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厦门图书馆藏重要丛书概述

图书馆小知识 厦门市图书馆藏重要丛书概述 (流通服务部陈红秋辑) 何谓丛书,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将众多的图书汇集在一起,使用一个共同的总书名,即称为丛书。丛书别称有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等(詹德优等编著《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增订本)。丛书起源于何时,争议很多,来新夏的《古籍整理讲义》集众家观点,明确指出“丛书之体始于齐(齐陆澄的149卷的《地理书》)梁(梁任昉的252卷的《地记》),丛书之名始见于唐《笠泽丛书》,而今存最早的综合性丛书为宋的《儒学警语》”。丛书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的分别,如《四库全书》和《百衲本二十五史》,前者为综合性丛书,后者为专门性丛书。丛书虽起源于宋,但到明清时期才有显著地发展。明代刊行的知名丛书有《汉魏丛书》、《宝颜堂秘笈》、《格致丛书》、《唐宋丛书》;清代编辑刊行的著名丛书有《四库全书》、《抱经堂丛书》、《士礼居黄氏丛书》、《古逸丛书》、《广雅书局丛书》等。民国刊行的重要丛书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及《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包括台湾,出版发行的大型丛书则有多部,包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厦门市图书馆非常注重重要丛书收藏。由于市图1938年发生一场大火,图书收藏一损殆尽,幸亏后来的图书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搜集,比如社会捐赠、与中山馆线装书合并等方式重新建立了线装书丛书馆藏;改革开放后,由于市政府大力拨专款支持,市图对重要的大套丛书均有购买,随之形成:明清民国重要丛书收藏较为薄弱且不全,而建国后重要丛书相对收藏较为完整齐全,综合性丛书多于专门性丛书的特点。下面笔者对厦门市图书馆所藏重要丛书逐一简介。 明代 《广汉魏丛书》、《精校汉魏丛书》:《汉魏丛书》收书38种250卷,按四部分类,是一部著名的断代综合性丛书,为明代新安人程荣所编辑,所收多古经逸史,稗官野乘等书,绝大部分是汉魏时期各类优秀著作,收书特点是不作任何删节,原书的序、跋等一律予以保留。在程荣编辑基础上,明何允中、清王谟分别编辑《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现今通行王本,即精校增订汉魏丛书。市馆藏《广汉魏丛书》为清嘉庆刻本,刻书76种,现藏为残本;《精校汉魏丛书》为育文书局1911年石印本。王谟字仁圃,江西金溪人,乾隆42年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集部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集部) 作者/不详 離騷集傳一卷 (宋)錢杲之撰集部第1301冊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楚辭集解十五卷大序一卷小序一卷蒙引二卷考異一卷 (明)汪瑗撰集部第1301冊影印明萬曆刻本 楚辭疏十九卷讀楚辭語一卷屈原傳一卷楚辭雜論一卷 (明)陸時雍撰集部第1301冊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緝柳齋刻本 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 (明)黃文煥撰集部第1301冊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六年刻清順治十四年增修本 楚辭?#123;註四卷 (清)李陳玉?#123;註集部第1302冊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一年魏學渠刻本離騷草木史十卷 (清)周拱辰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初聖雨齋刻嘉慶八年印本 楚辭通釋十四卷末一卷 (清)王夫之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船山遺書本天問補注一卷 (清)毛奇齡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 楚辭新集註八卷附楚懷襄二王在位事蹟考一卷 (清)屈復集註集部第1302冊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年居易堂刻本 屈原賦戴氏注七卷通釋二卷 (清)戴震注集部第1302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 屈原賦戴氏注音義三卷 (清)汪梧鳳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 屈辭精義六卷 (清)陳本禮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清嘉慶刻本 屈騷指掌四卷 (清)胡文英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楚詞釋十一卷王闓咦? 集部第1302冊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屈賦微二卷馬其昶撰集部第1302冊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二年集虛草堂刻本 枚叔集一卷 (漢)枚乘撰 (清)丁晏輯集部第1303冊影印清宣統三年丁氏鉛印漢魏六朝名家集本 校蔡中郎集疏證十卷外集疏證一卷 (漢)蔡邕撰 (清)吳志忠疏證集部第1303冊影印國家圖書館藏稿本蔡中郎文集補一卷 (漢)蔡邕撰 (清)吳志忠輯集部第1303冊影印國家圖書館藏稿本 蜀丞相諸葛亮文集六卷(存卷四至卷六) (三國蜀)諸葛亮撰集部第1303冊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正德十二年閻欽刻本 曹集考異十二卷 (三國魏)曹植撰 (清)朱緒曾考異集部第1303冊影印民國三年蔣氏慎修書屋鉛印金陵叢書本 曹子建集十卷逸文一卷 (三國魏)曹植撰 (清)丁晏詮評集部第1303冊影印清宣統三年丁氏鉛印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陸士衡文集十卷 (晉)陸機撰集部第1304冊影印宛委別藏清本 支道林集一卷 (晉)釋支遁撰 (明)皇甫涍輯集部第1304冊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末吳家騆刻本 支道林外集一卷 (晉)釋支遁撰 (明)史玄輯集部第1304冊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末吳家騆刻本 陶淵明詩一卷雜文一卷 (晉)陶潛撰 (宋)曾集輯集部第1304冊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紹熙三年刻本 陶靖節先生詩注四卷補注一卷 (晉)陶潛撰 (宋)湯漢注集部第1304冊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祐元年刻本 ?