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笔记7

美学笔记7

美学笔记7
美学笔记7

第一章绪论

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

(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

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

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思想、学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

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

(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

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

艺复兴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

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

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

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

(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

(自由)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

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

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

(觉解)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

(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

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

(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

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

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

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

续存在意义的特征,这东西就属

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

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

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

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

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前

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

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

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

(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

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狭义

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

义的美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

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

石是:(审美活动)

多选: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

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

(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

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费希

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

(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

常生活中的审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

(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

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

学学科)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

意识的是(《牡丹亭》,《红楼梦》,

《俄狄浦斯王》,贝多芬的交响

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西

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

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

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是(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

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

科的研究对象)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

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

起来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

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

括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人

自身,现实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

态,即(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

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

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

(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

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

界中有(A.功利境界B.伦理境

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

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从

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

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

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

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审

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

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

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

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

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和

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

(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

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1.1.原型理论荣

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

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

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

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

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

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

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

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

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

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

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

现和确证。

1.3.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

合性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

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

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

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

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

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

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

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

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

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

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

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

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

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

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

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

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

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

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

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

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

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

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

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

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

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

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

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

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

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

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

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

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

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

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

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

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

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

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

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

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

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

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

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

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

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

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

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

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

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

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

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

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

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

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

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

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

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

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

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

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

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

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

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

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

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

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

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

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

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

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

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

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

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

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

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

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

(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

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

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

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

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

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

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

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

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

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

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

义的实践存在论[易考简答题或

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

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

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

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

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

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

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

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

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

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

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

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

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

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人

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

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

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

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

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

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

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

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

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

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

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

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

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

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

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

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

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

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

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

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

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

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

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

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

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

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

内在体验。(2)生成性,即非瞬

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

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

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

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

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

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

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

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

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

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

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

生境界

(1)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

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

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

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

盾的状态,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

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

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

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

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

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

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

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

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

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

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

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

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

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

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

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

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

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

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

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

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

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

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

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

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

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

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

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

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

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

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

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

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

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

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

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

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

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

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

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

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

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

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

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

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

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

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

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

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

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

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

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2、美

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

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

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

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

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

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

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

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

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

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

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

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

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

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

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

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

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

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

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

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

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

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

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

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

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

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之一。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

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

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

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

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

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

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

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

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

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

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

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

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

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

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

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

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

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

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

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

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

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

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

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

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

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

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

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单选: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因素)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

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

有——的特性。(自律性)

2.8.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

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

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

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

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

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非

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

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

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

戏)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

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

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

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

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

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

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

(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工

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

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

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

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

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

展)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

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

活)为主题。

多选: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

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

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

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

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

“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

人的“终极关怀”)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

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

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

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

式规律,有(多样统一B.整齐一

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

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

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

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

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

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

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

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

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

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

枝》,《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

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

趣味)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

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

饰)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

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

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

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名词解释题:2.1.审美需要是

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

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

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

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

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

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

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

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

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

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

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

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

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

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

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

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

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

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

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

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

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

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

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

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

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

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

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

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

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

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

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

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

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

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

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

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

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

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

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

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

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

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

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

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

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

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

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

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

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

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

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

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

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

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

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

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

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

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

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

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

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

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

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

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

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

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

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

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

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

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

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

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

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

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

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

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

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

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

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

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

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

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

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

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

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

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

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

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

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

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

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

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

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

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

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

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

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

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

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

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

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

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

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

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

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

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

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

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

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

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

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

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

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

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

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

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

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

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

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

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

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

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

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

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

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

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

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

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

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

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

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

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

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

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

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

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

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

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

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

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

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

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

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

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

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

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

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

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

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

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

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审美活

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

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

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

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

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

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

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

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

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

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

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

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

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易考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

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

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

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

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

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

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

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

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

特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

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

感。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

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

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

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

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

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

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

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

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

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

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

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

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易

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质因

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

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

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

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

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

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

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

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

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

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

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

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

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

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

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

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

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

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

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

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

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

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

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

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

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

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

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

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

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

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

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

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

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

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

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

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

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

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

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

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

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

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

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

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

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

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

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

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

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

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

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

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

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

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

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

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

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

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

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

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

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

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

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

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

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

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

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

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

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

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

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

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

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

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

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

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

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

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

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

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

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

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拉图曾发现艺术

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

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

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

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

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

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

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

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

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

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

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

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

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

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

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

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

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

的评价: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

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

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

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

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

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

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

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

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

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

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

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

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对动

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

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

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

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

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

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

的。

(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

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

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

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

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

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

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

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

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

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

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

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

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

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

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

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

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

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

的探讨。

3.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在

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

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英国

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

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

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

泽则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

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意义: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

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

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

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

说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艺术与

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

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

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

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

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

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

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在1896年,德国

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动、

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普

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对劳动与

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

深入、系统的阐发:(1)“劳动

先于艺术”。(2)只有通过劳动,

才能将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

美的要求转化为现实,在人的具

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含着由特

定社会主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

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人的审

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

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

一致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

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

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

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

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

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

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

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

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

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

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

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

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

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八、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易考

简答题]。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

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

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

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制

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

动的发生的意义)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

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

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

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

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

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

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

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

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

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

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

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

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

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

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

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

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

前提。

九、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从审美发生的内在机制来说,只

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定

的程度之后,才能为审美发生提

供直接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劳

动与审美之间必然存在某些中

介性的因素。目前研究成果来

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

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

一种中介因素。

1.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

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原

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

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

一种符号形式。巫术活动对审美

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主要表现在:(1)巫术的神

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

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

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

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

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巫术活动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

并不单单由于它们在形式上具

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

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

2.卢卡契认为巫术为模仿艺术

的形成所作的准备主要体现在:

