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案例1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
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公司规模大了。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

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事业部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混合式结构
2、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 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 B. 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
C. 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
D. 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A.管理的系统原理 B.管理的权变原理
C.管理的责任原理 D.A+B
4.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
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
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
5、以上案例说明:
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B. 企业管理中有分权制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总裁要用人得当。
C. 分权制度不符合管理的一般原理,对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
D. 本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参考答案:1.A 2.A 3.D 4.A 5.A
案例2 蔬菜管理
彼得.莫斯是一名生产和经营蔬菜的企业家现在他已有50000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和一座毗邻的办公大楼并且聘请了一批农业专家顾问。莫斯经营蔬菜业务是从一个偶然事件开始的。有一天,他在一家杂货店看到一种硬花球花椰菜与花椰菜的杂交品种,他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建立温室培育杂交蔬菜。
莫斯用从他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钱,雇用了一班专门搞蔬菜杂交品种的农艺专家,这个专家小组负责开发类似于他杂货店中看到的那些杂交品种蔬菜并不断向莫斯提出新建议。如建议他开发菠生菜(菠菜与生菜杂交品种),橡子萝卜瓜、橡子南瓜以及萝卜的杂交品种。特别是一种拧橡辣椒,是一种略带甜味和拧橡味的辣椒,他们的开发很受顾客欢迎。
同时,莫

斯也用水栽法生产传统的蔬菜,销路很好。生意发展的如此之快,以致他前一个时期,很少有时间更多考虑公司的长远建议与发展。最近,他觉得需要对一些问题着手进行决策,包括职工的职责范围,生活质量,市场与定价策略,公司的形象等等。
莫斯热衷于使他的员工感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让每个员工“参与管理”了解公司的现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相信:这是维持员工兴趣和激励他们的最好办法。
他决定在本年度12月1号九时召开一次由每一个农艺学家参加的会议,其议程是:
1. 周末,我们需要有一个农艺师在蔬菜种植现场值班,能够随叫随到,并为他们配备一台步话机,目的是一旦蔬菜突然脱水或者枯萎。可以找到这些专家处理紧急情况,要做的决策是:应该由谁来值班,他的责任是什么? 2. 我们的公司的颜色是绿色的,要做的决策是新地毯、墙纸以及工作服等应该采取什么样绿色色调? 3. 公司有一些独特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对手,而另外一些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要做的决策是对不同的蔬菜产品应当如何定价,彼得莫斯要求大家务必准时到会,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并期望得到最有效的决策结果。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决策的有效应取决于
A.决策的质量高低 B.是否符合决策的程序
C.决策的质量与参与决策的人数 D.以上提法均不全面。
2.按照利克特的行为模式,彼得莫斯工作作风与管理方式属于
A. 协商式 B.群体参与式 C.开明——权威式 D.民主式
3.12月1日所召开的会议是必要的吗?
A.很必要 体现了民主决策 B.不必要 会议议题与参与者不相匹配C.有必要 但开会的时间选择为时过晚D.对一部分议题是必要的,对另一部分议题是不必要的
4. 公司的装潢问题是否需要进行群体决策
A. 完全需要,因为绿色是企业的标志 B. 需要,但参加决策的人应当更广泛一些
C. 不需要,此项决策可以由颜色与装潢专家决定或者运用民意测验方法征询意见
D. 需要与不需要,只是形式问题,关键在于决策的质量
5. 定价问题是否需要列入彼得莫斯12月1日的决策议事日程?
A. 需要,因为它是企业中重大的问题 B. 不需要,因为该项决策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而不是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和接受
C. 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不需要,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则需要集思广益,群体决策
D. 定价应当由经济学家来解决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B

案例3阳贡公司员工为何对工作不满意
阳贡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集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其技术在国内同行

业中居于领先水平,公司拥有员工100人左右,其中的技术,业务人员绝大部分为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其余为高中学历的操作人员,目前,公司员工当中普遍存在着对公司的不满情绪,辞职率也相当高。
员工对公司的不满始于公司筹建初期,当时公司曾派遣一批技术人员出国培训,这批技术人员在培训期间合法获得了出国人员的学习补助金,但在回国后公司领导要求他们将补助金交给公司所有。技术人员据理不交,双方僵持不下,公司领导便找些人逐个反复谈话,言辞激烈,并采取一些行政制裁措施给他们拖加压力,但这批人员当中没有一个人按领导的意图行事,这导致双方矛盾日趋激化。最后,公司领导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已形成一个非正式组织团体,他们由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内部达成一致的意见: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单独将钱交回。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再加上没有法律依据,公司只好作罢。因为这件事造成的公司内耗相当大,公司领导因为这批技术人员“不服从”上级而非常气恼,对他们有了一些成见,而这些技术人员也知道领导对他们的看法,估计将来还会受到上级的刁难,因此也都不再一心一意准备在公司长期干下去。于是,陆续有人开始寻找机会,“跳槽”。一次,公司领导得知一家同行业的公司来“挖人”,公司内部也有不少技术人员前去应聘,为了准确地知道公司内部有哪些人去应聘,公司领导特意安排两个心腹装作应聘人员前去打探,并得到了应聘人员的名单。谁知这个秘密不胫而走,应聘人员都知道自已已经上了“黑名单”,估计如果继续留在公司,也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在后来都相继辞职而去。
由于人员频繁离职,公司不得不从外面招聘以补足空缺。为了能吸引招聘人员,公司向求职人员许诺住房、高薪等一系列优惠条件,但被招人员进入公司后,却发现当初的许诺难以条条兑现,非常不满,不少人干了不久就“另谋高就”了。为了留住人才,公司购买了两栋商品房分给部分骨干员工,同时规定,生产用房不出售,员工离开公司时,需将住房退给公司。这一规定的本意是想借住房留住人才,但却使大家觉得没有安全感,有可能即使在公司干了很多年,将来有一天被公司解雇时,还是“一无所有”,因此,这一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依然不断有人提出辞职。另外,公司强调住房只分给骨干人员,剩下将近一半的房子宁肯空着也不给那些急需住房的员工住,这极大的打击了其他员工人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在公司没有希望,既然没有更好的出路,因此工作起来情绪低落,甚至有消极怠

