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

第1章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典型应用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类型

5.了解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交换技术、同步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基础知识

6.掌握数据传输的类型及相应的编码方法

7.了解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和适用场合

8.掌握网络系统的分层的体系结构和OSI七层参考模型

9.了解ARPA的TCP/IP四层模型

10.了解网络的3个著名标准化组织

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类型

2.了解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交换技术、同步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3.掌握数据传输的类型及相应的编码方法

4.掌握网络系统的分层的体系结构和OSI七层参考模型

教学难点:

1.了解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交换技术、同步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2.掌握数据传输的类型及相应的编码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教学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第1章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这两大现代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它代表了当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

第1代计算机网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初步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 初级计算机网络

第2代计算机网络又称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此时的网络首先将一个计算机网络划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

3. 开放式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

第3代,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在解决了计算机连网和网络互连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系统的互连参考模型与协议,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4. 新一代的计算机综合性、智能化、宽带高速网络

第4代,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即因特网)向着全面互连、高速和智能化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交往、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各自具备自主功能的一组计算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由功能完善的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进行管理的计算机复合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涉及以下3个要点:

1. 自主性

2. 通信手段有机连接

3. 网络组建的3个目的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应当具有以下3个基本功能:

①计算机之间和计算机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交往。

②资源共享,包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与信息资源共享。

③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

2. 计算机网络的典型应用

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2)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

(3)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e system,IRS)

(4)电子收款机系统(point of sells,POS)

(5)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

(6)计算机集成与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

(7)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system,EDI)

(8)信息服务系统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分布距离的长短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三类。这就是,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参数见表1-1。

总的规律是距离越长,速率越低。局域网距离最短,传输速率最高。

1.1.5 计算机网络组成

计算机网络分为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两大部分

1、计算机资源子网的组成与功能

①、资源子网的组成和功能

资源子网由拥有资源的主机系统、请求资源的用户终端、终端控制器、通信子网的接口设备、软件资源、硬件共享资源和数据资源等组成。

②、资源子网的基本功能:

资源子网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客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2. 计算机通信子网的组成与功能

通信子网的基本功能:

通信子网提供网络通信功能,完成全网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变换等通信任务。负责全网的数据传输、转发及通信处理等工作。

1.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2.1 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将通信子网中的通信处理机和其他通信设备抽象为与大小和形状无关的“点”,并将连接节点的通信线路抽象为“线”,而将这种点、线连接而成的几何图形称为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拓扑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

网络拓扑的用途

人们在网络的设计中,第一,必须确定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第二,拓扑结构的造型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性能、系统可靠性、通信及投资费用等因素;第三,拓扑结构还是实现各种协议的基础。所以说,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和选型是计算机网络设计的第一步。

1.2.2 通信子网信道类型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1. 通信子网的分类

(1)广播式的通信子网

(2)点-点式的通信子网

1.3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1.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 信息

信息的载体是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

2. 常用的二进制代码

目前最常用的二进制代码标准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SCII)

3. 数据和信号

网络中传输的二进制代码被统称为数据,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

4.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1)信道

“信道”是数据信号传输的必经之路,它一般由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组成。

(2)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3)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4)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5)专用信道和公共交换信道

5.码元和码字

在数据通信中,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被称为码元。

6. 数据包和数据帧

在数据传输时,通常将较大的数据块分割成较小的数据段,这些数据段及其附加信息一起形成被称为“数据包”的逻辑数据单位。在实际传输时,还要将数据包进一步分割成更小的逻辑数据单位,这就是“数据帧”。

1.3.2 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 数据传输速率S(比特率)

比特率是指在有效带宽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数。

2. 波形调制速率B(波特率)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线路上每秒钟传送的波形个数就是波特率,单位波特。若以T(秒)表示每个波形的持续时间。

3. 带宽

对于模拟信道,带宽是指物理信道的频带宽度,其本来的意思是指信道允许传送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 单位为赫兹(Hz)、千赫(kHz)、兆赫(MHz)等。

对于数字信道,“带宽”是指在信道上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数据传输速率S。因此,此时带宽的单位就是比特每秒,通常表示为b/s或bps。

4.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一个极限参数,它一般是指物理信道上能够传输数据的最大能力。

