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实验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实验课

1.使用工具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做铺垫。

本课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

第一个活动: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回忆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及各种工具的作用,教师出示相应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通过交流,引发学生对工具的一些思考,产生关于工具的一些可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活动:选用什么工具好

设置一些探索任务,如拔图钉、铁钉和螺丝钉,撬开奶粉罐盖子,把一根导线分成两段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会发现:铁钉可以用老虎钳、羊角榔头来拔,用羊角榔头更省力些;剪刀、一字螺丝刀、镊子等可以撬开盖子,但一字螺丝刀更省力些等。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工具,他们对简单机械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甚至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没有意识地去研究这些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机械在习惯上被人们

称为工具。

2.象螺丝刀、羊角锤、剪刀等构造简单的机械叫做简单机械。

科学探究目标

能尝试使用5-7种常见工具,体验科学合理使用工具的技能技巧。

科学态度目标

能思考和提出一些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使用感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用材料一套,一些常见工具,一块木板,一颗铁钉。

小组:

1.常用工具:剪刀、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

刀、镊子、老虎钳等。

2.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木螺丝钉的木块一块,铁丝一根,

奶粉罐一个。

3.《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块木板,一颗铁钉,一些常见工具]

1.出示木板和铁钉,谁能把这颗铁钉钉到木板上?(学生说需要工具)

提问:需要什么工具?(预设:榔头、螺丝刀或老虎钳)

提供学生所说的工具让他尝试。

成功后,提问:你认为这个活动中,榔头起到了什么作用?(预设:省力、方便)

2.出示工具概念:像榔头这样的物体我们给他们取个名字——工具。(板书)

3.提问: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根据学生所说的工具,老师一一展示实物,并板书工具名称)

4.揭示课题:使用工具(补充板书)

二、探索:(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一套常用工具、《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

1.分给每人一张活动记录单,约45秒钟阅读后,提问:

(1)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你有什么地方需要再提醒大家吗?(以奖励的方式分发活动材料: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

2.小组讨论:(1)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工具;(2)这样选择的理由。

3.分发工具,学生自主探究。

4.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

1.统计全班的任务完成情况,为交流做准备。

2.学生反馈交流:做了什么活动?选用了什么工具?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认为完成这个任务最合适的工具是什么?

3.交流中随机提问并适当演示:怎样用老虎钳夹断导线最方便?拔出木板上的图钉有何窍门?拔不同的螺丝钉用什么工具最方便等。

4.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选用合适的工具,做事更省力、方便。

四、拓展应用:(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课件一一出示:油桶和卡车、五星红旗、大石头;定滑轮、长木板、木棍和绳索。提问:你打算选择什么工具完成这些工作?说说选择的理由?

2.学生交流(预设:油桶用斜面推上卡车,可以省力;五星红旗用绳子和定滑轮可以方便地升上去;大石头用木棍撬动省力)

3.小结:是的,有一些费力、很难做的事情,使用工具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我们称为“机械”。今天我们用的螺丝刀、羊角锤等机械构造简单,叫“简单机械”,人们习惯称之为“工具”。

4.延伸:关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

【板书设计】

1.使用工具

剪刀

老虎钳省力

小刀简单机械

螺丝刀方便

……

【活动记录单】

《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

1.根据任务要求讨论:完成任务各需要哪些工具,并说说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爱护课桌。

3.完成一个任务后及时记录。

【作业设计】

1.选择题

(1)打开啤酒瓶盖子,最合适的工具是()。

A. B. C.

(2)小核桃很硬,剥开小核桃,用下面哪个工具省力又方便。()

A. B. C.

2.判断题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2)使用工具做事,一定可以省力。()(3)镊子、羊角锤、剪刀等工具,又叫简单机械。()

2.杠杆的科学

【教材简析】

在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聚焦板块:认识杠杆。这个板块分为二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撬棍撬石头情景来帮助学生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三要素。其次,教材呈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通过这三个点来判断身边的工具是否属于杠杆,具备初步识别杠杆类工具的能力。

探索板块:借助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感知杠杆的省力情况,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研讨板块: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拓展板块: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另外没有安排拓展内容。如有时间,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杠杆类工具,并且判断是哪种杠杆。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深层次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有些孩子认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是费力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借助示意图,识别杠杆类工具。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活中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杠杆类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用杠杆类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难点:1.识别杠杆类工具;2.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大箱子、撬棍、砖或其他物体代替。

