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利与弊

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利与弊

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利与弊
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利与弊

社会科学研究中

科学主义思潮的利与弊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衰

随着十九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科学的基本建成自然科学方法成功地推广移植到其他相关领域和人类对自然科学通过技术释放出来巨大能量从而改善了普遍生活的惊讶。人们开始建立起对于科学的信仰,科学主义的思潮应运而生。

二、科学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大冲击。所谓社会科学,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处处见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子,如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考证史学派的大规模批判使史学自然科学化倾向再次占据史学市场。再如在经济学领域仍然存在大量的以数学模型为研究方法的各种定量分析。再如当代心理学向医学、自然科学的倾斜运动。这都是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影响。

科学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其主要表现在:

(一)某些自然科学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自然科学方法有6种类型。6种类型包括:1.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自然科学获取信息与验证理论的方法;3.自然科学普遍使

用的形式化方法;4.自然科学通用的用以整理材料的逻辑思维方法;

5.最初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方法;⑥具体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其中,“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数学方法以及通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而另外的自然科学方法则需要经过再加工、再改造后的间接运用。“因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社会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而必须使自然科学方法适应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共有的特殊性,这样才可指望解决社会科学主观性、一维性、复杂性所带来的研究困境”

(二)科学主义思潮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社会科学的一些边缘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使自然科学方法融入到此类社会科学的核心,从而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如。如数理经济学,直接把数理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的内核融合,为经济学的数量化、形式化、符号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科学主义思潮促进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从而有利于社会科学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自然科学的力量不仅在于学问的突破和未知发现,还在于让人们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真实生活的蜕变,让所有人享受到其发展带来的福利。因为自然科学与生产力是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这以成为不庸质疑的事实。而科学主义思潮促进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使社会规律更加有迹可寻,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化,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转化

为“生产力”。

同时,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也使社会科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弊端。

(一)科学主义思潮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元化、单一化。

科学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内涵的其中之一是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推广移植到其它一切知识领域,并且深信真正的知识只有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这样的所谓“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排斥其他研究方法。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只有运用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唯一正确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许多特征与自然科学的特征并不一样,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然有其独特性。而“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会使社会科学的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思路僵化。不只是这样,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其得出的结论是否真实合理,这也是一个问号。

(二)科学主义思潮的膨胀使社会科学研究趋于低潮,人类忽视了对其社会性和伦理性的探索,导致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缺失。

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原子弹的爆炸、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等科学的副作用使人们开始批判科学主义思潮带来的危害:社会科学研究的式微、人类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缺失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没落。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膨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 “我们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

恐惧的地步,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科学主义思潮的快速兴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主义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值得借鉴的一面,也有需要排斥的一面。所以,社会科学研究应批判地吸收科学主义思潮的内涵,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应当加以区别,加以改造,以包容的方式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上来。

科学作为人类精神本性和成果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在于,如果抽去了人和社会历史因素,(比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它的作用极端化和泛化,成为理性霸权,再加之无道德的商业利益这一帮凶,这样的“科技”必然使人丧失人文理想、牺牲道德、情感,从而造成社会价值态度的混乱。

更为严重的是,在科学幌子下的科学主义使我们丧失了对科技危害的警惕,我们已经对科学不再进行审问,只要在某人、某物前冠之以科学,我们就容易接受,因为它已经处在上帝的位置,而且我们还主动地、到处地用“科学”对几乎所有领域的事情进行评判,科学理性成了唯一思维方式,科学成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自然科学高视阔步,不断质疑人文科学,不断评判着事物。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自然科学也要被评判?用自然科学评判事物,要不要对其价值合法性及其界限提出质疑?

产生于欧洲的近现代科学,思想基础源于古希腊哲学求真的理性传统。而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下,压制消解了人对真理、

知识、智慧等的知性追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打碎了宗教枷锁,呼唤人性及理性的光辉。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传统得到复兴和张扬,科学理性成为西方的主流思想。而西方的工业革命,科技被广泛利用,同时,也把科学理性、技术工具理性强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导致科技理性的泛化,进而形成科学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把人体、人性拖到了必须被科技咬合的齿轮上,用所谓科学的眼光打量所有事物。人类由此受到的伤害是惨痛的,包括希特勒的行为,无不是在种族科学的理性判断上发生的。其它如环保、社会婚姻、人的异化等等。

科学是值得我们尊敬信赖的,科学主义必须送进坟墓。

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

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 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

