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最新】社会学读后感,吉登斯word版本 (7页)

【2018最新】社会学读后感,吉登斯word版本 (7页)

【2018最新】社会学读后感,吉登斯word版本 (7页)
【2018最新】社会学读后感,吉登斯word版本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社会学读后感,吉登斯

篇一:《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读书报告

——文化与社会

书名:《社会学》(第四版)

作者简介: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社会学家。

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曾有多部著作问世,对

社会理论乃至一般社会科学都有极为深厚的影响。译者: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X年6月

吉登斯的《社会学》将该社会学这门学科视为在现代思维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

色以及在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的科学。在这本书的前面几章里作者把对

抽象思维和理论的介绍与读者容易理解的说明相结合,既有学术性而有不会使

人读起来觉得苦涩难懂,并且举了大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解释、

论述一些社会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更容易吸引读者

尤其是初学者的兴趣。全书共二十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细致的阐述介绍了社

会学某一方面的内容与学科研究发展等。主要围绕几个主题展开:一、有关处

在社会变迁中的世界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讨论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

会的变迁与转型问题;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

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我们从多个层次细致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三、

采取了较强的比较立场,作者注重用不

同派别的社会学理论以及现实世界的差别作对比;四、对性别与行话题的讨论

是该书重要的特点之一,性与性别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研究话题,同时也是在现

实生活中最容易被人所忽视、逃避的话题,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仍然是一个很

严峻的问题,性别不平等随处可见,尽管有些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但还是透

视出对女性的歧视等等。

吉登斯在该书中定义文化包含着两个方面:无形的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有形的方面——实物、符号或技术。而我们课本中定义文化是和自然现象不同

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在这里,

我认为,由郑杭生主编的我们的社会学课本中的对文化的定义更为直接、更为

具体。就我的理解而言,文化是打上了人类烙印和足迹的自然界的事物。在我

们社会学的课本中有明确的关于文化的特性(包括超生理性、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等),而在吉登斯《社会学》的“文化与社会”一章中则

没有明确的说明,甚至于没有提到文化的特性。吉登斯强调了文化价值观和规

范塑造了一个文化的成员在其环境中的举止,通过英国学生与俄国学生对待考

试中作弊的态度来分析、阐述。同样的,在我们的社会学课本中文化的功能里,提到了: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给社会提供

了材料与蓝图,同时,文化中的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又约束规范了

人们的行为,所以,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这似乎与其他文化背景

的人的行为模式有所不同。但是往往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倾向,常常容易将

自己的行为模式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他人的。正如吉登斯在《社会学》中所

提到的塔利班的妇女政策——妇女离家时必须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以面纱

遮脸,并且失去外出工作和受教育的权利。尽管许多伊斯兰教的学者以及许多

的国际社会组织都认为他们实行的伊斯兰教法规过于苛刻,尤其是对女性来说,那是非常不公平的;可是他们仍然认为这项政策对建立一个纯洁的社会是十分

必要的。并且他们宣扬,在这样的社会里妇女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拥有神圣

的尊严。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妇女连最基本的工作和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了,她们真正得到了什么尊重呢?为什么说建立所谓的“纯洁的社会”就必须要以

牺牲妇女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呢?很显然,这和希特勒所推行的种族主义相差无几,它就体现了塔利班份子的男性霸权和他们所奉行的文化中心主义,他们认

为自己实行的伊斯兰教法规是最好的行为规范,是优于其他伊斯兰世界的。

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等经常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今天个人生活

中的许多行为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与几十年前人们所普遍持有的价值观

和规范却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婚前性关系和非婚同居在当前是人们认可的,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是不可想象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全

球化的影响,各个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也在逐渐的增多,影响着价值观和规

范的变化与发展。例如: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规

范等。文化价值观与规范的发展并不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生活等同步的,而

是滞后的。如:日本在201X年调查发现,经济衰退、高犯罪率、高失业率等问题与其国民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些核心价值观(过于看重一致、和平等)相关,

因此,日本政府呼吁采取行动,来减轻社会中的“过度同质和整齐划一”的文

化价值观和规范。这也正体现了文化具有变迁性和墮距,不同文化间的接触、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量的文化