#123;注陶淵明集十卷總論一卷 (晉)陶潛撰 (宋)湯漢等?#123;注 (元)李公煥輯集部第1304冊影印浙江圖書館藏元刻本 靖節先生集十卷首一卷諸本評陶彚集一卷年譜考異二卷 (晉)陶潛撰 (清)陶澍集注集部第1304冊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年周詒樸刻本 謝康樂集四卷 (南朝宋)謝靈咦?(明)沈啓原輯集部第1304冊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一年沈啓原刻本 梁江文通集十卷 (南朝梁)江淹撰 (明)胡之驥注集部第1304冊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哀江南賦注一卷 (北周)庾信撰王闓咦? 集部第1304冊影印南京圖書館藏稿本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文汇读书周报》2008-11-21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邓可因 邓广铭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是多年要好的老友。邓广铭先生对季先生担任总编纂的《存目丛书》的出版提出批评,使有的人担心会不会影响两人的友情。但在丛书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上,季先生还特别谈到,邓先生、宿先生发表的批评文章,用意都是好的,让大家要正确对待。应该说,学术上的争论是为促进学术的发展,是不会伤害年深日久的友谊的。 1994年,父亲邓广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已是87岁高龄,为使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工作走一条正路,他写了一篇《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不宜刊行》的文章,发表于该年7月29日《光明日报》的《读书与出版》专刊,引起文史学界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在文中,他举出清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列入“存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避免重复而把一些书列入“存目”;第二类是被纂修人员判定为伪冒的书籍,其判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准确的;第三类是因内容不符合纂修人员的价值观念而被列入“存目”的,但这些书也未必都符合我们今日的价值观念。因此“存目”中值得印行的数量有限,不值得浪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将其全部印行。 他在文中建议,要严格区分“国粹”与“国渣”,取优汰劣,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审查鉴别,将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编一套《四库全书存目选本丛书》,并重新为每一本书写一篇“平反提要”。 在发表文章之初,父亲就对我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从前一年就开始筹措了。主办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姓刘的教授,已筹措到600万元资金(出一集需5万元,要出1600集),并已造了一定的舆论声势,李鹏等都为它题了字。父亲说,在这种情况下,唱此反调,很难说能起到多大作用,但他不能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父亲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论战。虽然《存目丛书》还是陆续出版了,但是父亲以对学术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毅然发难。我感到他的这种精神实是可佩的。 文章发表后,《瞭望》杂志的副总编辑陈四益访问了父亲,写了两千多字的文章《〈四库全书存目〉及其他》,署了叶芝余的笔名,刊登在《瞭望》第37期(1994年9月12日)。他开始就说,读了邓广铭先生的文章,“精神为之一振,觉得北大毕竟有人。”接着他说,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方作了热热闹闹的高调宣传之后,父亲“敢于力排众议,不仅需要见识,而且需要勇气”。他同意父亲对存目书籍的分析,他说:“把尚存的4000余种、6万余卷《四库》存目之书,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印出,并称之为‘全世界最后一笔、最大一宗文化遗产’,岂不是要愧对前人,遗讥来者?就说这‘全世界最后一笔、最大一宗文化遗产’的提法也不通之至。人类社会并未终结,人类文化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全)_0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全) 周官说二卷补三卷清庄存与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八年味经斋刻道光七年增修汇印味经斋遗书本周礼军赋说四卷清王鸣盛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沟洫疆理小记一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通艺录本周礼摘笺五卷清李调元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李氏万卷楼刻函海本周礼汉读考六卷清段玉裁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 周官臆测六卷叙录一卷清孔广林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孔丛伯说经五稿本周官心解二十八卷清蒋载康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一年经篚堂刻本【第81册】经部礼类 周礼畿内授田考实一卷清胡匡衷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一年吴氏刻蛰园丛书本周礼序官考一卷清陈大庚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四年刻借月山房汇抄本周官指掌五卷清庄有可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 周礼学二卷清王聘珍撰影印清光锗十四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周礼故书考一卷清程际盛撰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刻三礼郑注考本 周官故书考四卷清徐养原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陆氏刻湖州丛书本

