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用Models_3_CMAQ模_省略_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_王益柏

应用Models_3_CMAQ模_省略_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_王益柏

应用Models_3_CMAQ模_省略_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_王益柏
应用Models_3_CMAQ模_省略_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_王益柏

应用M odels -3/CM AQ 模式对华北地区

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

王益柏 费建芳 黄小刚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提 要:根据2002年在ACE -Asia 和TRACE -P 试验中获得的亚洲区域污染源排放资料,结合由M ICAPS 能见度观测资料估算而得的颗粒物排放资料,利用美国EPA 最新发展的M odels -3/CMAQ 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2002年3月华北地区发生的一

次强沙尘暴个例。结果表明,(1)模拟的各气态污染物的时空演变及相互关系与已有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2)颗粒污染物的模拟结果也反映了已有的观测事实,粗细颗粒物呈一致的先降后升日变化趋势;沙尘过程前期,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于近地面污染源;沙尘期间,颗粒物污染主要源自外界沙尘的高空输送,且粗颗粒物污染是此次过程的首要颗粒污染。(3)该模式系统可用于沙尘气溶胶研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关键词:沙尘天气 空气质量模式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污染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A pplication of M odels -3/CMAQ

M odel to a Strong Dust in N orth China

Wang Yibai Fei Jianfang Huang Xiaogang

(Institute of M eteorolog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Nanj ing 211101)

A bstract :A strong sandsto rm of North China in 2002was simulated with the M odels -3/CMAQ sy stem new ly developed by US EPA .The pollution source data were based o n the ACE -Asia and TRACE -P Experiments in 2002,and the particulate emission data w ere estimated by the visibility range from M ICAPS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spatio -tem poral evolvement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gaseous polluta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regulation de -rived from observations .(2)The simulation of coarse PM also reflects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The diurnal trend of both fine and coarse PM first falls and then raises ;The PM source before

 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709;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

究所开放课题2006ST B02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08年5月29日;修订稿日期:2009年4月3日

第35卷,第6期2009年6月 气 象M ETEOROLOGICAL MONTHLY

Vol .35No .6

June ,2009

SDS is near surface emission while the PM source after SDS becomes upper-air's transportation of dust;Pollution of coarse PM is dominant;(3)This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n dust aerosols.

Key Words:sandstorm air quality model gaseous pollutants particle pollution

引 言

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天气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直接危害,而且伴随沙尘天气的飘尘及降尘会造成受影响地区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间接危害,使人身健康受到损害。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态污染物与颗粒污染物两个方面,其中气态污染物中的SO2、CO X、NO X 和HC等与PM10颗粒物是影响范围较广、危害最大的污染源[1]。

目前,许多学者对沙尘天气背景下城市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徐晓峰等[2]利用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PM10监测数据,对2002年3月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方修琦等[3]研究了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王英等[4]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的整体污染变化过程。这些研究均是基于分析沙尘监测数据或空气污染指数等资料,而没有结合先进的数值模式。另一方面,利用数值模式研究区域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问题的方法也取得了很大发展。Models-3/CMAQ 是美国环保署最新发展的第三代空气质量预报和评估系统,其可用于研究多尺度、多污染物(包括气态和固态污染物)的空气质量的预报、评估和决策等方面。卢艳等[5]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降水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状况。安兴琴等[6]、王扬峰等[7]分别利用该模式系统对兰州市和沈阳市冬季采暖期(2002年12月)的城市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对无降水气象条件下和复杂地形下的城市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都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是,至今尚无人利用该先进的空气质量模式开展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为此,本文选取2002年3月18—22日华北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个例,应用Models-3/CM AQ模式系统开展沙尘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详细分析了此次强沙尘暴期间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气态和颗粒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与已有的监测分析进行比较,以检验该模式系统对沙尘天气的模拟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沙尘天气的数值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沙尘天气概况及环流形势

1.1 沙尘天气概况

2002年3月18—21日,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及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大范围沙尘天气(图1),其中内蒙古、甘肃中西部、宁夏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沙尘暴,甘肃鼎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还曾一度出现能见度为零的特强沙尘暴[8]。

此次沙尘暴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伴随明显大风和大幅降温。这是近几年来影响最为严重的强沙尘暴过程之一。甘肃、宁夏等地遭受了重大损

47

 第6期 王益柏等:应用Mo dels-3/CMA Q模式对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

图1 2002年3月18—21日沙尘天气分布图(引自文献[9])

失,其中甘肃省沿沙漠沿线的农田受大风沙尘暴袭击,部分农田遭沙埋,部分塑料大棚遭大风沙尘暴袭击破坏,由于过程较强和能见度恶劣,对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尘暴使宁夏多处小麦麦种移位或沙埋,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严重受损,全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多万元。

