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 .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仁”的学说(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②“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3、文化教育贡献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④、整理编订“六经”

4、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相依)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2、为无为,则无不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四、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过程:

1)政治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

3)教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中央: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影响: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2、结果:

四、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

1、历史背景

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4、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

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6.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2)思想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王阳明(明朝):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创始人。

2)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

1)内容相同:

①“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②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3)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3)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2)哲学范畴不同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①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②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清)

1、消极

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2、积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1、政治:封建制度盛极而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3、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4、阶级: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末进步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2、思想主张

1)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材料一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2)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材料三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四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关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3)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材料五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书》

材料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3)评价

(1)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作用。

2、顾炎武

1)生平著作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主张: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材料三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日知录》

3)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著作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2)思想主张

(1)唯物论: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材料一“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气者,理之依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王夫之《读通鉴论》

(2)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以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材料二“行先知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王夫之《尚书引义》(3)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 内则是息矣。——王夫之《思问录篇》

3)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②农工商皆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①倡导经世致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②事物是可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局限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摇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关注国计民生、注重实践和考察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

魏晋隋唐(面临挑战)---宋明(官方哲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思想体系)

思想演变规律

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线索

产生前5C中叶以后(奴隶制)

古希腊人文思想、智者学派等

发展14-17C(近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C

17-18C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的起源

一、人文精神

基本涵义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精神”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基本特征为:

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什么是智者学派

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这些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原因):

(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

(2)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

(3)思想文化:希腊人具有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希腊人重视海外贸易,易形成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的思想观念;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普罗泰格拉

2)探索主题(对象):人和人类社会

3)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它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评价:

(1)积极:强调人的作用、否定神的意志,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忽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内心的美德。

3、影响: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不同点: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作用,忽视社会道德。

苏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道德对人作用,认为美德即知识。

四、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观点:

根据智慧品德(出身)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

4、评价: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亚里士多德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2、观点: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真理高于一切。

3、地位影响: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航路的开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十四五世纪

2、原因:

1)经济上:

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2)政治上:

工商业主掌握了城市的权力,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位置上: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处在西方贸易(金融)的中心地位。

3、具体表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繁荣

4、影响:

1)阶级关系: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思想领域: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含义:是公元14——17世纪,初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反封建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2、时间:14—17世纪

3、原因:

1)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阶级基础)

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教育和思想文化, 压抑了人和人性。(社会背景)

4、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人才);古代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的遗产。(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1)主张: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自由,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

2)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

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等级观念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现世幸福与享受自由平等冒险、理性、科学

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

1)文学领域(三杰)

1)但丁

①代表作:《神曲》

②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薄伽丘

①代表作:《十日谈》

②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3)彼特拉克

①代表作:《歌集》

②最早提出“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领域-绘画

(1)达·芬奇

①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②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性的肯定。

2)拉斐尔

拉斐尔的绘画代表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他在其一生短暂的37年中创作了数不清的天主教主题绘画和其他神话及世俗主题的绘画,而其创作的众多美丽的“圣母画像”则更是世人为之倾倒的艺苑奇葩、画坛绝笔。

事迹:“画圣”;擅长画圣母像;《西斯廷圣母》

3)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琪罗,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作品:擅长雕塑绘画;创造专注人体,表现人的力、美及精神;《大卫》《摩西》。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作品的共性?

题材:大多为宗教题材;

特色:都采用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

精神:都体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其关注点是人性,而非神性;

6、文艺复兴的扩展

1)时间: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2)成就: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

3)代表人物:

1)文学:莎士比亚(英)四大悲剧、喜剧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堂吉柯德》

伊拉斯谟(德)《愚人颂》

2)科学领域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

①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②开普勒: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③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

④布鲁诺:宇宙无中心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

7、如何评价文艺复兴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启蒙运动打下基础。

②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果成为人类的的宝贵财富。

③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16C)

1、背景:

1)根本: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新君主制的发展。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矛盾。

德国是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宗教上:天主教会成为最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社会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5)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概况: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主要思想:

①因信称义,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一切)教皇和教会,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教士甚至教皇;

2)扩展:宗教改革在欧洲兴起,形成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教派——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3、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一个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

一种精神:人文精神共同影响:

解放思想,资本主义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

1)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概况

1.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内容: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3、斗争矛头(目的):反封建制度及天主教会