周礼故书疏证六卷清宋世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六年徐士銮补刻确山所著书本周礼学一卷清沈梦兰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祁县县署刻所愿学斋书钞本周官恒解六卷清刘沅辑注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刻后印本 周礼补注六卷清吕飞鹏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吕氏立诚轩刻本 周礼释注二卷清丁晏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周礼注疏小笺五卷清曾钊撰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刻本 周礼札记一卷清潘任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年木活字印希郑堂丛书本 【第82册】经部礼类 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上)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 【第83册】经部礼类 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中)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 【第84册】经部礼类 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下)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 【第85册】经部礼类 九旗古义述二卷清孙诒让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二

注释要求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序言”,第1页。 (2)序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三联书店,1988,第2页。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第2页。 (3)责任者层次关系复杂时,可以通过叙述表明对序言的引证。为了表述紧凑和语气连贯,责任者与文献题名之间的冒号可省去,出版信息可括注起来。 示例: 见戴逸为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编、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所作的序,第2页。 4.古籍 (1)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 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下同。页码应注明a、b面。

续修四库全书总集书目(DOC)

集部第1578-80冊:唐寫本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存二十四卷) 影印唐寫本集部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清)汪師韓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考異四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清)梁章鉅撰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集部第1581冊 21-410 集部第1582冊:文選笺證三十二卷(清)胡紹煐撰影印清光緒劉世珩刻聚學軒叢書第五集本 27-481 绩溪胡绍煐。紹煐病李选择焉不精,而欲补段玉裁、王念孙治文选所未及者,二十余载,最后厘为三十二卷,,有朱右曾序以及自序。咸丰间刻即毁,仅存钞本同治十二年。其子小泉以钞本伪夺,属族父培系为校勘。 集部第1582冊:文館詞林一千卷(存三十卷)(唐)許敬宗撰影印民國三年張鈞衡刻適園叢書第三集本 152卷诗十二人部9赠答一:四言亲属赠答,夫妇赠答 156-158卷157卷诗十七人部十四赠答六杂赠答三158卷诗十八人部十五赠答杂赠答四 160卷诗廿礼部二释奠下四言 346卷颂十六礼部五巡幸347卷 414卷七四七体 452卷碑三十二百官二十二将军二 453卷碑三十三百官二十三将军三 457卷碑三十七百官二十七都督一 459卷碑三十九百官二十九都督三 662卷诏(伐) 664-670卷664卷诏(抚)665卷诏三十五赦宥一666卷诏令三十六赦宥二667卷诏三十七赦宥三668卷诏令(赦诏)669卷诏三十九赦宥五670卷诏四十赦宥六 691卷(敕)诫励贡举除授黜免 695 卷移都毁废祭祀崇学田农政事举士赏罚军令赦令杂令(令)699 卷教四恤亡裒贤显节终复毁废祷祀崇法 残简敕表 集部第1582冊:文苑英華纂要八十四卷(宋)高似孫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 集部第1583-88冊:七十二家集三百四十六卷附錄七十二卷(明)張燮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提要:明张xian 是编凡七十二家。周一人汉十二人魏七人晋是一人宋五人齐二人梁十八人,陈五人北魏二人北齐二人北周二人隋五人,其所取材除各史籍该著