工的现象。在工资奖金制度方面,公司也一再进行调整,工资和奖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大多数员工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多大变化,公司本想通过调整,使员工的工作绩效与收入挂起钩来,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频繁的工资调整使大家越来越注重工资奖金收入,而每次的调整又没有明显的改善,于是大家产生了失望情绪。此外,大家发现在几次调整过程中,真正受益的只有领导和个别职能部门的人员,如人事部门。这样一来,原本希望公平的措施却产生了更不公平的效果,员工们怨气颇多,认为公司调整工资奖金,不过是为了使一些人得到好处,完全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公司的技术、业务人员虽然素质较高,但关键职能部门,如人事部门的人员却普遍素质较低,其主管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却靠逢迎上级稳居这一职位。他制订的考勤制度只是针对一般员工,却给了与他同级或在他上级的人员以很大的自由度,如:规定一般员工每天上下班必须打卡,迟到1分钟就要扣除全月奖金的30%借机谋取私利,这样,就在公司内部造成一种极不公平的状况,普通员工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们也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对付这种严格的考勤制度,如不请假,找人代替打卡或有意制造加班机会等方法弥补损失。公司人员岗位的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位人事主管虽然自己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却盲目推崇高学历,本可以由本、专科毕业生做的工作由硕士、博士来干,而有些本、专科生只能做有高中学历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这样,大家普遍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工作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员工们非常关心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情况,特别是近来整个行业不景气,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连年亏损,大家更是关心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和对策,但公司领导在这方面很少与员工沟通,更没有做鼓动人心的动员工作,使得大家看不到公司的希望。结果导致士气低下,人心涣散。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阳贡公司员工不满意是因为公司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从本案例中,员工最大的不满足在于:
A.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B.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C.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D.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2、阳贡公司内部非正式群体形式的原因是:
A. 上级领导的高压政策形成的逆反心理 B. 有人发起组织,一哄而起
C. 共同的利益与感情 D. 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3、阳贡公司最缺乏的激励方法是:
A.目标激励和强化激励 B.强化

激励和支持性激励
C.支持性激励和领导行为激励 D.领导行为激励和强化激励
4、根据管理方格图理论,阳贡公司领导属于:
A.简单式 B.任务式
C.中间式 D.俱乐部式
5、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阳贡公司领导对待职工应采取:
A.高工作,低关系 B.高工作,高关系
C.高关系,低工作 D.低工作,低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案例4 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三严”“三化”兴厂之道
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焦)前身是山西洪洞焦化厂,1970年开工建设,1982年全面竣工验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已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49亿元,职工7100人,生产治金焦、尿素、焦化苯、焦油、洗精煤等50余种产品的大型化工企业,其中省优产品占总产值的93.54%,公司连续10年实现利润、上交利税每年递增10%以上,一直保持山西省利税大户和创收大户的地位,成为“全国现场管理先进企业”“全国化工优秀企业”和“山西省管理示范企业”。
治厂靠“三严”坚持不懈
10年前山焦曾经是山西省有名的亏损大户,职工人心浮动,多次被报上点名批评,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以薛佩珍、李学桂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自1985年上任以后,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们首先从基础工作抓起,在学习当时化工企业的标兵-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厂实际,首先从严制定各种管理标准,根据本厂生产工艺特点,先后制定出179项管理制度,327个岗位责任条例,85种技术操作规程,234种管理标准和479种工业标准(以后经过归纳、整理、提炼共形成1730个管理标准)要求全公司上至领导,下到一般职工,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范的第一年有一次公司有位副经理上班迟到一分钟,立即在全厂进行通报批评,并处以罚款。这件事对全体职工震动很大,他们看到领导动了“真格”,对“严字当头”加深了认识,“按标准办事”在全厂上下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为了严格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和安全纪律。1990年7月,“山焦”专门成立了岗位检查处,进一步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劳动纪律方面,把迟到、早退、脱岗、串岗、睡岗、干私活、看与工作无关的书、报、杂志等七种现象规定为违纪行为。其中违纪一次,当月扣除奖金,年累计违反两次下调半级浮动工资。全年累计6次,予以除名。作为化工企业,防火十分重要。“山焦”规定在生产区吸烟一次罚款五十元,中层以上干部吸烟一次罚款一百元。岗检处建处6年来,共查处违反“三纪”人员6503人次(其中

