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诗经·蒹葭》主旨的历时研究

高红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诗歌创作的文化传统。《蒹葭》作为《诗经·秦风》里较为重要的一篇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探究,但对其主旨的研究在各个阶段的解读中又有所不同。从春秋至宋代,众多学者将其与“刺秦襄公说”相联系,宋代之后又将其围绕“求贤”进行阐述,近代又将其回归于“爱情诗”。本文将结合各种观点对其主旨进行历时研究。ABSTRACT:The”book of songs”as the first anthology of poetry in China ha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history,lai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oem writing. T he Jian Jia as one of”The Qin Feng song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have always been exploring by many scholars.But the study of the keynote is different in various stage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many scholars will be associated with”Irony Qin Xiang ”. After the song dynasty,some scholars think it has the meaning of”Looking for telent”.Now,it returns to “The love poem”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diachronic studies by various views.

关键词:《蒹葭》;主旨;刺秦襄公说;贤人说;爱情

《诗经·蒹葭》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大意:河畔的芦苇泛着碧色在风中摇曳,深秋的露水在叶子上凝结成霜。我所思念的人,就在河水对岸的那一方。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又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河水的中央。河畔的芦苇茂盛的自在坦荡,清晨的露水尚未被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就在河水的对岸。遡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沙洲的中间。河畔的芦苇更为茂盛,清晨的白露依然在叶子上逗留。我那苦苦追寻的人,就在河水对岸的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沙洲之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诗经》是我国文化长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它作为中华文化最为基本且尤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后代子孙研究古代文化并传承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经》原名《诗》或者《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共计三百零五篇的诗歌。【1】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独尊儒术的政策实行,才被尊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2】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由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组成,多为民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其中的民歌以其绚丽的画面感向后人叙述着那个时代的民风民情,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巧妙的语言手法把它内在的思想呈现出来,塑造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3】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首诗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各个朝代的洗涤,并且在这一场场的风雨中烙印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者

们的研究观点。而本首诗歌《蒹葭》作为“国风”中“秦风”的代表作也受到古今学者的关注。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一直到现在,对其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的解读的复杂性以及各个朝代的现实性,使得“蒹葭”的主旨解读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本文将随着朝代的变迁对其进行阶段性代表性的主旨

探析。

一汉代及其以前《诗经》的政治功用

(一)“刺秦相公说”的产生及盛行

早在《上述·尧典》①中就曾提出诗歌的作用:诗言志,歌咏言。【4】当我们纵观历史的朝代更替就不难发现这种带有十足功利性的政治诉求,并且这种政治诉求渗入到各种形式之中,尤其在文学载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诗经·蒹葭》属于国风中的秦风,作为民歌中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刺秦襄公说”。【5】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代,有不少学者对这首诗进行研究探讨,其中较为主要的代表观点就是西汉时期毛亨的“刺秦襄公说”。由于孔子一直将《诗经》作为教材来用,所以它得以传承下来。不过到了汉代,《诗经》的研究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来前三家衰落,独毛诗完整地流传于后世。所以前三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不如毛诗大。【6】毛亨作为毛诗的集大成者提出了这个重要的观点:“《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②(《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伸到唐代。

当我们想要探究这一观点为何能产生并且继承下去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要求。古代的中国是传统的封建制国家,重视“礼乐”的宗法制度将国家的一切都向政治目的靠拢。在毛《序》中提到之所以去批评秦襄公就是因为其“未能用周礼”。周礼在西周时期具有法律规范的作用,具备法律的形式和功效,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礼乐制度从其产生的西周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的结束,从这一绵延不断的时间段上我们也能看到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统治者倘若能够顺利的实行礼乐制度并使其取得一定的效果便能使这个国家安定团结,使百姓生活有序,从而实现统治者求取社会安定,统治地位牢固的政治诉求。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表现,主要运用于统治者们举行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多种多样的重要场合,也正因为《诗经》在礼乐制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这部作品里的诗歌就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删除了【7】具体分析蒹葭这部作品产生的背景,我们看到其创作于秦时,而秦地地处先周的范围上,这里的百姓也深受先周礼教的熏陶,所以当面对刚刚上任的诸侯秦襄公没有传习周之礼法时,发出一声声的抱怨。这种民怨反映到诗歌创作之中便促成了这首诗歌的诞生。

(二)“美刺说”下的蒹葭意蕴

毛亨在《毛诗正义》③中认为这首诗是刺秦襄公,这是《诗经》“美刺说”的一个具体体现。按照毛亨的观点,诗经主要是用来赞美或者讥刺某些人的,他将《诗经》中的28篇标明为“美”诗,129篇标明为“刺”诗,另外还有“闵”“伤”

“戒”等类诗篇。“美刺说”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它对中国诗歌、中国诗论影响很大。中国诗歌的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不致力于诗歌自身的文学追求,这一特色的形成跟毛亨的“美刺说”大有关系。【8】那么我们就根据毛亨的《毛诗正义》以及由汉代郑玄作笺,唐代孔颖达作疏十三经注疏系列的解释具体分析下这首诗的内涵。

在孔颖达《十三经注疏》中首先就提出了“《蒹葭》三章,章八句”至“国焉”。【9】可见汉代至唐代都认同“刺秦襄公也”的这种观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草在众草之中长势茂盛,等到白露来临并且凝结成霜就会变黄,那位“伊人”就是懂得周礼的贤人,虽处于“一方”,可这一方却是那样的遥远,若想靠近那遥远的贤人之地,只有顺周礼而行。在这一句诗的分析中,毛诗认为,“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④所以当现在面对秦襄公未去运用周礼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造成国家不能够兴旺发达。国家不兴旺,周礼不倡导也使得百姓们不能信服统治者的统治。“所谓维是得人之道,乃远在大水一边,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⑤既然他将河水比喻做礼乐之道,在礼乐之道旁边就是“得人”之道,所以要在河流之内去寻求。倘若逆着水流而行那么你将遇到的是道路的险阻与长远,最终不得到达。这其实就是阐述我们不应该逆礼以治国,否则得不到“人道”,以失败告终。若要顺流溯游而往,那么那位贤人就会出现在河水的中央,也就是说倘若统治者顺从周礼而行就会得到治国之道,从而有利于有国家的安定,有利于使百姓服从自己。因此,毛亨反问统治者然则非礼必不得人,得人必能固国,君何以不求用周礼乎!【10】郑玄也赞同毛亨的观点,在郑玄《毛诗笺》中就如此提到过:“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⑥他们这些先哲在理解这首诗时都受到当时礼乐制度的影响,周礼的志高性在意识形态里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地位,所以当面对《蒹葭》时,那位伊人俨然成为尊礼的贤人,而这里的“遡洄从之”“遡游从之”都成为了求取周礼,获得治国之道的方式。这里的顺流与逆流的对比实际的目的就是侧面批判秦襄公不实行周礼的行径。

