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_卫明

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_卫明

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_卫明
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_卫明

第50卷 第1期1998年 2月

有 色 金 属

N ON FER RO U S M ET A L S

Vol.50,No.1February 1998

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

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卫 明

(安庆铜矿,安徽 246131)

谢 源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 100044)

摘 要

安庆铜矿采用大直径深孔采矿法两步骤回采矿房、矿柱,其回采高度近120m 。充填体稳定性是高阶段矿柱回采过程中一个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确保尾砂胶结充填体质量,进行了充填料配比、管道输送、相似材料模型、采场充填体质量检测等试验。在矿柱回采时采取了调整落矿爆破参数、实行强化出矿与强化充填等措施,使高阶段矿柱回采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 大直径深孔采矿,充填体稳定性,高阶段矿柱回采

1 概述

安庆铜矿为一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富铜、

富铁矿床。矿石类型主要有磁铁矿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闪长岩型铜矿,矿石坚硬,裂

隙发育。主要矿体有三个,其中1#

矿体的铜

金属量占矿山总储量的80%以上。1#

矿体厚大,达30~40m ,倾角较陡,在70°以上,矿体形态较为规整,采用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回采,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分矿房,矿柱两步骤回采;采场高120m ,长为矿体厚度,宽为15m 。矿房为第一步骤回采,采后用尾砂胶结充填,第二步骤回采矿柱,采后用分级尾砂充填。

自1991年试生产以来,安庆铜矿应用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已回采了十多个矿房和三个矿柱。试验表明:大直径深孔采矿法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作业安全、劳动强度低的采矿方法,适合于安庆铜矿的矿岩条件及高阶段矿房、矿柱的回采。但在高阶

段采场回采时,也存在边帮片落问题,尤其在回采矿柱时,其两则的尾砂胶结充填体暴露高度以及侧向暴露面积都很大,充填体易片落。可见,确保充填体质量与充填体的稳定,降低矿石的损失和贫化是成功回采高阶段矿柱的技术关键之一。为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提高充填体质量的试验

充填体质量是确保其稳定的首要条件。为确保充填体质量、满足强度要求,先后进行了充填材料配比、充填料管道输送、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及采场充填质量测试等研究工作。2.1 充填材料配比试验充填材料配比试验是在测定各种物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化学成份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同配比、不同料浆浓度的试块强度试验。针对不同部位对充填体强度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了1∶4、1∶8、1∶10等几种灰砂比。不同灰砂比的充填料试块强度测试

值如表1所列。

表1 不同浓度和配比下的抗压强度

Tabl e 1 Com pressive strengthes with different

consistenci es of slurry and ra tios of ce ment to sand

抗压强度灰砂比

重量浓度(M Pa )C w %1~ 1.31:10

70~732~ 2.51:870~733.5~ 4.5

1:470~73

图1是根据试验数据整理得到试块抗压

强度曲线。由图中可见,当砂浆浓度一定时,试块的抗压强度随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当灰砂比一定时,试块的抗压强度随砂浆浓度的升高而提高。

鉴于分级尾砂比重大,坍落度小,

流动

图1 抗压强度变化曲线Fig .1

 Com pressiv e streng th curv e 性差,综合尾砂沉降试验及试块抗压试验的

结果,认为料浆输送浓度宜定为70%~72%。

2.2 充填料管道输送参数的确定

充填料管道输送试验按不同的灰砂比及不同配料分四组进行,各组料浆组成如表2所列。通过试验,确定了充填料浆的管道输送参数,见表3。

表2 试验料浆组成

Table 2 Co nstituents o f test slur ries

组别灰砂比 料浆成份A 1:5尾砂、水泥、水B 1:10尾砂、水泥、水

C 1:10尾砂、黄砂20%、水泥、水D

1:

10

尾砂、黄砂10%、水泥、水

2.3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高阶段矿柱回采过程中两侧充填体的稳定性,采用1∶100的几何比例进行高阶段充填体稳定性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相似材料配比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回采高阶段矿柱时,两侧充填体仅承受有限的压力,矿岩应力及充填体的部分自重转移到采场上,下盘围岩和相邻待采矿柱中。120m 高的充填体在矿柱回采期间,单侧暴露自立性良好,只存在少量的充填体局部片落现象。

2.4 采场充填体质量检测

针对相似材料试验获得的矿柱采场的应

表3 充填料浆输送参数

Table 3

 Pa ram eters fo r slurry pipeline transpo rta tio n 灰砂比黄砂掺加量重量浓度C W 料浆比重γ临界流速V L 推荐流速V

水力坡度i

最大充填倍线N ma x

%%t /m 3m /s m /s %1∶5070 1.97 1.29 1.550.058433.7272 2.03 1.31 1.570.084723.981∶10070

1.98 1.41 1.700.08772

2.5672 2.03 1.48 1.780.110418.401∶101070 1.96 1.42 1.700.098519.9072 2.01 1.56 1.870.123116.331∶10

20

70 1.94 1.61 1.930.104418.5972

2.00

1.69

2.03

0.1293

15.47

2

有 色 金 属第50卷

力分布规律,充填时在矿房的尾砂胶结充填体不同的高度分别采用1∶4、1∶8、1∶10和1∶12四种不同灰砂比的充填料。为进一步验证充填体质量,在地表充填站充填料下料口进行取样测试,测试结果见表5。从测试的抗压强度可知,使用不同灰砂比的充填料,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也节约了水泥,降低了充填成本。

表4 相似材料配比

Ta ble4 Pr epar atio n of equiv alent materials fo r simulated test

材料类型配比

组 成 含 量 (%)

砂子重晶石粉石膏碳酸钙合计

水料比据沫

(重量)(%)

矿 体12:5:5*36.9255.38 3.85 3.851001/9

围 岩8:6:4**88.89 6.67 4.441001/9

1:4充填体40:4:697.560.98 1.461001/93 1:8充填体40:4:697.560.98 1.461001/95 1:10充填体50:4:698.00.78 1.181001/95 注:*表示12份骨料(砂子与重晶石粉之比为4:6)、1份胶结料,胶结料中石膏碳酸钙之比为5:5;

