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Bobath疗法讲解

Bobath疗法讲解

Bobath疗法讲解
Bobath疗法讲解

一、概念

Bobath治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devei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病学者Karel Bobath及其夫人理学疗法士Beda 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疗效显著,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成立了专门的Bobath医院。目前正被世界各国康复医学工作者广泛应用。Bobath疗法给脑瘫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二、Bobath认识脑性瘫痪的基本观点

Bobath认为:脑瘫患儿和正常小儿不同,存在着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等多方面障碍,因而表现出复杂离奇的动作和各种异常姿势。这种异常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语言、性格、视觉、听觉、智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常重复出现,在一个脑瘫患儿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障碍的情况,称为“脑损伤综合征”。在治疗脑瘫时也发现随着运动功能改善,其他伴随障碍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Bobath认为治疗脑瘫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按照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治疗。

Bobath治疗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紧张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如乘车时突然停车,无意识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保持平衡动作,也可以在穴位时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按翻身、四爬、坐、站立等顺序进行。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反射性抑制手法包括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与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两种。

适应证:适用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与痉挛型脑瘫,头背屈、全身呈明显的伸展姿势,或者呈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严重者呈角弓反张的患儿。

抑制手法:使患儿呈自然地仰卧状态,训练师跪坐在患儿足下方,用一手先屈曲后头侧的下肢于腹部,然后再屈曲前头侧的下肢于患儿的腹部,使患儿两下肢屈曲后固定在训练师胸前(图22—4,A)。训练师再用双手握住患儿双手,并内收内旋后固定于患儿胸前(图22—4,B),然后训练师用一手托起患儿后头部,用另一手固定患儿双手,使患儿呈坐位,坐在训练师的双侧大腿上,这时患儿头前屈,膝关节、髋关节屈曲,形成一个全身屈曲状态(图22—4,C),然后训练师将患儿双侧下肢伸展,外展、使股角逐渐扩大。训练师用双脚压在患儿伸展、外展的双腿上,用双手握住患儿拇指,使患儿上肢屈曲、伸展、向上、向下、调节头部位置,使头部调节成直立正中位(图22—4,D)。

以上是反射性抑制全身伸展姿势的基本手法,在抑制伸展姿势的同时,也促进了屈曲的姿势,因而全身伸展或角弓反张的异常姿势得到了纠正,Bobath称这种抑制伸展的手法,由于头部、颈部躯干前屈,上肢内收内旋固定于胸前,屈髓、屈膝,恰似球形(图22-4,E)故称为抱球姿势,这种姿势可抑制全身伸展,促进屈曲、保持对称的姿势,利于上肢功能动作的形成。

22-4.GIF

适应证:本手法用全身屈曲姿势的脑瘫患者,或者患儿头前屈、脊柱弯曲成拱背状,或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R)影响,臀高头低,脊柱伸展不充分的患者。

抑制手法:首先使患儿呈俯卧位,双上肢向前方伸展,使头与脊柱形成一条直线,为了加强效果,训练师可用双手按在患儿背部,一手向头部方向,一手向骶尾部方向按压晃动,使患儿脊柱得到充分伸展(图22—5,A)。然后训练师移到患儿身体一侧(右侧为例),将右手从患儿胸前伸到左上肢处,并握住左上肢,并轻轻拖起,训练师的左手放在患儿臀部上方,起固定作用,这时右手轻轻摇动,左手用力按压,使屈曲的躯干逐渐伸展(图22—5,B)。当患儿脊柱伸展充分后,训练师移到患儿头上方,使患儿用肘关节支撑,抬高头部,使脊柱充分伸展,促进抗重力肌发育(图22—5、C),然后可用一侧肘支撑,一侧上皮向上伸展,训练师可轻轻上下抖动向上伸展的上肢,两侧交替进行,这种手法,利于脊柱伸展;利于头部调节,更利于抗重力肌的发育。如果患儿不能抬头,须训练师借助,用一手在固定患儿上臂的同时,用中指支撑患儿下颌,使其抬头,反复进行,使患儿体会抬头的感觉(图22—5,D)。

使脊柱伸展,是对屈曲姿势的最有力的抑制。为了加强效果,可使患儿仰卧。在腰部或骶尾部放上圆滚,可使躯干得到充分的伸展,因而屈曲的姿势得到了纠正。

以上是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的基本手法,可以说,抑制全身屈曲的基本手法就是用肘和手支撑体重的抬头姿势。在俯卧位用双肘和双手支撑体重的抬头姿势,恰似小狗俯卧时的姿势,因此又称小犬姿势(pappydo?sition)。这种姿势利于头部调节,抑制屈曲,可充分伸展脊柱。

22-5.GIF

二.关键点调节

所谓关键点调节是指训练师在患者身上特定部位进行的调节,使患者痉挛减轻,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的手法。Bobath把这个特定的部位称为关键点,效果最好的关键点在身体的近位端,以下为主要的关键点。

(一)头部关键点

1、使头部前屈、全身屈曲。可抑制全身伸展,促进全身屈曲姿势及屈曲运动(图22-6,A)。

2.使头部背屈、全身伸展,可抑制全身屈曲,促进全身伸展姿势及伸展运动(图22—6,B)