小组: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表。

【教学过程】

[材料准备:大箱子、撬棍、砖]

一、聚焦:认识杠杆,揭示课题(预设12分钟)

1.出示一个大箱子,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挑战,想不想尝试一下?先请一位大力士坐在这个箱子上,有什么办法撬动这个大箱子?生上台演示(预设:用一根棒子和一块砖)

2.揭题: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杠杆的科学。(教师板书:杠杆的科学)

3.课件出示撬棍撬箱子的示意图,师板画简图(图如下),请大家找一找撬箱子过程中撬棍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位置,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箭头表示。

4.师根据情况进行板书(图见板书设计),并介绍三个重要的位置。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5.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

提问: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它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根据回答课件标出。

6.出示跷跷板的图片

提问:跷跷板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根据回答课件标出。(有三种预设:一种左边是用力点,右边是阻力点;另一种右边是用力点,左边是阻力点;第三种是跷跷板的两边既是用力点也是阻力点。生分别说自己的理由。)

7.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剪刀、羊角锤、钳子、天平、擀面杖,螺丝刀(可不加,需要在具体情境上来判断)

提问: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如果是杠杆,三个点在哪里?

(预设:擀面杖不是杠杆,其余都是杠杆。)

二、探索:研究杠杆的秘密(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表]

1.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使用撬棍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研究这个问题。

2.师出示杠杆尺并作介绍。先把杠杆尺放在平整的桌面,保持平衡。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现在我们把杠杆尺当作撬棍,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3.师演示,提问:现在在左边3的位置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这个点就是阻力点,你有什么办法让杠杆尺平衡?(预设:右边3的位置挂2个钩码))这时用力情况是怎么样的?(预设: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现在左边的钩码数不变,右边还能怎么挂使杠杆平衡?(预设:右边1的位置挂6个钩码)这时用力情况是怎么样的?(预设:杠杆费力)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研究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先在左边挂重物,位置和钩码数量自己选择,但只能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师可以适当演示),挂好后在右边一个位置挂钩码,想办法让杠杆尺平衡。挂出一种平衡后马上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并分析用力情况。

5.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表的填写内容。提醒学生实验结束后到老师课件中填写数据。

6.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三、研讨:分析数据、得出规律(预设10分钟)

1.出示全班的数据(三张用力情况不同的数据记录表),这是全班同学的数据。请大家仔细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2.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3.请大家分析数据,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今天我们收集了很多的数据,大家是用怎样的方法步骤来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为合理。(预设:先左边的钩码不动,改变右边钩码直到平衡,分别一一记录下来。再改变左边的钩码位置和数量重复实验)

四、拓展: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预设3分钟)

1.我们用撬棍撬起了箱子,撬棍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预设: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比较远。)

2.再次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预设:压杆是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跷跷板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作业设计】

1.下列工具不属于杠杆的是()。

A.天平

B.擀面杖

C.老虎钳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更远的杠杆是()。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 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 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 号杯的水比2 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 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 号杯的水冷,2 号杯的水比3 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1 杯自来水、1杯温水、1 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4 支 实验材 料: 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放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分别标上1、 2、 3、4 号。