1.2 环流形势概述

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造成的[10]。过程前期,欧亚中高纬500hPa环流形势为两脊两槽,欧洲平原与中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为高压脊,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堆积形成深厚的高空冷槽和强锋区,东亚地区为一浅槽。对应地面形势为:高压系统控制了中亚地区并不断加强东移,期间有蒙古气旋在蒙古北部产生并发展。至19日20时,蒙古气旋东移加强,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等地在冷锋东移南下过程中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至20日08时,河套北部高空槽明显加深,槽前斜压性加强,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华北地区,对应地面形势发展为:蒙古气旋继续加深并停滞在蒙古国东部少动,与其配合的后部冷高压继续东移南下,冷锋一路扫过华北地区、东北西南部、黄淮江淮等地,受上述系统的影响,华北等地出现近几年来最强的沙尘天气,北京北部遭遇强沙尘暴影响。

2 模式及参数设置

2.1 模式简介

Models-3是美国环保局最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其主要由中尺度模式M M5、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和排放源处理模块ECIP三部分组成[11]。M M5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尺度动力学模式,为CMAQ提供连续的气象场及其他参数。ECIP模块作为连接排放资料和CMAQ模式的桥梁,可以产生排放源小时浓度的三维数据供CMAQ使用。CMAQ是模式系统的核心部分,可用于研究城市和区域尺度对流层臭氧、酸沉降、大气能见度、大气颗粒物及多种污染物的输送和转化过程。CMAQ主要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ICON和BCON分别为初始和边界值模块; JPROC为光解速率常数模块;MCIP为气象化学转换模块,为CMAQ提供模拟区域信息及气象资料等;CCTM为化学反应机制处理

48

气 象 第35卷 

模块,是CMAQ 的主体部分,其考虑了扩散和平流过程、云和气溶胶效应、气溶胶干湿沉降及模式流程分析等多物理过程。2.2 参数设置

采用MM5V3.7提供气象场资料,模式初始场取自NCEP /NCAR 每日4次的1°×1°再

分析资料,模式参数设置为:(1)单向两重嵌套区域:粗细网格分辨率分别为45km 和15km ,格点数分别为:74×99、127×199,中心经纬度(40°N 、108°E );(2)垂直方向取σ坐标,为不等距23层;(3)侧边界条件:粗网格区域为张弛边界条件,细网格区域为时变边界条件;(4)各种物理参数化方案:显式水汽方案均为简冰方案;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均采用KF 方案;行星边界层方案均采用Pleim -Xiu 方案;陆面模式采用Pleim -Xiu LSM ;上边界条件为no upper atmospheric c ooling 。

CMAQ 所用污染源资料为网上公布的2002年在ACE -Asia 和TRACE -P 试验中获得的1°×1°亚洲区域源排放资料。此资料包括点源和面源排放,面源又分为生物源和人为源。由于上述源排放资料中缺少颗粒物污染源(PM 10和PM 2.5),故颗粒污染源通过M ICAPS 能见度观测资料估算得出,PM 10采用王金艳和邵亚平总结的经验公式[12]:C =e

(8.750249-0.580611D v

)

D v <3.5km

C =4589.802737

D -1.35148

v

20km ≥D v ≥3.5km 其中,C 代表PM 10浓度,单位μg ·m

-3

,D v 是

能见度,单位km 。PM 2.5/PM 10采用杨复沫等[13]对北京地区研究的结果,在春季取为0.42。应用上述公式计算颗粒物源时,已摒弃雨、雾、薄雾及相对湿度大于95%的个例。CMAQ 采用两重嵌套区域,水平方向网格设置与MM 5相同,垂直分为13层;采用CB4

化学机制。

模拟时段为2002年3月19日08时至22日08时(北京时,下同),共计72小时,每小时输出一次模拟结果。本文主要从气态污

染物(O 3、SO 2、NO X )和颗粒污染物(PM 10和PM 2.5)两个方面,将强沙尘暴期间(20日08时至21日08时)北京地区的PBL 层(1.00,0.98,0.96,0.94,0.92,0.90,0.85)模拟结果与已有监测结论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式系统对沙尘天气的模拟能力。3 模拟结果分析

3.1 O 3、SO 2与NO X 的日变化情况 图2a 为2002年3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气态污染物的变化曲线图。总体来看,二次污染物O 3的浓度比其他三种一次

图2 北京地区区域平均污染物浓度

日变化(a )及NO 2与O 3区域相关散点图(b )

49

 第6期 王益柏等:应用Mo dels -3/CMA Q 模式对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

