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地名)

B.(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自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

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洛阳

(2)观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可归纳出论点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最后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

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脸谱特色鲜明。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5.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依然是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的起源)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謇,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开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咸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异珍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2)为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一带一路”的发展)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3)写出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

材料三下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材料四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起止时间。

(5)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海上活动性质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的展望)

材料五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6)依据材料六和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答案】(1)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

(2)西域都护.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了加强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分别是玄奘、《大唐西域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材料四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7.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中A B C代表城市名字

A: B: C:

(2)假如隋朝考生从C城到B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运河名称。(按顺序)

----- -----

材料二 2014年 6月 23日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A:涿郡B: 洛阳 C:余杭

(2)G江南河---F邗沟-----E通济渠

(3)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结合图片可知,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由C余杭到B洛阳,需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字母分别是G、F、E。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10.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

【答案】(1)图一是水罗盘。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元朝发明了火铳。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材料二: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铣”和威远将军炮。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中,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清朝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

【答案】(1)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2)不重视科学技术。

(3)闭关锁国政策。

(4)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以农为本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他们弃用新科技,打压发明者。

(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结合三则材料,清朝的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人物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为此,他在用人政策、政治制度、赋役制度等

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人物的统治史称什么?有何历史意义?她为扩大统治基础和发展社会生产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人物又开创了怎样的鼎盛局面?唐朝对外实行怎样的政策?它的疆域四至如何?

【答案】(1)贞观之治;用人政策: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读;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賦役制度: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贞观遗风;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

(3)“开元盛世” ;比较开放;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图片1可知:他是李世民,他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开创了贞观之治。

(2)根据所学和图片2可知:这个人是武则天,她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和图片3可知:这个人是李隆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鼎盛局面。唐朝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它的疆域广大,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点睛】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13.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4)台湾在元朝称为什么?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

【答案】(1)行省制度;忽必烈。

(2)枢密院;御史台。

(3)(最高)行政机构;腹里;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琉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

(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7年2月27日,“延平王神驾赴台巡境”活动在位于“郑成功祖地”的福建省安市石卉镇的郑成功庙前举行,此次是大陆郑成功神驾首次到台湾巡游会香昏,石井郑成功祖庙主委郑永芳分绍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郑成功驱逐何夷、开发宝岛、教化惠民的丰功伟绩,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一直被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1)树料中驱逐荷夷的“荷夷”指哪个国家?

(2)阅读上述树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清晰)

【答案】(1)荷兰。

(2)观点: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论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开发宝岛,教化惠民,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所以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结论: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值得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驱逐荷夷的“荷夷”指荷兰。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

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依据题干材料信息“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郑成功驱逐何夷、开发宝岛、教化惠民的丰功伟绩,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一直被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可知,题干提炼出的观点可以为: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开发宝岛,教化惠民,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所以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值得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简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4)请你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四段名称。

【答案】(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皮日休的观点;胡曾评价偏面,皮日休评价全面.

(4)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4)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从北到南有四段,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