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浩然资料古代诗歌中的干谒诗

孟浩然资料古代诗歌中的干谒诗

孟浩然资料古代诗歌中的干谒诗
孟浩然资料古代诗歌中的干谒诗

孟浩然资料古代诗歌中的干谒诗

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

先看一首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据《唐摭言》记载,作者写这首诗乃是为了讽刺高湘。高湘回长安时路经连江,邵安石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献给他,很受赏识。高湘便将邵安石带到长安。后来他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及第了。(当时试卷不糊名)章碣在诗中以望幸的宫女比包括自己在内的不第举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贬,语含怨愤。然而话说回来,章碣的怨恨其实并无多少道理,高湘所为,也算不得科场舞弊,并未违犯什么原则。当时,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于主考官从而对正式科举有所帮助,这已蔚为风尚,时人称之为“温卷”或“行卷”。

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唐人行卷实为一代风尚,由此产生了不少佳话佳作。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其出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行卷之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居易年少时进京应举,以平日所作行卷于顾况。顾况见了卷首署名,熟视白居易,笑道:“长安米价正贵着呢,要在长安居住,大不容易啊!”这才翻阅诗卷,首篇即是此诗,顾况一读之下,大为赞叹,说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要在长安居住也就容易了!”于是四处称道白居易,使他声名大振。

下面完整地看一首行卷之作。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难怪张籍特别作了答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一首诗也用比体写成,以越女比朱庆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他,你隽秀超拔,不用为考试担心。

其实,含蓄正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干谒诗之“干谒”,乃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是求人之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自我推销的广告词。然而,诗歌毕竟不是广告词。广告词不妨直接吆喝,诗歌却不能不顾及艺术美,何况干谒诗的作者还要籍此展现才华。干谒诗难作,正在于此:又要有求于人,又不能低声下气,满脸寒乞相、谄媚相;又要稍露峥嵘,又不能矜夸自大,通身孟浪气、狂傲气。正如高空走钢丝,不是高人,难成佳作。

例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毕竟,他生活在盛唐。盛唐是一个洋溢着朝气的时代,受此熏染,士子们大多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唐承隋制,用科举将士子们的政治热情纳入常轨。孟浩然其实是想有所作为的,他在四十岁那年赴京应试,原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不料名落孙山,失意而归。这首诗大约是在长安应举前后赠给时任丞相的张九龄的。

诗的前四句承题写洞庭湖风光,境界阔大,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齐名,同为写洞庭湖的名句。有这样的佳句,作者的才力、胸襟自不必说了。后四句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这实在使人羞耻,表达了想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坐观

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承上申足意思,“垂钓者”喻指一般当政者,“羡鱼情”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羡慕他人无补于事,总须自己实践才好,再一次表达了出仕的愿望。同朱庆馀相类,孟浩然的表达同样以比体为之,得含蓄之美,而尤为难得的是将眼前景、心中情、书中典巧为融合,这一番天衣无缝的裁剪功夫,断不是凡笔可为的!

科举考试固然将行卷之风推向极盛,而盛唐喷薄向上、尚贤使能的时代氛围产生的推动作用也是显然的。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当时大批说客游士奔走天下,干谒王侯,他们依时事所需,随机设辞,凭着宏辞雄辩为王者师,由白衣立致公卿。毛遂自荐创造了一代读书人的行为典范,千金买骨则时时鼓舞着读书人对贤明君主的期待,而诸如苏秦、张仪、卫鞅、范睢等人的成功更是坚定了自信的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信念。秦汉一统之后,社会由动荡步入安定,走上常轨。汉以征辟察举选用人才,战国策士的进身方式失去了社会土壤,不再是出仕的主流方式,却沉淀为不少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从朱买臣、诸葛亮直至唐太宗时的马周,也算是代有其人,不绝如缕了。在李唐这样一个革故鼎新,自由奔放的时代里,读书人的热情被极大地焕发出来,他们是敢作敢为的,行卷之所以产生和盛行于唐朝,恐怕和千年以来对战国策士精神的承传不无关系。

更有少数人,不仅从战国策士那里得到启发,更将其作为现世的目标。这些人大多特立独行,自负自傲。李白,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干谒文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试看他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此外,这首诗前七句纯是大言,第八句仍是大言,竟能扭转大言之害,当是作者有意弄险逆挽,籍以展现高超的技巧,暗示大言不是空言。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优秀的作家即使是戴上脚镣舞蹈,也总能创造典范、展现风格。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春晓》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

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2019《诗五首》有关资料:《平淡中见淳美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语文

《诗五首》有关资料:《平淡中见淳美孟浩然〈过 故人庄〉赏析》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像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最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

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像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 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 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 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 慕之情(1 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 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 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 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 “安可仰”之叹, 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 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 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 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 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 分)。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 阅读答案 及赏析 ]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_迷花不事君。”全诗翻译赏析

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全诗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 作者: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名句: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二: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赏析: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白寓居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

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高考研究 2014-12-27 1604 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解说)。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知人论世。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具体说 “读懂”的八项方法: (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

