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3 人口迁移第2课时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

2)

一、选择题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阶段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自然生态环境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4.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较多

5.大规模人口迁移( )

A.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读“我国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6~8题。

6.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7.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8.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二、综合题

9.读“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__________影响不同,主要是__________。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__不同造成的。

10.下面四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四国的人口迁移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试卷人口迁移练习

2019年02月26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 1.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惠民政策 B.家庭原因 C.自然空巢 D.个人原因 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上海游览, 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3.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4.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5. 十九世纪,我国有大量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 回答1-2题。 1.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有组织的迁移 D.民工流动

2.导致这种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宗教因素 6.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差异 B.国家政策 C.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 D.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7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回答4一7题。 小题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 素,“一”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小题2: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人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8.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 A.外出讲学 B.上街购物 C.外出旅游 D.移民国外 9.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 10.下列关于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发展 B.可以缓解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C.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 D.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重大工程建设 B.人口分布不均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D.户籍制度的改变 1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13.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 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讲述】很好,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情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练习题

课题:人口迁移------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3.除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基础经典题]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2.下列人口移动的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美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到南方“阳光地带”生活 B.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 C.我国三峡库区的移民 D.有些省市组织人员到日本等国参观学习 3.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的不平衡 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5.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 )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文化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完成7~ 8题。 7.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上述四个城市中,受“推拉理论”中拉力影响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 9~10题 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 市是 ( ) A.abc B.acd C.abd D.bed 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 功能中主要地位的是 ( ) A.a B.b C.c D.d 1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迁移人口数量变动图,回 答(1)~(6)题。 (1)按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划分,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 (3)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_ 到_______地区。 (4)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④ B.③ C.②④ D.①②④ (6)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他们解释目的是要帮助伊拉克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从而使该国政治、社会稳定,使该国国民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就目前伊拉克情况来看,伊拉克社会混乱,经济倒退,这些都会影响伊拉克人口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题。 1.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经济因素的迁移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生态环境的迁移 D.政治因素迁移 2.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 ) A.环境难民 B.民族难民 C.经济难民 D.战争难民 装订线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最新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解读 1.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论成因。 2.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运用比较法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 3.联系不同国家具体情况,学会辩证地分析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图文资料及相关问题导入。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经过数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10亿,但100年后,人口就由10亿增长到20亿。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由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0年时间;人口由30亿增长到40亿仅用了14年时间;人口由40亿增长到50亿仅用了13年时间;人口由50亿增长到60亿则只用了12年时间。 人口增长为什么会有慢有快?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流程设计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世界人口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 ~3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增长增长的历史轨迹”;②看教材P4 ~5 模式转变”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6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 ~7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页图1-1-4的解读,讲解知识“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7: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步骤6:教师通过[例2]讲解知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人口问题”。←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

高中地理 人口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考点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人口迁移状况及影响 1.(2013·课标全国Ⅱ,1~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审题专练】 1.题干信息 由题干“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图像信息 解析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迁出、迁入人口数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A、B项错。本题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信息,但考虑到安徽和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推断出安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远高于天津,D项错。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2)题,我国2005~2010年

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1)C(2)B 命题角度2某城市人口迁移状况分析 2.(2013·新课标全国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七单元人口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即居住在一定地区,并构成某一社会的那些人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总体。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 引起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的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额;(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人口增长的绝对幅度以人口净增加额来衡量,人口净增加额等于人口自然增长额与人口迁移增长额之和。 世界人口增长 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出生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增长的一般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它体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时间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考点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人口迁移状况及影响 1.(2013·课标全国Ⅱ,1~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审题专练】 1.题干信息 由题干“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图像信息

解析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迁出、迁入人口数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A、B项错。本题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信息,但考虑到安徽和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推断出安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远高于天津,D项错。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 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1)C(2)B 命题角度2某城市人口迁移状况分析 2.(2013·新课标全国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 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导学案

《人口迁移》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习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预习案】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16—21页文本内容,完成预习一、二。 预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和________________,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 ____________ 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3. 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4.人口迁移的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类型:由 ______ 到 ______ 的人口迁移。 预习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是(或排斥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 ____________。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一般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越频繁。人口迁移的目的:寻找改善______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取更高的____________。 (3)政治因素:包括各国政府所制定的______政策、人口政策及____________。 (4)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探究案】 学法指导:认真审题,结合教材图1-11和图1-12图示分析,完成探究一、二、三。 探究一、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是人口迁移: 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有伊拉克难民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人口迁移,哪些是国内人口迁移?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