(1)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

力,而且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

象力;(2)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

模仿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

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

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

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

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

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

力。

十、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易考

简答题、论述题]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

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

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

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

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

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

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

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

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

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

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

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

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

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

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

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

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

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

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

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

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

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

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

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

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

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十一、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易考选择题]。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装饰的发明,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所谓装饰,就是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器物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趣。其装饰活动大致有两种: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修饰。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

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分为

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

型。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1)雕刻: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

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世界上

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

南部戈兰高地的贝雷克哈特—

—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

卵石小雕像。(2)绘画:绘画的

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界上所

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多以早期人类的

狩猎生活为题材,所描绘的几乎

全是动物的形象。(3)音乐与舞

蹈:音乐在史前时代的发生,已

经由考古发现的资料得到了证

实。在法国的比利牛斯旧石器时

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支长约

108毫米的骨质笛器,可能是目

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单选: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

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审美形

态)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

的逻辑出发点是(认为美是客观

的,完全外在于人)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

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

大风格,这种观点是(抓住了审

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

面)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

的观点(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

态)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

的观点(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

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

同的观点(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

的重视而出现)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

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

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

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

(广泛性或普适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

的审美形态,该说法(正确的,

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

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

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

具有(统摄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

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

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

(广泛性或普适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

是在(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

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

形态的(贯通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

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

聚,这是审美形态的(兼容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

(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

是(诗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

是(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

和所指的是(索绪尔)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

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

一种(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

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世俗化)

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是

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

中,就表现为(美与善合一)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

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

人是(尼采)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

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

景是(非理性主义兴起)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

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天

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

现为(艺术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

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优美和崇

高)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

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

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

(西塞罗)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优

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

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

力”相关的是(康德)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的是(黑格尔)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

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毕达哥

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

三角形)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

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

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

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博克)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

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

断力批判》)

3.3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

崇高内容的是(毕达哥拉斯)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

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

著作是(《论崇高》)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

来看待的是(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

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

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

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崇

高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

实质是(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

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

最根本原因是(表现毁灭,也表

现抗争)

3.41.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

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

德)

3.42.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统

的理论总结的著作是(《诗学》)

3.43。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

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

析)

3.44.“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

(黑格尔)

3.45.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

精神的著作是(《悲剧的诞生》)

3.46.提出罪孽说和焦虑说的是

(克尔凯戈尔)

3.47.“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提出这个观点

的是(鲁迅)

3.48.在西方,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3.49.巴赫金根据自己对喜剧的理解,尤其是对拉伯雷的《巨人传》研究,提出的思想是(狂欢化)

3.50.“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阿多诺)

3.51.鲍姆加登的“美学”,意指(感性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雨果)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巴黎圣母院》)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是(《丑的美学》)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是(罗森克兰兹)

3.56.下列作品中,没有以丑为主题的是(《追忆逝水年华》) 3.57.使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的著作是(埃斯林的《荒诞派戏剧》)

3.58.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的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多选:3.1.美的形态说包括(美

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

值形态说)

3.2.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

说,审美类型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

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

形态?(阳刚与阴柔,意与境,形

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

本标准是(广泛性,统摄性,历史

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

征,指的是(审美形态的历史生

成,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

成)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

的特征,其体现是(将上帝神灵

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

而为一,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

思想结合)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

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

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

工)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悲

剧,崇高,丑,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

类型是(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

境概括为二十四种基本类型,其

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冲淡,

纤浓,清秀,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生殖欲

和一般的社交愿望,安全的需

求)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

要素是(冲突,抗争,毁灭)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

贡献是(◎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

系统总结◎对悲剧给人的审美

体验进行分析)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

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

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精神代表

梦境状态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

状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

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种

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

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剧

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

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幽默,

讽刺)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

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

观点,下列正确的是

(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为

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

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严

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

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为狂欢

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

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

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

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

(◎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希腊

风气中美与善同一)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贡

献是(提出丑的美学,艺术可以

“理想化”丑,顾及到艺术表现

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

义包括(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

质的人,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

础,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

现实人生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

(形式上的不和谐◎效应上的痛

感,◎有非理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题: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

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

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

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

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

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

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

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

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

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

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

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

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

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

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

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

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

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

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

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

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

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

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

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

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

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

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

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

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

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

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

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

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

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

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

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

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

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

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

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

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

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

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

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

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易

考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

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

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

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

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

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

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

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

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

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

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

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

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

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

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

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

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

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

志。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易

考简答题]。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形

态的历史性表现)审美形态具有

历史性,因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

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并

且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

发展中不断演变。中国形成于春

秋,是音乐性和诗性;西方形成

于古希腊,是戏剧性和雕塑性。

2.审美形态与思维。审美形态

与思维关系密切,比如中国象数

思维,(主客相融,情感性和观

念性相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等观

念,而西方抽象思维,(主客相

分,二元对立)形成悲剧与喜剧

等二元对立的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与语言。(比较中西

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审美形

态与语言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

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

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由此引

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

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

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

性。

4.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

与文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宗

教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而哲学思

想更为重要。西方审美形态与宗

教关系密切,中国不同,审美文

化具有世俗化特征。西方审美形

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

响,中国不同,只是在原有基础

上的完善和修改。

三、优美与崇高的内涵、特点与

比较

[易考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优美。——和谐统一

1.优美的内涵:(真善美最大限

度的和谐统一)在自然领域中,

优美主要表现在客体对象感性

形式的和谐。在社会领域中,优

美表现在真和善。在艺术领域

中,优美表现为和谐内容与完美

形式的统一中。

2.优美的特点:(1)是超然优雅

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是

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

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心旷

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愉

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

观受)

3.(二)崇高。——对立冲突

1.崇高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对

立与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

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在

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

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2.崇高的特征是:(1)雄伟壮阔

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现

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品

格之美。(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

美。

3.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两者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

