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冯玉军

2011-03-05 10:38:34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开始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进程。但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并未实现其政治精英的理想预期,而是引发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政治上,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既缺乏周密设计的制度安排,又没有对民主观念充分尊重的政治文化,导致政局动荡,权力危机频发;经济上,全面私有化并未导致自由市场经济的建立,寡头坐大与国家资本主义的较量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最终成型;社会上,权力重组并未根除旧体制的“顽疾”,新包装下所进行的实质上的“精英延续”使很多旧的管理模式与风格仍然保留在新体制中;外交上,“国家身份”的模糊使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俄罗斯的转轨之痛对任何一个社会转型国家都是应该警醒的教训,总结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社会转型制度变迁

[作者介绍]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为本国公众描绘了一幅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取向的美好前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由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经由实行“三权分立”向“民主制度”的发展、从社会功能发育不全经由培育中产阶级向“公民社会”的发展,将使俄罗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公正和国家强盛。但十多年的转轨实践并未实现这些政治精英们的美好预期,改革之初确定的目标已经扭曲,历史的合力使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痛苦转轨进程。那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究

竟存在哪些矛盾与问题?它的转型之痛何时才能够终结?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总结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盘西化与“可控民主”

新俄罗斯政治体制建设的总体趋势是由苏联时期的高度集权向“分权制”过渡。在联邦一级,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在联邦中央与联邦主体的关系上,强调联邦制原则,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但“权力制衡”不是一个抽象原则,需要细致周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条不紊的贯彻落实。而俄罗斯在政治制度创新实践中却再次体现出“激进激烈”的民族特性,制度漏洞不少,权力危机频发。

回顾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权体制建设,可以看到“双头政治”与“超级总统制”均不完善,导致政治斗争激烈、政局长期动荡。独立初期,不完善的旧宪法使俄存在着两个“权力核心”,以总统为中心的执行权力机构为一方,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的立法机构为另一方,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斗争愈演愈烈。最后,叶利钦以“炮打白宫”的极端方式击溃反对派,并通过了赋予总统极大权力的1993年新宪法。但“超级总统制”需要强人治国,而晚年的叶利钦却体弱多病,思维混乱。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已完全让位于对个人权力的维系。仅1998年,叶利钦就三次解散政府,使政权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激荡,对政治稳定与经济复苏都造成沉重打击。

普京继任后,在第一任期内,通过强化中央权力,一定程度上结束了过去几年的政局混乱状态,建立起了一套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可控民主”的制度。[1]所谓“可控民主”,就是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性手段来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令统一和畅通;以弱化民主制和执行权力膨胀为代价,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

政治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国家权力以结束社会激进变革所带来的混乱,实现国家的强盛与发展。

2004年普京连任总统后,进一步加强了垂直权力体系。首先是将联邦主体领导人直选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通过,借此加强了总统对地方的控制。其次是取消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单席位选区制,改为全部按政党选举产生,减少反对派“入围”的可能性。普京还对刚刚实施不久的《政党法》再做修改,将政党注册资格从1万人增加到5万人,且把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入围”线从5%的得票率提高到7%,[2]进一步增强了“统一俄罗斯”党对议会的控制力。

普京的上述做法在俄罗斯社会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在政界,普京一方面得到了官僚阶层的“一致拥护”;另一方面引发了来自右翼的激烈批评,他们认为普京是在践踏俄罗斯十多年来来之不易的民主,是在“走回头路”。学界的观点也不一致。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精英研究中心主任奥·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认为,民主的主要表现不是选举,而是权力分割的原则。只要权力有限,社会可以监督它,无法无天的事就会少。她认为:“叶利钦执政期间出现了权力分割的萌芽,议会成为相对独立的机构。而普京不仅没有继续发扬议会的独立性,相反还尽力在议会中建立政权的金字塔。独立法院和言论自由也不存在。因此,普京未必称得上是民主派。”[3]在她看来,“可控民主”的后果是“民主的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垮台,而俄共正在作垂死挣扎。如果现在举行选举,人们根本不知道该投谁的票。不是党失去了选民,而是选民没了自己的党”。[4]而俄罗斯政治基金会会长维·尼科诺夫则认为,普京治国战略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强大的国家及其强力机构,独立的积极的对外政策,尊重传统、继承性和爱国主义。“按照世界上通行的分类法,奉行这套政策的人一般被定义为右翼政治家、保守派,这些政治家如同现在的普京一样,往往都受到反民主和搞独裁的指责。”但他认为:“俄罗斯不会有独裁的危险。普京的战略不是独裁

主义,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在不改变俄罗斯宪法的情况下建立能够发挥作用的有效民主。”[5]

“可控民主”是俄罗斯在经历了十多年痛苦的转轨进程后探索出的政治发展道路,它是西方价值观念与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俄罗斯在现实中的强国、秩序、稳定、发展与理想中的自由和民主之间做出的两难选择。这种发展模式是否真的符合俄罗斯的国情与世界发展大势,是否能切实达成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在普京的第二个总统任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加以验证。

权力重组与精英延续

社会的转型必然引发权力的重组,但这种权力重组是否能够根除旧体制的“顽疾”,是否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回顾一下俄罗斯的社会转轨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旧执政阶层仍然当权,旧的政治行为和传统仍然延续。

波兰社会学家雅泽克·瓦西列夫斯基在分析1988—1993年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精英组成时得出结论: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官员中,有1/3是前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旧有精英。在一些部门这一比例更高,比如,50.7%的经济精英、48.2%的政治精英和40.8%的文化精英都是旧有人物。[6]在俄罗斯的旧有精英阶层中,有86%的人进入新精英阶层,而只有10%失去了原来地位。1993年后,俄罗斯的新式精英中有49%是旧有精英“梯队”中的后备人才。

到1996年,苏联时期的官僚在总统机构中占75%,政府中占74.3%,政党领袖中占57.1%,地方精英中占82.3%,经济精英中占61%。[7]

后苏联时期的官僚阶层是现行俄罗斯政权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之一。政权更迭、时代转换和制度变迁并没有终止俄罗斯官僚阶层的生息繁衍。从1991年苏

