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名词解释

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

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课本p33

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P42

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P14

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P36

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P23

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P41

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P18

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P25

三、问答题

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

参阅课本P23-25

参考答案: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则不具“全或无”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因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时,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纤维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而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其复合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2.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参阅课本P13

答:①钠泵的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点位的负值增大。

3.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参阅课本P35-36

答: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瞬间开放,钙离子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注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轴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可启动突触囊泡的出胞机制,将囊泡内的Ach排放到接头间隙。Ach 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于是通道开放,导致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在静息状态下,跨膜的钠离子内流远大于钾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即终板电位(EPP)。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EEP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简要回答: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4. 局部反应有何特征?

P34 第一段有三点。

答:其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因而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而不能像动作电位一样沿细胞膜进行不衰减的传播;没有不应期发生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5. 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

参阅课本P41-42

答: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在等长收缩条件下,测定不同初长度时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张力表明肌肉收缩存在一个最适初长度。在此初长度下收缩,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大于或小于此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都要将下降。由于整个肌肉的初长度决定了收缩前肌肉中每个肌节的长度和肌丝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能维持最适肌节长度的肌肉初长度,就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亦即最适前负荷。

6. G蛋白在跨膜信息转导中起何作用。

参阅课本P18

答: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其分子和构象有结合GDP的失活态和结合GTP的激活态两种,在信号转导中两种构象相互交替,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经受体活化进入激活态的G蛋白可进一步激活下游的效应器(酶或离子通道),使信号通路瞬间导通;再回到失活态后,信号转导即终止。

7. 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参阅课本P19

答:根据效应器酶以及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转导成分的不同,其主要反应途径有以下两条:(1)受体-G蛋白-Ac途径:

激素为第一信使---相应受体,经G-蛋白偶联---激活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

---Mg2+--ATP---环磷酸腺苷(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细胞发生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细胞内各种酶促反应等)。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胰岛素、缩宫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调节肽等---膜受体结合---经G蛋白偶联---激活膜内效应器酶——磷脂酶C(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2)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8. 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参阅课本P25

答:由于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决定EK ,因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静息电位;(2)膜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反之,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相对增大,则静息电位减小;(3)钠泵活动的水平也可直接影响静息电位,活动增强将使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级化。

9.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参阅课本P25

答:动作电位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它的“全或无”特性和可传播性。刺激神经、肌肉引发动作电位需要一定的强度。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触发动作电位,且幅度立即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全或无)。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局部,而是沿质膜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这称为动作电位的可传播性。而且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

10. 试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参阅课本P39

答: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在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将分解ATP释放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头部与肌动蛋白之间。(1)横桥具有ATP酶活性,在舒张状态下,可将它结合的ATP分解,分解产生的部分能量用于竖起上次收缩时发生扭动的横桥,使横桥与细肌丝保持垂直的方位,此时的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并对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具有高亲和力;(2)当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由于钙离子与细肌丝中调节蛋白质的作用,使横桥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3)它们的结合导致横桥构象改变,其头部向桥臂方向拨动45度,拖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从而将横桥储存的转变为克服负荷的张力和(或)肌节长度的缩短,与此同时,横桥上的ADP与无机磷被解离;(4)在ADP解离的位点,横桥结合1个ATP分子,横桥与ATP的结合使它对肌动蛋白的亲和力明显降低,并与之解离,同时还利用分解ATP的部分能量使横向桥重新竖起。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

二、名词解释

1. 搏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P79

2.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P79

3.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每搏量×心率。P79

4.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比较不同个体心脏泵血功能最好指标。P79

5. 心脏做功量:外功:主要是指由心室收缩而产生和维持一定压力(室内压)并推动血液流动(心输出量)所做的机械功,也称压力容积功。内功:指心脏活动中用于完成离子跨膜主动转运、产生兴奋和收缩、产生和维持心壁张力、克服心肌组织内部的粘滞阻力等消耗的能量。内功消耗的能量远大于外功。P80

6. 心肌收缩力: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的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称为~,又称心肌的变力状态。P83

7. 起搏离子流:If通道激活开放时产生的If电流主要以Na离子内流为主,也有少量K离子外流,因而形成内向电流,引起自律细胞(主要是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而产生起搏作用,因此,If电流也称起搏电流。P91

8. 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较快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溥肯野细胞等。P90

9. 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较慢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P89

10. 自律性:即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P93

三、简答题

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有何变化?

