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学校概况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二、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学生情况 (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第二部分? 师资与办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4)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5)

四、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5)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7)

二、课程建设 (8)

三、教材建设 (11)

四、教学改革 (11)

五、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4)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7)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8)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8)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

二、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21)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21)

四、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和就业情况 (21)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21)

六、毕业生成就情况 (21)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第七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附件化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国家中文基地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学校概况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现有承担全日制普通本科教学二级学院21个,拥有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基地12个,省(部)研究机构(基地)6个。

建校以来,培养了23万多名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2年,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和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使广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部分?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一)培养目标

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强,引领和服务广西教育中坚力量的高级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并为广西培养人文、社会、管理等急需的优秀人才;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广西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服务面向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全面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对接广西产业发展,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力库、思想库。

二、专业设置情况

截止2012年1,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表1 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一览表

注:s——师范类专业;j——师范兼非师范专业;f——非师范类专业。

1根据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13?79号)要求,本报告中除财务、科研、图书信息统计区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外,其他信息统计区间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

三、在校学生情况

截止2012年8月31日,学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37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87人,硕士研究生 4555人,本科生 18539人,按实际人数计算,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8.2%。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5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录取2011级新生5544人,其中区内4551人,区外993人。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文史、理科类区内考生重点线上的新生人数为1380人,占从高考录取的第一批A类文史、理科类新生总人数2002人的68.93%;区内文史类生源全部录取重点线上的专业共14个,区内理工类生源全部录取重点线上的专业7个;在13个省份一志愿满足率达100%,大部分省份录取的考生分数大多数都超过所在省的本科线上20分左右,一志愿的报考率持续增加。

2011级全日制普通本科新生报到率为95.48%。

第二部分?师资与办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育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发展态势好的师资队伍。

2012年有专任教师1417人,外聘、返聘教师数372人,折合在校生人数28746.1人,生师比为17.93:1。师资队伍的职称、学位(学历)、年龄结构分别见表2-1-3。

表2-1 2011~2012学年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统计表

表2-2 2011~2012学年师资队伍学位(学历)结构统计表

表2-3 2011-2012学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统计表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开出本科课程2515门共计5227门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261人,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2%;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门数为1045门次,占总课程门次数的20%。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87.04万元,生均1100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603万元,其中本科实验经费支出293万元,生均162.20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361万元,生均199.84元。

四、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385250.25平方米,生均16.25平方米。

图书馆共有纸质文献总藏量2665868册,生均图书97.78册;电子图书200万种,中文电子期刊9667种,外文电子期刊14586种,视频资源54523个;馆藏古籍线装书 11万余册,8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1年学生图书借阅总量为474094册,中外文数据访问量、检索量、下载量分别为:8751781次、4132547次、2715010篇,按天计算访问量、检索量、下载量分别为:23977次、11322次、7438篇。

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语音教学平台、师

范生技能实训平台及各类基础、专业实验室21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830台套,总值27651万元,生均10142.06元。2011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732台套,价值3600万元。拥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实训场所面积87036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74平方米。

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体系,实现了万兆核心交换、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网络架构,覆盖雁山、育才和王城三校区所有建筑,共有网络信息点36000多个,网络接入设备1000余台。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共有中国教育科研网(300M)、中国电信(500M)和中国联通(260M)三个出口.现有教务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和网络办公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10多个,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在校学生都可以在宿舍、教学区接入校园网,查阅资料和网络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按照“特色+优势”的建设思路,坚持专业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及内涵改造相结合,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适度增设新办专业,积极发展工科专业,加强改造传统专业,有计划地培植特色优势专业,稳步推进教育部和区优势专业发展。《物理学》等7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工与制药》为自治区级紧缺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等10个专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表3-1 学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表3-2 学校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一览表

二、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建设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载体,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导向,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7年以来,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体,建成了《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商务》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民族民间文学》等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心理卫生》等14门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2门自治区级思政教育精品课程,新增《数学分析》等37门校级精品课程。

表3-3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览表

2.网络课程建设

学校以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建有217门课程,大多数课程的教案、大纲、课件、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料实现了上网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间相互交流、课程质量评价搭建了良好平台。

3.大学生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2011~2012学年,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系列讲座为主要形式,开展文理通融、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拓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学校聘请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好的校内专家为学生开设“女大学生素养”、“中国传统

文化”、“创新的奥秘”等三个系列共37场次讲座,讲座深受校内外学生欢迎。同时,由我校党委书记王枬教授领衔的“美丽女生”系列讲座走出桂林,进驻广西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在该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共享。

此外,学校面向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开设277门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有效满足了学生学习需要。

