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

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

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
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

目录

1执行的技术规范、规程 (2)

2线路工程 (3)

3穿越跨越工程 (5)

3.1大中型河流穿越 (5)

3.2小型穿越 (6)

3.3大中型河流跨越 (7)

3.4等级公路、铁路穿越 (8)

3.5图表(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 (9)

4厂、站场、阀室详细勘察 (9)

5隧道工程 (10)

6伴行道路 (12)

7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的勘察 (14)

8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 (14)

附件:

附件一:输气管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二:穿(跨)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三:站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四: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XXXXXXXXXXXX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规定

1 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勘察技术规范、规程。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

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2《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3《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1.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1.5《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

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11《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

1.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14《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1.15《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

1.1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

1.17《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

1.18《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1.1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1.20《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0317-97);

1.2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1.2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1.2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2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2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2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2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3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YS5219-2000);

1.3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3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34《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1.35《岩土工程勘察制图标准》(SY/T0051-2003);

1.36《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质量评定要求》(SY/T6706-2007);

1.37《油气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内容及深度规定》(第一版);

1.38《中国石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导则》(试行);

1.3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40《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

1.41《铁路工程物探勘探规程》(TB10013-2004);

1.42《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GB50539-2009);

1.43《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50537-2009);

1.4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5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6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等。

2 线路工程

线路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除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外,尚应满足如下要求:

2.1详细查明全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分布及特征,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高边坡、采空区、岩溶等)及特殊性岩土(如膨胀土、盐渍土、污染土、软土、风沙等)的位置、规模和发展趋势等,线路沿线分布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等。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和特殊岩土地段线路详细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相关规定执行。

2.2勘探点布置:勘探点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初步勘察成果资料,线路中线优化结果与初步勘察时线位一致的地段,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只需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加密;线路中线优化结果偏离初步勘察勘探点控制范围时应重新布置勘探点。

勘探点间距按照地貌单元和地层分布(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具体确定,应控制住线路地层的变化,且每个地貌单元有不少于2个勘探点,以探坑(井、槽)和钻孔为主;勘察等级为甲级间距200~300m;勘察等级为乙级间距为300~500m,勘察等级为丙级500~1000m。

2.3勘探深度:勘探点深度应达到管沟底面以下1m。当无法取得管底埋深资料时,平原地区中一般应大于

3.0m;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区不小于

4.0m。

若地层复杂时,勘探点深度应适当加深,当遇到厚度超过管道埋深的碎石土层,深度可予以减小;遇到稳定分布的基岩时,即可终止勘探。特殊地层,如膨胀土、软土等,勘探孔深度除应达到一般地段的勘探深度外,尚应探至膨胀土裂隙深度下或软土持力层以下。

2.4土壤腐蚀性判定: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定的间距同勘探点的间距,一般为500~1000m,测试深度

3.0m;对于土壤视电阻率值发生突变的地段或土壤视电阻率较低(<50Ω·m)地段,应适当加密测点,判定沿线土壤对埋地钢质管道的腐蚀性。测量结果记录在线路纵断面图的相关位置上,并提供管道沿线视电阻率测试成果表。土壤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附表A.0.1-2执行。

2.5线路岩土工程分段:采用实测地形图定点和GPS导航定位,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腐蚀性等因素详细划分线路岩土工程分段,尤其对石方段、碎石土地段着重描述。线路分段应全面考虑线路岩土工程的条件,如地层分布、地下水埋深、土壤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等。同一段的土层厚度变化范围不得超过 1.0m,地下水位变化范围不得超过 1.5m。每一段应按地貌单元、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密实度、特征、厚度和丰水位、枯水位进行描述(如果勘察期间为枯水期时,丰水期的水位可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提供,也可收集水文、气象部门提供的水位变幅进行估算)。对于岩土应描述成因、年代、名称、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土、石工程分

级(土、石工程分级可参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执行。并将上述内容(简要)分段标注于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条件》栏内。线路勘探点位置应填写在平面示意图的相应位置上,应按顺序进行编号。勘探点的绘制大小为:外径3mm(例:⊙DZn,n为数字)。

2.6地下水:勘察期间对管道沿线的地下水位进行调查分析,对管道沿线地下水位高于管道埋深的地段,代表性地采取地下水试样(管线通过水塘地段,宜取地表水样),进行水质和侵蚀性分析,评价水对钢质管道和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2.7取样及试验

黄土地区应分区段取样确定各区段黄土湿陷场地类别,判定湿陷等级。

对较软弱的粘性土(淤泥)现场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进行测试。

在高烈度区,采用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对饱和砂土、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勘探深度内遇到砂土,应采取扰动土样(约2kg),测定其天然休止角(烘干、水下)。

2.8图标(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

2.8.1线路工程地质平面图;

2.8.2线路工程地质剖面图;

2.8.3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试和腐蚀性评价成果表;

2.8.4岩石、土、水样试验成果表等。

3 穿越跨越工程

3.1 大中型河流穿越

3.1.1 根据穿越方式和穿越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水文条件,运用综合勘探技术,查明穿越处的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水文参数。

3.1.2 详细勘察的勘探点数量和间距应按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探点布置在确定的穿越管道中线上〔不包括非开挖(定向钻、顶管、隧道)穿越方式〕。偏离中心线距离不大于3m;勘探点间距以能控制地层变化为原则,平原河流50~100m,山区河流应为30~50m。河流穿越勘探点总数不宜少于4个(两岸各1个,河床至少2个。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适宜的勘探测试手段及取样试验方法,以确定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b.非开挖穿越方式勘察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节进行布置勘探点,在穿越中线两侧(上、下游)15~20m处各布置一条勘探线,两