联解体到1995年,俄罗斯的官僚机构增长了1.5倍,人数达到125万。他们不仅“人数迅速增长,而且大部分无力胜任所担负的管理工作”。根据1993年12月22日公布的第2267号总统令,国家官员可以享受从财政、医疗到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优惠与补贴。自1993年12月成立后,总统事务管理局就承担了为国家所有政治精英服务的责任,它精心照料着1.2万名包括部长、议员、高级法官、审计署领导和其他国家高级公务人员在内的高级官僚。[8]

在新包装下所进行的实质上的“精英延续”使很多旧的管理模式与风格仍然保留在新体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当代官僚们的不负责任使人们很难将其与苏联时代的党政干部区别开来。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著名政治学家舍夫佐娃认为,“缺乏责任感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存在于政治结构的各个层面”,“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使俄罗斯政治有一种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气息”。[9]尽管普京十分清楚,官僚主义是俄罗斯的主要恶习和主要敌人,并试图通过加强“垂直政权”和行政改革来加以限制,“但是官僚总是会从总统手中夺取这种政权,官僚只放行对自己有利的总统决定”。[10] 与精英阶层的相对稳定相反,俄罗斯整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却非常严重,民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中产阶级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成为所有权的真正主体和公民社会的坚实基础。1996年调查显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50%以上,其中赤贫人口超过20%。[11]根据1999年统计,俄罗斯10%最富阶层与10%最穷居民的收入差距近15倍。[12]

尽管政治多元化造就了多党制,但大规模、全局性经济衰退所导致的生活状况恶化使大多数居民政治参与热情下降,普遍的政治冷漠导致难有一个政党和政治运动具备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政党或政治运动很难完成自己的基本职能——表达和整合不同选民阶层的利益,这反过来又使社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的普通公

民对政党日益失望。可以说,俄罗斯的大部分政党不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机制,而是一小部分能够对政治进程产生影响的精英人物集团。决定政治形势的不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意识形态主张和社会政策取向,而是对现实权力中心的态度。政党体制的漏洞使本已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处于弱势的俄罗斯议会不可能享有很高的威望。结果,政策往往是“领袖”意志的反映,而决策过程常常局限于部门之间和精英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在缺乏相应监督制衡机制的条件下,选举本身并未保障真正的民主。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选举的胜利往往意味着当选者将对选民的承诺弃之脑后。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当代俄罗斯,选举只不过是执政阶级自卫和保存权力的手段”。

[13]

经济转轨的模式之争

曾几何时,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的倡导者们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既有经济体制的捷径,迅速、大规模的“私有化”是在300天内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但是实践表明,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严重扭曲,经济转轨是在法律真空中进行的,这为部分官僚和“红色企业家”借机掠夺国有资产、进行个人原始积累提供了条件。“私有化”成了“强盗经济”和“影子经济”的代名词,通过掠夺国有资产形成的金融工业资本操纵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

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官僚阶层凭借手中的权力维持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在实际上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他们把国家管理机关变成了自己赢利的工具。在出售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官僚阶层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政权与私人资本的结合已经成为俄罗斯官僚体制在转轨时期的重点特征,制度转型使苏联官僚阶层自然长入资产阶级。

与此相应,与官僚集团相勾结、借私有化之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成为俄罗斯新兴资产阶级得以迅速发展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企业的效率与发展潜力不是取决于经营活动,而是取决于它和掌握着国家资源的国家官员的特殊关系。政权与私人资本的结合使俄罗斯的政治过程变成了基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的幕后交易,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争斗。在俄罗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影子经济”、“影子政治”和“影子意识形态”,它们成为官方机构与犯罪机构相互勾结往来的最佳场所,而国家公职则成为利润丰厚的投机资本。

俄罗斯的金融工业寡头是在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滋生的,一开始就具有寡头和官僚资本的属性。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金融寡头积极参与政治,他们不仅直接介入政府、左右国家决策,还试图控制传媒、掌握舆论导向,而寡头之间的利益争斗也使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可以说,寡头肆意干政,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普京执政后,清楚地看到了寡头坐大对国家经济与政治生活造成的危害。以2004年的“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调整。它意味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自由主义为旗帜的俄罗斯经济转轨已经结束,那种在自由市场经济旗号下建立起来的金融工业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操纵民众经济生活的“野蛮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取而代之的将是国家控制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

“尤科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国家发展模式的变化。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目前可能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意识到他们要靠国家。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传递了一个清楚明了的信息——没有人能独立于国家之外”。[14]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皮翁特罗夫斯基强调,“尤科斯事件”表明普京打算建立一个能使精英保持平衡的新结构,“普京第

二共和国的思想十分明确。那就是‘把掠夺的财富还给人民’;由官僚集中管理国家资源;以及能够保障俄罗斯文明腾飞、使它回到强国行列,而更为理想的是恢复其当之无愧地拥有超级大国地位的‘动员经济’”。[15]

国家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同样引发了不同的反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它最符合俄罗斯的现实,将保证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另一些则认为它是俄罗斯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如同历史经验证实的一样,这种“动员型经济”将导致俄罗斯经济的大起大落。看来,俄罗斯究竟该选择怎样一种经济模式仍未有定论。

尚未确定的国家身份

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转型必然影响到它的对外政策制定。然而事实表明,由于“国家身份”尚未确定,独联体国家的对外政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角色。一方面,它体现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16]另一方面,它体现为这一国家对自身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角色与作用的定位。苏联的解体使新独立国家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今天,尽管没有人再怀疑俄罗斯的独立地位,但它的国家身份似乎依然没有确定,它的对外战略选择依然存在着重重矛盾。

“在过去十年中,俄罗斯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如何制定与国家有限能力相适应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俄罗斯有着几百年大国和超级大国的地位,这种心理影响使目标和能力矛盾的问题更加复杂。”[17]作为苏联合法继承国的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以来,对外政策几经调整。从独立之初科济列夫的“向西方一边倒”,到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构想”,再到普京的务实外交,俄罗斯外交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但其对外政策中的矛盾性也非常明显。用俄罗斯著名政论家、《独立报》前主编特列季亚科夫的话来说,俄罗斯“虽然依然有着称霸全球的野心,但却没有能力。不完全属于欧洲,当然也不属于亚洲”。[18]归根到底,俄罗