科学教育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 摘要: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列强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继承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反思了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学的偏向,吸纳了卓著的康德哲学思想,融汇了近代德法诸国的科学文明,它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蔡元培;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代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1北京大学教授萧超然说:”如果中国古代最大的教育家是孔子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就是蔡元培,蔡元培是继古代孔子之后独步于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教育巨匠”。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恢弘浩淼,不啻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而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的科学教育思想则是整个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奇珍,光芒万丈,辉映寰宇,泽被后世;似丰碑,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 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基于他本人的经历实践和探索思考,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源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自身复杂的背景和广泛的来源。拙文就此二端稍作探析,藉以祈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落后及世界列强的入侵

科技的发展的利与弊(正方)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有着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因为法拉第,我们生活的周围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达尔文、因为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因为扁鹊,因为华佗,因为李时珍,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所以说,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 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 如果没有科技,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那环境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人们在研究科技的时候,不也在保护环境吗,那又怎么能说研究科技就一定破环了环境呢?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Ξ 唐 晓 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6)022*******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一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 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1。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世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4]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47,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5]59。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2006年3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M ar.,2006第34卷第2期Jou rnal of X in jiang U n 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4,N o.2 Ξ收稿日期:2005212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

西方哲学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在全面反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中而竖起自己的思想旗帜的,这一思潮一般分为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主旨方面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倡导实证主义和极力推崇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社会背景下反对所有理性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逻辑上自己首先就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其次,理性的优于非理性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如果抛开片面地强调理性的极端作用这一错误观点的话,这种理解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全面贬抑理性的观点无疑忽视了对于理性的正确理解.最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有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比较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西方教育哲学逐渐兴盛并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都以自己的哲学观为基础,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进行了研究。教育影响虽不是它们研究的“显问题”,但它确实散见于诸教育哲学流派有关其它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因此,从这些问题中提取有关教育影响的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影响的界定是这样的: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些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手段。 一、永恒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 永恒主义亦称古典文科教育或古典人文主义传统。它是对西方教育在新旧交替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和动荡,采取复古主义态度。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特别是由伟大的著作家及其著作所代表的过去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及马利丹等。永恒主义把教育目的分为两极:第一位的目的是培养人性,“塑造人”;第二位的目的是传授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为了达成这种教育目的,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基于“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永恒主义以生活准备论作为其课程的理论基础,强调教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生活的准备。他们在古典遗产、名山之作中找到了作为“生活准备”的理想课程,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探索和传播真理,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在他们看来,古典学问、名山之作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些著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使学生由理性的潜在状态上升为现实状态,达到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古典学问、名山之作是各种学问发展的基础,它现在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由于它研究和论述了当代的青年人所要考虑的许多问题,因而在现时仍具有价值。所以传统思想和遗产是训练精神的法宝,是对培养人最适宜、实现教育目的最合适的课程。教育气氛作为一种潜课程,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

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由于提倡和参加者思想立场的差异,在“工读”旗号下形成了关于工读目的意义的不同主张。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渐趋沉寂。 二、职业教育思潮

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 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利”: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

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利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6 V01.34。No.2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唐晓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20(2006)02一0111-04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l。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3zf#.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Is]”。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嫩稿日期:2005—1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万方数据

进步主义与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

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念、两者在发展中的关系、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斗争融合 一、科学主义 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是在当今世界有决定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现在的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其基本内容为:(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针;(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

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观点: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我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第一,科技的发展污染了自然环境,如:北京的雾霾,雾霾天气危害颇多,会引发气管炎、哮喘、癌症等多种疾病,相比与十年前,天还是蓝的,而云也还是白的。而雾霾正 是由汽车尾气等多种元素而造成的。 第二,科技发展导致了许多动物濒临死亡甚至灭绝,就好比已经灭绝的白鳍豚,它们曾 经自由地生活在长江下游,却因为长江成为了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并且人类在长江附近开发了许多化工厂和医药工厂,使得长江受到了严 重的污染。 第三,便是大家所熟悉的网络。网络是很方便快捷,但很多人却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不仅导致近视、身体素质下降,还忽视了身边的家人、朋友,淡漠了自己的感情。又有 的在网上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走上了不归路。严重的甚至不吃不喝,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导致了猝死……这些的事例数不胜数。 第四,就是日本的核污染。由于一场海啸地震,日本福岛的核电站遭到破坏,导致了泄漏,动物,甚至是人都因为核辐射变异或死亡,辐射区的食品更是不可食用,方圆三十 里一片生灵涂炭,几百年无法恢复,这难道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 第五,便是人们经常所接触的电。电可以让灯照耀,可以做不少事,但,电从哪里来? 从地球有限的资源里来。由火电厂、水电厂等进行发电。由于水电厂不稳定,一般当地 都用火电厂,用烧煤来造火。但煤的形成需要至少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时间,煤的数 量有限,但人们却肆意采矿。计数据统计,煤还能再采大约113年,那如果113年后呢?

