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它从社会 整体出发, 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 发生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 科。 2、城市就业问题包括哪些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资源性失业。 非对口就业。 3、城市社会学: 组织、 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在城市系统中的延伸和分支。

4、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主要方面?你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重点 发展哪些方面?注意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 (1) 建立公众参 与的组织。( 2) 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参与形式。 (3) 规划师职能的转变。

5、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6、 韦伯学派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个人行为②社会行为理论③阶级理论

7、 社区五要素: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社会心理 8、 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面:①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动态的本质内容展开研究②把社区作 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③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侧面进行研究 9、

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作 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构成, 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 明显差别。 10、 阶级与阶层: 一个经济范畴, 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指在同 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 或者由不同阶级出身, 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 形成的社会集团。 11、 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 ①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几大阶级②划分为特征逐渐过渡与连续 变化的若干阶层③功能划分法 12、

社会流动: 指一个自然人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 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 从一种 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13、 就业: 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任, 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是经 营收入的行为。 14、 低标准住宅:指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或是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存在破损、

的住宅。;原因:①后天性②先天性 15、 住房供给不足手段: ①面向中上收入户、 住宅②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楼面地价, 中的中低端产品③构建健全的住宅租赁市场, 贫苦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由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供应保障型住宅。 16、 老龄化: 60,10% ; 65,7% 17、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哪些特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方向是什么?①人口老龄 化速度较快②老年人口数量巨大③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④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老龄化⑤ 传统大家庭向 “核心家庭” 模式演变; ①将实施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 规划②通过 “老有所依”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③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④ 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⑤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2)结构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4)供不应求失业;不充分就业: (2)半就业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社会学基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 失业:(1) 1) 以及 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势与载体, 而社 但另一方面, 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 社区规划在 规划目标、关注层面、社区成员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着 不适于居住 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主要供应中高档商品 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开发节约型、 户型适 鼓励部分居民以租代购地解决居住问题④面向

18、城市规划的技术过程:是指规划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语汇来解决城市为题,间发展

对城市空

和土地利用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并以此来形成共同的行动准则。

19、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是指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通过社会各利益群体对规划的参与和反馈,使规划所面对的问题从如何来保证决策的理性转变为如何来改进行动的品质。

20、公共利益:指的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或影响到公众与社团的权利和义务的某种利益。

21、城市管制:在全球化的挑战下,管治是公共和私有部门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其方式是联合行动,其目的是使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使使事务可持续运行。

22、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课后题第一节

1.古典社会学的三大理论传统是什么?他们与当代社会学有怎样的关系?迪尔凯姆通过对有机团结的定义,韦伯通过对合理化的定义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代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三大传统,即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理论传统。

20 世纪以来,跨地域、跨学科的社会文化研究成为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走线多元化,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功能分析理论,现代冲突论,交换里路,社会互动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是古典社会学的分化,基于古典社会学的理论。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主要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3.城市规划的执业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包括哪些学科?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若干知识与技能层面,拥有层次性结构的学科。(1)科学知识是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基础(2)技术知识是城市规划工作展开的工具

(3)工程知识是城市规划工

作展开的手段(4)人文知识是城市规划工作展开的价值依托(5)基本技能知识是城市规划

工作展开的效能保障

学科构成由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支撑系统三足鼎立而成,基本覆盖了科学、人文、工程与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系统。具体包括:交通学、管理学、市政工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建筑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

4.城市规划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与趋势如何?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又形成了那些重点方向?

主要前沿有:(1)世界城镇化进程(2)基于对急速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理解而引发的对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生态技术运用的关注(3)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城镇

空间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4)以信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学科科技平台的建构与创新(5)区域和城市空间中对社会人文因素和经济属性的关注(6)现代城市设计和城市公共

空间环境优化

重点研究方向:(1)城市化与城乡空间发展研究(2)区域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3)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研究(4)城市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方法研究(5)城乡居住空间与社区环境研究(6)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应用研究(7)城市相关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

5.什么是城市更新?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条件下城市更新存在哪些社会学问题?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身的不断自我更新过程;①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规模的平民窟的清理转向社区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活力的复兴②城市更新规划由单一的物质环境改善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转变③更新方法由急剧的外科手术式推倒重建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的渐进式改善转变。

6.在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中,主要的社会学议题有哪些?