(三)“刺秦襄公说”的继承与功用

自从汉代毛亨对蒹葭所提出“刺秦襄公说”之后,这一观点就不断被后人所

继承与发展,除了在上文我们提到的汉代郑玄与唐代的孔颖达外,还有宋代的

欧阳修以及程颐,其中欧阳修在其《本义》中提到“秦襄公虽未能攻取周地,

然巳命为诸侯,受显服而不能以周礼变其夷狄之俗故诗人刺之。”【11】可见他虽然没有点名“刺秦相公”这一说法,但在其字词之间流露出的还是对秦襄公未用

周礼的批判。程颐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其在诗经研究领域也有很高的建树,在其《伊川经说》⑦卷二“蒹葭”条曰:“蒹葭,芦苇,众多而强。草类之

强者,民之象也。葭待霜而后成,犹民待礼而后在,故以兴焉。苍苍而成,白

露为霜矣。伊人犹斯人,谓人情所在。人情譬诸在水之中,顺而求之则易且近,逆而求之则艰而远。凄凄,青苍之间也。未晞,未凝也,犹礼教之未至。采采,茂盛未已,方浓之状,未有礼教也。礼教未立,则人心不服而俗乱,国何以安乎?”一个反问句,将作者的写作目的表现出来,“国何以安乎?”一个反问,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秦襄公治国的不满。【12】

从一些史籍中看出,许多史学家都认同这种“刺秦相公说”的观点。同时,

我们在考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时就得从本文开始时所阐述的礼乐宗法制度入手了。这里我们看到的《蒹葭》其实也是礼乐制度在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具体

体现。礼乐制度在影响政治时,也在影响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所以,当我们面

对蒹葭时,也就理解为何这样一首普普通通的抒情诗竟然被冠以“刺秦襄公”

的大帽子,它仅仅是那个时代封建制度下追求礼制的缩影,而正是由许许多多

的缩影构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软实力。

二宋代以后“贤人说”对《蒹葭》的渗透

(一)《蒹葭》中的“贤人”意蕴的诞生

经过盛行于汉代的讽刺秦襄公的主旨风潮之后,面对一个新的朝代——宋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宋代,这个王朝崇尚文治,理学在这个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的朝代又出现了大的发展,对于《诗经》来说,无疑又给了它充分发展的天地。在新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蒹葭》,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纵观这首诗,整体来看就不难发现其实这首诗始终都在围绕着“追寻者——河水——

伊人”的叙述结构来讲述的,并且再去细细分析这首诗时,出现在我们眼中一个词“伊人”,作为本首诗的主人公,却没有点名是男是女,这也间接地促成宋代及以后流行的“贤人说”。此外,在近代学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下也曾经点到宋代朱熹对《蒹葭》中求贤意蕴突出贡献,他在文中这样提到过: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13】此处删除就诗论诗,难解处则阙疑,非常平实,王照圆诗说评论道:蒹葭一篇最好之时欲解作刺襄公不用周礼等语,此前儒之陋,而小序误之也,自朱子集传出,朗吟一过,如游武夷、天台,引人入胜。

乃知朱子翼经之功不在孔子之下。【12】此处应为12自此之后,或以为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或以为思贤招引之词,或以为朋友想念之吟等等。

(二)“贤人”意蕴背后的因素

对比“刺秦相公说”与“贤人说”的产生原因,我们除了看到宋代文学领域相对宽松的氛围,还应看到那个时代的经济与政治两大基本基础性因素。宋代经济相对唐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百姓生活富足,科技较快发展,使得人们在农闲之余关注时政,也有利于人们发展文化。宋代的政治,中央集权相对集中,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将权力在集中的同时又进行分割,使得吏治清明,同时,降低武将的职权,重视提拔有才能的文官,形成一个由文官掌握大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制度使得科举制度盛行,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三)“贤人说”下的众说纷纭

“贤人说”具体来说,在其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根据其中的侧重点及其产生时间,我们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观点:“秦穆公访贤得贤说”“慕思隐居贤人说”“惜招隐难致说”“百里奚荐蹇叔说”。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一下各个观点。

1.“秦穆公访贤得贤说”

这一说法出现在宋代王质《诗总闻》中,他在文章中说秦刚刚兴建时有两位贤才,分别是百里奚和蹇叔,当时的秦穆公听闻虞人百里奚的贤能,就从晋地赶到楚地,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又因为通过百里奚得知蹇叔,百里奚说蹇叔也具有贤能,只不过他的贤能没被众人知晓,所以便花费巨资去访求他,“所

谓伊人,岂此流也耶?”溯流而上寻不到,那就撑一只竹篙顺流而下去追寻,便会得到所要追寻的贤人,也许是从春寒料峭一直寻到霜露即降的冷秋,看见已经变黄的蒹葭也心存惊喜之情。【15】删除除了王质的《诗总闻》还有在吴懋清《毛诗复古录》中提到“秦穆公能礼贤下士者,故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支皆往归之。因作是歌,申其景仰,叹贤人置身甚高,若可望而不可即也。”【13】通过这两位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秦穆公访贤得贤说”总体说的就是秦穆公访求贤人的故事。在这个观点下的《蒹葭》就是一幅寻求贤人的图画,那位“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伊人”就是追寻者秦穆公所寻求的贤人。

2.慕思隐居贤人说`

除了讲述秦穆公访求贤人这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围绕“贤人”的观点,只不过这一“贤人”是作为隐居者来看的。在古代有不少有才能的人隐居者生活在不为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中。《蒹葭》这首诗也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也成为一首仰慕追寻山中湖畔隐士的寻觅图。在一个霜露纷纷而降的瑟瑟秋风里,主人公沿路而行,寻觅着那个生活在水边的隐居者,蒹葭从“苍苍”慢慢变成“凄凄”最后变成“采采”之貌,寻访者也从逆流而上变成了顺流而下,那位隐居的贤人远远望去好似站在水流中央,又好似站在河流的对岸,可是又仿佛站在河流中间的那一座小小的沙洲上。

宋代及其之后文学家中也有不少人赞同《蒹葭》是一首“慕思隐居贤人”的诗。明代的文学家丰坊就曾经在其作品《<诗>说》中提到: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诗。就是点名秦时人仰慕隐居于河滨的君子,于是就做了这首诗。除了丰坊之外,在清代顺治年间的姚氏在《通论》中提到对蒹葭这首诗的主旨评论: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可见这种围绕“隐士”的说法也是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于是,类似于郝氏《诗问》中的观点:“《蒹葭》,思隐也。时有高士,隐于水滨,潜深伏隩,可望不可即,君子叹美之。”得到广泛的流传。[14]

