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部分

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部分

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部分
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部分

诗词曲赋部分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学习建议——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学习的难点与重点——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

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

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

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

《作家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学习要点》

1.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

3.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

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

遗弃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

《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

比兴句:“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国殇》(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划分层次:见《课文串讲》。

《陌上桑》(重点课文)《作家作品》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驪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2,划分层次。分为五层。层意看课本。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

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前六句。用典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饮酒》(重点课文)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学习要点》重点掌握

1,“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3,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4,“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从军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二。课文串讲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集是《王右丞集》《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1.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2.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3.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4,写景用白描手法。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

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第二层,5—6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第三层,7—8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第五层,10—11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蜀相》(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主旨》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三国时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祠堂,对诸葛亮历史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给与热情地肯定,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给与高度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国家动荡之阶,未能有所作为的感概。

《课文串讲》

前四句描写景物。首句设问句,表示自己崇拜已久,来到成都,急于往访的心情。“自”“空”两字,表明物是人非,人们已经忘记诸葛亮了。

后四句抒发感情。“三顾”是明君求贤,“两朝”是贤相图报。最后两句是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也寄托自己的感叹。

《学习要点》

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前四句描写景物,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五六句叙事,内中也含着感情。最后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发表了议论。

2,颔联对丈工整。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映阶”对“隔叶”。“阶”平声,“叶”仄声。“碧草”对“黄鹂”,“草”平声,“鹂”仄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盛唐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岑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自拟乐府诗题;送别诗。

一,本文主旨。这是一首白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西北边陲的风雪奇寒,抒发了与朋友分离时的真挚别情。属于七言歌行。

二,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风卷地白草折——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大风中的雪景及难耐的寒冷;

第一小层:1—2描写大风;第二小层:3—4描写大雪。第三小层:5—6描写转折句,从大雪转为严寒,从自然转为人物。第四小层:7—8描写寒冷。第五小层:9—10与开头呼应,描写冰,愁云。

第二层次:“中军置酒饮归客——”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一小层:11—12描写营中送别情景。第二小层:13—16描写送别诗的时间,环境,心情。第三小层:17—18描写友人远去,作者凝视雪上的马行的足迹。

《学习要点》

1,分析的写景部分的特点。

诗歌的一二句,写北风之大,不写别的景物,只写折断的白草,使“卷地”两字更加传神;在一年大雪之中,只选用八月之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形象的比喻,同时在严寒之中又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色,反衬了严寒之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了只有大西北才有的严寒景色,“愁云”两字又渲染了下文的送别之情:“风掣红旗冻不翻”既写风,又写寒。

2,重点掌握诗歌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的特点。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景,景中有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怅然若失伤感之情,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意味丰富深永。

3,重点掌握诗中的夸张句,比喻句。

夸张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地写出了大西北严寒景象。(注意:“风掣红旗冻不翻”不是夸张句)

比喻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喻大雪,传神地写出了雪的高洁,轻盈,明丽,在诗人笔下,冰封万里的西域风光,似乎成了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比喻形象,贴切,奇特,新颖,给人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杜陵叟》(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齐名。

《杜陵叟》属于叙事诗,新乐府诗;

一,本文主旨

通过叙述受灾农民遭到长吏急敛暴征的经过,揭露封建官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小序“伤农夫之困”就是此诗的主题。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杜陵叟,杜陵居——禾穗未熟皆青干。”描写春旱秋冻,灾情严重。第二层:“长吏明知不申破——明年衣食将何如。”揭露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依旧横征暴敛。百姓只好卖田,卖地。第三层:“剥我身上帛——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直接控诉官吏是吃人的豺狼。第四层:最后八句。描写皇帝下诏免税,等到命令发下,大部分百姓已经破产,只得了一个虚名。《学习要点》

划分叙事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始到“禾穗未熟皆青干”。铺写杜陵叟的贫困与灾情的严重。第二层,从“长吏明知不申破”到“明年衣食将何如”,写长吏为了升官,向农民急敛暴征;第三层,从“剥我身上帛”到“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直接控诉贪官的豺狼行径;第四层,“不知何人奏皇帝”到结尾,讽刺皇帝的免租令只是一纸空文。

