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黎夜雨歌词

巴黎夜雨歌词

巴黎夜雨歌词
巴黎夜雨歌词

故事的结尾在铁塔下闹不和你和我就此诀别在雨的秋末从和睦到拉扯到认错被推脱算了吧嫌我啰嗦

我是本被翻旧的羊皮卷小说随手倒卖在嘈杂的巴黎街头喜了新厌了旧被牵着鼻子走

算了吧寂寞拐诱

巴黎夜雨的我彷徨在岔路口被你冷却的手颤抖着我难过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我想厮守不过已搂空

巴黎夜雨的我看孤独的烟火风景已变冷漠你故意在闪躲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

做个朋友都难以开口

我是本被翻旧的羊皮卷小说随手倒卖在嘈杂的巴黎街头喜了新厌了旧被牵着鼻子走

算了吧寂寞拐诱

巴黎夜雨的我彷徨在岔路口被你冷却的手颤抖着我难过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我想厮守不过已搂空

巴黎夜雨的我看孤独的烟火风景已变冷漠你故意在闪躲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

做个朋友都难以开口

巴黎夜雨的我彷徨在岔路口被你冷却的手颤抖着我难过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我想厮守不过已搂空

夜雨的我看孤独的烟火

风景已变冷漠你故意在闪躲头也不回的走百般恳求的留连做一个朋友都难以开口

《夜雨诗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第一课时:《夜雨诗意》《雨夜奇袭》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3、了解两种文体(抒情散文和纪实散文)。 4、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2、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魅力。 3、把握行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对夜雨所赋予的含义,感悟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 1、能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概。 2、能抓住经典语段赏析并体会其作用。 3、能感悟人生并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夜雨诗意》 1、题目解说。 《夜雨诗意》是一篇散文,单看“诗意”二字,就让人有种飘逸、浪漫、空灵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负载在“诗意”这个表象上,作者会有怎样的遐想呢?2、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学者和散文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3、学生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并概括出课文的段意。 第一部分(1~5):夜雨让人产生想象,让人产生思念,让人温馨。 第二部分(6~10)通过夜雨写出人,特别是游子的家园情结。 第三部分(11~16)夜雨的魅力在于消融一切张扬的东西。 4、细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人有多种活法,有的忙忙碌碌,为名利所累,但我们一旦卸下包袱,在夜雨写、所营造的氛围中,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听雨打芭蕉,未尝不是另一种活法。没有谁规定必须叱咤风云,花团锦簇,平和温馨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2)讨论课文的中心。 (在作者笔下,夜雨具有一种魅力,能使狂躁的心平静下来,能使游子停止前进的脚步,使人回到一种原始状态,夜雨因人而着色,人因夜雨而生情,这或

许冠杰歌词

天才白痴梦许冠杰人皆寻梦梦里不分西东片刻春风得意 未知景物朦胧 人生如梦梦里辗转吉凶寻乐不堪苦困 未识苦与乐同 天造之材皆有其用 振翅高飞无须在梦中南柯长梦梦去不知所踪醉翁他朝醒觉 是否跨凤乘龙 天造之材皆有其用 振翅高飞无须在梦中何必寻梦梦里甘苦皆空劝君珍惜此际 自当欣慰无穷 何必寻梦 浪子心声许冠杰 难分真与假 人面多险诈 几许有共享荣华 檐畔水滴不分差 无知井里蛙 徒望添声价 空得意目光如麻 谁料金屋变败瓦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雷声风雨打 何用多惊怕 心公正白璧无瑕 行善积德最乐也 人比海里沙 毋用多牵挂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交织千个心 冷 是这世间冰冷 没有一丝关注 就让日子飘去看 受那痛苦逼压 象被饿荒掩盖 好景仿佛不再 放开心中思虑 共创美好不必恐惧 愿永远 战 在这世界充满 战火摧毁一切 末日就似拉近 创 为了明天开创 忘掉几许争斗 实现梦境所有 (自白) 用爱驱走冰冻 歌声空气中 为世间多添个美梦 唱 为这世界歌唱 献出一点关注 尽量令她温暖 共你挽手歌唱 献出一点真挚 尽量令她可爱 梨涡浅笑许冠杰 梨涡浅笑可知否奥妙 寂寞深锁暗动摇 魂消魄荡身飘渺 被困扰怎得共渡蓝桥 梨涡轻照映出花月调 但望相看慰寂寥 时刻与共享分秒 愿折腰今生效同林鸟 梨涡浅笑似把君邀 绮梦轻泛浪潮 春宵犹未觉晓 梨涡虽俏悲欢竟逆料 乐极痴恋变恨苗 情丝寸断一朝了 梦已消花依旧玉人渺 世事如棋许冠杰 仓卒岁月世事如棋 每局都光怪陆离 聚晴聚雨人事天天变 有喜亦有悲 恩怨爱恨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满传奇 若颦若笑难辨心中意 似比幕前做戏 苦衷抛万里 今天庆幸有知己 捉番盘棋共行乐 冲破内心藩蓠 张眼远望世事如棋 每局应观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艺相比较 了解做人道理 沉默是金 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 是以往的我充满怒愤 诬告与指责积压着满肚气 不愤 对谣言反应甚为着紧 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 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 但觉有分数 不再像以往那般笨 抹泪痕轻快笑着行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 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 人 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 质问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少年人洒脱地做人 继续行洒脱地做人