(1)规划编制中的市民参与过程(2)规划实施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监督(3)管理中对不同社会团体间的利益协调等。

第二节

1.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古典期,欧洲出现了哪些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者?他们各有什么理论贡献?

(1)费迪南德。滕尼斯(德国)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2)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机

械团结与有机团结(3)乔治。齐美尔(德国)城市精神生活(4)马克思。韦伯(德国)城

市的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

2.同期,美国又出现了那些有影响的社会学者?他们各有什么理论贡献?

(1)罗伯特。帕克贡献:①积极倡导观察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②确立和发展了人类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2)路易斯。沃思贡献:在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下,将先前社会学者的各派观点和成果均有机结合而系统地树立和组织了起来。

3、古典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在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又各有什么特点?古典生态学主要

贡献:①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②人类生态学的生态过程③同心圆地域假

说④扇形假说⑤多核心理论;观点:主要借用生物学的共生、竞争、进化等概念来解释城市

的结构、机制、动力等。旨在增强城市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特点:重视经验研究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

现代生态学主要贡献:①文化适应性② POET 变量③居住分布与职业地位④土地利用分析⑤纽约挪威人社区的流动分析;观点:文化新观点;特点:增设了一条鲜明主线,即对社会文化的关注和分析。4、列斐伏尔对城市社会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哪些方面的启示?

亨利。列斐伏尔使法国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是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的重要贡献是对日常生活异化的批评和空间生产理论。他的“差异空间”的生产

对于改变生产和关系,实现地区的资质,这对当代的社会运动和城市策略方面都产生里一定的影响。

5、试从消费社会的视角来描述你所体验到的射城市空间现象

①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不再是自然的物质享受过程,而是重新建构社会关系的过程。富豪消费不是寻求同质化,而是寻求差异。符号消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②在一个符号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城市首要的是符号实现的场所(即空间的泛审美化)③博堡效应

6、城市经理人的主体由哪些?他们如何影响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

城市经理人包括国家精英、社会主要制度、市场因素以及私人部门经理人等等;其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城市资源的分配并非有生态过程或经济结构决定,而是由拥有权利的科层官僚所决定②这些城市经理人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结构,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可能会强化或弱化城市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

7、流动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当代城市中如何体现?

信息社会的变化过程与社会过程将导致一个被流动支配的社会,这种信息社会相对应的新

空间形式为流动空间;“全球社会”和“赤裸的建筑” (一种揭示自身现实的建筑,是纯粹、澄明、不想说任何事情的建筑)

第三节

1、社区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 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 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人们生活组织,生态分析,公众 参与和城市规划工作展开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

2、社区的静态系统包括哪些要素?解释这些要素的概念,构成与特征等内涵?

静态系统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组织与文化等。

(1) (2) (3) (4)

3、社区

内部的互动过程包括哪些基本形式?社区变迁的主要范畴和特征是什么?社区发展 的主要理论模式又有哪些?

合作、竞争、冲突、协调、同化等;①社区阶级结构

的变迁②社区职业结构的变迁③社区 组织的变迁④社区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变迁; 源呈衰减式②社区中价值体系的神圣性在逐渐消失, 质性转化为较异质性④社区成员间的关系由较初级转化为较次级, 关系正在逐步

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式的片面交往;系统模式,

模式。

4、如何理解城市规划视角下完整社区规划的基本内涵?

城市规划中的社区发展是有内容偏重的, 它在社区规划中主要解决的使用地、 建筑、 空间 三方面的问题, 而这三方面相关的非物质循环因素则来自社区外部整个社会环境及社区内部 自身系统。

第四节

1、 什么叫社会分层与空间分异?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指一个社会中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地位的等级组织与划分; 指具有特定特征与文化的人群聚 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 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空间占有的分化甚至是隔离的状况;

空间分 异与城市分层密切相关, 可视为社会分层在城市空间中的物质表现, 它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社 会群体对城市空间和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

2、 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层分别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演变 的? 新富裕阶层、中产阶层、贫困阶层三个层次

