教学难点

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成为生活方式。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高三复习课)

1.活动准备:

全班分为4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活动与探究,完成抢答和必答环节的问题解答,必答由小组推荐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负责问题解答,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发表看法;科代表负责记录各小组活动情况,评出优秀学习小组,给予表扬。

(具体活动:阅读课件相关资料,分组讨论,集中组员意见;展示讨论成果;分工合作,客观评价。)活动提示:

(1)抢答必须遵守抢答规则。

(2)每组小组长负责讨论情况记录,并与本组组员讨论必答题的思考角度和答题内容。(3)活动中需要具有合作、效率与竞争意识。活动主题:学习型社会——我们身在其中。2.活动过程:

第一步我的了解

活动形式:小组抢答(老师交代抢答规则;课代表负责记录各组得分情况)

(1)学习型社会的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型社会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社会现实谈学习型社会提出的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增强学生查找资料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强烈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第二步参与活动

活动形式:分组讨论

观看课件展示的材料,围绕各组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小组长集中小组答案,确定本小组的中心发言人。

课件提供的材料有四则:

材料一:一位心理专家说:人是一个未被完善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

材料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引起了整个社会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变化。2009年

我国公布了又一批新职业:导厠员、色彩咨询师、电玩竞技玩家、网游代练、养房保姆。材料三:为营造全民读书的浓厚氛围,湖南省正式将每年的11月定为“三湘读书月”。首次“三湘读书月”活动11月7日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启动, 确立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全民阅读”的活动主题,举办系列特色活动推动书籍走近人民群众。

材料四:五年前,梅菊琴怀揣中专文凭来到上海,受学历和能力限制,工作简单而少有挑战性,看着外贸业务员带回来一张张动辄几十万的合同,她只能羡慕。2006年带着梦想,她走进了上海电大松江分校,报读了英语专业,她用勤奋奠基,靠拼搏提质。通过学习,她的底气足了,英语会话能力大大提高,三年来,她参与了德国、波兰、爱尔兰、巴拿马等国多

家公司谈判,为公司拿下无数订单。实现了从普通打工妹到国际贸易“谈判专家”的角色转换。

各小组讨论活动的主题:

第一小组:材料一、材料二(见课件)共同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第二小组:开展读书月活动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意义非比寻常。你从湖南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对应思考: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小组: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什么启示。第四小组:你心目中的学习型社会是什么样的?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第三步成果展示

各小组派代表,围绕本组问题选派中心发言人集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组员可适当补充。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中心发言人:我们的观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展读书月活动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意义非比寻常。你从湖南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中心发言人:我们的观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度探究: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我们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什么启示。

中心发言人:我们的主要观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心目中的学习型社会是什么样的?

中心发言人:我们的观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相应理论观点组织作答的能力。

第四步评估总结

1.引进竞争机制,客观评价成果展示的质量,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2.科代表总结点评各小组表现情况,老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维。

板书设计

建设学习型社会

1.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2.为什么建设学习型社会(原因意义)

3.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4.学习型社会条件下的教育

学案

(一)活动记录第一步我的了解

(1)学习型社会的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型社会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社会现实谈学习型社会提出的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参与活动

各小组成员围绕本小组的讨论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小组:材料一、材料二(见课件)共同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第二小组:开展读书月活动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意义非比寻常。你从湖南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对应思考: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小组: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什么启示。第四小组:你心目中的学习型社会是什么样的?

第三步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文化生活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组:从湖南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组: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小组:我心目中的学习型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评估总结

由课代表根据活动情况记录(包括答题参与人数、抢答、必答的质量)给予恰当评价;组与组互评;老师对学生活动点评,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对一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单元知识归纳总结。

(二)基础知识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原因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1)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主张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发展快速,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经济,需要有知识的人;知识的获取,自然离不开学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全党、全社会的学习是没有希望的。(2)建立“学习型社会”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建立“学习型社会”,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3.“学习型社会”条件下的教育相对于当下的学校教育而言,“学习型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育目标的拓展

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2)教育方式的改变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总量激增,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文化传承方式,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有机整合。(3)教育体系的完善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视野拓展