变迁。文化墮距亦称为文化滞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结果就会造成

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制度

首先变迁,其次是民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的变迁。

吉登斯的《社会学》“文化与社会”一章中用的语言浅显易懂、举的例子都是

社会中贴近我们生活的热点问题,只是他对于有关文化方面的介绍涉及比较少。比如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功能、文化的结构等很少提及。

篇二:社会学的批判读书笔记(修改版)

社会学的批评

一种基于个体的立场

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M]

三社会学的想象力与个体立场的缺少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为什么不是其他学科,而偏是社会学不具有个人立场的

疑问。作者认为孔德的社会学思想是对圣西门学说的继承,而个人主义在圣西

门那是一个贬义,极具消极含义的概念,因而社会学的诞生从思想就站在个人

主义的对立面,并且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是为建立一个联合的、稳固的、有序的

社会做知识上的准备。

孔德的思想如果是准备,迪尔凯姆在学理上延续了传统,把这种倾向变成社会

学的基本观点。迪尔凯姆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作了正当性论述,认为社会事实

是外在于个人意识,从外部来影响个人的论述,这一整体论研究路径构成社会

学研究基本方法论,实证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既然社会事实与个人不相干,

其知识随之也与个人没有直接联系又一次回答了社会学不具有个人立场这个问题。

社会学家也对社会学功能偏好感到不自在,于是社会学家也开始用修辞手法将

社会学拉回个人生活层面。引用吉登斯的观点,对此进行佐证。

作者认为吉登斯的论述实在是在抬高社会学,社会学在增加个体层面的理解方

面与哲学、伦理、历史、人类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相比较,并不更高明反而

显得多余,社会学的作用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背景知识。但作者认为这种背景知

识也有益处——了解自身的所作所为

是一种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是一种个人烦恼还是公共话题,正是这一点

成就了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是对迪尔凯姆整体论的发展,但是米尔斯

所有的讨论都是将个体立场引向职业立场,而不是把职业立场引向个体立场。

作者认为社会学对个人的益处是使其对社会现状有所觉悟,借用娜拉出对此进

行了论证,进一步讨论娜拉出走的后果的过程中,引入一个结构问题,揭露出

社会学的研究方向——社会结构问题,而社会学的主导观点正是学会从结构上

来看社会现象和社会运作。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评 朱苏力 【关键词】 【点击次数】6166 【阅读次数】6166转贴一位同学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本学期课程的笔记 说明: 这次把苏力法律社会学的笔记贴到雅典学院,实在有些不安。本人能力有限,理解可能会有偏差,所以各位在某些词句上千万不要太过认真,因为这已不是苏力原来意义上的讲义了。当然,大家可以对我的理解进行批评。另外一点是,笔记的公布是我自己的行为,苏力老师并不知晓,所以,在这里希望苏力老师见凉。 法律社会学 第一讲总论 一、 法律规则无疑具有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罗斯福新政、里根改革等。 但是,相关的一点是,法律的重要性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法律变革并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有时候相似的法律变革却引起了不同的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对比。)这种现象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法律本身制定的好坏的问题吗?显然很难这样回答。 法律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法律社会学正是要研究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会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欧洲法律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比如,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什么农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许有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复杂的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会即现代商业社会设计的。

另外,法律社会学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把法律的实施看作是社会博弈。一项法律制定出来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社会博弈,不可能要求人们完全的毫无反应的依法律而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话所描述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每个人对法律都会有所反应。 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纠正。法律形式主义虽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最高院关于“奸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释,如果单从刑法理论的角度考虑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放到社会中去,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有可能触犯这一条罪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回旋余地大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证责任会有什么变化由此检查机关的资源配置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见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 法律社会学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会学可以看到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微观上的个人的行动对法律的影响。 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如女权主义、同性恋问题,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做法如对待安乐死的态度问题,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统和某些技术问题而对安乐死相当慎重。(再如人工流产问题,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问题,等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法学的角度都很难理解这些问题。只有把部门法的边界打破,把学科的边界打破,问题才能达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关于法律社会学,本课程旨在介绍一种思路、方法性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实质性内容。 二、 法律社会学既是一门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在最古老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就存在。早期的思想家都是杂家,他们的思考不是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的边界来进行的,而是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如柏拉图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考虑法治的问题的,强调哲学王的统治,但他后来又发现这种哲学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又提出法律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考虑也是关注了与政体相关的国家疆土问题以及中产阶级问题等。孔子曰:德在刑先。奥古斯丁、阿奎那讲自然法。再到霍布斯和洛克,他们虽然是谈法律,但其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 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