续修四库全书 子部书目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书目 子部第931册新编孔子家语句解十卷 子部第931册孔子家语考次不分卷(明)刘宗周撰 子部第931册家语证伪十一卷(清)范家相撰 子部第931册家语疏证六卷(清)孙志祖撰 子部第931册孔子集语十七卷(清)孙星衍辑 子部第931册圣门十六子书不分卷(清)冯云鹓辑 子部第932册新编颜子五卷(元)李纯仁辑 子部第932册子思子七卷(清)黄以周辑解 子部第932册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四卷简朝亮撰 子部第932册曾子注释四卷叙录一卷(清)阮元撰 子部第932册曾子家语六卷(清)王定安辑 子部第932册孟子外书四篇四卷(宋)刘攽注 子部第932册荀子考异一卷(宋)钱佃撰 子部第932册荀子评注三十二篇(清)傅山撰 子部第932册荀子微言一卷(清)惠栋撰 子部第932册荀子集解二十卷考证一卷王先谦撰 子部第932册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题(汉)孔鲋撰(宋)宋咸注 子部第933册贾子次诂十六卷叙录一卷(清)王耕心撰 子部第933册法言义疏二十卷汪荣宝撰 子部第933册潜夫论十卷(清)汪继培笺 子部第933册忠经详解一卷题(汉)马融撰(汉)郑玄注(明)陶原良详解子部第933册中说考七卷(明)崔铣撰 子部第933-934册太极图说论十四卷(清)王嗣槐撰 子部第934册周子通书训义一卷(元)保八撰 子部第934册新刊正蒙解四卷(明)刘儓撰 子部第934册吕氏乡约一卷乡仪一卷(宋)吕大钧撰 子部第934册安正忘筌集二卷(宋)潘植撰 子部第934册泳斋近思录衍注十四卷(宋)杨伯岩撰 子部第934册近思录集解十四卷(宋)叶釆撰 子部第934-935册近思录补注十四卷(清)陈沆撰 子部第935册陆氏家制一卷(宋)陆九韶撰 子部第935册资世通训一卷(明)朱元璋撰 子部第935册浦江郑氏家范一卷(明)郑涛撰 子部第935册圣学心法四卷(明)朱棣撰 子部第935册薛文清公要言三卷(明)薛瑄撰(明)谷中虚辑 子部第935-936册五伦书六十二卷(明)朱瞻基撰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文匯讀書週報》2008-11-21 關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一場爭論 鄧可因 鄧廣銘先生和季羨林先生是多年要好的老友。鄧廣銘先生對季先生擔任總編纂的《存目叢書》的出版提出批評,使有的人擔心會不會影響兩人的友情。但在叢書編委會的一次會議上,季先生還特別談到,鄧先生、宿先生發表的批評文章,用意都是好的,讓大家要正確對待。應該說,學術上的爭論是為促進學術的發展,是不會傷害年深日久的友誼的。1994年,父親鄧廣銘(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已是87歲高齡,為使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工作走一條正路,他寫了一篇《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不宜刊行》的文章,發表於該年7月29日《光明日報》的《讀書與出版》專刊,引起文史學界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 在文中,他舉出清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列入“存目”的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避免重複而把一些書列入“存目”;第二類是被纂修人員判定為偽冒的書籍,其判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準確的;第三類是因內容不符合纂修人員的價值觀念而被列入“存目”的,但這些書也未必都符合我們今日的價值觀念。因此“存目”中值得印行的數量有限,不值得浪費很大的財力物力將其全部印行。 他在文中建議,要嚴格區分“國粹”與“國渣”,取優汰劣,組織專家學者認真審查鑒別,將真正有價值的書籍編一套《四庫全書存目選本叢書》,並重新為每一本書寫一篇“平反提要”。 在發表文章之初,父親就對我說,這套叢書的出版,從前一年就開始籌措了。主辦人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位姓劉的教授,已籌措到600萬元資金(出一集需5萬元,要出1600集),並已造了一定的輿論聲勢,李鵬等都為它題了字。父親說,在這種情況下,唱此反調,很難說能起到多大作用,但他不能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是父親生前所做的最後一次論戰。雖然《存目叢書》還是陸續出版了,但是父親以對學術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毅然發難。我感到他的這種精神實是可佩的。 文章發表後,《瞭望》雜誌的副總編輯陳四益訪問了父親,寫了兩千多字的文章《〈四庫全書存目〉及其他》,署了葉芝餘的筆名,刊登在《瞭望》第37期(1994年9月12日)。他開始就說,讀了鄧廣銘先生的文章,“精神為之一振,覺得北大畢竟有人。”接著他說,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編纂方作了熱熱鬧鬧的高調宣傳之後,父親“敢於力排眾議,不僅需要見識,而且需要勇氣”。他同意父親對存目書籍的分析,他說:“把尚存的4000餘種、6萬餘卷《四庫》存目之書,不分青