存在状态,但前者和谐,后者超

越。

(2)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联

系。但前者与自然一致,后者与

自然对立。

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

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

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

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

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

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对于崇高

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

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

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

的本质的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

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

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

史上的讨论看,认为崇高与优美

对立的美学家,大都强调了崇高

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

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美学

家,则强调_崇高的积极的、愉

悦的方面。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

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即它们的对

立的一面,但从审美形态的内涵

来分析,其实它们都是人的社会

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

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

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

实则是殊途同归。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

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

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

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

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

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

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

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

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

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

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

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

生境界。

(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

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

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

然。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

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

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

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

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

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

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

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

(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

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崇高经

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

调和、比例等,粗粝的形态,如

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空、波涛

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

人场面。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

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

歌燕舞,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

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四、悲剧与喜剧的内涵、特征[易

考多选题、简答题]。

1.悲剧的特征。——通过否定

来肯定

(1)它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

验来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

定。

(2)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

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它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

层体验。

2.喜剧的特征。——形式和内

容的背离。

(1)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以与现实

错乱的形式表达。

(2)它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

特征。

(3)它的情感形式以笑为主。

冲突、抗争、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核心因素。

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六、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易出简答题]。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

(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

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其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

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的。这

是新内容,把握其要点“人生与

存在”这两方面。

七、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易

考简答题]。

1.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

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

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

2.荒诞的特点。——人生存在

意义上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1)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

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

性。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重点

3.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

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

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

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

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

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

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

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

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

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

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

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

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

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

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

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

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

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

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

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

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

述。

八、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

究的贡献。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

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丑

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于丑的

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

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

来。(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

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

(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

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

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

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

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

“理想化”。“理想化”并非“美

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则”

突出丑的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

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

门研究丑的文学专著,而且也标

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

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

的开启。

九、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丑和荒

诞[易出简答题、论述题]。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

对象都具有局限性,决定了美的

复杂性,其中就会包含丑。

(2)从美与人生境界关系看,美

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

化和感性显现,人生境界也包含

丑的因素。

(3)从美与劳动的关系看,丑成

为审美因素,与劳动的异化密切

相关。

(4)从美与哲学的关系看,与现

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等密切相

关。

(5)从美与艺术的关系看,艺术

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

创造了大量的对丑的描绘,而且

呈现出以丑代美的趋向。总而言

之,前两者是可能性,后三者是

现实性。由于这五种因素的共同

影响,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

因。

(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

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

践方式显示特殊的存在价值。

(2)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

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

关,荒诞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

距离拉近。

(3)其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和反传

统的,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

义结出的果实。本考核点是新内

容,应主要从丑和荒诞成为特殊

审美形态的原因着手来理解。关

于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可以从美与自身,人生境界,劳

动,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来论述。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单选:4.1.提出“迷狂”说的

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

理论中涉及审美的(一般规律)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

中,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

转向集中体现在(英国经验主义

美学)

4.5.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

情感活动。(休谟)

4.6.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

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

(协调一致)

4.7.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

是(逻辑经验主义)

4.8.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科学

主义美学的对立面是(人本主义

美学)

4.9.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是(维特根斯坦)

4.10.“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

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

来源于(叔本华)

4.11.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

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海

德格尔)

4.12.系统的解释学美学形成于

(伽达默尔)

4.13.美感理论建立在思维方式

的基础上。(形而上学二元对立)

4.14.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的一

种重要形式。(人生实践)

4.15.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

国一般体现在(自然特征比附人

类道德)

4.16.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

(非理性活动)

4.17.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

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

的偏见。(形而上学)

4.18.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是

在于它把理性从——解放出来。

(概念)

4.19.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是

直接将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系,

所以无法把握本质。在这里他混

淆了(外观与现象)

4.20.审美经验也可能产生功利的效果,从对象角度来看(对象的形式是与内容结合的)

4.2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象征)

4.22.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它的(形而上质)

4.23.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因为(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

4.24.在审美经验中,起点是(感知)

4.25.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把握对象的。(完形)

4.26.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形式的是(再创造想象)

4.27.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想象)

4.28.在审美经验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情感)

4.29.“移情说”是谁提出来的?(里普斯)

4.30.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的(制约)

4.31.创立“发生认识论”学说的是(皮亚杰)

4.32.中国禅宗的坐忘境界是一种心理的调节。(功能)

4.33.审美经验生成的规律是(同化——调节律)

4.34.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通过——与对象建立联系的。(整个身心)

4.35.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审

美想象)

4.36.对象的审美特征的充分显

现必须借助于____,使我们得以

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先验

想象力)

4.37.审美距离是提出来的。(布

洛)

4.38.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审

美理解)

4.39.“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

是从——出发去探讨事物规律

的。(特殊)

4.40.反思判断力是哪一位著名

哲学家提出来的概念?(唐德)

多选:4.1.柏拉图的“回忆说”

这一论点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

(揭示了审美主体的亢奋状态,

触及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

越性)

4.2.下面的哲学家、美学家中,

属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重要代

表的是(夏夫兹博里,荷加兹,

哈奇生,休谟)

4.3.审美经验在下列哪些领域

中可能发生?(艺术,自然,社会)

4.4.审美具有直观性,它包括

(本质直观性,感性直观性)

4.5.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特征

是(超越性,非功利性,直观性)

4.6.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体现

在(◎美只涉及对象的外观和形

式◎美愉悦与一般快感有本质

区别)

4.7.审美经验是具有功利作用

的,这种功利作用来源于(◎任

何形式都是与内容结合的◎主

体的精神思想必然被影响)

4.8.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

向——的超越。(精神世界,理

想世界,超验世界)

4.9.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感

知,想象,情感,理解)

4.10.在人的诸种感官感觉中,

——等感觉在美学上的作用是

最重要的。(视觉,听觉)