5. 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和信道容量的关联

由于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这两个术语原来都是用来度量信号实际传输能力的指标。而现在,一个物理信道常常是既可以作为模拟信道又可以作为数字信道,香农的“信道容量”计算公式

指出数据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所以人们也常用“带宽”来描述网络中信号传输能力。

6. 误码率Pe

(1)误码率Pe的定义

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中被传错的概率,也称“出错率”。

(2)误码率的性质、获取与实用意义

1.3.3数据传输方式

1.串行传输

如图a所示

2.并行传输

如图b所示

在实际采用串行传输时,发送端需要使用并/串转换装置,将计算机输出的并行数据位流变为串行数据位流,然后,送到信道上传输。在接收端,则需要通过串/并转换装置将串行数据位流还原成并行数据位流。串行数据通信有以下3种不同方式:

单工通信(双线制)

半双工通信(双线制+开关)

全双工通信(四线制)

1.3.4 数据传输类型及相应技术

我们将“数据通信”定义为:在不同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之间传送二进制代码0、1的过程。这些二进制代码表示了各种字母、数字、符号和控制信息。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系统都是“数据通信”系统。

1.3.4.1基带传输与数字信号的编码

1. 基带、基带信号和基带传输

我们把数字信号频谱中,从直流(零频)开始到能量集中的一段频率范围称为基本频带(或固有频带),简称为“基带”。

在线路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称为“基带传输”。

2. 数字基带信号的编码

在基带传输中,用不同电压极性或电平值代表数字信号0和1的过程,称为基带信号的编码,其

反过程称为解码。在基带传输中,常采用以下3种编码方法: (1)非归零编码 1) 编码规则

非归零编码NRZ (Non-Return to Zero )。NRZ 码规定:用负电压代表“0”,正电压代表“1”。 2) NRZ 非归零编码的特点与同步信号 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

缺点:是接收方和发送方无法保持同步。 3) 非归零编码的应用 (2)曼彻斯特编码 1) 编码规则

每比特的周期T 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的部分。

前半周期传送该码元值的“反码”,后半周期传送该码元值的“原码”。用负电压代表“0”,正电压代表“1”。

中间的电平跳变,可作为双方的同步信号。 如图1-8(b )所示。

2)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和同步信号 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如下:

优点:是收发信号的双方可以根据自带的“时钟”信号来保持同步,无需专门传递同步信号的线路,因此成本较低。 缺点:是效率较低。 3) 曼彻斯特编码的应用 (3)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1) 编码规则

若本码元值为“0”,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反。若本码元值为“1”,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同。 2) 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和同步信号

优点:是“自含时钟”和“同步信号”的编码技术、抗干扰性能较好。 缺点:是实现技术复杂。

1.3.4.2频带传输与模拟信号的调制 1. 调制、解调与频带传输

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调制”,相应的调制设备称为“调制器”;在接收端把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相应的设备称为“解调器”。同时具备调制和解调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2. 模拟信号的调制

在调制过程中,选用的载波信号可以表示为:

振幅A 、角频率ω、相位ψ是载波信号的3个可变电参量,当改变这三个参量实现对模拟数据信号编码时,相应的调制方式分别为“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1) 幅度调制ASK 1)ASK 调制规则

在幅度调制中,频率和相位都是常数,振幅为变量,即载波的幅度随发送的数字信号的值而变化。

(2) 频率调制FSK 1) FSK 调制规则

在频率调制中,把振幅和相位定为常量,频率为变量。

) sin()()(ψω+=t t A t u

(3)相位调制PSK

PSK(phase-shift keying),相位调制又称为“移相键控”。在相位调制中,把振幅和频率定为常量,初始相位为变量。在二元制情况下,可以分别用不同初始相位的载波信号波形表示二进制数字0和1。相位调制可以分为绝对调相、相对调相和多相调相等。

1)PSK绝对调相的调制规则

在二元制中,用相位的绝对值表示数字信号0、1,其数学表达式为:

3)PSK多相调相

在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中,人们经常采用一种多相调制的方法,以便达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与两相调制类似的是,多相调制也有“相对调相”和“绝对调相”两种。

1.3.5 数据传输中的同步技术

同步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何时开始发送数据?

2.发送过程中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否一致?

3.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多少?

4.发送时间间隔的大小是多少?

1.3.5.1异步传输方式

1. 什么是异步传输方式?