3、 试描述你所居住的社区的社会分层情况

4、 试述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你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同样包括观察法、 问卷法、因子生态分析法、社会区域分析法等;①城市边缘区是贫富阶 层居住空间差别最明显的地带, 社会问题最多, 居住空间隔离最明显②由于城市中心新建住 宅区的贵族化和中心周边地带贫困人口的存在,③原来较为均质的单位大院正在逐渐异质 化,但不同地区异质程度不一。

5、 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手段解决? (1)城市空间的碎片化。

(2)社区的公共活动多发生在内部。 (3)这种内部性会导致社 区的衰败, 服务设施的缺乏; ①加强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投入, 缩小不同社区外部环境 的差别②通过多元化的公共空间建设来减少社会隔离, 提供不同阶层居民共同参与社会活动 的场所③探索分类混合居住模式, 将大规模的开发单元划分为小的组团, 分散在其他社会阶 层的邻里之中④建立城市规划社区参与的实施机制, 通过社区自主营建的方式来激发不同阶 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加强社区认同感。

第七节

1、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方法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200图表

自然环境指社会周围的环境状况。 社区人口指社区内人口数量及迁移。 社区组

织是社区成员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成的持续的人群关系。 社区

文化是社区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①社会产品数量一般呈上升趋势, 自然资 世俗性与功利性开始增强③社区由较同 原先不计利害的全面交往 均衡发展模式, 问题解决

2、资料采集作为城市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展开的共同前提,通常包括哪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各自的特征、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应用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特征:观察型的定性研究,强调实地调研的现场感和反数量化倾向,分析结构性弱;基本步骤:①选定研究方向②决定被研究对象、范围和场合③

进行初步观察④获准进入被研究的群体和组织⑤正式观察和记录⑥推出调研地域

,整理分析资料,并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图表;问卷法特征:标准化和定量分析倾向;基本步骤:①选定研究方向②进行初步探索③遴选相关指标,建立假设性描述④制定研究策略⑤

设计问卷或调查表⑥收集资料,整理编码和统计分析;文献法主要特征:程度不同的回溯性;

基本步骤:①选定研究方向②获准使用文献并收集相关文献③对文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④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编码

3、研究和分析作为一般规划工作展开的基本环节,通常包括哪些基本方法?因子生态分析法、社会区域

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多类方法

4、城市规划的研究报告在内容构成上可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复习笔记

2010年——2011年度第一学期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笔记 1、社会学的定义: 答: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 2)理论条件——孔德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3)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4)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方便 4、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孔德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组成部门的结构关系极其相互作用;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社会静力学——个人、家庭、社会;社会动力学——神学和军事阶段、形而上学和 法的阶段、科学和工作阶段。 5、社会学产生的几个时期: 答:1)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初创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脱节)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时期的社会学(逐步形成的时期) 3)现代或当代社会学时期(1、芝加哥学派;2、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3、冲 突和变迁理论;4、符号交往理论——布鲁莫) 6、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1)从19世纪末——1925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时期(以传入和介绍西方社会为主);2)1926年——1938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以研究农村和人口问题为主,力求使社会学中国化); 3)1939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集中在城市——重庆、成都和昆明); 4)1950年——1978年是我国社会学的停止时期(有关社会学领域的问题成为禁区); 5)1979年到现在是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对社会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 识) 7、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答:1)认识作用:○1通过研究社会学从宏观上认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帮助人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社会;○2社会唯实论:通过从微观上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更好的认识社会;○3通过经验研究,为认识社会提供方法,技术帮助,为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客观事件有重大作用; 2)实践作用:○1它能以其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预测为全国和各个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对社会作出的各种规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或者提供必要的科学咨询,使这些计划和规划切实可行;○2它能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际研究,帮助党和国家进行实际决策;○3它能在对社会实行科学的管理中,提供各方面的实际知识和建议,并在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实际解决上发挥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8社会唯名论: 答:1)代表人物——法国的卢俊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思和德国的韦伯;2)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2020年上半年江南大学 考试题库及答案 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沃思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1 分) A. 城市化 B. 城市社会关系 C. 城市社会问题 D. 城市生活方式 2. 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中,位于城市中央的是()。(1 分) A. 中产阶级住宅带 B. 工人住宅带 C. 贫民区 D. 中心商业区 3. 列斐伏尔将()应用到城市分析中。(1 分) A. 经济学范畴 B. 政治学范畴 C. 心理学范畴 D. 社会学范畴 4. 卡斯特分析城市过程的核心概念是()。(1 分) A. 产业全球化 B. 集体消费 C. 环境感知 D. 社会空间 5. 蕴含城市社会学端倪,第一个采用农村——城市连续统一体模式的是()。(1 分) A.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B. 滕尼斯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C. 西美尔的都市与现代性 D. 韦伯的合理性与非理性 6. 凯文·林奇对城市空间与()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1 分) A. 地理环境 B. 经济发展 C. 人类行为 D. 科学技术 7. 西美尔着重研究了城市的()。(1 分) A. 社会团结 B. 社会整合 C. 社会心理 D. 社会规范 8.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趋势。(1 分) A. 集群化 B. 分散化 C. 生态化 D. 知识化