**表示8份骨料、1份胶结料,胶结料中石膏碳酸钙之比为6:4。

表5 充填料浆试块抗压强度(28天)

Ta ble5 Co mpressiv e st rengths o f slur ry

specimen(ag e:28d)

灰砂比1:41:81:101:12

抗压强度 3.2~ 5.0 1.1~ 2.6 1.1~ 1.70.4~0.5 (M Pa)

3 矿柱回采及保护充填体的措施安庆铜矿使用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回采两侧是尾砂胶结充填体的1#和5#矿柱,1#矿柱的回采高为50m,5#矿柱的回采高度为106m,图2是1#矿柱及两侧充填体示意图。

在矿柱回采过程中,除了保证充填体的质量外,还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保护充填体的稳定:

(1)优化矿柱采场的布孔参数,中间孔孔网参数一般取 2.8m×3.0m,边排孔取2.5m×2.5m;

(2)控制矿柱采场边排孔的装药量,它是充填体局部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边排孔合理的分层装药量为10~15kg;

(3)选择合理的起爆顺序并控制最大单响药量,矿柱爆破时,中间孔采用“V”型掏槽、边排孔滞后中间孔采用“-”字型起爆的起爆顺序,使边排孔爆破临空面朝向采场中间,从而减少爆破对充填体的破坏;最大单响药量是充填体整体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次侧崩的最大单响药量控制在400kg 以下;

(4)空气间隔装药:采用空气间隔不耦合装药可以降低爆破作用在炮孔孔壁上的冲击压力峰值,增加应力波的作用时间,使得爆破能量沿炮孔均匀分布,减少爆破作用对充填体的破坏;

图2 1#矿柱及其两侧的充填体

注:图中276m,338m,384m前均加负号。Fig.2 N o.1pillar a nd backfill bodies on

bo th sides

3

 第1期卫 明等: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柱回采的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5)留矿爆破:留矿爆破是为了减少充填体在采场爆破过程中直接临空的暴露高度,即在爆破期间,在保证每次爆破所需补偿空间条件下,限制采场出矿量,依靠矿堆支撑充填体,以减弱采场爆破对充填体整体稳定性的破坏;

(6)强化出矿和强化充填:在采场崩矿爆破完毕后,为了缩短采空区的暴露时间,减少因采空区暴露引起的上、下盘围岩及充填体的垮落,实行强化出矿和强化充填。

在1#和5#矿柱回采期间,其两侧充填体自立状态良好,未出现充填体大面积片落与垮落现象,造成充填体混入的主要原因是在一步骤(矿房)回采期间,因矿岩构造发育以及炮孔超爆等因素使回采界面不规整,导致充填体不规整而引起矿柱回采期间充填体混入。

从1#和5#矿柱共采出矿石25.07万t,矿石贫化率为4.5%,损失率为 4.47%,大块率为 2.77%,尾砂充填体混入率为2.42%。

4 结语

高阶段矿柱回采,充填体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充填体的稳定又取决于充填体的质量与回采工艺,充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庆铜矿的充填工艺与回采工艺、充填体在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的灰砂配比等措施是合理的,不但确保了充填体的质量与稳定,保证了安全生产,同时也降低了水泥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1#和5#高阶段矿柱的顺利回采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孙再东等,矿业研究与开发,1996,6(3):13

STUDY ON STABILITY OF BAC KFILL BODY DURING

HIGH LEVEL PILLAR REC OVERING

W E I Ming

(Anqing Cop per Mine,Anhui246131)

X IE Yuan

(B eijin g General Research Ins titute of Mining&Metallurg y,Beijing100044)

ABSTRACT

At Anqing Copper Mine,the large diameter blasthole metho d is used fo r ro om and pilla r recov ering in tw o steps,w ith a lev el heigh t of120m.The stability of backfill body during high lev el pilla r mining is an im po rta nt pro blem.To contro l the quality o f backfill o f cem ent-ed tailing sand,relev ant tests a re ca rried out a nd then the ratio o f cement-to-sa nd a nd the parameter for slurry pipeline transpo rta tion determined.Also during the pillar mining, breaking blast parameter adjusting,withdrawal of ore and back fill of stope streng thening and other measures a re adopted,m aking the high pillar recovering successful.

KEY WORDS larg e diameter blasthole mining;stability of backfill body;high lev el pilla r recov ering

4有 色 金 属第50卷

安徽铜官山铜矿床

实习报告—安徽铜官山铜矿床简介 一、区域地质背景 1、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 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铜矿床之一。 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隆起带(印支期隆起带)的中部,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隆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隆起地块(图1)。 铜陵地区成矿首先取决于有利的成矿环境。本成矿区是环太平洋矿带中国东部成矿域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区深部壳幔具有明显的层块结构,处于地慢上隆区,成矿受长江断裂带的带状网络构造系统控制。 图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 1.沉降带; 2.隆起带; 3.背斜轴; 4.向斜轴; 5.断层; 6.郯庐断裂带; 7.构造单元边界 2、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缘,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带上。经历了活动一稳定一再活动(化)的漫长构造演变。前震旦纪以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为主的沉积物经受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后构成褶皱基底。晋宁运动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以升降振荡运动为主.形成了巨厚的海相(间夹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本区矿化奠定了沉积基础。印支末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大别地块向南仰冲.本区盖层受到强烈侧向挤压,形成弧形褶皱系统,使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联合成统一板块。嗣后本区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下转入强烈的板内变形阶段。燕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动活跃,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成矿空间.使本区受到了岩浆一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由于本区地壳运动发展的特殊性,形成了既有外生又有内生铁铜硫金等矿产产出的成矿区域。