3.使头部左右回旋,可破坏与抑制全身屈曲与全身伸展姿势,促进脊柱旋转动作、利于四肢外展,外旋与内收内旋姿势的形成(图22—6,C)。

如果患儿痉挛严重或者有间歇性痉挛的患者,要避免直接在头部操作,应改在其他部位上进行调节。

22-6.GIF

1.使肩关节前屈、利于全身屈曲姿势的形成,同时抑制头背屈、抑制全身伸展姿势(图22—7,A)。

2.使肩关节后伸,全身形成伸展姿势,可抑制头前屈及全身屈曲的姿势,促进抗重力伸展(图22—7,B)。

一般多利用上肢,调节肩关节,而不在头部上进行调节,这样可防止发生痉挛。

3.使肩关节外展、上肢上举,利于脊柱、髋关节、下肢伸展、抑制全身屈曲姿势(图22—7,C)。

4.使上肢外展、外旋向脊柱后方伸展,可抑制屈肌痉挛,特别是颈部肌群与胸肌群,促进手指自发性伸展,这种调节,可在坐位与立位下进行(图22—7,D)。

5.使前臂外旋,可利于拇指外展及全手指的伸展。

22-7.GIF

1.屈曲下肢,促进髓关节外展外旋,踝关节背屈。

2.使下肢伸展外旋、促进双下肢外展,外旋,开大股角,纠正下肢交又及剪刀步态。

3.使足背屈,抑制下肢伸肌痉挛。促进踝关节背屈。

4.使骨盆后倾,坐位下使骨盆后倾,由于上部躯干代偿向前而促进屈曲姿势,立位时骨盆后倾,可促进全身伸展姿势。

5,使骨盆前倾,坐位时使骨盆前倾可促进躯干伸展,立位时骨盆前倾可使脊柱向前,促进全身伸展姿势。

(四)躯干的关键点调节

1.使躯干前屈,可抑制全身伸展姿势,使全身成屈曲的姿势,因而可促进全身屈曲姿势及屈曲运动。

2.使躯干后仰(屈),全身则形成伸展的姿势,抑制了屈曲姿势,促进了脊柱伸展姿势与伸展运动。

(五)各种体位下关键点调节

1.俯卧位

(1)头部、上肢、肩关节的伸展可促进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图22—8 A)。

(2)头部背屈、上肢水平外展,肩关节后伸,可促进脊柱伸展、手指伸展及下肢外展(图22—8,B)。

(3)头部背屈并向一侧旋转,这时可促进颜面侧下肢屈曲外展并向上肢方向移动(图22—8,C)。

22-8.GIF

2.仰卧位

(1)上肢向前方两手在胸前合拢。下肢外展,屈膝于腹部,这种调节可促进姿势对称。

(2)仰卧位屈髋、屈曲,可利于足背屈、纠正尖足。

3.坐位

(1)使下肢外展,两下肢伸展成坐位(长坐位或伸腿坐位),髋关节充分屈曲,可促进脊柱伸展和头部伸展(图22—9 A)。

(2)使上肢内收内旋,可使肩关节稳定,在拉起时或仰卧时便于头部的调节(图22—9,B)。

(3)在拉起时,手在前方按压胸骨使胸椎后突呈圆背状,可抑制颈部与肩关节后退(图22—9,C)。

(4)调节头部和上肢向前、抑制过度伸展的异常姿势,用于重度痉挛患者(图22—9,D)。

22-9.GIF

4.立位

(1)调节上肢向前、肩关节前屈、上胸部前屈,可抑制全身伸展,用于抑制手足徐动型脑瘫的伸肌痉挛(图22—10,A)。

(2)使上肢外展外旋,在躯干后方合拢,可抑制痉挛型脑瘫躯干、髋关节,下肢的痉挛,促进脊柱伸展、髓关节、下肢外展,外旋及伸展(图22—10,B)。

以上简要的介绍了各关键点调节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时,应明确患儿的障碍情况,找出主要问题,在关健部位给予调节以诱导出正确的反应,抑制异常的反应。随着治疗深入,从被动调节到主动的运动,促进小儿自主运动形成,发挥患儿主动的调节能力。

22-10.GIF

三.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

促进姿势反射对赋活人的基本运动,再现正常的姿势反射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姿势反射的手法很多,采用的部位也不相同,以下主要介绍临床上最常用的从头部操作的颈立直反射的促进手法。

出发姿势;患者取仰卧位,训练师位于患儿头部上方、左手固定患儿下颌部(以左手为例),右手固定患儿的后头部(图22—11,A)。

操作手方法:训练师双手缓慢上提后头部、使背部抬高离开床面,下颌抵胸,使颈部周围肌群同时收缩并波及到肩部及腹部,这时训练师手中的头部有变轻的感觉后,继续上提头部,使头部向左侧回旋、当头部向左侧旋转时,肩部、上肢、躯干、髋关节、下肢都顺序向左旋转形成侧卧位(图22—11,B)。

从侧卧位,继续牵引头部向左侧旋转形成俯卧位(图22—11,C)。

当形成俯卧位后,训练师两手位置不变,(一手固定下颌,一手固定后头部),左右旋转头部,小儿用肘关节或手支撑,前胸离开床面,这时训练师继续牵引头部,左右旋转并向前牵拉,诱导出一侧下肢屈曲向前方移动(图22—ll,D)。此手法多用在痉挛性双瘫患者,促进其两下肢交替向前的移动运动。

22-11.GIF

当患儿用双手支撑后,继续左右旋转躯干,使骨盆从床面上抬起,形成四爬位(图22—11E)。此时训练师缓慢牵引头部向上,使体重向后移动,因髋关节与躯干的抗重力伸展而形成膝立位(图22—12,A)。