条勘探线上勘探点交错布置,勘探点投影到中线上间距为30~100m,地基等级为一级取小值,三级取大值。

c.当采取顶管方案时,应于两岸沉井处布置勘探点3~5个。

d.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3.1.3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点深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a.对于沟埋敷设方式,一般应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无冲刷深度资料时,应视河床地质条件而定:对于粉细砂、粉土及粘性土河床,勘察深度为10~15m;对于中、粗、砾砂河床勘探深度为8~12m;对于卵(砾)石河床,勘探点深度6~8m;对于基岩应钻穿强风化层,当强风化层很厚时,最大深度以10m为限。以上勘探深度均自河床底面算起。

b.当设计采用顶管方式时,勘探点深度根据顶管要求确定,一般钻探点深度应钻至设计管底以下3.0m。

c.当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时,勘探点深度为设计管底深度以下3~5m。

3.1.4 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占勘探点总数1/2~2/3。

3.1.5 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和岩土性质确定,一般每隔1~2m取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个。

3.1.6 试验项目应根据穿越方式和岩土性质确定,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

4.3条执行。

3.1.7 搜集和分析整理工程水文资料,大型河流按百年一遇,中型河流按五十年一遇搜集和分析整理,推求其相应流量、流速、水位。

3.1.8 根据钻探揭示的地质构成资料结合推求的水文参数确定冲刷深度,评价河床及岸坡稳定性,提出保证穿越管道安全的岩土工程建议。

3.1.9钻探完成后,采用泥浆压力注入水泥砂浆封孔。

3.2 小型穿越

3.2.1 小型穿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在确定的穿越断面两岸及河床布置勘探点(河床内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勘探深度一般6.0m左右。遇饱和的粉细砂及软粘土适当加深,但最深以10.0m为限。一般只进行工程地质描述,不采取土样分析试验。小型河流(沟渠)在“平面示意图”上绘出钻孔位置,可与测量线路专业共同编制纵断面图,

扼要填写地层岩性结论及敷设深度和管道穿越岩土工程措施建议。

3.2.2 小型河流按二十年一遇搜集和调查分析整理工程水文参数。

3.3 大中型河流跨越

3.3.1 跨越工程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a.查明跨越河段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类型。

b.查明管墩范围内的地层岩性、风化破碎程度、软弱夹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场地及基墩进行稳定性评价。

c.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应提供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

d.当跨越地段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时,应查明管墩范围15m深度内有无液化土层,并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4.4节的规定及附录B进行判别和确定场地的液化等级,同时应满足《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有关规定。

e.查明对管墩建筑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的性质、特征和分布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

f.查明河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g.收集整理气象资料,尤其是大风等对跨越影响较大的气象资料。

h.跨越基墩在河床内时,搜集整理工程水文资料,推算流速、水位,进行一般冲刷计算,确定稳定层位,对有冰凌的河流还应搜集冰凌期及其冰凌情况。

3.3.2 勘探点数量按地基等级规定如下:

一、二级:每个管墩、风索锚墩、塔架锚墩2~4个,若持力层为基岩,应做原位测试以测定岩体强度、岩体弹性模量。

三级:每个管墩、风索锚墩、塔架锚墩1~2个(基岩区1个,其它地段2个,若遇卵石层1个钻探,1个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

3.3.3 勘探点的深度按地基土的性质和基础类型确定:

a.对于天然地基,勘探深度为基础底面以下2.0b~3.0b(b为基础宽度)。

b.对于桩基勘探深度至桩尖持力层顶板以下3~5m。当在预计深度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予钻穿,并达到厚度不小于3.0m的密实土层。

c.在预定深度内遇见基岩时,应钻穿强风化层,当强风化层很厚时,最深以10m为限。

3.3.4 管墩地基土主要受力层内每隔1~2m取样1件,对桩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

每一主要土层,均应采取原状土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总数量不应小于6个),并取地下水2套,进行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

3.3.5 各类地基需提供的物理力学指标,应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

4.4节执行。

3.4 等级公路、铁路穿越

3.4.1沟埋(开挖)敷设穿越

公路、铁路沟埋(开挖)敷设穿越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严格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3节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a.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b.勘探线布置

勘探线布置在穿越轴线上(偏离中心线不应大于3m)。

c.勘探点间距

公路、铁路路基边缘向外,勘探点间距为30~100m。每一处公路、铁路沟埋(开挖)敷设穿越勘探点布置不得少于4个(两侧路基边缘各1个)。

d.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一般为8~10m;对于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卵(砾)石地层、基岩,勘探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5m。

3.4.2非开挖方式穿越

公路、铁路非开挖穿越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严格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3节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a.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

b.勘探线布置

在穿越中线两侧15m 处各布置一条勘探线,两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交错布置。

c.勘探点间距

公路、铁路路基边缘向外,勘探点间距为30~100m。每一处公路、铁路定向钻穿

越勘探点布置不得少于4个(两侧路基边缘各1个)。

d.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为设计穿越深度以下3~5m。若无设计要求,以穿越断面最低点向下40m,在预定深度内为基岩则钻至微风化层10m。

e.钻探试验完成后,采用泥浆泵压力注入水泥砂浆封孔。

3.5图表(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

3.5.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3.5.2工程地质剖面图;

