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光召

周光召

周光召
周光召

周光召: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朱光亚: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王淦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程开甲: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吴自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于敏: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被誉为我国“氢弹之父”。

王大珩:中国现代光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陈能宽: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郭永怀: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陈芳允: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家栋: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希季:中国运载火箭奠基人。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任新民: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集中国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中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于一身。

赵九章: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屠守锷:我国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钱骥: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姚桐斌: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

黄纬禄:成功地领导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

每每读到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总是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才使中国可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才使饱受苦难的中国人不再受列强压迫!才使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可以和平崛起!才使我们这代人可以享有太平盛世!

请记住这些名字吧!令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是这样一些真正的科学家!向奋战在国家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致敬!

钱学森: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钱三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焦耳生平简介 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 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 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 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 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 敏锐的观察力。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 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 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 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 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 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 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 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 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 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

谢彦波:我不懂上帝

谢彦波:我不懂上帝 谢彦波:我不懂上帝05-15 生活百事通谢彦波走进中科大校门的时候,手里还滚动着一个铁环1966年5月2日,谢彦波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他从小就很瘦弱,胆子小。谢彦波的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平时忙于教学,母亲经常出差在外,没时间照看孩子。因此,谢彦波只好跟着不识字的奶奶,来到了益阳的一个小村镇,喝着资江水,伴着稻花香,度过了学龄前的时光。1973年春天,谢彦波回到父母身边,住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里。他到城里后,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但平时不爱讲话,即使开口,连第一人称的“我”都不会用。他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渴了就喊,“彦波要喝水!”母亲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长大准没出息!”父亲不同意她的看法,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谢彦波在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上学,因为缺乏幼儿教育,他一入学就要赶进度。不过,他只用了半个学期就赶上来了。但是,谢彦波上学后仍不喜欢开口讲话,老师问他问题,他也不回答,这让老师感到头疼。不久,老师把谢彦波的情况告诉了他父母。父亲想了个办法,给他讲《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谢彦波听完后问道:“小木偶遇到那么多麻烦事,为啥临走前不问问大人呢?”父亲说:“因为它不爱讲话,所以就没跟大人打招

呼。”这一招有了效果,谢彦波比以前活泼些了,但多数时候还是羞答答的。当时,因为课程比较少,玩的时间相对多,父亲打算给谢彦波增加学习时间,结果谢彦波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他反问:“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看第一册,我要看第二册呢?”有一次,谢彦波和父亲一起看电影,有毛泽东接待外宾的场面,父亲就问他:“毛主席的书房有什么特点?”谢彦波回答:“堆满了书。”父亲因势利导,告诉他:毛主席八十高龄还保持着看书的好习惯,说明读书是有大用处的。从此以后,谢彦波开始勤奋学习,在学校念第二册课本,回家就自学第三册。而且他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凌晨六点一刻起床,做十分钟体育锻炼,然后开始学习,晚上八点钟睡觉。每天放学回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就开始自习,星期天都要学习五个多小时。学累了,谢彦波就出去滚铁环。经过大量的自学和练习,谢彦波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有天晚上,父亲检查谢彦波的作业,发现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竟然做起高年级的数学题来。谢彦波说:“五年级班里上课,我在旁边听了一遍就会了!”谢彦波的父亲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失学了,完全依靠自学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他知道,人只要肯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谢彦波在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攻下来了,四年级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习题。谢彦波家里

物理学家介绍及名言

1.杨振宁 简介: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2、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著名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名言:如果没有一个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

3、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周光召_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周光召_1000 字 周光召于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他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也是世界上非常着名的科学家。 周光召童年时代,由于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时期,随家人流离颠簸到了重庆。1946年毕业于着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在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他聪慧超群,于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物理学老师。后来到前苏联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 1960年回国后潜心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成果斐然,令人赞叹。1958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有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 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将所发展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激光、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1975钱学森揭发张爱萍

