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广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关键词】启发思考动手操作思维方法当前,教育工作者都在说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引导学生“想”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笔者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

圆锥体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吗?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对等

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进行探究,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笔者作适当引导,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

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练习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 官垱中学刘启炎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 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 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持续冲击着教师,冲节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水平、情感的催化剂。不过,当前仍有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机智使“节外生枝”成为“锦上添花”。甚至有些教师认为,生成是与预设相反的概念,生成性课堂不需要预设,其实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更应注重“有效生成”。下面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一、精心预设,实现有效生成。 我们注重“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实行预设时,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自主的、有效的生成。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实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在对称性方面的不同点,学生难以主动意识到。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把握这个特点,实现有效生成?预设时我给各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各小组经过充分的操作探究后,实行汇报交流。生1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2马上反对,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实行示范。而赞同生1意见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纷纷拿出手中的三角形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让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生3发现了秘密:生1和生2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一个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后,争相举手发言: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梯形也是这样,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上面的教学过程,围绕“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展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交流、争辩,相互启发,不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称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这个教学过程更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理。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生成了。教学的成功得益于精心的预设,在给各小组提供学习材料时,有的组提供一般的图形,有的组提供特殊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冲突,引发争辩,逐步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虽是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但一切都在预设之中。 又如:在复习立体图形时,为了进一步沟通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它们的底面周长、底面积、高、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掌握圆柱体、长方体等柱体的体积能够用底面积乘高、也能够用横截面面积乘长的方法来计算。为此,我预设了下面三道不同层次的题目,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有效生成。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教学论文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教学论文_数学论文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⑴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当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源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教学形成了公式化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小学课堂缺乏活力,许多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二年级起便开始对于数学失去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结果。因此,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程中往往是交替使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通过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关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四、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想、方法、观点等,我们称之为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小学教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接触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适时的引出数学史中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利用数学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文化资源很多,其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数学文化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好数学教材,在教材中挖掘隐藏的文化资源. 在数学文化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其背后的文化,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文化,改变思维角度,学会思维技巧,让自己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转化能力等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样,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数学文化同样可以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数学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好的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

术,将备课时收集的精彩内容,通过PPT展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收集各方面各层次的内容,比如:“圆与车 轮”“长方形与高楼”,“圆与中国结”等等,让学 生明白数学原来是这么的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有利 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让数学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挖掘数学文化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而且与生活联系不大, 这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关.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 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一味的灌输学生新知识、新概 念,对于枯燥的概念,学生自然会厌烦. 教师要利用好 素材,通过多媒体技术,找到有趣的数学文化素材,让 学生不感觉枯燥无味. 除去了许多灌输知识的时间,不 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会让学生更好的记住 并且巩固所学. 因为对于枯燥的知识,学生并不容易在 日常生活中想起,然而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素材来教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素材来学习数学,学生下次接 触到生活中的事物时,便会想起学习的数学内容,更有 利于巩固所学内容,因为数学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 的,在生活中找到例子并不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 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讨论,然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现实生活中与长方形正方 形有关的事物,如学校中的类似长方体建筑,拍其一个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 铜仁市第二小学尹春华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独到的作用,它既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 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三角形、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控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临高县创新学校作者:王小兵 [摘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非常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件艰巨的事情。课堂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把课堂教学设计得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是一个乐园,从“要我学”真正转入到“我要学”的学习氛围。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趣味性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新颖巧妙的教学设计中来 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修炼。面对自控能力差,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始至终地保持下来,就必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1、通过新颖的导入激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必须要做到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所谓新颖活泼,就是指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能总是老一套。所谓富有情趣,就是指生动有趣,有幽默效果,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引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导入时,设计了“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说上一段。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经过一座荒山野岭,身体已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孙悟空想:这样下去,可要把师父饿坏的。不一会儿,悟空不知从哪弄来一些桃子,贪吃的猪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未等悟空站稳脚,就抢了几个,刚想往嘴里塞,悟空说:‘八戒,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答对了才能吃。’八戒说:‘行’。悟空说:‘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把这个数写下来’。八戒连想都不想,就把它写下来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马口小学数学教研组材料1.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表示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表示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位数。3285 ,在十进制中的数位从右起往左有个位、十位、百位……每位数上的单位数,个位上是1,十位上10,百位上是100。一个数如果千位以上的数字都是0,只有百位上有不为0的数字,则此数是三位数。一个数若是两位数,其中十位数字不是0所表示的数叫做二位数。同理,用一个不是零所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 由此可知,0不是一位数,所以最小的一位数绝不是0。那么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呢?我们知道,一个数中每位数的单位数最小,三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0,二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所以,一位数中最小的数就是1。 2.“0”为什么是偶数? 0÷2=0,所以0是偶数,因为0能被2整除。0在数轴上正处于偶数的位置,也说明0是偶数。我们一般用2n表示偶数,当n=0时,2n就是0,说明了0就是偶数。肯定0是偶数,不仅如上所述,合乎偶数的定义,而且在叙述数学规律时有很大便利。例如:中学代数讲到乘方运算符号法则时,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这里,偶次幂就包括0次幂在内。 3. 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是指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占乙数的几分之几,是以乙数为标准数的;而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是指乙数比甲数少的部分占甲数的几分之几,是以甲数为标准数的。两者的标准数不同,因此答案也不一样。 分子不变,还是1,如果是问少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和,如果是问多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差。 4.X÷12=7……3是方程吗? 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相等的算式,而代数式是用“+”“-”“×”“÷”、乘方、开方以及括号等表示运算法则或顺序的符号联结数字或字母得到的式子。 “……”并不表示7与3之间的某种运算关系,也不表示运算顺序,因此“7……3”不是代数式,“X÷12=7……3”不是等式。等式应满足传递性和对称性 ①根据87÷12=7……3,73÷10=7……3,无法得出87÷12=73÷10 ②将87÷12=7……3变成7……3=87÷12,就毫无意义。 5.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也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但仔细观察和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诸多效率低下的现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问题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目前的教育存在着逼着教师拿出成绩,虽然深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由于要进行考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避开这样的认识,走为考试服务的捷径,把培养能力晾在一边。我们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问题二、课堂教学围绕全体学生开展,而忽视优等学生的存在。 由于我们所在的学校全是农民子女,家长没有时间,也懒于管孩子的学习,因此学生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颇多,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照顾到中下水平的学生,故而整堂课始终以中下学生为起点,对其中

