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2015年距今多久,蛮久,中间隔着很多学龄前儿童。那年看这本书,如看小说,记住了一些故事,一些小的、触及心灵的瞬间。现在拿出这本书,重看。越发肯定当年是如认字般看一遍。当年的木子,全书,仅划了两句短暂如眨眼间的话:

1.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

2.诗化记忆。

再看此书,第一句话对我,吸引不大,不迷惑,不再去细想;第二句话,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对“诗化记忆”的解释:看来,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可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自从托马斯认识特蕾莎之后,没有任何女人能够在他头脑的这个区域留下印记,哪怕只是短暂的记忆。

大三那年,我曾迫于无奈,又心甘情愿地手写了20篇读书笔记,每一篇都2千多字。《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也在其中,遗憾和可恨的是这本纯手写的读书笔记,被人盗去,不知去向。我再也想不起,当时写了什么。

为什么它被盗,因为总有人想不劳而获,因为大多数人会弯腰捡钱,却不会昂首交给警察叔叔。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学校规定每人每学期20篇读书笔记,不然得不到相应的学分。很多人在网上抄,木子较真,那时也热爱着阅读,便规定自己看一本写一本,写一本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在一个假期,笔记本照旧放在教室的抽屉里,开学后它便不见了。为此,与朋友有一段不愉快。

为什么笔记被盗会和朋友不愉快?因为她的没被盗。为什么她的没被盗,因为暗恋她的男生,去打扫教室看见了她抽屉里的一切,帮她收了起来。我们同桌三年,习惯也如此相似,一切放抽屉里,想当然地认为不会掉。却忘了,人们不会拿你的课本,他们还想送你,可放在那里的学分,总有人心动。朋友说,男的打电话给她,问要不要帮忙收起来,她说好……事后,她想到回个电话喊帮她的同桌一起收起来。然后,男人去了,啥也没有了。当时,木子计较什么?她没在第一刻想起;心爱的手写读书笔记说没就没了……后来成熟了,懂得应该感谢朋友。暗恋你的人,做了让你感动的事,你第一反应必定是介于你与他(她)之间,怎么会插入第三者。第二反应涉及的人,已经很棒了。可恨的是那盗去别人成果

的校友,是那个将心爱之物随手扔抽屉里的木子。

为什么我讲这么远?因为《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中,这样说道: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

一、追求那种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

二、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

三、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

四、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

我试着将自认为较熟的20个人对号入座,但我办不到,我并不了解他们;然后,我去掉10人,试着将剩下的10个人对号入座,我依旧办不到,我并不了解他们……最后,只剩1个人,那就是自己。我属于哪类,三、四,我想是这两个的结合,但必须选一个,那就只有三了,活在,而且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爱的人闭上眼睛,我将走向何处?所以,我会生气,我想如果是我,会第一时间想到她,因为我们的关系如此,但暗恋者来袭,她闭上了眼睛,或是移开了目光,木子所求忠诚、唯一、炽热的感情,年轻时的自己,对待友谊竟如此苛刻。

为什么我不了解那20人、10人、甚至5人?人是无法具体进行分类的,并且我也确实不了解他们。《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说过: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所以,我只能剖析自己,却还是不够清晰。

言归正传,这本书分7部:1.轻与重2.灵与肉3.不解之词4.灵与肉5.轻与重6.伟大的进军7.卡列宁的微笑。

从人物的角度展开,偏重心理描写,伴着一些身体上的感受,而卡列宁是一只狗,名字源于《安娜·卡列宁娜》。

初读的时候,将这本书归为写爱情与爱国的。再读,这本书依旧写有爱情、爱国,但更偏向于这样讲这本书:写人、写性,伴着人性。写情、写爱,爱情;爱国情;亲情;友情(情这里的排名,就木子对小说的理解而言,从托马斯切入,可以分先后)。从而引入三观,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价值……可以给它任何内容,因为事实如此。我喜欢托马斯,更喜欢萨比娜,对于一个永不