安徽省东至县杨北寨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安徽省东至县杨北寨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本文重点论述安徽东至县杨北寨铜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在对区内控矿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基础上,进而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 标签:安徽东至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近年安徽省东至县在金铜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一些较大或重大的突破,发现多处矿床(点),矿床类型多样化,并随着地质工作进展,矿床规模不断扩大,其逐渐受到国内地质学者及地質专家的重视。最近,关于东至地区金矿、铅锌矿、铜矿等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方面研究屡见报道(赵德奎等,2009;曹达旺等,2010;储国正,2010;韩文亮,2011;聂张星等,2012;李文庆等,2012)。杨北寨铜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铜陵~贵池断褶束贵池背向斜西段,自南而北一系列北东东向紧闭线性背、向斜褶皱为区内主要构造特征,且多发生倒转并伴有同褶皱期的断裂构造。通过该区矿产普查工作,圈定了多个铜多金属矿体,显示了较好的成矿效果。 1区域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地层自志留系至中、下三叠系及第四系均有出露。为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准地台型沉积,主要岩性特征为:泥盆系及以下全为碎屑岩;泥盆系以上地层以碳酸盐类为主;区域内出露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早期贵池超单元小河王单元及铜山单元,北东向分布在蒋冲、杨北寨、施村、小河王、北山蓬、南泉鲍、铜山、牌楼等地,呈小岩株、岩墙、岩脉产出,地表出露长几十~千余米,宽几米~七百余米,主要岩体有蒋冲、杨北寨、小河王石英闪长玢岩,铜山、牌楼花岗闪长斑岩体,属钙碱性系列、浅成中酸性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组合,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根据区调资料,铜山岩体为139Ma,小河王岩体为135 Ma,相当于晚侏罗世的晚期;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褶皱形成于印支期,褶皱构造线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主要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三组。此外,区域上滑覆构造及逆冲推覆构造较发育。 2成矿地质特征 2.1地(岩)层 区内地层自志留系至三叠系下统及第四系均有出露。自北而南地层由老而新,层序较全;其中志留系、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查区北侧;石炭系仅矿区北侧外围有零星出露,矿区见于钻孔内;二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查区中部坝岗庙~牛岭一带,出露层位较全,钻孔内多数层位由于石英闪长玢岩侵位或层间断层错失而不完整,部分层位缺失;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查区的南侧牛岭~杨北寨一带。 2.2断裂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 矿区自然筒况 (—)矿区所处行政区划位置 矿区在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铜矿床之 一。,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是吴头楚尾不同文化汇集地。铜陵盛产铜,铜采冶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 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古铜都。铜陵市因铜得名,亦因铜兴市。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境解放以后,以铜官山矿区为主,设立了铜官山区。1950年1月,新中国大规模重点建设铜官山铜矿。1953年5月1日,铜陵冶炼出新中国第 一炉铜水。 (二)矿区交通简况 铜陵作为安徽中南部,长江南岸的城市,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 江,芜湖与安庆的正中心,是黄山,九华山等皖南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是徐 (州)合(肥)黄(山)公路与长江,铜沪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省实施 “两点一线”发展的十字交汇点.长江“黄金水道”依城东去,皖江第一桥—铜陵 长江大桥飞架南北。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合铜高速公路等均立项待建,四通 八大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进一步形成。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对矿产的运输都是十 分方便的。 (三)矿床地质研究史 安徽铜官山铜矿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 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研究等方面取 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铜陵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流体以高盐度为特征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黄许陈等,1994;凌

其聪等,2002;陈邦国等,2002;顾连兴等,2002)。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成矿流体的直接样本,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反映了成岩、成矿时介质的环境特征。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对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 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技术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对包裹体的研究程度日渐深入。SEM/EDS不仅可以对打开的包裹体及其中的子矿物进行形貌分析,同时还可以直接分析打开包 裹体中固相的成分特征,在流体包裹体子矿物的成分分析和熔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中 取得较好的效果(范宏瑞等,1998;谢玉玲等,2000;单强等,2002)。LEM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正日渐成熟,它可以在不破坏包裹体的前提下对单个包裹体中的 气相、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在子矿物的成分分析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特别 是对碳酸盐、硫化物和硅酸盐等子矿物。子矿物相是流体包裹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包裹体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子矿物相在包裹体打开后易于保存,因此可 以直接通过电子探针(EPMA)和SEM/EDS进行分析。铜官山铜矿矽卡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为特征,前人曾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包 裹体测温等方法在石榴石中发现了石盐、钾石盐和硫化物子矿物,但对子矿物类型 及子矿物的. SEM/EDS.和LRM分析仍未见报道。本次通过对石榴石、透辉石中子矿 物的岩相学、. SEM/EDS.和LRM分析,发现多相流体包裹体中透明子矿物以钾石盐为主,且含量丰富,表明流体高度富钾,石盐子矿物也有发现,但相对较少。硫化 物子矿物经SEM/EDS.分析确定为闪锌矿、黄铜矿,另外还发现了方解石、菱铁矿 等碳酸盐子矿物。LRM分析也在石榴石和透辉石中发现了碳酸盐子矿物,结合包裹 体均一温度、盐度的测定结果,认为与矽卡岩成矿有关的流体具有高盐度、高温、 富钾的特征,具典型岩浆热液型流体包裹体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中大量钾石盐的发 现与该区广泛发育的中酸性高碱富钾岩体和钾化蚀变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流体与燕 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关系。 区地质概况 (—)地层