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特点,有多种概括。第一,“两特点”说。(1)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习,都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2)社会要能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二,“四特点”说。(1)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2)21世纪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3)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4)在谋职过程中,将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格证书为主。

第三,“五特点”说。(1)学习由不甚被重视的状态提升到支配生活的地位。(2)学习由阶段性转变为全程性。(3)学习由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4)学习由非经济性转变为经济的直接动力。(5)学习由注重经验性转向促进创新性。还有的专家把五个特点概括为:观念和结构——与时俱进;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学习制度——开放互动,体制氛围——激励创新。

相对于当下的学校教育而言,“学习型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育目标的拓展

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2.教育方式的改变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总量激增,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文化传承方式,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有机整合。

3.教育体系的完善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四)巩固练习

1.下列作法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是()

①强调正规教育②在谋职过程中以学历证书为主转为以资格证书为主③社会根据个人的随时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方式④只要年轻时扎实学习即可

A.①②③

B. ②③

C.①③

D.①④ 2.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

A.为文化传播、继承、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有效实现方式

B.实现文化创新

C.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

D.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最终走向统一附答案:1.A 2.A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顾问:钱绮莲香港富达盟信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香港资深企业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社工 督导 姬中宪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项目负责人:刘茂香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社工专业主任、社工师 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 项目组成员:马景红孙泽宇王贤森韩晋郭志巧程金陈超贾丙海 张平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元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 顾勤华上海奉贤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徐金凤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督导 叶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二级 同伴辅导员 陈军上海闸北星雨社区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本项目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发展,项目建设预算20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市财政配套 61.2万元。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03年申办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工会资源,面向社工一线,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上海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了400余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290人,专业规模、培养水平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1、“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会、普陀区总工会、上海机场工会等工会组织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奉贤思齐社工服务站、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儿童社会福利院、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和机构签定了合作培养协议。 在“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模式下,工会和社工机构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规划指导,承担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寒假暑假专业实践,提供学生参与机构大型项目的志愿者活动机会,承担三年级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和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任务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培养,强化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培养和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2、教学方法初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针对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强化了实训教学,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搬到校内实训室;通过到基础工会和社工机构顶岗实习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将职业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2015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填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二、选择单选 1.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 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申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7.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 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 署、整体推进。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重点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重点 张所辉 (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学号:11328012) [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都包含在社会建设中。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作用,忽视它必将酿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保证社会公正,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正提高以后,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综合各方力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社会建设;内容;重要性;重点;社会公正 The importance and key poi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Zhang Suohui (Institute of Chemical Machinery, Zhejiang University Student ID: 11328012) Abstract: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These efforts are included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include of developing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optimizing social structure,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social policy ,and so on.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strong effect, ignoring it will surely lead to incalculable consequences. Social justice is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increment of social justice can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e all forces act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Social construction; contents; importance; emphasis; Social Justice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力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GDP总值达到了世界第二的辉煌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社会要健康的发展,只有经济的进步是不够的,只有全面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社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拉大了贫富的分化,而这与我们实现共同的富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削减贫富分化,消除社会矛盾,团结各方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重视社会建设。切实开展社会建设是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建设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工作,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进行和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的关键阶段。消除、改善社会矛盾,才可以调动各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试题+答案)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对于我国出现的民生问题,以下不属于合理的应对思路与措施的是()。(3.0分) A.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一步到位的完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C.把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来看待 D.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我的答案:B√答对 2.对于我国出现的民生问题,以下不属于合理的应对思路与措施的是()。( 3.0分) A.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一步到位的完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C.把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来看待 D.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我的答案:B√答对 3.从职业化角度讲,我国精英群体最大的不足是()。(3.0分) A.职业责任意识严重匮乏 B.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C.敬业精神严重匮乏 D.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我的答案:A√答对