主备人:王玉娥审核: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 古代诗歌鉴赏(九) 【考点】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1. 学习判断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使用说明】 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复习资料相关内容,了解本考点的选材、题型、赋分及命题特点,做到明确考向,有的放矢。 2、阅读下面补充内容,了解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1)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2)烘托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用于艺术创作,“烘托”就是指通过别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4)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下文“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象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例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课前热身】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烘托) 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反衬)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牛刀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景对抒情有什么作用?(2分)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抚今追昔之感。 【合作探究】链接高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5分)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 1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本文转自:溧水.杨孝林的博客 [内容摘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不惑之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先导,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寄情山水,寄情田园,关注田园生活,并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应该说,他的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他在诗中创造了“清”“淡”的意象群,形成了其独特的“清”“淡”之风。本文试从其的“清”“淡”意象群的创造和“清”美风格等方面简单作了一点论述。 [关键诗]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群“清”美 作为盛唐著名的诗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他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孟独爱清淡之美。他的诗很注重清美的意境的创造。他在诗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善于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从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清”美的风格。 一、具有鲜明个性的“清”和“淡”的意象群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概念,其内涵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指一种境界,或指某种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物象。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带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因此,诗歌中的意象最具有鲜明的个性,最能表现出诗人诗歌的风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高手,统观他的诗,不难发现,诗人在作品中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群,这意象群的特征可用两个字概括,即“清”和“淡”。 对“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有他独特的见解: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 他认为“清”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清”是格调思才的浑融,是超凡脱俗的清远,是由“清”字而生繁出来的各种清澈明净、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 (一)“清”的意象 孟浩然诗中有许多“清”字的句子,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发表时间:2012-09-19T16:13:48.04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许永福 [导读]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贵州普安县二中许永福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一、要理解其内容,这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的前提。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2.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与作者流露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关系。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注意它的词义、句义、典故、节令、阕、义等等。 重点是诗句中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4.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5.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二、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表达方式。 在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而其中考查的重点是描写的抒情两种。 2.修辞方法。 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用典等等。故这些修辞格必须掌握。 3.表现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懂得所用的表现手法中的常用术语。如:虚实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卒章显志、过渡照应等等。短小诗词应显得简明扼要些。 4.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和忧国忧民”等,如果高度归纳起来,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奋发求实正面为主,而以离愁别绪、征夫思妇为辅。 三、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如写景抒情诗李白的写景抒情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除了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 四、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大多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多体现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有关背景作深入的研究。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总体上,鉴于对诗歌考点的分析之后,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诗歌是诗人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那么,鉴赏诗歌必须从语言的凝炼、含蓄入手,把握诗句中关键的字词的深层含义,仔细揣摩和品味诗歌中抒发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运用的多种艺术技巧,进而准确掌握并深刻理解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这是赏析古代诗歌的重要之处。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孟强(1976-),男,山东菏泽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 2007年2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Feb.2007第22卷第1期 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 Vol.22No.1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李商隐是生活于晚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深情绵邈,绮丽精工,以爱情诗著称于世;孟浩然是生活于盛唐时代的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看起来二人的生活年代、诗作风格均遥不可及,似无可比之处,但艺术是相通的,细读他们的诗作,隐约可以品出二者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相似之点。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刘勰第一次把意象概念引入文论之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5即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艺术家,在构思时必须对审美关照中的意趣、情态和浮现于脑海中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使“意象欲出,造化已奇”。[2]27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多种多样,但都不脱落于最基本的一点:意象就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合的统一体。 李商隐是中国诗坛的一位奇才。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他创写的无题诗的内涵显示出朦胧性和多意性,寄托遥深。使历代的评论家大伤脑筋,甚至发出“独恨无人做郑笺”(元好问)的感叹。这种在诗题上“不著一字”确能“尽得风流”的文学现象,得益于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李商隐对意象的巧妙选择和运用。孟浩然的山水诗素朴冲淡,看似无心之作,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淡到看不到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3]31好像孟浩然无意于意象的斟酌,但正所谓大巧若拙,看似无心处实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孟浩然使诗歌意象融于整个诗歌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平 淡而不落痕迹的艺术境界。苏轼曾说自己的诗歌“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用在孟浩然身上也毫不过分。 那么李商隐和孟浩然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李商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时代,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李商隐对挫折、分离、幻灭、失落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的多,但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所以他的意象选择主要倾向于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人人艳羡的中唐时期,但布衣终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诩为出身邹鲁孟家的文人,其痛苦也是可感可知的,所以他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 所谓残缺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但能引起美感效应的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残阳”、“孤鸿”、“断肠”等。李诗中用“残”“断”“恨”“空”一类字眼的诗句很多,象“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阙歌》)“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槿花》之二)“离莺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代应二首》)这样的诗句在李诗中很常见。李商隐终生漂泊、仕途坎坷、理想破灭,可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找到一些能引起人美好联想的残缺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这种苦痛释放出来,用美来节制自己的悲伤,用美来包装悲伤。《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李商隐运用残美意象的技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孟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 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关键词:李商隐;孟浩然;诗歌;残缺意象;空白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7)01-0087-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