重点掌握开头部分描写灾情之重的铺垫作用。

描写春天旱灾,秋天霜灾,颗粒无收。杜陵叟们已经陷入绝境之中。而地方官吏为了升官,隐瞒灾情,不顾百姓死活,急敛暴征。作品开头描写灾情,起到后文发展的铺垫作用,突出“伤农夫之困”的主题。

重点掌握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作用。

“剥我身上帛”四句由前面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1)表达作者对官吏的极端愤怒,体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2)反映农民对官吏的强烈憎恨,加强了评判力度。

掌握诗后八句对皇帝的讽刺意味。

作者把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帝有了恻隐之心,好不容易下了免租诏令,但是诏令又迟迟不传下来,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才下来,诏令成为一纸空文。灾民的希望破灭了。这诏令就是皇帝的一场骗局。灾民受到长吏的急敛暴征,又受到皇帝的欺骗。作者把矛头直指皇帝。

《重点段落分析》

“杜陵叟,杜陵居——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划分层次;分为三小层。一小层,前六句,写灾情之重;二小层,中间四句,写长吏急敛暴征;三小层,“剥我身上帛”,以第一人称直接控诉贪官的豺狼行径。

第一小层的作用。写灾情之重,为下文作铺垫。

人称的转变的作用。表现农民对贪官的愤怒,加强了评判力度;也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深同情。

《无题》(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写七律,七绝,尤以“无题”著称;作品集为《李义山诗集》此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

一,本文主旨:表现忠贞,执著的爱情,抒写了男女双方深挚的相思之情。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1—2描写离别之情。第二层:3—4运用比兴手法,述说离别之后,自己情思难断,哀愁不已。第三层:5—6设想对方的思念之情,年华流逝,孤寂难眠。第四层:7—8借神话传说表达自己要去探望对方的心愿。

《学习要点》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

2,重点掌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的含义。所用比兴句。蚕“丝”用谐音,比喻相思;腊“泪”比喻眼泪,表示无穷尽的思念。

3,说明“晓镜”一句由自己推及对方,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是在设想对方。其作用有(1)设想情人也在思念自己,更加强自己的无限思念;(2)转写对方,也表现出自己对情人时时刻刻挂在心中。

《关山月》(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陆游南宋诗人,号放翁;其诗表现抗金复国而壮志难酬的内容。《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关山月》为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本诗通过揭露南宋统治者奉行的对金投降路线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战士的失望和遗民的深痛,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信念不得实现的强烈悲愤。二,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三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议和后的局面。一个“空”字表达了无限的感慨;当官的没有一点忧患意识,醉生梦死。第二层:5——8句。描写戍边将士报国无路,老死边疆的悲愤感慨。第三层:9——12句。描写中原百姓盼望恢复,却连年失望的痛苦。

三,词语解释

1,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沉沉:深远之状;按歌舞:按节拍表演歌舞。

2,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遭受金

政权统治下的中原人民;忍死:极度痛苦而不想活;今宵:今夜

《学习要点》分析层次结构。全诗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物:歌舞度日,不修战备的将军;老死沙场,空怀壮志的士兵;忍死期盼,私垂泪痕的遗民。这三种人物又处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之中:歌舞升平的沉沉朱门;刁斗催落月的戍楼;逆胡传子孙的中原地区。这三种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环境用“月”贯穿起来。“今宵”把三处不同的“月”汇聚到同一个夜晚的明月之下。掌握选取典型事物构成生活场景的特色。

三组典型事物。朱门,歌舞,厩马,弓;戍楼,刁斗,笛,沙头,征人骨;几处,泪痕。选取典型事物,放在同一夜月之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重点掌握对比与类比的手法。—壮士,遗民作为一方,与将军在境况,内心活动上构成对比,反映了社会尖锐的对立矛盾,而壮士与遗民之间又构成类比,是一种并列关系。对比与类比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主题思想。《重点段落分析》全诗。

《炉中煤》(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郭沫若原名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成仿吾组成“创造社”。抗战时期写有“屈原”,“虎符”等话剧。

《女神》具有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五四后的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炉中煤》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

一,本文主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中国政府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遭到拒绝;而军阀政府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遂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还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十分深远。这次运动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作者为此十分鼓舞,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是和我的爱人一样。”这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

本诗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思念五四之后的中国,以燃烧着的煤的口气,诉说自己思念祖国的情绪,表现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决心为振兴祖国献身的精神。