4.11.想象活动包括

(ABCDE)A.创造性想象B.类似

联想C.对比联想D.接近联想

E.再创造想象

4.1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非概

念性,多义性)

4.13.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

(原动力,对象和内容)

4.14.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

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

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审美能

力的大小◎人生态度的积极与

否◎人生境界的高低)

4.15.自调节的特殊要求是(有

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反馈

调节)

4.16.审美经验具有一个完整的

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呈现阶

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4.17.根据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

纳的分析,先验想象力具有的功

能有(后退,开拓)

4.18.想象力的两个层面是(先

验,经验)

4.19.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

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

(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4.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审

美对象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

培养的◎审美体验所达到的深

度,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有关

◎审美体验开始和结束的感觉

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作品

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名词解释题:

4.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

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

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

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

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

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

森、海德格尔等。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

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

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

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

要形式。

4.3.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

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

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

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

象,又能构揭示事物的本质。

4.4.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

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

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

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

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

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

艺术的纵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

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

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

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

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

作用尤其大。

4.6.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

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

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

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

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个体和

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部

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

物,它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4.7.审美态度指的是主体在摆

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

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

态度。

4.8.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

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提供了对事物观察必需的时间

与空间的能力,打破了主体与客

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4.9.审美距离是由瑞士心理学

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

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

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

离。

4.10.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

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

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

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

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4.11.准主体:审美对象的特殊

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

了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

之间会发生精神交流,使得审美

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验。但我

们这里所说的准主体却并不是

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言的。这个

主体是我们完全以审美对象为

依据而构造出来的。就艺术作品

而言,由于它总是作家的意识活

动的结果,我们自然也可以在阅

读中进行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

为,即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

作家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就

能够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

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易考单选题、简答题]。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

(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

(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

(3)对于审美对象理解的差异:美感是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应,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认为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重要形式).

(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

的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

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

(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

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

践的密切关系:如中国的“比德”

说;西方重视自然激起主体的道

德体验。

二、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易考

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

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

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

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

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

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

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审美经验的两种直

观性)“感性直观性”,是指主体

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

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

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

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

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

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

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

示事物的本质。尤其要注意到

“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

干扰”对于本质直观的重要性。

2.非功利性。(为什么审美经验

具有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的

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

的。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

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

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

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

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

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

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

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

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

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

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

合在一起的,纯粹形式是不可能

成为理想的审美对象;并且主体

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

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色彩的

浸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

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

和重要。

3.超越性。(审美经验的超越性

的基本看法)超越概念包含了

“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

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

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

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

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

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

世界的超越。

三、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易考

单选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审美经验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

1.感知。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

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

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

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

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

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

觉的作用尤其大。审美感知相对

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

织;第二,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

力;第三,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

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想象。想象活动包括初级和

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接近联

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高级

形式则是再创造联想、创造性想

象。高级形式对于审美活动的意

义十分重大。在审美经验中,想

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3.情感。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

为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

其他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

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

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

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情感和

感觉一样,都是对于现实的肯定

方式,它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自

然的人化和感觉的人化是相互

对应的。

4.理解。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

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

判断和评价,审美理解具有两个

特点,(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

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

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

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

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

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

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

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

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叉显得

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

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

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

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

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

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

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

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

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

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但

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

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

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

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虽

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它

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

交织在一起,既互相渗透,又相

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

心理结构。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

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

疑处于起点的位置。

(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

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想象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

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

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看: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

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

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

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

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

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

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

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

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

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

美理解。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审

美想象与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

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伽达默尔

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富于启

发性的论述。他认为,审美经验

的游戏本质并不是指主体在审

美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四、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易考单选题、论述题]

1.审美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它构成了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2.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的相互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

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

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之间应

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4.审美经验中,理智渗透于情

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

导。

五、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易考

简答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

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

层面。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

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

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

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

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

认知图式。

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

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首先,(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

结构调节)审美主体通过同化使

得自己能够理解对象,也通过调

节来修正心理图式。自我调节分

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

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

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

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

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

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解

的有机统一。不仅个体,而且人

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都是

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

所以我们说,同化——调节律是

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

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

照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的

合目的,这里所谓的目的指的是

在确定审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

努力的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

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

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

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

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六、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易考单选题、多选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

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

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

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

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

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

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

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

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

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

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

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

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

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

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

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

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

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

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解力在

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

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

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康德的

“反思判断力”概念)。现象学

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

重要意义: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

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

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

七、(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

都是感觉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

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

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

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

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这种深度

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

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

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本

章的布局较之旧教材的美感部

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动,所

以说以前的资料甚至考题的参

考价值已经不大,本章重要的知

识点都必须掌握。并且因为改动

大,所以显示出在这一部分美学

界的进展也比较大,进而很有可

能在新的自考试卷中占重要分

值,每一个考生都应该充分认识

到这一点。

第五章艺术论(一)

单选:5.1.大约到了——才把

艺术一词专指诗歌、绘画、舞蹈、

戏剧、雕塑。(17世纪)

5.2.游戏说最早是由提出的。

(康德)

5.3.集体无意识说是由提出。

(荣格)

5.4.符号说是从——对艺术下

定义。(艺术本质角度)

5.5.抹煞艺术家个性的理论是

(集体无意识说)

5.6.集体无意识说是一种建立

在——上的假设。(心理学)

5.7.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

学家是(唐德)

5.8.艺术是“抒情的表现”,属

于(表现说)

5.9.模仿说的主要缺陷是(忽视

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5.10.柏格森说:“诗意是表现

心灵状态的。”体现了的观点。

(表现说)

5.11.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

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表现说)

5.12.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陷

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有

意味的形式说)

5.13.符号说是由提出的。(苏

珊?朗格)

5.14.下列不主张载道说的是

(苏轼)