参阅课本P77-78

答: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心室内压力立即升高,当室内压升高到超过房内压时,即可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和,因而血液不会倒流入心房。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心腔。由于心室继续收缩,因而室内压急剧升高。(2)射血期:当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至超过主动脉时,半月瓣开放。射血早期,由于心室强烈收缩,室内压继续上升并达峰值,主动脉也随之升高。在射血后期,由于心室收缩强度减弱,室内压和主动脉压都由峰值逐渐下降。

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但仍高于房内压,故此时心室又暂时为一个封闭的心腔。(2)心室充盈期: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房内压时,心室便开始充盈。由于室内压明显降低,甚至造成负压,血液快速进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大。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造成室内压变化,并导致房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梯度则是推动血液在心房、心室以及主动脉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

以左心室为例,现将心动周期中瓣膜开关、心室压力、心室容积、血流方向等四项变化简扼归纳下表

2. 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基本指标有哪些?试述各指标的不同点。

参阅课本P79

答:(1)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为搏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为心输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在心室内留下的血量将越少,射血分数也越大。

(3)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年龄在10岁左右,静息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4)心脏做功量心脏收缩将血液射人动脉时,是通过心脏做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流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其中压强能的大部分用于维持血压,搏出血液的压强能一般用平均动脉压表示。

3. 试述心室功能曲线的特点及其意义。

参阅课本P81

答:心肌的初长度对心肌的收缩力量具有重要影响。从心室功能曲线上看,在增加前负荷时,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每搏功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室收缩力随之增强;而当静脉回心血量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心室收缩力则不再增强而室内压开始下降。

4. 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

参阅课本P84

答: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当心率增快但尚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尽管此时心室充盈时间有所缩短,但由于静脉回心血量的大部分在快速充盈期内进入心室,因此心室充盈量和搏出量不会明显减少,而心率的增加可使每分输出量明显增加。但如果心率过快,当超过每分钟160~180次时,将使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舒期充盈量明显减少,因此搏出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心率的变化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在实验条件下使心室肌进行等长收缩,可观察到心室肌的收缩张力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刺激频率为150~180次/分时,心肌收缩张力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刺激频率时,心肌收缩力反而下降。

5. 前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

参阅课本P81-83

答:前负荷:收缩前就作用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拉长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前负荷增加,初长度增长,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射血功能增强。后负荷: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的缩短。阻碍缩短后,会减少心肌的收缩力,心输出量减少,射血功能减弱。

6. 试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参阅课本P86

7. 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参阅课本P89

答:心室肌细胞进行的是快反应动作电位;窦房结进行的是慢反应动作电位。

8. 试述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参阅课本P91

答:兴奋性周期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绝对不应期:在此阶段,给予第二次刺激,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兴奋和收缩,此时的兴奋性为零。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心肌的全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开始阶段,此时CA通道会开放。相对不应期:给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但是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值小而复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的时程较短。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已经逐渐复活,并具有开放能力,但尚未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而K电流仍较大,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CA通道关闭。超常期:膜处于去极化状态,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此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离子机制是部分钠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钠通道容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动作电位的幅值和速度仍低于正常。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低常期:由于NA-K泵每水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出现微弱的超极化。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9. 试述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自律性发生的机制。

参阅课本P93

答:心脏能自动地进行有节律的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心肌自律细胞能不依赖于神经控制,自动地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这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含有自律细胞,它们能在动作电位的4期自动去极化产生兴奋,即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窦房结的

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它产生的兴奋主要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到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发生兴奋和收缩。在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由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很慢,形成了约0.1秒的房室延搁,从而使心房兴奋收缩超前于心室,这样就保证了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肌只有在舒张早期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另一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这样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进行。

10.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答:在阚电位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距阈电位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值增高,即心肌的兴奋性降低;如果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则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增大,产生的局部电流增大,在邻旁组织兴奋性不变的前提下,达到阈电位的速度也增快,所以传导速度加快;对于自律性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距阈电位差距加大,4期自动去极化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变长,自律性将降低。

第二节血管生理和血管活动调节

二、名词解释

1. 血压:指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P102

2. 收缩压:心脏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正常成年人一般为90~120mmHg。P103

3.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P103

4.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正常值4~12 cmH20。P106

三、问答题

1.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参阅课本P105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搏出量增多时,收缠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随着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减小。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大,脉压差减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故脉压增大。

2. 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参阅课本P107

答:(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量与血管内血流充盈程度呈正相关。

(2)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左心衰时会出现静脉淤血和肺水肿,右心衰时会出现肝脾充血、下肢浮肿等体征。

(3)体位改变人体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和静脉瓣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5)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而呼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3. 支配心脏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通过何种递质和受体引起效应?

