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生态城市建设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正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和 环境使用模式。在此模式下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而生态园林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

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 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些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可

襄城县探索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襄城县探索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襄城县政府办公室 近年来,襄城县积极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的理念,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先后融资近30亿元,开工建设重点城建项目280多个,房地产开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襄城特色、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取得成效 (一)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健全。2005年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为全县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蓝图。2009年,襄城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产业聚集区之一,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当年7月份评审通过《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9-2020)》,满足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求。近两年,先后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两个集聚区规划、16个乡镇总体规划和59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为全县的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合理。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把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向东和北延伸,新建、改造中心路、烟城路、沿河路、曙光路、青云路、消防路等70多条道路和背街小巷,道路总里程达60公里,形成了六横五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和完整的环城通道,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区框架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 (三)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襄城县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改造了文化广场及治理东风湖、高中坑、豆腐组坑等城区老坑塘,建成市政广场和恒达、泰安、滨河等城市绿地游园15处,绿地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2.6%以上,为新老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投资5511万元开工建设第二水厂,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 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工作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 ,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 30 %左右 ,处于初始阶段 ,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前景广阔. 但是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不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 ,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 ,避免重蹈“先污染 ,后治理”的覆辙 ,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将为此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生态系统 1、1什么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 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1.可持续发展 1.1基本理论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即系统整体效益的效益观。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即代际之间的公平; ②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仍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共同 性,以及全人类采取的行动具有共同性。 (4)主要特征: ①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②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③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④从对自然的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5)可持续性评判的四项指标: ①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②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它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式对它的替代速率; ④收入是否可持续增加。 (6)可持续发展范式 ①弱可持续发展:总存量资本(包括人造资本及自然资本)保持不减,允许人造资本替代自然 资本;并不关心局部,更关心整体 ②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保持不减;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心到系统整体。

1.2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与强发展范式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实际是有些人造资本是可以替代自然资本。 但是对于强可持续性发展,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功能而言,可能的替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是部分互补的部分可替代的。 2.生态文明 2.1内涵 (1)什么是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提倡的是整体论和系统方法; “生态的”即“自然关系之中的”,自然关系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 物与其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 是指人类的环境,即以人类为中心。 (2)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而谋求人类 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提倡环境 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包括三方面:①人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城市 的紧迫性,并对如何构建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缓解当前城市发展中的 问题,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引言 城市化加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 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为缓解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加剧的矛盾,我们要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内涵与特征 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家杨诺斯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描绘的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度发展、社 会生活和谐的理想城市状态。从内涵上讲,生态城市包含了人与自然环节协调以 及人与社会环境协调两方面的含义,它体现的是自然、经济、城市、科技、文化 之间的相互融合。具体的讲,生态城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文化意识层次,就是 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修养与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其自发维护生态 环境;二是社会功能层次,即增强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自然地理层次,即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协调,环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六点: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人与自 然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各方的和谐的发展。第二,可持续性。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是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持续性包括社会的良性运行、经济的长远发展、自然资 源环境的绿色循环。第三,高效性。在生态城市中,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能量来源具有可持续性,废弃物也会循环再生,而且能源的利用不会产生环 境污染。第四,整体性。生态城市兼顾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效益,追 求的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融洽和谐,生态城市的发 展建立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之下。第五,区域性。生态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生态环境的建设势必是在一片区域之中,那必然会对周围城市产生影响,同时周 围城市的发展也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态城市 是一种城乡结合城市,必须融于区域之中,只有协调平衡的区域才会有和谐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紧迫性 (一)人口过快增长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人口密集是所有城市的普遍现象,而且人口数量还在不断激增,过快增长的 人口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多地少,不得不一再 减少绿地、空地的面积,而建筑布局过于稠密,又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供水 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电力、医疗卫生设施都等公共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这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二)城市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急需改善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且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城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的浓度高居不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重要时期,矿产能源消耗强度大,消费规模也不断扩大,煤炭、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也给我国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

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摘要】如何处理好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道 路的交通功能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将成为城市道路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主题。相信在未来的城市越来越多的道路会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色彩,让市民在行路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持续性;发展目标;应对策略;方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越来越大,建设单位对道路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时,道路工程畅通与人性化的设计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城市道路既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需要,又能美化市容环境,给市民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工程设计不合理 工程设计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没有高质量的设计不可能有高质量 的工程。一个项目由一个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主持负责,能因地制 宜选择合适的设计理念,从而做出优质的设计方案。另外,设计中使用的测量数据不准确、结构方案不合理,存在明显缺陷,必然留下无法弥补的质量隐患