5.15.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艺术

的是(娱乐说)

5.16.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

义层、图式层、客体层的美学家

是(罗曼?英伽登)

5.17.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品

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同

的层次是(物质实在层)

5.18.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是(形式符号层)

5.19.艺术品结构由物质层面向

精神层面的过渡依赖于(意象世

界层)

5.20.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是(意象世界层)

5.21.作为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

和想象而产生的是(意象世界

层)

5.22.下列艺术品中最能反映艺

术品意境超验层的是(中国书

画)

5.23.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兴

象的基本特征是(天然)

5.24.左拉、福楼拜、梅里美的

小说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是(仿象)

5.25.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是(物态化)

5.26.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主要是(抽象)

5.27.审美意象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5.28.“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形象属于(喻象)

5.29.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意象世界的创造)

5.30.提出了:“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这一论述。(宗白华)

5.31.在“意境”范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是(苏轼)

5.32.——应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的是(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5.33.艺术品的核心任务是(创造意象世界)

5.34.《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的历史资料,这反映了艺术的(认识功能)

5.35.艺术品的外围功能是(商业广告功能)

5.36.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5.37.“寓教于乐”是提出的。(贺拉斯) 多选:5.1.以下美学家中不属

于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有(谢

林,卢梭)

5.2.下列是对艺术从艺术起源

角度加以定义的是(游戏说,集

体无意识说)

5.3.下列中国美学理论中,不

能划入表现说的有(载道说,韵

味说)

5.4.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

两个层次 (意义\符号)

5.5.下列不属于艺术品的形式

符号层的是(纸,颜料)

5.6.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

巨大作用的是(意向,想象)

5.7.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

结果是(◎物质实存◎形式符

号)

5.8.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

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

标,这从中西美学哪些论题中可

以看出?(“隐秀”论,“有意味

的形式”论)

5.9.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

家的艺术意境创造的核心目标

的是(静,有,实)

名词解释题:

5.1.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

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

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

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

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

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

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

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

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

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

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

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

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

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

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

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

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

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

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2.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

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

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

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

“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

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

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

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在

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

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

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

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

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

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

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

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

的实际的。

5.3.模仿说是古希腊时界定艺

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

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

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

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

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

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

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

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

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

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

高发展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

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

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

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

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其

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

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

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

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

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

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5.4.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

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

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

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

“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

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

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

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

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入表

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和艺术

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

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

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

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

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

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

界的区别,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

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

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

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

“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

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

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

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

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

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

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

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

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

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

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

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

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

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

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

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

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

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

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

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

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

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

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

秘主义。

5.6.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

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

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

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

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

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

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

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

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

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

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

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

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

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

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

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

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决

艺术本质问题。

5.7.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

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

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

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

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

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5.8.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lO.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隐蔽”。

5.11.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

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

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

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

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5.1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

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

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

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

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

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

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

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

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

存,还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

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

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

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

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

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

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知识点汇总:

一、艺术分类[易考选择题、简

答题]。

1.两种传统的艺术分法。

一种传统分法,艺术分成美术与

语言艺术两部分。后者指语言、

讲话和推理的表达技巧;美术则

偏重于纯审美的目的,简单美,

即偏重于美。另一种传统分类法

把艺术划分成以下几类:文学

(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视

觉艺术(绘画、素描、雕刻等),

平面艺术(绘画、素描、设计及

其他在平面上表达的形式),造

型艺术(雕刻、塑造),装饰艺术

(搪瓷、家具设计、马赛克等),

表演艺术(戏剧、舞蹈、音乐),

音乐(指作曲)和建筑(往往包括

室内设计)。

2.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

原因。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

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

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

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

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

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

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

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

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

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

“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

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

难。

(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

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

些功能,如游戏、模仿、再现、

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

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

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

“艺术”概念的内涵。

二、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

答题]。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

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

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

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

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

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

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

能动性,另一方面,他们所引起

的快感是消除一切主观偏见和

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

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

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

看,艺术与游戏确有相通之处,

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

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

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

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

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

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

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2.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

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

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

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

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

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

驱动下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起

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

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

的,而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

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

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

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遗

憾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是一

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

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

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

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

的。

(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

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大哲

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

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

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

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

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

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肯定了

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

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

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

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

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

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

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

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

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然而,其

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

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

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

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

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

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2.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

漫主义浪潮,标榜“自我表现”,

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

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天

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

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

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

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心

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人表现

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

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

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

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

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

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

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

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

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3.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

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

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

“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

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

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4.符号说。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

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

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

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

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

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

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

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

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

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

能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栽道说(或教化说)。载道说,

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

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

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

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

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

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

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

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

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

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

片面的。

2.娱乐说娱乐说可分为“自娱”

和“娱人”两个方面。“自娱”

也就是说,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

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

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

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

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

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

人的特性和功能。综上各说,虽

然角度不同,重点不一,但都有

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所以说,

艺术本身是一个涵盖面极广、抽

象度极高的观念,是一个由许多

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动

态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一直处

在全方位的变动中。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及

联系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1.两者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

制品而不是自然物。(2)艺术品

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

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旧

教材对两者的不同,讲解更为详

细,新教材在这个知识点上论述

比较简洁。综上,我们提出“艺

术品”的概念:艺术品是人工制

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

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

人类的审美经验。

2.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

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

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

模糊的趋势。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的基本

原因:(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

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

以转化为艺术品。(2)艺术在发

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

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

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

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

审美意味。

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

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

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

别: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

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

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

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

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

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

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

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

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

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

“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

件。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

是物质产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

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

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

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

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

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

高级部分。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

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

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

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

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

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

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

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

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

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

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

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

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

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

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

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

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

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它原初

也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以后人

们在劳动创造中加强其色彩、图

案、外形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

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

德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

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

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

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

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

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

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在

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

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

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

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

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品种的

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

今还在继续。有许多艺术品种,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

产生的,如西方的风景画,是迟

至17、18世纪才形成的。当代

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

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

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应

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

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

“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

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

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

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趣。

四、艺术品的层次结构[易考选

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

述题]。

理论前提定位:艺术品是以审美

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

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

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作

如下分析: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

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

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

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

存在而言的。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

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

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

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内涵而言。可见,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