污染物浓度要大一个量级。O 3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20日12时以前,O 3浓度迅速攀升,峰值出现在20日13—18时(最大值约0.048ppmv ,1ppmv =1×10-6),此后,O 3浓度迅速降低,至21日凌晨07时达最小值。而三种一次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此相反,为先降后升,其中以SO 2与NO 2表现最为明显。气态污染物的这种日变化可以由CB 4化学机制来解释。CB 4化学机制中考虑的相关物种的光化学反应主要有:

NO 2+h υ※NO +O (1)O +[O 2]※O 3(2)O 3+NO ※NO 2(3)SO 2+OH ※SULF +HO 2+SULAER (4)SO 2※SULF +S ULAER

(5)

其中,SULF 为硫酸,SULAER 代表硫酸盐气

溶胶。

由反应(1),(2)可知,NO 2是O 3生成的重要前体物质。而O 3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参与诸多的氧化反应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将NO 氧化成NO 2[反应(3)]。因此NO 2的高峰值往往对应于O 3的最低值,反之亦然。O 3与NO 2的这种一致的负相关关系在两者的相关图上有着很好的体现(图2b )。这与王淑兰等[14]分析北京市环境监测数据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反应(4)与(5)表明,一次物种SO 2主要参与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该过程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才会占据主导,而在沙尘过程的干环境下SO 2主要还是受沙尘大风等有利扩散的影响。方修琦等

[3]

、王英等

[4]

将这种一次污染物的变化归

纳为沙尘过程前的城市污染型(高气态污染

物)、过程中的沙尘污染型(气态污染物浓度降低)及过程后的低污染型(维持较低浓度)。3.2 O 3、SO 2与NO X 的时空分布情况

图3是Lay er1高度O 3浓度的水平变化

情况。由图分析,主要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1)从量级上来看,20日11时(图3a )O 3浓度极大值由0.048ppmv 增大至13时(图3b )的0.050ppmv ,且范围也有扩大,最低浓度也增至0.043ppmv ,这是因为随着太

阳辐射的不断加强,与之相关的局地光化学反应也不断加快所致;(2)从极值分布的变化来看,20日11时至20日13时,原位于北京西北部和西南侧的O 3浓度高值区向东南方有明显增强移动,这主要反映的是沙尘天气携带输送的影响。O 3浓度的这种时空演变与王淑兰等[14]

在分析北京市O 3污染的区域特征时指出的“O 3的形成是局地光化学过程和区域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是一致的。

图3 Layer1的O 3浓度分布图(单位:ppmv )

(a )20日11时;(b )20日13时

图4为Lay er2(σ=0.98)层上SO 2的水平分布,其揭示了SO 2浓度由南高北低向东南高西北低的转变过程。20日08时

(图4a ),北京地区南部存在一明显宽广的极大域,至20日11时(图4b ),该极值区向东

50 气 象 第35卷 

南衰减、缩小,随后迅速移出北京上空。NO X 的分布情况与SO 2大致相似(图略),沙尘过程前,其浓度因局地聚集效应不断升高,过程

后期在沙尘大风等有利扩散条件下高值区迅速东南移动衰减。徐晓峰等[2]分析了此次过程北京地区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后指出,强沙尘天气时气态污染物(SO 2、NO X 等)浓度会因大风等有利扩散条件而迅速降低。由此可知,模拟的一次污染物浓度变化也与已有的观测结论相一致

图4

 

L ayer2的SO 2浓度分布图(单位:ppmv )(a )20日08时;(b )20日11时

图5是过北京市中心O 3浓度的南北纵向剖面。由图可知,沙尘过程前(图5a ),O 3呈准水平分布,上下分界明显,其浓度随高度增加,Layer 7上最高值达0.058ppmv ;沙尘过程中(图5b ),O 3最高浓度降低至0.047ppmv ,而前

期的准水平分布也逐渐倾斜,北高南低的分布渐渐明显;沙尘过程后,O 3浓度重现准水平分布。与此相反,三种一次污染物浓度随高度递

减,北京南部明显高于北部,且沙尘期间其浓

度显著低于前期水平(图略)。它们的这种垂直结构和变化趋势也反映了前文分析的水平分布特点和时间演变趋势。

图5 过北京市中心O 3浓度的

南北纵向剖面(单位:ppmv )

(a )20日08时;(b )20日11时

3.3 PM 2.5与粗颗粒物的模拟结果

PM 10(粒径小于10μm 的可吸入颗粒物)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城市颗粒污染物。沙尘天

气期间,PM 10颗粒污染尤为严重。下文将利用已有观测结果对模拟的颗粒污染物作一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检验模式结果的有效性。