说说读书这件事

说说读书这件事儿 我甚少读书。但还读过几本书,说不上深究,也谈不上透彻,只是觉得喜欢,好奇,就好像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牧野,暖风薰薰,温暖祥和,邂逅一首曲子,沁人心脾,诗般浪漫,邂逅一个人,微笑蔓延,眼波流转,怦然心动。我也很少写读后感,总觉得太过正式,对我来说,读后感可以是一小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总之,能从其中收获和感悟一些东西,都是值得的。 先说说季羡林先生的《谈写作》。前些时候读季老先生的作品,应该说纯属偶然。季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范围很广,国内罕见,发表了众多散文,他译文多篇,曾任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他的100多部著作已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听闻季老的大名却一直未能拜读,无独有偶,说起来还与自己的爱好有点关系,因为闲时喜欢写写文字,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很业余。我写文很随性,有感则写,毫无章法可言。《谈写作》季老先生说他自己主张写作“惨

淡经营”,何以惨淡经营?我自己的理解:真实自然,有感则发,忌刻意遣词造句,无病呻吟。他说,凡是没有使他感动的事物,绝不下笔去写。这点我也是认同的,暂不谈学术论文之类的研究性的文章,就拿散文来说,身边的琐事就是很好的素材,只有打动自己的事物才能去感动别人,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虽初次拜读季老的作品,他的文章读的也不多,但是可以从他的文章中感觉得到他是一个严谨而又谦卑的人,只有严谨认真才能作出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来,也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成就自己。读书不只是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来成就自己,如何处世,如何做人,这才是大道理。 毕淑敏的散文,我只读过两本,一本《风不能把阳光打败》,其中收录了很多关于励志的故事,读后让人明理豁达,感动释怀,另一本《话说女人》,又从她眼中看到了不同的女人关于生活、情感、人生的故事,还有她自己的理解和剖析,当然,对于书中的观点,我还是有点小小的异议,毕竟谁都会摆摆大道理,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有时候我们确实有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嫌疑。当然了,这种理性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提倡,去弘扬的,把不堪的过去画下句点,开始新的人生,或许这也是对自己最好

四库未收书籍及续修四库全书简介

续修四库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库全书》从1994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到2002年4月完成了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从《四库全书》到《续修四库全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四库全书》编成以来,数代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曾多次倡议续修。清嘉庆初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利用职务之便,在江南陆续采购《四库》未收书170多种,向朝庭进呈,并撰写《四库未收书提要》。这可以说是乾隆以后对《四库全书》拟加补修的开端。光绪十五年(1889),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上书提议“重新开馆,续纂前书”;此后,喻长霖、孙同康等也都有续修之议。1919年,叶恭绰等赴欧洲考察回国,动议影印《四库全书》,金梁复以为“书不易续,目则易修”,建议将“二百年来新出书籍”,“始存其目,以待后来”。二者皆因乱世未果。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计划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销售赢余“请海内通人,选择四库存目及未收书,刊为续编”。1928年,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属的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拟利用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将续修《四库》之事列为课题,并开始购求古书。同年12月15日,当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也曾提出“拟垫私财”对《四库全书》进行影印、增补、续修的倡议。但其后因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华北,时局动荡,续修之事也就逐渐停息,只有北平的一些中国学者为续修撰写了相当一部分乾隆以后着述的提要,总算为近百年来未能实现的各种动议、各种筹划留下来一些实绩、一点见证。 续修《四库全书》之所以必要,还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中国学术又积聚了大量重要的成果。清中期的“乾嘉之学”是清代学术中最具特色的,其代表人物如纪晓岚、戴震等均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受编纂体制的限制,他们的着作不可能收入《全书》。清后期,尤其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文化学术因受国势陵替的刺激和西方思想的冲击而另辟新境,新思潮层出不穷,形成从魏源到章太炎为代表的“新学”;加上散失海外的古籍善本回归本土,考古发掘使竹简帛书重见天日,秘藏民间和以稿本形式流传的优秀着作不断面世。以上这些数量可观的古籍,都还来不及进行系统整理。通过编纂、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既可为《四库全书》匡谬补缺,又能继往开来,对清代乾嘉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学术文化发展进行新的归纳总结。 《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既包括对《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也包括《四库全书》成书后着述的续选。补选之书主要是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书籍;四库馆臣对戏曲、小说持鄙视态度未予收入,此次编选根据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择优选收,这也是“续修”具有开创意义之处。对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图书,尽可能选收各学术门类和流派的代表性着作,主要是清代中期以纪晓岚、戴震、翁方纲、彭元瑞、任大椿、孙希旦、王念孙、阮元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派”着作,清后期以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着作。此外,新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收。《续修四库全书》总共收书5213种,比《四库全书》增加51%。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曾向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82家藏书单位商借底本,每种入选图书,均选取最佳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为四库馆臣所未见。这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 《续修四库全书》沿袭《四库全书》体例,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绿、红、蓝、赭四色装饰封面,16开本、精装1800册,分经部260 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荟萃于此。 由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历时7年,于2001年底编纂