表3-4 2011~2012学年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系列讲座专题一览表

三、教材建设

学校加强教材管理现代化建设,在教材征订、采购、发放、库存管理、财务结算等方面均已实现网络化管理。

教材选用保证质量。在教材选订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修订教材选用办法,共征订教材总种数1111种,其中选优教材种数733种,选新教材种数667种。

教材建设显成效。通过增加教材建设经费投入、教材资助出版规范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办法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教育学——行动与体验》《文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外舞蹈鉴赏语言》《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技术》《思维学与语文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8种教材获得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唐诗宋词专题》《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技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思维学与语文培育》等4种教材获推荐参加自治区教育厅“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评选。

四、教学改革

(一)培养方案的特点

学校对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突出师范类专业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适应性、强化非师范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将各专业本科课程整合优化为通识素质教育课、学科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四大功能模块,同时根据不同的模块设臵必修课平台和选修课平台,构成了模块化、多样化、立体交叉而且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课程体系。二是构建了由通识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等四个模块组成的“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注重学生文理交叉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选修

课学分占总学分25.7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19.88%;强化基础课程教学;构建由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其他专项四个类别组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从每个系列中至少修读2学分,加强学科的文理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独秀人才培养

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途径,学校启动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秀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依托学校在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和“珠峰计划”为导向,通过分别设立教师教育、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独秀本科生培养计划试验班”(以下简称“独秀试验班”),优化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人才的教育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目前学校已经启动实施了“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文理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独秀试验班”、“化学基础学科独秀试验班”、“科学教育独秀试验班”四个独秀试验班。

2.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开展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中大力开展“双本科辅修”教育和“双学士学位”教育(采取单独开班或插班上课)。学生确保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跨学科门类辅修另一个学位,以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表3-5 学校2012年双学士学位教育和双本科辅修专业一览表

(三)教学改革研究

实施教研与教学成果孵化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措施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A类和B类项目各8项;有计划开展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推进与检查工作,确定25项校级重点培育项目,有针对性地指导拟申报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成果项目;立项建设教育教学软件改革立项项目16项;获全国

多媒体课件大赛奖6项(其中二等奖、优秀奖各3项),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3项)。

五、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重视本科生实践教学工作,搭建了以见习和实习实训为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1.本科生见习、实习实训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截止2012年,学校共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建立了238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我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的需要。本学年共安排3823名学生参加实习,其中参加教育实习1629人,专业实习2194人,其中,195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2.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学校制定了《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组织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通过健全责任制、加强过程监控、聘请兄弟院校同行专家随机复审、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随机抽取2012届本科毕业生论文100篇,送四川师范大学同行专家复审,与我校组织的答辩终评成绩相比,23篇升档,27篇降档,50篇等次不变。从外审的结果看,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仅管理比较规范,而且总体质量较高。

3.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和学科竞赛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下发了《广西师范大学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意见》,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

基金,成立创业基金审批小组,完善了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创业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等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5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高级别的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表3-6 2011~2012学年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获奖情况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实际,坚持点面结合,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立项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思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实践工作,校团委与教务处共同制定了《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考核办法(试行)》,不但强化了对项目管理和对后期成果的评估、交流,还创新性的以学分考核管理办法推进社会实践,有效的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第一课堂当中,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

养。

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实行了与学术科研、专业实习、创业就业和服务地方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了项目化、基地化、常态化建设的显著特点。目前,在企业、乡镇、社区街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96个,打造了“漓江流域调研”、“关爱女孩”、“关爱农民工子女”、“新农村建设调研团”和“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等品牌项目。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共派出社会实践团队达200多支,有4支团队入选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多支团队和项目得到团中央、教育部、全国红十字会、团广西区委、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资助,社会实践参与率达100%,完成社会调查报告近万篇,广受团中央和各级媒体关注,学校社会实践工作每年都受到团中央、团区委的表彰。

第四部分?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政策倾斜教学、舆论倾向教学的良好工作格局。(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重视,建立常规专题会议制度,深化和加强思想认识,落实和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每年均召开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利用发改会统一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和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此外,坚持每两到三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教学工作大会,专题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本科教育在各办学层次中的主体作用和基础地位,营造了关心本科教学、服务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氛围,使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不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本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思想教育等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据统计,我校2012年全年共召开32次校长办公会,其中校领导班子在16次校长办公会上研究了26个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议题。

(三)出台相关政策

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2012年出台了《广西师

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臵方案(2012版)》《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广西师范大学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教学管理办法》《广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与奖励办法(修订)》《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办法》等涵盖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等各环节的系列规章制度。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我校已建立了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思考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构了基于校园网运行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等四大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互动”功能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下图),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坚持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以随机听课、组织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