二,课文串讲全诗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倾诉自己眷念祖国的热情和报国的真切心情;第二节:表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的爱长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机会表达,这种感情则炽烈如火。第三节;说明苦于前身虽是栋梁之才,但无法报效祖国,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重见天光。(重点)第四节:再一次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学习要点》1.重点掌握借物言志,比拟手法的运用。

整首诗都是以炉中燃烧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国的炽热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时期祖国的新生,用的是拟人手法;全诗虽没有出现“怀念祖国”“颂扬新生”等诗句,但很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这就是借颂物,言物来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胸中之志的借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艺术特色。

2重点掌握“年青的女郎”与“炉中煤”的象征意义。作者采用这种象征手法,一方面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另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的爱国激情,可以使人们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炽热程度。“年轻的女郎”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后的生机勃勃的祖国。同时,也是诗人热恋,追求的对象。3,重点掌握第三段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粱,到今天才重见天光的寓意。

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4.重点掌握诗中反复咏叹的作用。“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句诗句,反复出现四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在诗首尾各出现一次。其作用:紧扣主题,突出主旋律,增强艺术效果;是整首诗前后呼应,无论是章法,句法,还是韵律方面都和谐整齐。

《重点段落简析》第三自然段“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分析这段话的双重含义。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发现》(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新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主要代表作《红烛》《死水》。提倡“三美”,音乐美(音节美),绘画美(词藻美),建筑美(节的匀称美,句的均齐);提倡“理智节制感情”。

《主旨》本诗写作与1927年。描写现实中军阀混战,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不是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国,而是恶梦和恐怖。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愤懑的情绪,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至痛至爱的复杂感情。《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两层。1—8行,表达诗人目睹现实时的复杂情感。9——12行,描写绝望中的诗人无处追问,无处述说的内心苦楚。

《学习要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掌握呼号,反复,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运用。呼号是呼喊和告之他人。“我来了”“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属于呼号。将作者内心中对祖国的炽烈的情感及对祖国的失望深深表达出来。“我来了”连用三次。属于反复。强调

作者归国的心情多么迫切。“噩梦”“恐怖”“悬崖”属于比喻,表现了黑暗现实的可怕,丑恶。将祖国比拟为可亲可敬的人,在心理上拉近作者与祖国的距离。“他呕出一颗心来”属于象征手法。“心”象征作者的爱国情感。将炽烈,奔放的感情内敛于家谨严形式之中。《再别康桥》(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人生观“爱,自由,美”。

《主旨》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描写诗人到伦敦剑桥大学的康桥重游,通过康桥景物的描写,暗寓,抒发了诗人对旧情的眷念,表达了寻梦是的惆怅,与落寞的情感,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与苦闷。《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写作者故地重游,即将离去的依依惜别的心情。第二部分:2—3—4节。选取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像来渲染对康桥的眷念。第三部分:5节。描写诗人此次的目的:重寻旧梦。第四部分:6节。表达诗人寻梦不得的惆怅。第五部分:7节。描写诗人寻梦不得后的洒脱态度。

《学习要点》——掌握本诗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言简意深,音调柔美。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体现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绘画美:体现在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写。建筑美:诗行的排列上面。

《重点段落分析》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明诗人不愿意张扬来康桥寻梦这件事。更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复杂感情。一方面表明作者洒脱,也表明作者对昔日的旧情的珍视,不愿意损坏其完好无缺的本质。反复,重复,表现诗人对康桥故地的眷念。

《我爱这土地》(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艾青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著名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主旨》本诗作与1938年表达了诗人对民族遭受欺凌所感到的愤懑与哀伤之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行。通过鸟象征形象表达自己对中华大地饱含深情的至爱。第二部分,9—10行。以问答方式,再次抒发对祖国的担忧,对土地的深情。

《学习要点》——1.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鸟;象征诗人;“暴风雨”象征侵略者,反动势力;“土地”象征爱国主义情感。“河流”象征人民内心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声。“黎明”象征美好,有希望的未来。 2.掌握语言自由多变,富于节奏感。全诗的节奏感,音乐性来自诗歌内在的抒发感情上面。全诗的自由多变表现在诗句排列和抒情节奏上面。