斯的国际定位仍不清楚。这种战略上的尴尬在俄美关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俄罗斯国内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加强使美国担心俄罗斯的“帝国野心”死灰复燃;而美国对外高加索、中亚和乌克兰的渗透又使俄罗斯的“不安全感”陡然增强。俄美近来在乌克兰的角力突出证明了这一点。

俄美关系的这种危机不是表面事态的摩擦,也不仅是战略利益上的冲突,更重要的是社会与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歧。“尤科斯事件”使美国人对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感到担忧。一些有影响的美国政界人士因此得出结论: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将使俄罗斯民主的市场化试验最终停止。这些人认为,普京统治时间越长,俄罗斯倒退就越严重,它不仅会成为独裁国家,甚至会变成扩张主义大国。他们甚至要求将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而在对欧关系上,俄罗斯也处于尴尬境地,就连西方情结很重的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专家特列宁也认为,“未来二三年内,俄罗斯融入欧洲、融入文明社会的构想可能不会在制度上得以实现。俄罗斯仍将处于不断扩展的欧洲门槛之外,扮演相对独立的游戏者角色。”[19]目前,俄罗斯上层对西方的心态日益复杂,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社会不是“共同家园”,俄罗斯无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一方面将西方视为俄罗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又感到西方是地缘政治挑战的源头。“西方既是榜样又是挑战”的认识成为俄罗斯“新孤立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基础。尽管俄罗斯精英的反美情绪通常不表露在外,但在内心却十分强烈。

俄罗斯的国家身份难以确定不仅有着自身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受着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如何来看待俄罗斯的转型,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是影响其国家身份定位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俄罗斯的“西化”历程与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20]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文化转型: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当代俄罗斯对社会文

化取向的再定位。除了鞑靼统治之外,其余四次社会文化转型都是俄罗斯社会的“西化”进程。可以说,“西化”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21]但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并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同宗兄弟。从古至今,西方人始终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歧视。即使冷战后俄罗斯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没有赢得西方的信任。撒切尔夫人在其所著《国家战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强调,尽管许多年后俄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繁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但它由地理、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决定的,既属于欧洲也属于亚洲、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的特性不会改变,俄罗斯决不可能完全成为西方国家。[22]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再次证明,西方并没有认同俄罗斯的“国家身份转型”,而这种否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内政治进程进一步复杂化,也使其与西方的关系趋于紧张。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乔纳森·鲍尔认为,“乌克兰动荡局面的根源十分复杂,但其中之一在于西方大国对待冷战后俄罗斯的态度缺乏深思熟虑后的长期一贯性。”[23]自戈尔巴乔夫时代以来,欧美一直未公开表明它们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究竟抱有怎样的希望。西方尽管将戈尔巴乔夫称颂为改革者,却并未向他提供足够的经济援助,帮助他领导国家更有序地逐步转型;随后,盖达尔试图进行“认真而廉洁”的经济改革,但美国的老布什总统袖手旁观;克林顿为了争取美国中西部的东欧移民选票而孤注一掷,开始推动北约向俄罗斯边境扩张,使俄罗斯政权内部那些一向不愿过于接近西方的人得到了反驳的理由。鲍尔强调,“从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西方一次次将莫斯科拒之门外,使斯拉夫主义者得以复生”,“除非俄罗斯明确决定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乌克兰东部才会追随其后。但欧盟国家一面积极支持北约扩张,一面对俄罗斯态度冷淡,这已使这种希望破灭了”。[24]在鲍尔看来,西方需要重新考虑冷战后的对俄政策。美国应当结束在俄罗斯近邻挑战俄利益的咄咄逼人的地缘政治战略;而欧洲必须

利用将两国纳入欧洲的诱惑,“促使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民主的狭窄道路上笔直前进。否则,不能排除冷战时期敌对状态再次出现的可能,而西方和俄罗斯将同样负有责任”。[25]

结语

纵观俄罗斯制度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其政治制度转轨和经济转型是“大跃进式”的。当“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还只是一些精英人物头脑中不甚清楚的“概念”的时候,既有的国家体制与权力结构已经在一夜之间瓦解了。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既缺乏周密设计的制度安排,又没有对民主观念充分尊重的政治文化。由于缺乏发育健全的公民社会与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社会控制系统和机制,俄罗斯的转轨之痛到今天还阵阵袭来,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转型的国家来说,都是应该警醒的教训。

(责任编辑:黄丽梅)

注释:

[1]ЛилияШевцова.ПрезидентПутиноформляетсобственныйполитическийрежим:чтоизэтогоследует.БрифингиМосковскогоЦентраКарнеги.Том6.Выпуск 1.Январ

ь2004г.

[2]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

ерацииот 20 декабря 2004г. N168-ФЗ.Овнесенииизмененийв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партиях”.

[3]НатальяШипицына.Людивсером.Мос

ковскийКомсомолец.14.июл.2004.

[4]同上引。

[5]ВячеславНиконов.СтратегияПутина:Стремлениепредотвратитьраспадгосударствалежитвосновефедеративнойполитик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22дек. 2004г.

[6]Wasilewski J,Communist Nomenklatura in Post-Commu-nist Eastern Europe: Winners or Loosers of Transformation?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Warsaw, 1995.

[7]Известия. 10.янв. 1996.

[8]Известия. 23.окт. 1996.

[9]ЛилияШевцова.РежимБорисаЕльцина.МосковскийцентрКарнеги.1999. C.482.

[10]ВиталийТретьяков.Бремявсевластия:ВладимирПутинпослепобедыегопарт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11дек. 2003г.

[11]Показательнеравенстваибедности

вРоссии, 1996 и1998 гг.ОбзорэкономикиРоссии.Основныетенденцииразвития1999г.М.,1999.

[12]Беднаяфантазия.Времяновостей. 23сентяб. 2004.

[13]ЛилияШевцова.РежимБорисаЕльцина.МосковскийцентрКарнеги.1999. C.482.