违反劳动纪律3216人次,工艺纪律2415人次,安全纪律1962人次)1990年以来,山焦共开除违纪人员十二名,留察违纪人员十二名。
在惩罚从严的同时,山焦也特别注意重奖和表彰企业中遵章守纪、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质监处青年助理工程师谢合理自行设计并制成尿素自动取样器,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的空白,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一次性奖金相当于当年公司职工的人均收入总和。合成车间青年女焊工郭晴霞,炼焦车间热修工段长贺兰根也都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
总之,“山焦”就是靠着标准严、检查严、奖惩严、迈出了兴厂之路。
管理靠:“三化”精雕细刻
“山焦”通过十几年的摸索,不断地把企业纳入规范化管理,他们的做法是:
第一,抓小事,职工行为规范化。为了建设文明、高效、安全、优良的企业形象,他们按照生产车间、后辅助车间,先现场、后办公室的顺序,对公司的各个岗位、各个库房、各类物品、各个区域全部实行定置管理,以各岗位更衣柜、工具柜按统一标准绘制并张帖物品定置图,职工存取物品依图办事,整个生产工作现象清洁、美观,人人感到心情舒畅。
根据化工生产工艺连续性强的特点,在全公司生产岗位实行工艺巡检顶牌制,1992年起在全公司设制大小标牌700个,牌上标注巡检时间、检查内容、操作工。生产技术处、公司调度室以及岗检处每天都坚持在24小时内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并作出检查记录。通过实行工艺巡检顶牌制,使许多潜在于工艺和设备上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许多故障和隐患得以及时消除。备煤车间操作工陈福顺在巡回检查中,发现翻车机支架根部出现裂纹,立即上报,经公司组织人员抢修后避免了一起大型恶性事故。合成氨分厂合成车间操作工马洪喜在巡回检查时,发现者油防空管堵塞,果断采取措施,使化肥系统生产运行正常。为公司挽回了一大笔经济损失。
第二,抓内涵、管理内容专业化。专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山焦”充分发挥专业管理处室的职能作用,使专项管理各具特色。在质量管理上,通过严格执行“质量三法”即投入产出法、质量否决法、优质优奖法,严把原料选购关、产品生产关、质量控制关。把产品质量和每个工作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主导产品冶金被评为“世界级民优产品”和“中华国产精品”。在节能管理上,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认真落实23种计200余条人员考核制度。进入90年代以后,各类产品消耗、指标逐年下调,顿焦综合能耗比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实际

分别低了33.74公斤标煤和43.74公斤标煤,成为山西省节能先进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坚持科技兴化的方针,自1989年以来先后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2公斤,其中尿素自动取样器和生化回水净化循环系统以及512循环机减震装置均为国内首创。在财务管理方面,推行目标(费用)管理,设立内部银行,严格财务制度,保证上缴国家税费任务的完成,成为AAA信誉度企业。此外,山焦在安全管理、环保管理、营销管理、干部管理、后勤管理方面都各具特色,为“山焦”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三,抓落实,专业考核一体化,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山焦”认识到为了使党政工团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使各项管理达到整体运行,全面发展的目的,他们推行了“全方位管理一体化”考核办法。具体的做法是:在统一时间内,按规定的检查标准,用统一的考核方法,对公司各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检查和考核,每月初用一周时间,有公司领导带队,会同管理部门正职,按约定的顺序听汇报、实地检查、综合讲评并打分。考核得分,在月度综合奖金中兑现,并对前3名予以不同嘉奖。发现重大问题,责令限期解决。一体化考核,不仅使“山焦”在管理上精益求精,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各生产部门为应付各种检查疲于奔命的状态,使企业纳入了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程序井然,生产稳定。
严中有爱、严中有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山焦”在严字上铁面无私,但同时也注意到正确处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想办法让职工安心、舒心。特别是对倒班的一线职工,提供免费夜餐,长期倒班的职工将工资上浮一级,目前全厂已有380名职工享受这种待遇。“山焦”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职工教育。497名职工们通过自学,进修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3名优秀科技人员由企业出资去国外深造。目前全公司仍有近400余名职工在国内大专院校进修和参加自学考试。在干部选拔上,公司领导鼓励职工毛遂自荐,对于符合后备干部条件的121人,进行跟踪考察,每年接受一次群众评议,目前已有48人被提拔进入领导岗位。
山焦地处洪洞郊区,职工子女上学,是每位家长关心的大事。公司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主动与50公里以外的省重点中学- -临汾-中建立联系,凡考入该校的职工子弟,都由企业给予资助。每逢周末还派专车接送。子女顶替,往往也是每位退休职工的心愿。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凡体检和文化考试合格者,都予以录用。对于文化程度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由企业负责出资培训,合格后再予以录用。

年来,公司还组织大批职工前往北戴河、山西析州和太原晋祠疗养院和旅游,使他
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得缓解和休息。
“山焦”严爱结合,不断地造就着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山焦人。老知识分子吴永忠虽然年过七旬,仍然坚持跋山涉水到省外调查研究,他提出的炼焦方案实施后,每年为公司节约300余万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化工劳模大会。青年工程师吕旭芒设计的改造尿素生产中解吸气相带液方案,实施每年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150余万元,诸如这样的例子,在山焦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普通人,使公司的活力和生机不断增加,使生产经营活动得到不断地发展。
“山焦”人在生产管理上的成功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他们没有以此为满足,公司的领导们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深化改革,山焦生产的产品面对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使生产和经营活动更上一层楼,“山焦”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选择题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 从激励方法看,山西焦化厂主要采用的激励手段是:
A交替运用正、负强化的激励方法 B.以负强化为主,辅助于正强化的方法
C.以正强化为主,辅助于负强化的方法 D.不把各种激励方法作为兴厂之道
2. 山西焦化厂“三严”“三化”从管理理论看,更倾向于: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C.规则、程序 D.系统理论
3. 从计划的形式来看,山西焦化厂制定1730个管理标准,其内容包括;
A.政策、规则、程序 B.规则
C.规则、程序 D.规则、程序、规划
4.从人性假设的理论分析,山焦的管理措施更倾向于:
A.经济人的假设 B.社会人的假设
C.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D.复杂人的假设
5.从山焦的作法分析,你认为他们最成功的经验是:
A惩罚从严,严格劳动纪律 B.抓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
C.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D.关心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案例5 联想公司的用人之道
联想集团是一家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民营企业,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以市场份额表达自己国际市场地位的高科技企业。联想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益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它的人才政策和用人之道。
联想集团所确定的人才标准是相对于角色的要求而成立的。一个人如果要在企业中负有较高责任的话,那么他必须具备六个标准。(1)与组织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念标准;(2)对企业的忠诚与牺牲精神;(3)具有审时度势,独挡一面的工