1975钱学森揭发张爱萍 他说蒙古曾是中国领土2011年12月02日09:22 来源:文史参考作者:李鹿字号:T|T2745人参与7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作为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在这场运动中表明自己旗帜鲜明地同张爱萍划清界限,贴了一张大字报揭发张爱萍的“大国沙文主义”,具体写的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陪同张爱萍到发射场时发生的事情,张曾指着地图跟他说:“这里是蒙古,从前都是中国的领土。” 本文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01期作者:李鹿原题为:说话伤人吹捧大跃进不一样的钱学森 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年初刚出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被人们称为是追随邓小平搞右倾复辟的“四大金刚”之一,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系统被宣布为右倾翻案风的重灾区,号召科技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打一场批判张爱萍的人民战争”。 作为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在这场运动中表明自己旗帜鲜明地同张爱萍划清界限,贴了一张大字报揭发张爱萍的“大国沙文主义”,具体写的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陪同张爱萍到发射场时发生的事情,张曾指着地图跟他说:“这里是蒙古,从前都是中国的领土。” 这张大字报张并没有在意,但是据张的后代讲述,钱学森在批斗会上的发言对张伤害很深。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在2007年出版的《张爱萍传记:从战争中走来》一书中写到:其实,父亲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批判,他经历的太多了。他说:“要我听就去听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有一个大科学家(指钱学森)的发言,使他困惑和难受。这位科技界的泰斗说:“张爱萍是个什么人?我看是个魔鬼!他想拉我下水,就像魔鬼在向我招手!”结果张爱萍心脏病突发住院。 延伸阅读:伯乐张爱萍作者:罗旭刘逢安来源:光明日报 岁月流转,如今人们对张爱萍的认知,往往仅限于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事实上,张爱萍不仅在军事上功勋卓著,而且还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的领导者。 今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逝世,人们在痛别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同时,可能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前,正是因为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爱萍,拜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核物理专家朱光亚为师,系统了解了原子弹知识,从而确定了中国独立研发原子弹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两弹一星”的伟业鸿篇。 3月11日,记者专访了张爱萍的秘书邓德江,听他讲述了张爱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慧眼识英、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故事。 开国上将拜科学家为师 1961年,当中央向张爱萍交待原子弹研制领导任务时,他快人快语,“我文化低,不懂原子

悼念木兰科植物分类学家刘玉壶研究员

悼念木兰科植物分类学家—刘玉壶研究员 周仁章曾庆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刘玉壶研究员,出生于1917年5月,广东中山市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3年至1944年留校任助教;1945年至1961年先后在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东工作站、南京中山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96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园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任“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理事长等职务。 刘玉壶研究员从事植物学研究60多年,对植物系统分类学、树木分类学、森林学有较深的造诣,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及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的成果,获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刘玉壶研究员的著述甚丰,曾先后发表“木兰科植物新系统、中国清风藤科系统研究论文,发表新亚科、鹅掌楸亚科、泡花树亚科、木兰科的华盖木属、焕镛木属和50多个新种;并参加《中国植物志》、《中国树木志》等大型科学著作的编著,其中参与编写《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门,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委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 刘玉壶研究员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尤其是晚年对木兰科植物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献资料与野外考察研究相结合,把标本鉴定与建立专类园相结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华南植物园建立了占地120多亩的木兰园,迁地保存木兰科植物11属,130多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中国科学院周光召、路甬祥两任院长先后专程考察了木兰园,路甬祥院长还为刘玉壶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木兰》(2004)一书题写了书名。 刘玉壶研究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爱国、爱党、爱人民,学风正派,为人师表;他关心国家大事,热心于自然保护事业,耐心指导和培养研究生,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刘玉壶研究员的逝世,是植物学界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但他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激励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激励我们为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植物园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高考作文素材: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平介绍

高考作文素材: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平介 绍 导读:本文高考作文素材: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平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作文素材: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平介绍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 1965年,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或霍金辐射(包括de Sitter空间中的霍金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其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1973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是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

统计物理学、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提出了能解决宇宙第一推动问题的无边界条件。2004年7月,他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是错误的。《时间简史》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198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到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在科大水上讲演厅做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来的畅销书”(Unread Bestseller),有学者曾指这种书之所以仍可以如此畅销,是因为书本尝试解答过去只有神学才能触及的题材: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 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以相对简化的手法及大量图解,诉说宇宙起源。

