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政治教案(全)

初中政治教案(全)

初三思想政治教案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重点、难点: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目的:让学生懂得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意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包括哪些要素?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二)预习。

1、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意义各是什么?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阅读指导】P19最后一段,P20第二、三段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的进步?

答:因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资本主义经济和发展扫清了道路。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板书)

(提问→归纳)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阅读指导】P20-23页

提问方式进行教学

1、三次科技革命(板书)

时间标志对生产力影响对生产关系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第三次

兴起时间: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19世纪最后几十年20世纪40年代

标志: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影响:对生产力①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②使生产力实现飞跃发展,创造巨大社会财富;①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增长;①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对生产关系③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③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局部调整,进一步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

2、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板书)

三、课后复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时间、标志、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巩固练习:

①朗读板书部分内容。

②做学习指导相关内容。

3、布置作业: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教学重点:剩余价值

教学难点: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现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等办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教学方法:设问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预习

1、资本主义私有制

2、剩余价值的含义

3、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一条看不见的锁链。(板书)

【指导阅读】P24页第1-3段。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广大劳动者不得不到资本家工厂去做工?

学生回答: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1、资本主义私有制:(板书)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工厂、矿山、机器设备、土地等一切生产资料,而劳动人民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分析→归纳)

(二)剥削的秘密到底在哪里(板书)

【指导阅读】P25第2段

〖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旧中国天津东亚毛纺厂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提问→分析→归纳

1、剩余价值: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板书)问:工人在资本家工厂做一天工,资本家给工人一天的工资,这是一种公平交易,对吗?

学生讨论→结论:不是一种公平交易。

(三)资产阶级的本性。(板书)

【指导阅读】P26页内容

1、资产阶级的本性是唯利是图(板书)

2、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板书)

讨论: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它的方式有哪些?其中那一种方式最隐蔽?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归纳答案

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强度

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等(最隐蔽)

结论:资本家的财富是建立在不断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基础上的。

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四)小结(略)

三、课后复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资本主义私有制:(略)

剩余价值的含义:(略)

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2、巩固练习:学习指导P19

3、布置练习:P27“阅读与思考”

第三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难点:工人受剥削,受雇佣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是什么原因使得广大劳动者不得不到工厂去做工?

2、什么叫剩余价值

(二)预习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生产的社会化(板书)

【阅读指导】P28页内容,并作点拨式解释

什么是生产的社会化?

(二)不可调和的矛盾(板书)

1、【指导阅读】P29第一段

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矛盾

提问: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板书)

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键:私有制不能满足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2、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提问:为什么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剥削地位仍没有改变?

突破点:私有制没变

〖指导阅读〗马克思名言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突破点:私有制没变;国家本质没变。

过程: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虽历经更迭,但都是大资本家本人或其代理人。

第二,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一再标榜其民主政治,但它们的所谓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代表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阶级统治,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阅读指导】P31第2、3段

提问: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的归纳)

答:在资本主义时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

所以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四)小结

三、课后复习指导

1、知识结构: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略)

2、工人受剥削的地位没变

3、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变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练习:

P32阅读与思考

3、课后练习:P30“议一议”

第四框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活动课)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教学重点: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斗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例证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预习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二、课内学习指导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33第一、二段

明确:十月革命产生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者。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图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内容略)

提问: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误会,对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然后顺着此思路进行讲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曲折性。

4、指导学生阅读P33页第三至七段。

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板书)

A、资本主义灭亡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

B、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较强的实力

C、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灭亡

D、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需相当长历史过程

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斗争过程。

结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斗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

如何面对此事实?

