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是与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显得格外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汉语的词汇就是一扇洞察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透视出汉民族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折射出汉民族古老而又隐秘的文化心理。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反映着汉民族独特传统文

化诸多方面的特征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有着复杂而多样的特征,这在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上体现得异常突出:

(一)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古代汉语词汇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反映

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的身上,是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的,这在古代汉语中不但常见而且也相当地典型,而且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断严密化、规范化,其区分也越发地严密、严格,绝不可以随意混淆。

例如,古时候非常注重区分人的等级身份,不仅对活人的称谓如此,对于死人的称谓也是这样。依照《礼记?曲礼》的解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比较正式的对“死”的称谓。但即使是委婉些的说法,不同等级也有所不同。如帝王死叫“晏驾”,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出行时离不开车马,故而“驾”特指帝王乘坐的车,又进而代指帝王本人,帝王到什么地方都叫“驾临”,而“晏驾”的直白意思是皇车出来晚了,是委婉的说法,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说帝王死了。贵族大臣死叫“捐馆舍”,直白意思就是抛弃馆舍,因为只有贵族才有馆舍可居,死了当然就抛弃馆舍了。平民百姓死叫“填沟壑”,因为平民百姓的身份低贱,命不值钱,死了后也没有条件厚葬,只好去“填沟壑”了,当然这个词还可以作为身份相对较低的说话人对自己死的一种自谦说法。

对于疾病,不同等级的人也有不同的称呼。《公羊传?桓公十六年》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子,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依照《白虎通》的解释:“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言忧民不复子之也。”其他如“犬马”等于说“犬马之疾”,是一种谦辞;“负薪”等于说“负薪之忧”,意思是过去未做士人时曾担樵,现今如同担负昔日之劳一样。

这种情况在英文这样的外语中一般是难以看到的。英语

虽然对“死亡”和“疾病”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这些词或是源于语言的风格不同,或是由于词语意义的轻重不同,完全没有汉语这样严格的等级区分。

(二)亲属称谓的繁复反映了古代汉民族宗法制度的严密

汉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十分讲究血缘和亲情的民族,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类似汉民族这样有着如此复杂而众多亲属关系和重视聚族而居的民族了。这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在古代汉语里同样有非常集中的体现。

根据《尔雅?释亲》记载,古代的直系亲属称谓共有13辈之多:高祖王父、曾祖王父、王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同宗的兄弟按关系远近也分为4类:兄弟、从兄弟、从祖兄弟、族兄弟。

对父母、夫妻的特定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父严母慈、男尊女卑的观念与传统。如称父亲为“所天”、“严君”、“老子”,称母亲为“慈亲”、“萱堂”,称丈夫为“夫主”、“男君”、“盖老”,称妻子为“内子”、“婆姨”、“屋里的”等等,莫不如此。

其他各种亲属关系的称呼也十分复杂,其嫡庶内外的关系区分得异常清楚。例如在宗法社会中,一个贵族男人是可以有多个妻子,其中正妻称“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其他妻子称“妾”,妾之子为庶子。妾有个别称叫“小星”,这一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男为尊、女为卑,男在上、女在下,男为阳、女为阴的正统观念,按照此观念来推理,如果说把国君比作天上的太阳,国君的正妻当然就是月亮,也就是太阴了,那么国君众多的妻妾也就如同满天的星斗了。可见把妾称作“小星”这一比喻是何等地贴切啊!再如妯娌之间,长妇称幼妇为“娣妇”,幼妇称长妇为“姒妇”;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姑表称“外表”、姨表称“内表”等等,同样也都反映了古代汉民族宗法制度的异常复杂严密,这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敬词和谦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汉民族自谦和尊人的文化传统

敬词即表示尊敬的称呼,多用于对他人。对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敬称是不同的。

如称一般人或职位、辈分差不多的人为“君”、“子”、“卿”、“公”、“明公”、“大夫”、“足下”。其中“明公”比“公”更具有肯定和赞誉的色彩。“大夫”一词非常符合中国人称谓人时喜欢就高或高抬人的特点,也许对方只是一个普通人,但给他一个虚幻的“大夫”官帽大概是人人都乐得受用的。这种就高或高