知停息的女人来说,一想到要被永远禁锢,不再能行走,那是无法忍受的。我会像她那样,逃避然后毁灭吗?拭目以待,也可能明天就不再爱她了。

这本书,我也有看不懂的地方,“媚俗”;这本书再次提及困惑我2019的“形而上学”。菜鸟的胡言乱语,菜鸟的进步。它不仅是小说,是一本哲理小说,是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

谢谢阅读至此的你,你们,读了这么多,还是不知道这本书写啥,哈哈,自己看去吧。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句(中英文都有)

Life can not bear the light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From now on, I began to carefully choose my life, I will not easily let myself lost in a variety of temptations. I have heard the call from afar, and then do not need to turn back to care about all of the blame and comments. I have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 past, I have to go forward. Life is like a piece of music.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esthetic feeling, the accidental event into a theme, and then recorded in the movement of life.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composer's genealogy written Sonata, the theme of life is also repeated, repeated, revision, extension. Anna can use any other way to end his life, but the station, the death of this memorable theme and love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in her desperate moment, the beauty of desolation to lure her. Man is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riting life movement, until the time of the arrival of a deep despair, but they do not know. But if we turn to the second, it is for the sake of our betrayal,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we have been comforted. We have no choice, we can not say that their own credit, it can not be said that their own fault. Night in the cemetery is full of stars in the candlelight, as if all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child dance party held in, is, children dance, because spirits have as a child in general pure. No matter how cruel life, the cemetery is always a peace, even if it is in the war, during the Hitler period, Stalin period, in all the occupied period. I am not against communism, I am opposed to kitsch! Orange sunset, everything was covered with a kind of nostalgia, even the guillotine. Lov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half of our own lost Before humans were the two sexes, God divided them into two halves. From then on, the two began to wander in the world, looking for each other. Lov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half of our loss. A person's pain is far less than the pain of sympathy, and for some people, their imagination will strengthen the pain, they are more than a hundred times the echo of the imagination to make the pain boundless. We don't have to worry too much about it, it's like a war between the African tribes in Fourteenth Century. Although this period is three hundred thousand black again difficult to portray die de miserable, it did not change the world.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经典句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经典句子 一.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二. 他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三. 粗暴地显示了肉体和灵魂之间不可调和的两重性——这一人类的根本体验。 四.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五.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六.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七.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八. 但是在某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权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极权的媚俗之国。

在媚俗被当作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 十. 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 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十一.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十二. 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十三. 我们全部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目光。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 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 十四. 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十六. 幸好,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感情,即我们的爱还是不爱,是善待还是仇视,而且,它们在何种程度预先受个人实力对比的制约,这是永远都无法下确切定义的。 十七.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 十八. 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部位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十九.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二十. 这就是人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十一.

安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新编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新编版) 古往今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都对生命进行过讴歌,生命灿烂如花,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而安全则是支撑美好生命的支柱。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字眼,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永恒话题,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石。 安全,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安全,凝聚着人们幸福和平安,安全,维系着梦想和财富。相反,不注重安全则可以摧毁人们精心构筑的幸福、平安、快乐、财富。 地震海啸,火山洪水,矿难火灾,一系列的灾难的发生,一幕幕的血淋淋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自然的无情肆虐也许我们无力控制,但是对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对我们海螺的员工而言,安全,不仅是工作时的基本要求,更应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我们不厌其烦的举办各类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检查,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让美丽的生命