3.惜招隐难致说

从宋初的赞美秦穆公的访贤得贤事迹到之后的慕思“隐居贤人”的图景继而就会阐发出一种求而不得的无限哀叹。然而这种长时间的求而不得也使得读者开始了无奈的同情,久而久之这种意识逐渐演变成一种共同感,从而使得“招

隐难致”的感觉慢慢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在清代,方玉润在其著作《诗经原始》中提到“《蒹葭》,惜招隐难致也。”“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⑧此处改为【15】由此可见在清代方玉润眼中,在周朝之后的秦地,有不少周朝的才能显著地隐士,作者爱惜他们的才能,想以《蒹葭》作为媒介,来表达自己招隐之心,可惜,那些遗老们并不想再次出仕,所以只剩下作者的惜叹在水滨的秋风中飘荡。“惜招隐难致说”相对于前面所提到两种说法,不同之处就是在于此时的感情不是赞赏不是慕思而是一种得不到的哀叹,是一种可惜,一种无奈。这种观点将整首诗的赏析重点放在寻觅者身上,是寻觅者身上散发出来的漫天愁绪。

4.百里奚荐蹇叔说

《蒹葭》在经历过数个朝代的洗礼后,竟然突然在整个封建王朝的末尾回归了一下各种故事版本的原本,即是百里奚举荐蹇叔。无论哪种版本的主旨研究,都起源于百里奚的那次举荐,在此之后便发生了一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延伸。在封建王朝即将结束的朝代清朝再次将《蒹葭》回归本源。清代学者牟氏在其作品《诗切》中提到:“《蒹葭》,百里奚荐蹇叔也。”“余推此诗之意,似即百里奚所作,以荐蹇叔于秦者。蒹葭自喻也,白露喻蹇叔也。蹇叔遇秋,沧沧然苦寒,而白露耐冷,方将结而为霜,喻己在贫贱中感慨悲凉,而蹇叔益以坚苦自守也。”【16】由此可见在这种观点下,《蒹葭》不再是简简单单记叙而是变成了运用比喻修辞的抒情,蒹葭就成了百里奚,而白露则是蹇叔的化身,蒹葭在寒秋中慢慢的发黄,就像百里奚在困境饱受苦难,随着瑟瑟秋风“苍苍”“凄凄”“采采”,在百里奚与蹇叔的化身里我们看见的是百里奚对蹇叔的追寻,这样整首诗就是简简单单的百里奚推荐蹇叔的故事了。这种说法相对以往的说法可谓是大大缩减了外界的猜测,回归了最初的原始,是整个说法显得较为清新干净。

在以上所提到围绕“贤人”的种种说法中,细细究来都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使得“贤人”出而仕,为国为家贡献自己的才能,由此可以看来古代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人倘若有了非凡的才能就应该出而仕,就像孔子所提出的那样,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做官,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国家出一份力。然而在另一类人的观点里认为求道解惑,在学问上成就自己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择,所以出而

仕并不是他们的首选,以此另一种围绕“贤人”的就是以贤人为师,及时向那些隐居在河流之畔的贤人求教,在这一观点下,《蒹葭》中那位隐含的寻觅者就是位及时向贤人智者求教的求学者,在这一观点下就有了“言不可猿人求道说”这一说法,在这种观点下的有季氏的《解颐》。季氏在其作品中提到:“此诗言人不可远人以为道也,盖知学者所作也。”“诗以蒹葭、白露为喻,见秋为晚景,日月逝而岁不我与,不可不惜也。然而道有定在,犹伊人之在一方也。溯回而求,是远人求道也,则远且长而难至。顺而求之,求之于身也,求之于身则即此而在我,欲仁斯仁至矣。宛在水中央,何远之有?”【19】时光荏苒,岁月已逝,已逝暮秋之际,我们要抓紧时光的衣袂,顺而求之,将道揽在身旁,不要曲曲折折,顺其万物生长,顺流而下,顺世间规律,最后得到“道”。

总得来说,《蒹葭》中引申出来的“贤人说”都是各个朝代的学者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深入而得到的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乎时代需要的必要性。三近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蒹葭》情思

(一)爱情意蕴下的蒹葭情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在文学上的探索也是不断出现新的建树的。《蒹葭》,一首春秋时期的秦风民歌,作为秦风十篇文章里最受欢迎的诗篇,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气息,其中较为主要的就是《蒹葭》里的爱情观,这种观点最后形成一种学说——“情诗恋歌说”。

在当代认同《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是越来越普及的观点。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蒹葭》依旧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否定其中所体现出的迷茫的爱情引起当今人们的共鸣感。杨任之在其作品《译注》中说“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所谓‘伊人’,正是其所追求的恋人”。【20】陈介白在其作品《选择》中也提到“这是一首情诗。通诗反复咏叹,无非相像其人,而形容得见之难。虽就水说,却是借境描绘意中人之可思而不可即,故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真有怀思无巳之情”。除了杨任之与陈介白外,还有一位当代学者即吕恢文也提出符合这一观点的说法,他在《今译》中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21】通过上述三位当代文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场苦寻爱恋之人的图景。在这种观点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图景。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程俊英的

《诗经注析》中曾经提出我们之所以认为《蒹葭》是一首情诗是从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难以和他人言语的思慕情致推测出来的。【21】由于这首诗是一首民歌,所以其作者也就无从考证,也因此人们对于其作者是男是女也有不同的争议,但按照一贯的猜测将这首诗的作者定位为男性。

这首诗产生在天水一代,而甘肃天水一代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对高的。其次,在那个相对自由的时代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自由的,同时,浓重的巫文化也相当盛行,巫文化下社会风气也进一步促成了爱情相对自由的环境。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以及巫文化的盛行共同构成了《蒹葭》的人文基础。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都生长在水边。这里的蒹葭“苍苍”“凄凄”“采采”在作者眼中就是一番繁茂杂乱的景象,那枝叶相互交错的蒹葭,不论其是否苍绿还是已经苍黄,都是这首诗用来起兴也是怀念“伊人”、烘托感情的依据。这首诗在每章节的开头都用“蒹葭”来描绘寒秋时节河水岸边那一片凄清的萧瑟秋景,伴随着白露的“为霜”“未晞”“未已”,刻画出一幅水乡清秋的图景,在“情诗恋歌”的观点下,这不仅仅是在描写秋景,更是在暗喻此时那位追寻者,其实也就是作者在那是的心情与感受,情景相互交融,使得这幅秋景更加凄苦悲凉,那种寻求爱慕之人,却总是未果的心境,也映衬了这份秋景。古人在写诗时也多用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首《蒹葭》便将这场暮秋之际特有的景色与景中人所流露出的婉转惆怅的情思相融合在一起,从而也整体渲染了这首诗的氛围,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这场图景中,作为让主人公苦寻之人,在这场追求恋人的长跑中,伊人就如同面带神秘面纱的少女,散发着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同时又是神圣高洁的化身,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韵味。全诗回旋三叠,往复歌咏,描绘着苦寻伊人的的艰苦,而伊人却总是像在梦中一般,就如诗歌每章的后两句歌咏的一般,“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就同诗中那位苦苦寻觅“伊人”的求爱者的艰难求索形成强烈对比,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借助这种朦胧感以及“伊人”意象的模糊性,进一步的加强了全诗感情的感染性。也许正是这真实的寻找与伊人的遥遥不及使得感情更加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也让那种面对茫茫江面,上下求索的苦苦寻觅却又求而不得的哀愁在字里行间慢慢流露出来。作者在描绘这场苦恋剧时,恰到好处的用一个“宛”将伊人所在之处一笔拎空,