9. 城市发展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城市群的共同发展,这体现了()的趋势。(1 分) A. 国际化 B. 集群化 C. 知识化 D. 生态化 10. 城市社会学基本完成了创立阶段的标志()。(1 分) A. 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 B. 涂尔干的理论发展 C. 韦伯的理论发展 D. 滕尼斯的理论发展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从城市社会学学科本身来看,城市社会学有两大方法论传统是()。(2 分) A. 实证主义 B. 理性主义 C. 反实证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12. 下列正确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特点的表述有()。(2 分) A. 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B. 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 城市体系完整,但功能分化不明显 D. 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13. 下列反映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特点的是()。(2 分) A. 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B. 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色彩 C. 城市发展不平衡 D. 城市畸形发展 14. 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法有()。(2 分) A. 系统分析法 B. 比较分析法 C. 定量分析法 D. 社会分析法 15. 城市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有()。(2 分) A. 问卷法 B. 访谈法 C. 观察法 D. 文献法 三名词解释题 (共5题,总分值20分 ) 16. 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4 分) 17. 系统分析法(4 分) 18. 历史研究法(4 分) 19. 实证主义(4 分) 20. 同心圆模型(4 分)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社会学,生态相关 社会调查笔记B版

人类求知的方式:权威、常识、思辨、科学 社会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和人,而非自然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而非思辨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研究的主体是人,“价值中立”很难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和理论基础;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视角;范式。 实证主义:模仿自然科学;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可被测量的;讲究科学性;研究过程应该是可重复的;追求事实和真实。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价值中立。 解释学:注重意义和移情的理解,认为需要通过认识局部的意义来了解整体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整体的背景里面了解局部的意义。源于人文主义: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动时,

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区别,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韦伯:移情的理解。价值相涉。 后现代的方法论:质疑生产知识的系统的方法,讲究相对性的,强调研究者在发现所谓“事实”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权力 二、研究方式。 通常有四种研究方式的类型: 定量调查、实验研究、定性调查、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及技术。 问卷法、统计分析技术、访问法、定性资料分析技术、观察法、计算机应用技术、量表和测量法 第二讲:理论、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的层次 1微观理论 关注微观层次的现实,涉及的概念比较具体,不太抽象 2中层理论连接宏观与微观 3宏观理论 关心比较大型的集体:社会制度、整个文化体系,整个社会的运作等,使用较多抽象的概念。本质主义:客观,真实,不变。 社会建构主义:所谓事实是被社会和文化构建出来的,是可变的。 二、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1.理论是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的事业和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3.经验研究促使概念澄清。 处理理论与研究资料的两种方式 演绎:从理论出发。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验证或者推翻理论(定量、定性)归纳:从资料出发。有一个主题,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提炼概念,发展出某些经验性的概括,建构微观或者中层理论。-扎根理论(定性) 扎根理论的宗旨就是要把分析过程与材料紧密结合,并逐渐发展出某些概念和理论模型去解释这些现象。 具体做法: 1)仔细地阅读材料; 2)确定一些主题; 3)把相关的材料与个案放到不同的主题下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仅要考虑哪些材料归入哪些主题,而且要看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 4)根据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而且不断地用这个模型来检验资料,尤其注意那些不符合这个模型的个案,以便不断地修改理论模型。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题

