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⑴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和荆防达表饮

⑵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和葱豉桔梗汤

⑶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⑷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平时玉屏风散)

⑸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和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痿(久病损肺和误伤津液。肺虚津气失于濡养)

⑴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⑵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痰热素盛,蒸灼肺脏,血败肉腐化脓)

⑴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⑵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⑶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⑷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五、哮证(痰伏于肺,痰壅滞气道,肺失宣降)

⑴发作期

①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表寒里饮)

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⑵缓解期①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②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③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肾不纳气—参蛤散

六、喘证(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常,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⑴实喘

①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②表寒肺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④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⑵虚喘

①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③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④兼标实:化痰降逆,温肾纳气——苏子降气汤(阳虚饮停,上凌心肺—真武汤)

七、肺胀(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肺气涨满)

⑴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

⑵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和桑白皮汤

⑶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⑷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和补肺汤

⑸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八、肺痨(治法: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⑴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可另服琼玉膏

⑵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⑶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⑷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九、痰饮(三焦气化失宣)

⑴痰饮

①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②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⑵悬饮

①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②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或控涎丹

③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④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和泻白散

⑶溢饮: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⑷支饮

①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和苓桂术甘汤

十、自汗、盗汗(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⑴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和桂枝加黄芪汤

⑵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半身汗出)

⑶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一:血证(火热熏着破血妄行及气血不摄,血溢脉外)

⑴鼻衄

①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⑵齿衄

①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⑶咳血

①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②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③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⑷吐血

①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⑸便血

①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②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⑹尿血

①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②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④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⑺紫斑

①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可合十灰散

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二、心悸(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⑴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加琥珀,磁石,朱砂

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⑶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

⑷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参附汤

⑸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

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三、胸痹(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脏腑亏虚,心脉失养)

⑴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轻症丹参饮)

⑵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萎薤白半夏汤和涤痰汤

⑶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和当归四逆汤

⑷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⑸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⑹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7.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十四、不寐(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

⑴实证

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和当归龙荟丸

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⑵虚证

①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③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

十五、厥证(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逆,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⑴气厥①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平时服逍遥散)

②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

⑵血厥

①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或羚角钩藤汤

②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或用礞石滚痰丸

(4)食厥:和中消导——盐汤探吐,神术散合保和丸

十六、郁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⑴实证

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②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③气滞痰郁:化痰利气解郁——半厦厚朴汤(痰热温胆汤)

⑵虚证

①忧郁伤神: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③阴虚火旺: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滋水清肝饮

十七、癫狂((气痰火淤为主))

⑴癫①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和逍遥散

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和越蘜丸

⑵狂

①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②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和琥珀养心丹

十八、痫证(惊恐,禀赋不足,外伤导致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气血瘀滞而发癫痫)

⑴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⑶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九、胃痛(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⑴寒邪客胃:散寒止痛——良附丸和香苏散

⑵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⑷肝胃郁热:疏肝泄热和胃——化肝煎

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虚症调营敛肝饮

⑹胃阴亏虚:养阴益胃——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

⑺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

吐酸1热证:泄肝清火左金丸

2寒证:温养脾胃香砂六君子汤

附:嘈杂1胃热:和中清热温胆汤

2胃虚:健脾和胃四君子汤

3血虚:补益心脾归脾汤

二十、噎膈(气痰淤交结阻隔于食道)

⑴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⑵津亏热结:滋养津液——五汁安中饮

⑶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

⑷气虚阳微:温补脾肾——温脾用补气运脾汤,

温肾用右归丸

二十一、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⑴实证

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②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积滞多小承气)

③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⑵虚证①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②胃阴补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3.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

二十二、呃逆(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⑴实证①胃中寒冷:温中祛寒止呃——丁香散

②胃火上逆:清降泄热止呃——竹叶石膏汤

③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⑵虚证①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②胃阴不足:生津养胃止呃——益胃汤和橘皮竹茹汤

二十三、泄泻(脾病湿盛,肠道分清失司)

⑴感受外邪

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食滞化热—枳实导滞)

④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四、痢疾(邪热蕴积脏腑,气血壅滞,腐败化为脓血)

⑴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⑵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和芍药汤

⑶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⑷阴虚痢:养阴清肠——驻车丸

⑸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⑹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五、霍乱