第24卷第1期2011年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1

Jun.2011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摘要]词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赖以传播的重要媒介物。这一点,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体现得异常突出。因此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并试图透过古代汉语词汇来认知汉民族文化丰富而又隐秘的内涵,以期在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的词汇。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汇;汉民族;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许华(1963-),男,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化。

许华(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抬人的称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比如不管你在学校做什么工作,都一律尊称为老师,明明是副校长、副教授却偏偏抬举为校长、教授。“足下”的本义就是脚下,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常用敬称,有的时候也用于上对下,相当于称“您”。据说这个词始于春秋时代的晋文公称介子推。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再如称皇帝为“陛下”,陛的本义是丹墀,即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皇帝设在丹墀之下以防不测的近臣,秦代以后成了对皇帝的专称。称王侯为“殿下”,殿下本指诸侯王,此称呼源于诸侯王常在宫殿接见群臣,唐代时规定殿下专指皇太子和皇后。称高官为“阁下”是因为古代王公皆有阁,称阁下是不敢直呼其名,而通过在阁下的侍从人员因卑以达尊,唐代以后该词的使用渐趋宽泛,可以用于地位不高或同辈之间。称将军为“戏(麾)下”是因为麾本指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称主将为麾下有自居部下之意。称使节为“节下”、“毂下”源于使节出使时要手持符节、乘坐车驾,毂为车轮中间用于插套车轴的圆木。称师长为“夫子”是因为夫指大夫,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春秋时代凡大夫以上的官员均可称为夫子,孔子当过鲁国的司寇,也是大夫,所以称夫子,后来人们把孔子神化为万世师表,所以夫子就成了对孔子的尊称,引申为对老师或可以师奉的男性的尊称。称有德者或有学问的人为“先生”源于有德或有学问的人往往比较年长,可视为长辈。妇女称丈夫为“官人”是因为这一称谓最初是称呼有官职的人的,男人在外做事养家糊口,是一家的顶梁柱,故而用此称呼以示尊敬。

在古代,还有一种以称呼对方下属来表示不敢斥指对方的情况,如用“左右”、“执事”、“从者”等来代替国君或将帅以示礼貌。

谦称即表示谦虚的称谓,多用于对自己。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谦称是不同的。

如一般人自称“臣”、“仆”、“愚”、“敝”、“鄙”、“贱”、“贱子”、“小人”、“老夫”、“牛马走”、“不佞”、“不肖”、“不腆”。其中“牛马走”的意思是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人;“不佞”是不聪慧、没有才智的意思;“不肖”即不像,即子孙不像先辈那样成器,也可以理解为不贤;“不腆”是不善的意思。

再如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谷”、“予一人”,在这里孤和寡都是独的意思,原为诸侯和小国国君的自称,君主用它们称谓自己是一种表示谦逊的虚伪做法,常说的“称孤道寡”和“孤家寡人”即是如此;不过二者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国家有凶灾时称“孤”,无凶灾时称“寡人”。“不谷”是不善的意思。“予一人”是说我只是人中的一个。其他如官员自称“下官”、“卑职”,下层人物自称“奴才”、“小人”,生员自称“学生”、“后学”,妇女自称“妾”、“奴”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表谦或表敬的副词如“窃”、“敢”、“忝”、“谨”、“敬”、“请”、“幸”、“辱”、“惠”、“猥”、“枉”等。

(四)其他正统的思想意识和伦理观念在古代汉语词汇中也有着极为突出的反映

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身份和利益都是先天注定的,伦理纲常也是神圣的,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是永恒不变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人们各得其位、各安其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包括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血统、重亲疏、重乡土等观念意识。

受封建伦理等级观念的限制,汉语的双音节词在词序结构上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一般说来,表示尊意的语素在前,卑意的语素在后;表示长者的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的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的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表示正面的在前,反面的在后。例如“君臣”、“官吏”、“官民”、“将士”、“士卒”、“师徒”、“祖孙”、“尊卑”、“爱憎”、“亲疏”、“恩怨”、“胜负”、“安危”、“雅俗”、“祸福”、“吉凶”、“甘苦”、“好歹”、“高低”、“上下”、“长短”、“深浅”、“褒贬”、“盈亏”、“厚薄”等等。

