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设计、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设计、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设计、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设计、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工农中心校邵文桂

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

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是在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教材在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的使用上,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这样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学情分析: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能够正确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和特征。

3.通过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知道与直角的关系。

2.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知。

1. 出示角,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各部分名称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三、引入新课

(出示游乐园情境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游乐园看一看,听说那里的游乐器材可有讲究了,还藏着许多角呢。想去看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四、探究新知。

1、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2、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分一分。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七个角进行分类吗?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七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2号和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1号、3号、4号、6号、7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2号和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1号、3号、7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教师评价:同学们经过观察,动脑,把这七个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比直角小”;一类──“比直角大”。

4、比一比。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课件演示并强调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给两类角取名,意为理解锐角与钝角,教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5、读一读,加深记忆。

6、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7、画一画。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8、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9、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五、小结深化。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强调: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六、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七、巩固实践

1、找角。

2、三兄弟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3、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

4、小法官。

(1)<是一个钝角。()

(2)锐角比直角小。()

(3)钝角比直角大。()

(4)所有的锐角都比钝角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八、课堂检测(略)

九、板书设计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工农中心校邵文桂

今天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锐角和钝角》一课。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角”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角可以比较自如地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认识了一类特殊的角—直角,它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象,而这正好是区分锐角和钝角的基础所在。所以,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以直角概念为基础,以角的大小判断为手段的认识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1、会正确辩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能用正确语言表达锐角和钝角。3、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举例。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教学。

一、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锐角和钝角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你对角都有哪些认识?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然后电脑显示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主题图——游乐园。请学生仔细观察: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通过对角和直角的观察和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

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完锐角、钝角后,让学生说说教室、生活中哪里有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们思维活跃,说出了很多角。

二、注意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突破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的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感觉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我让学生做了如下操作:1、用准备好的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2、用直尺或三角板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3、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分别摆出这三种角,进一步沟通三种角之间的关系。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讨论、验证解决问题。

如在判断一个和直角很接近的角时,学生之间产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谁说得对?学生回答:验证。于是我指名一位同学台上按判断角的三个步骤进行验证,最后发现比直角大了一点点,说明是一个钝角,判断正确的学生顿时欢呼雀跃。我趁热打铁说,通过这道题,大家明白了什么?学生总结得出,有的角仅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是什么角,这时候就要用直角来进行验证,不能随便下结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认真,才能做好。通过以上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会判断角,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使学习得到了一个升华、提高。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一:《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 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词人柳永作者简介。 3.学习诗歌鉴赏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品味词人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离别的痛苦,古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响词的门扉,聆听其中的离愁别绪;走进《雨霖铃》,去看柳永的生命中演绎了怎样的悲欢与离合。 二、词体知识 词,又称作“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词分两阙:上阙下阙 词风及代表人物: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来源于唐玄宗“夜雨闻铃肠断声”。 三、柳永简介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得思想感情与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学生得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得基本步骤与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与鉴赏词得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得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得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得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得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就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得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得生活总就是充满了别离得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得诗情,她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她们得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得悲楚,夫妻天各一方得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得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得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得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得丽姿与一个个凄婉缠绵得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得千种风情,它就就是柳永得《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得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得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她通晓乐律,就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得作家,就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得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得发展有重要得贡献与影响,对后来得说唱文学与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得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得生活。她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得生活,深切同情她们得不幸遭遇。在她得作品中,很多就是反映与她们在一起得悲欢离合。《雨霖铃》便就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得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得就是她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得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 秋后得蝉叫得就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就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得心绪,正在依依不舍得时候,船上得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得楚地天空竟就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得人最伤心得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得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就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得晨风与黎明得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得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得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_《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并自译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运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大自然用万紫千红的花为我们渲染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们喜爱梅兰竹菊,对荷花也情有独钟,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词很多,请看大屏幕,看到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诗词呢? (二)展示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并自译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运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三)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四)品读欣赏 (1)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字音与停顿 敦颐蕃淤濯涟亵噫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小组解决。 (六)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之形象的句子, 具体地说说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2、文章主要写莲,为何又要写菊和牡丹呢? 教师小结: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写法手法,一种是托物言志,一种是衬托。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陶渊明选择做一个隐士,周敦颐选择做一个君子,在污浊的现实中保持高洁的志趣,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趁着青春年少,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最后送给同学们几个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四、板书设计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 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和抽象能 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 通过在学生熟知 的情境中展开探索,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 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 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 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 (2个直角, 2个锐角, 2 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 5 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 生活中的素材, 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 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 证。 括每一类角的特征,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以三角尺 直角为标准, 验证判定角的类别, 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 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 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 其余的两类角 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 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讲解托物言志的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立意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见着不同的花。世界被花草点缀。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爱 花原因吗? 是的,每个人对花草都是有感情的,有没有哪个同学喜欢莲花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 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 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 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研读 1、同学们找一找,周敦颐是怎么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5.作者怎样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最新《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吴江中学钱斌芬 【教材解读】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 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 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 为之呜咽。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2、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词,大家还能想得起来么?《念奴娇.赤壁怀古》 2、同学齐背。 3、苏轼历来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宋代俞文豹曾评论苏词风格为“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5、作者简介 【投影】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 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的风格与苏轼不同,俞是这样评价柳永词的“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6、后人将柳永的风格称之为“婉约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体现他的词风的代表 作《雨霖铃》。《雨霖铃》是词牌。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先请同学生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学生“朗读”,要读出声音来) 1、让自由读。 2、请一位学生读,正音。(让学生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 准节奏和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来)