我见证了物理系的及其发展

我见证了物理系的复建及其发展 尚仁成 清华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从1928年到1952年在叶企孙、吴有训、钱三强、周培源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从初建时的很小规模,发展成为全国最好的物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但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清华物理系断线了,直到1982年才又重新恢复物理系。从1982年到2005年,物理系又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迅速发展的时期。我见证了新的物理系从复建到迅速发展的全过程。回顾这8000多个日日夜夜全系师生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看到复建后物理系的茁壮成长,不能不使我心潮澎湃,感到鼓舞和欣慰,也使我对清华大学和清华物理系的发展前景信心百倍。 “一、四、五”计划 物理系的复建孕育了相当长的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治上得到了新生,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科教界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使科技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也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消遥”状态苏醒过来,磨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清华大学是文化革命的重灾区,虽然科研和教学也开始提上日程,但和全国科技教育界比较起来,仍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许多校友也抱怨清华在学术上仍十分沉闷,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很难听到清华的声音。这时,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是,“位卑勿忘忧国”,也为清华的现状感到十分着急。除政治上的原因外,我看到全国其他许多工科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也了解了一些欧美大学的情况,心里蒙生了一个想法,在清华必须要发展理科,要走理工合校之路才能活跃清华的学术氛围。和一些同事交换意见,不少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想法。于是在1979年冬天我出国之前,我就冒昧地找到了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何东昌家里,向他讲述了我的想法。何东昌说他很同意我的看法,他认为可先在清华搞一个“一、四、五”,即一个指头纯理科,四个指头应用理科,五个指头工科。我将这称做“一、四、五”计划。与何东昌谈话后使我很受鼓舞。 1980年初我就到加拿大留学去了。在加拿大两年多期间,我和复旦大学的叶仰林老师住在一起。我们两人都主张要理工合校,经常在一起探讨。特别是看到国外较著名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校时,更强化了我们的想法。叶先生说他回复旦后一定要在复旦发展工科。我说我回清华后也一定要促进清华发展理科。事实上,他回到复旦后,就在复旦大学发展了电子工程系,他自己也从物理系转到了电子工程系。

物理学家:周光召

周光召 生平简介科学成就趣闻轶事 一、生平简介 周光召(1929年—)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父亲周凤九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公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有影响的专家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被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周光召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他的视野,养成了他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数学老师唐秀颖先生的影响下,他特别喜爱数学课,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7月,毕业并成为本系研究生。1952年秋,他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1954年7月,他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8月,周光召走上工作岗位,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1961年2月,他奉召回到祖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 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基本粒子和统计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1980年9月,周光召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前去参加了会议。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会间,许多科学家在讲话中,表达了发展中美科学合作和友谊的强烈愿望。 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9月,周光召赴西欧原子核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他是该中心在60年代以来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物理学家。

谢彦波:天才少年的陨落

谢彦波:天才少年的陨落 曾经的天才少年,被人当作精神病患者。也许科学家与凡夫俗子的智商一定被上帝分割在两个绝然不同的山顶上。谢彦波是一位天才少年,有人说他疯言疯语,精神出了问题;有人说他精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太出世了,戮穿了“学术界”的外衣,以至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谢彦波,78届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他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由小学直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1岁上中科大;15岁师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有希望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没读完,然后匆匆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投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攻读博士。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他找出了导师的许多理论漏洞,导师很生气不让其毕业。回国后,他只能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包括第一神童宁铂在内,很多人都看好谢彦波,说他是未来科技界的一颗新星,把中国未来诺贝尔物理奖寄托在他身上,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璀璨星空里一颗恒星多年以后却演变为流星,悄悄地陨落了。1阿斯伯格症:谢彦波是榆木疙瘩,还是超级天才? 一副红领巾挂在胸前,乳气未脱的谢彦波,于1978年一个柳絮飘飞的春日,带着一身稚气、传奇和11岁的梦想,尾随老师走进了中科大。谢彦波出生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

院里,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物理教师。1岁那年,他被送到乡下跟奶奶一块儿生活,伴随着奶奶的摇篮曲成长,到了入学年龄,才从乡下返回城里,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谢彦波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谢彦波不爱说话,6岁时还不会用第一人称说话,即便开口,只能说简单的句子。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渴了就说,“彦波要喝水”;困了就说“彦波要睡觉”。非孬即痴,妈妈愁死了,逢人就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没出息,长大了怎么办?爸爸不同意她的看法,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的。上学后他仍不喜欢开口说话,老师问他问题,他不回答,老师感到很头疼,告诉了他爸妈。爸爸想了个主意,给他讲故事《小木偶奇遇记》,彦波不禁问道,“小木偶遇到那么多麻烦,为啥临走前不问问大人呢?”爸爸说,“因为它不爱说话,所以就没跟大人打招呼。”爸爸的启发,他比以前活泼了些,要是叫他主动跟别人说话,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后经高人点拨,说他非孬非痴,而是一种阿斯伯格症患者的特征,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比尔·盖茨等超级天才,儿时都具有这种症状,特征是沟通能力极差,但在某些方面拥有超常的天赋和能力。晚上爸爸检查谢彦波作业,很惊讶地发现二年级的他竟做起高年级的数学题来。他接受能力超强,求知欲很旺盛,爸爸便指导他自学。每天坚持5个多小时的学习,学累了就去滚滚铁环。果不其然,天赋秉