有趣的科学实验:饮料变变变

饮料变变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2、知道饮料的制作方法和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利用化学材料尝试制作饮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饮料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饮料的特点与视频讲解,思考饮料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宝宝巴士》,老师提问视频中的皮皮为什么会突然生病,原来是皮皮一直爱喝饮料,不喝水的缘故。小朋友们有没有和皮皮一样,爱喝饮料呢?最后小医生告诉皮皮想要恢复健康,只要每天坚持喝水就可以了,皮皮由于不想生病吃药,于是就开始喝水,最后恢复了健康。小朋友们看过这个视频之后,以后在怎么做呢?对,要少喝饮料,多喝水。我们今天的实验,就是要来探索饮料对我们身体具体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三)实验内容 1、饮料的特点 小朋友们基本上都喝过饮料,那么你们喝的饮料,一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呢?(幼儿回答)有颜色、香味、气泡。老师出示一瓶饮料,学生观察,说出特点。(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提示学生利用观察的方法,眼睛看、手摸、鼻子闻、耳朵听)不同饮料有不同的特点,此处出示的饮料定位碳酸饮料。小朋友们,这些饮料的特点都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我们喝的橙汁就是由橙子榨汁做成的呢?肯定不是,因为一个橙子一般都要好几块钱,一个橙子榨出的汁水只有一口橙汁而已,那么一大瓶橙汁肯定需要很多个橙子榨汁才行,这样算的话,榨出一瓶橙汁就需要花费好几十元,但外面卖的橙汁饮料仅仅只需要3块钱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橙汁饮料里面加入的并不是真的橙汁,而是加了有橙汁香味的香精,这就是橙汁饮料香味的来源,那颜色呢?也是加入了橙汁颜色的色素,小朋友们,香精和色素这些东西好不好呢?明显是不好的,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坏处。像芬达橙汁饮料,里面还有气泡,这个气泡怎么产生的?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得出这个结论。 2、饮料中的气泡 在科学里的化学中,有一些化学物质相遇会产生奇特的现象,接下来小朋友们观看视频《神奇的化学反应》,视频中展现了一些小的神奇化学现象,根据视频中的现象,小朋友们能否联想到饮料中的气泡来源呢?刚刚视频中播放了一个实验,在加了水的瓶中加入了一个东西,瓶口套上了一个气球,气球就变大了,这说明说明说明呢?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饮料中的气是不是和这个实验有关系呢?小朋友们来猜想一下吧,饮料中为啥会有那么多的气?(幼儿猜想)原来饮料中的气都是由于加入饮料中的化学试剂在瓶子的内部产生的大量气体,然后被封闭的瓶子压缩在瓶子的内部,所以一打开瓶子,就会听到大量气体喷出来的声音。 学生实验:产生气体的实验小朋友们做过么?你们的材料中有两包东西,一包是白醋,一包是小苏打,都是我们厨房中用到的东西,这两种试剂相遇会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过程:把白醋加入到烧杯中,再用小勺子加小苏打,观察现象,发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这就说明小苏打和白醋会产生大量的气。 3、碳酸饮料的危害 前面我们都知道了碳酸饮料的特点是怎么来的,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应该也经常告诫你们饮料不能经常喝,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小朋友们能说出来具体会造成哪些伤害么?(学生回答)小朋友们都说出了其中的一些危害,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更加具体的了解一下吧。播放《儿童公益剧》,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碳酸饮料里面具有的磷酸会腐蚀骨头,导致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合成色素含有致癌物;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釉质,易患龋齿;含有的咖啡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一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都是科学家 实验序号: 1 9.12 实验名称:做纸鹦鹉 实验仪器:一张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 实验过程: 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二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 实验序号: 2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 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3 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 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 实验过程:1.把带有完整根的小草放入试管中,装入适量水。 2.在水面滴入几滴油,防止水分蒸发 3.每天观察液面的变化 实验结论: 第四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4 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 水、直尺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5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 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6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教者课题重点难点课时 [ 新课引入 ] [互动 1] [学生 ] (二○○六至二○○七学年度第一学期) 林小妹科目生物学年级05 级( 5) 讨论法归纳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法 法讲授法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1课时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了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 旋状。细菌很小,那么,你的手上衣服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 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有)。对,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细菌打交道,那么你们了解细菌吗? 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一、细菌的发现 [ 教师那么人类是怎样发现细菌的?给五分钟时间同学们阅读P58-59,回答引导 ]几个问题: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谁又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为什么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呢?叫同学们回答,看谁答得快,答 得好! [学生 1]17 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 . 虎克利用自已制作的能放大200-300 倍的放大镜发现了多种微小的生物,这些就是细菌。 [教师]也就是说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这说明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生 2] 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因为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细 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 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是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 手术感染的方法,所以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 [ 教师 ]回答的很好!巴斯德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巴斯德做了一个特殊的曲颈瓶装置,使肉汤虽与空气 相通,但细菌只落在曲颈瓶的弯曲处,四年过去,肉汤都没 有腐败,从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 在的细菌产生的。我们称这个伟大的实验为“曲颈瓶” 实验。教师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 小结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互动 2] 同学们一听到细菌、真菌的时候都会认为是肮脏的、对人类 有害的,是不是全都是这样呢?不是的话举个例子来。 [ 学生 ]不是,比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还有上节课讲到的乳酸细菌等都是对人类有利的。 [ 教师 ]对了,所以你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互动 3] 我们整天都在接触细菌,但却看不到它,那么它的形态和结 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他的形态,细菌的形态是怎 样的? [ 学生 ]细菌的个体微小,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探讨