3.5.3其它必要图表。

4 厂、站场、阀室详细勘察

4.1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查明场地与地基的岩土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效应,提供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地基承载力,对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应对勘察范围内地下各种管道、光缆、电缆与地下构筑物探明。各站场勘探点间距和勘探深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4.1.11~20条要求,一般情况下可按下列要求执行:

4.1.1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的第4.1.11条有关规定,勘探点间距一般为15~30m,无特殊要求建(构)筑物单体或建(构)筑物群按范围布置,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少于3个,对于压气站,考虑到压缩机振动与扰动大,勘探点间距宜取表4.1.11中之下限值。

4.1.2勘探点深度应满足《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中第4.1.12条有关规定,厂(站)一般勘探点深度10~15m,控制性钻孔深度为15~30m,阀室钻孔深度一般为8~10m。

4.1.3 取样与试验: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占勘探点总数的1/2~2/3。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根据岩土性质确定,每隔1~2m取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勘探深度内遇地下水采取地下水2件。当有压缩机等

动力设备时,需在设备基础处进行孔内波速测试,提供地基动力特征参数。

4.1.4遇到地下水时,应停钻量测初见水位;钻探结束后(对于砂类土不少于30min;对粉土不少于1h;对于粘性土不少于24h)量测地下水位,水位允许误差为±1.0cm。

4.1.5地震效应: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等于6度时应对饱和粉土、砂土,进行标准贯

入或静力触探试验,以判定其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4.1.6图表

a.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工程地质柱状图(未画进剖面图);

d.其它必要的图表(岩石试验成果表、水土分析成果表和原位测试成果)。

5 隧道工程

5.1 本阶段主要任务:

5.1.1对隧道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做出正确评价。

5.1.2根据控制围岩稳定的诸因素及地层弹性纵波的波速,分析确定隧道洞身的围岩类别,分析围岩的稳定性及洞口斜坡的稳定性。

5.1.3正确评价和预测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发展趋势,提供设计、施工所需定量指标,以及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5.2 调查测绘:

5.2.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及破碎程度。

5.2.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岩土、有用矿体、高应力区及可能对隧道造成的偏压等。对含有这些不良条件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高应力、偏压等对硐体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做出评价。

5.2.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硐口位置边坡、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议。

5.2.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腐蚀性和硐体分段涌水量。宜避开岩溶、暗河地区。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5.2.5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类别。

5.2.6在隧道硐口需要接长明硐的地段,应查明明硐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

5.3 物理勘探

5.3.1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对于岩质隧道可采用地震勘探,沿隧道轴线至少布置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以10~20m为宜,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密,两洞口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他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增加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5.3.2用声波测定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时,宜同时测定岩体弹性横波波速。除测定岩体波速外,还应测定岩石试件弹性波速。

5.3.3水下隧道物探,测线宜沿隧道轴线及两侧布设,一般不少于5条;横测线一般应顺水流方向布设,不宜少于3条。测点间距5~10m。

5.4 勘探与测试

5.4.1钻孔布置:

a.根据物探异常点,洞身低凹部位与探明构造带等不良地质现象综合考虑布置钻孔,以查明地层变化、裂隙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b.陆上钻孔通常布置在隧道两侧3~5m处,水下及岩溶地区隧道布置在隧道两侧15~20m处。勘探点间距应为200~400m,洞口附近覆盖层较厚时,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数量不少于4个,水下勘探间距为50~100m(投影到中线距离)。

c.钻孔终孔后必须封填,水下及岩溶地区隧道钻孔应进行压力注浆(水泥砂浆)封孔。

5.4.2钻探深度应达到隧道底板高程以下3~5m,遇不良地质地层时,应适当加深。水下钻孔深度应达到设计隧道底板以下10~20m。

5.4.3钻探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时应查明水层的位置和厚度,并取样分析,判明对混凝土、钢材的腐蚀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分层进行压水或抽水试验,并分析隧道开挖后可能出现的涌水量,并提出防止涌水的措施。

5.4.4进行弹性波勘探,测定岩体、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度,判断岩体的完整性。

5.4.5为了解隧道通过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a.取代表性样品进行试验,对膨胀性岩土应加做矿物含量分析及膨胀试验。

b.进行岩体原位测试试验测试岩体强度、岩体弹性模量及地应力。

5.4.6岩石、土、水取样与试验、有毒气体、地温异常现场检测、波速测试、水文地质观测、试验等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之第4.5.6条执行。

5.4.7 工程水文参数、水下隧道的设计洪水率根据河流的工程等级划分:大型河流

按百年一遇考虑;中型河流按50年一遇考虑;水文参数包括水位、流量、流速、冲刷深度等。

5.5 资料编制应提供下列资料:

5.5.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5.5.2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1:1000

5.5.3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横1:500~1:5000,纵1:200~1:500

5.5.4隧道硐体工程地质横断面图横1:200或1:500,纵1:50~1:100

5.5.5隧道硐口工程地质图1:500

5.5.6隧道硐口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横1:200~1:500,纵1:50~1:100

5.5.6隧道硐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横1:200~1:500,纵1:50~1:100

5.5.7明硐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横1:200~1:2000,纵1:50~1:500

5.5.8岩石质量指标(RQD)与深度关系图。

6伴行道路

6.1伴行道路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和其它相关规范、规程有关规定执行。根据设计委托,对勘察范围和具体技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下面着重强调几点:

6.1.1在充分收集既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外业地质调绘。

6.1.2调查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特征,为路线方案提供足够的地质资料;

6.1.3重点查明路线沿线不良地质性质、分布、规模、发生与发展趋势、地下水特征,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其对路线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工程地质选线。须特别注意岩层的顺层(顺向坡)地段,应预测其在工程实施中产生工程危害的可能性。