TOP20 物理学家简介

物理学家简介 1 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 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 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史蒂 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称他为现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所有试验中,最著名的该算是“质量相异者同时落 地”,这个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落体速度与其质量 成正比的理论。 2 牛顿 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 年3月31日),英格兰物理学家。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 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 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 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一则著名的故事称,牛顿在受到一颗从树上掉落的苹果启 发后,阐示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漫画作品更认为,掉 落的苹果正好砸中了牛顿的脑门,它的碰撞让他不知何故 地明白了引力。 3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年6月14日-1829 年5月29日),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 人之一。托马斯·杨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光 学,特别是光的波动性质的研究。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 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顿所想 象的光粒子(Corpuscles)。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将杨的 双缝实验结果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又被德布罗意利用量子力学引申到 所有粒子上。

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1788年5月10日 -1827年7月14日),法国物理学者,是波动光学理论的 主要创建者之一。菲涅耳专门对光的属性做理论与实验研 究。 他的发现与数学演绎,发扬光大托马斯·杨的实验工作,将光 的波动学扩展至更多的光学现象。 5 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 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也精于化学,在电 磁学及电化学领域有所贡献。 虽然法拉第只受过很少的正式教育,这使得他的高等数学知 识(例如微积分)相对有限,但不可否认,法拉第仍是历史 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某些科学史学家认为他是科学 史上最优秀的实验主义者。 6 麦克斯韦 詹姆斯·麦克斯韦(英语:James Clerk Maxwell),1831 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和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 之一。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对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 九世纪物理学家。他对基础自然科学的贡献仅次于艾萨 克·牛顿、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湖南宁乡一中捐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仪式上的讲话(整理精校版)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湖南宁乡一中捐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仪式上的讲话 素材汇编 0706 2205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 在湖南宁乡一中捐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仪式上的讲话 宁乡县的父老乡亲们、同学们、老师们、校长们: 今天我非常高兴地来到宁乡一中这个美丽的、现代化的校园,我想,这是我在参观的所有中学中间所看到的最美丽、最现代化的一座中学。 首先呢,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历届宁乡县的领导、向一中的全体师生,向为宁乡县作出贡献的在全国各个岗位上努力工作的同乡,表示我最崇高的敬意! 我虽然来到宁乡的次数不多,但是我在北京也经常会见到很多宁乡籍的同志们,还有历届宁乡县的领导。我看到他们中间有很多也是一中的校友,其中有著名的将军(指邓正明)、有著名的作家(指尹品端),还有很多在各个岗位,特别是我们还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家,也是我们宁乡的,如这位、这位(指张跃华、钟建国),两位都是我们一中的名誉校长啊。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不仅努力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的事业,而且他们都非常关心宁乡,关心一中。这使我感觉到一方面很欣慰,一方面很惭愧。因为我对宁乡所作的贡献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这一次,我和你们的名誉校长张总——张跃华先生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一个故事:就是在这个农村的一位母亲,在送他儿子上前线的时候,她说她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儿子把他的军功章寄回来。想到这一点以后,我觉得我对宁乡过去也没作过什么贡献,那么,我相信宁乡的父老和这位母亲的意愿呢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决定把我这一生最珍贵的、所得到的奖章,拿回来贡献给宁乡,来回报宁乡父老对我的厚爱。同时,我想这个奖章它代表的是几十万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奋斗的结果。我们获奖的23个人,只是他们的代表。在当年参加这个工作的这几十万人,现在差不多都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其中有很多呢,也已经去世。那么他们最希望的是什么,他们最希望的是想把他们这一生所贡献,在这个贡献的过程中间所感受到的一种精神,能够传递给我们年轻的一代。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想把这一个奖章最好的就是送给我们宁乡最好的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个,它代表的是几十万参加过“两弹一星”的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我想是他们的一个共同心愿。要使得这种精神在我们年轻的一代中间能够不断地发扬,不断地壮大。我想这个精神中间,最主要的有这样几点: 一个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就是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条件底下,遇到了多大的挫折和暂时的失败,都始终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只要能够自强不息,中国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想第二点,它当然代表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刚才甘省长以及很多的领导同志都说到了,做这样的巨大的科学工程,包括最近的“神舟”五号上天的这个工程,它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几十万人中不能有一个人出一点差错,他必须完全遵照客观的规律,不能有任何的、主观的武断,只有严格的按照客观的规律,实事求是,而且不断去攻克技术难关,始终用一种创新的精神去改进、去创造,才能使得每一次的实验得到成功。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济并不发达,因此我们必须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花费最少的成本,去获得成功。可以说由于我们大家的这样一种科学的精神,尽管我们也遭遇过一些个别的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实验,我们的原子弹实验也好氢弹实验也好,都是一次成功的。我们能达到当前的这个水准,可以和世界上这几个先进的国家大体相当的水准。我们用的和实验的次数是世界上最少的,在创新的精神推动下面,我们甚至于创造了世界少有的高速度,能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周光召-作文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周光召 周光召于年月出生于湖南宁乡。 他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 也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学家。 周光召童年时代,由于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时期,随家人流离颠簸到了重庆。 年毕业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 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在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他聪慧超群,于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物理学老师。 后来到前苏联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 年回国后潜心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成果斐然,令人赞叹。 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有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 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 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将所发展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力学、随机淬火系统等方面。 他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年与别人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后来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从年以后还被美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年月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 年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本报讯(记者李艳梅)朱光亚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授勋时已有7人过世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7人已过世,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又有6人过世,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江苏、浙江籍各6人,湖北2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除朱光亚外,彭桓武为湖北省麻城市人。他1915年生,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只有3人没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而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 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近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外国名+简介)资料