冬瓜山铜矿开采技术

1.矿山简况 冬瓜山矿床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埋深最大的一个铜矿床。矿床位于狮子山矿区,属安徽铜都铜业股份公司狮子山铜矿的深部矿体。冬瓜山铜矿床共有铜、硫、铁矿体140多个,其中主矿体1个(编号为I),其储量占总储量的98.8%。主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顶界和石炭系中上统层位中,位于青山背斜深部的轴部及两翼,属层控矽卡岩型大型铜矿床。 主矿体水平投影走向长18l0 m,最大宽度882m,最小宽度204m,平均宽度500 m,最大厚度100.67 m,最小厚度l.13 m,平均厚度34m,矿体走向NE35°~40°,矿体两翼分别向北西、南东倾斜,倾角最大可达30°~40°;矿体沿走向向北东侧伏,侧伏角l0°左右。矿体埋藏较深,赋存于-690~-1007 m之间。矿体直接顶板主要为大理岩,矿体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石英闪长岩。矿体主要为含铜磁铁矿、含铜蛇纹石和含铜矽卡岩。主矿体乎均含铜1.0l%,含硫19 .7%,含金O.29 g /t。矿山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t,选用的采矿方法为“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冬瓜山1#矿体是冬瓜山矿床的主矿体,其储量占总储量的98%。主矿体位于青山背斜的轴部,赋存于石炭系黄龙——船山组层位中,受层位控制,呈似层状产出,产状与背斜形态吻合。矿体中部厚大、沿两翼及走向向外逐渐变薄并尖灭。矿体走向NE35°,倾向随围岩产状分别向北西、南东倾斜,倾角缓,倾角平均20°,最大可达30°~35°。矿体沿走向向北东侧伏,侧伏角100°左右。矿体埋藏较深,赋存于-682~-1 000m之间。矿体所处地段地应力高,-910m原岩应力测试点最大=38.1MPa,大于20MPa,地应力系数K>0.2,属高应力区。矿床分布范主应力δ 1 围广,水平走向长度1810m,最大宽度882m,最小宽度204m。矿体垂直厚度大,矿体一般厚度30~50m,最大厚度l0lm。矿体直接顶板主要为大理岩,矿体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石英闪长岩,矿体由含铜磁黄铁矿和含铜矽卡岩等构成,矿体和围岩节理均不发育,1条/m;中南大学的研究表明,矿体含铜磁铁矿、含矿矽卡岩、底板粉砂岩、石英闪长岩、顶板柄霞组大理岩均有岩爆倾向性,顶板黄龙组大理岩无岩爆倾向;矿体所处地层原岩地温高(30~39.8℃),硫铁矿中部分胶质黄铁矿有结块和自燃发火倾向。 3.采矿方法的选择及参数优化 根据冬瓜山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制有限公司所属矿山使用大孔崩落采矿方法的经验,考虑到矿石品位以及不同生产规模所带来的不同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采矿方法选择的专家系统》的优化选择,选择采用高效率的盘区回采的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3.1首采区段的确定 首采区段要求矿体勘探程度高、产状稳定,冬瓜山铜矿已经完成5l线——58线的基建勘探工作。根据基建勘探结果5l线~58线矿石品位较高,易选矿石平均地质品位Cu1.226%,难选矿石平均地质品位Cu1.009%,均高于冬瓜山全矿平均地质品位Cul.09%(易选)、CuO.92%(难选)。高品位的难选和易选矿石可以提高出矿品位和选矿回收率,有利于矿山资金回笼和还贷。同时,根据冬瓜山铜矿开拓工程的分布情况,基建开拓工程如中段平巷、主斜坡道等所控制的地段主要在50线~60线之间,从尽快建成投产要求看,首采区段定在50线——58线有利于采准工程的施工,有利于早投产。因此首采区段定在50线——58线。 3.2盘区布置与结构参数优化

安徽铜官山铜矿床实习报告

`安徽铜官山铜矿床实习报告 一、区域地质简介 安徽铜官山铜矿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铜陵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流体以高盐度为特征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黄许陈等,1994;凌其聪等,2002;陈邦国等,2002;顾连兴等,2002)。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成矿流体的直接样本,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反映了成岩、成矿时介质的环境特征。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对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技术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对包裹体的研究程度日渐深入。SEM/EDS不仅可以对打开的包裹体及其中的子矿物进行形貌分析,同时还可以直接分析打开包裹体中固相的成分特征,在流体包裹体子矿物的成分分析和熔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范宏瑞等,1998;谢玉玲等,2000;单强等,2002)。LEM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正日渐成熟,它可以在不破坏包裹体的前提下对单个包裹体中的气相、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在子矿物的成分分析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特别是对碳酸盐、硫化物和硅酸盐等子矿物。子矿物相是流体包裹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包裹体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子矿物相在包裹体打开后易于保存,因此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探针(EPMA)和SEM/EDS 进行分析。铜官山铜矿矽卡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为特征,前人曾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在石榴石中发现了石盐、钾石盐和硫化物子矿物,但对子矿物类型及子矿物的. SEM/EDS.和LRM分析仍未见报道。本次通过对石榴石、透辉石中子矿物的岩相学、. SEM/EDS.和LRM 分析,发现多相流体包裹体中透明子矿物以钾石盐为主,且含量丰富,表明流体高度富钾,石盐子矿物也有发现,但相对较少。硫化物子矿物经SEM/EDS.分析确定为闪锌矿、黄铜矿,另外还发现了方解石、菱铁矿等碳酸盐子矿物。LRM分析也在石榴石和透辉石中发现了碳酸盐子矿物,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测定结果,认为与矽卡岩成矿有关的流体具有高盐度、高温、富钾的特征,具典型岩浆热液型流体包裹体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中大量钾石盐的发现与该区广泛发育的中酸性高碱富钾岩体和钾化蚀变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流体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关系。 二、矿区地质概况 (—)地层 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中,矿体明显受黄龙组地层控制,产于白云岩底部。有三种含矿组合:粉砂岩-黄铁矿层-碳质页岩组合;粉砂岩(或页岩)-黄铁矿层-白云岩-灰岩组合;白云岩-菱铁矿(或黄铁矿)-灰岩组合。矿层往往位于两种岩性的转变部位。剖面分析表明中上石炭统白云岩段和灰岩段、含矿白云岩和不含矿白云岩,它们在有机炭、F、Cl含量和Sr/Ba比值及pH、Eh条件等方面均有差异。在邻区冬瓜山矿床中发现有硬石膏层,其δ34S 平均值为16.69‰。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一第三系。志留一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石炭一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侏罗系主要为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多

最新安徽铜官山铜矿床

安徽铜官山铜矿床

实习报告—安徽铜官山铜矿床简介 一、区域地质背景 1、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 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铜矿床之一。 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隆起带(印支期隆起带)的中部,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隆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隆起地块(图1)。 铜陵地区成矿首先取决于有利的成矿环境。本成矿区是环太平洋矿带中国东部成矿域长 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区深部壳幔具有明显的层块结构,处于地慢上隆区,成 矿受长江断裂带的带状网络构造系统控制。