6.1.4重点查明特殊岩土的分布范围、性质、埋深、厚度、地下水特征等,评价其对路线的影响,提出合适的工程处理措施。其中对粘性土、软土及其它特殊性岩土等应取原状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湿陷性、膨胀性等试验,评价土层地基的工程适宜性。

6.1.5对桥涵工点应进行细致的地质调查,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

桥、涵应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勘探。

6.1.6开挖边坡路段,当边坡高度大于10m时,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特别是順层基岩边坡或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2m可能形成临空面的斜坡面的开挖边坡,应预测其发生工程滑坡的可能性。

6.1.7路基工程应分段描述评价,桥、涵应单独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6.1.8路基横断面填绘要求:一般路基填方段可控制性填绘代表性横断面,挖方路段需进行每个横断面填绘。

6.1.9纵断面填绘要求: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段需按地质图例填绘地质花纹。

6.1.10平面图填绘要求:主要填绘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范围,并按要求填绘标注清楚;其它路段应填绘地层界线、时代和岩土代号。

6.1.11勘探工作应结合工程重点布设在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和道路工程构造物位置。

6.1.12勘探点的数量、间距、深度,应能满足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伴行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2每一条伴行道路单独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6.2.1文字部分

拟建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道路设计标准;

勘察技术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与交通、气象、水文和植被等);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与地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等);

不良地质现象及灾害地质评价(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线路工程地质评价;

土石工程分级和承载力;

拟建公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包括边坡、路基等);

桥涵工程地质评价;

天然建筑材料(包括石料、骨料、用水等);

施工注意事项;

结论与建议

6.2.2图表部分

工程地质平面图;

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工程地质横剖面图;

工程地质柱状图;

其它必要的图表(岩土试验成果、水质分析、原位测试结果、桥涵工程地质说明表等)。

7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的勘察

查明管道沿线不良地质地段的位置和物理力学性质,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5章执行。

8 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

特殊性岩土质的线路勘察可参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6条执行。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第二章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2-3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2-3-1概述 边坡是指建(构)筑物近旁的天然斜坡或经人工开挖后形成的斜坡。边坡工程与滑坡的主要区别在于,边坡工程强调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着重于评价边坡与工程建设场地、地基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滑坡侧重于地质环境,着重研究各种自然斜坡滑动的成因机制,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当然,两者并非截然分开,例如,当滑坡发生于建筑场地之内或附近、并对建筑场地与地基稳定性产生影响时,则既是滑坡的问题,也是边坡的问题。 边坡根据其岩土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两大类。岩质边坡的主要控制因素一般是岩体的结构面,土质边坡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土的强度。但无论何种边坡,地下水的活动都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进行边坡工程勘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边坡的破坏变形形式主要有崩塌、滑动(平面型、弧面型、楔形体)蠕动(倾倒、溃屈、侧向张裂)与剥落。其特征见教材P.128表2-6-1。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1)岩土的性质;(2)岩层结构与构造;(3)水文地质条件;(4)风化作用;(5)气候条件;(6)地震作用;(7)地形地貌;(8)应力状态与应力历史;(9)人类工程活动等。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对建(构)筑物可能有影响的边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提出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评价边坡稳定性(即根据其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边坡断面尺寸或验算已拟定的断面尺寸是否稳定合理),预测因工程活动引起边坡稳定性的变化;提出潜在不稳定边坡的整治与加固措施。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测试等。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如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条件与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条件; (2)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 (3)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 (4)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与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 (5)地区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 (6)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输气管道设计规范 GB50251-2003

1 总则 1.0.1 为在输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1.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 1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处理好与铁路、公路、河流等的相互关系; 2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吸收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 3 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输气工艺及最佳的工艺参数。 1.0.4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O.1 管输气体 pipeline gas 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煤气。 2.O.2 输气管道工程 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oject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和煤气的工程。一般包括输气管道、输气站、管道穿(跨)越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工程内容。 2.O.3 输气站 gas transmission station 输气管道工程中各类工艺站场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气首站、输气末站、压气站、气体接收站、气体分输站、清管站等站场。