患儿形成膝立位后,训练师移动患儿侧方,仍用手固定头部,使体重移向一侧膝部(训练师侧)并继续旋转头部向训练师侧,另一侧下肢向前伸出形成单膝立位(图22—12,B),这时训练师仍固定患儿头部,位于患儿前方,用力诱导使体重移动到向前伸出的下肢的足底(图22—12,C),并逐渐地支撑体重,训练师继续用双手固定头部,向上牵引,患儿髋关节伸展,并向另一侧旋转头部,此时患儿站起用双侧足底支撑体重(图22—12,D),诱导出立位姿势。

以上是从头部操作,促进颈立直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这种反射是无意识的动作,是人类基本运动功能的基础。治疗时可以与口头指示互相配合,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此种促进手法,可从头部操作,也可从肩部操作,选择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重要的是以能诱导出正常的姿势反射为准。

22-12.GIF

四、叩击法

叩击法(Tapping)又称叩打法或轻叩法,是对浅表感受器及固有感受器的刺激手法。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某一部位肌肉的肌张力,丰富患者的感觉运动经验,根据叩击作用的目的,分为以下4种方法:

(一)抑制性叩击法

采用抑制性叩击,目的是为了刺激浅表感受器与固有感受器,使颈部、躯干部、四肢的姿势张力增强。通过小范围的反复轻轻叩打,激活痉挛肌的相反肌群,使之产生痉挛拮抗肌的相反抑制。例如肱二头肌痉挛肘关节屈曲时,训练师可一手在肘部下方支撑,另一手叩击患者前臂,激活肱二头肌的拮抗肌,肱三头肌收缩,使肘关节由肱二头肌收缩的屈曲状态,出现伸展状态,这是由于叩击激活了肱二头肌的拮抗肌,肱三肌收缩的缘故。

如腓肠肌痉挛时,可使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抬高,这时可叩击足底,可使膳肠肌的拮抗肌胫前肌被激活,由于胫前肌收缩,使下肢伸展而抑制了腓肠肌的痉挛。临床上多用在痉挛性脑瘫,目的是活化痉挛的相反肌群,使其收缩,起到相反抑制的作用。

(二)压迫性叩击

压迫性叩击多用在对抗重力,保持姿势,增大姿势张力作用,适用于手足徐动型脑瘫或共济失调型脑瘫,因其不随意运动、活动范围过大、稳定性差而不能维持一定姿势。治疗时患者多取坐位,两手在前方支撑,训练师可在患者后方,从肩部向下给予压迫性叩击,先向下压迫,然后再松开、一压一松反复进行,使肩关节肌肉收缩、维持对称的姿势。压迫性叩击可在各种体位下进行。

(三)交互性叩击

交互性叩击治疗法,是利用相反神经支配刺激建立平衡反射的手法。治疗时训练师用一手轻椎身体一定部位,使身体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失去平衡,然后再用一手轻甲使之又恢复平衡的治疗手法。交互性叩击适用于手足徐动型脑瘫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四)轻抹(扫)叩击

轻抹叩击法沿着想要诱导出运动的方向,在一定肌肉相对应的皮肤上给予轻抹(扫)刺激,使这个特定肌群收缩产生运动,使主动肌与拮抗肌发生协同作用。例如在俯卧位时上肢支撑、作抬头训练时,当患者抬头时,在下颌处停止轻抹叩击,而当患者低头时则立即用手轻抹(扣击)下颌,使小儿头部上抬,保持头正中中、促进抗重力肌发育。对上肢屈曲的患者,训练师可用双手在上肢的两侧,从近位端向远位端作轻抹叩击,可使肢三头肌收缩,出现上肢伸展的效果。

以上介绍了4种常用的叩击手法,在治疗前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叩击手法,治疗时要观察患者反应,过强的叩击可引起异常反应,过弱刺激往往达不到治疗效果,治疗时如出现异常肌紧张,应停止叩击,查找原因。叩击疗法在开始时,反应多不明显,这是因为刺激未达到阈值,不应停止,要坚持下去就可以出现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叩击的强度。中用脑瘫之友 at 2008-7-21 22:06:52 目前,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婴幼儿早期的一些训练,以及精选英国伦敦Bobath中心和日本Bobath病院的经典资料中对最常见的痉挛型双瘫、年长儿痉挛型四肢瘫的治疗手技,供参考。

(一)婴幼儿早期训练

早期运用运动疗法效果明显。将功能训练主体方法导入发育训练。图4—2、4—3为正常伸展模式练习,患儿下肢稍外展、外旋,颈部、脊柱、髓关节部分充分伸展。图4—3中同时诱导上肢的正常支持性。加压迫刺激臀部来增强此种姿势,还可和上肢下一阶段的“降落伞反应”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伸展模式是立位不可少的必要姿势。图4—4为很好的利用母亲膝和腹部,使患儿的上肢稍向后伸展来诱发躯干和颈部的伸展。图4—5在拉起同时诱发患儿积极地屈曲颈部,从这种姿势前后左右,一点点地拉动,尤其是练习躯干上部颈立直运动。

4-2.gif

4-3.gif

4-4.gif

两手合拢在中央,用手去接触口是婴儿发育的最基本动作行为。图4—6与图4—7类似,是仰卧位合并两手两足,以此去接触口的动作。这种姿势需要抬起骨盆,两腿外展、外旋,几乎是婴儿必定的一种动作形态。婴儿常常以两手撑着两脚玩,或拿脚到口中。这对婴儿来讲,不只在获得四肢和口的协调性上很重要,而且能举起骨盆左右摇晃时,其中又蕴含着翻身动作。做此训练时,注意不要向后推拽肩部。图4—8、图4—9是进一步采取的回旋动作模式。图4—8为导人胸部和骨盆间的分离回旋动作,和俯卧位向仰卧位翻身动作关连着。图4—9同样是在胸部和骨盆部间导人分离回旋,关连自俯卧位向仰卧位翻身。同时在俯卧位伸展两上肢来抬起上体的姿势;具有以一侧上肢支持来解放扭转躯干的姿势,这是将来从俯卧位向坐位发育的必要过程。