图6模拟的是Layer1上北京地区平均PM 2.5及粗颗粒物浓度(粒径介于2.5~10μm 之间)日变化曲线,其中粗颗粒物(COARSE )主要由沙尘颗粒、脱离地表的土壤颗粒和海盐颗粒三部分组成。由图可知,PM 2.5颗粒和粗颗粒均呈先降后升的日变化趋势:沙尘过程前期至20日16时,局地积聚的PM 10(包括PM 2.5和粗颗粒)

浓度在沙尘大风的影响下迅速降至最低点,沙尘过程中,

51

 第6期 王益柏等:应用Mo dels -3/CMA Q 模式对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

受外界沙尘区域输送的影响,粗细颗粒物浓度迅速升高,并超过前期的最高水平,其中,粗颗粒物最高浓度达320μg ·m -3

,超过我国PM 10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0μg ·m -3,造成了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沙尘影响后期,粗颗粒因沉降作用浓度不断减小,而PM 2.5

继续维

图6 Layer1层北京地区平均PM 2.5及

粗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单位:μg ·m -3

)

持高浓度。徐晓峰等[2]利用北京市各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此,即沙尘来临前,各站PM 10浓度先小幅下降,随后

其浓度迅速上升。由此可见,模式基本模拟出了PM 10浓度的变化趋势,存在的差异在于模拟结果相对于监测资料稍有延迟,这可能是模式模拟需要spin -up 调整时间所致。此外,从量级上看,粗颗粒物在PM 10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其浓度远远超过了细颗粒PM 2.5,表明此次沙尘过程中颗粒污染以粗颗粒物污染为主。这符合方修琦等[3]和王英等[4]总结的北京沙尘天气污染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从垂直剖面图来看,颗粒物的分布特点是:沙尘过程前期,粗细颗粒物主要呈准水平

分布,其高值区仅局限于近地面的薄层内(图7a ,图7c ),

表明该时期内颗粒物污染主

图7

 过北京市中心P M 2.5及粗颗粒物南北向垂直剖面(

单位:μg ·m -3)a )PM 2.5,20日08时;(b )PM 2.5,20日11时;

(c )COARSE ,20日08时;(d )COAR S E ,20日11时52 气 象 第35卷 

要来源于近地面污染源;沙尘过程中,随着西北沙尘颗粒物的携带输送,粗细颗粒物浓度高值区向高空延伸,且粗颗粒物在城中自地面向高空形成一明显宽广的高值区,最高浓度达300μg·m-3(图7b,图7d),这表明沙尘期间颗粒物污染主要源自外界沙尘的高空输送。这些结果都较好地验证了由已有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2,4]。

4 结论

本文将美国环保署发展的先进空气污染模式(Models-3/CMAQ)应用于沙尘天气的研究试验,通过与已有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模拟的各气态污染物时空演变及相互关系与已有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O3日变化和水平演变表明了“O3的形成是局地光化学过程和沙尘区域携带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次污染物(SO2、NO X)主要受沙尘大风影响浓度普遍偏低。

(2)颗粒污染物的模拟结果也反映了已有的监测事实:粗细颗粒物呈一致的先降后升日变化趋势;沙尘过程前期,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于近地面污染源;沙尘期间,颗粒物污染主要源自外界沙尘的高空输送,且粗颗粒物污染是此次过程的首要颗粒污染。

(3)Models-3/CMAQ模式不仅能模拟各气态污染物的物化过程,并具有对大气颗粒物的模拟预报能力,可用于沙尘气溶胶研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当然,本文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排放源资料分辨率不高(1°×1°),颗粒物浓度估算中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以及缺乏沙尘个例期间详尽的污染物浓度观测样本,这些均有待于改进和更细致的验证。

致谢:卢艳在本文源排放处理及模式调试中给予了大量帮助,在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吴忠标.大气环境和污染控制基础[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2.3-4.

[2] 徐晓峰,张小玲,李青春.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

程的气象因子及空气污染状况分析[J].气象科技,

2003,31(6):321-327.

[3] 方修琦,李令军,谢云.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大气污

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3,39(3):407-411.

[4] 王英,李令军.北京沙尘天气污染分析[J].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3):269-276.

[5] 卢艳,费建芳.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

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4):78-82.

[6] 安兴琴,左洪超,吕世华,等.M odels-3空气质量模式

对兰州市污染物输送的模拟[J].高原气象,2005,24

(5):748-756.

[7] 王扬峰,左洪超,马雁军,等.应用Models-3模式系统

对沈阳市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

报,2007,27(3):487-493.

[8] 乔林,薛建军.北方出现强沙尘暴,南方阴雨天气多

[J].气象,2002,28(6):58-61.

[9] 中国气象局,2002年3月18—21日沙尘暴天气概况

[OL].沙尘天气年鉴(中国沙尘暴网),http://www.

duststorm.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7476337.html,.