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_0

---------------------------------------------------------------最新资料推荐------------------------------------------------------ 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后世因称李昌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祖籍陇西,故自称陇西长吉。 李贺少为诗章,十五六岁时,以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 凡少年得意者,大都命运多蹇。 早岁,李贺受到前辈皇甫湜、韩愈的奖掖。 当是时,李贺意气风发,应进士第,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诋毁者怕其争名,遂攻击他不避父讳。 为此,名震一时的大文学家韩愈为其鸣不平,作《讳辨》回击诋毁李贺者,然贺终不能登第。 后来,李贺入京任从九品的奉礼郎,官微俸薄,因困顿无援多有不平之气。 在京时,李贺住崇义里,与名士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成为密友。 三年后,李贺辞官离开长安回昌谷老家。 然贫无以继,遂赴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好友张彻。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 27 岁英年早逝。 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李贺曾将手编诗集四编付于好友沈子明,收诗 233 首。 稍后,李商隐亦称李贺诗存四卷。 1 / 12

很有意思的是,杜牧与沈子明亦为至友;贺姊嫁给王氏,李商隐亦娶王氏之女。 杜牧、李商隐的生活年代虽略晚于李贺,但由于他们与李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其说法可信。 据此可知,后世流传的李贺诗集实出自李贺之手,基本上保持了李贺诗集的原貌。 亦可知,李贺诗名实播自唐代,得力于沈子明、杜牧、李商隐等人。 宋代以后,李贺诗名鹊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北宋初传的《李贺集》为四卷,诗为 219 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但篇目、篇数、编次略有不同。 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加《外集》一卷,收诗 22 首,与四卷本合计,共 241 首。 五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名为《李长吉文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李贺诗最早的注本为南宋吴正子的笺注本。 以后,不同的注本相继问世,相比较而言,以清人王琦注本较为完备。 王琦视野开阔,其《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论文 1.吴增祺:《清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 2. 王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3. 陈怀《清史要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4. 诸葛汝辑《清史辑要》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志书店,1926年初版 7. 官修《清史稿》 8. 孟森《清朝前纪》商务印书馆,1930年 9. 萧一山《清代通史》、《清代史》 10. 李法章《太平天国志》华新书社,1923年 11.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 12.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14.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28年 15. 孟森《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清史部分) 16.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清初史料四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1932、 1933年 17. 谢国桢《顾宁人先生学谱》、《黄梨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商务印书馆,1930、 1932、1934年 18.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 19. 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开明书店,1948年 20. 郑天挺《清史探微》1946年 21. 《明清史料》甲编至癸编 22.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商务印书馆,1931、1934年 23. 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中国近百年史资料续编》中华书局,1926、1933年 24. 王钟麒《天平天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 25. 简又文《天平天国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 26. 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太平天国杂记》第2辑 27. 郭庭以《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商务印书馆, 1946年 28.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丛考》正中书局,1943 年;《太平天国史考证集》独立出版社,1948年;《捻军的运动战》商务印书馆,1939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将大量不符合清王朝统治需要和价值标准的历代典籍摒弃在外,仅列为存目者即达6793种、93551卷。历经300年来的天灾人祸,存目之书亡失严重,现存4000余种、6万余卷,分藏在全国200多个图书馆,三成以上已成孤本。1992年夏,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正式提出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计划,1992年12月23日获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项目。1993年1月组成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由季羡林担任总编纂,有全国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台湾、日本、美国等地的近百位文史专家和古籍学者参加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开始编纂工作。 