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的引入

★参考文献:动画师生存手册

关键点:

①行走动作的基本概念

②写实人物行走完整步动态表现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行走动作的基本分析

动画大师肯·哈里斯说过这样的话:“要学好动画,第一件事情就是画行走。研究各种各样的行走姿势,因为行走差不多是最难画准确的。”

行走是一个向前扑并及时站稳不致摔倒的过程。我们向前移动时会尽力不让自己扑到,如果脚不着地,我们就会摔倒。行走就是这样一个控制摔倒的一系列过程。

人行走时,上身会向前倾,一只脚迈出去的同时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这样迈一步、站稳,迈一步、站稳,再迈一步、再站稳……

一般人行走时脚尽可能少的离开地面,所以,脚趾头才容易撞上东西而绊倒。人行道上一个不起眼的裂缝有时也可能把人绊倒。

但是,所有人的行走的姿态都不同。天底下没有两个人的行走是完全一样的。演员通过他们

要扮演的角色的行走方式来了解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很多故事都藏在行走的方式背后。

我们经常会通过行走的姿势,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年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行走节奏和态势,来断定他今天的情绪怎样,是高兴、是抑郁,还是愤怒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特征,来了解人物的内在性格。

人的行走的姿态各不同,但人行走的最基本的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前辈动画大师们总结出一套既简单又容易掌握的行走动作,也就是最基本的行走运动规律,学生们懂得这些动作的基本规律,并熟练掌握相应的表现人物行走规律的动画技法,就能进一步根据剧情的要求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角色。

但由于人物的性格、体重和身高不同,行走的方式也会有不相同。个别人物的行走方式也会因情绪、速度、意图等的不同而改变。这些身体的和心里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行走方式。下面先来了解人物行走的基本动作规律。

写实人物行走动态表现

二、写实人物行走完整步动态表现

正常人的行走,一般“行军式”的行走是12格,也就是半秒钟一步,一秒两步。“卡通式”的行走是8格,一秒钟走一步半。

上图说明:此图是一个正常的“行军式”的行走,12格。

①胳膊与异侧的腿配合,保持身体平衡,产生力量。

②往下时,加速释放出能量,重心起很大作用。我们的胳膊摆到最大位置。

③跟步时只差1cm就能拌着脚趾。走路很自然的节约人体能量,因为我们尽量少地把脚抬离地面。

④身体往上时,脚步减慢,我们尽量积蓄潜在的能量。

⑤脚跟先着地,这样有缓冲作用。

⑥小腿产生马力。每向前迈出一步,小腿肌肉便产生一马力。

第二节掌握重量、绘制过程和设定节奏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重量、绘制过程和设定节奏

★参考文献:动画师生存手册

关键点:

①一个流畅的水平运动不会产生重量感

②是身体的上下移动赋予了人物行走的重量感觉

③正常行走的过程

一、一个流畅的水平运动不会产生重量感。

当我们用摄像机把人的行走动作拍下来然后再拓出来时,效果并不好。真人走的没有问题,但是完全把它拓下来时,动作会变得轻漂漂的,没有重量感。没有人确切知道这是为什么?因此,前辈的动画大师们就增加了身体上下移动的幅度,突出或夸张这些上下移动的动作,重量感就出来了。

二、是身体的上下移动赋予了人物行走的重量感觉。

在下降位置时,双腿弯曲,身体主体下降,我们就感到重量了。

三、正常行走的过程

1、首先画出两个接触位置。在正常的行走中,胳膊与腿的方向总是相反,这样身体才能平衡、有力。

2、然后加上过度位置(或称中间位置,或叫小原画)。腿在过渡位置时正好往上,它就准备把胯、身体和头部都稍微抬高一些。

3、接着是下降位置,弯曲的腿承受重量。生活的复杂就在于此,正常行走中的身体下降时胳膊摆幅最大,而不是在我们希望的接触点的位置。(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在学习时要了解这个规律)

4、接着加上上升位置——腿伸出去。脚起步,将胯、身体和头部抬高直至最高位置,然后甩开腿在接触位置接住身体,使我们不至于扑倒在地。

最后,把每一个动作展开并将其夸张一下,这样我们会看的更清楚些。

第三节人物行走中手臂的动作和脚的动作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人物行走中手臂的动作和脚的动作