⑴寒霍乱

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②重证:温补脾肾,回阳救逆——附子理中丸

⑵热霍乱:清热化湿,辟秽泄浊——燃照汤合蚕矢汤

⑶干霍乱:辟秽解浊,利气宣壅——玉枢丹

二十六、腹痛(寒火食气淤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失养)

⑴寒邪内阻:温中散寒——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⑵湿热壅滞:泄热通腑——大承气汤

⑶中虚脏寒: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

⑷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以血瘀为主,宜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二十七、便秘(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

⑴热秘:清热润肠——麻子仁丸

⑵气秘:顺气行滞——六磨汤

⑶虚秘:①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②血虚:养血润燥——《尊生》润肠丸

⑷冷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加肉桂或半硫丸

(5)阴虚--增液汤

二十八、虫证

蛔虫病:安蛔,驱蛔,健运脾胃

痛剧时,乌梅丸

腹痛不剧或不痛时,驱除蛔虫——化虫丸

蛔虫病日久,用香砂六君子汤

绦虫病: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槟榔,南瓜子,仙鹤草冬牙,雷丸,石榴根皮)

驱除之后,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运脾胃

钩虫病:

⑴脾虚湿滞:健脾燥湿,和中补血——黄病绛矾丸

⑵气血两虚: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蛲虫:驱虫止痒——追虫丸(百部煎汤灌肠)

姜片虫病:驱虫为主,佐以健脾

驱虫可用槟榔,和黑丑研粉内服

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十九、胁痛(肝失疏泻,胁络痹阻,脉络失养)

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⑵瘀血停着:驱瘀通络——旋复花汤和复元活血汤

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⑷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三十、黄疸(化湿利小便)

⑴阳黄

①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茵陈蒿汤

②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⑵急黄(疫毒炽热):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味

阴黄:1.寒湿阻遏: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黄疸消退后: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和--柴胡疏肝散和归芍六君子

3.气滞血瘀--逍遥散和鳖甲煎丸

三十一、积聚(气血阻滞淤血内积)

⑴聚证

①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和木香顺气丸

②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⑵积证

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②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和六君子

③正虚瘀结:大补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三十二、鼓胀(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

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⑵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⑶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⑷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济生肾气丸

⑹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三、头痛(外感内伤)

⑴外感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⑵内伤①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②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③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④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脑失所养,蒙闭轻窍)

⑴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⑶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⑷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5.淤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三十四、中风

㈠中经络

⑴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⑵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㈡中脏腑

⑴闭证

①阳闭(痰火瘀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至宝丹或安宫牛

黄丸以辛凉透窍,并用羚羊角汤

②阴闭(痰浊瘀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

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温开透窍,并用涤痰汤煎服

③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㈢恢复期

①半身不遂: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语言不利:(1)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2)肾精亏虚: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平肝潜阳,化痰开窍—天麻钩藤饮

③口眼: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十六、痉证(壅塞经络,热灼津伤,阴虚风动而至经脉失养)

⑴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⑵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⑶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补充:⑴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⑵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3)肝经热胜:-----羚角钩藤汤

三十七、瘿病(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⑴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⑵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⑶肝火旺盛:清泄肝火—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

⑷心肝阴虚:滋养阴精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

三十八、疟疾(暑湿诱发为多,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

⑴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和截疟七宝饮

⑵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⑶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⑷瘴疟①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②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⑸劳疟:益气养血,扶正驱邪——何人饮加减

三十九、水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⑴阳水

①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②湿毒侵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合五味消毒饮

③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④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⑵阴水

①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③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利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和五苓散

四十、淋证(湿热蕴结下焦,肾于膀胱气化不利)

⑴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⑵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主方

⑶气淋:实证宜利气疏导——沉香散;

虚证宜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⑷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⑸膏淋:实证宜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宜补虚固摄——膏淋汤

⑹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四十一、癃闭(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⑴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⑵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⑶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⑷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⑸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外治法:①取嚏或探吐法;②外敷法;③针灸推拿;④导尿法

四十二、腰痛(筋脉闭阻,腰腹失养)

⑴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

⑵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⑶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身痛逐瘀汤