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 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1微观—宏观的整合 (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2能动—结构的整合 (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 (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03社会学教程(三)笔记 (1)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 一、社会分化 1、社会分化的概念 异质性;同质性;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单位 社会分化特征: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 2、社会分化的类型 (1)水品分化和垂直分化 前者并非不平等,只是职能差别;后者社会不平等,蕴含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前者包括性别和年龄分化;后者往往包括民族和职业等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 阶级:这样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阶级标准:对生产资料占有多少、在社会劳动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第一条是根本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历史现象、生产力、剩余产品、剥削、私有制; 共同行动:阶级意识、组织化程度 阶级和阶层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消亡 三、当代社会的阶级划分 1、新中间阶级 管理阶层 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赖特:生产资料占有、组织资产、资格认定技能 赋予阶级以新的含义 韦伯: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没有明确区分 四、等级、身份和种姓 1、等级制度 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2、身份制度 身份两种含义;身份制:社会声望评价 3、种姓制度 先赋性、无流动;族内婚;印度四类身份、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第二节社会分层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含义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马克思的阶级VS韦伯的阶层 2、多元特征 分析视角多元化;任何社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分析视角 3、研究的意义 阶级分析的深化;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认识非阶级社会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理论 (1)韦伯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含义 韦伯三重标准:财富、权力、声望 身份群体 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和转化、相互独立、重要性不同 (2)其他分层理论 索罗金多元分层论;伦斯基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方法 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 (2)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 赖特三要素;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教育、职业综合) (3)职业分层 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权力地位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3、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 资源集中或多元化 三、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 帕森斯、戴维斯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 第1章社会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本质 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 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 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 有机体类比 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 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 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 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 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

04社会学教程(四)笔记 (1)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 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 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破坏性 2、普遍性 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 3、复杂性 成因复杂;影响复杂 4、时空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认定 1、广度和烈度 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客观主义的观点 心理认知论的观点 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社会不正常的表现 2、社会解组论 社会规范、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 3、价值冲突论 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 4、偏差行为论 行为偏差、蔓延 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 5、标签论 标签

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 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 第二节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人口;两种关系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 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 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 二、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英国;《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 贵族立场 2、适度人口论 看法多元 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 3、人口过度理论 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三、中国人口问题 1、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与现状 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 (2)问题 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对比人口红利);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 2、成因 (1)历史和文化原因 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 (2)政治方面原因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控制的含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 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①统治 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 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①正式控制 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 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②非正式控制 a.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特别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社会舆论是非正式控制的手段; c.非正式控制常常不是基于契约,而是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在初级社会群体或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控制被普遍使用。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①外在控制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 一、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 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 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 (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 会分工论》等著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 突。 (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 (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 (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 (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 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 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 (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 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 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手段 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 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 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3).美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思路 原因:随着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 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方法: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利、群体优于 个人等)来重建社会秩序。 (4).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 原因:社会结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所导致的 个人主义高涨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 办法: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 (5).涂尔干的观点(基本与孔德一致) <1>将工业化而不是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看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将重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2018《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教程-考研重点笔记(王思斌)-各大院校通用-知识重点汇总考研笔记

社会学大纲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研究性质 1.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社会学家的名称及其基本贡献 1)西方社会学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学三驾马车 (1)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1838年 ①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②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③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④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 《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①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 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 ②阐述了社会学原理 ③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 ④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 (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 《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①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②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 ③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④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 ⑤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 (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 ①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 ②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 ③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 ④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 其中①②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2)美国社会学 (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于美国。 (2)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②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学派 ③李德.莫洛的符号互动理论④乔治.诺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2.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①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③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④社会学是一门科学,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4.★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 还有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 5.☆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科学性、应用性、建设性和批判性 6.☆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1)理论作用:认识社会;预测社会发展趋势 (2)实践作用: 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③提供组织管理知识; 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建立在共同兴趣和利益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关系的累积和连接组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是人的社会 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实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的类型: A宏观社会类型 孔德——人类智慧的发展——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 斯宾塞——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社会) B具体社会类型:血缘、地缘、业缘、兴趣等 3.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考研高分师兄整理---教材为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完全为自己手工整理,耗时十天。有这个可以抛开书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