★参考文献:动画师生存手册

关键点:

①手臂动作

②脚的动作

③设定人物行走的节奏

一、手臂动作

人物行走时,多数手臂的动作都遵循一个弧线运动。

当肩膀在过渡位置上抬起时,手臂处于弧线的最低位置。

手臂摇摆以平衡走路的力度,手臂的动作就像一个钟摆来回摆动。一般来说,动作的过程不是弧线就是“8”字形。

强调:手臂摆动幅度最大的位置,不是接触点位置,而是下降位置

为了让手臂摆动更加灵活,我们会拖拽手。

这样,在摆动的每一个结尾处,手臂就能有较流畅的小小重叠。在过渡位置下落肩膀

秘诀:手臂向前时会弯曲肘关节,向后收回时再次让关节“弯曲”。

二、脚的动作

脚后跟是引导一个动作的部位,脚后跟起带动作用,脚本身随后跟着向前移动,由脚后跟控制双脚。

在走路或是跑步时,把脚后跟伸平固定在地面上产生重量感,让脚后跟向后伸到最后一刻,然后勉强离开地面

三、设定人物行走的节奏

画行走的动画,首先要设定一个走路的节奏。

一般人行走的节拍是“行军式”的12格,2张原画之间要加3张中间画,三分法。这种画法,相对复杂。

“卡通式”行走,16格,每步2/3秒;或8格,每秒3步,容易均分。

节奏的设定:

4格——飞快的跑(每秒6步)

6格——跑或快走(每秒4步)

8格——慢跑或“卡通式”走路(每秒3步)12格——“行军式”走路(每秒2步)

16格——休闲漫步(每步2/3秒)

20格——老人或疲惫的人(几乎每步用秒)24格——很慢的走(1秒1步)

32格——老态龙钟的走

人物走路的基本运动规律

人物走路的基本运动规律 课题:人物走路的基本运动规律 执教者:陈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人物走路的基本规律和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走路的观察、探究和最后的归纳总结走路的几个基本的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人物走路在动画技法中的重要性,体验在自己的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快乐,激发对动画的热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人物走路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走路的理解进行走路的绘制。 教学难点: 如何绘制一套准确的走路动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动画片中,角色的表现占很大的比例,即便是动物题材的角色,也需要大量的拟人化处理。所以,研究人物的运动规律和表现人物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些活动中走路又是其中最最基础的。 人物的走路是动画技法的重点也是人物动作中最难的,因为里面的变化太多了。通过走路可以看出人物的年龄、身体的状况、心情、是否喝酒等等。但说到底“走路”其实就是阻止自己跌倒的过程。走路是上半身前倾,及时伸出脚以避免自己跌倒。踏出、止住、踏出、止住、再踏出、再止住。走路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走路这么复杂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他呢(学生对走路的技法肯定感到新奇又有些疑虑。受教者的情绪感染,会急切

地想去探究竟) 二、学习新课: 1、不同人物的走路视频观看 (1)师打开视频引导学生从走路的节奏、步伐的位置两个角度观看人物走路的动态。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受。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悟走路的节奏和步伐位置。 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先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走路的节奏和步伐的位置,让学生有自己主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树立主观感受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讲解走路的几个关键帧 虽然走路的步骤很多,但是有诀窍窍门在于:顺序要做对,从确定节奏开始,然后画出脚跟触地。 首先在黑板上画出范画确定第一个接触帧的位置也就是人物接触地面的第一帧,接着根据人物走路的规律画出过渡帧也就是第七帧最后画出第十三帧(以走路一拍一为例)。黑板范画如下图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 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的 含义 2、静止的 含义 3、规律的 含义和特征 1、物质 与运动的关 系 2、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 3、按客 观规律办事 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系现 实生活中违 背规律办事 受到惩罚的 事例,分析说 明规律的客 观性及其意 义 1、培养运用基 本知识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 力。意识到规律的 客观性,主动认识 利用规律,按规律 办事 通过学习,强 化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意识,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时,按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填空】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 1. 什么是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2008-10-02 23:31:54| 分类:动画进化| 标签:动作分解|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1、压缩与伸展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必然产生形体上的压缩和伸展。动画中运用压扁和拉长的手法,夸大这种形体改变的程度,以加强动作上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表达受力对象的质感、重量,以及角色情绪上的变化, 例如:惊讶、喜悦、悲伤等。 “压缩与伸展”应注意的几点: 1、压缩和伸长适合表现有弹性的物体不能使用过度,否则物体就会失去弹性,变得软弱无力。 2、在运用压缩和伸长时,虽然物体形状变了,但物体体积和运动方向不能变。 3、压缩与伸长运用到动画角色人物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