[14]Московскиеновости. 04.ноя. 2003.

[15]АндрейПионтровский.Блескинищетавторойпутинскойреспублики.Времянов

остей. 06ноя.2003.

[16]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与安全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17]安德鲁·库钦斯主编:《俄罗斯在崛起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译本,第15页。

[18]ВиталийТретьяков.Бремявсевластия:ВладимирПутинпослепобедыегопарт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11дек. 2003г.

[19]ДмитрийТренин.Россиявходитв“новойизоляционализм”:ВлияниеМосквысъеживается,какшагреневаякожа.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 08.дек.2003.

[20]参见拙文:“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亚洲评论》(香港)1999年秋冬号。

[21][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作家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22]Thatcher, Margaret .Statecraft :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 HarperCollins, 2002.

[23]乔纳森·鲍尔:“乌克兰危机根源在于美国政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4年12月2日。

[24][25]同上引。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周尚文 2013-1-27 15:11:30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社会转型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2)04-0078-0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俄罗斯思想渗透在俄苏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无疑也在当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所表现。它既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治国纲领的思想源泉,也是解读俄苏社会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一、俄罗斯思想:俄国历史文化的聚结点 近年来,人们对俄罗斯思想议论颇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思想包容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意思加以界定。归纳起来,俄罗斯思想似可作以下几方面的概括:

笫一,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的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融合和共存。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1]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明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的综合体。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西方派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迟滞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俄国封闭和落后。因此,俄罗斯只有否定过去,全盘欧化,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两派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同。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斯拉夫派把俄罗斯当作母亲,母亲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是理所当然的;西方派则把俄罗斯看作孩子,孩子就应当不断学习,吸取国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笫二,王权与专制主义。崇尚权威,特别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面前,表现出十足的奴性。俄罗斯人的国家观念和集权意识,是在历史上反抗外敌入侵、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所谓“笫三罗马”理论的出现,君主专制的思想广为流传。这种思想为沙皇制度的形成和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 8:14:48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

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

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 国家能力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对国家能力的研究正在不断修正与完善中。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国家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正是因为它是为了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结构而产生的。国家具有“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更强调“国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

美国宣布新一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

美国宣布新一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 北京时间7月17日凌晨消息,美国政府周三宣布了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措施,以回应乌克兰边境紧张局势的升级;这也是4月晚些时候以来美国首次宣布新的对俄罗斯制裁。 新的制裁针对多家大银行,以及能源和防务企业,标志着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对峙局面的一次明显升级。在此之前,美国提出的制裁措施仅仅以多名被认为与乌克兰局势不稳定有关的俄罗斯个人以及他们名下的生意为目标。 新的制裁名单中包括了世界最大产油企业,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最大的私营银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供应商诺瓦泰克公司,以及国有开发银行,俄罗斯发展及对外经济事务银行(Vnesheconombank)。 其他被制裁的实体还有乌克兰境内自行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以及多名俄罗斯政府官员。 一名奥巴马政府高级官员在周三的电话会议中说,“这是意义明显的一步,制裁名单中包括了部分俄罗斯最大的金融机构。” 不过周三的制裁措施也没有如部分美国政府官员之前所威胁的,完全斩断俄罗斯经济的某个行业。 新的制裁措施应该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对美国政府而言也是一个困局。直到现在,美国还是与欧盟协调实施对俄罗斯的制裁。欧盟国家领导人定于周三晚些时候举行会议讨论实施新的制裁。美国官员曾说,政府的制裁行动已经经过了奥巴马总统和欧盟国家领导人的协调,但是欧盟的制裁措施也被认为,不会在程度上超过美国的行动。 本周早些时候,已经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单方面行动将是不明智的。相比奥巴马政府到目前为止的计算,这将是一个极大的策略转变,预示在未来可能处于被动,甚至是弱化一个美国政府官员所承认,尚未阻吓普京针对乌克兰所采取行动的政策。 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鲁默(Ian Bremmer)在电子邮件评论中写道,“奥巴马政府一直都说,如果俄罗斯不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美国将全力…孤立?俄罗斯。而在我看来,单方面的制裁行动如何能够支持这一策略,是完全不明朗的。” 伊恩-布鲁默强调,“俄罗斯已经无视了欧盟和美国一起实施的制裁,继续升级对乌克兰的压力。美国失去欧洲的支持只是显示了被动。如果美国要停止一个被证明无效的政策,那么最好是和盟友一起尽快这样做,而不是继续拖延下去。” 美国国防部在周三说,俄罗斯还在继续向乌克兰边境派遣军队。美国在过去几天一直指责俄罗斯向乌克兰境内被围困的亲俄罗斯分离主义分子提供坦克和其他武器。美国国务院也说,俄罗斯政府官员默许来自所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士兵在莫斯科设立征兵办事处。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徐坡岭 【内容提要]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已经走过10年历程。本文以中东欧和俄罗斯10年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统计资料对中东欧和俄罗斯各自的经济转型绩效进行了概括性评价。指出,虽然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市场化在制度体制的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考虑到制度转型的不良经济绩效,经济转型的综合绩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中中东欧与俄罗斯这个经济转型群体在绩效方面又表现出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经济转型绩效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中东欧;俄罗斯;经济转型;绩效;借鉴 【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现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大连116023)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欧以及原苏联地区20多个国家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转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0年多的转型历程,到了对其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了。当然,如果要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做出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结论,这些国家转型实践的时间还不是足够长。但是,如果仅就其中的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10年的实践已经足够了。本文依据一定的统计资料,并根据我们建立的对经济转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作了一些粗浅的评价和总结,以供我们借鉴。 一比较与总结 (一)绩效比较

