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崔森峰:黑天鹅迎风而起 金银巨阴吞三阳

崔森峰:黑天鹅迎风而起 金银巨阴吞三阳

市场要闻

周二市场逐渐进入本周高潮,澳洲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卡尼甚至美联储主席耶伦都将登台“亮相”。在结束清淡的周一市场行情后,周二市场的行情势必会掀起翻云覆雨的变化。

日本央行在亚洲尾盘还将公布利率决议,投资者也需要重点关注,目前市场预计日本央行将会维持利率和货币政策不变,投资者关注日本央行政策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其中一些细节性的变动要多加留意。

欧洲时段,英国方面的经济数据再掀市场波澜。日内公布的零售销售、通胀都将引导英镑走势大行情,在英国提前加息预期升温,英国经济数据不断向好之际,英国的这两个数据还能否锦上添花也值得投资者期待。在北京时间17点整,在英国伦敦,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还将列席财政委员会,讨论的议题是6月金融稳定性报告,投资者也要重点留意。此外,欧元区方面,德国和欧元区都会发布ZEW经济经济指数数据,这两项数据稍加关注即可。

纽约时段,市场将会迎来日内行情的高潮。除了美国方面例行公布的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经济数据之外,美联储主席耶伦还将在美国华盛顿,在半年货币政策报告中在参议院发表证词,虽说市场多数认为耶伦此次证词鲜有新意,不过一旦耶伦意外透露出不同以往的过宽或过紧的政策意向,那么市场便会迎来大幅波动。

ETF持仓

7月15日的黄金ETFs数据显示,截止7月14日黄金主要ETF-SPDRGoldTrust 持仓的黄金持仓量约为808.73吨或26001414.39盎司,较上一交易日增持8.68吨,总价值33948478980.04美元。

7月15日的白银ETFs数据显示,截止7月14日白银主要ETF-iSilverTrust 持有量10038.52吨或322745849.40盎司,较上一交易日保持不变,总价值6790387205美元。

现货黄金

昨日黄金开盘1338.44美元,最高1339.72美元,最低1303.54美元,收盘1307.18美元,跌幅2.33%,K线收取一巨阴,形成一阴吞三阳的形态,同时创下自6月19日以来的新低。在这种形态下我们只能以空头形态看待,同时今日上午金价并没有明显的波动,依然在1307一线来回震荡,小时线布林轨已经下行至1309一线,在这种形态下,不要梦想有太大的反弹,1311-12附近做空,止损1316,目标看1294,跌破93看1280一线。同时晚间需要重点关注耶伦发表的货币证词,从前期和近期美国的经济数据看,利空的可能性更大,但我们不能不防备她虚晃一枪。

操作建议:

1311-12附近做空,止损1316,目标看1294,跌破93看1280一线

现货白银(天通银)

昨日白银开盘4239,最高4240,最低4122,收盘4135,跌幅2.38%,K线报收巨阴,同样形成了一阴包三阳的形态,但与黄金不同的是白银并没有跌破4100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白银看跌的力度就不能有黄金大,小时图上看,自昨日下跌后,今日白银在4130附近维持小区间震荡,今日白银依然要看空,操作上给到21美元和4150附近就可以进场,下方目标看4100和4070,若能跌破4070那这波下跌的形态将被完全确定。

操作建议

4150附近做空,止损4190上方,目标看4100和4070。

财经日历

17:00欧元区7月ZEW经济景气指数

20:30美国6月核心零售销售

20:30美国6月零售销售(月率)

20:30美国7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

17:00英央行行长卡尼发表讲话;

22:00美联储主席耶伦就半年货币政策报告在参议院作证;

崔森峰

2014-7-15

人体主要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

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

20111021三阴三阳讲稿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 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 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三才两之而成。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辨治者,类比之道耳。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

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指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都有什么*二、十二经脉的作用*三、十 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 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 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 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 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