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下面试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

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

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

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

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

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

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

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

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

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

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

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

的物质栽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

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

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

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

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

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

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

的形式符号层是十分明显的,两

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

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

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

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

物质存在。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

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

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

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

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

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

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

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

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

次。而意象世界层是非实在的精

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

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

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

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

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

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

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

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

存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

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

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

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

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

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

符号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

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

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

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

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

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

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

法、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

的表现,它不去模拟现实实物,

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

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

中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

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从

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

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

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

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

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

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

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

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

次都毫无意义。

五、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1.意象的结构[易考选择题或简

答题]。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

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

统。它也有自己的结构,即意与

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

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

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

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

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

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

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

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

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

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

“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

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

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

“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

肤浅;“意”藉“象”而成形,

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

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

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

力。

2.意象的生成[易考选择题或简

答题]。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

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

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

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

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

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

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

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

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

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它是人

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

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

或者说,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

联系,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

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人之见”

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

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作

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

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

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

“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和创作性的重组,从而使

“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3.意象的主要类型[易考选择题

或简答题]。(1)仿象:是主体通

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

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

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

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

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

真上。(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

(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

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

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

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

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

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

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

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

二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

不可明白说出。出色的兴象所达

到的境界应是主体的忘我与对

象的“连续性”的融合,即从自

然到自然。(3)喻象:是创作主

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

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

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

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

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

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

痕迹。(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

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

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

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

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

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

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

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

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易考简答题]。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字意象凝定下来。

六、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易考简答题]。

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

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

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

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

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

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

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

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

艺术品的关键。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

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

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

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

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

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

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

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

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

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

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

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

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

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

“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

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

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

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

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

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

因。

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

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

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

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

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

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

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

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可从中

西美学的两个论题中看出,一是

“有意味的形式”论,一是“隐

秀”论,两者共同指向一个完整

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

“有意味的形式”说,所强调的

“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本质上是意(味)与象(形式)的

有机结合,希冀在有形物的纯形

式中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

使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

式,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

实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

实在的意象世界。“隐秀”说,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

之独拔者也。”“状溢目前”日秀,

“情在词外”日隐,秀为外在感

性物象,隐为内在“意”蕴。

七、意境[易考选择、简答题或

论述题]。

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

提出来的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

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

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

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中。

1.“意境”说的提出。

(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

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

三境之一;(2)司空图的《二十

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

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

迹可求”;(3)宋代严羽则以佛教

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

完全一致;(4)清末民初的王国

维《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

发展为“境界”。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

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物

我合一的境界。意境与意象是相

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

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

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

浑契。

区别: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

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

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

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

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

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

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

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

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

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

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

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

系。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

的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

之境。最初由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中提出。所谓“无我之境”,

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

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

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

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八、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易考

选择题、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

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

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

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

维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

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

等多元功能。

1.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

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

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

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

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

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

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

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

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

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

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3.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

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

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

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

开阔眼界。

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

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

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

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

育。

5.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

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

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

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

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

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

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

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

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式

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作品。

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

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

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

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

动。

1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是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1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业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九、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易考简答题和论述题]。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意象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除其他功能的同时发生。

第六章艺术论(二)

单选: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艺术的存在方式)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

(意象世界)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

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

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艺术创

造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

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无

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生

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

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

言,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

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

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

(物态化和物化)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

才是一的(客观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

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

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

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

(《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

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

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

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

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

分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

方式)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

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

表现。(雕塑)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

(音乐)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

密,也最具动态色彩的艺术是

(音乐)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

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

同特征?(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

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

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

结构框架。(图式化)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

受是一个——的过程。(阶段性)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

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

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

主体感受的变化。(符号与意义

的关系)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

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克

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

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

就显得十分必须。(审美鉴赏指

导)

多选:6.1.“艺术存在主体(AE)

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

中”,在这一句话里面提到的主

体指的是(创作主体,接受主体)

6.2.艺术存在一共有三个环节,

它们分别是(艺术创造,艺术品,

艺术接受)

6.3.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

的中介与桥梁,艺术品有以下基

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

开放性)

6.4.独特的艺术意象不同于客

观对象的原型之原因在于(◎客

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表象

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表象之间的关系依主体自身

的规律发生转变◎表象自身作

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

不同)

6.5.意象的“生产”的双重涵

义分别是(生命孕育分娩,工艺

制作、生产)

6.6.现代美学认为,艺术天才

的形成是——合力的结果。(先

天的心理结构◎先天的生理结

构◎后天的实践)

6.7.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审美文

化心理结构,使得他具备了艺术

敏感的可能性,形成这种结构主

要是因为(◎天生多愁善感的心

理生理特质◎长期的艺术修养)

6.8.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

形式,是——在形式符号层次上

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

“有意味的形式”。(合目的性,

合规律性)

6.9.十九世纪杰出的哲学家黑

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

的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

典型,浪漫型)

6.10.下列艺术形式属于空间艺

术的是(绘画,建筑,雕塑)

6.1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

在(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建筑

的形式结构◎建筑与周围环境

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

直接影响)

6.12.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

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活,

生,畅)

6.13.下列艺术形式属于时间艺

术的是(音乐,戏剧)

6.14.音乐的美由以下几个方面

构成,即(◎声音间的组合关系

◎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

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表演者演

奏为中介◎完全动态的形态特

征)