2.O.4 输气首站 gas transmission initi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5 输气末站 gas transmission termin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配气等功能。 2.O.6 气体接收站 gas receiv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接收输气支线来气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7 气体分输站 gas distribut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分输气体至用户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8 压气站 compressor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用压缩机对管输气体增压而设置的站。 2.0.9 地下储气库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利用地下的某种密闭空间储存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包括盐穴型、枯竭油气藏型、含水层型等。 2.O.10 注气站 gas injection station 将天然气注入地下储气库而设置的站。 2.O.11 采气站 gas withdraw station 将天然气从地下储气库采出而设置的站。 2.O.12 管道附件 pipe auxiliahes 指管件、法兰、阀门、清管器收发筒、汇管、组合件、绝缘法兰或绝缘接头等管道专用承压部件。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发表时间:2018-05-28T11:38:42.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巨向飞 [导读] 摘要: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不同的岩土工程建设中因为土质的区别,采用的勘探方式就是不同的。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 510000 摘要: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不同的岩土工程建设中因为土质的区别,采用的勘探方式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勘探的时候,需要根据土质的特点和岩土工程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勘探方式。勘探关系到了岩土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 引言:岩土工程勘察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对修建各种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和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作出分析判断;保证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时,地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于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措施,分析并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一、岩土项目勘察情况简述 (1)工作者的总体素养较低,技术能力有限 我们国家目前拥有许多的岩土项目勘察设计工作者,然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员的技术能力较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员的工作水平能够和国际接轨。除此之外,团队的勘察技术有高有低,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很多的技术工作者仍旧使用以往的技术,在工作中容易受到很多要素的影响,而且结果也有失精准性,对于施工工作来讲非常不利。对于有关的管理机构来讲,在工作中没有意识到对技术工作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未定期举办培训活动,使得技术工作者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在开展勘察活动的时候时常发生不协调问题。同时,在当前时期,在进行勘察工作改造的时候,未合理开展技术交流,未适时的引入国外的优秀工艺。 (2)岩土勘察工作成果质量不高 目前,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岩土项目勘察设计机构已经实现了完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所以在开展运作活动的时候其所需的费用不再由国家调拨,而是自负盈亏。这种运作模式的出现有利有弊,其弊端在于此时企业过于重视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两大要素,很显然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勘察设计的结果有失精准性,质量得不到提升,最终影响到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具体体现为工作者为了提升效率,通常会加班加点,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失误,加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只能不断缩减工作成本,最终导致质量下降。钻探与取样过程不符合勘察技术标准,同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期间不重视分层的准确度,甚至还会造成勘测上的疏漏。 (3)勘察技术与勘察质量标准未能符合国际要求 我们国家的勘察技术和西方国家比对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具体来讲主要以为我们国家在该方面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力度较低,缺乏沟通,目前我们国家的勘察技术仅仅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稍作发展,较为闭塞,对于和西方先进水平国家接轨来讲非常不利。 二、岩土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是基于岩土工程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建设需求,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对工程项目施工所在场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果、岩土性质、土质特征等等)以及环境特征进行勘探、分析与评价的工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设计与施工的决定依据,对保证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与运行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提升工程整体品质不可或缺的存在。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设计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广,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随着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地层钻探)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实现综合勘察技术在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科学应用已成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结合应用,如大地电磁场岩性检测技术、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多瞬面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等等,可实现对岩土工程现场地质情况的全方位勘察,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勘测结果,提升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的优化发展。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界面的划分,主要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以及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等。 (2)地质的形态,主要有空洞、不明的地下物体和分布的状况、埋藏的位置深度的确定。 (3)岩土的参数,主要是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风化岩、残积土和粗颗粒土等。 (4)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12岩土工程勘察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规定

12岩土工程勘察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规定 版次/修改码 xx/0 岩土工程勘察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文件编号 YBG-KCX12-xx 岩土工程勘察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规定 1.总则1.1 为规范岩土工程勘察现场作业,规避安全风险,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由项目负责人及现场工程师监督执行。 2.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与考核2.1 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的条例,各特殊工程的各项要求,以及保障.应急措施的演练等。 2.2 项目中心负责组织员工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对特殊工程则进行前期专项培训工作,由专人负责传授,必要时外聘专家讲授,考核合格者方可开工。应保留培训记录。 2.3 新员工上岗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4 员工必须参加培训,工作原因缺席者要进行补课,无故不参加培训者按旷工处理。 2.5 在勘察项目开始前,对与重大危险因素相关的运行与活动进行重点控制,以的形式明确控制要求。各钻探组应按要求逐一落实,未能落实安全措施,不得进场施工,由钻探组负全责。