[10] 薛建军,刘月巍,牛若芸,等.2002年3月18—22日强

沙尘暴过程分析[J].气象,2004,30(9):39-44. [11] Byun D W,Ching J K S.Sc ience Algorithms of the EPA

M odels-3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 ity(CMAQ)

M odel System[R].EPA/600/R-99/030,U.S.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genc y,Research Triangle Park,NC.

1999:1-1~1-17.

[12]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

[D].兰州大学博士生研究论文,2006.

[13]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等.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

征及其与PM

10

、TS P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2, 22(6):506-510.

[14] 王淑兰,柴发合.北京市O

3

污染的区域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2002,22(3):360-364.

53

 第6期 王益柏等:应用Mo dels-3/CMA Q模式对华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研究初探

沙尘暴治理和预测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 沙尘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作为干旱地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控制其生消。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立足于减少和降低沙尘暴的频数和强度,立足于沙尘暴和治理措施和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预防功能的发挥,减少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1.1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力量,联手有效防治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的防治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各有关方面应依靠科技进步,通力合作,政府应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多次强沙尘暴天气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和派出了一些临 时性的调查委员会,当时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为 了最大程度减少风蚀危害,先后与民间保护组织(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等6家机构进行了合作。民间土壤保持团体的成员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机构会集了大量的农艺工程师、林务官、农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每英亩的土地都必须得到合理利用,其方式应与土地及其属主双方的需要相协调。 1.2 应急治理 用于沙尘暴爆发的年份或地区,应急措施为重视预防,向土壤中增施3.7 t·hm-2~4.9 t·hm-2的干草、37 t·hm-2~49 t·hm-2的有机肥等,凿沟增加地表糙度,控制拖拉机速度耕作深度和犁刀的宽度,在发生风蚀的上风向开始治理,种植和翻耕的方向与主风向垂直并留茬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相应的依据,例如凿沟宽5cm,深7cm~15cm,间距6m~13.5m,一般是10m,这种措施可使每公顷减少土壤风蚀480L。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张军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沙尘暴;自然灾害;中国西部;治理对策 Abstract: Sand-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r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bare and loose ground surface. Since the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with lower vegetation cov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upply the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dust ,a key approach to dust storm control is transformation of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rough agricultural measures. It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andstorm, improving

沙尘暴的作文

沙尘暴的作文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quot;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 芸炀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沙尘天气出行安全小常识(2021新版)

沙尘天气出行安全小常识 (2021新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01

沙尘天气出行安全小常识(2021新版) 近期以来,多发沙尘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交警提醒您,沙尘天气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躲开广告牌和老树、枯树。有的广告牌由于安装不牢,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倒塌;而一些老树由于已经枯死,根基不牢,也非常有可能在大风天气中断裂,对行人造成危险。 二、尽量避免侧风骑自行车,以防被刮倒受伤。 三、要注意走路、骑车少走高层楼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从而对行进在其中的行人带来一定的危险。 五、要注意轻型车的安全。由于轻型车重量较轻,在高速行驶中可能被大风掀起,或在会车时被大型车辆产生的吸力拉起,所以

要在轻型车上放一些重物,或者慢速行驶。 医生建议:要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回家后要立即用清水洗脸,并点一些眼药水,以免沙尘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对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

对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 大气科学刘涛 【摘要】:“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这是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提出的,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它的范围广阔,发生频繁,许多的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只从敦煌地区这一小的沙暴多发区,以点带面,从它的历史,成因,危害,预防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沙尘暴,为大家敲响警钟! 【关键词】:沙尘暴敦煌发生率强度危害预防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在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化严重的地区,在大风天气条件下,裸露土地的泥沙很容易被大风卷起时才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这是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提出的,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它同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从未停止,亦永无消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之一,本文试图从敦煌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入手,以点带面,深入了解沙尘暴,为大家敲响警钟! 一·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历史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敦煌古老的民间故事里,有许多关于沙尘暴的描述,但那都是民间流传的,无从考证,一些气象专家也提出沙尘暴天气已有很长历史,但究竟沙尘暴是于何时何地产生的,一直没有答案,直到从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一块汉简上记载了有关当时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事件,才对敦煌沙尘暴的历史有了明确的认识,它也成为了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沙尘暴文物”。这块写有沙尘暴的汉简是一封官方文书,其内容大致是关于一个丢失车马事件处理情况的记录。汉简上详细写有某官府派一人出行执行公务,并配备有一车一马,后该人中途归返,向上级禀告说他在路过敦煌地区时突然遇到很强的沙尘暴,大风和沙土刮坏了车,还使架车的马受惊跑丢,该人也因此受伤,只得步行返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敦煌就已近出现沙尘暴天气。 据历史记载,敦煌早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舜禹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繁