那种模糊的感觉从这一个字中满溢而出,也让主人公的哀愁随这种模糊不定的意境倾泻而出,所以这里的一个“宛”字也让后人感受到了主人公爱恋的艰难。

在高亨的《诗经今注》里将《蒹葭》定义为“这是一首思慕,追求意中人的诗”。【22】在这首诗中人们的质朴率真,积极地爱情追求,充分体现着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这首诗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本能的追寻,“我”捧着一颗心来,不需要什么华丽的修饰。故事中的主人公用最实际的行动,用自己的双脚不畏艰难的追寻,在暮秋的早晨沿着岸边,访寻他爱慕的姑娘,即使姑娘总是让人不能确定她的行踪,那又何妨,不论是溯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他坚定自己的心去追寻。可是,总是不能正真的接近那位姑娘,他依旧在寻找,伴着蒹葭的飘摇。蒹葭,飘零之物,蒹葭随风飘荡,却始终离不开它的根,这漫天的情思就如同这蒹葭,而那心底的牵挂就是根。蒹葭与主人公相融合,将对伊人的爱恋飘荡满天地。

(二)审美角度下的《蒹葭》

《蒹葭》下的爱情,在现代人眼中就是一幅画,将最真实朴素的爱情歌颂,将积极勇敢的爱情谱写。但倘若用现代审美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时,则会有新的感觉。瑞士的心理学家布洛在谈到“心理距离说”⑨时认为“美感的产生缘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近代我们也常常说“距离产生美”。《蒹葭》在塑造形象时结合一种模糊的距离感,将那种朦胧的爱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朦胧感使得追求者与“伊人”之间的感情更显得别有韵味,这也更加符合男女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思。在这首诗里,那位伊人不断变换位置,一个“宛”字又将主人公好不容易确定的地方再次朦胧化,伊人的美也在这朦胧中变得更加让人着迷,也让主人公面对艰难的跋涉仍旧继续追寻。

黑格尔也曾在《美学》⑩中讲到人的心灵对于“美”的重要性,这首诗的抒情之美,爱情朦胧之美就是凭借着主人公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体现出来的。主人公为了寻找那爱慕的人儿,不远万里,沿河追寻,谱写着一首青涩的恋爱曲。这首诗用它的想象,幻想着伊人的停留。

距离就是水岸与水中沙洲的相望,距离就是我追寻你的脚步,距离就是我恋你,你却不知道。将距离引进《蒹葭》,将这爱情的美好用距离来体现,更加突出人们对于这场爱恋的赞扬。如今的我们从这份唯美感觉到的只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臆想,由古至今,大爱楚楚,《蒹葭》描绘给我们的是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肯定。那份保藏心底的挣扎似乎不再被束缚,心灵的升华亦或冲动的情感

释放,让我们在后世寻访到如此神秘而又透明的爱情。

苍苍蒹葭,霜霜白露,带来的是那一次次的幻想;也许伊人近在前方,然而道路曲折遡洄而寻。同时我们可以从诗歌当中寻觅到那深深忧思寄托和凄苦心境。作者运用的各种特色描写手法,似乎要将我们带入他的内心世界,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情如同这场奇幻的旅程。隐隐约约无法触碰。似乎要逃脱掉我们的眼迹,下一刻火苗再次放大着光芒。这条看不到的河流,谁又曾知道究竟通向哪头,究竟是否表达对于世俗的无奈和条条阻隔。将自己埋葬,无法宣泄的情愫深深被埋藏。诗人爱情里的无可奈何而又坚持不懈让我们后来者感动之余敬佩,也许寻找伊人的道路是崎岖,充满哀愁,但我们依旧在路上。

在我看来,我更加喜欢《蒹葭》的本来颜色。将它看成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就如同对待爱情一般,简单质朴。在爱情范畴里大多数学者们虽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蒹葭》,但所写的爱情体现的都是至真至纯、美丽的,不管是精神上的追求、物质上的载体还是心灵上的感受,亦或是审美观。在古代,人们也许会受到许多现实的制约,例如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歌功颂德,甚至是为了体现某人的丰功伟绩,便将一首诗赋予不同的色彩,我想此时的诗定是改了情趣的。所以,我认为在面对一首古诗,特别是一首民歌中的诗篇时,我们应该还原本真,还原生活。蒹葭直白的表露对“伊人”的寻求,就如同一首情诗的悠扬。将这首诗放进百姓的生活中,我想他会以最本真的面貌出现。爱情,诞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着老百姓的质朴与本真,所以面对蒹葭飘荡,那爱情的情愫也随之摇曳。

纵观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对《蒹葭》进行评述,不论是将其看做是文学与政治的融合,是围绕“贤人”的种种,还是仅仅作为一首爱情的赞颂,我想,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各个朝代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每种观点的产生背景,使得这种观点往往被加入了特殊的色彩。然而,当我们生活越来越自由,我们就可以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来困扰,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那时,《蒹葭》将会以最纯真的姿态出现。

注释:

参考文献:

[1] 郑玄笺. 孔颖达疏.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2;