近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17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 (1564年 - 16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帕斯卡 (Blaise Pascal) (1623年 - 1662年)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发明和改进了许多科学仪器。 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国化学家,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The Sceptical Chemist》。 惠更斯 (Christian Huygens) (1629年 - 1695年)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 胡克 (Robert Hooke)(1635年 - 1703年) 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一词即由他命名。 牛顿(Isaac Newton )(1642年 - 1727年)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 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 (1700年 - 1782年) 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著名的伯努利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数学家J.伯努利的次子。写出流体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提出了“流速增加、压强降低”的伯努利原理;提出把气压看成气体分子对容器壁表面撞击而生的效应,建立了分子运动理论和热学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方面,有关微积分、微分方程和概率论等,也做了大量而重要的工作。 欧拉 (Leonhard Euler) (1707年 - 1783年) 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被一些数学史学者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高斯)。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1731年 - 1810年)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其重大贡献是建立电势概念、测量万有引力扭秤实验等。 库伦 (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1736年 - 1806年)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教育资料】物理学家介绍--安德烈玛丽安培学习专用

安德烈·玛丽·安培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化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物理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1802 年他在布尔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中文名:安德烈·玛丽·安培 外文名:André-MarieAmpère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里昂 出生日期:1775年(乙未年)1月20日 逝世日期:1836年(丙申年)6月10日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 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以其姓氏命名 1.人物简介 成就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1820年7月,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电流从分子的一端流出,通过分子周围空间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电流呈均匀对称分布,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受外界磁体或电流影响时,对称性受到破坏,显示出宏观磁性,这时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两个电流元之间

物理学家简介

几位重要的物理学家简介 (曾小金收集、编辑以及整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从16世纪开始发展至今,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物理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严谨的学科;在这400多年的发展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对近代科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当时,哲学家们束缚在神学和亚里士多德教条的框框里,得不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伽利略继承和发展了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注重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他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他摒弃神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服从简单规律的整体,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

进行系统的实验定量观测,找出它的精确的数量关系。基于这样的新的科学思想,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的科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在天文学方面,伽利略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他的宇宙观的核心是维护和坚持、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的日心说观点是完全建立在对天文的长期观测所获得的大量新发现的可靠事实基础之上的。伽利略通过望远镜测得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与金星的盈亏变化,看到银河中有无数恒星,有力地宣传了日心说。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1638年伽利略完成了又一巨著《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落体运动定律和惯性定律是该书中的重要内容。伽利略的实验主要是应用小球沿斜坡滚动的方法,证实了落体定律,也推出了不完整、不彻底的惯性定律--他只承认圆惯性运动,而不承认直线惯性运动。他的理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以后经牛顿发展完善,建立了近代经典力学的系统理论。伽利略所建立的摆的定律、惯性定律、落体运动定律,以及对抛体运动的研究和他提出的相对性原理,奠定了动力学的主要基础。 伽利略的一生,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科学态度,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当然他也不正确的观念,如否定色、香、味等物质属性的客观性等,但这些都无损于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2. 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