作能力;(4)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组建新的管理班子和队伍;(5)具有团结多数、协调一致的合作能力,(6)孜孜不倦、吐故纳新的学习能力。
联想集团的总裁柳传志认为人才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自己独立做好一摊事;第二种是能够带领一群人做事;第三种是能够制定战略。公司比较小的时候,更多的需要是第一种人才。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较多的是第二种人才。公司发展到比较大以后,第三种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联想集团在从小到大的发展中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联想集团从1990年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把一个个年轻人推到总经理的位置上,如今联想集团已经有三十多位的总经理,占总经理人数的80%以上。用人是联想集团公司最谨慎和最大胆的决策。联想集团普遍以衡量业绩表现的方法来评价人干得好与不好。联想集团公司逐渐向投资控股公司转变。做成这样的事情需要几个条件,首当其冲的条件是必须有能够带队伍和能够制定战略的人才。否则联想集团的这个战略设计无法实现。几十个能够独挡一面的总经理,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级别的干部不可能靠外来引进,必须自己去培养。这是联想集团的一个跨世纪工程。
在1998年到1990年期间,联想集团在这几年间,通过向社会招聘和直接从大学中招收研究生、本科生,企业人数规模由一百多人增加至四百多人。联想集团今天的年轻的部经理中,90%以上是那个时候进入联想的。从1990年开始一直到1993年,联想集团每年都会在人事安排上有一次变动。这种变动的核心内容是把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推上经理、总经理的岗位,有降职,有的平级调动,有的提升。按普通的联想所说,年年都要大折腾一次。联想集团就是用这种方法考察一调整干部,直到把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调入合适的位置为止。1994年、1995年联想集团连续两年经营业绩大幅上升,一些分公司和事业部高速发展壮大,与这种在用人上的复动 作有最直接的关系。
1995年开始,联想集团没有像从前那样在人事安排上大折腾,只做了三件事。一是纽织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事业部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力;二是要求各经理要拿出三年的发展规划;三件事总裁亲自督战,一年搞三次高级干部培训班,所有培训内容的总裁都要亲自参与。
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按照柳传志的比喻,叫作“缝鞋垫”与“做西服”。即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

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装。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在联想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副总裁郭为先生33岁,MBA硕士。1998年;郭为成为联想集团第一位有工商管理硕士不位的员工。他先是给柳传志做秘书,按他自己后来讲,他的工作经历是从给老板开车门、拎皮箱学起。后来他离开秘书岗位,到只有五个人公关部做经理。一年后他又去做集团办公室的主任经理。
在以后的五年里,他做过业务部门的总经理、企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过财务部门的工作。1994年,柳传志又把他派到广东惠州联想集团新建的生产基地,让他去学习盖厂房。然后又让他去香港联想负责投资事务。郭为在联想集团工作了八年,经历的岗位变动近十次,每一次都是不同类型的业务内容,在这期间他也有过失误,也曾经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做检查。
联想集团另外一位年轻的副总裁杨元庆先生也是1988年到联想集团工作,来之前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杨元庆在联想从推销员做起,大约两年后做一个当时还不很重要的业务部经理,然后调到联想最重要的徽机事业部的总经理。做业务部经理的时候,杨元庆利用与美国惠普公司的业务系潜心学习惠普公司的管理,不仅使自己任职部门的营业额有很好的增长,而且带出一支十分优秀的队伍。在微机事业部,杨元庆带领一群人拼搏,使联想电脑市场份额的两年间获得大的飞跃,1996年更是在中国电脑市场一马当先,脱颖而出,令许多同行业厂家刮目相看。与北京其它一些1979年以后诞生的新型企业相比,联想集团在培养人才上的耐心是少见的。一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联想集团对人才不断独锤炼的做法与社会相比甚至有些不协调。联想集团对待人才的这种做法有些人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意气风发。但是应该说联想集团这种缝鞋垫的做法是很成功的。今天能够有三十位年轻的总经理领军作战,这种令人振奋的局面从根本上得益于由八十年代末就开始的人才锤炼。
联想集团在熟练人才磨炼人才的时候有一个十分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创业的老联想人对企业有着至深的感情和很强的责任心,尽管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退居二线,但他们对那些正在一线的年轻人格外的关注,对他们一言一行都自有评价。这种气氛使得那些希望在联想大有作为的年轻人必须克勤克俭,做事小心,天长日久便自然动工一些好习惯。考一代联想人不免会有一些观念跟不上或者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新一代联想人不免会有一引起激进或者放不开手脚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彼此接受对方。公司经常有目的地与老一代联想人