图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 1.沉降带; 2.隆起带; 3.背斜轴; 4.向斜轴; 5.断层; 6.郯庐断裂带; 7.构造单元边界 2、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缘,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带上。经历了活动一稳定一再活动 (化)的漫长构造演变。前震旦纪以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为主的沉积物经受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 后构成褶皱基底。晋宁运动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以升降振荡运动为主.形成了巨厚的海相(间夹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本区矿化奠定了沉积基础。印支末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大别地块向南仰冲.本区盖层受到强烈侧向挤压,形成弧形褶皱系统,使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联合成统一板块。嗣后本区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下转入强烈的板内变形阶段。燕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动活跃,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成矿空间.使本区受到了岩浆一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由于本区地壳运动发展的特殊性,形成了既有外生又有内生铁铜硫金等矿产产出的成矿区域。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床探采对比研究_胡新付

文章编号:1005-6157(2011)01-027- 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 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V ol.21 No.1 March 2011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床探采对比研究 胡新付1,周贵斌1,徐晓春2 (1 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 安徽 铜陵 244031;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本文选取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底板位移、品位变化和储量误差作为铜陵狮子山铜矿床矿山探采对比项目开展研究,分析了地质勘探期间对勘探类型划分及勘探手段、勘探方法、勘探网度选择的合理性;明确了原地质勘探对矿体形态和规模的认识和控制程度及资源/储量估算的误差率,为今后地质条件类似矿床的勘查、设计及开采提供了很好借鉴作用。 关键词:探采对比;铜矿床;铜陵狮子山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1 狮子山铜矿床概况 1.1 狮子山铜矿床的探采历史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该区采矿历史悠久,古掘迹及废石堆遍布,史书有“齐梁时置冶炼于此,至唐宋更盛”的记载。但真正的探矿和采矿工作起始于新中国解放前后。1949年原华东工业部矿产勘测处张兆瑾等在该区开展地质调查并发现了铜矿,完成1∶5000地质图一幅,估算金属量为96134t。1952年原地质部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编制了1∶2500地质图一幅,开展了物探工作,施工了部分山地工程,并指出该区的找矿方向为含铜夕卡岩。1956年原华东地质局扬子江普查队进行详查,全区共施工19个普查孔,估算铜总的资源/储量为9万余吨。1957年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在原有的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详细勘查,证实了狮子山矿床具有工业价值,1962年正式转入勘探,共投入钻探31523.16m,坑道1796.1m,槽探6495.58m,浅井844.16m,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地质测量约20km2,采集各类专门性的实验样品计13000多个,探获大小矿体234个,其中主要矿体14个(东、西狮子山各7个),零小矿体各110个。1963年8月结束野外工作,1964年4月提交了《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区狮子山矿床详细地质勘探报告》。与此同时,1962年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在狮子山外围的老鸦岭地区填图发现古采迹,施工山地工程发现致密块状铜矿体,随后部署钻孔发现深部上二叠统大隆组底部的层控矿体,1970年提交老鸦岭铜矿勘探报告,1974年提交老鸦岭铜矿床补充勘探报告;1969年在勘探老鸦岭铜矿床时又发现赋存于三叠系殷坑组底部的层状矿体,确定为大团山铜矿床,1978年提交狮子山矿区大团山铜矿床初步勘探报告,1990年提交大团山铜矿床勘探报告[1]。随后,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先后又发现花树坡、冬瓜山矿床等,在浅部发现了包村、朝山、鸡冠山等金矿床、金-银或金-铜矿床,在空间上构成了自下部泥盆系五通组(D3w)顶板至上部中三叠统马鞍山组(T2d)的多层矿体分布特征。老鸦岭、大团山、花树坡、冬瓜山等矿床的陆续发现,成为了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矿的接替矿山,为时至今日的矿山开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些矿床学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亦先后建立了铜陵狮子山矿田的层控夕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2,3]、多层楼成矿模式[4]、斑岩型-夕卡岩型-层状矿体三位一体模式[5]以及斑岩型-夕卡岩型-层控型矿床模式[6]。 狮子山铜矿开采先于设计,东狮子山和西狮子山于1958年5月开始基建,直至1959年12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才提交采选1000t/d初步设计书,由于受“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设计规模随后修改为2000t/d。由于仓促投产,严重打乱了矿山基本建设程序,生产能力无法形成。1961年9月因矿产资源不清和国民经济调整而暂时停建,由安徽省地矿局 收稿日期:2010-10-08 作者简介:胡新付(1964-),男,安徽阜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地质工程及管理工作。 6

中国铜矿产地分布介绍

中国铜矿产地分布介绍 我国铜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下面简要介绍下我国铜矿资源矿床的特点和我国铜矿的分布特点: 一、我国铜矿资源矿床的特点 一、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据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大型铜矿床的储量>50万t,中型矿床10~50万t,小型矿床<10万t。超大型矿床,国内一般都按涂光炽的主张,将五倍于大型矿床储量的矿床称为超大型矿床。按上述标准划分,铜矿储量大于250万t以上的矿床仅有江西德兴铜矿田(铜厂矿床524万t)、西藏玉龙铜矿床(650万t)、金川铜镍矿田(铜340万t)、东川铜矿田(500万t,包括原有探获储量和近年新增未上表的储量)。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中型占9%,小型占88%。 二、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1%的铜储量仅占13.2%。 三、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900多个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许多铜矿山生产的铜精矿含有可观的金、银、铂族元素和铟、镓、锗、铊、铼、硒、碲以及大量的硫、铅、锌、镍、钴、铋、砷等元素,它们赋存在各类铜及多金属矿床中。在斑岩型铜矿床中,多数矿床共生钼,伴生金、银、铟、锗、铊、铼、镉、硒以及铂族元素;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铜镍共生,伴生钴、铂族、金、银、镓、锗、铊、硒、碲等;夕卡岩型铜及多金属矿床,铜、铁、铅、锌、钨等常共生在一个矿床中,并伴生钴、锡、钼、金、银、镓、锗、铼、镉、硒、碲等;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铅、锌和黄铁矿常共生产出,并伴生金、银、硒、镉、铟、铊、钼、钴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常伴生铅、锌、钛、钒、镍、钴、锡、金、银、汞、镓、锗、镉、铊、铀、钍、硒等。 在铜矿床中共伴生组分颇有综合利用价值。铜矿石在选冶过程中回收的金、银、铅、锌、硫以及铟、镓、镉、锗、硒、碲等共伴生元素的价值,占原料总产值的44%。中国伴生金占全国金储量35%以上,多数是在铜多金属矿床中,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