4.以下关于我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问题描述不准确的是()。(3.0分) A.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B.我国的公共投入在民生方面少,非民生方面多 C.确定公共投入的合理比例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D.对于用于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用于基础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所占比重偏大 我的答案:D√答对 5.以下不属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的是()。(3.0分) A.社会保障 B.义务教育 C.公共卫生 D.工程建设 我的答案:D√答对 6.客观地看,中国现在精英群体的发展就总体而言还是健康、正常的。这突出表现在()。(3.0分) A.三大精英群体呈现出一种同步化发展的局面 B.精英群体的规则意思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C.精英群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D.精英群体的改革意识和敬业精神都十分强烈 我的答案:C√答对 7.以下不属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的是()。(3.0分)

社会建设的提出

回顾社会建设的提出 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最初作为党的基本建设提出来,就是十七大报告。那么十七大当年首次提出四大建设,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然后叫做加快推进改善民生,首次提出社会建设, 回顾一下我们整个党的文件。 1982年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第一次加上一个词社会发展,所以可见在六五之前,我们国家历来的计划叫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国家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概念叫社会发展,所以1982年第一次加上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所以现在历来都叫国民经济与社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理解,开始有社会的含义了。 当然社会建设这个概念,十六大报告里面还没有,十六大报告里面讲什么?讲的和谐稳定,十六大报告它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后来十七大报告就把这个思想扩展了,扩展为社会建设。 真正提出这个理念是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当年锦涛这一代领导集体刚刚执政的时候,刚一执政碰到一个难题,非典,咱们也都经历了非典那段时期。所以当时就意识到,一个社会还有一种体系,它不完全是由经济体系、政治体系能够控制住的,一个社会还应该有套叫做社会管理体制。所以我觉得从这种角度提出一个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这是六中全会,这是2006年,开始提出叫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最初作为党的基本建设提出来。 这里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大家仔细想想这个概念,你说经济,大家都理解,那是企业界运作的经济投入产出建设,政治也很清楚,文化呢,大体上知道大家是指软实力的东西,唯独有一个概念比较复杂,就是这个社会。 你说还有什么不是社会吗?这里解释一下,首先这个社会不是大社会,你们社会那就是指人类的一种互相交往的现象,当然这里面有政治,有经济的,全是社会,社会是最大的概念。当我们说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时候,我们不是说大社会,也不是说小社会。小社会是指什么?小社会是指我们传统的社会事业,科教文卫体,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建设,肯定不光是科教文卫体。所以社会建设的时候,既不是大社会,也不是小社会,而是一个中等层次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旳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所检验,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依然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不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色彩将被逐渐打破,发挥空间进一步增大。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形式上独立的,实际上一般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政府而难以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立发声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自治程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政社不分、政社混同的传统机制。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建设全方位控制和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政社不分的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破除,在经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民众对于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是定位逐渐清晰,功利化倾向进一步淡化。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公益性质。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部分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地位时,过于强调市场化却淡化了公益性质。尤其是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尤为严重_。因此,社会组织在明确自身定位,行使自身使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社会组织应基于其自身的公益性,服务于社会。克服社会组织的趋利化倾向,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违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社会建设主体地位的功能。 三是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健全。目前由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基本的登记注册手续缺乏,致使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应当看到,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社会组织实际功能有效发挥的成本,他们的很多实践活动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或限制,因此,要破除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困境。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界限应当明确,使得社会组织自身能够实现独立的运转,尤其是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等问题应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我管理的权限。而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建章立制等服务监督工作,确保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社会建设中“社会”的概念