之花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出灿烂的花朵。 对于我们水泥生产企业来说,危险源和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很多,要时时提醒、号召职工树立“安全在我心中”的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和谐企业,树立“安全在我心中”的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润物细无声”,必须从小处着眼,细微处着手,从实际工作做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活动,注重过程管理和监督,把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没有整改的问题改好,没有落实的措施落实好,使每项活动都注重让职工参与其中,才能深入人心,“安全在我心中”的理念才能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规范。 安全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保障,安全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是体现当代企业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安全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就要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血的教训证明不重视安全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要把生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就要自觉地把安全提取到“天”字号的位置上,认真学习安全规程,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只有思想上多一道防线,工作上多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读这本书的原因 2、简介 3、读后感及解决了你的什么困惑(your feeling)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只能活一次,就跟根本没有活一样。 People never know what they really want ,since you can only survive in one time,you can not compare the present with the previous time,and also can not revise more perfect in the future。 Only being in one time,like never comes into being the world Premis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akes place mainly in in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Czech society dur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from the Prague Spring to the ’s and its aftermath. The main characters are Tomá?, a surgeon; his wife Tereza, a photographer anguished by her husband's infidelities; Tomá?’s lover Sabin a, a free-spirited artist; Franz, a Swis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lover of Sabina; and ?imon, Tomá?’ estranged son from an earlier marriage. Plot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ntroduces Czech brain surgeon Tomas (), a who is a successful medical doctor in Communist Czechoslovakia. His lover, Sabina (), is an equally care-free artist. One day, Dr Tomas leaves Prague to operate on a man in a . There, he meets the waitress Tereza (), who dreams of escaping her small town life. She follows him to Prague and cohabits with him, complicating Tomas's extra-domestic sexual affairs. Tomas asks Sabina to help Tereza find work as a photographer. Tereza is fascinated and jealous as she grasps that Sabina and Tomas are lovers. Her distress about his is interrupted by the Soviet Army tanks invading Czechoslovakia. Amidst the confusion, Tereza photographs the Soviet invasion, then hands the rolls of film to foreigners to smuggle to the West. Facing the stultifying reality that replaced the Prague Spring, Tomas, Sabina, and Tereza flee Czechoslovakia for Switzerland; first Sabina, then the hesitant Tomas and Tereza. In , Sabina meets Franz (), a married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y begin a love affair. After some time, he decides to abandon his wife and family for her. After hearing the declaration, Sabina abandons Franz, feeling he would emotionally weigh her down. Meanwhile, Tereza and Tomas attempt to adapt to Switzerland, whose people Tereza finds inhospitable. When she discovers that Tomas continues womanizing, she leaves him and Switzerland, and returns to Czechoslovakia. Upset by her leaving, Tomas follows Tereza to Czechoslovakia, where his passport is confiscated, locking him in-country; nevertheless, his return elates Tereza. They are re-united. In , Tomas tries recovering his old brain surgeon hospital job, but the Soviet-backed régime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艺术特色别具一格,既有音乐般的复调结构,形成统一、共鸣的艺术效果,又有元小说叙述所呈现出的视角多样性、内涵丰富性等特色。同时,“彻底剥离”的艺术形式、多重叙事、隐喻、幽默等表现方式精准地表现了作者“对存在的勘探”,使小说具有极大的张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艺术特色。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深邃,艺术特色别具一格,连同他的其他小说一同被誉为“对存在的勘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艺术特色,进一步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是昆德拉本人对文学、对现代社会的认识的精准呈现,同时极大丰富了文本内涵。 一、音乐般的复调结构 昆德拉早年受到作为钢琴家的父亲的影响,从小酷爱音乐,他是位文学家同时也名音乐家。他说道,“一直到我25岁时,音乐一直比文学更加吸引我。” 小说中对音乐的借鉴比比皆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共有七个章节,表示四重奏的七个章节。四个人物: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正好与弦乐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相呼应。这些建立在音乐基础上的数字,形成结构上的美感、叙事上的协调,使得小说匀称严谨,具有一种特殊意蕴的美学效果。 昆德拉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复调理论是从音乐理论借鉴过来的,它指两种或更多的声音同时出现,它们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又保持着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事实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在巴赫金的基础上,昆德拉除了强调各个声部的运用,还指出各声部要互相组合、配合,多声部要有对位处理,其情感动机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达到像音乐作品般的内在统一、谐调共鸣的效果。从复调理论引出的对位处理,可分为情节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经典语录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经典句子 一.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二.他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三.粗暴地显示了肉体和灵魂之间不可调和的两重性——这一人类的根本体验。 四.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五.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六.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七.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八.但是在某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权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极权的媚俗之国。 九.在媚俗被当作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十.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 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十一.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十二.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十三.我们全部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