4-5.gif

4-6.gif

4-7.gif

4-8.gif

以上是婴儿早期获得发育基本的躯干和四肢的对称姿位,四肢、口的协调性,体轴内分离回旋的导入典型模式的基本训练。适用于超早期(3—4个月)、早期婴儿(6个月以后)。在婴儿后半期和幼儿早期要配合应用大球、滚筒等道具,根据患儿实际病态来治疗。在社区和家庭中要争取家长配合训练,树立信心。

(二)痉挛型双瘫或轻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

1.目标和应具备的功能:良好的坐位平衡,在坐位中能够很好使用上肢功能,达到日常生活动作自立,保持立位、步行。

2.治疗师的操作手法和患儿所学习的内容:治疗师对坐在仰卧位患儿脚下,患儿最大限度抬举两上肢、足底着地膝屈曲位;治疗师以腋窝向下压迫膝关节保持足关节背屈位。两手保持骨盆,令抬臀做桥式上拱姿势(图4—10)。抬臀时,常以腰椎前倾来代偿而使骨盆的前倾,长时间抬举臀部,则会促进臀肌群和腹肌群同时收缩。训练时应要求患儿自已努力做。必要时可从臀部或腹部施用拍击手法,刺激患儿学习自己控制(图4—11)。

4-9.gif

4-10.gif

为改善脊柱伸展和髋关节可动性,可令患儿挟住滚筒扶站,治疗师在后方以两手保持两膝外旋位,并以肩支撑患儿臀部(图4—12)。患儿用两手在滚筒上像走路样交互、反复移动,为了彻底抑制膝屈曲痉挛性,治疗师以肩扶其臀部来促通脊柱伸展。当向后方运动时以肩给予抵抗,在促通躯干肌的同时,并可抑制患儿两下肢内收、内旋和足关节底屈肌的痉挛性(闯4—13)。患儿骨盆带活动性改善时,可叫患儿一侧上肢支持,一侧向侧方抬举来诱发体轴回旋,向侧方移动体重易发生膝、肘屈曲位。故治疗师要紧紧保持住臀部和膝关节、以后鼓励两上肢交换着向侧亡方抬举,以促通体轴回旋、骨盆带、两下肢、两膝、两足部正常收缩,也改善各关节的可动性(图4—14)。随着两下肢的内收、内旋痉挛性减少,脊柱的伸展也变为容易。治疗师以肩支持患儿的臀部,可将其体重大大地移向后方,但要注意控制,不要破坏两下肢的外展、外旋和伸展的模式(图4—15)。接着支持患儿臀部教他坐下,要慢慢来,使其体验两腿夹着滚筒,两下肢外展、外旋位,膝关节伸展位和髋关节屈曲位,以及脊柱伸展位的正常伸腿坐的姿势。患儿在伸腿坐位时可以利用上肢做各种活动,训练坐位平衡运动。亦可竖起滚筒。治疗师从前方保持其骨盆,协助他的髋关节、脊柱、膝的伸展动作和向上方伸展(图4—16)。治疗师从后方控制患儿两肩胛带,令他两手扶在小桌上,充分伸展髋关节和脊柱,使体重落在两足跟上。向侧方移动,诱导一侧上下肢和该侧躯干部良好伸展(团4—17)。