初中音乐《彩云追月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彩云追月》 执教人: 教学设计: 一、伴着《渔舟唱晚》的旋律,开始今天的音乐课,让学生放松身心,感受乐曲的美。 1、欣赏完,老师问:“这首乐曲的曲名是?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渔舟唱晚》是由古筝演奏的。老师问:“古筝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学生答:“民族乐器”。老师问:“除了古筝,你还了解我国哪些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有二胡、琵琶、笛子、萧、笙等等。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我国的民族乐器,今天老师又为同学们带来一件乐器, 你们认识吗?”接着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扬琴的知识,并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一曲《彩云追月》,同 学们很感兴趣,这样利用扬琴导入课的开始,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欣赏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先完整欣赏一遍,欣赏前提出问题(1)乐曲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乐曲分几段?欣赏完让学生回答。 4、分段欣赏,欣赏第一段时提出问题:乐曲里有哪些乐器的音色?欣赏完让学生回答,老 师评价及总结。 欣赏第二段时与第一段做对比,它与第一段比较,旋律有什么变化?欣赏第二段时,你能 想象到一幅怎样的情景?欣赏完后让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及总结。 把一二段连起来再听一遍,让学生随音乐划拍或身体随音乐律动,更好的感受音乐带给我 们的美。 5、欣赏第三段,老师讲解:“最富有动感的是第三段,乐器间应答似的对话仿佛云和月的 嬉戏,时明时暗,忽上忽下、意趣盎然。 二、欣赏完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介绍曲作者任光及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 三、学习歌曲《彩云追月》: 1、朗读歌词,老师范唱第一段。 2、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随歌曲拍四四拍子,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并注意歌曲的速度。 3、让学生随琴用”噜“音模唱老师弹出的旋律,提醒学生发“噜”时要唱的轻快有弹性。 4、随琴用“哩”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5、填词演唱歌曲一遍,并拍节拍。 6、学会第二段结束句,前面的旋律与第一段一样。 7、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切分节奏的唱法与拍法,演唱歌曲前半部分时拍节拍,演唱后半部 分时拍节奏。让学生完整随琴演唱一遍,老师评价,指出优点与缺点。 8、歌曲的艺术处理,A 段采用五声音阶构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演唱A 段时用圆润连 贯的声音演唱,以突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美。B 段是A 段派生出来的旋律,它比A 段更加 委婉动人,每小节都使用了切分节奏,曲调使人产生心潮澎湃的激动情绪,所以我们在唱 时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9、随伴奏音乐,老师指挥再次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 四、音乐活动:把学生分三组,打ft乐器组、合唱组、器乐演奏组,给同学们准备时间,然后 老师用扬琴伴奏,师生合作演奏《彩云追月》,使课的气氛达到高潮,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效果及场面。 五、欣赏《花好月圆》与《彩云追月》从情绪与速度作比较。欣赏完请学生回答。 六、总结:“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并演唱了由此改编的歌曲。我们的民 族音乐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它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喜欢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将 来成为传承者,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最后让我们在《彩云追月》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使命.doc

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职责 主任岗位工作职责 1、负责党史研究室全面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向县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2、主持召开职工会议,组织制定、实施本室规章制度和较长期的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分阶段检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整改;负责对干部的考核、奖励和职工福利等。 3、负责本室财务管理,审签单位经费,实行一支笔审批。 4、对本室的党建、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安全、保密等工作负总责。 5、负责对本室文件、资料、书刊等进行审核把关,签发党史研究室文件。 6、完成县委领导和上级党史研究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岗位工作职责 1、负责草拟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和有关情况汇报以及上传下达的有关文字材料,把好政策关和文字关。 2、做好文件的收发、传递、保管、清退、立卷、归档和销毁工作,管好文书、人事等档案。 3、负责单位的上情下达,做好会议的通知、记录和会务工作。4、协助主任检查岗位责任制和纪律贯彻执行的情况,做好目标考核,工作量化、奖惩等工作。 5、负责单位机关行政工作,包括目标考核、统计、接待、安全、卫生等工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党史研究室专职征编人员工作职责 1、负责草拟党史业务工作总结、报告和有关情况汇报。 2、征集党史资料,在资料征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出版各种党史资料丛书,并不断提高质量。 3、负责材料的打印、复印及报刊资料的收订分发和图书资料的管理,负责管理党史资料,并做好对外资料的交流工作。 4、积极开展各种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

5、加强对县级部门和乡镇党史工作者或联络员队伍的业务指导,不断扩大党史资料征集的渠道。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网 党委办公室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 作文8,常用书信, 关键字:范文 党委办公室岗位职责说明书 岗位名称:综合管理岗位 岗位等级:主管科员 岗位人数:1人 工作项目: 1、做好党办内部的综合管理工作。 2、做好对外来信来访接待工作。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工作概述: 本职位在院党办主任和副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按要求做好党办文件的收发、传阅和有关文书档案的整理、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特别流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这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这首歌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秦风·蒹葭》翻译的。可以这样说,歌曲《在水一方》是《蒹葭》的现代版。 《蒹葭》是《诗经》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以情景交融,意境朦胧之美赢得后人的喜欢,而它的主题也一直引得后代揣测,争议。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金秋之际,拂晓时分,苍苍的芦苇,一丛丛长在水面上,芦叶上闪烁着一层白霜。我们似乎感受到瑟瑟凉意中,长空寥廓,烟雾迷蒙,水面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水中小渚宛在。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描写,制造出一种萧杀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其后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都是受到以上意境的启发。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伤怀”的传统,如果要追溯的话,源头应该是在这里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这时,所谓伊人,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出现在画面中。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诗人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不顾路途的崎岖与遥远,上下求索,彷徨踯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无限渴慕与执着的追求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人的无奈,凄迷,怅惘,感伤之情无以言表。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的遥远不可企及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伊人与澄澈秋水,白露蒹葭融合成一幅图画,增添了诗歌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秋水伊人”的意境。 诗中这位伊人仿佛就在某个小洲上,隐约可见他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特征,望之似乎可见,寻之却又渺无踪影。那么这位见首不见尾,飘渺空灵的“伊人”到底是什么人呢?理解了“伊人”,才能真正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关于“伊人”,自古至今有这样一些说法:有人认为伊人是指西周旧臣,苦苦寻求伊人是对西周旧臣的怀念;有说是召请秦国的贤人隐士的,有说是思念朋友的,等等。到了现代,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至于“伊人”是男是女,也无法确定。不仅“伊人”难以确定,就连诗的情景,比如“在水一方”的水的有无,上下求索的脚步是否写实,人们也提出怀疑。清代的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说:“后六句说伊人,并非实有其人,乃伊人之幻影之追求。”陈子展也认为:“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诗歌的这种空灵虚幻的特点造成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蒹葭》中的景为虚写,伊人更是虚幻,作者只是将一种人生体验具体化,换言之, 《诗经·蒹葭》赏析 ◎薛杨虹 先锋文论