2.交通组织不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以上海为例,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 3.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而近几年的城市化规模进程的加速,使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口过于集中。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 4.道路规划不合理 我国旧的道路基础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 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等尴尬局 面的出现。 5.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红绿灯的设置: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最新试题参考答案)

第1题 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 (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Recycling(循环),即资源要循环利用 C.Reusing(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2题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什么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推行可持续发展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3题 以下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4题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的形势是 A.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 B.整体有所改善,局部出现恶化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5题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且到现在为止是唯一的一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中国 D.日本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6题 环境伦理观核心意涵包括 A.要尊重和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生活 B.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人类 C.做任何事情,既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 D.先保证GDP的发展,后思考环境问题的改善 答案:A,B,C

基于环保角度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基于环保角度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发表时间:2016-05-27T09:42:19.56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2月供稿作者:王军 [导读] (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环境保所,重庆,400402)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各管理部门的通力配合。 (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环境保所,重庆,400402) 【摘要】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各管理部门的通力配合,市政环保部门作为城市规划与运行的参与者,其责任重大,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极大。文章基于此,从市政环保角度探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市政工作;生态城市;构建策略 想要把现有的城市建设成为旨在营造理想的、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聚居地必须要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出发,对城市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本章中,笔者将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给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在秉承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公平理念下,引导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处理好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自然环境角度 1.1做好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及其他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城建设要求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成功将会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城市绿化建设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设生态园林。生态城规划当中,除了预留地,还要重视城市周边的绿色屏障系统的建设。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上,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和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系统。尤其要注重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河道两岸的绿化建设,并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廊道和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衔接,关键要注意生物系统之间的衔接过渡。另外,城市建设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要有耐心,绿化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无形的,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绿化带来的效益是无穷的,所以要有长远眼光,绝不能只贪眼前利益。生态城在生态规划中建设成功,之后的管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配套政策,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无法继续发挥绿化生态系统的作用,还会损毁原有的生态系统。 1.2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生态城建设需要始终坚持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原则,如果有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行为,就应该及时修复并加以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保存、保护以及循环”。保存和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实现其良性循环,生态城市建设才有了名副其实的意义。整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城市生态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规划来。这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用可能出现的预测结果来指导规划行为,这样会让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轨迹,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考察其生态变化,从而找到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3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水保护、土壤保护、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景观保护以及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城市来说,自然环境条件既是物质基础,又是约束限制。不过,所谓生态系统建设并不仅仅是环保以及增加绿化面积,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关系,协调好各个层次的自然、经济、环保关系,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资源配置机制。从水资源保护来看,需要保护的重点就是水资源的内循环。其中土壤渗透性便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水循环的通道,各种自然水、生活用水等水资源通由土壤渗透成为地下水,保持水循环的顺利流通。被固化的路面无法发挥土壤水渗透的这一优势,因此只能通过铺设各种渗透材料比如砂砾来替代以往使用的铺设材料。根据径流情况,材料使用有所区别,在保证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水循环的质量。 2 社会民生角度 2.1贯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其所要坚持的唯一原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因为该原则明确了在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中,人所处的地位。事实告诉我们,人并非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需要和其他物种保持平等地位,否则将最终损毁自己的家园,失去生存的环境。而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正是揭露了这个道理,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性原则。现在,世界范围都在号召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并提出“5R”原则,即Reduce、R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所倡导的是节约资源、在循环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等等。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体现,人类正是看到了自然环境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解决好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收益,才能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2.2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大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其参与不仅仅表现在个人环境行为,还表现在环境决策、监督等环节。在生态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将市民位置摆在首位,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公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居住环境的保护程度,比如在监督环节,公众能够制造舆论压力,促使相关监督部门严厉执法,不可轻视。再比如在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环节,公众还能够参与其中,将市民愿望表达给规划者。公众的参与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并且还能在民众之间形成一股好的风貌,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好的城市环境奠定群众基础。关于市民的素质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提高,比如教育投入,社区宣传等。在每一个市民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才算是将环保落到了实处,才能实现城市社会生态文明,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 3 经济发展角度 3.1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 生态城市建设所涉及的技术和资金都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也不断引进外来技术以及外来资金,在此基础上,我国还不断发展生态适用技术培训,争取早日建成属于本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专业队伍。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建设之路刚开始,但是已经有了成功性科技案例,比如生态工业园、太阳能技术等,所有相关技术研究都由政府财政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当然,我们所要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 摘要: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 大大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住房短缺,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生产及生活空间日益紧张。伴随着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城市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能源的短缺、工业烟尘对大气的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环境 abstract: the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greatly, population gathers to the city, city housing shortage, reduced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tense.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shortage of energy, industrial dust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1(单选题).