4-11.gif

4-12.gif

4-13.gif

4-14.gif

4-15.gif

4-16.gif

bobath治疗技术

bobath治疗技术 一、概述 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疗法。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根据英国神经学家jacrson的“运动发育控制理论”,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实践提出来的评定和治疗小儿脑瘫以及成人偏瘫 的方法,这就是众所周知的bobath技术和神经发育疗法(ndt)。这一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中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obath夫妇最早提出这种治疗方法是在19世纪40年代。b.bobath早年在德国接受体操和运动疗法的 专门训练,后来为了免受迫害来到英国并开始对神经科病人进行治疗。在对成年偏瘫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她注意 到有一个患者上臂和大腿是僵直的,而且不能计划和执行正常的运动模式。在训练的过程中b.bobath努力帮助 这个患者以及其他与他情况相似的患者,使他们的患侧肢体重新获得正常的协调模式。经过反复的试验,她发明 了一些能改变中风病人异常肌张力以及可以教会病人患侧重新学会比较正常的运动模式的技术。她的这种对成年 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性运动的方法并不是建立在发育顺序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她对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运动分析的 基础之上的。 当这种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后,神经学家k.bobath回顾了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相文献,对b.bbath的治疗方 法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虽然临床技术首先提出,但bobath夫妇以19世纪40年代相当流行的这种理论为基础,给 这种技术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关于这种技术的第一篇文章于1948年发表。在随后的42年里,他们又发 表了至少70篇补充的文章。1990年,第三版b.bobath的书出版后几个月,她就去世了。 在他们的治疗方法中,他们摒弃了“代偿性训练”这一传统的治疗概念,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概念忽略了偏 瘫侧完成正常功能活动的潜力。他们还认为,诸如被动牵拉,训练单个肌肉等技术对中风病人效果并不好,因为 这些运动并不能解决肌张力异常和协调功能异常等问题。同样,他们不赞同pnf(knott)技术和brunnstrom技术,因为这两种技术增强了异常的反射活动和偏瘫侧的痉挛程度。bobath夫妇强调,所有的中风病人都有重新学会比 较正常的运动模式以及改善偏瘫侧功能性活动的潜力,而这种潜力应当被作为治疗的目的。他们的治疗技术既能 减少痉挛和协调功能异常的不利影响,又能改善患侧躯干四肢的控制。 在Bobath疗法中,主张利用Bobath本人所研究的反射抑制性运动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RIP),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然后通过头、肩胛、骨盆等所谓的关键点(Key point,KP),引出平衡、翻正、 防护等反应,引起运动和巩固RIP的疗效,在痉挛等高肌张力状态消失之后,采用触觉和本体感刺激,以进一步 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运动疗法。 由于在这种方法中,一方面强调按运动正常发育顺序进行训练,另一方,在小儿身上应用时,主张先找出小 儿运动发育停止的点,并从此点出发促进其运动发育,以弥合患儿和正常儿之间的差距,故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二、Bobath疗法的理论基础 1.促进、抑制的理论:即抑制异常的模式,促进正常反应,包括张力正常化,正常的姿势反应。 2.运动训练开始时肢体应取的位置的理论。 3.通过外因传入,特别是感觉传入,可以改变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的分布的理论:这主要是依据本世纪20年 代Magnus的一些研究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下列两个方面。 (1)在脑瘫等中枢神经疾患的患者身上,传入冲动往往绕过正常通路而优先传到(即短路)少数已发生异常 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的突触链中去,因此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总呈现异常的模式。Bobath认为通过她设计的反射 性抑制模式(RIP),可以关闭通向异常运动神经元的通路,打通通向较正常运动的神经元的通路。 (2)在运动的任何时刻,中枢神经都忠实地是身体肌肉状态的镜子,身体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兴奋和抑 制过程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而以后这种兴奋和抑制又再传出到周围。Bobath认为,Magnus的理论向我们提供了 一种可以从周围通过传入影响中枢的方法,通过改变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使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在中枢内的分布 变得较为正常,以后其向周围的传出也变得正常,这也是Bobath提倡用RIP修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的理论基础。 三、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Bobath认为运动的感觉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获得。反复学习运动的方式及运动可促进患者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治疗师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设计训练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诱发有目的性的反应,而且 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同运动重复的机会。只有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才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

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

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 中医康复治疗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广大患者的重视和认可,已解决康复临床的许多难点问题,对各种功能障碍(包括心理和认知障碍等病人)的康复将起到推动作用。 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人体内的各个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进行康复活动时,应遵循天人相应理论,注意气候变化,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对康复疗效的影响。也要重视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形与神的功能得到恢复。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学相比,在强调运动、平衡、言语、认知等功能恢复的同时,还主张辩证康复,针对个体差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表现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加强针对性、灵活性、真正的形成中医康复学的魅力和特色,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多样化方法,多方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同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综合调理脏腑功能及身体机能。 中西康复“治未病”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对已发疾病积极运用中医康复手段,预防再次疾病。如脑中风后遗症康复为例,除同步施用多种医疗手段和现代康复手法外,还可采取导引、体育运动、食疗等方式,促进功能恢复,戒除不良生活嗜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二次发生。其主要原理可

体现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防重于治,用以增强筋骨,畅通气血,对虚损疼痛等具有很好的功效。 患有脑血管病的人,多会焦躁不安,往往伴抑郁情绪,此时可采用传统娱乐运动让其身心放松,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综合调理脏腑——;增强机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气息悠长,肾气稳固。 中医康复学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各种不良症状,可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药物等丰富手段,结合饮食调理心理疏导,能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并恢复到健康水平。中医康复治疗要与养生学有机结合,根据个人体质不一,指导开展食疗,推拿导引,传统运动项目,头部穴位按摩、熏蒸热熨、敷贴浸足等诸多防治并存的康复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 准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TC2411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专业 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 一、课程设置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治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基于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对应康复岗位能力需求、医师执业标准,培养学生在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康复中心等康复岗位必需的康复治疗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本专业以培养高技能康复人才和满足康复岗位及岗位(群)任职要求,以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具备临床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和健康保健工作。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岗位最基本的康复治疗技能,特别是在以康复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对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经过严格而规范的《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的学习,掌握好基本康复治疗能力,才能为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的通用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过程中每天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康复职业的任何岗位都能用到的技术。因此,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时依据“康复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组织了临床康复专家、康复骨干教师进行基本康复工作任务设置。服务对象评价康复治疗士最基本的就是康复治疗士在基本康复治疗中展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虽经过反复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但面对临床真实情景时,往往显得较机械,虽能按要求完成康复任务,但缺少根据具体情况变通的能力。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中最基础的部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康复治疗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过程中展现出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不能仅考虑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更应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工作任务分析,按从病人入院所需要的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将其分成中医推拿技术的使用、中医物理疗法技术的使用、中医针灸技术的使用等三大模块,涉及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药物外治法等五项具体工作任务。内容选择与编排上结合临床最新知识、技术进行调整,每项具体工作增加职业态度要求、医疗用品的处理、康复治疗师对自身防护措施等。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3种方式为主:一种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病例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另一种以病案为中心,根据护理程序和病人特定需要进行技能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第三种是以小组为实训单位结合前两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综合护理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教师起引导把关的作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本课程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将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

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1)

中風后康復治療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疗程、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原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1、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2、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按摩 b、被动运动 c、体位治疗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中医康复科治疗项目