开会沟通,与新一代联想人开会沟通。有一点大家是共同的,都期望把联想办大,办成百年老字号。在奉行“缝鞋垫”的联想集团,今天已经接近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联想不适合那些急于出人头地的人。不做好从缝鞋垫开始的准备,即使来到联想恐怕也很难获得机会。
联想集团培养人才的第二个方法是从赛马中识别好马。在联想看来,最好的认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做事。联想从1990年开始大量提拔使用年轻人。几科每年都会有数十名年青人受到提拔,一直沿用至今。刚开始的时候,多数年轻人一般都在副职的岗位上,由一个资深的联想人担任正职,充当师傅这样的角色。1990年,联想集团一共有十个大的部门,其中三个部门的主任经理由年轻人担任。在这三个部门里,分别有一至两位资格老一些的联想人担任着副主任经理。在另外七个部门,主任经理的职务皆由资格联想人担任,但在他们的身边会有一、二名年轻人担任。联想在1990年的组织结构是总裁室、大部门、大部门下的专业部这样三级。50名干部中有20名左右年轻人。在赛马中识到好马的策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从联想当时的情况看,人员的年龄结构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出现年龄层。创业一代联想人从人数上说当时约占总人数的40%,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年龄最小的也有40岁以上。另外60%是清一色从学校和社会抛出而来,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年龄最大的不超过30岁。实际上从30岁到45岁这个年龄层出现了空白。这种情况它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一是五年之后,也就是当老一代联想人需要退居二线的时候,联想可能会后继乏人,因为年轻的还末成长起来。二是五年之后,50多岁的老一代联想人虽没有退居二线,但计算机界的竞争日新月异,从观念上、从市场竞争上,联想可能会掉队。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从90年开始,公司就不断地把年轻人推到前面,一结人派去香港把老的联想人顶替回来。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总经理全部换上年轻人。公司经常不断地与老资格的联想人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征求他们对大量使用年轻人的意见。当时这么做在公司内部的阻力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老资格的联想人当时的年龄还允许他们继续担任要职。另一方面确实也有极个别年轻人在担任要职以后出现了贪污和其它方面的问题。在1990、1991年这两年里,关于年轻干部的使用问题,公司遇到的困难是空前的。尽管总裁们在大会、小会上不断地说“小马拉大车”这样的道理,尽管总裁们不断地解释为了即将到来的竞争必须大量提拔年轻人,但是这种声音并不能获

得广泛的响应。年轻人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业绩,年轻人行为自律能力还不能取得大家的认可。但公司在用人、选拔人才时始终贯彻这一策略。
联想集团培养人才的第三个方法是训练他们搭班子、协调作战的能力。联想集团一直强调,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是联想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把公司的总经理看作是企业组织的领导人物,那么班子就象是企业的核心堡垒。建好这个堡垒,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总裁柳传志更像一个言传身教的师傅。他会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体会告诉他的部下,也会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大家讨论。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既要能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妥协。坚持原则才能有正气,善于妥协才能保证团结人。没有这两项,事业做不大,联想把一些具有良好可塑性的人才集中到总裁办,这些人中有一线业务部门的总经理,有只能管理部门的总经理。然后凡是总裁室需要决策的项目都会集中拿到办讨论,柳传志从制度,有时候一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柳传志不厌其烦地和大家一起争论,他把这种讨论叫做“把嘴皮磨热”。一年里总裁办成员的多数时间都在这种热嘴皮子之中,柳传志把这样议事方式的目的阐述得十分清楚。他认为总裁办这些成员将来极有可能要管理整个公司,现在提前的把大家捏合在一起碰事议事,彼此脾气禀性和价值观逐步融合,逐渐形式一个团结坚强的班子才有可能。
联想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包括很多的问题需解决,但没有什么事情比培训人更为重要的。身于联想的年轻人很幸运,因为自觉自愿去做百年树人这样事情的企业是非常难得的。每一个联想人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持久繁荣兴旺,这与他们个个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企业的持久繁荣需要人才,需要“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联想工作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妥协,这是一种要求。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应该做到善于妥协。妥协准确的说是容纳别人委屈自已。一个要做一番事业的人必须有这样一种境界。在联想,确有一些年轻干部才华横溢,但不会妥协,与人合作的界面关系不好。公司会对这样的干部不失时机加一些委屈训练。
选择题: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联想集团在管理人员选聘上,主要采取:
A 内升制 B 外求制 C 内升制与外求制相结合 D 组织推荐加考核
2. 联想集团认为人才有三种类型:(1)能独立作好一摊事(2)带领一群人做事(3)能够制定战略,这三种类型人才分别反映他们有较强的:
A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B 人