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探讨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实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是“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能够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呢? 一、根据实际情况,开拓实验场地 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的时候,就能够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二、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实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 如教学《电磁铁》时,上课铃响后,作者问学生:“你们听到电铃声就知道上课了,对于电铃,你想知道它么?”这个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提出:“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响?”“我想知道电铃的构造。”“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准时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电铃为什么会响”,为学习电磁铁的构造与性质埋下伏笔。这样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资料讲解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 形式

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 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实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就非常广泛、非常丰富。 一、实验的内容 1、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是为贯彻自然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大纲对选择自然教学内容规定作了六项原则,实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应遵循这些原则: (1)要具有科学性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科学,实验的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这也是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自然课的性质所决定。 (2)要具有广泛性实验的内容应能反映出自然界及其变化发展的概貌以及人类探索、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重要方面。如现行教材包括水、空气、生物、岩石和土壤、四季、月底系统和太阳系、星座星系和无限宇宙、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方面。选择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实验本身必须具有广泛性。 (3)要具有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应能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实验的内容中取得相应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学会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方法和本领。选择的内容应是几十年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实验。 (4)要具有实验性实验本身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最初步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5)要具有趣味性实验内容应引起儿童对自然界、自然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6)要具有可接受性实验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小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理解水平和生活经验,应是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身边的科学。实验内容应逐步加深,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 2.实验内容的分类 (1)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定性实验用以判定某因素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之间是否有关系等; 定量试验用以测定某对象的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经验公式、定律等。 结构分析实验用以测定化合物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 (2)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析因实验——析因实验是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实验; 对照试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是实验组,通过某种实验步骤,以便确定它对试验组的影响; 中间试验——用以检验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而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间接实验)——用实验手段去模拟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从而研究自然规律。 (3)按实验的研究方法可分为: 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它是一种在前,结论在后的研究方法,学生在未知结论前,先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发现知识,学到知识;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实验方法,也是实验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甘浚镇中心学校李祥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笔者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

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转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活动一:会变的颜色 本活动是让幼儿感知三原色的基础上,愿意动手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能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红、黄、蓝颜料、透明杯、棉签、记录卡等。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红、黄、蓝颜色水,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猜猜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孩子们猜出的许多颜色。然后教师实验,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其变化,与孩子们的猜测结果作一比较。接下来,幼儿分组操作,启发幼儿用语言简单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可以变成哪些颜色。最后通过儿歌《色彩谣》复习巩固。 孩子们对颜色的变化十分感谢兴趣,特别是自己动手操作环节,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只是操作材料提供得不够丰富,以致孩子们耽误了操作时间,没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活动二:有趣的指纹 本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引发幼儿探索指纹的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印泥、放大镜、图片、课件、茶杯、纸笔等。 活动以《手指谣》导入,很自然地过渡到观察指纹这一环节,然后,让幼儿通过放大镜仔细看看自己每个手指上的指纹,说一说像什

么,激发探索指纹的兴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提供印泥,让幼儿在纸上印上自己的指纹,带着疑问:“把自己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特别专注,印下指纹再用放大镜观察再和别的小朋友比较,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得出了“每一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接着借助PPT课件,让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种指纹的大致特征,展示图片“指纹身份证”、“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破案”等,拓展知识让幼儿感知指纹在生活动中的应用。最后在延伸环节,让幼儿创作指纹画,让小小的指纹更有生趣。 本活动每一个环节紧紧相连,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与同伴比较,对指纹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警察抓坏人”的活动中,幼儿了解到,手接触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指纹,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所以警察在抓坏人时,就能根据指纹来找到线索抓到罪犯。延伸部分是兴趣的扩展,孩子们对指纹的探索意犹未尽,创作出的作品特别丰富。 活动三:气垫战车 本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对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的剪、插,自己动手制作气垫战车,在玩气垫战车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作用。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快餐盒、一次性纸杯、剪刀等。 教师首先演示气垫战车的玩法,激发幼儿兴趣。其次,让幼儿观察气垫战车的外形,探索交流做法。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知道气垫战车是由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组成,接着,教师在介绍完气垫战车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严格实验教学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 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防 范意识,对易损、易坏仪器要特别小心,注意轻拿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耗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 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