作为10年市场化经济转型实践的结果,中东欧国家的整个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体制层面上,计划经济机制已经完全退出经济生活。从现象层面上看,商品与服务短缺的现象也已经完全消失,商品与服务的种类也显著增加。 以前受到束缚的个人的创造精神也被解放出来,新的业主阶层大量产生,他们是这些国家未来财富创造的基础。概言之,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初步统计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首先,为市场化转型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大大高于改革倡导者们的预期成本。必须看到,市场化改革一开始,居民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就开始大幅度下降,而且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在这10年里,只有占居民人口 1/5的“社会精英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几乎1/3的居民加入了贫困队伍。据联合国前不久的统计资料,目前这些国家中,1.47亿居民的日均收入低于4美元,而在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0.47亿[1]。贫困化队伍的不断扩大是靠过去的中产阶级的丧失换来的,这些过去的中产阶级恰恰是那些支撑社会生产力的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卫生工作者。在进行改革的这些年里,这些国家的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目前高达10%~14%的有劳动能力居民处于失业状态,而1989年的这一数字只有1.5%~2%[2]。 其次,试图缩小东西欧之间社会经济与技术差距的努力和期望也宣告落空。如果比较中东欧和欧盟国家90年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及其变动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在10年过渡结束的时候,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恢复到了1989年的水平,而欧盟成员国的相应指标在最近10年里则增长了几乎20%。在这急剧变化的10年里,这些“第二世界”的国家不但没有使自己向“第一世界”的标准靠拢,反而滑向了“第三世界”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版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8:14:48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 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

俄罗斯人眼中的美国人

俄罗斯人眼中的美国人 (2011-12-22 12:35:32)转载▼ 标签: 俄罗斯人 看美国 俄罗斯人美国人 俄罗斯和美国 文化 分类: 俄罗斯新闻时事 这是俄罗斯网站上看到的一个帖子,翻译过来和大家分享 1. 在美国,即使在超市里只购买了一个香蕉,同样会用塑料袋或者纸袋包装,有的时候甚至会用两个。结果就是在美国人的家里总是积攒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袋子。 2. 如果问一个美国人他来自哪里,那么他肯定首先会说他在哪个州或者城市出生,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已经搬离那个地方,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喜欢讲述自己家族中共有多少人。 3.在美国,如果你觉得“商品不合适”,那么你可以返回之前所有从商店用现金或者信用卡购买到的东西,我有一次亲自看到一名妇女带着很多已经使用过的并且没有发票的化妆品,换回了300美金。 4..不同寻常的制度。打个比方,在公共领域挂着“禁止吸烟”的字样,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吸烟,那么所有的旁观者都不会指责这个抽烟的人,而是向经理抱怨这个情况。 5.在超市,一束鲜花的售价为一分钱,但是男人很少送给女人鲜花。如果在约会中男人送给女人鲜花,那么女人会觉得自己的男朋友是个失败的人,并且想以此获得她的青睐。 6.美国人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工作狂。即使从早上6点或者工作到半夜,都没有人会在意,因为这只说明工作很多。 7.如果你想让某个人感到不好意思并向你道歉,那么,只要说出“你的言行或者举止影响到了我的感受”就足够了,因为在美国,“伤害别人的感情或者触犯别人的感受”是一种非常

严重的罪行。 8美国人有很多不可思议甚至有些白痴的挣钱方式。在口腔医生处看到一些假牙,回家将这些假牙歪斜的粘在一起来吓唬自己的朋友,批量生产这些歪斜假牙后,你马上就成为百万富翁。 9.美国人不能分辨人的脸部特征。如果迎面走来一个人,那么要做好听到外来语调的准备。 10.就像俄罗斯人认为炸土豆是饭桌上的一个配菜一样,美国人认为薯条也是配菜。 11.美国人对俄罗斯的凉菜很是怀疑,更准确的说有些厌恶。在这里,肉冻或者鱼冻等只能是甜的。 12.在美国,“自己的国家没有先知”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己的同胞在国外获得了成功,不论身在哪个地方,整个美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样的,如果自己的同胞在国外遇到了麻烦或者出了问题,美国人也会喧哗一下。 13.美国的士兵不仅待遇好,并且从多方面享受福利。父母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部队成为“男人”,最终的结果当然也是非常可观的。 14. 美国人对隐私非常重视。他们不能容忍任何人窥探自己的私生活。 15.美国的女孩子从小就很自信并且独立。年轻人在父母或者外界人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所作出的努力是你无法想象的。俄罗斯有句话很有名“嗨,你是个女孩”。靓丽的外表和苗条的身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16.美国的男孩子将尽一切所能去追求一个女孩。不论你的朋友有多少,你的体育有多好,只要没有女朋友,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个失败者。当你有了女朋友后,所有的朋友都会认为你们会发生关系(不论这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被认为是非常酷。 17.不久前,收款处有人向客户询问他们的邮政编码,以便知道在哪个地方建造超市更好。但是为此有人告上了法庭,目前已经禁止询问客户类似的私人信息。 18.美国男人经常说“幸福的妻子,幸福的生活”,但这只说明了他们认为,和妻子争论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因为自己总是会输。并且对于自己的女儿要购买产品或者要在沙龙过一天时,父亲总是很无奈的拿一张信用卡给女儿。 19.美国人前往其他国家旅游时,从来不会考虑要学习当地的语言。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法国会拒绝他们英文的旅行申请,他们认为这是法国人在炫耀自己并且制造了很多无端的麻烦。全世界都能讲英文,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

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 内容提要:现代俄罗斯的崛起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三百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过程中,俄几次崛起,几次中落。贯穿在俄历史中的主题只有一个——赶超。俄每一次的中落和崛起都是二次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的转型只是追寻强国梦想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本文借鉴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试图对俄罗斯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解读。 关键词:经济追赶,制度变迁,俄罗斯 纵观俄罗斯的历史,追赶贯穿了其整个发展过程。从摆脱蒙古统治之后,数个世纪被压迫的经历转化为俄罗斯不可遏制的王朝政治野心,持续的领土扩张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义情绪和对地缘安全空间的极度渴望。为了这个目的,俄罗斯在国家发展战略上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我们把俄罗斯的经济追赶进程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工业化时期,分为十月革命前的经济追赶阶段和苏联体制下的经济追赶阶段;另一个是后工业化时代,这个阶段开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以苏联解体为界,也就是改革阶段和转轨阶段。 一、工业化时期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采取了军事优先的国家追赶战略,这其中包括:军事体制、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也就是以提高国家军事力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也同当时国际竞争格局