冬瓜山铜矿岩层破坏的地质因素及控制措施

冬瓜山铜矿岩层破坏的地质因素及控制措施* 胡新付1,唐礼忠2,汪令辉1,2 (1.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冬瓜山铜矿,安徽铜陵市44031;2.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针对冬瓜山铜矿深部开采,从地质特征与采矿方法、工程布置和回采工艺之间的关系论证合理的采矿设计;针对开采中揭露的岩体地压现象,分析采区构造型岩体破坏和应力型岩体破坏特征。研究表明,在开采设计中地质因素与采矿的合理关系是岩体稳固性控制的有效措施;顶板主要为构造型破坏而底板主要为应力型破坏,较大规模构造型破坏呈局部性特征,采取针对性支护方式可有效控制;矿柱是危险性地震和岩爆的区域,需快速回采和及时充填。研究结果对该矿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深井开采;岩爆;岩层控制;喷锚支护;充填采矿 中图分类号:TD8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63(2011)03-0023-05 Ge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Rock Failure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Dongguashan Copper Mine HU Xinfu1,TANG Lizhong2,WANG Linghui1,2(1.Dongguashan Copper Mine of Tongling Nonferrous Metal Group,Tongling,Anhui244031,China;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Abstract:For the deep mining of Dongguashan Copper Mine,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ining method,layout of mining works and process of extraction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stress state and rock stability control,on that basis of these,the rationality of mining design was demonstrated.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of rock failure in the mining area,the two kinds of rock failure caused by geologic structure and ground stress were researc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 factors and min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the rock stability control;rock failure caused by rock structure is basically in the roof,rock failure by stress is mainly in the floor;large-size rock failure caused by structure locally occurs and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pertinent sup-ports;the pillars are locations where hazardous seismicities and rock bursts occur;therefore,the fast stoping and backfill are very important.The results of research have played a good role in pro-duction safety for the mine. Key Words:Deep mining,Rock burst,Strata control,Shotcrete -anchorage-network supporting,Stoping and filling mining 0引言 随着我国浅部矿产资源逐渐枯竭,深部矿山开采已逐渐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深部矿山开采面临着与浅部开采显著不同的地质条件。现有研究表明,深部矿床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是岩层发生大规模破坏和突发性的动态破坏即岩爆[1,2]。而矿山岩爆发生类型主要取决于矿山地质状况、开采方法和工艺过程[3]。从地质与采矿共同作用角度开展深井开采岩层破坏与岩爆机理及其控制研究是我国深井开采急需进行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课题[1,4]。冬瓜山铜矿是我国大型深埋铜矿床,2005年投产,2007年达产,在开采设计阶段便进行了以岩爆控制为目的的采矿方法和开采顺序及参数优化研究,开采几年来,揭露了大量岩体应力活动和破坏现象。本文针对矿区地质条件对采区岩体应力变形活动的作用及其控制,论证合理的采矿方法、工程结构布置和开采工艺过程;针对现已揭露的采区地压现象,分析岩体破坏机理和控制措施,研究结果为该矿岩层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深部开采的岩层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思路。 1冬瓜山铜矿地质特征 冬瓜山铜矿床为我国大型深埋铜矿床,矿体赋标高为-680 -1000m,主要矿体距地表1000m 以下。矿体走向长1820m,水平投影宽度204 882 m,最大厚度为85m,一般厚度为30 50m。矿体 ISSN1005-2763 CN43-1215/TD 矿业研究与开发第31卷第3期 MINING R&D,Vol.31,No.3 2011年6月 Jun.2011 *收稿日期:2011-02-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004). 作者简介:胡新付(1964-),男,安徽太和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及地质灾害控制,Email:skhgb@cn.。

安徽铜矿

安徽省铜铅锌矿采选行业准入条件 为规范铜铅锌矿采选秩序,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我省铜铅锌矿山工业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铅锌行业准入条件》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订本准入条件。 一、开发原则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新建铜铅锌矿开采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规划,鼓励企业加大风险投资进行地质勘查,加强资源战略储备和有序开发。 (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铜铅锌矿采选企业必须实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禁止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优矿劣用等浪费资源行为;必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将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列入企业生产经营主要环节。 (三)优化配置,规模开发。铜铅锌矿资源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等方式,依法配置给有一定矿山开采经验、有经济技术优势、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矿山建设规模应与占用的矿床(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实行规模化开采。 (四)依法开采,规范秩序。铜铅锌矿采选企业应当依法办理采矿权证和各种相关手续,并在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选设计有序开采,一个完整的矿床(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由一个法人主体实施开发,不同采矿权人不得在同一区域内垂直重叠开采。 二、企业布局、规模和外部条件 (一)新建或者改、扩建矿山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及省相关规划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土地使用标准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规定;必须履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和用地报批手续,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安全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安庆铜矿1矿体开采设计(通风系统专题)文档

题目:安庆铜矿1#矿体开采设计(通风系统专题)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总论.. (1) 1.1矿山概况 (1) 1.2设计依据 (1) 1.3矿山生产简述 (1)

1.4矿山工作制度 (2) 第二章矿山地质 (3) 2.1矿区地理与气候条件 (3) 2.2矿区地质构造 (3) 2.3矿脉分布、产状及规模 (5) 2.4矿区水文地质 (7) 2.5矿区工程地质 (7) 2.6矿区环境地质 (8) 第三章矿山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9) 3.1矿山年产量 (9) 3.2矿山服务年限 (10) 3.3矿山工作制度 (10) 第四章矿床开采技术 (11) 4.1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1) 4.2矿石化学成分 (11) 4.3矿床的勘探类型及勘探网度: (11) 4.4矿床开采工业指标 (11) 第五章矿床开拓 (12) 5.1井田划分 (12) 5.2阶段高度的确定 (12) 5.3井田中阶段开采顺序和阶段中矿块开采顺序 (13)