锐角和钝角教案20

教学设计: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月亮形、三角形等图片的信封(每桌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出示长方形纸片。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有几个角?----4个角 都是什么角?-----直角(板书:直角) 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1、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其中的一个角。你们猜猜看,还剩几个角? 学生猜。3个、4个、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动手剪一剪。 反馈:提问,你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多少个角呢? 学生反馈演示的时候,教师课件演示。 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课件出示。 2、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现在陈老师这些角从这些角中拿出几个角,放在一起,并给它们标上号,你会给它们分分类吗? 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同桌合作商量分类的方法,并记录分类的结果。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啊?

(在这里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这种分类分法不错,但显得较粗。B、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 学生反馈,师利用课件将它们归类。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发吗?------同意。 师:数学家们也把这些大小不同的角分成了三类;我们先看这一类是什么角?----直角。 师:再看看第一类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比直角小)(板书) 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锐角 对,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叫锐角(板书) 师:那这一类的角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比直角大)(板书) 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呢?-----钝角(板书)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锐角和钝角 5、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了吧。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活动角 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直角。现在呢?---锐角。请你说说老师变从直角变到锐角的时候是怎么操作的?(把直角的张口变小。) 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先变个直角-----再变个钝角。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把直角的张口变大。) 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钝角和陈老师变的不一样大,陈老师变得角是不是不是钝角啊?------是的 那你有什么想说的?(钝角有无数个。)既然钝角有无数个,那么锐角能变几个呢?----也是无数个。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啊?------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师:你可以给这三个角排排队吗?那黑板上写的三个角可以用哪个数学符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锐角直角钝角) 三、实践活动 1、判断 下面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判断3号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动手验证。 师: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正确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 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锐角和钝角》教案

《锐角和钝角》教案 教者:陈玉如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

《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 苏东坡曾深情地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全”感慨,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故有亲人别离时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肝肠寸断;友人离别时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夫妻离别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难舍难分。恋人离别时可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领略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缠绵之情。(板书标题:雨霖铃) 二、自主学习 1、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太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路上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死了。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得铃声无比凄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 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1、边听边归纳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朗读前老师先强调一些要重读的字:看更伤冷落等)。再请学生回答(明确: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长亭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板书: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离别后生活的情景。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应该如何来划分? →以“离情”为线索贯穿全篇,感情基调低沉悲戚,从时间角度来看分为别前,别时和别后。 三、精讲 1.具体分析上片,体会意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景)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了特别的意象来渲染气氛,找一找有那些特别的意象?(学生回答:寒蝉长亭骤雨)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

《爱莲说》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