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目光。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 十四.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 十五.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十六.幸好,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感情,即我们的爱还是不爱,是善待还是仇视,而且,它们在何种程度预先受个人实力对比的制约,这是永远都无法下确切定义的。 十七.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 十八.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部位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十九.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二十.这就是人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十一.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看见的,只是所期待的未知事件的一束强光。忧虑

一次等于从来没有-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随笔 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作者精妙的叙事手法(蒙太奇般剪接处理)和深邃的思想而感叹。这是一部哲理小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学智慧,昆德拉以一位哲人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故事。 人生应该追求是轻还是重?这个问题文中没有答案。有人的用一生在追求轻,无牵无绊,自由飞翔。有的人只有重的感觉才会踏实,就如特蕾莎总要抓着托马斯才能入睡。轻与重对多数人来说不是永恒的,它们会在生命中转换。灵与肉应该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文中也没有答案,似乎也是会转换的。即使是最极端的萨比娜,有时也是在这其间动摇。 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在轻与重之间转换的人,一出场就介绍了他是从妻子,孩子,父母处解脱的人。此中的含义:他一开始是个与众人一致的人,妻子,孩子,父母都让他牵挂;婚后的生活改变了他,他忽然了悟他所想的那些道义上的负担,都是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只要心里放下了,便真的放下了,了无牵挂,他从媚俗走向了抗俗。但不成功的婚姻给他留下对女人的恐惧,于是在“三”的原则下,形成了他所谓“性友谊”的约定。这是他人生由重变轻的第一次,这让他获得了画家萨比娜的喜欢。因为这样的他脱俗不群,站在媚俗的对立面。而这也是她所追求的。特蕾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自为得意的平衡,这只源于他突然的一种感觉产生的一个比喻。书中讲到“他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

生爱情。特蕾莎打破了他的游戏规则,他感觉一切仿佛都在暗中和他作对。他疲惫的周旋于特蕾莎与众情人之间,感觉自己毫无出路:在情人眼里,他带着对特蕾莎之爱的罪恶烙印,而在特蕾莎眼中,他又烙着同情人幽会放浪的罪恶之印。特蕾莎的以死相逼,和他在特蕾莎潜意识里形成的痛苦的阴影,(她的梦境里充满了痛苦的折磨,而这些痛苦的感觉他却如能感受到一样),使他产生了对特蕾莎的同情心。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实际上是希望给她一种安全感,从噩梦中走出),他娶了她。并养了一只狗:卡列宁。这时托马斯是真诚的希望让特蕾莎幸福。因为当俄国的坦克开过来,人们都四处逃难时,瑞士那位院长的好意托马斯毫不犹豫的回绝了,这完全为了特蕾莎的缘故。这时的托马斯是由轻变重的,似乎回到了俗人世界。但特蕾莎在这时却产生了移居瑞士的渴望,她感觉日内瓦的萨比娜(托马斯最有情调的情人)和在苏黎世的她,不会再有交集。但是瑞士那么小(比宁夏小不少比台湾大不多),萨比那很快找到了苏黎世。特蕾莎和萨比娜就如托马斯生活的两极,从媚俗到抗俗,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同样美妙。特蕾莎的噩梦重新开始,六七个月后她给托马斯留下一封信独自回国。托马斯曾一度感觉他如甩掉了套在脚上的铁球,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但美妙的过程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是重的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的沉重。他想象着特蕾莎痛苦的感觉,同情心在心中迅速增长,下定决心追随特蕾莎而去,而且他当时的感觉是:非如此不可!但当他真的追到布拉格,见到特蕾莎时,心中却涌起:别样亦可的声音。得到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却觉得可贵。古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根据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三个主人公的角色特点设置相互对立,但又交叉融合在一起,就像特丽莎所代表的“生命之重”与萨宾娜的“生命之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况。然而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却由男主人公托马斯连接融合,在电影中碰撞在一起,引导观众进入深层次对媚俗和自由的哲学思索。[关键词] 特丽莎;萨宾娜;托马斯;背叛早在几百年前,哈姆雷特就进行了至今闻名于世的关于生死的思索,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早已超出了生与死的选择范围,而是直接上升至哲学领域,关乎到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哲学。昆德拉的轻与重亦是如此:生命的轻重已无关紧要,对于生命的反思和生存状态的探究才应该是人类思索的主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三位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行,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关于生命轻重问题的思索和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电影中的人物独具特色,个性鲜明,塑造的人物丰满而真实。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将逐步剖析这部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一、特丽莎之“轻” 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特丽莎是一位出身卑微、极力想摆脱下层社会束缚从而获得完美、自由和纯净幸福生活的餐厅女招待。而托马斯的出现似乎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转折点,她认为托马斯的“六号房”和她“六点”下班一样“巧”,而且更“巧”的是托马斯还坐在了她“专属”的长椅上等她,于是她便认定了托马斯就是拯救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之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想尽方法进入托马斯的世界,一厢情愿地认为托马斯能带给她梦寐以求的崇高、忠贞的“乌托邦式”的生活。从大量的书籍阅读中,特丽莎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超现实而非现实,过于梦幻和缥缈的理想生活。但是这种和谐、灵肉合一的生活不是一个普通人能给的,而风流成性的托马斯更是鞭长莫及。因此,闯进托马斯的生活容易,融入却困难重重,托马斯充满破碎、悲哀与入侵的灵肉分离的世界是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导读:本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读过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吗?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1】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愧是当代捷克文学经典作品。个人而言,书中的几点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首先,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位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节的结尾。比如:早早地就讲述了萨比娜收到了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的来信,告诉她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车祸。之后才又讲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乡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时有的地方的情节叙述把书中人物的梦境和故事本身混为一谈,虽不免荒诞,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比如:托马斯让特蕾莎一个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在轮到特蕾莎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弃,而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然而为什么托马斯会让特蕾莎去接受死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再后来,特蕾莎自己怀疑那个让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马斯是警察戴了托马斯的面具。类似的例子还有全书的结尾,