2、预期动作 动作一般分为预期动作和主要动作。预期动作是动作的准备阶段的动作,它能将主要动作变得更加有力。在动画角色做出预备动作时,观众能够以此推测出其随后将要发生的的行为。 预备动作的规则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3、夸张 夸张是动画的特质,是动画表现的精髓,。夸张不是无限制的夸张,要适度,要符合运动的基本规 律。

美国DIC娱乐公司出品的动画片《Sabrina》猫咪全身根根如倒刺般 的立起的皮毛,之字形的尾巴,拉长如一根直线般的身躯等等 4、重点动作和连续动作 动画的绘制,有其独特的步骤,重点动作(原画)和连续动作(中间画)需分别绘制。首先把一个动作拆成几个重点动作,绘制成原画。原画间需插入中断动作,即补齐连续重点动作的中间画连续动作,这个补 齐中间画的工作叫中割

5、跟随与重迭 跟随和重迭是一种重要的动画表现技法,它使动画角色的各个动作彼此间产生影响,融混,重迭。移动中的物体或各个部分不会一直同步移动,有些部分先行移动,有些部分随后跟进,并和先行移动的部 分重迭的夸张表演。 跟随和重迭往往和压缩和伸展结合在一起运用,能够生动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情趣和真实感。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人物走路的基本运动规律

人物走路得基本运动规律 课题:人物走路得基本运动规律 执教者:陈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人物走路得基本规律与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走路得观察、探究与最后得归纳总结走路得几个基本得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人物走路在动画技法中得重要性,体验在自己得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快乐,激发对动画得热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人物走路得理解能力,通过对走路得理解进行走路得绘制。教学难点: 如何绘制一套准确得走路动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动画片中,角色得表现占很大得比例,即便就是动物题材得角色,也需要大量得拟人化处理。所以,研究人物得运动规律与表现人物得活动就是非常重要得。而在这些活动中走路又就是其中最最基础得、 人物得走路就是动画技法得重点也就是人物动作中最难得,因为里面得变化太多了。通过走路可以瞧出人物得年龄、身体得状况、心情、就是否喝酒等等、 但说到底“走路"其实就就是阻止自己跌倒得过程。走路就是上半身前倾,及时伸出脚以避免自己跌倒、踏出、止住、踏出、止住、再踏出、再止住、走路就就是这样得一个过程。那么走路这么复杂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她呢? (学生对走路得技法肯定感到新奇又有些疑虑、受教者得情绪感染,会急切地想去探究竟) 二、学习新课: 1、不同人物得走路视频观瞧 (1)师打开视频引导学生从走路得节奏、步伐得位置两个角度观瞧人物走路得动态。 (2)学生说说自己得观后感受。 (3)学生在教师得引导下逐步领悟走路得节奏与步伐位置。 通过对视频得观瞧,让学生先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走路得节奏与步伐得位置,让学生有自己主观得感受有助于学生树立主观感受调动她们学习得兴趣。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人物行走运动规律的引入 ★参考文献:动画师生存手册 关键点: ①行走动作的基本概念 ②写实人物行走完整步动态表现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行走动作的基本分析 动画大师肯·哈里斯说过这样的话:“要学好动画,第一件事情就是画行走。研究各种各样的行走姿势,因为行走差不多是最难画准确的。” 行走是一个向前扑并及时站稳不致摔倒的过程。我们向前移动时会尽力不让自己扑到,如果脚不着地,我们就会摔倒。行走就是这样一个控制摔倒的一系列过程。 人行走时,上身会向前倾,一只脚迈出去的同时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这样迈一步、站稳,迈一步、站稳,再迈一步、再站稳…… 一般人行走时脚尽可能少的离开地面,所以,脚趾头才容易撞上东西而绊倒。人行道上一个不起眼的裂缝有时也可能把人绊倒。 但是,所有人的行走的姿态都不同。天底下没有两个人的行走是完全一样的。演员通过他们