《门槛》(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成名作《猎人笔记》。他的六篇长篇小说被称为俄国19世纪40到70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门槛》是一首散文诗,选自《散文诗集》。

《课文讲解》本文主旨作者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勾画出当时俄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赞扬了革命者崇高献身精神。诗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关于革命的阴森可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一些模糊认识。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1——2自然段。描写梦中所见的情景。第二层:“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这层是全诗的主题。描写门内门外的对话,门内的声音询问姑娘的来意,并告诉她跨进这门槛意味着什么。姑娘则义无反顾,做好各方面准备。在层层对答中,表现了姑娘毫无畏惧,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尚品德。第三层:最后两段。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后,人们对她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学习要点》——1,掌握女革命者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准备忍受种种外在的痛苦与打击,而这些不仅来自于敌人,还要来自于亲戚,朋友;(2)自身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准备牺牲,以至于无名牺牲,准备犯罪……(3)即使事后证明自己是错误的,自己受了骗,白白浪费了生命,也绝不回头。2,重点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一座大楼”象征伟大神圣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门内的声音”象征革命及革命可能带来的种种考验;“一位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者;“傻瓜”象征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一个圣人”象征人们对革命者的赞扬。

3,重点掌握副标题“梦”的含义。

通过“梦”来说明文中一切人,事,物,都不是写实,而是通过一组像“梦”一样朦朦胧胧的意象,暗示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

4,掌握本文以对话形式组织结构的特点。本文全是对话,通过对话把全篇材料组织起来。

《重点段落分析》“姑娘跨进了门槛——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声回答。”1,“姑娘跨进门槛”象征:革命者抱定坚定信念毅然投身革命事业。2,“傻瓜”说明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与诋毁。3,“一位圣人”表明人民对革命者的赞美。

《虞美人》(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李煜,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宋灭了南唐,李煜投降,被封为“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所杀。后人将其父李璟与他的词合编为《南唐二主词》

一,本文主旨——本诗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身为囚徒之时,抒发了他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串讲

上片描写良辰美景中的愁思之情。下片描写回首故国引

起的无尽的愁思。

《学习要点》

1,掌握该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季节中的美好事物,可是作者却期盼它不要出现,因为它得出现只会引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伤痛:“往事知多少”直接说明期盼春花秋月了结的原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囚禁之处东风又起,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无穷的思念与伤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往日的“雕栏玉砌”还在,而它的主人早已憔悴不堪。江山易主,物是人非,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伤痛。

2,重点掌握几个句子的含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充满生机和美好,秋天的月象征团圆和光明,作者却希望它快完结,这不合常理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因痛苦而厌倦上生命,及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伤痛。“往事知多少”去日苦多,不可复返。同时厌倦来日,不敢思量。包含追忆,痛苦,悔恨,不可企求多种含义。“雕栏玉砌”指的是南唐的宫殿,以此说明江山易主;“朱颜改”指自己本来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表现主题。

3,掌握词中的比喻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以春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重点段落分析》全词。

《八声甘州》(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柳永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婉约词派代表。《八声甘州》是一首慢词。

一,本文主旨抒写羁旅行役之苦。

二,疑难辞句

1,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霜风:秋风;凄紧:凄凉逼近。残照:落日余辉。

2,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是处:到处;红:花;翠:绿叶;冉冉:渐渐;

3,争知我,倚栏杆处,正任凝愁。争:怎;任:如此;凝愁:秋思深重;

三,课文串讲

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秋景。上片按照先总后分的层次展开,分为四个层次;(1)点明时间,季节,写秋景全貌;并制造了气氛;(2)写无生命的事物,风;关河,残照;(3)写有生命的事物;花残柳败;(4)写长江,用一个“语”字给无生命的长江赋予了秋思。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奠定了基础。下片抒情,抒发思乡愁情。

下篇抒情转折有四次:(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忍登高,却还要登高,描写自己复杂的心情;(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想浪迹他乡,却不得不在他乡淹留。(3)抒情角度转变,“想佳人,——正任凝愁”,从自己转到佳人,又从佳人转到自己。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是在写自己的思乡之苦。(4)从家人又回写自己,突出自己心中的愁思深重。