1.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城市产生的原因 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 1.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2.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文字发明。 城市产生的原因: 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宗教仪式中心的形成;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城市布局的不同 与希腊城邦和罗马城布局不同,中国城市中心既不是神社,也不是神人共居的综合性广场,而是由宫殿和宗庙构成。因为王权神化是从国家产生到汉王朝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政治理论。 它既不同于希腊的一城奉一神的多神宗教,也不同于罗马最终统一于一神的基督国教。在中国,最高的神莫过于天,王权受命于天,是上帝之子,即天子。 “王者,天之所予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也;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所以,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人神共治的局面,却出现尊崇祖先,祖庙与王宫同为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中国古代都城以王宫和祖庙为中心,并非指城市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其权力上的中心。 3.西方: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西欧中世纪的头几个世纪里(公元5世纪---公元10世纪),由于战争导致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全面后退,城市出现了一个衰落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后,城市开始重建,它们大多是由从封建庄园中逃出来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与人——读《城市的精神》 曾橙2015.9.19 关于作者: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为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他并非“中国盲”,早在英国读书时,他便与来自中国的女学生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夫人特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贝淡宁。这个音译名字的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哲学,恰恰是丹尼尔·贝尔的兴趣所在。他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在牛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贝淡宁相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教书,并在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讲授伦理学与政治学。艾维纳,生于耶路撒冷,也是在牛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 除了因为探亲、访学、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到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城市的亲身经历之外,他们为了写这本书还专门到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他们不是采用社会科学研究常见的统计或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是采用逛街、随机采访、讲故事的方式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推理,同时结合政治哲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 关于内容: 这本《城市的精神》从写作上与《城市的胜利》较为相近,由贝淡宁和艾维纳合作完成,主要通过两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各城市的生活、工作及他们的观察、与当地人的交流,谈论了他们对于几个城市的看法,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述他们认为的这几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城市精神,更多的指城市的气质、在那座城市里占主导思想的、社会大众最广泛具有认同感的精神上的认知。更多时候,看这本书,就像是看两位作者凭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的类似于游记,或者他们对这九座城市的认识。 作者认为以下六个因素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这六个因素中没有一个必要或足以创造、繁荣一种精神气质,但每一个因素确实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这个城市得没有贫富差距或民族和种族群体间的巨大鸿沟; 第二,某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长期的竞争关系,这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 第三,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居民有强大的动力来维持这种身份; 第四,城市有实质性权威来推行法律、条例等以及保护和繁荣其特别身份和精神的规定; 第五,城市拥有或者曾经拥有伟大的城市规划者,推行旨在利于实现共同的公共思想的城市改造计划; 第六,一个外部机构如广告宣传活动或电影给城市贴上拥有某个特征的标签。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历史的影响,民族的认识,长久的生活习性等,在逐步发展中均体现了不同独特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千城一面的发展节奏中,作者所选的这九个城市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同时,作者以一种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学的认识,脱去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外表,直析那里社会性的精神。在学习不同城市的过程中,也能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通过理解别人而认识自己。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耶路撒冷是一座几乎全民宗教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坚守及将坚持教义、维护教义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蒙特利尔:语言之城 主要讲述语言是蒙特利尔多年来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作者从蒙特利尔的建城历史出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社会学导论》笔记

徐珂社会学导论 (只考讲过的,不考马克思) 第一章 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 一.Auguste Comte(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命名人 1. 197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2.主要贡献 A.创造新词“社会学”(sociologie) a.以秩序、进步为原则提出其社会学构想(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 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 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 b.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研究领域 c.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影响:实证主义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 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度 娘) B. 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人类进化三阶段论(A three-stage history development) a.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 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b. 形而上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c.实证科学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 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正被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取而代之;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 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相对应的社会组织 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 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 —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度娘) C. 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 人性宗教 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 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 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2. A.实证主义 B.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功能主义开山祖师) 通过一个“结构功能”理论,把“结构”、“功能”、“分化”、“整合”等概念结合为一个有较高解释力的分析范式。 社会通过简单的体积增大、群体的结合与再结合,形成为一个整体,从同质向 异质变化,如,从各部分完全相同的简单部落社会,发展为具有结构与功能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