托马斯接到了信,让他去接受传讯。特蕾莎执意要陪托马斯同去。在下了飞机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马斯开枪,而托马斯倒下后竟然变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带回了自己的家。这只是特蕾莎的梦?作者同样未予解释。 其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纳等捷克人在国家被苏联占领之后的生活。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以及萨比娜与托马斯之间和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再到弗兰茨与萨比娜之间以及弗兰茨与戴眼镜的女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的特点,或者说写出了人性对于感情的某个层面的需要。基于肉体冲动的性爱写的很自然,真实而不下流;感情层面的精神交流,写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特别是感情经历丰富的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一条线则是托马斯因为给报社的一封信,警察对托马斯的调查,以及托马斯的儿子和瘦高的记者关于请愿书等相关的情节。在这一条线上的故事写出了在祖国被占领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镇压和迫害,以及离开捷克的捷克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爱,对于国家和对于历史的思考的作品。读来令人赞叹。是一部值得经常反复读的经典。故事的情节虽然有些沉重,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2】非这样不可? 这句德语在书中不断出现,说实话,我没有注意过贝多芬的这首曲子的歌词,也没有仔仔细细的在平时歌词中搜寻这种歌词背后的故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句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句子 1、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6、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0、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1、灯罩下的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头顶的光吓得一惊,扑扑飞起,开始在夜晚的房间里盘旋。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依稀可闻,从楼下丝丝缕缕地升上来。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3、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4、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5、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 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 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00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作者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请看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两篇优秀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XX字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 存在之轻与存在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语序的变化,却使得书名和主题更为贴近。然而即使是改动后的译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昆德拉在一次访谈中说、“许多朋友劝我放弃《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这个书名,难道我就不能至少删去“存在”(being)一词吗?译者在碰到这个词时,都倾向于用更朴实些的表达予以替换、‘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状况’(condition)等等。“存在并非一个具体物,因此,昆德拉认为,哈姆雷特说的”tobeornottobe”绝非“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分析