参阅课本P113-115

答:(一)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右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在功能上,右侧心交感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效应为主。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即产生正性变性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右侧心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而左侧迷走神经则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后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即产生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和负性变力作用。

(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可能对心肌和冠状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除真毛细血管外,其他所有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统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可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上有ɑ和β2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与ɑ受体结合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2受体结合后,则使血管平滑肌平滑肌舒张。但与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

(2)舒血管神经纤维:体内有一部分血管还接受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只有在动物处于情绪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③脊髓背要舒血管神经纤维: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冲动一方面沿传入纤维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在末梢分支处沿其他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邻近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④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一方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腺细胞分泌;另一方面释放血管活性肠肽,引起舒血管效应,局部组织血流增加。

4.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心率有何变化?为什么?

参阅课本P121

答:(1)对血管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于β受体,对全身多数血管有明显的收缩反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出现动脉血压的显著升高。因而临床上常把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升压药;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但其与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弱,与β受体亲和力较强。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表现为血管收缩,与β受体结合,则表现为血管扩张,其效应如何取决于这两类受体分布情况,即那一种受体占优势。

(2)对心脏的作用:二者均可作用于β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但后者作用更强。所以,肾上腺素常作为强心药应用于临床。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二、名词解释

1. 管-球反馈(TGF):由肾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P216

2. 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正常值为125ml/min。P216

3. 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称为~。P216

4.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P224

5. 渗透性利尿:各种因素使得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晶体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P229

6. 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P231

7. 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称为~。P225

8.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和水电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也减少。P229

9. 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对Na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稀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P229

10. 清除率: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这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P234

三、简答题

1. 简述和分析影响GFR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参阅课本P218

答:影响因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循环血量↓、剧烈运动等→交感神经(+)→入球小动脉收缩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

(2).囊内压:结石或肿瘤压迫、肾小管堵塞(如溶血过多)、药物在肾小管内结晶析出→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

(3). 血浆胶体渗透压:肝、肾严重病变或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

(4).肾血浆流量:如肾血浆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肾小球滤过率↑。

(5).滤过系数:=通透系数×滤过面积

1)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蛋白尿;电学屏障作用↓→蛋白尿

2)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滤过面积↓→肾小球滤过率↓→尿量↓

2. 试述肾髓质高渗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课本P227-228

答:肾髓质的渗透浓度梯度是尿浓缩的必备条件。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重要条件。由于髓袢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重吸收机制不同,髓袢的U形结构和小管液的流动方向,可通过逆流倍增机制建立起从外髓部至内髓部的渗透浓度梯度。(1)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经此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由于该段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不通透,致小管液在向皮质方向流动时渗透浓度逐渐降低,而小管周围组织中由于NaCl的堆积,渗透浓度升高,形成髓质高渗;

(2)髓袢降支细段:该段对水通透,而对NaCl和尿素相对不通透;

(3)髓袢升支细段:该段对水不通透,对NaCl能通透,对尿素为中等度通透。其结果是小管液的NaCl浓度越来越低,小管外组织间液NaCl浓度升高。由于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使等渗的近端小管液流入远端时变为低渗,而髓质中则形成高渗。

(4)髓质集合管:当小管液流经远端小管时,水被重吸收,使小管液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到达内髓部集合管时,由于上皮细胞对尿素通透性增高,尿素从小管液向内髓部组织液扩散,使组织液的尿素浓度升高,同时使内髓部的渗透浓度进一步增加。所以内髓部组织高渗是由NaCl和尿素共同构成的。

3. 正常人一次饮清水1000ml后,尿量和渗透压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其机制。

参阅课本P225

答:机制:1)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一途径最重要。

2)饮清水后循环血量增加,兴奋容量感受器,反射性的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3)饮清水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肾小球滤过增加,尿量增加。

4. 试述糖尿病患者尿量有何变化?变化机制。

参阅课本P229

答: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Na+重吸收释放的能量供葡萄糖逆浓度梯度通过管腔膜,葡萄糖是继发性重吸收的。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血糖浓度如再继续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约300mg/100ml时,则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极限,此时肾小管所能重吸收的葡萄糖的最大量即为葡萄箱吸收极限量。家兔静脉注入20%葡萄糖3ml,相当于600mg葡萄糖。按一般家兔血量为200ml计算,一下使家兔血糖水平增加了300mg,加上兔本身血糖水平,将大大超过肾糖阈,从而使肾小管液中出现较多葡萄糖,增加了肾小管液渗透压,出现渗透性利尿。