的某一知识点不厌其烦进行重复,课堂发言也照顾这些学生,很多时候一节课下来,中下学生课堂紧张,学习乐趣全无,优等生更是无聊之极。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使每一学生都有收获。 问题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的课改由于采用导学案形式教学,应当说这并不是坏事,但问题就是教师机械使用,导致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管什么课型都用同一种方式进行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加上教师平淡、没有激情的教学,怎么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不喜欢又怎么能学好数学呢? 问题四、重视笔算,忽视口算。 忽视口算能力进行培养,强调用笔算计算和验算,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口算是不重要的。带来的后果是计算越来越慢,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也影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自信,逐渐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方便、快速、灵活的优点。口算训练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最后能达到“脱口而出”,逐渐形成一些口算的技能技巧。 以上是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通过分析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存在着随意性,对于突发的事情应急力不强的现象。要想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就要知道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需要老师就要长流水,才能达到真正“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新课堂焕然一新,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5-09-09T15:54:27.0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作者:费洪玲[导读] 山东省日照凤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费洪玲山东省日照凤凰小学276800 “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孩子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粉笔盒、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时,让一名学生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问:“能走完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怎么可能走完!”“为什么?”“不就是不断地重复走吗?”我接着又说:“其实有个故事也存在这个现象,永远讲不完——”不等我说完,有的同学激动地大声说:“我知道!我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跟着讲了起来。此时顺势引出“循环” 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在实验中探索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首先用橡皮泥自制一个圆柱体,再削切成最大的圆锥体,发现圆锥体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大小关系。接着再提供给他们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和圆柱形容器,通过倒水实验,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它们体积的三倍关系。最后通过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就自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了。 四、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中秋节之夜,明明一家4口在赏月。爸爸让明明把一个大月饼切开,必须切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你会切吗? 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一样多。 最后引出:人们在分物品时,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五、走进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6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参考文献 [1]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3。 [2]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发表时间:2017-11-28T15:54:23.02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9月总第127期作者:尚绍琼 [导读] 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409000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一是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二是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当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源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教学形成了公式化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小学课堂缺乏活力,许多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二年级起便开始对于数学失去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结果。因此,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程中往往是交替使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通过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关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 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 2.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四、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是很难在小学生心底引起共鸣,是难以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只有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挑战问题,开拓创新思维。 3.教师辅助引导,学生主体发挥。 4.组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5.结合现实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摘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数学实践认识变式引导对比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

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