描写秋天的诗 《夜雨寄北》

描写秋天的诗《夜雨寄北》 描写秋天的诗《夜雨寄北》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关于余秋雨有哲理的句子

关于余秋雨有哲理的句子 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 领会, 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 它与人终生相伴, 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 追问它。 ——余秋雨
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 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 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 抱的远行刺激, 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 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 《行者无疆》 该庆幸的是年岁还轻,时光未老。怕只怕杜鹃过早鸣叫,使百花应声而凋, 使荃蕙化而为芽。 ——余秋雨 《译离骚 》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 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它最大的优点是不单调。既不是永远的荒凉大漠,也不是永远的绿草如茵, 而是变化多端,丰富之极。雪山在远处银亮得圣洁,近处则一片驼黄。一排排林 木不作其他颜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调子熏着呵着,托着衬着,哄着护着。有时好 像是造物主怕单调, 来一排十来公里的白杨林, 像油画家用细韧的笔锋画出的白 痕。有时稍稍加一点淡绿或酒红,成片成片地融人驼黄的总色谱,一点也不跳跃 刺眼 。一道雪山融 水在林下横过,泛着银白的天光,但很快又消失于原野,不 见踪影。 ——余秋雨 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的比赛,不该苛求。 要比 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 只因它特别忠厚。 ——余秋雨 《行者无疆》 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 ——余秋雨 《霜冷长河》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 沧海。 ——余秋雨 《行者无疆》 在 google 上输入“故事 ”,可以得到 113000000 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 44900000
1/8

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

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

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余秋雨经典的散文有哪些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欢迎来参考! 余秋雨经典散文(一)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

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然后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然后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 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 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词语解释】 ①选自《义山诗集》。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现在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却话:回溯。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就是“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

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夜雨诗意阅读试题及答案

夜雨诗意①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②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③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④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不认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⑤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有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及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截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⑥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11.第①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5分)提示:文题为“夜雨诗意”,这个意念是由“富有的雅士”的荒墅所引发的,它令作者思考关于诗意的事,便有了下文。参考答案:“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12.第④段“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一句中“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5分)提示:根据全文内容理解标题中“诗意”(美学)的含义,再结合④、⑤两段的内容用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参考答案: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1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松快愉悦的美”与“悲剧美”即为答案的两个要点。参考答案: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美;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14.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引用理论,“品味苦涩的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均能揭示答案。参考答案: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

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b/710htm,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

煮酒听雨 吾恩 lrc歌词

煮酒听雨吾恩 lrc歌词 [00:02.74]煮酒听雨 [00:04.30]作曲:v1ncent_sun丶 [00:05.21]作词:安不之 [00:06.62]编曲:v1ncent_sun丶 [00:07.89]演唱:吾恩 [00:15.53] [00:15.97]剑入鞘月光姣剑阁雨落眼角 [00:21.21]此心渺却听闻幽州狼也寂寥 [00:26.62]白衣人蓑衣老夜色浓酒正好 [00:32.28]天下事何妨一剑挑 [00:37.19] [00:38.40]暮风吹过长旗酒馆里侠客来去 [00:43.20]三四故事抵过酒账二两一 [00:48.41]他言江湖如戏一梦唏嘘可说不可忆 [00:53.51]清醒之后又入迷 [00:58.25] [00:59.27]夜雨下透别离桨声忽远又靠近 [01:04.20]檐下煮酒之际谁拨弄弦音 [01:09.60]管他一草一木皆为菩提聚散有天意 [01:14.71]且凭一剑斩破天际 [01:20.63] [01:22.64]剑入鞘月光姣剑阁雨落眼角 [01:27.81]此心渺却听闻幽州狼也寂寥 [01:33.13]白衣人蓑衣老夜色浓酒正好 [01:38.73]天下事何妨一剑挑 [01:44.50] [02:08.58]业火烧过归墟来年里又添新绿 [02:13.56]挥墨写下绝句封笔触伤心 [02:19.30]他言红尘如戏生死何惧只叹未相惜 [02:23.86]

[02:24.24]初春如画画中你 [02:29.89]夜雨扰乱思绪旧伤牵动着回忆 [02:35.40]曲终人散之际谁布玲珑棋 [02:40.15]管他上天入地 [02:42.00]满目苍夷注定狼烟起 [02:45.48]我用一剑斩破天际 [02:51.21] [02:53.20]剑入鞘月光姣剑阁雨落眼角 [02:58.48]此心渺却听闻幽州狼也寂寥 [03:03.85]白衣人蓑衣老夜色浓酒正好 [03:09.38]天下事何妨一剑挑 [03:15.22] [03:15.49]酌酒三杯细听阁外夜雨声声脆 [03:20.39]烛光映出何人心中鬼魅 [03:25.25]剑出鞘引龙啸传说再添新角 [03:30.33]此心渺 [03:33.35] [03:33.59]剑出鞘引龙啸传说再添新角 [03:38.49]此心渺 [03:39.82]却长笑这一生多狂傲 蓑衣老夜色浓酒正好 [03:43.88]白衣人 [03:49.30]天下事何妨一剑挑 [03:54.40] [03:55.50]雨歇天光已亮起 [04:00.84]落子再一局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