(4 分)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 )。 A. 风能、水能 B. 化石能源 C. 太阳能 D. 生物质能 2(单选题).(4 分) 对于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中细粒子和臭氧浓度升高 B. 大气环境的氧化性和酸性降 低 C. 煤烟型污染与光化学污染共存和相互耦合 D. 雾霾覆盖面增大,出现时间延长 3(单选题).(4 分) 我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A)。 A.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 以自动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自动化促进化 C. 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国际化 D. 以机械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机械化 4(单选题).(4 分) 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会议是(A )。 A. 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 B.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C.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D.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 5(单选题).(4 分) 根据生态文明的思想,经济建设应该以(C )为前提和基础。A. 经济发展效率B.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C. 资源环境承载力D. 改变自然、创造自然 6(单选题).(4 分) 在人类的文明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最为尖锐的时代是(C )。 A. 生态文明时代 B. 原始文明时代 C. 工业文明时代 D. 农业文明时代 7(单选题).(4 分) 以下对我国CO2 排放现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 CO2 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 B. 每年CO2 排放量的增值已经是世界总增值的70%左右 C.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要求中国承担减排责任 D. 人均CO2 排放量已经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考题 1.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 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 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3.蕴藏量:水域中蕴藏的可供采捕和利用的水产经济动、植物总量。 4.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 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 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水体自净: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 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8.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 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9.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 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10.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 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四位一体”的生态温室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是沼气,太阳能利用与生态农业相结 合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在日光温室内将沼气池,猪舍和农户的厕所有机结合,形成太阳能利用、沼气及其发酵后的残余物与种植,养殖相互依存的整体。 1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 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1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4.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标志着人类将社会发展、经 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联系到了一起,并将其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去综合考虑阶段的到来。 15.有机肥营养全面,肥效持久,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农产品质 量都有好处,且能够避免由于化肥的施用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 16.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靠外力才能维持的系统;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的简化 使系统调节能力差;营养关系出现倒置使系统不稳定。 17.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中,最早发生的事件是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18. 19.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变观念;运用高新技术, 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 2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于莱州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莱州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莱州,我的家乡,她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拥有108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现在每一个城市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进行了下面这个调查: 第一部分:活动内容 2013年1月20日,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和针对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根据调查报告的对象的研究,我就莱州的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调查,了解莱州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号召,从而进一步分析莱州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深层影响,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真正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有:1观察法;2、资料法;3上网法;4、问卷调查法。调查期间我们通过了解《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地质环境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关于“十五”计划制定的建议》、《莱州的水质情况》、《莱州的土地使用情况》、《莱州湾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指南》《莱州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数据和资料,并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应对措施。为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解决带来了重大的意义。 第二部分:理性思考。 首先,我们通过观察法:通过调查莱州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卫生,确定主要污染的分布状况、污染物概况;调查污染情况;通过资料法:咨询当地政府部门,了解近几年有关环境污染的材料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件及规;通过上网法:利用网络,调查莱州近年的经济发展概况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事项,了解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的文件和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3份,问卷回收率达83% ):最大目的的收集关于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有利于我们充分的分析调查问题,了解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看法和态度。我们还在我们的家乡多个地方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并对家乡的水质和土质做了检测。了解土地使用率,人均的耕地面积,使用水的源头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从村领导那了解到家乡为响应可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2T15:49:14.277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10期作者:刘玉彬 [导读]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下面主要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发展 前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加强解决的措施,以供借鉴。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分析 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应用可持续化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经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地问题。建设生态环境就是立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与规范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其发展机制,寻找出发展的动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了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对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等各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尤其以西北水资源最紧缺。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同时,部分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费用较高,而采取直排放的方式,而造成水体污染。另外,由于以前城市建设中缺少规划,或者规划并不合理,致使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而使单位产值的水资源需要量过大。这些原因致使造成城市周边水流、湖泊水资源遭受污染,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水资源困境。 2.2 城市绿化建设 在现今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绿化是一种无回报的投资,在建设中都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城市绿化地,造成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因此,在城市中进行绿地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绿地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做好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同时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 2.3 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建设中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的城市建设与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处;或者在新城区建设中而忽略了老城区的发展,从而造成城市的发展不平衡。 3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控制 3.1 把握好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政府要组织制定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配套政策,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引导、规范和保障工作。要将生态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研究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通过人大批准,确保这一工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的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约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划拨主要用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完善考核激励政策,科学地设置考核指标,合理地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 3.2 追求个性特点和文化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 3.3 培育生态文化 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3.4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