有些词语表达了强烈的官本位观念。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遗毒影响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的思想影响极深,“官治民”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官文化标志,包括官称谓、官服饰、官礼仪、官府厅等等,进而形成庞大的官文化词群。例如“京官”、“文官”、“武官”、“谏官”、“考官”、“判官”、“税官”、“粮官”、“官人”、“官方”、“官派”、“官差”、“官话”、“官腔”、“官价”、“官本位”等等。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官称贬值泛用的情况也值得注意。如“相公”一词原意是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但后来却用作对一般人的尊称。还有称乡绅为“员外”,称读书人为“解元”,称医生为“待诏”、“郎中”、“大夫”,称卖酒的为“酒博士”,称卖茶的为“茶博士”等。这些同样也都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

注重内外有别的亲疏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带“同”字语素的词语表示内部、自己人、一家人,带“外”字的表示非嫡系或血缘关系比较远的亲属关系。例如“同族”、“同宗”、“同乡”、“同学”、“同窗”、“同事”、“同伴”、“同伙”、“同党”、“同年”、“同行”、“同仁”、“同道”、“同僚”、“同胞”、“外戚”、“外亲”、“外氏”、“外宾”、“外商”、“外侨”、“外行”、“外官”、“老外”等等。

反映正统排异观念的词语也非常地突出。中国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汉族人对异国、异族人往往采取歧视、排斥的态度。秦汉以前,对华夏以外的民族称为“夷、戎、蛮、狄”等,秦汉以后对域外少数民族称为“胡人”、“番邦”。同时,这种排外意识也突出地反映在汉语的词汇之中。例如,“胡琴”、“胡椒”、“胡箩卜”、“胡说”、“胡扯”、“胡闹”、“西瓜”、“西红柿”、“西医”、“西服”、“西餐”、“番茄”、“番邦”、“番薯”、“蛮横”、“蛮干”、“野蛮”、“蛮不讲理”、“胡搅蛮缠”、“洋奴”、“洋楼”、“洋车”、“洋火”、“洋葱”、“洋相”、“异己”、“异国”、“异端”等等。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词义引申反映着汉民族文化的

深层内涵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词义,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种情况。引申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但词义只向某一方向引申却是与汉民族深层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节”的本义是竹节,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出“关节”一词,引申于时令方面就形成了“时节”、“季节”,引申于音乐方面则为“节拍”、“节奏”,用于道德方面即为“节操”、“气节”,用于动作则为“节制”、“节省”。

“管”的本义是“竹管”,现代常用义是“管理”、“掌管”。这首先是由竹管引申为钥匙,因为古代的钥匙是管状的,然后再由钥匙引申为管理和掌管的。

“席”的本义是“竹席”,古人席地而坐,由此引申出“席位”,又引申为职位,如“教席”。汉语的“主席”一词在英文中译成“chairman”,这是因为英国人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子上。可见两个民族在此词的构成上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

“册”字在甲骨文中像用绳子串起来的小竹片,又引申为表示书籍的量词。而英语中表示书籍卷册的叫“volume”,其词源“vol”便是“卷”、“缠绕”的意思,这是因为英国古代用羊皮来书写再卷起来收藏。汉语中和“volume”相仿的词是“卷”,因为中国古代除了简册以外也用帛来书写,写毕卷起来收藏。

“年”的古字形是一个人背负着一捆禾谷,显然是预示着庄稼成熟,故而其本义是“收成”,由于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般谷物是一年一熟的,这样年又转化为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了。

“汉”本是一条水流的名字,指“汉水”。后来又指“汉朝”,这是因为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封在了汉水上游的汉中,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就以汉作为自己的国号了。又由于汉代统治的时间比较长,国势也相对强大,所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就把华夏族称作“汉族”了。

“朝”从古字形来看,是日月出没于草丛之中,所以它的本义是“早晨”,因为古时候大臣要在早晨上朝面君,所以引申出“朝见”一词,又引申出朝见的地点“朝廷”,朝见时要行跪拜礼,所以引申出“朝拜”,朝见时要面北见君,所以引申出“朝向”一词,朝廷的更迭则引申出“朝代”这个词。