3. 钻探施工安全工作细则3.1 基本要求3.1.1 钻探工人上 岗工作须戴安全帽.工作手套.穿工作鞋.着工作服。登高系挂物件时须系安全带。在海上.湖泊.水库.河流上作业时应穿着浮水救生衣,工作平台上配置救生圈。 3.1.2 无论在平地.坡地.海上.河流.沼泽地上作业,钻机应 保证垂直.稳固竖立,开钻前应对其稳定性进行反复检查.试验, 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钻机作业场地(平台)应平整,坡地.海上.河流等场地上搭建施工平台工作应由专人负责。 3.1.3 每台钻机一个班组,至少应有三名钻探工,记录员记 录时应离开钻机至少6米距离。 3.1.4 钻机钻进时钻机操作工不可离机自由钻进,应随时调 整钻机给进压力,注意泥浆稠度.循环情况及其它机械运转状况。 3.1.5 钻机作业施工时,不可在附近嬉戏打闹或围坐玩耍, 上班前.工作中不准喝酒。 3.1.6 每次上.下钻杆时,三人要密切配合,卡座.吊轮要使 用得心应手,使用统一口令。上紧.拆卸钻杆需用加长扳手时,要二人一起操作,防止误伤。 3.1.7 进行标贯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打击套管等前,应首先 检查相关器具的完好性,试验过程中严禁手扶钻杆.套管等易造成手指受伤的操作,若吊锤下落受阻,应将设备调离钻机进行检 修,不得在钻机塔架上检修。 3.1.8 起拨套管时,不得野蛮硬拉,防止钢丝绳拉断伤人。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1 总则 1.0.1 为了使院属各勘察处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深入地准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15-31-200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 15-38-2005)等强制性标准以及其中的强制性条文,紧密结合具体的岩土勘察工程,提高专 业技术水平及勘察工作成果质量。使院属各勘察处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尽量做到与市 建委规定一致、与国家规范规程一致、院属各勘察处一致。保障勘察成果质量的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为资质晋升及培养跨世纪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实施细则包括基本规定、岩芯钻探、取样、原位试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1.0.3 本实施细则只针对一般的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未涉及的其它有关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及要求和其他专业性强的岩土工程勘察(如水利、铁路、公路和桥梁等),尚应符 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行业勘察标准、规范的规定或ISO的有关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岩土层分类 2.1.1 岩石分类,按成因、强度、风化程度进行分类,划分出残积土、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对于硬质岩类(主要指花岗岩类、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30MPa)的风化程度应按标准 贯入试验击数(不校正)N′≥50击为强风化,N′=30~50击为全风化,N′<30击为残积土;其它岩类N′≤50击为残积土,N′≥50击为强风化。各风化带分类的野外特征及其它参数指标 详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附录A的表A.0.1~A.0.6。 2.1.2 土层分类,应按成因、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进行分类。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碎石土类和砂土类还可根据颗粒含量、颗粒形状进一步细分,详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15-31-2003)P17~20的4.1.7~4.1.14的有关规定。对于特殊性土如广东地区的淤泥、淤泥质土、花岗岩残积土、膨胀土、红粘土和人工填土的准确细分详见《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J 15-31-2003)P21~22的4.1.15~4.1.20的有关规定。 2.1.3 建筑石料分类与等级及其用途分类与确定应执行相应的规范划分标准和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2.2 岩土层定名 2.2.1 岩石根据习贯使用风化程度及颗粒综合定名,例如强风化花岗或强风化细粒砂岩,矿物特征较为明显,可定名为强风化细粒石英砂岩等。 2.2.2 土层综合定名可考虑成因、年代及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及其状态,可将野外定名结合土工试验给予更正,如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或将成因、年代作为代号直接定名为粉质粘土。2.3 岩土层描述 2.3.1 岩石主要描述成因或年代、名称、颜色、颗粒,岩石的主要矿物(以云母为主或含量为75%,其它次之),结构、构造及风化程度(岩心破碎程度指碎块、饼状、柱状及长度)、裂隙(风化、构造),亲水特征(遇水崩解、软化现象呈粉粒或粘粒),风化性(半岩半土状或 风化岩为主、均匀或连续)。 2.3.2 土层重点描述成因(冲积、洪积、淤积、残积、坡积),矿物组成、颗粒形状(粘、粉、砂粒等)及含量。对砂土应描述密实度,按标准贯入试验实际击数N′划分为松散(N′≤10)、稍密(1030);湿度按饱和度Sr(%)划分为 稍湿(Sr≤50)、湿(Sr=50~80)、饱和(Sr>80)。粉土应描述密实度,按标准贯入试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 范,gb50251-2015 篇一:输气管道设计规范GB50251-2003 1 总则 1.0.1 为在输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1.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 1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处理好与铁路、公路、河流等的相互关系; 2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吸收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 3 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输气工艺及最佳的工艺参数。 1.0.4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O.1 管输气体pipeline gas

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煤气。 2.O.2 输气管道工程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oject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和煤气的工程。一般包括输气管道、输气站、管道穿(跨)越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工程内容。 2.O.3 输气站gas transmission station 输气管道工程中各类工艺站场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气首站、输气末站、压气站、气体接收站、气体分输站、清管站等站场。 2.O.4 输气首站gas transmission initi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5 输气末站gas transmission termin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配气等功能。 2.O.6 气体接收站gas receiv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接收输气支线来气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7 气体分输站gas distribut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分输气体至用户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8 压气站compressor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用压缩机对管输气体增压而设置的站。