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D 人才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对其能力要求是一致的
3. 联想集团提出了人才所具备的六条标准,这反映出:
A人才的标准在客观上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B 人才标准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确定标准是必要的,但不是固定模式,要注意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D 组织的内部环境不同,没有必要提出统一的标准
4.联想集团的人才培养“缝鞋垫”到“做西服”的方法说明:
A 人才培养只能慢慢来,不急于求成 B 人才培养必须从基层做起,各种工作都要干一干
C 不会做小事,就做不成大事
D 人才培养,不但要有理论,更要注意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5. 联想的做法启示合理的领导班子,要十分注意:
A 强强联合,集中企业中能力最强的人组合 B 突出强调老、中、青三结合
C 突出强调集中各类专业人员 D 突出强调团结协作,个性互补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D
案例6:石化厂的“禁烟战役”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全国所有石没化工生产企业对吸烟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四年前各生产厂普遍的作法是,规定在厂内设若干个吸烟室,第一线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可以在指定地点吸烟,每次不得超过15分钟;但不得有两个以上的工人同时在吸烟室内停留吸烟,以免造成现场人员过少而影响安全生产,万一有了意外情况应付不了。
此项制度虽已制订了多年,绝大多数单位一直未严格认真遵守,执行情况总是时好时差,并不十分得力,所有单位都没能做到完全杜绝违反吸烟制度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有些工人在夜班时经常趁领导不在现场,几个人聚在一起吸烟聊天,常远远超过了15分钟;有时还不止二三个人,而是多到四五个人,甚至七八个人,生产现场则只剩下一两个人,空岗现象严重,以致造成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处理而闯出大祸的严重后果。如1980年某化工因值班工人集体到吸烟室吸烟时间过长,造成油罐冒烟而未被及时发现,以致大量物料越过罐存警戒线并冲破视镜而酿成大火,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几十万元的损失。1986年,某炼油厂又因为同一岗位的四名工人脱岗到吸烟室吸烟聊天,没有及时发现液化气罐泄漏而造成大量可燃气体外溢,其中一位在点燃第二支烟时引起空间爆炸,使其间两位工人重伤,另两位轻伤,一套生产装置因爆炸而遭到严重损坏,半年内不能生产,经济损失巨大。
为了杜绝此类事故重复发生。总公司下令,全国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厂内一律禁止吸烟。此令如能顺利推行当然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好事,然而

人们多年的习惯要一下子克服,其难度之大出乎领导的预料。厂长们纷纷诉说:“这规定太难办了,戒烟、禁烟比娘给孩子断奶还难!”但是上级的指令就像军队命令一样,军令如山倒,没有考虑的余地。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公司的指令,前进石化公司石化五厂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检查,奖罚措施,还在厂门设立了纸烟、火柴存放处,进门之前有专人进行检查;厂长还给每个吸烟者发了一盒“戒烟灵”。
开始几天,执行情况还比较好。但厂长发现,中午在食堂就餐的人数突然减少了许多,原来白班职工中的:“瘾君子”们为了能吸支烟,宁可挤几站公共汽车,或骑半小时自行车,也要赶回家去吃午饭;饭可以囫囵吞枣,可是烟一定要吸个够。
后来许多职工对劳资部门规定入厂要进行搜查提了意见,说:“进门搜身检查跟资本家没有两样”,“厂里不相信工人的觉悟”。厂领导也认为这种作法不尽合适,职工意见也有道理,于是改为在门口进行宣传而不再进行检查。
没过几天,厂里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生产岗位操作工人开始以各种借口到厂门外去,为的是借此机会到门外吸几口烟过瘾。还有的工人爬到厂的围墙上,屁股朝里,嘴朝外吸烟;令路人看了莫名其妙。厂长童维岳为此下令在一线倒班工人中实行临时出入证制,上班把出入证交给班长保管,下班发给本人出厂门,上班时间无故一律不准请假外出;班长必须严格要求,随便准假要追究责任,想以此杜绝工人脱岗到厂门口吸烟的现象。
过了两个月,童厂长和党委书记老江带有关科室干部下到车间岗位检查设备升级和劳动纪律情况时,无意之中在电工值班室办公桌抽屉中的一个糖盒内发现了72个烟头,在车队值班室的一个茶缸内也找到110个烟头。童厂长大为恼火,下令此事坚决要按厂里已颁布的奖惩制度执行,每个烟头罚款20元。结果电工车间被罚1440元,全车间职工当月都没拿到奖金;车队罚款2200元,等于全队职工1.5个月的奖金,并通报全厂,予以批评。
开始,此事在全厂震动很大,厂里平静了一段时间,连续几天都没有查到吸烟的人。然而事隔不久,安全部门和企管、劳资部门进行岗检时又发现了厂内下水道中、电缆沟内,厂房顶上有不少烟头,有不少厕所内烟味很大。童厂长为此尽管火冒三丈,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又和书记一起召开了一线倒班工人座谈会。
在会上,工人小张说:“后半夜四五点钟是倒班工人最难熬的时候,眼皮打架腿发软,能吸口烟就可以赶走瞌睡虫,驱走疲劳;不让吸烟就只得扒桌上睡一会儿,这可是更危