5. 正常人大量出汗而未饮水后,尿量和渗透压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其变化机制。

参阅课本P231

答:大量出汗而未饮水时,人体失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加强,使下丘脑——垂体后叶合成和释放抗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大,重吸收水增多,结果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6. 病人急性失血,血压降至50mmHg,问其尿量有何变化?分析变化机制。

综合参考p229尿生成的调节

答:循环血量减少,使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环血量增加,使ADH的分泌减少。大失血等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左心房内膜下的容量感受器受到的牵张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和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有利于血量恢复。

7. 正常成年人一次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ml后,对尿量有何影响?分析其机制。

综合参考p229尿生成的调节

答:静脉快速滴注1升o.9%氯化钠溶液后,尿量增多。这主要因为静脉快速滴注大量生理盐水后,一方面血浆蛋白质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有效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加,均使滤液生成增加,尿量增多。

8. 分析注射呋塞米(速尿)对动物尿量的影响及机制。

参考课本P220、P224和P229两节

答:机制:正常情况下,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不通透,因而导致外髓部渗透压升高。随后引起NaCl和尿素进入内髓部组织间隙,形成内髓部的高渗。因此,外髓部高渗是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原动力,而髓质高渗梯度的建立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础。小管液在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存在的情况下,水顺渗透压差被重吸收,尿液被浓缩。反之,在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大量稀释尿被排出体外。当使用髓袢升支药物(速尿)后,使肾髓质高渗梯度难以建立,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9. 为何近端小管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参考课本P220

答:肾小球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各段时,其渗透压发生变化,在近端小管和髓袢中,渗透压的变化是固定的,但经过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时,渗透压可随体内缺水或水过多等不同情况出现大幅度的变动。近端小管为等渗重吸收,故在近端小管末端,小管液渗透压仍与血浆相等。

10.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根据其基本过程,如何设法改变尿量?

答: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均与滤过、重吸收、分泌三个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了,或肾小管的排泄与分泌功能失常了,都会直接影响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变。由此,对尿量的变化和尿中异常成分的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对治疗情况的观察。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名词解释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

3.自身受体:位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或突触前受体。

4.突触前抑制:~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5.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

6.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7.牵涉痛:某些内脏疾患常引起某一体表疼痛或痛觉过敏,有利于诊断。

8.运动单位:一个α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运动单位越大,产生的张力越大。

9.牵张反射: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其感受器为肌梭。

10.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1.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三、简答题

1.简述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信息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改变→IPSP

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影响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3)影响受体的因素。

2.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和亚型?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效应?

答:外周胆碱能受体包括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前者已分离出M1~M5 五种亚型,它们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N受体有N1、N2两种亚型,两种N受体亚型都是离子通道型受体。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行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毒蕈碱样作用可用阿托品阻断)。小剂量Ach作用于N受体能兴奋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也能收缩骨骼肌;大剂量可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这些作用称为烟碱样作用(阻断筒箭毒碱)。

3.试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

答: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播;(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4.试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答:特异投射系统指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非特异投射系统指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前者特点是投射路径专一,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后者特点是失去专一性,弥散性投射,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大脑清醒状态。

5.牵涉痛有何实例?其可能的产生机制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答: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阑尾炎的早期,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脐周围;心肌缺血或梗塞,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发生疼痛;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等等。引起牵涉痛的两种机制假说:(1)会聚学说:此学说认为由于内脏和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同一水平的同一个神经元会聚后再上传至大脑皮质,由于平时疼痛刺激多来源于体表.因此大脑依旧习惯地将内脏痛误以为是是体表痛,于是发生牵涉痛.(2)易化学说:此学说认为内脏传入纤维的侧支在脊髓与接受体表痛觉传入的同一后角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从患痛内脏来的冲动可

提高该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使微弱的体表刺激成为致痛刺激产生牵涉痛.