6.15.布瓦洛的“三一律”要求

戏剧必须做到——严格统一。

(时间,地点,事件)

名词解释题:

6.1.他律性是艺术品就其中介

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

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

者制约的。首先,艺术品是为接

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

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

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

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

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

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

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

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6.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

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

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

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

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

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

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

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

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

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

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

带。

6.3.开放性是指艺术品作为中

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

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

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

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

党员个人学习笔记篇

时间:2011年2月20日12点 地点:陈山办公室 学习形式:个人学习 学习内容:“活雷锋”郭明义 好事做了几十年,家里被捐得空空荡荡,而郭明义却从未感到倦和悔,日子过得充实和快乐。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 现年52岁的郭明义,在鞍钢工作28年收入29万元,他捐献了12万元;参加无偿献血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量的10倍;家里的电视机、自行车,身上的劳动服,只要有困难孩子和工友需要,他毫无保留……“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这就是郭明义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实写照。 这种奉献的幸福观是郭明义内心质朴的道德品格使然,也是他自觉按照党性要求,主动接触和服务社会的结果。 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广大群众也可以从中找到幸福的人生航向。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很多人的追求更加物质化、功利化,郭明义的幸福观则提示我们:不被五颜六色的物质诱惑,追求质朴的生活和高尚的快乐,就能够活出精彩、豁达。 时间:2011年4月20日20点 地点:家中 学习形式:个人学习 学习内容:“两会”精神学习 学习记录: 1、政府工作报告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2011年的工作部署。并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

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对近期热议的“国体”和“政体”的思考: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直接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 3、对“民生”和“政府”关系的思考: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宗旨。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宗旨。因此,国家十分关注民生问题。

设计美学笔记

18世纪西方的美学运动后,从工匠中分离出了艺术家,艺术成了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设计是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讲技术纳入了美的视野,从而使设计美学领域拓展到了技术层面。 技术作为科学的物化,体现了和自然规律性的特点,同时技术具有工具属性,又是人的目的有效手段,从而具有达到合社会目的性的可能。 农业经济时代,设计物是以手工艺作为代名词。手工业时代特点:人力,风力,水力,畜力。 设计美学的出现: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了新的技术环境: 1、工业促使设计和制造的分工。 2、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主导方式。 3、举世瞩目的科技文明。 4、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工艺时代更强有里的能源和动力来到达自己的设计目的,因为为设计产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同时,也因工业产品的艺术品格问题时刻充满矛盾。 设计民主化与产品艺术品格之间的矛盾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锁倡导的民主和自由观念决定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是民主化,大众化的设计,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看多数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少数权贵服务的精英和经典设计。 另一方面,机器代替了手工进行大批量的日常生活用品,既反映了大众的市场需求,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带来许多人们始料未及的问题。 设计民主化与产品艺术品格之间的矛盾: 首先,手工艺时代工匠们所创造的精美手工制品和所承载的华美样式,使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与之媲美,特别是那些机器模仿手工制品的产品更无法与真正的手工艺制品匹敌。 其次,19世纪产品设计风格和设计标准上的混乱成为更为严峻的问题。直接后果是:不加区别的滥用装饰,导致外在装饰设计与产品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勃离。 再次,机器作为一种全新的加工模式引入到设计中,带来了设计审美观念上的革命。 设计审美:既是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动。 核心:“迪扎因”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设计:是对未来的计划与创造。 “迪扎因”的4层涵义: 1、是一种造物手段,是利用现有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类改变自身环境的必要手段。 2、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领域和新的审美形式。 3、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从理念到物质的物化过程。 4、最终结果必然呈现为物化的形态。 Design与传统工匠工作法相比的3个鲜明特点: 1、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分工,以及设计师作为一项职业的诞生。 2、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设计。 3、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完整版)《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上篇 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 3 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伊斯兰文化(包括西班牙)的内院式街道,这种街道的外墙仍然形成了街道,不过因为有了内部的室外生活 空间因此没有了意大利街道的那么多的生活气息。 所以,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 3 种基本类型: ⒈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⒉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伊斯兰和西班牙式样,也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个里。 ⒊ 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

stata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个人总结笔记

1. 如何输出STATA的图,和保存? 先输入数据 (1)Twoway connected 变量1 变量2 //划出折线图 (2)twoway scatter 变量1 变量2 //划出散点图 2. 怎样在stata8中做HAUSMAN检验? 四步曲,重点在于解释结果 (1)xtreg y x , fe (2)est store fe (3)xtreg y x, re (4)hausman fe 如果拒绝,说明corr(x,ui)=0的假设是有问题的,需要重新设定RE model 后再进行检验,如果模型的设定没有问题,但检验还是拒绝原假设(p值接近0),那么就只能采用FE model 了,因为此时的RE 估计量是有偏的。 (definitely right. 当你使用stata的时候,最重要的命令不是这些是help and find it然后就能找到你的答案了) hausman检验是用来检验用fe还是re的,其原假设是re优于fe,从你的结果来看(Prob>chi2 =0.0000),应该拒绝原假设,所以应该用fe 3.stata里平方的命令怎么写? gen age=age^2 4. stata里边怎么取对数啊? gen lnx=log(x) 5.如何用STATA求自然对数?如说:ln(X^2)=-4.8536,如何求X啊? . dis sqrt(exp(-4.8536))或者dis exp(-4.8536/2) 6.关于hausman检验,结果是CHI2(2)=2355.81,prob>chi2=0.000,可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嘛? prob>chi2=0.000,is like p-value. we should reject the null, so fixed effect is preferred.Randome effect is not suggested. CHI2(2)=2355.81,就意味着拒绝原假设,从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7.我在做gdp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的时候,输入的命令是ipshin dgdp,lags(1)得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个人所得税总结笔记