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升降出入”与“开阖枢“ 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 【开合枢论】 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 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如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 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 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 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 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太阳表开则其内随厥阴太阴之升同化心包寄于丁火,转枢少阴而动由丙火下降以温壬水,化黑为膀胱为肾,此之谓上而下之; 二者,上之阳火随外之阳而走之,内应少阴枢动而降行,阳明为阖,其左太阳表至右阳明里,承其表阳而阖之于里为阳明,阳明里阖随太阴之开而由阳济阴化为燥,此之谓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内外两道,,》解译; 一者,下之阴水随外之阳而走之,太阴为开,其由上外而下内,阳入阴也。太阴开上承太阳阳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于壬水,转枢少阳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

十二经络疏通手法(1)

手臂经络疏通手法 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疏通手法: 预备式—— 1、将艾盐包放于腹部和脚底温热 2、滚拓——将热拓隔着毛巾沿经脉来回滚拓。 3、砸拓——沿经络走向砸拓 4、颤拓——先将艾盐包放于手心及曲池部位温热后,手持药拓于经络上颤抖滑走 5、放松、安抚 正式—— 1、开穴——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肺经中府云门尺泽列缺、太渊鱼际穴、少商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心包经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心经极泉少海神门、少府、少冲 2、展油——将相应经络调理精油8-10滴由经络的起点至终点依次滴于经脉上,双手伏帖安抚展油 3、一手扶住手部,一手大小鱼际渗透揉按臂部3-5 4、单手拇指顺推(沿经络走向推,从肩部到腕部)肺经心包经心经并于指尖排毒3—5 5、安抚手臂3-5 6、单手拇指揉拨疏通肺经心包经心经6—8 7、手掌伏帖手臂安抚 8、大鱼际揉拨安抚肺经心包经心经3—5 9、单手指背关节顺推肺经心包经心经3—5 10、手掌伏帖安抚 11、刮痧——⑴沿经脉滴精油 ⑵刮痧,一边刮一边跟进,手跟板走,刮完用板平刮 12、手掌伏帖安抚 13、分抹手背,揉按拉抹指关节,提拉指尖 14、手心朝上,屈双手拇指刮大小鱼际,点按劳宫穴 15、快速推按每个手指至指尖 16、固住手掌,快速打圈揉搓手掌,叩击掌根 17、另一手握拳轻捶掌心,放松手腕 18、一手握住客人手腕,另一手与客人手交叉拉指关节,摇、抖,敲打 19、安抚整个手臂。 20、双手快速搓热经络 21、将中药拓放于经络穴位上 肺经中府云门尺泽列缺、太渊鱼际穴、少商 心包经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心经极泉少海神门、少府、少冲 10分钟,结束。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巧记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

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其次,足,提示分布在下肢;少阳,提示位于(肢体)外侧中间、侧头部、躯干侧部;胆,提示属胆,络肝。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大致分布在侧头部、躯干侧部、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二、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为: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

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为: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穴起止表与起止歌 一、十二经穴起止表 【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 (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 (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 (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 (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 (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 (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 (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 (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

《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转] (2009-09-20 23:10:34)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太极物理 作者:吳明珠 (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 摘要 本文說明了《傷寒論》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開樞闔從《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並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 前言 張仲景原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響。《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於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闡發。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症與三陰三陽分部 《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以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於太陰之前,根起於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湧泉,在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在少陰之前。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入耳中,故少陽病見目眩。足太陰經入腹,屬脾故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足厥陰肝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胸脅,故厥陰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可見,《傷寒論》六經病與《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均是以足六經為基礎。 二、六經病證治與陰陽氣的多少 《內經》是先秦哲學中陰陽理論與醫學結合的典範。《內經》的作者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其陰陽的含義是廣泛的,其中三陰三陽是重要組成部分。何謂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三陰三陽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而異用也”。此處所謂陰陽之氣實指人體的正氣。因此,《內經》中的三陰三陽,除以足六經經絡循行作基礎外,其重要的劃分依據是陰陽氣的多少。 人體陰陽氣的多少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陽明陽氣最盛,《至真要大論》曰:“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因此,陽明病多邪正交爭劇烈,以裏熱實證為主;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處,《陰陽類論》曰:“一陰之厥作朔晦”,為陰盡陽生之處,故其病多寒熱夾雜。 六經病的治療也應當固護三陰三陽之氣,如太陽陽明陽氣充盛,故治療上太陽病採用辛溫發汗,如麻黃湯、桂枝湯;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邪為要。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