《学习要点》——1,掌握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事业无成带来的郁闷,怨愤,异乡漂泊引起的对家乡的无限离愁和思念,是柳永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内容。2,重点掌握“登高临远”四字是贯穿全篇的关键句。“登高临远”四字贯穿全篇:起首“对”字已经隐含作者登高望远。上片的景物描写都是登高远望所见;下片直接点明“登高临远”,而下片的种种感受都是“登高临远”时产生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正是通过“登高临远”四字把前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具体分析上片的结构。上片按照先总后分的层次展开,分为四个层次;(1)点明时间,季节,写秋景全貌;并制造了气氛;(2)写无生命的事物,风;关河,残照;(3)写有生命的事物;花残柳败;(4)写长江,用一个“语”字给无生命的长江赋予了秋思。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奠定了基础。分析下片抒情转折的特点。

下篇抒情转折有三次:(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忍登高,却还要登高。(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想浪迹他乡,却不得不在他乡淹留。(3)抒情角度转变,“想佳人,—正任凝愁”,从自己转到佳人,又从佳人转到自己。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是在写自己的思乡之苦。重点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内涵。(1)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2)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3)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

《重点段落分析》全词。

《声声慢》(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宋代著名女作家,女词人;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作品集《漱玉词》。《声声慢》是词调名。一,本文主旨——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菊花,感慨自己的身世;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一是孤

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共分为五层。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第二层,风急;第三层,大雁;第四层,菊花;第五层,秋雨梧桐;3,叠字的言语特点。“寻寻觅觅”写心理:“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感受;突出丰富了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词多是齿音字,声音短促,增加了凄凉感觉。

《天净沙》(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属于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一,本文主旨——表达了游子思归,倦于漂泊的情感。二,课文串讲——全曲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描写三种不同的景象;第二层:第四句。然是描写景物,起到过渡的作用。第三层:第五句。点明题旨。

《学习要点》

1,掌握此首曲的情感内容。作者一生都是在漂泊之中。这种长期在外的生活,使他饱尝羁旅行役之苦。此曲就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感。

2,重点掌握曲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断肠人在天涯”集中体现了曲的情感内容,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

3,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有四句写景。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枯藤上缠绕老树,树上息着乌鸦。可使人生出人生迟暮之感。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透出温馨宁逸,使人更产生漂泊之苦,产生思乡之意。第三句,骑在瘦马上的游子迎着萧瑟的秋风,无家可归。这些明为写景,却寄寓作者的寂寞,愁苦,倦于漂泊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4,重点掌握写景句子,在感情色彩上形成对比关系。第一句,第三句,与第二句,在感情色彩上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悲凉,萧条;后者温馨,宁逸;两组景物从相反的角度表现了相同的游子思乡之情,体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5,重点掌握“鼎足对”的形式。诗词中对仗多两句相对,此首曲中三句相对,似鼎之三足,所以叫做“鼎足对”。开头三句每句都写三种景物,名词之间不用动词连接,造成九个名词,九种景物并置,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重点段落分析》全曲。

《前赤壁赋》(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苏轼见前面《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介绍。《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本篇具有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

一,本文主旨——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要点》——1,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喜。乐(假乐)——悲(真悲)——喜(思想解脱后真喜)。第一层,描写作者泛舟赤壁,起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第二层,描写作者听到萧声之悲发问,引起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第三层,描写作者对客人议论的反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转悲为喜,主客精神得到解脱。

2,掌握文中描写的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及其与抒情的关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与写景的关系:作者在充分感受了清风,明月,江水的美好之后,才产生如在天空遨游之感和绝尘而去之情;文章说理也与景物有关联。如“客”关于生命短促的议论,都是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的。“哀吾生之须臾”与“羡长江之无穷”紧扣江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紧扣明月。等等。文中先写景,然后因景生情,借景寓理,三者互相生发,互为表里。

3,重点掌握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客”是虚设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示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主”即“苏子”使自己的形象,表示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主客对答,以主说服客,反映了最终积极思想战胜了消极思想。

4,重点掌握对箫声的描写。从三个角度描写:直写箫声;描写余音;描写箫声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段落分析》

一,第三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分析此段的思想内容。苏轼借水与月的景物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得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作者随遇而安的思想。3,采取的表现手法是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1,“吾”“子”各代表:吾代表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子代表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这段话的意思;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描写的景物有;江水,清风,明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