如图所示,其中的DCE表示数据通信设备。

2. 异步传输的工作特点

异步传输是指发送信息的一端可以在任何时刻向信道发送信息,而不管接收方是否准备好。

各个位以串行方式发送,附有“起止位”作为识别符。

字符之间通过“空号”来分割。

3. 异步传输的应用特点

优点:设备简单,技术容易,费用低。

缺点:开销大,浪费了传输时间。

4. 异步传输的应用场合

异步传输适用于低速(如10-1500字符/每秒)的通信场合。

1.3.5.2 同步传输方式

1. 什么是同步传输方式?

如图1-11所示。另外,这些成帧信息还用来区分和隔离连续传输的数据块。

2. 同步传输的工作特点

同步传输是指接收端和发送端的步调必须保持一致。

在同步传输中,信息不是以字符而是以数据块的方式传输。

在位流中采用同步字符来保证定时。

用于同步传输的成帧信息(同步信号)的位数较异步方式少,因此同步传输的效率比异步传输高。

3. 同步传输的应用特点

由于同步传输需要较高的时钟装置和高的传输速率,因此,同步装置比异步装置要贵。

4. 同步传输的应用场合

同步传输方式,通常主要用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智能终端与主机之间的通信,以及网络通信等高速数据通信的场合。

5. 同步传输的时钟信号

实现同步时钟有“外同步”和“内同步”2种方法:

(1)采用单独的数据线传输时钟信号

(2)采用信号编码的方法传输时钟信号

1.3.6多路复用技术

一、多路复用技术概述

多路复用技术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同时”传送多路信号的技术。

1. 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也就是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通信信道的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是一种提高通信介质利用率的方法。

2.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和研究目的

(1)人们研究多路复用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2)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和工作原理

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就是共享物理信道,更加有效地利用通信线路。

多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12。

3.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

频分多路复用(FDM)

时分多路复用(TDM)

波分多路复用(WDM)

其他常用的复用技术还有:空分复用(SDM)以及动态时分多路复用等。

二、频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FDM)即频分多路复用技术。采用FDM时,将信道按频率划分为多个子信道,每个信道可以传送一路信号,如图所示。

f

t

三、时分多路复用

TDM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各路传输信号按时间进行分割;其次,每路信号使用其中之一进行传输。这样,就可以使多路输入信号在不同的时隙内轮流、交替地使用物理信道进行传输,如图所示。

子信道A的时隙

t

四、波分多路复用技术(WDM)

对于使用光纤通道的网络来说,波分多路复用技术(WDM)是其适用的多路复用技术。

WDM与FDM使用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每个信道使用的频率(即波长)范围各不相同,它们就可以使用波分多路复用技术,通过一条共享光纤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与电信号使用的FDM 技术不同的是,在WDM技术中,是利用光学系统中的衍射光栅,来实现多路不同频率光波信号的合成与分解。

1.3.7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在传统的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中,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可分为两大类:

①线路交换技术。

②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又可分为“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一、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技术的工作特点

在线路交换和转接过程中,通信的双方首先必须通过网络节点建立起专用的通信信道,然后,双方使用这条端到端的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电话通信系统就是这种工作方式。其通信过程可以分为:电路建立阶段、数据传输阶段和拆除电路连接3个阶段。

2. 线路交换技术的应用特点

(1)优点

传输延迟小,唯一的延迟是电磁信号的传播时间。

线路一旦接通,不会发生冲突。

对于占用信道的用户来说,数据以固定的速率进行传输,可靠性和实时响应能力都很好。(2)缺点

电路交换时建立线路所需时间较长。

系统消耗费用高,利用率低。

线路交换方式达不到计算机通信系统要求的指标。

很难适应具有不同类型、规格、速率和编码格式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计算机终端之间的通信。

3. 线路交换技术应用的场合

线路交换适用于高负荷的持续通信和实时性要求强的场合,尤其适用会话式通信、语音、图像等交互式类通信.