彩云追教案

彩云追月教案 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民族音乐作品《彩云追月》的过程中,感受幽淡的夜幕下,云月追逐相映成趣的意境。初步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在欣赏、歌唱、探究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并充满感情地歌唱。 3、初步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倚音的唱法,并能尝试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重点:能尝试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倚音的唱法,及美好的歌唱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引入欣赏 1、欣赏舞蹈《彩云追月》。 提问:(1)看完这段舞蹈体会到怎样的音乐情绪? (优美、抒情) (2)哪一幅图的意境更适合表现这段音乐? (课件出示太阳和月亮) 2、出示课题: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舞蹈的乐曲叫做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彩云追月》) 它是由着名的作曲家任光所写。乐曲的旋律舒缓优美,把人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意境之中,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彩云追月》。 师: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感受作品的节奏、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生欣赏,提供学生选择的答案:节奏:平稳的多变的自由的 情绪:雄壮的抒情的活泼的 速度:中速稍慢较快) 三、新授歌曲 师:如此美妙的乐曲旋律深深打动了词作者王付林,他主动为旋律配上了歌词,于是便诞生了歌曲《彩云追月》,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唱着。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演唱的《彩云追月》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演唱《彩云追月》,学生回答问题。 (思念、离愁、盼望亲人相见)

师:说的真好,歌曲描绘了作者思念远在台湾的亲人,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愿再听一遍歌曲,同学们轻声跟着用“嗯”哼鸣模唱,找出你认为较难的乐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找出切分节奏,装饰音,波音来共同探讨) 1、课件出示6 i 6 5 3 5 | X X X XX X | 翘首遥望 (请几个同学试着唱唱看,唱的好的同学可以请他当小老师领其他同学唱,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2、讲解切分节奏: X X X (板书画W和切西瓜方法,强弱用西瓜的重量引导学生,最重的那个音就是切分音) 3、出示:6 i 6 5 3 5 |(同学们分男女两组第一条旋律) 3 5 3 2 1 2 |(请个别同学尝试唱第二条旋律) 生跟琴跟师反复练唱。 4. 出示波音6 5 5. 出示倚音 5 3 (师范唱,让学生感受波音的正确演唱方式,并请同学先自己尝试唱唱看) 6. 师范唱乐谱,同学轻声尝试跟唱。 7. 学生轻声跟琴尝试带入第一段歌词,师领学生跟唱。 8. 给学生时间熟读第二段词,自主学唱第二段词,学生熟读期间,师可以在前面轻声的弹旋律。 9.分2—4大组,分别跟琴唱第二段词检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 10.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歌曲处理 师提问: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比较好呢? (深情、优美) 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声音来演唱吧! 生:(充满感情地演唱《彩云追月》) 五、拓展延伸 师:一首经典的老歌寄托了人们多少深情的盼望,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被许多音乐艺术家们再度创作、传唱着。今天老师还准备了其他版本的《彩云追月》,想一听为快吗? 1、欣赏高胡演奏的《彩云追月》,并试着画一画旋律线,体会乐曲的旋律。 2、欣赏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该曲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并用丰富的的和声手法使音乐更加饱满、感人。 六、总结下课:

走进中国国粹—京剧+说课稿

高中音乐 走进中国国粹—京剧说课稿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中国国粹-京剧》。 首先我来说大纲,《高中音乐课标》中指出,音乐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达人文知识的载体。中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京剧是国粹,内涵丰富,文化知识浓厚,通过认识和体验京剧音乐和角色,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 现在我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课出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音乐鉴赏》第_四单元第八节。京剧不仅被炎黄子孙称之为“国粹”,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推崇、所热爱,并被他们视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教材中安排了两个课时介绍中国的京剧,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梅兰芳及其经典作品《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和《海岛冰轮初转腾》—京剧《贵妃醉酒》选段。也加入了京剧的起源、唱腔、分门派别等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中我还加入了小段京剧的模唱,从实践中体验京剧魅力。 接下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小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分享学习,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

2、通过学唱小段京剧和欣赏经典京剧作品,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 3、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平及贡献。 4、欣赏流行音乐中有京剧元素的作品,激发热爱和学习京剧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提升对京剧的认识和喜爱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对京剧所作的贡献 要达到以上目标,我选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1、以身试教法 本课属于鉴赏课,听是最主要的,而只是听VCD的音响,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兴趣,于是教者就需自己范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 京剧主要是表演艺术,最容易体会其魅力的方法莫过于亲身体验。京剧中有一些唱段是非常熟悉并且流传很广的,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一起来学唱几句。 3、多媒体展示 运用现代技术来丰富音乐的课堂,也是教师教育技能的一部分。多媒体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认识京剧,通过试听结合,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1、小组学习法 本环节是课外学习时段,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形成8-10人一

苏少版小学音乐《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音乐《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情绪,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视唱曲谱并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学习并掌握切分节奏的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较熟练、准确的视唱出歌曲的曲谱 教学难点: 掌握切分节奏的强弱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能更贴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旋律 1、听赏一段旋律 2、教师:这是我国著名的一首器乐作品《彩云追月》的片段,正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很多作词家纷纷为他填词,今天老师想为大家演绎一首由王付林作词家创作的《彩云追月》 教师范唱《彩云追月》第一段。 教师:这首《彩云追月》的歌曲表达了王付林作词家思念远在台湾亲人的心情。 3、学生熟悉旋律

教师:下面我们随着琴声来用“lu”轻声哼唱,来细细体会这首歌曲所带来的那种思念的情绪。 二、掌握切分节奏 1、教师:真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来看看它的曲谱,有谁告诉我《彩云追月》的曲谱中主要有那几个音? 学生回答 它的曲谱中主要有1,2,3,5,6这五个音,也正是这五个音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而这首《彩云追月》也正是一首五声性的音乐作品。 2、下面我把这几个音重新排一个顺序,老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这一段旋律,听完之后,发生了什么改变? 教师范唱: 6 1 6 5 3 5 6 1 6 53 5 学生回答 教师:为什么第二种好听?(因为有节奏的出现) 3、出示6 1 6 53 5 教师:在这段旋律中出现了切分节奏,切分节奏改变了原来的强弱规律,重音放在了第二个音。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感,就像思念的潮水,潮起潮落。我们试着体会一下。 教师再次示范,学生模仿。(加上动作) 4、出示:3 5 3 21 2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最新教育文档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认可。 京剧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至嘉庆年间汉戏来京,四大徽班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1840年后京剧正式形成于北京,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由于诸多的原因,当代京剧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1.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3.耗资巨大,动辄上百万,很多剧场演不了;4.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5.电视及多元艺术的冲击。 2008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京剧进入小学课堂。将京剧纳入学校教育非常必要,这是传承京剧的重要举措和良好开端。但学生

没有基础,只靠学唱几个名家名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较完整地接受京剧知识比较困难。作为一名戏曲鉴赏课的教师,我颇感责任重大,思考怎样使京剧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和世界同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一、京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京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学生对京剧知识的理解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剧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而已。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觉得京剧距离我们越来越远。1.念白、唱腔听不懂;2.程式化的表演看不懂;3.传统剧目内容不懂;4.行头繁杂读不懂;5.角色行当搞不懂。这样学生就有陌生感、距离感。虽然在教学规定的唱段当中,有不少是现代京剧,样板戏虽然易学易唱,但也不如流行歌曲上口。而且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光从简单的学唱入手是不够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艺术的核心。 二、入门要了解京剧的行当, 京剧是程式化艺术,表演、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尤其是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作为戏曲中的人物,最终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若干分支,分支以下又有细目,各有其固定的程式和表演特色。行当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划分的。 要想看懂京剧,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分辨各个行当中的人物,