“金”、“素”二词都可以表示“秋天”,如“金秋”指秋风,“素秋”指秋天。这种词义的引申是因为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把五色、四季、四方和五行相配,秋天属金,位于西,其色为白,故有此引申。

“因缘”一词中的“因”和“缘”都有“原因”之义。佛教以亲生为因,疏助为缘,即直接的原因为因,间接的原因为缘,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含义。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均为因缘和合而成,从而以宿世因缘来解释今生的关系。由于佛教的影响,“因缘”一词进入了全民语言之中,经常被用来特指夫妻间的缘分,后来写作“姻缘”。

三、汉语词汇本身由古及今的特定意义反映着汉民

族文化中的象征与审美倾向

词汇的隐含意义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和民族特点。一些反映具体事物的词,其显性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相同,而其隐含意义却很可能不一样,这便构成了词语特有的象征意义。

象征词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形态习性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具体说,汉语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往往通过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习性特征,然后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而构成联想意义。而这种联想意义又总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因此汉语的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也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含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富有文化信息的联想意义,有些象征词语由于人们的长期使用,便具有了固定而公认的象征意义了。

例如,在汉族人的心目中,“玉”既是十分贵重的东西,又是高尚、纯洁的象征,不但容貌可以称“玉容”、言语可以称“玉音”、走路可以称“玉步”、美德可以称“玉德”,而且月亮可以称“玉镜”、书信可以称“玉札”、美食可以称“玉馔”、美酒可以称“玉液”。而在其他民族的语言里就没有这种隐含意义,如果把“新人美如玉”翻译为英文“the bride is like a jade”,不但会引起误解,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

“松柏”四季长青,树龄长达上千年,所以历代象征着长

寿。陵墓旁种植松柏象征着死者的亡灵“万古长青”,为老人祝寿时也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吉祥话。另外,松树还因为其一年四季常青,严冬之时迎风傲雪挺立而作为坚毅高洁、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的象征。

“竹”因为其高直挺拔、冬夏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性,常被用来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有气节、有骨气等高尚品格。

“梅”在严寒风雪的季节盛开,花色清淡,枝干如铁,所以常用来象征高雅纯洁、清丽而含铁骨之气等高贵品性。

“菊”因其在秋末冬初时开放,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等特性,所以常象征坚毅、清雅、淡泊的高尚品格。

“兰”由于其多生长在空谷山岩,风姿潇洒飘逸,其花淡雅幽香而常象征高雅、纯洁的品格。

“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自古被人们誉为“花后”、“国色天香”,象征着富贵、荣华、幸福。

“莲”又称荷花,因其有“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等特点而被古人誉为花之君子,所以常用来象征纯洁、正直、清雅、谦虚等品性。

“枫”因为受秋霜而变红,被称为红叶,唐代杜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因此人们常用红叶来象征“夕阳红”、“老当益壮”的精神。

“龙”在中国自古就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它体长,有鳞,有角,能飞,能兴云布雨,主宰大海,是神圣祥瑞的象征,汉族人至今还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并以作龙的子孙而自豪。在封建时代龙常作为帝王的象征,古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随之凡与皇帝有关的都加一个龙字,如“龙飞”、“龙颜”、“龙体”、“龙座”、“龙袍”、“龙床”、“龙帐”、“龙辇”、“龙子龙孙”等。而在一些西方人的观念中,龙却是丑恶、凶残的。显然,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正面形象的龙在西方人的眼中完全是反面的形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就没有采用龙作为吉祥物。

“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因有美丽的羽毛而被称为“鸟中之王”,历来是祥瑞的象征,民间艺术中也多有“百鸟朝凤”的寓意。凤在古代又是帝后的象征,因此皇后穿“凤衣”,戴“凤冠”,住“凤阁”,乘“凤辇”。含凤的词语有“凤城”、“凤诏”、“凤盖”、“凤楼”、“凤箫”、“凤藻”、“凤邸”等。