中硬权力优先的大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历史证明,俄罗斯的这种战略的确是卓有成效的。当时俄罗斯对外扩张正处于上升期,随着1793年与1795年的瓜分波兰,俄罗斯帝国的西部边界达到了近代的最远点。在之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对整个欧洲来说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始终挥之不去。但俄罗斯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彼得大帝这种片面的现代化努力终究难以保证国家长久健康成长。 十月革命前,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优异,并取得了国际竞争的优势。而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强国或丧失传统的地位,或发生激烈的国内变革,导致外部干涉。所有这些都对俄国内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在国内外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以挽救日趋衰落的专制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以便参与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沙皇政府不断地推出各种学习西方的社会改良措施,主要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其目的仍在于巩固传统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欧各国,甚至与德意志地区相比也显得过于缓慢。不仅农业中广泛存在着强制劳动,直至1860年俄罗斯的工业部门中强制劳动还占到40%以上的比例。在俄罗斯出现了企业主宁愿把军警请到生产车间来维持生产秩序,也不愿意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怪事。但不可否认,俄罗斯的社会经济也在取得进展,而政治制度却没有得到改造。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政治架构,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徐浩神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这一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从而探寻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简略的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变两个因素来看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 一、引言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休克疗法”又被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萨克斯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担任经济顾问时,针对这些国家存在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纲领并取得积极效果。如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的24 000%下降到1986年的21.5%,1989年又降为16.6%。80年代末90年代初, 萨克斯担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的建议下,波兰等国采用他在玻利维亚成功使用过的“休克疗法”。后来,萨克斯认为,俄罗斯也面临反危机(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等)和经济转轨(如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等)的双重任务,这与波兰等国的情况相同,因此俄罗斯有采取“休克疗法”的充足理由[1]。 前苏联和东欧在1990年前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一般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价格和管制的自由化改革,快速的私有化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和预算平衡政策。当时学术界曾普遍认为“休克疗法”是这些国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步入增长之路的捷径。 然而事与愿违,休克疗法的实施之初,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经济下滑。根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1993年统计公报的一些主要数据,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几乎是全面连续下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比1991年共下降29%;工业生产在同期内下降31.3%;农业生产降11.7%;基本建设降49%;交通运输降43%;外贸总额降32.2%。 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继1992年财政赤字占GDP5%后,1993 年全联邦财政赤字达11万亿卢布,占GDP的7%,比1992年扩大17倍。现金发行量从1992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1993年的10.1万亿卢布,增长5.7倍。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900%。 三是,消费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扩大。1993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增长8.4倍(1992年上升25倍),两年累计上涨244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2015.1.15) 解说:石油危机卢布暴跌,俄罗斯告急,强人普京遭遇考验,俄罗斯能否如他所言在两年内走出经济困境,俄罗斯经济是否可能面临崩溃,其经济危机是否会对中俄战略合作造成创伤?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过去的四、五天时间里面,全世界人们眼睛都盯着俄罗斯,而且都盯着俄罗斯的卢布,卢布几乎像过山车一样上上跌跌,卢布的暴跌和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似乎一触即发,虽然这几天稍微有点回升,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卢布暴跌的背后有没有一只黑手,是不是阴谋使然,第二,对中国未来有什么警示?我们先看看卢布危机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今年以来卢布频频贬值,为阻止卢布贬值,俄罗斯中央银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结果都收效甚微,本月16日俄罗斯突然大幅提高利率6.5个百分点,是17%,然而此举未能稳住卢布,其币值当日狂贬20%,卢布今年大约累积贬值50%,而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也逼近10%,与此同时俄罗斯原油价格近期频频下跌,已经跌破每桶60美元的价位,石油占到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国家收入因此大量减少,据估计原油价位如果继续停留在每桶60美元,明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萎缩4.6%,俄罗斯已然陷入经济困境,难以抵挡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裁。 邱震海:这个油价下跌一段时间了,但是卢布突然大下跌,这个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个思维,产生一个阴谋论的思维,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只黑手,因为从去年的斯诺登事件,美国出不了这口气,今年上半年开始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西方国家也是憋了一口气,所以先回答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阴谋论,所以我们请来温元凯教授、丁学良教授,这位是卢麒元教授,大家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的大家,温教授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经济学家):我认为这个某种意义上说明华尔街的金融大颚的一种厉害,也不过于要强调用阴谋论,因为卢布下跌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原油价格的下跌,因为跌到55美金。 邱震海:但是原油价格突然下跌,背后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有,美国的页岩气大量增加,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第二就是新能源大量的推广,使原油的相对重要性正在降价,第三,就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能源的需求没那么强劲,我就认为金融大颚轻轻一推就把俄罗斯推入陷井,所以这是顺势而为,厉害的就是这种顺势而为。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的特点和前景

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点与前景 1.1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政治转型既具有转型国家的共性,又有俄罗斯式的个性,西方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既相互融合、共生,又相互排斥、博弈。俄罗斯政治转型具有以下凡个特点。 1.1.1根本性制度变迁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共同性,但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是两种根本对立、性质不同的制度。俄罗斯政治转型前的苏联社会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苏维埃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转型后的俄罗斯,代之以西方政治模式的议会制、政党制、总统制,正如叶利钦所说,“取代苏联的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有着与以前不同的边界、内外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国家”。普京上台后,虽然在诸多领域“非叶利钦化”,但是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与发展方向两个方面,他将继续叶利钦的道路,他说道,“通向市场和民主的道路,对于90年代走上这条道路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尽管有种种困难和失误,我们终于走上了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千道”,他所走的道路,也没脱离他所说的“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伴随国家根本制度改变的是整体性制度转换。新制度学派的D·菲尼认为,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宪法秩序,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第二种是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规章、社团、和合同;第三种是指规范性行为准则,包括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指从苏联政治制度到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全面而非个别的转型与转变,是一种整体性制度变迁。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主要表现在宪法领域,1993年俄罗斯宪法与前苏联的1977宪法有着完全不同,根据1993年宪法,俄罗斯承认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任何意识形态不得规定为国家的或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承认政治多元化与多党制;国家权力在立法权、执行权与司法权分离的基础上行使,相互独立。 1.1.2从激进到渐进的“民主化”改革 政治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主化改革,纵观近现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政治转型大体可以分为激进与渐进两种类型。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改革者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应对美国欧盟经济制裁的过程