中医康复治疗室开展项目 一、正骨复位、推拿按摩、功能康复、牵引整脊、畸形矫正、体能训练,儿童脑瘫,软骨病、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斜颈、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X”型腿、“O”型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儿童遗尿病。 二、跌打损伤、关节脱位、各部位骨折、错位及治疗不当引起的后遗症。 三、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所引起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间盘突出、膨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中老年膝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各部位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早、中期)。 五、不手术一次性治愈下肢静脉曲张(老烂腿)。 六、精神分类症、癔病、面神经麻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各种顽固性疼痛、顽固性牙痛、顽固性失眠。 中药熏蒸室开展项目 中药熏蒸疗法是指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推血运行帝蒸堂,药力经皮肤直达各脏腑,无处不至,可起到滋养津液、滋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熏蒸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治疗肥胖症等。 从理论上说中药熏蒸,是沐浴节的延续和深化,它综合了水浴、药浴、熏浴、蒸汽浴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如果说沐浴仅仅是一种宽松的健身活动帝蒸堂熏蒸,那么中药蒸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用其水气熏洗身体,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肾壮腰的功效。为了扩大中药蒸的治病范围,历代中医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和临床实践,在中药蒸这一领域,已研制成功多种配方,分别针对五脏六腑的疾病和关节、皮肤、神经等病症进行治疗和预防。中药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中医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防治疾病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适应症: 1、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 2、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皮肤类疾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4、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5、妇科:痛经、闭经等。 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 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种风、痛显著效果。 中药熏蒸疗法优势: 1、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并有着较好的疗效;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可改变皮肤病患者体质,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恢复,恢复自然生理机能,避免长时间口服西药激素及外用膏剂所导致的毒副作用。 2、快速高效

Bobath疗法

一、概念 Bobath治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devei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病学者Karel Bobath及其夫人理学疗法士Beda 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疗效显著,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成立了专门的Bobath医院。目前正被世界各国康复医学工作者广泛应用。Bobath疗法给脑瘫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二、Bobath认识脑性瘫痪的基本观点 Bobath认为:脑瘫患儿和正常小儿不同,存在着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等多方面障碍,因而表现出复杂离奇的动作和各种异常姿势。这种异常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语言、性格、视觉、听觉、智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常重复出现,在一个脑瘫患儿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障碍的情况,称为“脑损伤综合征”。在治疗脑瘫时也发现随着运动功能改善,其他伴随障碍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Bobath认为治疗脑瘫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按照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治疗。 Bobath治疗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肌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紧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性颈反射和紧性迷路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如乘车时突然停车,无意识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保持平衡动作,也可以在穴位时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按翻身、四爬、坐、站立等顺序进行。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反射性抑制手法包括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与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两种。

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

康复理疗科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多种慢性病有很好疗效。 适应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各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病变。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 常用穴位:头面为百会、风池、风府、印堂、迎香等;四肢取曲池、合谷、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风市、血海等;躯干部为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等。 2、拔罐:常配合针灸及梅花针使用。 适应症: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孕妇等。 4、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 适应症:瘀血证。 禁忌症:孕妇、皮损等。 5、火针: 适应症:寒湿证。 禁忌症:年老体弱、出血性疾病、内脏疾病、晕针者。 取穴:风池、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6、水针: 适应症:针灸适宜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年老体弱、药物过敏、内脏疾病、晕针者。 方法:常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取穴:阿是穴、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等。 7、放血: 适应症:淤血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妇女、出血性疾病、晕针。 部位:在委中、阿是穴、血络或大椎穴。 8、耳针: 用法:用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3-7天换一次。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部位:双耳廓。常用穴位为颈椎、腰椎、肩、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白癜风表皮移植 该技术是通过负压吸疱将健康皮肤表皮里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已缺失黑色素细胞的白斑处,从而恢复白斑处皮肤色素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无疤痕、无需住院等优点,目前移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现有的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最有效的