试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试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摘要:现今,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其勘察成果 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 的基础,直接影响后续建设环节的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投资效 益和使用安全。切实保证工程勘察质量,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 因此,如何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 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引言:岩土工程勘察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研究的对象是岩体 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 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土工程勘察的目 的是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对修建各种建筑 物的地质条件和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作出分析判断,保证地基和上部结构 共同工作时,地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于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措施,分析并 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 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为了查明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并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 工程参数,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 修建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基和上 部结构共同工作时,保证地基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措施, 分析并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 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2.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目 的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要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区分 新近沉积土和各种特殊性土。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 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 法的作用。 2.2勘探和取样 目前,岩土工程勘探工作主要包括钻探、物探和坑探等方法,根据岩土的不 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勘探方法,这些勘探方法主要作用于对地下地质条件的取 样和测试。其中物探主要是属于一种间接的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就是能钻井和探 测光,且此种方法经济又快速,能够让工程地质人员及时的推断和了解地质条件,因此,这种方法较多使用在测绘工作当中,它可以用在钻探工作之前或者辅助工 作中。除此之外,钻探是岩图勘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根据勘探的要 求来选择不同的钻井方法,当钻探方法都无法确定的地质条件的时候,就应该使 用坑探。由于勘探工程需要使用机械和电力设备,而且勘探的周期和时间较长,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1-2003 ) 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2、输气工艺: 1)输气管道的设计输送能力应按设计委托书或合同规定的年或日最大输气量计算,设 计年工作天数应按350d 计算(350d 是为冬夏平衡,同时最大输气量应以标态计算。)。 2)进入输气管道的气体必须除去机械杂质,且至少符合n级天然气标准(GB17820)。 3)当输气管道及其附件已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SY0007和《埋地钢质管道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36的要求采取了防腐措施时, 不应再增加管壁的腐蚀裕量。 4)工艺设计应确定的参数有:输气总工艺流程;输气站的工艺参数和流程;输气站的数量和站间距;输气管道的直径、设计压力及压气站的站压比。 5)管道输气应合理利用气源压力。当采用增压输送时,应合理选择压气站的站压比和 站间距。当采用离心式压缩机增压输送时,站压比宜为~,站间距不宜小于100km。 6)具有配气功能的分输站的分输气体管线宜设置气体的限量、限压设施。 7)输气管道首站和气体接收站的进气管线应设置气质监测设施。 8)输气管道的强度设计应满足运行工况变化的要求。 10)输气站应设置越站旁通。进出站管线必须设置截断阀。截断阀的位置应与工艺装置区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便与接近和操作。截断阀应当具备手动操作的功能。 11)输气管道工艺设计应具被以下资料:管输气体的组成;气源数量、位置、供气量及可调范围;气源压力及可调范围,压力递减速度及上限压力延续时间;沿线用户对供气压力、供气量及其变化的要求,当要求利用管道储气调峰时,应具备用户的用气特性曲线和数据;沿线自然环境条件和管道埋设处地温。 12)输气管道的水力计算见本标准6?9页以及简化标准的附录。 13 )输气管道安全泄放 ( 1 )输气站应在进站截断阀上游和出站截断阀下游设置泄压放空设施。 (2)输气站存在超压可能的受压设备和容器,应设置安全阀。安全阀泄放的气体可引入同级压力的放空管线。 (3)安全阀的定压(P o)应根据管道最大允许操作压力(P)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当P W时,P o= P+; b 当v P W时,P o=; c 当P>时,P o=。 (4)安全阀泄放管直径应按照下列要求计算: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4T10:03:46.2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江俊 [导读] 岩土工程勘察这项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多种多样的勘察测试手段来调查研究建筑场地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这项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多种多样的勘察测试手段来调查研究建筑场地,还要准确分析、科学的判断修建不同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这样做可以确保地基与上部结构共同进行,还可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主要建立在地质学、岩土力学、测试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上。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实现了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换代,岩土工程技术不管从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购置先进设备,低价中标使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近年来,勘察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许多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题得不到解决。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提供准确、合理、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任务,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有: 1、界面划分问题:不同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地质形态问题: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岩土参数问题: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综合能力问题:部分勘察技术人员对勘察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够强,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需要; 5、技术素质问题:勘察技术人员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能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1、工程地质测绘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工程地质测绘是一项基础工作。通常情况下,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要开展工程地质测绘这项工作。开展工程地质测绘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准确了解当地的地形、了解当地的地貌特征、当地的地层、地质构造以及不良地质作用间的关系,以此可以准确的划分地貌单元。在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还要了解岩土的成因、岩土的分布情况、岩土的实际厚度、岩土的风化程度。对于那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场地,必须要开展工程地质测绘;然而对于那些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的场地,有时候工程地质测绘可以被调查所取代。要想准确认识、了解工程地质的实际条件,那么最为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工程地质测绘。高质量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可以准确了解到地质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合理的指导勘察方法。 2、勘探和取样技术 现阶段,钻探、物探、坑探等方法成为岩土工程勘探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由于岩土的实际情况不同,那么所采取的勘探方法是不同的。在取样地下地质条件、测试地下地质条件的时候往往会运用这些勘探方法。 在岩土勘察过程中,钻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其往往会将勘探的实际要求作为参考资料来选择钻井方法。如果所选择的钻探方法不能了解到地质条件的时候,并且该钻探方法会受到某一些条件的限制,因此在选择钻探技术的时候,事先要做好调查工作,还要分析地质条件,从而可以选择出合适的、科学的钻探方法。只有选择了合适的钻探方法,那么可以减少在勘探中的失误,还可以促使岩土工程勘探的实际效率得以提高。 物探这种方法具有间接性,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钻井、探测光。再加上这种方法比较便捷,工程地质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当前的地质条件,所以在测绘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物探这种方法。一般在钻探工作之前,物探起着辅助性的作用。 3、数字化勘察技术 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勘察方法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数字化勘察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数字化勘察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如下:1、数字化建模方法。现阶段,数字表面模型法是建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可以切实表现出地面的起伏情况。数字表面模型法的基本内容是准确将工程地质体外表面情况表示出来,换句话来说依据相关的规则来将同属性的点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网状曲面片,进一步还可以将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确定下来。离散的测点资料是表明模型法数据的主要来源。其中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属性特征数据成为该数据的组成部分,然后借助数据来对地质体界面进行分析。地形建模方法往往以该地域的DEM 数据为参考资料,然后借助叠加遥感影像来显示三维地形。在投影变换正射影响时,往往会用到地质三维数字化这一重要技术。2、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中包括了一些原始数据,具体来说这些原始数据包括了地理信息方面的非空间数据、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然而基础地理数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是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由于各个建筑场地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最终得出的数据也是不同的。 三、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岩土取样技术方面,岩土取样技术的标准化、工程地质钻探技术的标准化、混凝土灌注桩取心技术等值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原位测试技术新进展上,用原位测试确定土工参数、非破损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了长足发展;在地基处理新技术方面,老方法不断翻新,新方法层出不穷。目前常用的方法有CFG桩、砂石桩与低强度混凝土组合型复合地基、夯坑基础、超载预压加固软土、劈裂注浆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是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相信我国市场将逐步完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将逐渐融合。例如我国众多知名大企业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新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新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 建标[2002]7 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其中、、、、、、、、、、、、、、、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 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2.增加了“术 语和 符号”章;3.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5.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6.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7.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8.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粘土”作了修订;10.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11.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