蒹葭赏析(精选5篇)

蒹葭赏析(精选5篇) 蒹葭赏析(一):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

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二):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来,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三):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

彩云追月教案

彩云追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齐唱、合唱的定义与区别,四拍子的指挥 图示;学习四分休止的前休、后休并能准确应用;能够准确的发声并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及其第二声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葫芦丝演奏直观而迅速的吸引学生进入课堂;通过发声练 习中的连音和顿音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的连音和休止;通过柯达伊节奏、使学生能准确的掌握几个特殊节奏型;通过字母谱提示学生快速并准确的学习两个声部的演唱;通过弹一部唱二部、弹二部唱一部使学生能准确的合唱;通过教师对歌曲的改变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歌曲进行再度创编。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唱的过程充分感受“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诗 画般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增进民族文化意识、热爱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喜爱合唱艺术。 二、教学重点 1、齐唱、合唱的定义与区别。 2、四拍子指挥图示。 3、重复记号 4、四分休止 5、歌曲的合唱 三、教学难点: 歌曲二声部的合唱。 教具: 多媒体、钢琴、葫芦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首乐曲叫什么?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温馨和团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歌曲或者乐曲呢?例如:《在银色的月光下》、《月之故乡》、《月亮代表我的心》、《千千阙歌》、《彩云追月》、《月亮之上》《荷塘月色》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彩云意指仙人驾着彩云,寓意是仙人驾着五彩祥云奔向月宫,歌曲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的月宫仙境。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任光 2、初听歌曲,问:歌曲速度、情绪、拍子是怎样的?并复习4/4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示。(为歌曲划拍子)歌曲是怎样的演唱形式?复习齐唱合唱。 3、复听歌曲小组讨论并为歌曲分段 4、发声练习:注意连音和顿音的演唱区别。 5、A段学唱,关注学生两拍前附点、大切分以及四拍的演唱是否准确。 6、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学唱B段的两个声部。加入字母谱辅助练习。 7、师示范唱二部、弹一部,让二部学生与琴合唱。反之师唱一部、弹二部,让一部学生跟琴合唱。 8、分别用琴给学生找到各自声部的音、师指挥并帮唱。 9、全曲演唱 (三)、拓展与活动: 1、师将改编的陶笛版《彩云追月》为学生演奏。 2、自己改编歌曲的艺术形式,提示可以是独唱、舞蹈、配乐朗诵、器乐独奏、情景剧等等! (四)、小结 今天我学习了齐唱合唱版的《彩月追月》,复习了4/4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示,以及合唱的定义。学会了演唱彩云追月,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的家乡宜昌,在外不要忘了故乡和亲人!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五、板书设计 ⌒连音线▼顿音 x. x| x x x|

大班社会:国粹——京剧

大班社会:国粹--京剧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京剧,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 2、引导幼儿初步了认识京剧特有的脸谱,能模仿典型、简单的台步。 3、萌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初步感知祖国的传统文化。 活动准备 1、视频、PPT课件、鼓点配音 2、脸谱面具、制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本次活动 师:我们在讲到首都北京的时候,讲到了一种戏曲—京剧,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戏曲,被称为我国的国粹。 二、京剧四大行当的划分 上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京剧的场面和伴奏乐器。这一次老师会带你了解京剧的什么呢?(大家想了解京剧的哪些呢?)哦,小朋友想知道的问题可真不少!我们慢慢来,今天我们先从京剧中的人物——角色开始。 (PPT)京剧中的角色共分为四大类,生、旦、净、丑。 1.生角 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年纪大的像爷爷样的,叫老生。他们一般都挂有假胡须。 年轻点的像叔叔样的叫小生。 武生指扮演剧中年轻的武将,他们都武艺高强。 2.旦角。 看完生角,再来看旦角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老旦、花旦、武旦、等 3.丑角,也叫“小花脸”。在剧中都扮演幽默、滑稽的人物。 4.净角,是指“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就是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料,用以象征角色的性格。 三、京剧脸谱 这种用不同色彩、不同纹饰画出来的额“花脸”,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脸谱”。 1.脸谱的颜色 脸谱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代表了各自的意义。例如:红色的脸谱代表了个性忠诚,如关公;黑色的脸谱代表了这个人很正直,像包公;黄色的脸谱代表了狡猾多计谋的;金色、银色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你们喜欢的孙悟空。 2.观察脸谱的对称 脸谱多是对称的。一笔字为中心,左右两侧图案是一样的。(将左右脸隔开让幼儿观察。)