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 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账册表册资料的整理 对新购入的实验教学仪器及时进行入账,各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提前两天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用后及时归还,然后进行整理归档,装入档案备查。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动手能力表现不佳。尤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动手,处于观望状态,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有些实验的操作失误,实验效果不佳。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由于课程的改革,教材上有部分实验缺乏器材,不能开展,有的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须努力,不断改进。 科学实验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完整版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形 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 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实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就非常广泛、非常丰富。 一、实验的内容 1、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是为贯彻自然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大纲对选择自然教学内容规定作了六项原则,实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应遵循这些原则: (1)要具有科学性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科学,实验的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这也是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自然课的性质所决定。 (2)要具有广泛性实验的内容应能反映出自然界及其变化发展的概貌以及人类探索、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重要方面。如现行教材包括水、空气、生物、岩石和土壤、四季、月底系统和太阳系、星座星系和无限宇宙、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方面。选择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实验本身必须具有广泛性。 (3)要具有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应能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实验的内容中取得相应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学会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方法和本领。选择的内容应是几十年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实验。 (4)要具有实验性实验本身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最初步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5)要具有趣味性实验内容应引起儿童对自然界、自然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6)要具有可接受性实验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小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理解水平和生活经验,应是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身边的科学。实验内容应逐步加深,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 2.实验内容的分类 (1)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定性实验用以判定某因素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之间是否有关系等; 定量试验用以测定某对象的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经验公式、定律等。 结构分析实验用以测定化合物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 (2)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析因实验——析因实验是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实验; 对照试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是实验组,通过某种实验步骤,以便确定它对试验组的影响; 中间试验——用以检验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而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间接实验)——用实验手段去模拟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从而研究自然规律。 (3)按实验的研究方法可分为: 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它是一种在前,结论在后的研究方法,学生在未知结论前,先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发现知识,学到知识;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实验方法,也是实验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7599882.html,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作者:刘戎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17期 摘要:怎样才算上好科学实验课,不是看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动手,而是要看学生动手的同时是不是动脑了。要做到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那作为科学教师就要做到每个实验认真对待,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对待,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着课本做实验。 关键词:动手鼓励培养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是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学生动动手做做实验。可实验课真是难上,一部分 学生在老师发下实验材料后,毫无兴趣地照着书上的模式做,一部分学生是把实验材料当玩具玩,学生实验时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探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上好科学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前亲自动手做一做,精心准备好实验 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教材,重点关注实验。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结果都是清清楚楚的,不会有什么改变,也不能盲目地认为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殊不知,我们都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当学生在实验中由于器材或操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而不能按照你的思路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我们就会后悔,课前为什么没注意这一点呢?因此,我提倡课前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比如在探究“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的实验中,用课本中的操作方法去做好像没有问题,其实在教师先动手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问题。选的接触面粗糙,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很容易就读出,而如果选的接触面是非常光滑的桌面,滚动摩擦力从测力计上显示的读数非常接近0,不好读出大小。教师做过以后,心里就有了底,在这里就可以提前设计好实验并准备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始实验时,我故意让学生选用光滑的桌面,果然学生发现了滚动摩擦力的读数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问学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有的小组采用增加载重量的办法,有的小组采用改变接触面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讲做到了有备无患,课堂上不会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而手忙脚乱,有效地控制了课堂效果,灵活地运用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7电学实验专题复习公开课教案