险。我们也知道不应该,但难受劲儿是白班职工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工人小李说:“这个决定也太机械了,食堂也在厂内,每天三顿饭加上夜班饭,炊事员做四次饭,要点几次火?难道就怕爆炸吗?天天说我们是主人,其实我们都成了被管制对象!”几个工人同时恳求说:“恢复吸烟室吧!不自觉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好的!”童厂长对此也犯难了:石化厂有数百项规章制度,还没任何一项制度像禁烟这样难贯彻的。
怎么办?厂长和书记亲自带队到兄弟厂取经。拜访了邻近的六个兄弟厂后,发现各厂领导都在为此事犯愁。各厂都采取了不少制裁措施,有的对违纪者给予行政处分;有的厂长下令在厂内吸烟者被发现,就罚他再抓10个吸烟者,在此期间按事假处理,工资奖金及一切劳保福利待遇取消,直到抓满10个违纪吸烟者才能回原工作岗位,恢复原有待遇。即使如此“严酷”的制裁也没有完全杜绝厂内吸烟现象。对此几位厂长向上级公司联名写报告,要求恢复吸烟室,以为教育工人到指定地点吸烟,总比他们到处吸烟扔烟头好控制,而且厂里的安全生产会更有保证些,也可缓解在此问题上工人对领导的严重对立情绪。但是上级退回了报告,并批评了童厂长的“好人主义”,治厂不严,背弃了大庆“三老四严”的作风等等;同时下发了前几年因工人脱岗吸烟造成事故的通报复印件。
时至今日,上级总公司关于石化厂内一律严禁吸烟的指令已经下发4年了,各厂都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禁烟措施,但禁烟工作仍然时好时差,所有单位都没找到一条完全杜绝厂内吸烟的好办法。为此厂长们十分苦恼。
至今,上级的指令虽然并没有改变,厂长们的苦恼也没有解除。难道这事就真的“没治”了吗?这场战役会落得150年前林则徐的那场同名战役的结局么?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石化厂为打胜“禁烟战役”,实行了:
A.预先控制 B.现场控制 C.事后控制 D.A+B+C
2.童厂长为杜绝在岗人员吸烟这一不良现象,采取的禁烟措施确切地说,属于:
A.负强化 B.惩罚 C.A+B D.自然消退
3.石化厂在“禁烟战役”忽略了管理的:
A.科学性 B.艺术性 C.严肃性 D.A+B
4.案例中员工小张和小李的一席话说明了管理工作要:
A.以厂为本 B.以钱为本 C.以人为本 D.B+C
5.如果你是童厂长,你以为以下哪个方案对石化厂禁烟最为有利?
A.无论何人、何时在岗吸烟,一经发现扣当月奖金B.征求员工意见,酌情恢复吸烟室,采取正强化和惩罚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C.既然管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

,那就对吸烟者听之任之,使其自然消退D.在厂门口安装监测仪,对每位员工进行机械“搜身”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B
案例7:王业震现象
1982年11月,46岁的高级工程师王业震出任新港船厂厂长。厂的新领导班子由正副书记、正副厂长7人组成,平均年龄43岁,文化程度在中等专科以上(其中5人为大学本科)。
新港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属一家较为大型的企业,当时有职工6500人,固定资产1.2亿元。该厂有造船平台、修船坞各2座,可建造3万吨以下各种货船、客船、油轮,兼营修船业务。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借鉴日本三井造船、大阪造船等企业的经验,锐意改革。
该厂实行党政职能分开,由厂长全面主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设两大系统:直线指挥系统和职能系统。在直线指挥系统内,职权按厂部、车间、工段、班组层次分授,逐级下达指令,实行分级管理。在职能系统内,职能管理人员充当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各职能部门或单位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然而无权直接指挥。相应的权责关系则以制度形式予以确认。该厂汇编成册的《部门及岗位责任制》计有两千多条、近百万字,管理工作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工作中,下级通常只接受其直接上级的指令。上级不可越级指挥,但可越级调查;下级也不越级请示,但可越级投诉。明确每个人只有一个直接上级,而每个上级直接管辖的下属为3——9人。归厂长王业震本人直接领导的只有9人,包括4位副厂长、2位顾问以及计划经营科科长、质量管理科科长、厂办公室主任各1人。此外,专设3个“厂长信箱”,随时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一次,某车间工人来信反映某代理工段长不称职,王业震于第二天收阅后批转有关部门查处,经调查属实随即作人事调整,前后仅5天时间。
经王业震提议,新港船厂规定:科长、车间主任以上干部每天要深入现场,但在现场时间不超过2小时。王本人每天大约以1.5小时的时间到现场察看,除了紧急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外,不发表任何意见。他不赞成管理人员“顶班上岗”,认为“工人身上有多少油,自己身上也有多少油”的未必是称职的管理者。有两位车间主任,每天提前进厂生炉子,然后成天在现场干活。下班后工人们都走了,他们还逐一熄灯、关门。活没少干,任职的管理工作却未搞好。王业震提议将这两人免职。有人说:“这样的好同志,为什么还要免职?”王答道:“这样的同志可以当组长、工长,甚至可以评劳动模范,却不是称职的车间主任。”
“一个厂长不时时想到为工人服务,就没有

资格当厂长。”王业震的话掷地有声。一次,香港和美国的两艘货轮在渤海湾相撞,由该厂承担抢修任务。在夜以继日的抢修中,王厂长让后勤部门把馒头、香肠、鸡蛋送到现场。任务提前完全后,盈利80万元。王业震和厂领导班子决定破例发给参加抢修的职工加班费和误餐补助费8600元。他在给总公司的报告中写道:“……宁可挨批评或丢乌纱帽,但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就得坚持下去。”
忙于应付开会,是企业管理人员深感头疼的事。新领导班子就此也做了改革。全厂必须召开的15个例会,时间、地点、出席人员都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全厂性工作会议统一由厂办公室安排。一般会议不超过2小时,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王本人每周仅召集2次会:一次厂长办公室,一次总调度会;还有就是参加两周一次的党委常委例会。
王业震尽管领导6千多职工的企业,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基本上是按时上下班,很少加班加点。每缝出差外出,他就委托一位副厂长代行职权,他本人不作“遥控”。他认为,企业不能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不应当只是靠个人威信、关系和经验来管理,而是要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要更新管理观念和方法,促成管理现代化。用他的话来说:“事必躬亲是小生产的领导方式,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要力求避免。”“我百分之三十的精力用来处理眼前的事,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用来处理长远的事。”厂里曾经派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去日本监造主机,行前又明确授权让他一并购买主机控制台用的配件。那人到日本后,却接连就价格、手续、归期等事项挂国际长途电话向厂里请示。王业震的答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是厂里的全权代表,可以作主,不要遇事请示,那里的事你相机定夺嘛。今后再挂电话来,电话费由你自己付!”
仅仅一年光景,新班子和王业震初试锋芒即见成效。1983年,新港船厂造船4艘、修船137艘,工业总产值、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增长25.6%、116%和20%。同年,成为全国船舶行业首家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单位并被评为该年度全国10家企业管理先进单位之一。
在成绩和荣益面前,王业震想到的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前任书记、厂长们打下的工作基础,新班子的团结奋斗,尤其是全厂职工的信任、支持和辛勤努力。他在思索,管理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全厂中层干部116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8%,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9%;一般干部中,大专程度42%,中专程度21%;这些人大都能干、能说、能写。要不是这样,统计、分析那么多的数据资料,制