手足三阳经的分布规律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D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4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 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病 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 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8寸 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3寸 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13寸 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 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 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这种分布必须依正立垂手拇指向前的姿势为标准。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屈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外侧(伸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面、躯干到下肢,皆是阳明在前面、少阳在侧面、太阳在后面;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面,踝关节上八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踝关节八寸以上厥阴与太阴交叉。《灵枢·经水》称:“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这是说十二经脉是互相衔接如环的,表明气血流注于十二经时是循环往复,逐经而流的。其始自手太阴肺经,继而手阳明大肠经,继而足阳明胃经,继而足太阴脾经,继而手少阴心经,继而手太阳小肠经,继而足太阳膀胱经,继而足少阴肾经,继而手厥阴心包络经,继而手少阳三焦经,继而足少阳胆经,继而足厥阴肝经,然后再由足厥阴肝经返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完成一个循环。其中阴经交阳经,或阳经交阴经皆为表里相合经脉相交,交于四肢末端;阳经交阳经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交于头面部;阴经交阴经为足经交手经,交于胸中(见图)。十二经脉中各经气血多少均有其常数。《素问·血气形志篇》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及时间的推移,有着周期性的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各经穴位上则有着周期性的开阖规律。这就是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理论根据。

手足三阳经的分布规律

1.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阳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带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任脉络,冲脉络,脾之大络

17. 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D?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 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素问·热论》有经脉循行之说,《伤寒论》则无。如果将《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对“太阳”、“太阴”二者视为相同,那么“阳明”、“少阳”、“少阴”则是部分相同,且需要求诸《伤寒论》提纲外的条文,而“厥阴”则基本不同。有关《素问》三阴三阳与《伤寒论》所论不同,清代柯琴看得很清楚,《伤寒论翼·六经正义》“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我们不能对《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做出逐一的甄别,因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想告诉大家《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最大不同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病下无“证”,而《伤

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論》。《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实际上最早记载“三阴三阳”名称的文献并不是《黄帝内经》,而是汉初的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是到了《黄帝内经》足臂“三阴三阳”十二脉才得以完整,那么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又有什么来源呢? 有人进一步认为《内经》的“六经”与《左传》的“六气”有渊源关系。《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这里的“六气”主要指气候现象。《内经》中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指天地自然的气候。虽然《素问》“七篇大论”将六气与三阴三阳结合在一起,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将两者结合为:风合厥阴,暑合少阴,湿合太阴,火合少阳,燥合阳明,寒合太阳,幷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然而“七篇大论”毕竟在《素问》主体篇章之后,这种结合必然是在三阴三阳的名称以及学说形成之后。因此我们认为“六气”并不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来源。 我们认为,“三阴三阳”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一分为二”(阴阳)思想和“一分为三”(三才)思想,而直接导源于《易经》的六爻卦和《易传》的六子卦。殷商时期的“阴阳”文字已经初显阴阳思想的端倪,西周末期以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见《国语·周语上》),更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分为三”思想开始出现。如《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了“三生万物”的观点。汉初《淮南子·天文训》解释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道家“三生万物”的说法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思想。 而成书于西周前期的《易经》的六爻卦结构无疑是比老子更早的阴阳六分思想的体现。《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六爻组成,呈现六位结构。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外,每一卦都有阳爻和阴爻,从而形成阴阳交错的布局。其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明确提出"三才"和“三男三女”概念。《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才构成,同时说明了一阴一阳分化为三阴三阳的过程。《易传》作者在分析六十四卦时,采用了上下卦爻位分析法,将一个六爻卦看成两个三爻卦。三爻卦由初中上三爻构成,表示天地人三才;六爻卦的六爻两两一组,也可以分为三种象,其中下两爻为一组,中两爻为一组,上两爻为一组,也表示天地人三才。可见《周易》的卦爻包含着“一分为三”的思想。同时,八卦中的三爻和六十四卦的六爻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各爻从下到上包含着初中末的时间意义和下中上的空间意义,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1、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 清醒清醒 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