要扮演的角色的行走方式来了解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很多故事都藏在行走的方式背后。 我们经常会通过行走的姿势,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年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行走节奏和态势,来断定他今天的情绪怎样,是高兴、是抑郁,还是愤怒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特征,来了解人物的在性格。 人的行走的姿态各不同,但人行走的最基本的方式都小异,所以前辈动画大师们总结出一套既简单又容易掌握的行走动作,也就是最基本的行走运动规律,学生们懂得这些动作的基本规律,并熟练掌握相应的表现人物行走规律的动画技法,就能进一步根据剧情的要求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角色。 但由于人物的性格、体重和身高不同,行走的方式也会有不相同。个别人物的行走方式也会因情绪、速度、意图等的不同而改变。这些身体的和心里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行走方式。下面先来了解人物行走的基本动作规律。 写实人物行走动态表现 二、写实人物行走完整步动态表现 正常人的行走,一般“行军式”的行走是12格,也就是半秒钟一步,一秒两步。“卡通式”的行走是8格,一秒钟走一步半。 上图说明:此图是一个正常的“行军式”的行走,12格。 ①胳膊与异侧的腿配合,保持身体平衡,产生力量。 ②往下时,加速释放出能量,重心起很大作用。我们的胳膊摆到最大位置。 ③跟步时只差1cm就能拌着脚趾。走路很自然的节约人体能量,因为我们尽量少地把脚抬离地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反思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5、在本课中设置的活动过多,分别有小组比赛、探究活动、讨论、探究活动检测、构建知识

动画角色运动规律

动画角色运动规律 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这里我们单从人和动物两方面来看他们的运动规律。 (一)人的运动规律 在动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人物的动作,虽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虽然有年龄、性别、体型等方面的差异,但基本的规律是相似的。所以,研究和掌握人物动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就十分重要。 1.人的走路动作 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人在走路时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因此,在走路动作的过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状。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头顶就略低,当一脚支地另一只脚抬起朝前弯曲时,头顶就略高。还有,走路动作的过程中,跨步的那条腿,从离地到超前伸展落地,中间的膝关节必然成弯曲状,脚踝与地面成弧形运动线。这条弧形运动线的高低幅度,与走路时的神态和情绪有很大关系。还要注意一下脚与地面的关系。 2.人的奔跑动作 人奔跑时身体的重心向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成弯曲状。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跨步前后摆动。双脚跨步的幅度较大,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跨步时,头顶的高低的波形运动线也比走路时的运动线明显。在奔跑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着地的过程,而是完全依靠单脚支撑躯干的重量。一顶要有腾空的动作。有些跨大步的奔跑动作,双脚腾空的动作在时间上可以停更长一点。 3.人的跳跃运动 人的跳跃运动,是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的。人在跳起之前身体的屈缩,表示动作的准备和力量的积蓄,接着,一股爆发力单腿或双腿蹦起,使整个身体腾空向前,落下时,双脚先后或同时落地,由于自身的重量和调整身体的平衡,必然产生动作的缓冲,之后恢复原状。跳跃时的运动线呈抛物线状,这个抛物线的幅度,根据用力的大小来决定幅度的高低。原地跳时,蹬腿跳起腾空,然后原地缓冲、落下,人的身体和双脚,只是上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 以上就是人的基本的运动规律。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在高兴、悲伤、愤怒等等情绪下所表现的状态是不同的动作也是千变万化但离不开基本的规律,所以我们在熟练掌握基本规律后要多观察生活,多体验动作,这样我们的动画人物才能让他们更生动。 (二)动物的运动规律 生活中动物是无处不在的,动画源自生活,所以让动画更有真实性,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规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动物的骨骼,这样更有助我们了解动物的动作。动物的基本动作是:走、跑、跳、跃、飞、游等,特别是动物走路动作与人的走路动作有相识之处(双脚交替运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题: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度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四) 地理·地壳运动规律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1~6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B.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C.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D.该地区位于西北地区,主要风向由③吹向② 2.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作用 D.冰川作用 3.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4~6题。 4.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外力作用②地壳运动③岩浆活动④变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③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B.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 C.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层施工 D.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右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A.发源地 B.上游 C.山区 D.平原 8.,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主要流向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读我国南方某区域景观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A.受挤压,经侵蚀 B.受挤压,经风化 C.受张力,经搬运D.受张力,经沉积10.修建图中公路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 A.地质灾害少 B.位于鞍部 C.植被繁茂 D.沿途居民点较多图1为某地区的水平地质剖面图。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图(图2)。据此回答11~12题。 11.仅考虑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则同为砂岩的乙、戊、丁,其岩层坚硬程度从大到小排序是 A.丁乙戊 B.戊丁乙 C.戊乙丁 D.乙戊丁 12.下列关于图2的叙述,正确的是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