GB50369-200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07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69—2006,自2006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1、4.2.1、10.1.4、1O.3.2、10.3.3(2、3、4)、 10.3.4、14.1.1、14.1.2、14.2.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5号《关于印发“二00一年至二O0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文件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共分19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材料、管道附件验收,交接桩及测量放线,施工作业带清理及施工便道修筑,材料、防腐管的运输及保管,管沟开挖,布管及现场坡口加工,管口组对、焊接及验收,管道防腐和保温工程,管道下沟及回填,管道穿(跨)越工程及同沟敷设,管道清管、测径及试压,输气管道干燥,管道连头,管道附属工程,健康、安全与环境,工程交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 在本规范的制定过程中,规范编制组总结了多年油气管道施工的经验,借鉴了国内已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和国外发达工业国家的相关标准,并以各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质量安全环保部(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道,邮编:065000),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参编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魏国昌陈兵剑郑玉刚王炜续理 高泽涛马骅苏士峰陈连山钱明亮 胡孝江姚士洪葛业武李建军隋永莉 田永山杨燕徐梅李林田宝州 1 总则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方法

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各行业岩土工程地质分类不尽相同。这里综合介绍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 (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7-2002)和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J15-31-2003)的岩土分类方法。其他行业的岩土分类小异。 (一)岩石分类 1.岩石坚硬程度划分如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表表1 坚硬程度分类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fr>6060≥fr>3030≥fr>1515≥fr>5 fr≤5 注:1.无法取得fr值时,可用点荷载强度指数换算,见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3.4.1式; 2.定性划分可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表A.0.1。 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如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表 表2 完整程度完整较完善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完整性系数>0.750.75~0.550.55~0.350.35~0.15 <0.15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应选代表性岩体、岩块测试。无波速测试资料时,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表A.0.2定性划分。 3.按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为5类,如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表 表3 完整程度 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坚硬程度 坚硬岩I II III IV V 较硬岩II III IV IV V 较软岩III IV IV V V 软岩IV IV V V V 极软岩V V V V V 4.石按软化系数分为易软化岩石和不软化岩石。 软化系数,fr、frd分别为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和干燥单轴抗压强度。Kd≤0.75为易软化岩石,Kd>0.75为不软化岩石。

2019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规范

2019年度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 所使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 一、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6.《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 50269-2015) 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 8.《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 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10.《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 10012-2007 J124-2007) 1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2012) 1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 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15.《水运工程地基设计规范》(JTS 147-2017) 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 J464-2017) 1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20.《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22.《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16 J447-2016) 23.《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290-2014) 2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 50869-2013) 25.《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 10025-2006) 2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2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28.《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 J449-2016) 2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3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 32.《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 33.《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 10027-2012 J1407-2012) 3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 10038-2012 J1408-2012)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 3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38.《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NB 35047-2015)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要求规范(GB50423-2015)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 3.1 基础资料 3.1.1 穿越工程设计前,应取得所输介质物性资料及输送工艺参数。其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和《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的规定执行。 3.1.2 穿越工程设计前,应根据有关部门对管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灾害性地质评估报告、地震安全评估报告及其他涉及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合理地选定穿越位置。穿越有防洪要求的重要河段,应根据水务部门的防洪评价报告,选定穿越位置及穿越方案。 3.1.3 选定穿越位置后,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T 0055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 00 53,根据设计阶段的要求,取得下列测量和工程地质所需资料: 1 工程测量资料,包括1:200~1:2000,平面地形图(大、中型工程)与断面图; 2 工程地质报告,包括1:200~1:2000地质剖面图、柱状图、岩土力学指标、地震、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结论意见。 3.1.4 应根据下列钻孔布置要求获取地质资料: 1 挖沟埋设穿越管段,应布置在穿越中线上。 2 水平定向钻、顶管或隧道敷设穿越管段,应交叉布置在穿越中线两侧各距15~50m处。在岩性变化多时,局部钻孔密度孔距可布置为20~30m。 3.1.5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19地区的大中型穿越工程,应查清下列四种情况,并取得量化指标: 1 有无断层及断层活动性质、一次性最大可能错动量。 2 地震时两岸或水床是否会出现开裂或错动。 3 地震时是否会发生基土液化。 4 地震时是否会引起两岸滑坡或深层滑动。 3.1.6 穿越管段应有防腐控制的设计资料。 3.2 材料 3.2.1 穿越工程用于输送油气的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A级钢管》GB/T 97 11.1或《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B 级钢管》GB/T 9711.2的规定,并应根据所输介质、钢管直径、钢管壁厚、使用应力与设计使用温度等补充有关技术条件要求。对于管径小于DN300,设计压力小于6.4MPa的输油钢管或设计压力小于 4.0MP a的输气钢管,可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

浅析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探讨

浅析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力学原理、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手册及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读,为监理的实施保障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为工程质量的基础做好保障工作。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学习体会,同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交流。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1 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科学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本构模型,运用合理适宜参数,加上良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扎实的基础理论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总结3 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2 岩土勘测的有效方式 (1)设计沟通的必要性。当前,由于部分经营人员与技术人员对此都缺乏认识,影响到勘察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具体的要求是:执行房屋建筑工程的详勘之前,应广泛收集附有坐标与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的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准确的资料。在勘察前期必须要设计沟通的主要意义与影响,由于设计者是勘察成果的直接实践对象。工程的前期时,勘察者必须要把握好设计意图,明确拟建物的工程特性。这就可以有利于放矢和经济合理,这样也能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 (2)等级划分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由于相应的分级与标准,在开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比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的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等。这些都是会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在充分的熟悉掌握各等级,才可以实现安全、经济、合理的局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其它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与经济方面可得到优化。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可采用较为经济的勘察手段与工作量,实现岩土工程的勘察目标与任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成本量就反映了技术水平的优劣。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节约了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 (3)不断吸纳新知识。工作主要来源就是规范、规程,及对勘察工作主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