英语笔译技巧--省略法

英语笔译技巧--省略法 2017年英语笔译技巧--省略法 省略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省略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省略不能改变原文的意义。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探讨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省略,不必翻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具有了原文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这个词在译文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省代词 1.省略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1)省略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根据汉语习惯,前句出现一个主语,后句如仍为同一主语,就不必重复出现。英语中通常每句都有主语,因此人称代词作主语往往多次出现,这种人称代词汉译时常常可以省略。 Ihadmanywonderfulideas,butIonlyputafewintopractice. 我有很多美妙的想法,但是只把少数付诸实践了。 (2)英语中,泛指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即使是作第一个主语,在汉语译文中往往也可以省略。 Weliveand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Whenwillhearrive?—Youcannevertell. 他什么时候到?——说不准。 2.省略作宾语的代词

英语中有些作宾语的代词,不管前面是否提到过,翻译时往往可以省略。 Pleasetakeofftheoldpictureandthrowitaway. 请把那张旧画取下来扔掉。 3.省略物主代词 英语句子中的物主代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个句子往往会出现好几个物主代词,如果将每个物主代词都翻译出来,那么汉语译文就显得非常罗嗦。所以在没有其他人称的物主代词出现的情况下,在翻译时物主代词大多被省略。 Iputmyhandintomypocket. 我把手放进口袋。 (二)代词it的省略 it起着代词的作用,在译文中,当它被用作非人称或没有意义的时候,往往可以省略。 Outsideitwaspitchdarkanditwasrainingcatsanddogs. 外面一团漆黑,大雨倾盆。 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15. 他一看表,是七点一刻了。 Ittookmealongtimetoreachthehospital.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到了医院。 Itisthepeoplewhoarereallypowerful. 人民才是最强大的。 (三)省略连接词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那么,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年代以后,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第二、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

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第三、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还要防得住人!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其一,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先要温饱,再要环保”,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其二,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其三,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只怪老天,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才能不断减少

沙尘暴天气施工方案

测量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设计施工图纸 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效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1.1施工测量程序 1.2施工测量组织工作 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发包方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工程定位、建立轴线控制网。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及逐日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二、施工测量的基本原则 2.1施测要求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2.2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座标,其次了解现场测量座标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以及地面 0.000的绝对标高。在了解总图后认真学习施工图纸,及时校对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状、构造,它是整个工程放线的依据,在熟悉图纸时,着重掌握墩顶、地面、架顶、标高和尺寸,查看其相关之间的轴线及标高是否吻合,有无矛盾存在。 2、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具有兰州市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厂家进行校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2.3测量的基本要求 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根据现行测量规范和有关规程进行精度控制。 三、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4 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5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质 量总监和责任工程师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6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沙尘暴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我国沙尘暴的研究进展综述 (付志华资源与环境学院14地理科学1412410029) 摘要: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尘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现状,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沙尘暴;灾害;研究进展;中国 引言 由于沙尘暴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危害,及其所产生的沙尘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人类愈来愈认识到沙尘暴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而且是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沙尘暴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学、资源与环境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观测手段和分析方法的进步,我国沙尘暴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的发生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高峰,立即引起了政府和民众更加深入的关注,由此也带来了沙尘暴研究的一个新的高潮,迅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沙尘暴研究成果。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以及社会、人文、经济等学科,探测手段更加先进,分析资料更加翔实,对事实的揭露更为客观和准确。本文对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合评述,并展望沙尘暴研究的趋势。 一、沙尘暴危害现状 沙尘暴对城市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严重降低空气质量,引起空气污染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如2000年4月5~7日袭击我国西北地区北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地区的沙尘暴或扬沙波及到长春市,带来了大量的降尘。据长春市西部4个采样点测定,4月7日伴随降雪的降尘量最高可达13.0g·m-2,市区总降尘量超过3000t。泥雪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自然融化后,经实验室48h细菌培养,其细菌含量为每毫升8.9~10.5万个,每平方米泥雪的细菌侵入量达6.4亿个左右。扬沙或沙尘暴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伴随着大量微生物的侵入,势必引起城市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城市的生态安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的增加有联系,且均表现为滞后效应,其影响程度为沙尘暴大于扬沙天气,沙尘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因年份不同,同时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有性别差异。沙尘暴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也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1)风沙流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和降温霜冻等方式,使大片农田遭破坏,农作物大幅减产。(2)对交通和供电线路产生影响,还可掩埋居民区、工矿区及其他设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3)大量沙尘进入高空,可随风飘散到数千km以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加剧土地沙漠化。 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恢复植被的自然状况,减少沙尘物