A、和平共处,发展自己

B、高度警惕,严防颠覆

(二)小结。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示意图:

社会主义建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当今国际的基本事实

2、巩固练习:

①出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行径。

②阅读P34-35有关资料。

3、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艰辛的探索

列宁说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另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走什么样的社会道路,离不开当时的基本国情。中国在近代百年风云中,不是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没走通。历史的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板书)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板书)

请同学们思考: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祖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丧失了独立、走向贫穷与落后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后进一步启发思考。)那1182个不平等条约,这一幅幅图画,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腥记录,是清朝反政府卖国投降的历史见证。正是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救世主亡与图强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希望在何处?许多仁人志士努力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但是,西方,有使我们走向胜利的曙光吗?实践证明,没有。那为什么呢?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39页第二段至第三段,同学议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封建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过时档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容后退。那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又为什么归于失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析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怎么样呢

毛泽东作了精辟的分析:“帝国主义列经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主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和殖民地。”帝国主义是不会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谋求强盛的。而当时中国的封建势力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已实际成

为帝国主义的代理工具,与之勾结在一起,也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在前两者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缓慢时发展,以至力量弱小,无力完成革命任务。总之,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辛求索,历史的结论是: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中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2、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板书)

(请看教材插图:中共一大会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它使得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与马列主义原理,形成毛泽东思想。历经28年奋斗,圆了我们百年的救国梦,建立了新中国。今日我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板书)

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同样,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2)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板书)

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解决了一个认识的困惑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必然。获得一个现实的启示:过去的选择是必然的,正确的,现在的道路必须坚持,更要走好。

作业:归纳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活动课“三个代表”,砥柱中流

教学目的和技能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翻身求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2、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社会实践:走出校门,深入到机关、居委会、厂矿、农村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他们的作息时间、平日里都在忙些什么?辖区内的文化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怎样?厂矿企业的效益如何、对员工的学习、技能培训持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的群众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帮扶?2、搜集间接材料: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收集专题报道“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中的典型人和事,或通过报刊收集资料。[活动过程]:1、观看电影资料:中国革命史诗《东方红》,重温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和影像资料剪辑根据所看的资料,教师提问:重温历史,你有没有新的感受?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2、由史实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三个代表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这是本活动课的重点,在讲述时结合实例讲解。

归纳习题:列举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所做的大事①1956年,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实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等。

内容展开:“三个代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的含义及意义,进一步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第二课第二节第一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对象、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重温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岁月、和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历程以及社会主义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真正从情感态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结论的正确性、历史必然性,而不是仅仅把这些结论停留在“口号”、“大道理”层面上去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觉悟。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是以三块内容有机的衔接起来的。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是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所以,对这三块内容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依据

1、播放短片“百年悲怆”、统计数据“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2、播放“伟大的时刻、历史的声音”。

3、展示中国近代史时间轴。

(提出问题,并引出新课题。1、就短片与数据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国家状况,联系前一课所学知识展开主题为“路在何方”的讨论并得出结论。2、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完成时间轴。)

1、教学内容就依据既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我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直观的多媒体资源扩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从情感上感受问题情景,自然进入问题情景。初步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我设置“小论坛”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在同学的互相影响下形成共识。并引出共同的疑问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由学生所发现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中国能否具备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呢?”指引学生阅读教材P47-48,找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矛盾”、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并简单讲解“三个主客观条件”。阅读教材、找到答案、认真听讲、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通过引入部分的铺垫、教师的简明讲解、加上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也就水到渠成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结论的自主学习和思维模式。

1、图表与图片结合展示社会主义革命典型事例及意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社会主义革命核心与本质。

2、出示“生产关系对比图”,引导学生完成该图表。引导学生对两个“最”字进行理解。1、用心观察图片与图表,积极开动脑筋找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与本质。2、运用所学知识及时阅读教材完成“生产关系对比图”,理解两个“最”字。

1、以毛泽东的讲话切题,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我国“一五计划成就”资料;引出两个问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2、用视频“历史巨变”进行总结。

3、再次展示时间轴并指引学生完成时间轴。1、展示课前搜集的我国“一五计划成就”资料。讨论发言得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2、完成时间轴。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学生自己找资料、分析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两个视频前后呼应既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的能力。有使使抽象逻辑推理变得具体话形象化。3、时间轴的再次出现首尾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结论自然。