理性理解为对宗教思维方式的扬弃,以此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其二,从超越生物本能以及控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层面来解读理性,从中试图彰显理智的作用;其三,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把理性理解为对感性、经验、现象的超越,进而强调其“本质探求”之要义;其四,认为理性更表现为实践理性,即伦理实践领域的意志自律和意志自由,旨在为道德奠定依据;其五,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理性则体现为在人的自由实现过程中开辟出科学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智慧。全面呈现“理性”内涵的启示意义在于:第一,只有培育完整人性自觉进而塑造健全人格,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与真正进步;第二,应超越唯科学主义的育人理念而代之以通识教育理念;第三,要自觉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更体现在公民整体精神道德和制度建设层面;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要时刻注重社会关系的合理化。 摘自《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3期 中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 李向平《“社团”与“法人”的双重建构———当代中国宗教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路线图》指出,当下中国宗教管理体制存有如下三大矛盾:其一,宗教需求逐步增大与宗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宗教界人士社会声望不断提高与宗教从业人员之认可度逐步下降之间的矛盾;其二,信教公民增加、宗教社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宗教界政治化、行政化倾向过重,脱离信教公民,其公信力、号召力下降之间的矛盾;其三,宗教界人士服务信教公民的能力与信教公民要求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宗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基本步骤,分阶段、分专题进行。第一步,变“行政管理”为“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即把目前强调的行政化宗教管理转变成为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治理,变宗教行政工作为宗教社会工作。第二步,变“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为“民主管理”,各个宗教信仰共同体能够实行团体自治,在宗教团体及法人概念的基础上自选宗教组织的管理者或场所的负责人,民主选举各个宗教团体的负责人。第三步,宗教民主与宗教自由,即在《宪法》的原则基础上落实宗教自由政策;将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宗教相关公共事务的法制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实现信仰无限制而宗教行动有法制约束的宗教自治目标。 摘自《上海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社会建设中“社会”的概念 谢立中撰文《“社会建设”的含义与内容辨析》指出,“社会”这个概念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用法:1.作为一个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特指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系统之外的那部分人类交往领域。2.作为一个与“共同体”相对应的概念,特指一种与“共同体”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类型。3.作为一个与“个人”相对应的概念,泛指人类个体以特定形式形成的各种群体或结合体。我们今天在讲“社会建设”时所说的“社会”,应该是指上述第三种意义上的“社会”,即从人们的结合形式本身来界定的“社会”,包括家庭、家族、宗族、村庄、社区、社群、社会网、各种正式组织、国家及国际组织等。按照对“社会”一词的这种理解,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对上述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结合体当中今天依然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那些结合体本身进行“建设”。只有对“社会”一词的含义做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对包括官方文件在内的当前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各种文献之中所述“社会建设”的内容,做出相对而言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构建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立法建议 周叶中撰文《论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构建》指出,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构 — 842 — 学术界2015.4·学界观察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翻译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翻译)

————————————————————————————————作者:————————————————————————————————日期: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Strengthening Social Development, Ensuring and Improving the People's Wellbeing 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奠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建设总体上只能采取从重点建设到全面建设的推进战略。当前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 China now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ledging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The most urgent task for China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can only resort to the promoting strategy from key construction to overall construction. Current emphasis is on solving the issue of people's wellbeing.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通俗地说,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且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 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九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精)

论述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如何理解社会建设

如何理解社会建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800195.html, 2008-01-15 14:25:00 中青网在以往的词典和党的文献中并没有“社会建设”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迁加剧,利益的调整和矛盾的解决愈加迫切,而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因此,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作为我们的四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题之一,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那么,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要提出社会建设并把其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社会建设的含义是什么?前不久,清华大学知名学者李强教授在“学术前沿论坛”上对这些问题给与解答和阐释。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论述的理解和学习,本刊特刊出经修改后的这篇讲稿。——编者 如何理解社会建设 为什么提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概念过去我们用得不多,社会学者过去常用的是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等概念。为什么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将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提出来,作为四大建设的主题之一提出来?我理解有五方面的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突出的是其“社会性”。所谓社会性,指的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共同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构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阶层分化更突出了,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既然有不同的阶层,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代表全社会呢?这确实是个难题。200多年以前英国重要思想家边沁曾经提出“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个理念很好。社会虽然是由不同人群、各个阶层构成的,但我们应该强调它的总体最优,这也就是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 那么,我们现在强调的社会性和改革以前强调的社会性有什么差异?其实改革以前强调的是单位性而不是社会性。单位制时期,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公共政策体系,各个单位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只重视小圈子内部的共同性、强调小群体内部的最优,而不重视全社会的最优,因而无法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当我们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的时候,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市场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流动的社会体制,而单位制将医疗、住房、养老、福利等都限定在单位之内,如果不改变单位体制,就无法与市场接轨。但是,如果与市场接轨,原来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

社会建设方面

发展136 教育37 分配制度5 医疗制度9 社会管理19 就业15 社会保障7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范围甚广。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有保障的社会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