如何在翻译中运用省略法

首先请试译下列句子: 1. It is snowing. 2. Dr John resumed his experiment as soon as he came into the laboratory. 3. We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now in a position to make a prompt shipment of the merchandise. 1. It is snowing. 译文一:它正在下雪。(×) 译文二:下雪了/在下雪。 分析:译文一字字对应译出,貌似“忠实”,但完全不合汉语表达习惯,实是错误译法。 2. Dr John resumed his experiment as soon as he came into the laboratory. 译文一:约翰博士一到实验室,他就继续做实验。(×) 译文二:约翰博士一到实验室就继续做实验。 分析:译文一将主从句的主语都译出,貌似“忠实”,但产生歧义,可能让人以为“他”和”约翰博士”是两个人。 3. We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now in a position to make a prompt shipment of the merchandise. 译文一:我们借此机会告知你们现在我们可以立即装运那批货物。 译文二:兹奉告,该商品可即期装运。(简洁明确,公文惯例) 分析:译文二省却了“take this opportunity”和“in a position”等词语,还省译了三个人称代词,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涉外文书的行文习惯。 省略法(omission),也叫减省译法,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省略,不必翻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具有了原文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这个词在译文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省略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沙尘暴研究综述

C.2 沙尘暴研究综述 1.摘要: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甚至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或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风暴。而沙尘暴造成土地荒漠化以及大气污染,致使财产损失和人类身体健康危害。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本有退化趋势的沙地草地更以严重性的破坏,即人为原因和自然的原因的双重打击。本文将针对沙尘暴问题产生的问题、原因、防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以具体实例提出笔者的观点。 2.关键词:沙尘暴退化生态治理 3.正文: 3.1沙尘暴的分布及危害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有明显的增加的趋势,而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最少,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沙尘暴天气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实际上它的出现人类是“功不可没”的。人类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才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最重要原因。在遭受大自然报复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第一、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第二、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四、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五、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所以,要在全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良好的生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篇一: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沙尘暴一般伴随着大风,其卷起的尘土,瞬间可以让天空一片灰蒙蒙,漫天黄沙,那么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呢?沙尘暴形成是需要条件的,大风和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因素,因为她们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而沙与尘源则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总结: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以上原因,干旱也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华北、内蒙古、新疆等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也是干旱,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温床。而土壤、黄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当干旱少雨且气温变暖时,硅酸盐表面的硅酸失去水分,这样硅酸盐土壤胶团、砂粒表面就会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了排斥作用,成为气溶胶不能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扬砂即沙尘暴。沙尘暴本质上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沙尘暴形成的三大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篇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沙尘暴形成有三个要素: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强风足够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例如根据观测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每秒达到30米(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很高的高度。沙源我国是世界上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和沙地集中分布的地方,这里沙漠和沙地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以上,沙漠中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尘暴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大,半固定沙丘要小一些,固定沙丘最小。除沙漠和沙地外,我国北方地区多属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破坏,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形成沙尘天气。不稳定的空气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捅火炉的时候,炉火烧得正旺,轻轻一捅,常会使炉灰飞满屋子()。而当炉火熄灭后,你使较大的劲一般也不会扬起灰尘,这就涉及空气稳定程度的问题了。炉火熄灭后,火炉上下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因而空气稳定。当炉火燃烧很旺时,靠近火炉上空的空气热,离火炉较远的空气比较凉,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所以火炉上面的空气是不稳定的。这样,被捅动的炉灰很容易随着热空气向上升,然后飘飞满屋。在自然界里,沙尘暴起沙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如果低层空气温度较低,比较稳定,受风吹动的沙尘将不会被卷扬得很高;如果低层空气温度高,则不稳定,容易向上运动,风吹动后沙尘将会卷扬得很高,形成沙尘暴。实际上,我国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除上述三大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也很重要。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篇三: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由浮尘导致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呢?刚才我们说到过,浮尘属于可吸入颗粒物,浮尘进入人体之后,就会进入肺泡和呼吸道等不同的部位,特别是直径不足5微米的颗粒大多滞留在上呼吸道。而滞留在咽喉、鼻腔和气管等部位的细微颗粒物,就很容易和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流合污,组团儿来损伤黏膜和纤毛,这不仅会增加气道的阻力,而且还能够引发炎症。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人们就容易患咽喉炎、慢性鼻炎和支气管炎。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有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可使中风机率增加。这个结论,对于那些中老年人来说,可是一个危险信号啊!因此,我们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遇到不好的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更不要到外面去锻炼身体。这时外出锻炼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顺便说一句,室外空气污染的危害不小,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更大。如今,肺癌的发病率挺高的,而且死亡率也是惊