订那么多的计划、规章,光靠几个厂级领导,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难以完成的。要是全厂干部都能达到中专以上文化水平,企业的科学管理将会达到更高的水平。我这个厂长就可以更轻松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 王业震出任新港船厂厂长后,该厂的组织结构为:
A.事业剖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2.该厂的两位车间主任每天提前进厂生炉子,然后整天在现场干活,下班后工人全走了,他们还逐一熄灯、关门。结果被王厂长免职,主要原因是:
A.两车间主任并非经常“顶班上岗” B.以前和王厂长顶撞过C.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工作D.没有与一线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
3. 通过分析本案例,你认为该厂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分别为:
A.5层,3——9人 B.4层,6——8人 C.3层,5——9人 D.6层,4——8人
4. 王厂长破例发给参与抢修工作员工的加班费和误餐补助费,这一作法说明王厂长一方面在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时坚持了什么原则?另一方面体现了双因素理论的什么因素?
A.慎重用权,保健因素 B.例外处理,激励因素C.公正用权,保健因素 D.A+B+C
5.王厂长工作上不搞“遥控”,反对事必躬亲,意味着王厂长:
A. 工作不负责任,随便授权B. 具有现代管理观念,善于在工作中适时授权,集中主要精力制定战略决策
C. 在其位不谋其政D. 表面上分权实际上是集权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案例8:A、B两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965年,美国的一家大型科技集团在清理电子产品业务时,将其属下的两个制造和装配印刷电路板的工厂分别卖给了两个不同的投资者。在更换所有者后,其中位于欧梅格市内的工厂取名为欧梅格电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而地处市郊的工厂则改名为阿克米电子公司(这里简称B公司)。A公司任命原厂长康泰为公司总经理,并保留了该工厂原有管理队伍;B公司则聘请一电子研究所所长罗奇为总经理,只保留部分该工厂原有管理人员。作为电子产品协作厂,A、B两家公司均得益于70年代初期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A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美元,员工有550人;B公司年销售额为800万美元,有职工480人。但这两公司也都期望着未来的更大发展与繁荣,由于A公司通常能较B公司赚得更多的净利润,这引起了B公司的嫉妒,为此,A和B两公司之间经常出现争取同一生产合同的竞争。
A公司内部有着详细的组织机构图和职务说明书,对每个部门及每个员工都进行了缜密的专业化分工,明确规定了各自的工作性质与职责范围。A公司的

总经理康泰把公司的高效益归功于对员工实行严密的控制,他认为正是由于公司所保留的在隶属于原科技集团时形式的基本组织结构,才使得公司在印刷电路板的大批量制造及装配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他相信,要不是由于市场需求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仅仅依靠A公司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其竞争对手企业早就不复存在了。就目前情况来说,A公司员工一般对工作感到比较满意,但一些管理人员提出了扩大工作自主权的要求。
B公司并没有与A公司相似的管理部门,总经理罗奇不相信组构图之类东西的作用。他认为,公司的规模并不大,很多工作均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工作,而像组织机构图这类东西只会形成人为沟通障碍,从而妨碍专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同工作。他非常关心员工的满足感,希望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是组织的一员,熟悉整个组织的各项活动。他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行动,不过人们的职责作硬性刻板的规定,不提倡人们在相互沟通中使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公司技术部门的一位新成员说:“我刚来这里的一段时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今天同技术人员一起工作,明天帮助装运部门设计包装盒,工作似乎乱哄哄的,但这却使我有机会对整个公司的各方面活动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公司内部管理与样品试产进度
1976年,随着美国电子行业徽型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对晶体管的需求直线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集成电路需求的上升。由于集成电路生产过程的高度保密,A、B两公司以往所生产的印刷电路板主要是晶体管的配套产品。意识到未来的潜在威胁,这两家公司都非常重视寻找新顾客。这年7月,有家大型复印机厂想为他们新试制的复印机产品的存储器找个协作厂。由于该项协作预计每年有500~700万美元的订货额,A、B两公司在地理位置上都很靠近这家复印厂,因此,双方都想以具有竞争力的出价赢得该协作合同。尽管结果A公司的出价稍低于B公司,但A、B两公司都被要求试生产100件样品。复印机厂还告诉这两家公司:速度是关键,因为他们的总经理已答应其用户将在年底前制造出一台新的复印机。也正因为这一点,复印机厂的设计师们十分紧张,他们向所有的协作厂施加压力,要求这些厂家在复印机最终设计完成之前就开始协作件样品的试生产。这意识着,A、B两公司最终只 有两周的时间进行样品的试生产,否则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复印机新产品的生产进程。
这年的7月11日(星期一),A公司拿到了复印机厂的存储器设计图。总经理康泰立即给采购部门送了份备忘录,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