5.4矿床开拓方法的选择 (13) 5.5充填系统 (14) 第六章矿山井巷工程 (15) 6.1矿山基本井巷工程 (15) 6.2主井设计 (15) 6.3副井及其罐笼设计 (17) 6.4阶段运输巷道设计 (19) 6.5回风井设计 (21) 第七章采矿方法 (22) 7.1矿床地质及开采地质条件 (22) 7.2采矿方法选择 (22) 7.3采矿方法构成要素(VCR法) (24) 第八章矿井运输与提升 (29) 8.1运输任务、方式及线路 (29) 8.2运输设备选型 (29) 8.3轨道结构与选型 (30) 8.4列车编组计算 (30) 8.5矿井提升系统 (33) 第九章矿井通风(专题部分) (40) 9.1矿井通风概述 (40) 9.2矿井通风条件 (40)

冬瓜山铜矿床构造控矿分析及探矿实例

冬瓜山铜矿床构造控矿分析及探矿实例 本文对冬瓜山铜矿床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地质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得出矿体的产出大部分严格受层间滑脱构造控制的结论。根据实际探矿效果,对60线以北详查地段利用坑内钻探矿提出建议。 标签:冬瓜山铜矿控矿因素构造坑内钻探矿 0引言 冬瓜山铜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北部下扬子台坳繁昌~贵池断褶束带中部,顺安~大通复向斜次一级褶皱青山背斜的北东段。矿区地块处于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使得区内长江两岸古生代与新生代的地层产生了一系列浅状褶皱和断裂带。西北侧为位于长江北岸,北东向展布的下扬子断裂带;北部为东西向展布的铜陵~南陵隐伏深断裂;南侧为木镇~南陵断陷盆地。区内出露地层有下、中三叠统,深部经工程揭露可见了上泥盆统~上二叠统。 冬瓜山矿床为一大型矿床,金属量93.7万t,平均品位1.01%,平均含硫为20.11%,平均含金0.33g/t目前,该矿床南段48线~58线已进入全面回采阶段,58~60线也控制到B级,控制网度为50×50米。 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分析如下: 1沉积地层对铜矿化的控制作用 冬瓜山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C2+3对成矿控制作用主要有:存在原始沉积层、有易被交代成矿的岩性和有利的岩性组合等三个方面。 原始沉积层主要是中石炭纪沉积初期沉积的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段中所夹的1~3层胶状黄铁矿层。胶状黄铁矿具草莓状、团状结构,与白云岩相间组成层纹状构造。造岩矿物Q型聚类分析,胶状黄铁矿与同钻孔中的白云岩共群,也与远离岩体不含矿地层中的白云岩共群,其相关系数达到90%。表明胶状黄铁矿与白云岩为同时沉积。矿床内见有被交代残留的层纹状胶状黄铁矿,并出现硬石膏及少量菱铁矿,胶状黄铁矿是硫铁矿的矿坯层。对铜矿体而言,则起到重要的沉淀剂或催化剂作用,促使岩浆后期的含铜热液交代而形成重要的铜矿体。碳酸盐岩是有利的成矿围岩,本矿区内白云岩、硬石膏层等蒸发岩比碳酸盐岩更为有利。D3w-C2+3-Plq的岩性组合为砂页岩—白云岩(硬石膏)—灰岩—页岩,易于交代的碳酸盐岩夹在顶、底板透水性差的砂页岩之间,为有利于交代成矿的层位。 2构造的控矿作用 构造条件控制着岩浆岩的侵位,对成矿和矿体的局部富集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北东向的青山北斜及成矿前断裂。主要有:青山背

中国铜矿的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立志当早,存高远 中国铜矿的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中国铜矿的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中国是一个铜储存量非常大的国家,目前 来说主要有7 个铜生产基地,分别是:江西铜基地,云南铜基地,白银铜基地,东北铜基地,铜陵铜基地,大冶铜基地,中条山铜基地。 一、江西铜基地江西铜矿资本丰富,居全国之首。探明的铜工业储量 (A+B+C 级储量,下同)占全国铜工业储量的1/3,是中国铜业出产最大的基 地。1978 年国家把江西铜基地列入国家重点建造项目。1979 年建立江西铜业公司,现具有六矿两厂,即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东乡铜矿、城门山铜矿(待建)、银山铅锌铜矿和贵溪冶炼厂、上海冶炼厂。六个大中型矿山具 有探明的铜储量合计1387 万t,其间德兴铜矿是超大型铜(钼)矿田,德兴铜厂矿山1993 年构成10 万t/d 采选规划,变成亚洲特大型矿山之一。现开采的五个矿山年产铜精矿(金属含量,下同)10.2 万t(1996),占CNNC 铜精矿产值的 1/3,占全国铜精矿总产值的1/4。江西铜业公司1996 年产电铜20.16 万t(其间贵溪冶炼厂11.65 万t)占CNNC 铜产值的1/3,占全国铜总产值的1/5。 二、云南铜基地云南铜矿资本丰富,探明的铜工业储量居全国第2 位。该基 地由四矿一厂构成,即东川、易门、大姚、牟定等四个大中型矿山和云南治炼厂。当前构成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 年年产电铜10 万t,铜精矿5 万t,是中国产铜第二大型铜业基地。 三、白银铜基地甘肃白银厂区域是中国铜矿富集区之一,由折腰山、火焰 山、铜厂沟、小铁山、四个圈等矿床构成。为开发白银厂铜矿资本于1954 年 建立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并将矿山采选冶建造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方案重点建造项目之一,揭开了中国50 时代建造大型铜公司的前奏。通过1957 至1959 年三年大规划建造,折腰山、火焰山两个露天矿和选矿厂、冶炼厂等高速度、