程村学校九年级物理公开课: 电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电学实验在中考的实验题中每年必考,值得老师和学生非常重视。而电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实验,如“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测小灯泡的电阻”测小灯泡功率”等之所以成为中考热点,是因为在题中几乎集中了初中电学的所有重点知识。尤其是“测小灯泡功率”实验,集中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电源的合理选择、表格的设计等,综合性非常强。 分析近几年中考,高频考点通常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或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或电压)的关系、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三个实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能够熟练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 3.能够理解滑动变阻器在不同的实验中改变电压的不同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的方法复习第一个实验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2.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3.对三个实验反复的对比,学会对比并举一反三从而概括三个实验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比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体会物理并不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对比实验的异同点,并分析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充分理解滑动变阻器多次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电压的目的。 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法、启发讲授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器材准备: PPT(电路图以及图像的对比)、投影仪(探究性实验的数据分析) 复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对电学实验进行专题复习,这节课将通过对比的方法对三个实验加以回顾,(PPT展示)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另两个“测定性实验---测定值电阻及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大小”,经在第一轮电学实验复习的基础上,经过第一轮复习后,我们再一次加以对比分析这三个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认真备好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好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为重要。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你会感到每天都是紧紧张张的。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熟悉本单元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二、要准备好实验材料 1、要熟悉本校仪器室里的仪器药品。 由于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仪器室管理员,因此,科学教师熟悉仪器室里所有的仪器药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清楚的知道哪些材料仪器室里有,哪些材料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准备。 2、督促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课准备实验材料不仅包括教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很多分组实验材料单凭老师一人去准备是很难完成的,那不仅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而且准备实验材料全由教师代替学生准备,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那样相反让学生缺乏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 3、把自制的教具和实验材料存放在仪器室里,做到资源共享。 科学课的很多实验材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些材料不管是老师自制或是购买,我们用过之后都应该主动的把它摆在保管室里,以备下一年使用。每个人都把自制的实验材料放到仪器室里,做到资源共享。

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幼教必备】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小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通过以下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 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 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同时,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1、会变色的花材料准备: 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 (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 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附:科学小知识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气球材料准备: 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 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 线,会看到两只气球分开了。 指导建议: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 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断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附:科学小知识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 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于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3、电池家族材料准备: 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电池家族图。 实验操作: (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建议: ●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基础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行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与替代: ◆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里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了解充电电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附:科学小知识

实验公开课教案(学生)B5 第二课时

《综合实验设计》导学案 物质检验之Fe3+与Fe2+的检验 [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掌握物质检验的判定依据、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价。 2、熟悉一些基本仪器和实验操作,体验综合利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课前预习】: [指导阅读1]:物质的检验需要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体现,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溶解性、焰色、酸碱性、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释放等特征性质或反应,都可以作为检验物质的依据。 [溶液中Fe3+的化学性质] [溶液中Fe2+的化学性质] 思考: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仪器自选),回答下列问题: 1、怎么检验含Fe3+的溶液 2、怎么检验含Fe2+的溶液 3、怎么检验Fe3+、Fe2+的混合溶液中含有Fe2+ 并探求各种检验方案的最优方案。 药品:0.1mol·L-1FeSO4溶液(现配制)、0.1mol·L-1FeCl3[或Fe2(SO4)3]溶液、5%的H2O2溶液、0.1mol·L-1NaOH溶液、0.1mol·L-1KSCN[或NH4SCN]溶液、 0.1mol·L-1 KMnO4(H2SO4)溶液、稀溴水、苯酚溶液、淀粉KI溶液 仪器:试管、滴管、烧杯、钥匙、试管刷、量筒(10mL) [温馨提示] 1:用胶头滴管取用时,胶头滴管一定要洗净,且伸入试剂瓶时一定要将空气完全挤出,剩余溶液挤入废液缸中,及时洗涤。 2、请注意节约,药品均取少量即可。 3、1~3组进行Fe3+的检验,4~6组进行Fe2+的检验 4、每一小组自行讨论方案,每两个同学分担1~2个的实验方案验证。

【课内活动】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中Fe3+呈、溶液中Fe2+呈。 [学生活动]:展示学生填写的Fe3+、Fe2+的化学性质,由同学们共同观摩。 [实践活动]:据溶液中Fe3+、Fe2+的性质,结合实验室提供的试剂,设计出检验溶液中Fe3+和Fe2+的实验方案。(左边这三个组设计检验溶液中的Fe3+,右边这三个组设计检验溶液中的Fe2+。) [学生活动]:请结合实验室提供的试剂与仪器,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 检验溶液中的Fe3+ 检验溶液中的Fe2+ [学生活动]:做实验,组内交流,成果共享,汇总实验现象和结论 [展示成果]:(主要是对应的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原因