一、消息。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步步紧逼、接连出招。 在上周俄罗斯央行就宣布将出售货币储备来支撑卢布汇率,而就在昨天(12月11日)俄罗斯央行对外宣称俄罗斯黄金储备一周已经减少了43亿美元,于此同时,俄罗斯央行升息,从9.5%上调到10.5%,阻止卢布继续下行。 二、俄罗斯应对经济制裁的过程。 8月18日:放宽本国货币波动区间。 由于西方国家就乌克兰问题实施制裁,导致俄罗斯大量资本外逃。俄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有将近750亿美元的资本外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27亿美元。 面对制裁压力下资本疯狂外逃,莫斯科或只能选择本币贬值。8月18日,俄罗斯央行宣布放宽卢布波动区间,并大幅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力度。 9月16日:降低对油价预测值。 俄罗斯央行9月16日表示,持续存在的政治紧张局面会帮助原油价格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并且维持这个水平直到2017年。俄罗斯央行还在按季度公布的货币政策文件称,“在原油价格大幅度而且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卢布汇率的加速弱化,而在另一方面,也会有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放缓。” 俄罗斯经济部长阿列克谢-乌柳卡耶夫在9月16日的发言中呼应了央行的这一判断,称油价低于每桶100美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

象”。不过他也降低了经济部对2014年的油价预测值至每桶104美元,略低于之前的每桶105美元目标。 10月1日:制定支持经济措施。 俄罗斯央行10月1日表示,正着手拟定支持经济的措施,以因应万一油价下跌三分之一以上的局面;这显示俄国对卢布下跌及西方制裁影响的担忧加剧。 “俄罗斯央行正在研拟一项压力情境,假设外在经济环境大幅恶化,与(目前最悲观的情境)进行比较,”俄罗斯央行在一份电邮声明中表示。“该压力情境是假设油价下跌的情况明显恶化,跌到每桶60美元的水平。” 10月31日:大幅上调基准利率。 10月29日,卢布/美元以及卢布/欧元再创历史新低。俄罗斯央行10月31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8%大幅上调至9.5%,150基点的加息幅度远超市场预期。这是俄央行今年第四次上调利率。自今年3月地缘紧张局势不断升温以来,俄罗斯出现资本外逃、货币持续贬值、通胀上升等问题。俄罗斯央行分别于3月、4月和7月加息以缓解经济运行风险。 11月5日:允许汇率更大幅度波动。 俄罗斯央行11月5日宣布放松对卢布的干预、允许汇率更大幅度波动。俄罗斯央行表示将把其用于市场干预的资金总额上限定在每天3.5亿美元。而此前的政策是可以在每日实施多次额度为3.5亿美元的干预。该央行曾在今年10月每天花费多达30亿美元以试图支持卢布。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经济大国,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作为“金砖国家”的之一的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今年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14769亿美元。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0年各国GDP排名中,俄罗斯排名第十,而相对于其亿的人口来说,其10521美元的平均GDP就比像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实力雄厚但人口也相对较多的其他发展中大国要有优势,排名世界第54位。在原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下,俄罗斯经济长期与国际能源市场密切挂钩。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往往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能源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预见性也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俄罗斯一波三折的经济发展进程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叶利钦从西方经济学那里,引进了“休克疗法”,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和经济私有化,进行了一场激进的经济改革,希望借此跨入市场经济轨道,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不料事与愿违,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顾国情盲目改革,使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休克疗法的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连年萧条,物资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到了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似乎有了转机,但1997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沉重的打击了俄罗斯刚刚复苏的经济形势。 普京接掌政权后,俄罗斯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朝着国富民富的目标大步前进,其发展变化令全世界惊叹。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为期10年的春天。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人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超过了200%。2007年俄罗斯的宏观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俄罗斯业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水准,据俄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俄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 2万卢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之间。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公共领域。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对比一

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俄罗斯转型期传媒业的变化 09新闻仇曙峰200984034025 自苏联解体始,俄罗斯政治经济发生激烈变革,传媒领域也随之产生重大调整,社会变革推动媒体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俄罗斯大众媒体从解体初的绝对自由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渐渐为寡头所垄断,直至本世纪初在政府传媒新政的推动下重又回到国家的控制之下。而俄罗斯媒体环境的变迁也直接决定并影响着新闻传播实践,使大众传媒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 “黄金时期”的多样化传播 在前苏联时期,大众传媒是国家的宣传工具和舆论机构,新闻媒体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宣传是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没有生存压力,享有政府全额拨款和财政支持,不必为经济犯愁。但另一方面,媒体也失去了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和工具的新闻自由,它们只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宣传机器,不能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来自由传递信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新闻改革正式展开。改革带给媒体的最大变化就是使其享有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赋予其绝对的新闻自由。 在俄罗斯改革初期,激进的经济变革在传媒领域也掀起了私有化、商业化浪潮,传媒经营所有权从一党垄断走向多元化,这样就导致国家与媒体的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家垂直管理变成了企业式的平行管理。媒体所有制形式及管理模式的变化促使媒体数目大量增加,非国有化媒体迅速崛起。1991年,叶利钦签署《俄联邦大众传媒法》,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使媒体拥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与此同时,伴随自由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绝对的新闻自由和“第四权力”等西方新闻理念逐渐为俄罗斯新闻界所推崇,对俄罗斯新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总之,俄罗斯传媒业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俄罗斯传媒史上的“黄金时期”。 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促使俄罗斯传媒功能发生根本改变。随着私有化和市场化在传媒领域的逐步实现,大量媒体被抛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存的压力迫