个人所得税专项总结一、关于纳税人 类型具体情况税收管辖权纳税义 务 判定标准 居民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居民管辖权—— 来源于中国境内、 境外所得均在中 国纳税 无限纳 税义务 ①住所标准 ②时间标准: 1.1-1 2.31 日,临时离 境:一次不超 过30天或累 计不超过90 天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 居住满1年的个人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的个 人 地域管辖权—— 来源于中国境内 所得在中国纳税 有限纳 税义务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 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项目作用离境、入境当天的处理 居住天数确定纳税义务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1天计算其在华实际逗留天数 工作天数计算应纳税额 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半天计算为在华实际工作天数 税目及相关计算 税率形式具体标准适用范围 超额累进税率七级超额 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对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五级超额 累进税率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拥有经营成果所有权),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比例税率20% 财产租赁所得(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居民住房取 得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减800或20%后还可 以减修缮费(800) 稿酬所得(减征30%) >4000*(1-20%) <4000-800 劳务报酬所得(有加成征收)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减除合理支出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无减除项目 偶然所得 其他所得 应税项目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应纳税所得额 (1)工资、薪金所得月扣除3500元(或4800元)月工薪收入-3500元或(4800元)(2)个体户生查账成本、费用及损失年收入-成本费用损失-业主费

世界现代设计史梁梅自学考试笔记

世界现代设计史梁梅笔记 现代设计的概念: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容包括: 1、现代建筑设计 2、现代产品设计 3、现代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服装设计 6、纺织品设计 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人类以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以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方便自然交流的重要活动。现代设计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设计风格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来得准确。应该说是它是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的总称。 工业设计史(没有现代工业设计史,因为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新事物,本身就是现代的) 大多数设计史都是以建筑为主线,兼顾一些家具而成书的。 现代主义的定义: 时间上定义: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运动。 意识形态上:革命性,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都非常典型和鲜明。 现代主义是一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几乎意识形态的所有畴,从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等都被涉及。 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

在20世纪形成,它的组成非常庞杂,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重要人物: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图。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 勒·科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大师中著书立说最丰富的一个。他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论文集《走向新建筑》中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这本著作的文章,前后跨越几十年,因此难免有些前后矛盾之处,容也比较庞杂,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观点与格罗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 1、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瓦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 2、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这是现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难忘的建筑之一。在家具设计中,勒·柯布西耶则以豪华而舒适的钢管构架躺椅著称于世,几乎成为20年代优雅生活的象征。 柯布西耶本人是非常矛盾的,他的观念和它的实践中存在大量的知识分子理性主义的成分,甚至是空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但他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刚刚萌芽时提出的这些重要见解,对于推动运动的整体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密斯(1886-1969)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2019年党员个人学习笔记记录内容(四篇)

2019年党员个人学习笔记记录内容(四 篇) 篇一 时间:xx月xx日xx点 地点:家中 学习形式:个人学习 学习资料:《党史》 学习记录: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风风雨雨的走过了90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开始到”十年动乱”,党的发展历尽艰辛,挫折与前进是共同存在的。正是由于这些挫折,中国共产党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他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构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这天,把握这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

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持续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会一向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 篇二 时间:3月15日 地点:乡会议室 学习资料:学习党章 党章是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件,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个性是我们入党用心分子务必遵守的基本准则。 透过学习新党章,进一步了解国家重大事件和对党的重大决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党章的涵义以及对我们共产党员的职责要求,更加透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它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和最进步的阶级,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结合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我们党历来重视透过党章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十七大透过新党章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党员队伍发生深刻变化,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述,

中国设计简史笔记(完整版)

一.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区别 1.设计服务与他人,工艺美术展示个性。 2.设计规模大,工艺美术规模小。 3.设计比较宏观,工艺美术比较微观。 4.设计是集体劳作实现,工艺美术是个体劳作。 5.设计讲究批量生产,工艺美术讲究少量生产。 二.工艺,设计,艺术,各自的范畴。 1.工艺注重材料,肌理,技巧的展示,有实用美的功能,是手工文化的典型形式。 2.设计注重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借助工业设计的手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3.艺术有强大的主观性,注重艺术家的个性,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展现。 三.设计,工程设计的区别 1.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汽车的安全性,美感与舒适性 2工程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汽缸与活塞的关系 四.原始社会的设计 1.50万年以前在北京房山居住的北京人掌握了两样征服自然的武器;火,石器 新石器时代: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铲等各种工具,加以磨光钻孔用来装柄或穿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30万年以前山西襄汾的丁村人,20万年前河套人的石器有了固定的类型。 3.彩陶 五.彩陶起源。 ?起源于瓜果,如把西瓜,葫芦掏空 ?对女性乳房的模仿 ?源于编织 六.彩陶的制作方法类型。 1.削挖模制 2.盘筑捏塑 3.轮制拉坯 七.彩陶技术革新 1,快轮制造:一块泥巴不能太干或太稀,借助下面的快轮,快速转动,使其变薄 2,封窑技术:温度高陶的质量好,越高陶质越密,1200℃是陶和瓷的分水岭。 仰韶文化:彩陶发达 河姆渡文化:雕塑发达 龙山文化:黑陶发达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距今八千年的陶器是我国最高的陶器。 *八.彩陶的类型 1.半坡型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为主:a.彩绘b.捺印c.划纹d.堆纹 2.堆纹: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最具装饰性的代表纹样分为单体和复体 3.庙底沟型:在半堆型基础上发展来的,庙底沟型是直线与曲线相结合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4.马家窑型:舞蹈纹的彩陶盆 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5.半山型(1)旋涡纹装饰(2)用葫芦纹做面的分割 6.马场形:“成器之道:” *什么是彩陶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在河南仰韶发现,所以称为仰韶文化。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距今80000年的陶器是我国的最早的,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