存目编辑 根据《四库全书》卷首所载乾隆帝有关编纂工作的历次上谕和凡例,当时四库馆臣将内府所藏和全国各地督抚学政及私家进献的图书中,含有批评清王朝统治内容者,含有反礼教、反传统或宣传异端倾向者,“未越群流”的平庸之书、“归于小道”的无谓之书、“难以考信”的伪托之书,以及著作时代切近者、重复之书均列为存目。 出版编辑 但存目之书珍品杂陈,琳琅满目,为尊重历史、保存文献,1992年中国古籍整理委员会提出搜辑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于1997年10月全部完成,历时五年。该书共收录散藏于国内外116所图书馆、博物馆及少数私人藏书家手中的四库存目书4508部中,其中宋刻本15种,宋写本1种,元刻本21种,明刻本2152种,明抄本127种,清刻本1634种,清抄本330种、稿本22种,有三成以上为孤本或稀见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收录734种,史部收录1086种,子部收录1253种,集部收录1435种。卷帙浩繁,洵为大观。1997年10月由齐鲁书社影印出版,16开精装1200册。 编纂方针与原则编辑 编纂工作以“尊重历史,保存文献”为总方针。 首先是普遍调查,尽数收集。通过《中国丛书综书》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其他藏书目录提供的线索,并借助各地同仁的力量对全世界200余家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所藏四库存目书进行大规模的查访,在此基础上编定工作目录。这一工作十分有成效,发现了不少极为稀见甚至早为有关专家宣布失传的古籍。例如明代茅元仪《青油史漫》二卷,任道斌先生《茅元仪著述知见录》(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排印本)认为“今佚”,现在发现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台湾中央图书馆有明崇祯刻本。又清代曹溶的《倦圃的植记》三卷,是一部园艺方面有价值的书,农学史家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1964年农业出版社排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第01册-001页顾与治诗集 第01册-077页懒斋别集 第01册-323页祓园集文诗词 第01册-422页诒清堂集 第02册-001页安雅堂诗文集重刻安雅堂文集安雅章书启安雅堂末刻稿入蜀集二乡亭词祭皋陶 第02册-452页秋笳集 第02册-549页林下词选 第03册-001页林卧遥集千迭波余续编补遗庚辰匝岁杂感诗辛巳匝岁杂感诗 第03册-445页吴山鷇音 第03册-573页欣然堂集 第04册-001页怀舫诗集续集别集怀舫词别集怀舫杂著恭纪圣恩诗怀舫集续弹词怀舫自述杂曲 第04册-355页古今翰苑琼琚 第05册-001页世恩堂诗集词集经进集 第05册-393页别本莲洋年谱附录 第05册-591页陈清端公文集 第06册-001页恕谷后集续刻 第06册-141页菀青集 第06册-357页畏垒山人诗集乙未亭诗集畏垒山人文集 第06册-461页楼邨诗集 第06册-661页苍雪山房稿 第07册-001页南园诗钞 第07册-060页华鄂堂诗藁附硏山十咏 第07册-087页圭美堂集 第07册-339页吾庐先生遗书 第07册-526页三华集附豫章书院唱和诗 第07册-659页小兰陔诗集 第08册-001页若庵集 第08册-130页金闇斋先生集 第08册-287页蔗尾诗集文集 第08册-420页蓝户部集 第09册-001页江湖闲吟 第09册-150页在亭丛藳咏归亭诗钞 第09册-399页质园诗集 第10册-001页憨休和尚敲空遗响 第10册-171页隐拙斋集续集 第10册-623页燕川集 第11册-001页六朝选诗定论 第11册-393页士林诗选 第11册-493页唐文鉴 第12册-001页雅音会编

中国古典文献学

1,试简要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 2,试简要介绍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 四、阐述题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 可以《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也可以是其它作品,只要线索清晰,观点正确即可。 1,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 2,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2001年。 1,试简述总集和别集的关系。 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 1,试简述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 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因之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 2,试简述判别善本不主要方法。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多者。(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

四库全书总叙

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就史书应该遵守的规律而言,描述事件应该尽可能简略,而考据求证则应该尽可能详尽,没有比《春秋》描述更简略,没有比《左传》考据更详实的了.鲁国史书中记载了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孔子通过这些描述判断其中的是非,然后才能用一两个字暗寓褒贬.这就是写史书需要考证的.左丘明撰写《左传》,后人阅读事情的始末,判定是非,然后才能理解字里行间暗寓的褒贬,这就是读史书需要考证的.如果没有这些事情的记录,即使是孔圣人也写不出春秋;如果不知道这些事迹,即使是孔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其中的人物有所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儒者喜欢大言,动不动就舍弃史传来求读经典,这样必然是不通的.有些人能读通,也必然是私下里阅读史传,然后假称没有借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后世称为绝作,却不知道它的前身先是《长编》,然后是《考异》.高似孙《纬略》,记载在他的《与宋敏求书》中,说到洛八年,才完成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个朝代.关于唐朝的文字尤其多,按照年月依次编辑为草稿,把四丈作为一卷的话,总数不下六七百卷.也有人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一件事情要援引三四个出处才编纂成,用了二百二十个人所著的各种杂史和参考书.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李焘《巽岩集》中也说张新甫曾经看到洛阳有《资治通鉴》的草稿,塞满了两间屋子.(李焘的这本集子现在已经失传了,这里是根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转述他父亲马廷鸾的话.)现在看这本书,例如“淖方成祸水”的话是出自《飞燕外传》,“张彖冰山”的话则出自《开元天宝遗事》,还有一些小说也没有落下.但是从古至今的著录,在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分配目录,必然有缘故.