中国为何坚决不与俄罗斯结盟

中国为何坚决不与俄罗斯结盟? 今年以来,俄罗斯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对中国抛出结盟的请求,尤其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和俄罗斯一旦联合,全世界就可以安然入睡。尤其是针对美国对中俄同时施压,既在俄罗斯的邻国乌克兰搅动颜色革命,当然意在俄罗斯,现在,美俄因为乌克兰的问题两国陷入冷战,与此同时,美国又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鼓动菲律宾、日本甚至于越南对中国捣乱,同时鼓动印度对中国施压,而且中美军事装备也多次偶遇,险些擦枪走火,现在的中俄已经意识到,两国只有合作才有可能不被美国吃掉,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中俄关系空前良好,中俄合作盛况空前,而且同时主导着上合组织,也同时主导着金砖组织。但面对俄罗斯频频提出中俄联盟的要求,中国发出的声音却是“中俄关系已超过结盟关系”,但就是不和俄罗斯结盟。 面对俄罗斯频频抛出橄榄枝,而且两国同样面对美国的压力,可谓命运相似,而且国内民众要求和俄罗斯结盟的声音也很大,但中国政府为何就是不同意和俄罗斯结盟呢?个人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不同意与俄罗斯结盟,主要出于以下七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中国一直遵循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其实经历过与前苏联、朝鲜的结盟关系,但后来证明这种结盟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中国后来与印度等国倡导不结盟运动,其实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与他国合作并不需要通过结盟来实现,而且中国与他国的合作是没有政治目的的,完全只是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不干涉别国内政,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发展更有利,对合作国家的发展同样更有利。 二是中俄结盟谁是主导者很敏感,处理不好会引起矛盾甚至敌对。中国和前苏联有全同盟关系,但后来却闹翻了,甚至还引起了战争,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和前苏联都是世界大国,谁也不服从谁的领导。现在,中俄如果再结盟,很有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闹得不愉快,甚至内斗,这样倒还会让美国渔利而各个击破,前苏联的瓦解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中俄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三是不与俄罗斯结盟让中国可以分化美国阵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在经济领域许多方面都是世界第一,全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已经离不开中国经济,尤其是现在的西方国家经济都陷入全面衰退,经济萎靡就像软男缺乏埃飞递克的滋润那样,情欲低落、乏力不硬,缺少生机与活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虽然政见与中国不同,但在经济上都希望与中国合作,中国也

俄罗斯和美国填图

22.读图1-4-6回答: (1)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山脉,C__________河,D__________河,E__________河,F__________河,G__________河,H__________河,I__________湖,J__________海, K__________海,L_________平原,M_________平原,W_________高原,X_________山地。 (2)将图中字母代表的事物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N__________工业区,O__________工业区,P__________工业区, Q__________工业区,R__________铁矿,S__________铁矿, T__________煤矿,U__________油田,V__________油田。 (3)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海港城市①出现极夜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年不冻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莫斯科出发,至__________市,是__________铁路,是横跨亚欧的__________亚欧大陆桥,沿途所见的森林是属于__________带。 (5)俄罗斯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东部临太平洋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而西南部有少部分__________气候,北部是__________气候。23.读图1-4-7回答:

俄罗斯转型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根源

俄罗斯转型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根源 [俄]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著,陈弘、李兰译 作者:波波夫 摘要:本文是俄罗斯著名学者弗拉基米尔·波波夫2010年2月为“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UNU-WIDER)撰写的工作论文,原题为《漫长的通往常态之路上的俄罗斯》。波波夫指出,俄罗斯转型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制度能力孱弱;对自由选举的片面追求不仅没有使俄罗斯确立民主制度,反而使其成为了一个“非自由民主”国家。波波夫还比较分析了一些典型国家制度的生成与演进史并预测了俄罗斯经济的长期走向——俄罗斯将和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一样,成为一个“正常的”(normal)发展中国家:孱弱的制度体系、较低而又起伏不定的经济增长。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俄罗斯是一个“正常”国家吗? 俄罗斯在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中遭受了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打击。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油价暴跌和资本外流,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了9%,既高于美国的2%、欧洲的4%和日本的5%,也远远高于没有经历衰退的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官方公布的增长率为8%、印度为6%。 1989—1998年,俄罗斯曾经历了转型经济衰退,GDP下降到1989年水平的55%。1999—2008年,俄罗斯经济以大约年增7%的速度恢复,接近了衰退前最高的1989年的水平。如果运气不错,2011—2012年俄罗斯的GDP将超越1989年的水平;即使这样,俄罗斯在这两个“失去的十年”中生产也没有增长。 2005年,安德烈·施莱费尔(Andrei Shleifer)和丹尼尔·特瑞斯曼(Daniel Treisman)发表了题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俄罗斯》的论文,将俄罗斯与巴西、印度、土耳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认为,从犯罪活动、收入不平等、腐败、宏观经济不稳定以及其他典型第三世界国家的弊病分析,处于中间水平的俄罗斯远非最差。简言之,俄罗斯是一个正常的发展中国家。 苏联是一个“反常的”(abnormal)发展中国家。它第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它在科学和文学领域拥有大约20位诺贝尔奖得主,目前全世界40位健在的菲尔兹奖①获得者中有8 位来自人口不足世界5%的前苏联;苏联还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好的免费医疗保健体系和教育 体系、低度的收入不平等和相对低的犯罪率以及腐败。1965年,尽管苏联人均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20%—25%,但70岁的预期寿命仅比美国少两年。 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型导致了苏联国家瓦解,从卫生保健到法律秩序,所有公共物品的供应急剧下降;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子经济占GDP比重最高估计为10%—15%,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长到了50%。1980—1985年,在54个国家腐败程度列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苏联比意大利、希腊、葡萄牙、韩国以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更为清廉;1996年市场经济建立和民主胜利之后,俄罗斯的腐败程度却排在了54个国家中的第48位。 同时,俄罗斯的收入不平等大幅度提高。基尼系数从1986年的0 26增加到2000年的0.40,2007年增至0.42。十分法不良指数②由1992年的8提高到2000年的14,2007年增加到17。 最坏的情况莫过于俄罗斯犯罪活动的急剧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的犯罪活动就逐步上升;在苏联解体后,犯罪活动以空前的速度激增,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短短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