“虎”在中国自古有之,而且种类繁多。虎与狮向来被称作“兽中之王”,中国的狮子最早来自古代的波斯,即今天的伊朗。虽然在中国的庙堂宫门口多有石狮,甚至把狮子当作镇邪驱鬼的怪兽,但是在汉语词汇中却远不如虎的构词能力强。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中,认为西方为白虎星座,主凶。因此,中国人显然更畏惧和崇敬老虎。在汉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人们画虎时,往往要在虎的额头上描画一个“王”的字样;在民间经常在堂屋里挂有“虎”的中堂画。虎文化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既有褒义也有贬义,比方说有象征勇猛、威武、力量尊严等褒义的,如“虎将”、“虎帐”、“虎符”、“虎贲”、“虎威”、“虎势”等;有象征凶猛、残暴、凶恶等贬义的,如“骑虎难下”、“谈虎色变”、“如狼似虎”、“养虎遗患”、“老虎屁股摸不得”等。

“牛”以力大耐劳著称,所以人们常用“老黄牛”来象征踏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

“马”以快跑著称,尤以骏马为最,有“千里马”之誉,所以人们常用马来象征前程的远大。

“鹤”历来被人们视为神仙骑坐之鸟,所以又称仙鹤。神仙既然可以长生不老,其所骑坐的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了,

所以人们便以鹤来象征长寿,为人祝寿时常送“松鹤寿”或“松鹤延年”的寿词。

“龟”在中国古代也是象征长寿的神物,传说它的年龄可以高达上万年,古人取名时取长寿之意而叫“龟年”,如唐代音乐家李龟年。

“鹏”在古代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传说,又有“鹏程万里”的成语,所以常用来象征前程高远、目标无限之意。

“鹰”为猛禽,有“鹰击长空”的美誉,常被用来象征勇敢、高瞻远瞩等含义。

“鸿鹄”又叫天鹅,因飞得很高很远,所以常用它象征志向高远之意,古语中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名言。

“豺狼”向来以凶狠残暴著称,口语中有“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豺狼当道”等贬义词,人们常以豺狼象征凶狠、残忍、贪婪、没良心等意义。

“狐狸”以狡猾多疑、善迷惑人等特点而著称,民间有“老狐狸”、“狐狸精”、“狐假虎威”、“狐狸尾巴露出来”等熟语,所以人们常以狐狸来象征狡猾多疑。

“蛇”因为它体带毒液、冷血残忍,而象征着心肠狠毒,熟语中有“蛇蝎心肠”之语。

“猫头鹰”因多在夜间活动、其叫声十分难听而被人们视为是不祥之鸟,从而成了不祥之兆的象征,俗语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话。

“乌鸦”由于色黑形丑,叫声嘶哑,多栖息于坟地的树上,人们对它毫无好感,用它象征不祥,民间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语。

“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故而在我国蝙蝠经常被视为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天使,作为吉祥的图案贴在墙上;比如民间有画着五个蝙蝠飞入大门的“五福临门”图,有画蝙蝠从天上飞来的“福从天降”图,有画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的“五福献寿”图。而在西方,因为受到《伊索寓言》等著作的影响,蝙蝠却被视为两面讨嫌的家伙,是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形象。

春节到来之际,我国民间大都喜欢贴带鱼图案的年画,这是因为“鱼”与“余”同音,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希求岁岁丰顺、年年有余的心理。如寓示着“年年有余”的鲇鱼戏水图,寓示着“连年有鱼”的鱼戏莲花图,寓示着“吉庆有余”的鲫鱼戏水图。

喜鹊因为有个“喜”字,所以民间过年或结婚时,常画两只喜鹊取“双喜临门”之意;还有在梅花上画喜鹊取“喜上眉梢”之意;有的画一只梧桐与一只喜鹊,取“同喜”之意;有的画一只豹和一只喜鹊,是为“报喜图”;有的画一只鹳和一只喜鹊,取“欢喜”之意;还有的画一枚中心有孔眼的铜钱与两只喜鹊,寓示着“喜在眼前”或“眼前见喜”。

上述词语所体现的特殊隐含意义,都是汉民族的独特文化所赋予的,它反映了汉语和汉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一个侧面。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the Han Ethnic Culture

XU Hua

[Abstract]Words and the culture of an ethnic group have an extremely close relationship.Words constitute a medium by which the culture of this ethnic group spreads,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for ancient Chinese word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the Han ethnic culture in three aspects.It also tries to perceive the rich and hidden connota-tions of the Han ethnic culture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words,aiming at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an ethnic culture.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language;words;Han Ethnic Group;culture;relationship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