党史研究室工作管理制度

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管理制度 机关工作人员守则 1、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淡泊名利,敬业爱岗,潜心修史,无私奉献。 3、业务精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务实创新。 4、坚持原则,按章办事,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民主生活会制度 1、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上半年的民主生活会在7月底以前召开,下半年的民主生活会在次年1月底以前召开。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随时召开。 2、民主生活会的基本内容:○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决议的情况;○2贯彻民主集中制、班子团结情况;○3勤政务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情况;○4其它重要问题。 3、民主生活会由主任召集和主持,全体党员参加,办公室负责记录。 4、民主生活会要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达到统一思想、互相监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5、民主生活会要注重质量,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1会前要确定日期和议题,提前通知有关人员做好准备。班子成员要互相谈心,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写好发言提纲。○2会上要紧紧围绕议题,结合班子工作实际情况和成员思想实际进行发言。○3会议结束时,要对会议情况和会上提出的问题、意见进行总结归纳,讨论确定改进措施。 6、民主生活会后,对会议中提出的问题和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解决落实。重要情况或需要区委解决的问题由召集人向有关领导报告。 7、民主生活会记录要有专门记录本,记录要内容详实,字迹清楚。记录内容:○1开会的时间、地点、主持人;○2到会与缺席人员的姓名及缺席原因;○3列席人员和记录人的姓名和职务;○4会议议题;○5与会人员的发言摘要;○6统一认识的情况和有争议的问题;○7解决问题的意见及改进措施。 机关办公制度 1、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党史工作十六字精神,共塑党史研究室团结、勤奋、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2、实行逐级负责制。各科室人员严格履行工作计划,负责管理各科工作,负责贯彻执行主任办公会的决议、决定,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赏析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赏析 【篇一:《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全诗在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上,朦胧与清美是突出的两大特点。纵观全诗,共有三个主要意象:“蒹葭”、“白露”与“水”。蒹葭,即 芦苇,其水生的生物特性与随风飘荡的柔美形态,给人以纤长、柔 韧的印象;白露,即秋天清晨凝结着的露珠,也是秋天的节气名之一;同水一样,给人以水特有的清澈、柔润之感。这三个意象,配 上秋天清晨,一幅朦胧而清美的秋日图画便呼之欲出了。读者仿佛 能看见:在清晨蒙蒙的天空下,一丛丛芦苇随风飘荡,周围环绕着 一望无际的溪水,溪水清澈见底,伴着一滴滴露水从芦苇尖上落下,溪中也漾起了一圈圈波纹。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诗人也为全诗主 体展开与主题表达奠定了基础。在结构上,全诗最突出的无疑是其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同一章诗,经字词稍微修改重复三次,大意 相同,却使得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意境也逐步深化。与此同时,“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个重复却不完全相同的短句,分别对应清晨、太阳初升与太阳完全升起,也昭示了三章之间 蕴含的时间推移。读者在通读全诗时,看着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想方 设法追求那“伊人”,却又始终不得之中,诗人对“伊人”的层层递进 的执着,与“伊人”的层层叠加的缥缈也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诗中富有韵律美的语言也是全诗的一大特色。 比如“蒹葭苍苍”、“蒹葭采采”、“蒹葭采采”这三句短句中,通过对“苍苍”、“萋萋”与“采采”三个叠词的反复运用,不仅使得全诗的意 境与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同时也使朗诵者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叠 词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与此同时,诗 中也运用了“兴”与“比”的手法,即每章诗均以蒹葭起笔,同时以“蒹葭”、“白露”与“水”等意象比喻“伊人”,在与叠词的共同作用下,诗 人的情感主旨也得到了充分表达。 总而言之,以意象及意境、结构与语言三大特色的共同作用下,全 诗巧妙而成功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日朦胧、清美的山水画,诗人 对那“伊人”的似得而不得的探求,也就跃然纸间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蒹葭》会成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了。 【篇二:蒹葭诗句赏析】

八年级音乐 第16课时《彩云追月》教案教案

第16课时《彩云追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用各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学生能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掌握切分音节奏,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处理、表现歌曲。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听《彩云追月》广东音乐,学生进教室。 导入:节奏练习 认一认:——“切分音”及“切分节奏” X X X X X 用加了连线的切分音节奏配上词语念一念 感受歌曲旋律,体会歌词意境:——诗朗诵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 新歌教学 1、学生听赏《彩云追月》FLASH。感受歌曲。 2、选择: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的 3、用LU哼唱边唱边找切分节奏学生回答,点出方块底色 4、看着歌谱,把这些地方唱一唱,跟钢琴 5、听范唱(童声)开口默唱,注意范唱声音 6、跟琴直接唱老师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单独唱一唱 (老师发现有XX地方,表现的还不好,我相信同学们还可以表现的更好,我们把XX

再来唱一唱) 波音,倚音更加表达出激动的情绪,跟教师模仿一下 7、跟琴完整演唱带着情绪,注意声音 处理歌曲 1、比较法,讲解切分节奏在本课的作用 师:在这首歌曲,大量使用了切分节奏,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下面老师用两种不同的节奏来唱一唱(第一乐句) 大家来听一听,哪种节奏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更深更切? 6 16 53 5 …… 6 1 6 53 5…… 2、在长音处加上切分节奏,用BONG带着音高演唱 注意:1、用手指尖轻轻敲击掌心,根据音高将手势放在“高、中、低”三个位置 2、声音轻轻的 3、节奏平稳 4、速度不要越唱越快 3、加上渐强渐弱记号唱一唱 4、完整演唱 最后,让我们在深情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概况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概况

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概况 XX年,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锦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扎实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和省委党史研究室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一、团结协作,班子建设促和谐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是我党建党多年的经验概括,是党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明确定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要想奋发有为、争先创优、克难攻坚、不辱使命,领导班子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能力突出、经验丰富、清正廉洁、团结和谐的班子,才能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XX年初,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市委为我室配备了一名副主任。这样我们就有了健全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班子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论什么事,先在班子成员之间沟通,首先达到班子内部的意见统一,商量解决问题方法,再安排具体工作计划。其次与各中层干部交流,研究工作细节,全面开展工作。班子的团结与和谐,有效地带动了全体人员的团结,激发了工作热情,保证了各项工作的优质高效地完成。班子成员时时处处注重加强政德修养,以思想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证、作风建设为基础,始终做到忠诚、务实、公正、清廉,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二、凝心聚力,队伍建设显稳定 第2 页共7 页

最新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 《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彩云追月》 教学设计

《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执教:蕉城二小黄碧环 【教学内容】湘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音乐欣赏《彩云追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民族乐曲《彩云追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体验悠扬、 舒展的旋律,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能演奏出主旋律,能用“X X X X X”节奏为乐曲伴奏。 3、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展示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感受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切分节奏的强弱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乐曲伴奏或主奏,以达到丰富音乐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古筝节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课前播放葫芦丝版《彩云追月》,学生进教室后静静听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氛围中熟悉乐曲旋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播放歌曲,初步感受 1、播放爱戴唱的歌曲《彩云追月》视频,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 (1)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介绍《彩云追月》的曲作者及音乐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创设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理解乐曲的风格。】 三、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1、初次听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提问:跟我们刚才听到的流行歌曲进行对比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再次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 (1)让学生听辨出有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边听边模仿演奏乐器。 (2)当主题音乐出现时用lu哼唱 (3)出示主旋律,学生跟琴用lu唱。 (4)讲解切分节奏 3、第三次聆听音乐。 (1)这段主题音乐出现几次?每出现一次就伸出一根手指。 (2)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师现场用古筝慢速弹奏《彩云追月》主旋律。 b、教师加快速度弹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让学生总结节奏强弱,并加入一些身势动作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节奏。通过对比欣赏总结曲子的节奏、情绪、速度等。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 四、集体参与,表现音乐

京剧教学设计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案 兰河中心校王金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唱腔、角色行当、四功五法等相关知识,知道不同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的人,掌握五种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去关注京剧。 2、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国粹、感受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了解京剧。 2.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京剧。 1、课前播放歌曲《说唱脸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脸谱是哪种戏曲所独有的吗?你们了解京剧吗?(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分层教学重视学生在预习后的信息反馈,此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为分层教学做充分准备。) 偷偷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京剧的脸谱里包含了很多京剧的知识,而且,他还和数字有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京剧) (设计意图:将居庙堂之高的京剧于简单的数字相联系,拉近京剧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京剧,说说国粹。 1、说说国粹 请同学们打开品德书78页,读一读小资料,思考:为什么京剧被称为国粹呢?(学生汇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