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效果分析_0

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中医康复疗法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8月接诊的脑梗塞患者88例,随机地分为A、B两组。对于A组采用医院内最为普通的护理方法,对于B组,除了运用常规护理外,在护理过程中还加入了相关的中医疗法。连续护理一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 组患者的后遗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于脑梗塞后遗症有着不错的疗效,可以显著地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标签:中医;脑梗塞;后遗症;效果;分析 近些年来,脑梗塞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杀手。从临床统计结果来看,脑梗塞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在临床中,医师普遍采用静脉注射川弓嗪来治疗此类病症,这种药对脑梗塞有着明显的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但是,远期疗效不尽人意[1]。在脑梗塞患者患病一年以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瘫痪、言语表达能力受阻、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随着我国科研人员的长期探索,发现了中医康复疗法更适合于脑梗塞患者,为了探究中医康复疗法对脑梗塞患者后遗症的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一年内脑梗塞患者资料88例,将他们分组,并安排不同的护理方法,最后对比两组的效果得出结论,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调我院2016年3月至8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8例的病例资料,随机打乱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2∶1,年龄52至78岁,平均年龄(62.3±3.2)岁。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脑梗塞,而且没有其他类型的遗传病,在年龄、性别、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对于A组患者每天进行常规用药和常规护理,按照医嘱让患者每天注射川弓嗪,并对患者进行基本护理:每天按时记录患者情况、提醒患者按时吃药、帮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 B组:除了运用A组的所有护理方法外,还加入了中医疗法,让患者服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藥抗栓胶囊,辅之以补阳还五汤。同时,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中药熏洗,对患者的外关、委中、太冲、曲池、肩三里、手三里等关键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对患者的手腕、脚踝等关节做按摩,一天三次,一次半小时。 1.3 评价指标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 一、概念- Bobath治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devei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病学者Karel Bobath及其夫人理学疗法士Beda 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疗效显著,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成立了专门的Bobath医院。目前正被世界各国 康复医学工作者广泛应用。Bobath疗法给脑瘫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二、Bobath认识脑性瘫痪的基本观点- Bobath认为:脑瘫患儿和正常小儿不同,存在着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等多方面障碍, 因而表现出复杂离奇的动作和各种异常姿势。这种异常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语言、性格、视觉、听觉、智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常重复出现,在一个脑瘫患儿身 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障碍的情况,称为“脑损伤综合征”。在治疗脑瘫时也发现随着运动 功能改善,其他伴随障碍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Bobath认为治疗脑瘫必须从多方 面着手,按照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治疗。- Bobath治疗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紧张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如乘车时突然停车,无意识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保持 平衡动作,也可以在穴位时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迈 出第一步。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 一、概念 - Bobath治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devei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病学者Karel Bobath及其夫人理学疗法士Beda 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疗效显著,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成立了专门的Bobath医院。目前正被世界各国康复医学工作者广泛应用。Bobath疗法给脑瘫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 二、Bobath认识脑性瘫痪的基本观点 - Bobath认为:脑瘫患儿和正常小儿不同,存在着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等多方面障碍,因而表现出复杂离奇的动作和各种异常姿势。这种异常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语言、性格、视觉、听觉、智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常重复出现,在一个脑瘫患儿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障碍的情况,称为“脑损伤综合征”。在治疗脑瘫时也发现随着运动功能改善,其他伴随障碍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Bobath认为治疗脑瘫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按照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治疗。 - Bobath治疗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紧张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力。 --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如乘车时突然停车,无意识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保持平衡动作,也可以在穴位时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 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按翻身、四爬、坐、站立等顺序进行。 -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二.关键点调节- 三.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 四、叩击法-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1)讲课教案

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1)

中風后康復治療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疗程、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原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1、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2、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按摩 b、被动运动 c、体位治疗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

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背腰部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然后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的背面,按摩风池、肩井穴,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 标准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课程编码:TC2411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专业 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 一、课程设置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治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基于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对应康复岗位能力需求、医师执业标准,培养学生在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康复中心等康复岗位必需的康复治疗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本专业以培养高技能康复人才和满足康复岗位及岗位(群)任职要求,以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具备临床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和健康保健工作。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岗位最基本的康复治疗技能,特别是在以康复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对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经过严格而规范的《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的学习,掌握好基本康复治疗能力,才能为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的通用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过程中每天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康复职业的任何岗位都能用到的技术。因此,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时依据“康复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组织了临床康复专家、康复骨干教师进行基本康复工作任务设置。服务对象评价康复治疗士最基本的就是康复治疗士在基本康复治疗中展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虽经过反复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但面对临床真实情景时,往往显得较机械,虽能按要求完成康复任务,但缺少根据具体情况变通的能力。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中最基础的部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康复治疗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过程中展现出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不能仅考虑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更应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工作任务分析,按从病人入院所需要的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将其分成中医推拿技术的使用、中医物理疗法技术的使用、中医针灸技术的使用等三大模块,涉及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药物外治法等五项具体工作任务。内容选择与编排上结合临床最新知识、技术进行调整,每项具体工作增加职业态度要求、医疗用品的处理、康复治疗师对自身防护措施等。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3种方式为主:一种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病例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另一种以病案为中心,根据护理程序和病人特定需要进行技能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第三种是以小组为实训单位结合前两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综合护理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教师起引导把关的作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本课程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将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强调师生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中医康复的现状与前景

中医康复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借鉴中医传入日本后的发展历史以及面对的问题与现状,探讨中医康复发展的方向。而在今后的演化发展中,中医文化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哲学观点是体现中医文化的核心所在,中医的康复技术也在不断在融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念中发展壮大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中医康复的前景所在。 关键词:中医;康复;衰退;复兴;发展 康复是20世纪出现的现代医学的名词,中医古入籍中没有。该概念名词表面认识上形成了中医康复不科学,不规范的印象,大部分书籍包含的中医康复内容也只是简单把中医治疗技术中与物理医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康复内容。在中医院中,存在对康复的概念不了解,在政策扶持与指导下,部分医院把中医科与理疗科简单合并就看作中医康复科。如此种种的现状不利于中医康复的发展。中医康复是伴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康复需求所诞生的新学科,并且诸多中医技术已经在人类康复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1]。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事中医事业学者共同思考和探索。 1中医在日本的发展 中医学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有当地特色的中医学(汉方医学、东洋医学),其后在西方医学的传入

及1874年医事制度的公布,使汉方医学陷入衰退。在二战后,由于西方医学治疗的作用有限以及广大民众的需求,汉方医学在汉方医生的努力下得到了复兴。 2日本学者对中医科学性思考 近百年来中日两国在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可以说一直受到"现代医学"与"科学主义"的困扰和迷惑,似乎看得见的细胞、分子就是科学的,看不到的经络、穴位就不科学。以至于国内至今仍然有人提出"中医不科学"的口号。 实际上,10年前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兼作家的米山公启先生就著有《医学不是科学》一书,一度成为社会焦点话题。东洋医学接受科学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以药理研究为中心的基础医学研究进展之快超过预想,今天已经到了应用生药之际必须考虑其药理活性的时候。不过,东洋医学中也存在着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东洋医学才得以与高速发展的西医学并存且保持着自身命脉。无论是药量问题,还是生药与方剂、脉诊和腹诊,以及更为复杂的证等课题,恐怕都不是目前的科学水平所能解决的。急躁冒进的科学突进,或许仅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在不破坏东洋医学自身的同时,而对其本质进行耐心的探索。最后日本这场"医学与科学"的大讨论,其结论是:医学作为一个复杂、综合性体系并不与科学等同,医学包涵有技术、经验、文化、心理、风土等等科学以外的对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