如何治理沙尘暴

如何治理沙尘暴 沙尘暴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治理沙尘暴呢? 一、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在每个城市的周围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三、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修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能只靠这些防治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唤起全民全社会的忧患意识、防护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进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最有效的防止沙尘暴的袭击!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光是靠这些防治工程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 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

沙尘暴的调查报告

沙尘暴的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荒漠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荒漠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何谓沙尘暴沙尘暴,对大多数人来说,还算是个新名词,但上半年12 次沙尘暴的突现,让我们不得不来认识一下它,那么什么叫做沙尘暴呢? 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克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公里之间,称为扬尘;而沙尘暴是强风吹起大量沙尘,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公里以下。根据 这一标准,截止到4 月25 日的影响华北的8 次沙尘天气均未形成沙尘暴,而是扬尘天气。但入春后的华北强沙尘影响到京、津等15 个省、市、自治区,最南及于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受影响的国土面积达200 万平方公里,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因而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50 年代的沙尘天气大大增加。今年华北的8 次沙尘天气中的主要颗粒物并非来自这些地区,而是来自华北北部、西部土地、土壤退化、植被稀疏、表土裸露的沙化地区。天然戈壁、沙漠的颗粒较粗,一般只能被强风搬运数十公里,而这些沙化地区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颗粒直径在0.063 —0.002 毫米之间,强风能将其搬运数百公里之遥。这8 次沙尘 的物 质中,主要是这些粉尘

二.沙尘暴产生原因中科院多位院士及各方专家研究后认为,我国北方地表沙化加剧是今年沙尘陡增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50—60 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 平方公里,90 年代每年扩展已达2460 平方公里,尽管在内蒙古科尔沁部分地区经过20 多年人工造林的努力,使植被得以恢复,但从整体来看,建设与破坏相抵后,土地沙漠化面积仍在迅速增长,基本评价应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 。但仅仅地表覆被恶化并不足以造成强沙尘天气。从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来看,80—90 年代厄尔尼诺占上风,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这解释了这一时期我国沙漠化扩展却沙尘天气比50—60 年 代少的现象。而现在我们正在反厄尔尼诺的高潮期,东亚冬季风势力强,我国北方容易因寒潮天风而引发强沙尘天气。 三.我国沙化现状其实土地沙漠化的警钟早已不止一次地在国人的身边响起: 建国初期,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60 万平方公里;到了五十年代,由于滥垦滥挖、毁林毁草、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时至今日,沙漠已肆虐于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了。 据国家林业局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现在的十大沙漠、沙地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与新疆等地区,除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第一大沙漠 而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更达262.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整28 个台湾省。同时,它还在以每天400 公顷、每年2450 平方公

世界沙尘暴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世界沙尘暴研究进展 王式功1董光荣2陈惠忠2尚可政1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甘肃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较系统地反映了沙尘暴研究的某些进展。 关键词:沙尘暴;研究进展 荒漠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它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当今世界三大科学前沿课题。众所周知,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沙尘暴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因此,对沙尘暴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搞清荒漠化过程中的某些动力学机制。 沙尘暴是发生在沙漠及其邻近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国外从本世纪20和30年代就开始了沙尘暴时空分布、成因与结构以及监测与对策方面的研究。我国从70年代开始对沙尘暴天气进行研究,自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后,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沙尘暴研究的广泛开展,于1993年9月在兰州召开了“首届全国沙尘暴天气研讨会”。之后1993年11月29日国家科委又召开汇报会,将沙尘暴研究正式列入“八五”攻关项目。1994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先后资助了多项沙尘暴方面的研究项目,部分省、市的有关科技部门也立项支持对沙尘暴进行研究。特别是2000年春季以来,由于沙尘暴发生次数的明显增多,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生态环境加快恶化的警钟,唤起了全民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国政府各有关部门(如科技部等)进一步加大了对沙尘暴研究及其防治措施的支持力度,沙尘暴研究与防治高潮迭起。 本文对国内外近期就沙尘暴的有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沙尘暴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沙尘暴研究的深入开展,拓宽沙尘暴防治对策研究的有效途径。 1.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1.1 沙尘暴定义、命名与等级划分 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大量沙尘物质被强风吹到空中,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的风沙现象。其中沙暴系指8级以上的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气层所形成的携沙风暴;尘暴则是指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赵兴梁,1993)。 关于沙尘暴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命名,如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将季风到来之前的季节内出现的对流性沙尘暴,称其为安德海(Andhi);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称之为哈布(Haboob)(Joseph et al.,1980);另有的地区称之为“phantom”,即“鬼怪”的意思(Wolfson et al., 1986)。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如Joseph对发生在印度西北部的沙尘暴划分为三个等级:即4级<风速≤6级,500m≤能见度<1000m,称为弱沙尘暴;当6级<风速≤8级,200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