分层布置课余活动分层执行课余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分层布置课余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1949年刚建国时、由于连年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贫穷、落后”几乎成了当时中国的代名词。建国初期、我国一两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然而到了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短短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有一首歌叫《社会主义好》。提问:人们为什麽会如此会发自肺腑的歌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制度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板书)

1、翻天覆地的巨变(板书)

建国以来的事实证明:近代中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这个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得以实现。

(1)、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板书)

首先是,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1182个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的胜利:1971年10月24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97年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以上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确实站起来了!正是社会主义使我们能够把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使国家获得了独立。

(2)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板书)

例如: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宪法的讨论仅上海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6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同学们可以参看教材插图)

提问:以上材料和插图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它永远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统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利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使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社会主义中国,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板书)

解放前,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人们形象的称当时中国的工业是“王麻子”,商业是“林家铺子”,交通运输是“骆驼祥子”。到1993年我国的工农业产量同1949年相比:钢产量为8868万吨、比1949年

增长96倍、居世界第四。煤为11.4亿吨、同比增长18.4倍、为世界第一。发电量为8200亿度、同比增长137倍、世界第四。粮食为45000万吨、同比增长32倍、世界第一。

总之、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提问: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历史性的转折(板书)

请同学门阅读52~53页教材、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探索的十年(1956~1966年)(板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然一再出现“左”的错误、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灾难的十年(1966~1976年)(板书)

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政权被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践踏、大批干部被残酷迫害。教育事业严重摧残、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尚也受到破坏。

然而,党和人民终于战胜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文革”。

提问:着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但是历史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请同学们看53页图片和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978年我党召开了什麽重要会议?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例如:

深圳十年巨变:1989年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了192倍,国民收入增长了44倍,出口总额是230倍。提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发生的巨变事实;明确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意义。

四个巨变——独立、统一、民主、富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个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巩固新课:

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什麽中的历史意义?

课后作业练习:目标练习

活动课“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活动课的重难点:

1、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理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2、对有关“台独”的言行和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和理解,从而达到认清陈水扁等台独分子分裂言行的本质和真实面目。

3、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加深对我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认识,明确破坏祖国统一的危害性,激发爱国情感,从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

采取措施

1、构建师生平等、交互的关系。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从权威的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一起在课堂中“成长”。

2、活动课堂不限于教室。倡导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政治学习政治原理,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开放。让学生们既要勇于实践,以又要善于实践。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进行调查,每个小组侧重一个方面

一组:从历史角度并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组:用所学的知识对陈水扁的言行及危害予以评析;

三组:指出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并简述理由;

四组:美国战略与台湾危机(外国势力与台湾的非正常关系);

五组:作为中学生,在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时我们应如何做?)。

4、调查活动安排在双休假期进行(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读相关报纸、杂志、走访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战士)。

5、调查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维护祖国的统一”为题开展演讲、讨论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及效果

一、过程:

1、看李登辉、吕秀莲、陈水扁等发表有关“台独”言论的录像、资料。有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录像资料,深化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对台立场、方针政策的了解。学生齐朗诵余光中的诗《乡愁》,营造氛围。

2、简介本次调查情况(参与调查的人数、调查的时间、调查的重点方面及主要结论等)。

3、各调查小组汇报“调查报告”(课前要求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执笔写好报告,派代表发言,时间为4分钟,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思考,能有创新更好)。

4、小组汇报调查后,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出现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了解相关的台独言行,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国与特殊国之间的关系”。2000年吕秀莲抛出“远亲近邻”说。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2003年9月陈水扁明确提出“台独时间表”:2004年“公投”,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正式实施“新宪法”。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办所谓“公投”,因选举过程“疑云重重”而引发其他领导人的争议,公投结果无效,这是欺骗台湾人民的“政治骗局。”

(2)“它要独立让它独立就是了,反正中国这么大!我们中学生管不了这些事!”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反对台独,与台独分子作斗争。

(3)“公投”旨在图谋分裂祖国,破坏国家统一,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分裂不得人心,台独没有出路,祖国统一的历史步伐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

(4)青少年的做法是: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5、评选优秀调查小组,优秀调查报告。