⑷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四十三、消渴(肺脾肾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⑴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⑵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⑶下消:①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四、遗精(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⑴君相火旺,心肾不交: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黄连清心饮和三才封髓丹

⑵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⑶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加减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

⑷肾气不固,精关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下列方合金锁固精丸

肾阴不足——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精伤甚—-—左归丸

阳虚及阳,肾中阴阳两虚——右归丸

四十五、耳鸣、耳聋

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⑶风热上扰:疏风清热——银翘散

⑷肾精亏虚:滋肾降火,收摄精气——耳聋左慈丸

⑸清气不升: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四十六、痹证(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肉关节经络闭阻)

⑴风寒湿痹

①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②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③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⑵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热痹化火伤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犀角散

痰瘀痹阻(畸形):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桃红饮

痹症日久,肝肾亏虚:驱邪扶正,攻补兼施—独活寄生汤

痹久入心,心悸脉结代:益气养心,温阳复脉—炙甘草汤四十七、痿证(筋脉失养)

⑴肺热津伤,筋失濡润: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⑵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⑶脾胃虚弱,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⑷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八、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虚以及气血湿阻遏)

⑴气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栀逍遥散

⑵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⑶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⑸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6)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四十九、虚劳(气血阴阳亏虚)

⑴气虚

①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②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③心气虚:---六君子《医方集解》加五味子,玉竹,黄精

④肾气虚:--- 六君子《医方集解》加杜仲,续断,菟丝子

⑵血虚

①心血虚:养血安神——养心汤

②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⑶阴虚

①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②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③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④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⑤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⑷阳虚

①心阳虚:益气温阳——拯阳理劳汤

②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③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

五十:痴呆(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

1.髓海不足:七福饮

2.脾肾两虚:还少丹

3.痰浊蒙窍:涤痰汤

4.淤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五十二关格(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拥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脾汤和吴茱萸汤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杞菊地黄丸和羚角钩藤汤

3.肾气衰弱,邪陷心包--参附汤和苏和香丸(还可用灌肠)

五十三:真心痛(寒凝气滞血瘀痰浊)

1.气虚血瘀:-------保元汤和血府逐瘀汤

2.寒凝心脉:-------当归四逆汤

3.正虚阳脱:-------四逆加人参汤

五十四:痞满(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实痞:1.饮食内停:-------保和丸

2.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泻心汤和连朴饮

4.肝胃不和:----越橘丸和枳术丸

虚痞:1.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2.胃阴不足:------益胃汤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真心痛 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无外感) 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虚 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 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 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 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气、火、痰、瘀。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感冒 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 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 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 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汤第二、咳嗽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 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内伤咳嗽 杏苏散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第四、喘证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五、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 或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第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可另服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 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 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 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凉燥--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 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 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散B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5. 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 三、哮病 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B. 缓解期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邪气壅塞、肺气不利虚证: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A.实喘1、风寒壅肺---祛风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泻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敛肺平喘---补肺汤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5虚哮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 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若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小青龙汤 2 表寒肺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3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感冒: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解表达邪为治则。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景岳全书>>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发作期: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内经>.肺肾+肝脾心。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实喘: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表寒里热-形寒身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水凌心肺-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减。 肺痈:首见<<金匮要略>>。以咳嗽发热胸痛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验痰法,如脓血浊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验口味法,食生黄豆或饮生豆汁,无腥味有助诊断。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则。“清”字。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加减;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为特征。历代命名传尸。首见<<内经>>。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治疗肺痨现存的第一部专著。<<医学正传劳祭>>明确提出杀虫与补虚两大治则。阴虚,病位在肺,累计脾肾。痨虫为患,正虚是发病的关键。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养精血-补天大造丸加减。 肺胀:首见<<内经>>。肺脾肾+心。病理:痰浊水饮与血瘀。标实本虚。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表寒不著用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脾加术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饮:首见<<金匮要略>>。阳虚阴盛。肺脾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饮停于胃-胃有振水声-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舌红苔黄-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饮留于肠-水走肠间-攻逐水饮-己椒苈黄丸;悬饮:邪犯胸胁-寒热往来-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饮停胸胁-胸胁胀满病侧饱满-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气滞络痹-胸部刺痛,入夜尤甚-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或沙参麦冬汤;支饮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考研七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5虚哮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 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3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

2020年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