矿床学报告范文

安徽铜陵地区铜官山矽卡岩型铜多金属 矿床 一、区域地质背景: 铜陵地区位于江南古路东部北缘凹陷带内,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分布。志留系和泥盆系以浅海相、滨海相碎屑岩占优势,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累计厚度达3000米,矿区北部有侏罗-白垩纪火山岩。印支运动使本地区地层形成一系列褶皱构造,构造线呈北东方向,大致平行排列,由西向东有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向斜,载公山背斜等。区内主要有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基底构造断裂。二者交切,构成本区菱形构造格局。 矿床分布于北东倾伏的铜官山背斜的北西翼,近倾没端部位,并环绕老庙基山石英闪长岩接触带发育。 二、矿区地质 ①地层 区域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分布,志留系和泥盆系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 ②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铜官山地区岩体的分布。

③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属燕山期石英闪长岩类,呈小岩株状产出,计有虎山岩体,金口岭岩体,青山岩体,天鹅抱蛋岩体和老庙基山岩体。脉岩类有长英岩脉、云斜煌斑岩两种,均为岩浆晚期的产物。 ④蚀变分带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变质、交代、蚀变作用强烈。自石英闪长岩至石灰岩大体可分为如下两个带。 内蚀变带:蚀变闪长岩,宽0~20米 外蚀变带:石榴子石矽卡岩,宽10~20米 透辉石矽卡岩,宽10米 含硅灰石透辉石大理岩,宽30米 大理岩,宽100~300米 老庙基蚀变带长2000米,平均宽20-30m,最宽达100余米。水平分带性明显,自岩体到围岩为石英闪长岩—蚀变石英闪长岩—石榴矽卡岩—磁铁矿—蛇纹石—滑石—角页岩—石英岩。该接触带还见石英闪长岩与C2底部白云质灰岩接触,出现以透辉石为主,并含阳起石等含镁矿物的镁矽卡岩,且还叠加有强烈的滑石、蛇纹石化蚀变。 三、矿体地质特征: ①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与C2~P1q灰岩的接触带中。矿体呈似层状与底板D3W石英砂岩产状一致,倾角自北东至南西逐渐变陡,从17°~88°,矿体沿走向全长1200米,最大厚度达120米,平均厚约

安庆铜矿东马鞍山矿体采矿方案优选_吴福和

Serial No.544August.2014 现代矿业 MODERN MINING 总第544期2014年8月第8期 吴福和(1970—),男,助理工程师,246131安徽省安庆市北门外。 安庆铜矿东马鞍山矿体采矿方案优选 吴福和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庆铜矿) 摘 要 通过分析安庆铜矿东马鞍山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充分考虑了矿体复杂的水文地质 和围岩稳定性因素,初步选定了技术上可行的2种采矿方案,并对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优缺点进 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开采该矿体。 关键词 采矿方案 开采技术条件 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 安庆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部,为 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岩溶金属矿山 [1-3] 。经过多年的开采,原安庆铜矿马头山矿体已开采殆尽,为了顺利完成矿山的年度生产任务,有必要对Cu 品位较低的东马鞍山矿体进行开采[4-8] 。为此,结合 该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对采矿方案进行优选,并对开采过程中不稳固的围岩和复杂水位所带来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1安庆铜矿开采现状 该铜矿已连续达标达产13a ,上部矿量资源消 耗较大,衔接区域矿石品位较1# 矿体差,产品产量下降幅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难以实现均衡生产。 (1)1#矿体-618m 以上一步骤采场已基本采完, 目前正在进行二歩骤采场矿柱及小矿体的回采工作, 回采难度增大,产量较小,且矿量、品位都较计划有很大的出入,影响到选矿指标的稳定。 (2)马头山矿体围岩稳固性较差,在采矿设计 中将矿房缩小, 回采矿房单元增多,从已经回采结束的采场来看,均有较大程度的垮落,延长了矿房回采 周期, 造成了生产能力下降。(3)东马鞍山矿体,开拓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矿体形态及地下水系统复杂,矿体围岩稳固性一般,相 对1# 矿体而言, 采场生产能力较小。此外,矿体品位变差, 对矿山生产产生较大影响,矿石中Cu 、Fe 品位见表1。 2东马鞍山矿体地质概况 东马鞍山铜铁矿床西起8线,东至40线,矿体 赋存于闪长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内。其中E 1、 E 2为主矿体, 在矽卡岩带底部的闪长岩内,为闪长岩型小矿体,矿体形态复杂,矿床总体是西高东低,呈阶梯 表1 安庆铜矿矿体铜铁品位对比 % 元素 类别接替矿体 马头山东马鞍山原区域 2#矿体1#矿体Cu 0.4210.660.9480.962Fe 43.27 24.7 25.94 32.05 状侧伏。该矿矿床在-560m 以下总地质储量为1474.5万t ,Cu 金属量为9.73万t ,品位为0.66%;Fe 金属量为363.7万t ,品位为24.7%。设计利用 资源储量为1342万t , Cu 金属量为8.84万t ,平均品位0.66%;Fe 金属量为348.5万t ,平均品位为26.0%。 3采矿方案初选 基于东马鞍山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适合于该 矿体的采矿方法有:大直径深孔崩矿嗣后充填采矿法(方案Ⅰ)和下向深孔分层凿岩爆破空场后充填采矿法(方案Ⅱ),均可满足1000 1500t /d 生产能力的需要。3.1方案Ⅰ 该方案采用VCR法拉槽,倒梯段后退式侧向崩矿,当矿体厚度超过30m 时,按地质为采场界线,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采空区水平暴露大于600m 2),当采场的宽度为20m 时,对于厚度为10m 左右且形态规整的急倾斜矿段,在围岩较为稳固的 情况下, 采取分阶段凿岩,双阶段连续回采,可减小采准工程量,提高采场的生产能力。采用自下而上的回采顺序,有利于实现大型矿山区域安全开采。在阶段平面区采用隔一采一的回采方式,即先期回 采矿房采场, 再回采矿柱采场,一步骤回采的采场(矿房)采用尾砂胶结充填,灰砂比为1?4 1?10(为前期东马鞍山矿体试验值);二步骤回采的采场(矿柱)采用尾砂和矸石充填。采场集中于出矿水平采用铲运机出矿。该方案基本原理见图1。 4 9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