二、效果:

学生在充分讨论与思辩中,学到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国家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明确了做人的道理,能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祖国的完全统一有了十足的信心,更加坚定和深化了同学们的“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

实践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思想已经从师道尊严、重学轻导中完全解放出来,树立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认识到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走向创新。

初三政治第三课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特点及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 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2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1.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2.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情景设置第一组:(配合课件依次出现)

1.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

2.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3.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4.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5.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 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

图2. 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

图3. 说明我国新增人口多

图4. 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图5. 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图6. 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图7. 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板书:1. 我国人口的现状

情景设置第二组:

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 环境破坏的漫画

3. 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 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 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 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2、3. 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 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 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 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2.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设置第三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板书设计: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1. 我国人口的现状

2.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

3.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三课第一节第三框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课题: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与分析

难点:“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思辩训练,理解难度较大,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降低难度的主要措施是不扩展知识,只抓教材涉及的数据,通过比较、联系、分析由浅入深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重点:严峻的环境形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和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针对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教材涉及的内容,以学生讨论为主,意在给学生启发,用实际行动保护资源和环境。

关键: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制作能力。

2、教学目的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以下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以下基本内容:我国资源形势以及造成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以及造成严峻环境问题的原因。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辨证的观点认识资源和环境问题,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了解严峻的资源形势和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保护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要求通过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要求培养初步的(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分析

[铺垫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国的人口特征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思考一下,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应该怎样解决人口问题?

学生问答:

教师提问:我国实现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思考:我们常常用什么词来形容我们国家?——地大物博

(吸引学生的视点,引出“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

[难点突破]

学生阅读、思考:a.我国哪些资源居世界前列?

b.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位?

教师总结: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学生讨论:造成我国严峻资源形势的因素是什么?

思想上的共识:要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科学利用资源。

[重点突破]

学生讨论并回答:什么是环境问题?我国面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里?

过渡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有义务保护环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

我国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联系初二知识,回顾公民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对中学生提出三点具体要求。1)提高环保意识,要求心中有环境,时时处处想到环境保护。2)增强法制观念,要求在环境保护方面知法、懂法、用法、护法。3)落实环保行动,要求学生为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清洁、美化生活环境;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搞环境的调查,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又了解造成严峻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因素,我们应该提高资源和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

抓住两个形势: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抓住形成的原因

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环保意识;认真落实环保活动。

2、教学难点:认真落实环保行动。

二、教学方法

本课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究性学习和社会实际的教学类型的综合课,学法主要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和收集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目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多媒体显示一(请同学回忆、回答):

(1)、人类接触较多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2)、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哪些?

(答略)

引入新课: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而且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显示材料二)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这则材料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每一个公民都应当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作为21世纪建设者的青少年,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板书)

讨论、思考:青少年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答略)

教师启发:人们的行动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指导,因此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首先必须:

1、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板书)

(设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环保意识呢?

(1)要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

(讨论、引导)在家时、在学校时、在坐车时、看电影时、逛商场时、在公园游玩时┅┅都不要忘保护环境,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显示三:

2000年9月27日的《中国环境报》:6岁女童万里宣传环保、收集废旧电池的事迹。(略)

(设问)大家知道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6月5日)

显示四: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画和1974——1992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教师引导)世界环境日主题说明了环境保护不只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青少年也密切相关,我们有责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因此:

(2)要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板书)

(启发思考)有的同学认为,“保护环境”的确是“人人有责”,但现在离我还很遥远,等我长大了再做环

保工作,这种观点对不对?