科学实验过程记录

科学实验过程记录 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一直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题。如果把探究这一主题看作一个面来理解的话。那么科学研究记录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它展示着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我们来看看本期论坛中几位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谈谈科学研究记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先来看看这几类现象: 第一类现象:研究记录是场“秀”。以公开课或评优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作研究记录,却很少针对研究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 第二类现象:研究记录是个“筐”。在一些课上,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结果、测量的数据等等,不管需不需要,正确与否,一股脑儿全记录下来,记录纸成了“大杂烩”。 第三类现象:研究记录随意“涂”。主要表现为研究记录的无序,随意,不实事求是。学生有时候把假想也当作研究成果,甚至对科学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夸大其辞,任意更改数据。 姚强东(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实验小学):出现这些现象,首先是由于教师只重“形式和过程”,没有认识到研究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人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小学生囿于年龄特点,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在实验中,他们大多希望出现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的结果。如果结果与期望不相符,他们也宁愿否认自己的

实验所得,而以得出与自己期望相符合的答案为荣,浑然不知真实无价。 主持人:那么,怎么避免这些现象呢? 姚老师: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待科学活动记录。我曾看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学生精心填写的科学记录单随处可见,遍地飘落,教师甚至将其扔进了纸篓。有一位学生问:“这些记录表格怎么处理?”教师说:“送给你们啦。”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这堂课的失败:在学生的眼里,课是老师的,探究活动是老师的,记录自然也是老师的。因此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记录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善待科学活动记录。这其中也体现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当学生自觉珍藏科学活动记录时,那便是科学教育的成功时刻。 主持人:有的教师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手做还忙不过来呢,他们会停下来作记录吗?与其应付记录,倒不如完全放手让学生们去探究,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时作记录吗? 姚老师:非常必要,学生的研究记录在其探究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功能。第一,记录是思维的再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想到了什么,能够通过记录保存下来。第二,记录本身就是探究的一种证据。学生将看到的现象如实记下来,这就是证据。第三,记录是结论提升的依据。记录纸上记录的证据、数据可以帮助学生提炼概念,把现象上升为结论。第四,记录是评价学生的一种依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记录纸的作用,用明确的评价目标引领学生向理想的探究境界进发。 王天峰(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教导主任):姚老师概括得很好。下面我就研究记录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作文600字

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作文600字 今天,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他先拿出一个量杯、一个水壶、一袋食盐、三个一次性杯子和三个鸡蛋。我在想,老师是要给我们煮鸡蛋吗?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来观看老师的表演。 老师先将一千克的水倒入量杯里,然后从三个一次性杯子里拿出鸡蛋放进量杯,第一个放进量杯里沉了下去,第二个放进量杯里又沉了下去了,第三个放进量杯里在水中跳跃了一下,也同样沉了下去,我们从期待变成了失望。接着,老师向量杯里放了几勺盐后,搅拌均匀,有一个鸡蛋浮了起来,冒出了一个小脑袋。我们十分高兴,但还有两个鸡蛋,像小宝宝躲进妈妈的怀抱里不肯出来,老师继续向量杯放了几勺盐,那两个鸡蛋像比赛似的都争着得第一,不分上下,谁也不让谁,老师又放了几勺盐,搅拌时那两个鸡蛋在水中上蹿下跳。水从清水到粉白,从粉白到浑浊,那两个鸡蛋像在水中跳舞,一会儿转圈,一会儿亲亲嘴,一会儿一个把另一个顶起来,把我们都逗得哈哈大笑。我十分好奇为什么,老师解释说,清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小,加了盐的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我们突然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那个先浮起来的鸡蛋又是怎么回事呢?老师打开那个鸡蛋,哇!原来是煮熟的! 我得到的结论是,生鸡蛋的密度比熟鸡蛋的密度大,所以煮熟的鸡蛋更容易浮起来。 蒋老师作文点评: 小作者向读者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堂趣味实验课,巧妙运用比喻和动态描写,灵动地展现出每一个实验的步骤、每一次水质的变化、每一刻鸡蛋的形态......引人入胜,让人放佛身在课堂之中。结尾处揭秘了这一实验的原理,让读者们恍然大悟。情节恰到好处的设定,文章水到渠成地推动,无一不彰显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细腻的情感笔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