《四库禁毁书丛刊》介绍

四库禁毁书丛刊 出版时间:1997-6-21 出版:北京出版社 主编:王钟翰 规格:16开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缘起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三项与四库全书有关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相继在中国启动。本《四库禁毁书丛刊》是紧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后开始编篡的。三项工程以其耗资的巨大,投入力量的惊人,而成为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其将生产的丰硕成果和影响无疑将栽入史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著作大国,两千多年来典册如林,汗牛充栋。据历代各种书目的不完全统计,从汉朝到清朝,共印行古籍一八一七○○多部(种),含二三六七○○○多卷,仅清朝就占其中的大半。加上没有印行、不及流传和没有列入书目的古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这是我们祖先和文化知识最宝贵的积累和他拉的精神智慧最鲜明的表现。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而深刻的。它们在天壤间幸存并得以流传,是一个长期非常艰辛的过程。除价值不高被自然淘汰和保存手段薄弱被蚀损、自生自灭外,还饱受天灾和兵火的摧残,更严重的是多次遭到政治上大规模的禁毁。 政治上的禁毁,是书籍内容和作者与当时专制朝廷的统治以及忌讳发生矛盾的结果。战国秦孝公时商鞅采取法家的治国方法,焚烧《诗》《书》而表彰法令,开中国古代禁毁书的先河。秦始皇时,丞相李斯主持尽焚秦史以外的六国史书与民间收藏的《诗》《书》等,是古代典籍的一次大厄。秦以后历代断断续续地实行过禁书措施。入明后,禁毁书籍步入一个新阶段:从西汉独尊儒术后,明太祖第一次删节儒家经典《孟子》,印行《孟子节文》;明廷因政治等原因或其他细故杀害不少文士,被杀害者著作牵连被禁;终明一代的禁书事件频繁发生,持续不段。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更大规模的禁毁书籍发生在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在即位初,曾颁布谕旨征书,其出发点是遵循“稽古右文”,“崇儒立道”,“聿资治理”,“垂范方来”的传统,要求充实内库庋藏。随着办理征书三十余年之久,乾隆遭遇的政治矛盾日益增多,了解各种著述情况更加深入,积累统治经验亦更加丰富,因而他的思想随之发生变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下令开馆篡修《四库全书》,“假右文稽古之名,行铲除嫌忌之宝”(历史学家黄云眉语),标榜文治,寓禁于征,即利用篡修《四库全书》之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调图书,进行严格审查,有删改,有抽毁,有全毁,对收藏禁书者严惩不贷。这些措施,首先主要针对书中记述明清两代为满族统治者所嫌恶讳言之事,鼓吹反清民族观念,触犯封建礼制,违反程朱理学的内容,因而严惩作者及其子嗣甚至追究已故的作者,掘墓戮尸,惩办后人。其次,即对作者,因人废言,认为作者犯上,则不问其言有无不当,均加以毁弃,以将某一作者言谕全部清除净尽而始快。而这个过程中,皇上的督催,督抚的操持,府县的经办,教职左杂的奔走查访,举国侧目而视,上下告讦成风。在查获确有反清内容的著作及其作者的同时,其它不少禁毁案件不免捕风捉影,深文周纳,小题大做,宁滥勿纵,频频制造多起惨无人道的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二十年中,全毁书二千四百多种,抽毁书四百多种,共约三千种,删改书无法计算,禁毁书籍总数在十万部以上,因惧祸而私自毁弃者尚不在其内,销毁版片八万余块,杀害士人和其他无辜者经以及惩办亲属难以计数。 四库禁毁书是篡修《四库全书》其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集部有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区一些作者的总集,更多的是某个作者,包括一些文学派创始人的别集,有成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