人们该怎么办? 污染自然环境、动物的灭绝、沉迷于网络、可怕的核污染、浪费能源……这些种种事例 都表明,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自由辩论(反驳) 正方:既然科技发展利大于弊,那么你们的资料从哪里来? 答:这些资料都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中来,我们做的只不过是分类,归纳而已。 正方: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答:首先,我们并没有说过科技发展没有利,但你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它 们的弊端。现在,许多开发商为了你们口中的科技发展利益,而拆掉以前的老房子,甚至 文明古迹,而建筑那些什么高楼大厦。中国的历史文明,正遭到破坏。 正方: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答:你们要知道,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迫害。你们以为,科技的发展像教科书所讲的 一样美好?什么四大发明,什么火箭,甚至于外国居里夫人所发现所提炼的镭,都是怎么来的:炸药,不说发明者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就仅仅凭借一包炸药,就可以使多少人死亡,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时代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消极面,进而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起来,贬低、甚至全盘否定科学主义思潮的倾向。因此,准确地把握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科学主义思潮教育教育科研方法 1 科学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虽然不同人的表述侧重点不同,但观点大体都相信科学有一种优越的认识模式,可以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比如,《韦氏英语大词典》对科学主义的定义是:“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知识追求。”科学主义的基本信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科学主义认為,自然科学指示是人类指示的典范,它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第二,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物理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知识;第三,在人类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科学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其中,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对它的逻辑延伸,科学主义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后两点表现出来的。 2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 2.1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促进了我国教育实验的普遍开展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时断时续、或强或弱,延绵近大半个世纪,而引发人们对实验的重视,这一作用最为可贵。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步履维艰。教育实验的广泛展开,使人们对教育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进而加强了对教育实验基本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实验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影响面很广的一种研究方式。但到了90年代初,教育实验仍然存在不少不够规范或科学水平不高的问题,因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是当前研究教育实验方法的关键。但如何看待科学化,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不断接近科学规范、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另一些论者则持目的观,认为只要实验实施的结果达到了实验目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但无论

浅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

浅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 摘要:19世纪中叶,赫伯特·斯宾塞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唤起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重视,也促进了科学知识在欧美学校课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本文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出发,阐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原则。 关键词:科学教育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教学原则 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到十九世纪中期,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已使发达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的进步不仅增添了发明创造,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面貌,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那时,德国和美国的学校教育早已引入科学,而在英国,它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但它的教育却比同时期的德国和美国落后很多。 造成当时英国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自文艺复兴以来,拥护传统古典教育的人认为,只有拉丁文、希腊文等一些古典的知识有用,学校教育也应当只教授这些古典知识,而那些科学知识是无关紧要的,也应当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这样就出现了斯宾塞说的:“在心智方面同在身体方面一样,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不只在过去,在我们现代也差不多:那些受人称赞的知识总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知识倒放在第二位。……假如我们问到给男孩子古典教育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那就只是为了顺从社会舆论。”1这样一种重装饰轻实用的知识观长期统治学校教育,产生了英国教育的落后状况。 然而,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使其不得不做出一些变化。当时,英国就是否应当实施科学教育、是否应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猛烈抨击了传统的古典教育,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回答得最清晰的就是斯宾塞了。1859年其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充分显示了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与后来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一起组成了《斯宾塞教育论》,也形成了他本人的科学教育体系。 一、教育目的 “古典教育的真正动机只是为了顺从社会舆论。同给儿童装饰身体一样,人们也随着风尚装饰儿童的心智。”2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更多的称赞和荣誉。斯宾塞猛烈抨击这种现象的同时,深刻指出这种空疏无用的教育目的完全忽视了个人的需要,这样的教育与生活分离巨大。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活,教育目的也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3这完满的生活一方面是指它能指导我们的行为使其规范,另一方面是它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心智,如何对待身体,如何处理好各项事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带好自己的子女,甚至如何为人类创造幸福。凡事均有轻重缓急,斯宾塞按照人类生活的重要程度将“完满生活”细化为五个方面,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须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4 斯宾塞的教育目的受其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抛弃了抽象的、形而上的框架,比起过去 [1]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7页 [2]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7页 [3]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