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

歌词

长安雨一夜落秋意 长安忆 长安忆 路千里朔风吹客衣 江船夜雨听笛倚晚晴 平沙漠漠兮愁无际 长安堤垂杨送别离 千山月一片伤心碧 长门又误佳期声清凄 朱颜染尘兮梦中语 二十三弦急落花人独立 惟有此曲能寄心中意 月落子规啼飞絮衔霜去 然诺重只愿君从此记 长安去辞家三千里 涯无垠却问愁几许 试剑更须钟吕伴君起 风渡萧萧兮烟迷离 长安居陇头谁吹笛 灯花落瘦尽又一夕 醉乡路隐难行风露清 君向潇湘兮我向秦 醉笑三千席不诉离别意 惟有此曲能忘人间景 年华落丹青一片碧空洗 知音稀弦断有谁来听 落日孤城闭燕然归无计 惟有此曲能解断肠情 边声连角起人去无留意 羌管难续悠悠霜满地 去留两无意停云杯难息 此曲声成自有身后名 长安忆重楼倚城隅 陌上雪沉醉复又醒 早知如此相遇不如不遇 笙歌歇尽兮人散去 歌词中化用的诗词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片伤心碧。 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 4.纳兰性德《采桑子》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5.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6.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7.李白《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 8.苏轼《南乡子》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9.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10.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然诺重,君须记。 13.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 14.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5.李白《秋风词》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不相识。 16.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 17.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

《夜雨诗意》读后感_1500字

《夜雨诗意》读后感_1500字 夜,给人一种何以孤独的感觉;夜,给人一种何以寂寞的芳心;夜,给人一种宁静的享受。 夜雨,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都失去了效能。总是给人感觉空间十分逼迫,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驻足了诗。 夜雨,冰冷冰冷的,总让人有一种无限的惆怅。窗外的一切,似乎都是梦幻,都成为了想象,令人那么专注,想得那么遥远……有的人喜欢坐在窗前,泡上一杯清茶,边感受着茶中弥漫着的袅袅清烟,边听着窗外嘀嗒嘀嗒的雨拍打着的清脆的声音。玻璃窗上的雾气,朦朦胧胧的,可以依稀地看到窗外的风景,灰灰的,暗暗的,却又是那么的模糊。总喜欢用手指去划着玻璃窗上的雾气,透过它,外面晶莹的雨珠就在眼前渐渐变真了……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罢了。有时候,夜雨把周围都渲染得极为宁静的时候,又不免得被它所迷恋住,静静地发呆。 夜雨,说美,也没有什么美的,就是让被它的那种“多愁善感”所迷恋。一想到夜雨里泥泞的路,那凋落的花瓣,那湿淋淋的旅人,这种感觉就突然消失了吧。但是,也给予了一种勇气。这就是敢于在夜雨中行走的旅人那份勇气。让

人蓦然想起以前的旅行家徐霞客、郑和、鉴真他们是如何具有这份勇气的。急流险滩,崇山峻岭……只要想想就让人心寒,他们却把握着勇气,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度过了我们想象中的困难。相比之下,真是惭愧。作者常常会在大雨的夜晚,在旅店或者乡村茅屋里暂避,计划着明天的路程。他对于这种行为,也感到了不安。为了这种自己认为的没出息而失眠。到了第二天晴空万里的时候,又似乎把不安的一切给忘了吧,欣赏着外面的景象,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一种畅快的感觉。但又留下昨夜的影子,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惆怅。如果是我,也许也会嘲笑自己的“差不多”,毕竟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喜欢一个安定的“家”,喜欢隔着窗户欣赏雨,喜欢等待明天的晴朗,再踏上自己应走的路。那样不是更好吗?虽然没有了那份勇气,却活出了自己特有的性格。不过还是觉得这不是真理吧。 夜雨,在人生的旅行中,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出它自身的魅力。我同意作者的话: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斫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这一切,突然让我想到历史中曾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夜雨,扭转过多少次杰出人物的生命旅程。让成功者转变为失败,让失败者转变为成功……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夜雨看作是人生中的一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 隐《夜雨寄北》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

因素。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可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对原作的先在经验主观化了,对于原诗中的空白也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自我填补,这种填补有时候会破坏了诗人原本在诗歌中苦心经营的留白艺术,有时甚至造成误译。译者应该在不偏离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不要破坏原诗的空白。如果可能的话,译者在译作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应该与原作者在原作中给译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一致的。 二、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中的留白应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