(1)轻与重 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关于“重”的含义:责任,重负,,价值,束缚,灵,道徳,充实。 二者关系: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的两极,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编码。小说中的“轻”和''重”的阐述可以从特丽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出来。 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 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別国入侵时,没有爱过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发财。 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 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无力的作为。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 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丽莎选择"重”,追寻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托马斯的轻与重: ■ 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关(灵肉分离),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给自己自由,借此享受着存在之轻,放纵的过程中却有着无法掩饰的空虚。 而托马斯的人生选择 ——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他的生命之重。 轻与匝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媚俗与反媚俗 媚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 人类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火的敌人,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对“媚俗”的反叛。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托马斯的“反媚俗”:托马斯写了一篇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他拒绝写反悔声母来避免麻烦。托马斯即使不得不放弃医生职业,也想保持使用自己灵魂的私权。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他却不断地与別的女人偷情,享受灵肉分离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的反媚俗: 她一生都在背叛,她背叛了她的父亲,丈夫,情人,祖国,最终陷入再无可背叛的空虚轻盈中。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逃亡到异国他乡,用髙价卖岀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髙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反思:"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亳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我们无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分析

(1)轻与重 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 关于“重”的含义:责任,重负,,价值,束缚,灵,道德,充实。 二者关系: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的两极,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编码。小说中的“轻”和“重”的阐述可以从特丽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出来。 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 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时,没有爱过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发财。 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 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无力的作为。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丽莎选择“重”,追寻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托马斯的轻与重: 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关(灵肉分离),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给自己自由,借此享受着存在之轻,放纵的过程中却有着无法掩饰的空虚。 而托马斯的人生选择 ——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他的生命之重。 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媚俗与反媚俗 媚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人类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灭的敌人,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对“媚俗”的反叛。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托马斯的“反媚俗”:托马斯写了一篇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他拒绝写反悔声母来避免麻烦。托马斯即使不得不放弃医生职业,也想保持使用自己灵魂的私权。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他却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享受灵肉分离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的反媚俗: 她一生都在背叛,她背叛了她的父亲,丈夫,情人,祖国,最终陷入再无可背叛的空虚轻盈中。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逃亡到异国他乡,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反思:“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_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小说中呈现了三个世界:爱情世界的隔膜,现实世界的媚俗以及生命世界的人性;小说涉及了诸多领域:政治、哲学、人性、性爱……;书中刻画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昆德拉提出的轻、重、灵、肉等一系列生存暗码与人物一一对应,并支撑起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 本文限于篇幅,将只涉及其中“轻与重”这一问题。 托马斯的轻与重 性和生活,对于托马斯来说都太轻了。他不能在一个女人身边过日子,只有单身,才能感到自己的真正存在。他与情人们保持一种“性友谊”,他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女人都不能住到他家来。 但特丽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的这一生活原则。特蕾莎对于托马斯来说,像是一个被人放在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他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让他对她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给他重的感觉,令他感到害怕。 特蕾莎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性对于托马斯来说太轻了,但对于特蕾莎来说太重了。 托马斯对特蕾莎怀有一种同情心,总是需要设法说服她,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但是特蕾莎无法承受这样的灵肉分离。和特丽莎之间爱情的隔膜让托马斯感到无比沉重,他和特蕾莎的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累人的,他总是感到自己有罪,总是要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特蕾莎来到托马斯家里时,拎着一个沉重的箱子,而特蕾莎本人就像这个箱子一样,成为了托马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担。 特丽莎是托马斯的生命之重,而情人则是托马斯的生命之轻。在托马斯众多的情人中,萨宾那是最忠诚的一位,也是最了解托马斯的人。因为她同托马斯一样,是“媚俗的对立面”,她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 特蕾莎和萨宾那代表着托马斯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托马斯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轻与重之间摇摆,在摇摆中生存,也在摇摆中结束。 生命的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乡下生活的那段时光,托马斯和特蕾莎找到了轻与重的平衡点,他们的生活终于平和、安定了下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达到了某种和谐。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托马斯的生活也在轻与重的摇摆间结束。 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完美结局,令人感到慰藉,因为看似终于有一种方式化解了一切矛盾,结束了所有的纠葛,即便是通过死亡的形式。而这样的结果,也给人留下了隽永的回味和对“轻与重”的永恒思考。 “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就应该让它既绚烂多彩,又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