4.核心:理性(主义)

一般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所谓“理性”即人自己思考、判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强调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5、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兴起—英国(17世纪);高潮—法国(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扩展——欧洲其他国家(康德、德意志)

四、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思想主张

①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2、孟德斯鸠:

1)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分权制衡)。

③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2)意义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②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4)成功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卢梭:

1)主张:

(1)天赋人权

(2)人民主权(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3)社会契约论

(4)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五、德意志的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1、主张:

1)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非工具)。

3)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4)但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5)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2、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六、启蒙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2)、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2、不同:

1)发展阶段

文: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2)核心:

文:人文主义

启:理性主义

3)斗争对象:

文: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宗教神学)

启:封建专制统治及教权

4)斗争方式:

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启:直接反对

5)范围:

文: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启:源于英国,法国是高潮,扩展到欧洲等

6)影响:

文: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一、四大发明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1)材料:殷商: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春秋:竹木简牍、丝帛。

2)缺陷:(笨重、昂贵、不易获得、难以保留……)。

2、发明: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3、改进

1)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原料:树皮、破渔网、麻头、破布

制造工艺:制浆--制纸--晾干

2)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百度;平滑;细薄),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3)唐宋:产地增多,竹纸、皮纸成主要品种。

造纸术的外传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4、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文明的传播和继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隋唐之际,出现;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雕版印刷术的三费:费时、费力、费钱

2、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

新:变死字为活字, 变死版为活版

三省:省时、省力、省钱

三)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发明开始了冷兵器向热兵器发展时代

四)指南针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世界最早),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②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

五、四大发明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①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使骑士阶层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火药和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中国: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计算工具

1)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

2)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3)明朝时,珠算法传至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学成就

1、原因:

1)我们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

2)封建王朝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天文观测机构。

2、成就

1)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使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3)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

夏朝: 《夏小正》;

商朝:“殷历”;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五、农学(四大农书)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先进,政府的重视;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

政策: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

教育:发达的文化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主观因素: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八、中西方科技发展上的差异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诗经》到唐诗

1、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诗经》(孔子编订):

2、时限:西周-春秋中期

3、内容:风——各地方民歌民谣

雅——正统宫廷乐曲

颂——宗庙祭祀的颂歌

3)特点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主义。

4)地位及影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战国——楚辞(骚体--诗歌体裁)

1)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代表及作品:屈原《离骚》

3)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多用语气词“兮”;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4)《离骚》的地位:创楚辞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开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源头

《诗经》、楚辞并称为“风”、“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汉朝——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兴起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统治者田猎、巡游之风盛行。

3、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代表及作品: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

四、唐朝——诗歌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2、原因

1)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环境)②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

3)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3.概况:

1)初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1)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盛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1)边塞诗

①特点:主要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②代表:高适、岑参

2)山水(田园)诗

①特点:主要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②代表:孟浩然、王维

3)“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以抒情为主。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浓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

3)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的疾苦。

代表作: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4)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杜牧、李商隐(小李杜)

四、唐朝——诗歌

1、简介: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五、宋朝——词

1、起源: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3、宋词派别、代表及风格:

1)婉约派:

①代表:柳永(北)李清照(两宋之交)

②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2)豪放派:

①苏轼(北)辛弃疾(南)(合称“苏辛”

②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六、元曲:

1、发展阶段及特点:

1)散曲:

(1)发展阶段: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2)散曲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2)元曲:

1)含义: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2、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1)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被誉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

(1)特点:压抑愁闷

(2)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词曲在宋元流行的主要原因

(1)经济:随着商业发展、城市的繁荣。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通俗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古 书中称“封”或“封建”) 1、目的:为了有效巩固西周统治(“封邦建国, 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地区:王畿以外的地区,包括土地和人民。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周天子镇 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不是赋税) 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诸侯权力:获得土地和人民,封疆内再分封,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7、影响: (1)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于严密。 (2)消极: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相对的大宗小宗。 ③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关系: 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分封制通过宗法制得以维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③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四、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制订。不同等级贵族有不同的礼仪“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 同构、家国一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突出)(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内容 (1)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2)太尉: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 (3)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二、地方官制:郡县制 1、特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县 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评价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推恩令 (1)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地方设节度使 (1)实质: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