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 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 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思维 引入本课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阅读课文,探究归纳内容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学生结合对运动的了解,判断 知识纠错 巩固应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任务:请同学们举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深化理解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看故事,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明确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学生讨论概括

第2讲 水体与地壳运动规律

第2讲水体与地壳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壳物质循环; 4.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网络构建】 题点1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 【母题导入】 (2013·重庆考题改编)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地水循环及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D) A.海陆间循环地下水和湖泊水 B.陆地内循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C.海上内循环冰雪融水和湖泊水 D.海陆间循环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 (2)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C) A.含沙量高 B.流程较短 C.春、夏汛明显 D.冰川补给为主 解析:第(1)题,读题干和图形信息可知,甲地位于47°N,127°E~129°E之间,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为季风区,主要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主要补给类型是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第(2)题,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A项错误;地域广阔,黑龙江、松花江流程较长;东北地区无冰川分布;春季(4~5月份)季节性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夏季(7~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夏汛。 【核心规律】 类型循环及环节特点意义 海陆间循环领域最广、范围最大、环节最 多,是最重要的水循环①维持世界水量平衡 ②使陆地淡水资源持续更新 ③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 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④影响世界气候和生态 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小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判断

(1) 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C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3.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思维模式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一方面要掌握河流流量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熟悉解答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式。 (1)河流流量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地区 ②天气 ③气候(北半球) (2)河流水文特征的答题模板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 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a.流量:与流域面积和降水量相关。流域面积广阔,流域内降水量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流域面积较小,流域内降水少,河流的径流量小。 b.汛期:与雨季长短相关。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c.含沙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d.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月均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 e.流速: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多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预测演练】 读“塔里木河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沿程变化图”,回答(1)~(2)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2020届 高考地理 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9·天津市七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图中岩层1和岩层3为透水岩层,岩层2和岩层4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都转化为径流。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2.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 ) A.乙河平均水位下降B.丙河流量明显增加 C.海陆间水循环加快D.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地层与两侧地层没有连续,岩层发生了移动,说明地质构造为断层;甲地岩层相对抬升形成地垒构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故A、B项错误。第2题,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因此两河径流总量下降,D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甲山透水岩层(岩层3)的海拔在丙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丙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丙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平均水位上升,故A、B错误。植被恢复后,植物蒸腾作用加强,但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

的植被变化,对降水等影响较小,因此对海陆间水循环影响不大,故C错误。 (2019·山东济宁期末)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3~5题。 3.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B.石灰岩 C.玄武岩D.大理岩 4.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5.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 B.地质构造运动频繁,海岛不断沉降 C.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 D.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 答案 3.C 4.B 5.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考点一巧学内力作用与地貌,落实“地理实践力” [考情报告]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常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侧重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江苏高考)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D(2)C

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2.落实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类试题解题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三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三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二),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一M 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三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一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三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考向1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的考查 (2019·郑州期末)浙江省的桃渚风景区是典型的玄武岩地貌区。下图中图一为桃渚石柱景观图,图二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3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定义 2、理解目标 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目标 (1)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目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 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重点) 2、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3、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难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第31页 A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B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A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从生命运动到社会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举例】四季更替,昼夜交替; 月球的月相变化: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 【举例】斗转星移: 5万年前)北斗星(如今)北匙星(5 【举例】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花果山); 西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古生代时该山在当今南极,约65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后,喜马拉雅山才横空出世,迅速上升。近50万年以内,珠穆朗玛峰上升了1600米,目前仍在上升,并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举例】地球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据科学方法的测定,地球 已经存在46亿年了。地球自形成以来可以划分为五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这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特征。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示范教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 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 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不显著 运动, 是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学生分组讨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