(引导说明)不对。环保工作不是可以等到以后再做的事,而是迫在眉睫的事;也不是离我们遥远的事,而是身边处处有环保可做、要做。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显示五: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小学生的“暑期护蛙行动”(材料略)(请一学生朗读)

(引导)现在我们已认识到,青少年要培养时刻不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立依法治理环境的观念。因此我们:

(3)要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板书)

(学生回忆、回答)你所了解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章制度有哪些?(答略)

显示六:《刑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本。

(设疑)①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②我国《刑法》第六章规定了哪些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答略)

(教师讲解)这些法律法规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我国法律规定,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而对于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导致人身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并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则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显示六:浙江省永康市某造纸厂因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而受到处罚的事例。(略)

(设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如何培养环保意识了。但是,要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是否仅有环保意识就行了呢?不行!托尔巴有句名言:“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因此我们要:2、认真落实环保行动(板书)

(设疑)怎样落实环保行动呢?

(1)青少年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板书)

(讨论、回答)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A、搞好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卫生;B、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C、开展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鸟类的宣传活动;D、回收各种废旧物资:纸张、酒瓶等可以重新利用;电池等有害物质集中堆放;E、不用一次性木筷、饭盒、超薄塑料袋;F、自制贺年卡(生产地4000张贺年片要砍掉一颗大树;2001年邮政贺年明信片用50%的再生纸制造)。

(思考、回答)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说明了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我们青少年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并不是以后再做的事,并不是遥远的事,而是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的事。我们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要学会依照法律法规处理环境问题(板书)

(教师讲解)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法律,决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即守法);另一方面,要敢于同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作斗争(即护法)。

显示七:介绍太湖受到污染的情况(污染前后太湖图片交替闪现后,配上目前的污染状况资料)。

(讨论、回答)①应根据哪些法律法规来解决太湖的污染问题?②请你为保护太湖这一母亲湖提出合理的建议。

3、自觉履行环保的义务(板书)

思考、回答:环境执法中,与青少年有关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并例举说明。(答略)

(三)、巩固小结,学生互评

对照板书,围绕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履行环保义务,让学生自己小结,看谁小结得最好。(四)、实践提高,知行统一

五、教学后记

教学活动立足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反馈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教学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教学重点:基本路线的内容,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各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

2、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

(二)预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2、基本路线的内容怎样?核心部分是什么?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5、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各是什么?

6、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基本路线的内容(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1页第一、二段内容。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板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既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制定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根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提问: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板书)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1倒数第一段。

提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板书)

提问: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板书)

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议论〗:“四大世纪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2页内容。

提问: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那四项?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板书)

提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998年,抗洪救灾的胜利,是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体现。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3页内容。

提问: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板书)

〖复习〗中国基本国情。

提问: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板书)

〖名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阅读P73《崛起的中国》让学生加深对改革的理解。

提问: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因为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因此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板书)

〖讨论〗: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成功加入WTO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充分体现。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基本路线的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意义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意义

核心内容改革的实质、目标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2、巩固练习:阅读与思考

3、小结

第三课第二节第二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难点: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方法:阅读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的复习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怎样?其核心部分是什么?

3、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那四项?

4、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

(二)预习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怎样?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最可靠的保证(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5页倒数第二段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何特征?

总起来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P76页内容

提问: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学生回答→归纳→小结

因为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它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想一想〗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

〖图示〗阅读——改革开放中的深圳

(二)统一的整体(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7—78内容

提问: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板书)

学生回答→归纳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正确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首先,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知识巩固〗A 指导学生阅读P78页第二段

B 〖名言〗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

———邓小平

C 〖图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巩固练习

3、小结

第三课第二节第三框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教学内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预习。

为什么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二、课内学习指导。

教学思路:举例→分析→归纳

1、坚持改革开放

①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事例1:深圳的发展

事例2:上海浦东的开发

事例3: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由上述事实,我们可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新时期的中国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知识巩固:阅读“神奇的业绩,无限的商机”

三、课外学习指导。

1、小结。

2、课外练习布置:

就身边发生的变化谈改革开放

第四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一、教学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并收集各种所有制经济经营状况、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世界是丰富多采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那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呢?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第四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举出一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例子。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第四课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板书)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1.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投影1:

①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板书)

投影2:投影3: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当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中国海油公司2001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②关于集体经济(板书)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华西村”(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我国农村是什么经济形式?它有什么作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同样,集体经济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都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投影4:“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

共同点公有化程度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国有经济: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