6.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特征。

答: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的传入纤维直径较粗,传导速度较快,腱反射的潜伏期很短,只够一次突触接替的时间,因此是单突触反射。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是多突触反射。肌紧张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的收缩,而不是同步收缩,因此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并且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

7.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动物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出现全身肌紧张亢进、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其发生首先是通过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实现的。在上下丘横断脑干后阻断了大脑皮质和基底核下行对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激动作用,从而使易化区的活动大大加强,出现肌紧张亢进。

8.试述基底神经节受损时的症状及其产生机制。

答:基地神经节受损时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静止性震颤,如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运功过多、肌紧张不全,如舞蹈病。前者产生机制:双侧黒质病变→DA神经元变性→直接通路活动减弱,间接通路活动增强→运功皮质活动减少。后者产生机制:双侧新纹状体病变→GABA能神经元变性受损→间接通路活动减弱,直接通路活动相对增强→运动皮质活动增强。

9.试述小脑的功能和小脑损伤后的表现。

答: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性运动云游重要的作用。

前庭小脑: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损伤后:步基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但在躯体得到支持物扶持时,其随意运动仍能协调进行。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即当其头部固定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眼震颤。

脊髓小脑:调节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及调节肌紧张的功能。或受损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发生紊乱;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等。

皮质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度的编制。切除小脑外侧部的动物并不产生明显缺陷,也有报道损伤后可出现运动起始延缓和已形成的快速而熟练动作的缺失等表现。

10.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特征

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侧角神经元,一个借钱神经元一般能和多个节内神经元联系,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的另一个特征是作用弥散。

副交感神经分散比较分散,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装置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旁甚至就存在与效应器官的壁内,故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比较局限。

主要功能:

(1)潜伏期长,作用持久。

(2)紧张性作用。迷走神经(副交感)具有持续的紧张性传出冲动,对心脏起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对心脏则具有和迷走神经作用相反的紧张性作用。

(3)拮抗作用。很多情况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4)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对立统一。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既对立又统一。

(5)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协同作用。

第十一章内分泌

二、名词解释

1.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2.旁分泌: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其他靶细胞,也称邻分泌。

3.允许作用: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

4.长(环)反馈:指在调节环路中终末靶腺或组织所分泌激素对上位腺体活动的反馈影响。

5.下丘脑调节肽(HRP):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

6.Wolff-Chaikff效应:血碘开始增加时即可诱导碘的活化和甲状腺激素合成;但当血碘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反而抑制碘的活化过程,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这种过量碘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效应称碘阻滞效应。

7.应激: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从而增强机体的保护力。

三、简答题

1.何谓应激?肾上腺在应激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何生理意义?

答:应激发生时血液中的ACTH和GC迅速增加,可达基础分泌量的10倍。在应激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在儿茶酚胺激素的警觉反应中发挥允许作用,随后皮质醇分泌变慢,但作用更持续,机体的反应更耐久,同时抵消某些激素作用,动员储备的能量,以维持反应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可见,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髓质激素共同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过程,皮质激素在于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基础“耐受性”和“抵抗力”,而髓质激素则提高机体的“警觉性”和“应变力”,并与应激过程中特殊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活动有关。

2.参与血糖水平稳态调节的激素主要有哪些?各有何调节作用?

答:维持糖代谢的稳态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多种激素都参与这一过程。

(1)胰岛素:促进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和氧化葡萄糖,同时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与储存;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释放;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并储存于脂肪组织中,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糖异生而升高血糖,还可促使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3)皮质醇:促进糖原合成、糖异生,可抑制胰岛素作用;

(4)生长激素:促进糖异生,在肌肉、脂肪组织中抑制葡萄糖的摄取;

(5)肾上腺素:促进糖原、糖异生,促进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作用;

(6)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脂肪的分解。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 2、易化扩散的特点 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 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 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 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 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17、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18、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1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叫胶体渗透压) 21、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的速度很慢,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3、红细胞沉降率:将经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一沉降玻璃管(分血计)中垂直静置,测定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以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4、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26、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7、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FXII首先被激活,进而有序地激活一系列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生理学 名词解释总结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 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阈强度: 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刺激阈或阈值。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剃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生物电: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时都伴随着电现象,称为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电位。?极化:细胞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两侧电位维持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扩布的膜电位的倒转和复原的变化过程。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进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承受到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相当于肌肉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接近等于红细胞比容。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的能力。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和破裂的特性。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的过程。 ?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血型: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类型。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心房或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心奋到达之前,心房或心室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心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心奋和期前收缩。 ■代偿性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房-室延搁:心奋由心房传导至心室需经一个时间延搁,约需0.1s,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测压力。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值称为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