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疾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配合。每月的公休座谈会我们为患者提供“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患者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什么方式康复等,变病人被动接受治疗为病人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之中,真正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特点。 (二)满足病人需求,夯实基础 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根据病人病情、自理能力和对护理需求进行分级,将分级护理中生活护理的内容,纳入各班工作职责和流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和标准。使基础护理工作常态化。保持床单位的整洁、舒适;每日协助病人梳头、洗脸、泡脚,对卧床病人给予洗发、剃胡须、床上擦浴,协助病人进食(鼻饲)等。 (三)、增进护患沟通,开展亲情服务 规范病人称呼,医生、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或职务称呼病人为“大爷、大娘、李老师、王教授”等等,及时了解病人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 推行首问首迎负责制;入院零分钟接待;护士长在30分钟之内到病人床前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见面,进行自我介绍并了解病人需求,做到“想在病人需求之前,做在病人开口之前,走在红灯亮之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切实把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工作行动准则。 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我们科室开展“三卡”服务活动,病人入院送上一份住院指导卡,让病人尽快熟悉住院环境,住院一张病人需求调查卡,了解病人需求,按个性化服务,满足病人的特殊需求,出院送上一份护患连心卡,指导用药和方便病人反馈信息和联系咨询。 完善各种护患沟通渠道,开通服务监督热线,设立意见箱,建立护患沟通本等,每月不定时对病人进行工休座谈,征求病人意见,发

中医康复科发展规划

中医康复科2016年工作规划 郑颖力 一,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 落实病人离院请销假制度及定期回访工作,完善康复科病例模板(查房内容详实有物),宣教到位,做好病人及家属培训工作,病房交班实行责任制。 二,学科建设(1.发展思路2.具体措施3.床位数4.人才梯队5.新技术) 1.发展思路:扩大中医康复治疗及现代康复治疗影响,完善康复治疗内容。加强儿康建设。(可考虑儿保、护工培养等)。 2.具体措施:按照邢台市重点专科标准规范科室建设,开展义诊、康复知识讲座与电视宣传等活动,提高我院康复科的社会知名度。继续发展针灸治疗、脑中风、脑瘫、儿童智残、四肢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康复治疗,制定系统规范化康复治疗流程。规范儿康诊疗及设备。 3.床位数:床位30张,利用率达到80-100%。 4.人才梯队:建立健全康复治疗单元,初步形成1名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师,1名康复理疗护士为基本单元的康复治疗小组。完善医疗组、护理组、治疗组建设。还需要护士3名,康复治疗师3名(男生优先)。 5.新技术:引导式教育用于临床工作。

三、设备规划(需求及购置) 理疗设备:(儿康):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2台)、肌兴奋治疗仪(2台)、痉挛肌治疗仪(3台)、经颅磁治疗仪1台、训练滑梯1台、训练浪桥1台、球浴1套、平衡踩踏车2个、钻滚筒1个、电动起立床1张、圆形滑车1个、圆形转台1个、摇滚翘翘板2个。(成人康复):多谱光红外治疗仪1台,神经功能重建1台,脑中频治疗仪4台、吞咽治疗仪1台。 四、人才培养 着重培养科内康复医师、治疗师,加强与各康复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学习,达到市内知名。每周科内安排业务讲课,每月有病例讨论,请专家来科内指导教学。 五,目标:康复建设科学、规范,医疗组、护理组、治疗组分工、合作,逐步脱离分散作业,集中病人治疗,科室可担负治疗、康复、教学、培训等工作。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TC2411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专业 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 一、课程设置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治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基于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对应康复岗位能力需求、医师执业标准,培养学生在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康复中心等康复岗位必需的康复治疗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本专业以培养高技能康复人才和满足康复岗位及岗位(群)任职要求,以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具备临床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和健康保健工作。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岗位最基本的康复治疗技能,特别是在以康复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对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经过严格而规范的《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课程的学习,掌握好基本康复治疗能力,才能为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的通用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过程中每天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康复职业的任何岗位都能用到的技术。因此,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时依据“康复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组织了临床康复专家、康复骨干教师进行基本康复工作任务设置。服务对象评价康复治疗士最基本的就是康复治疗士在基本康复治疗中展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虽经过反复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但面对临床真实情景时,往往显得较机械,虽能按要求完成康复任务,但缺少根据具体情况变通的能力。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康复专业中最基础的部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康复治疗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过程中展现出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不能仅考虑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更应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工作任务分析,按从病人入院所需要的临床康复工作过程将其分成中医推拿技术的使用、中医物理疗法技术的使用、中医针灸技术的使用等三大模块,涉及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药物外治法等五项具体工作任务。内容选择与编排上结合临床最新知识、技术进行调整,每项具体工作增加职业态度要求、医疗用品的处理、康复治疗师对自身防护措施等。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3种方式为主:一种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病例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另一种以病案为中心,根据护理程序和病人特定需要进行技能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第三种是以小组为实训单位结合前两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综合护理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教师起引导把关的作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本课程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将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强调师生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课程培养标准 (一)能力标准 1.具备规范应用基本康复技术满足病人生理需求的能力; 2.具备以康复程序为框架,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为病人实施整体康复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