二、存储转发交换

1.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的区别

第一,拟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等一起,按照一定的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

第二,作为通信子网节点的通信控制处理机CCP,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存储、差错校验、路径选择和转发工作。

2.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的应用特点

CCP具有存储功能。

CCP具有路经选择功能。

CCP具有差错检查和纠错功能。

通过CCP可以进行不同线路之间的不同通信速率的转换,还可以进行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变换。

3.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的分类

利用存储转发交换原理传送数据时,被传送的数据单元可以分为“报文”和“分组”两类,对应的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和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两类。

分组交换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种类型。

数据报方式(data gram,DG)

虚电路方式(virtual circuit,VC)

前者是面向无连接的,后者是面向连接的。

1.3.8 差错控制技术

1. 什么是差错?

通常,把通过通信信道接收到的数据与原来发送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简称为“差错”。

2. 差错的分类与差错出现的可能原因

热噪声差错:

冲击噪声差错:

3. 无差错传输通常采用的两种控制技术

通常完整的差错控制技术应当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差错的检查和差错的纠正。

(1)检错法

(2)纠错法(又称为正向纠错法)

(3)适用场合

①没有反向信道,无法发回ACK或NAK(肯定应答/否定应答)信息的场合。

②线路传输时间长,要求重发不经济的场合。

4. 奇偶校验

(1)奇校验和偶检验

奇偶校验的英文简称为VRC,也被称作“垂直冗余校验”。这是一种以字符为传输单位的校验方法。一个字符由8位组成,低7位是信息字符的ASCII代码,最高位(附加位)为奇偶校验的“校验位”,接收方使用这个附加位来检验传输的正确性。奇偶校验又分为“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

(2)奇偶校验的工作原理

当接收方收到含有附加位的数据之后,它会对收到的数据做与发送端一致的“奇检验”或“偶校验”,并将结果与原来的奇偶校验位核对,如果有错,就要求对方重发。

奇偶检验虽然十分简单,但并不是一种安全的差错控制方法。

5. 方块校验

LRC校验的工作原理

LRC校验的工作原理与VRC类似,其LRC字符在发送端产生并传输,接收方也产生同样的校验字符,并与从发送端收到的校验字符相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传输正确,否则通知对方重发。这种方法有较强的检错能力,基本能发现所有一位、两位或三位的错误,从而使误码率降低2~4个数量级。因此,被广泛地用在计算机通信和某些计算机外设的数据传输中。

6.循环冗余校验

最精确和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技术是循环冗余校验,即CRC校验。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校验方法,它将要发送的二进制数据(比特序列)当作一个多项式F(x)的系数。在发送端,用收发双方预先约定的G(x)生成多项式的比特序列去除,求得一个余数多项式;将此余数多项式加到F (x)数据多项式的比特序列之后;发送到接收端。在接收端,用同样的G(x)生成多项式的比特序列去除接收到的比特序列,若能被其整除,则表示传输无误;反之,表示传输有误,通知发送端重发数据,直至传输正确为止。

7.无差错传输过程中采用两种差错控制机制

常用的差错控制机制通过反馈重发的方法实现纠错目的。自动反馈重发,即ARQ(automatic request for repeater)有两种:停止等待方式和连续工作方式。

(1)停止等待的ARQ协议方式

(2)连续的ARQ协议方式

1)拉回式方式

2)选择重发方式

1.4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1.4.1 网络协议

1. 协议的本质

在计算机网络的一整套规则中,任何一种协议都需要解决3方面的问题。

(1)协议的语法问题

(2)协议的语义问题

(3)协议的定时问题

2. 协议的功能和种类

(1)协议的功能

①分割与重组:

②寻址:

③封装与拆装:

④排序:

⑤信息流控制:

⑥差错控制

⑦同步

⑧干路传输

⑨连接控制

(2)协议的分类

①标准或非标准协议:

②直接或间接协议:

③整体的协议或分层的结构化协议:

1.4.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

将这个复杂的过程划分为四个层次,下面将说明这四个层次的大致工作过程。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网络系统,必须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描述网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才能够很好地研究、设计和实现网络系统。

3. 层次化体系结构中的基本概念

(1)协议(protocol)

协议是一种通信约定。

(2)层次(layer)

层次是人们对复杂问题的一种基本处理方法。

(3)实体(Entity)

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中,每一层都由一些实体组成。

(4)接口(interface)

接口就是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之点。

(5)层次性模型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

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使用一整套复杂的协议集。

4. 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意义

①各层之间相互独立。

②结构上独立分割。

③灵活性好。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有益于标准化的实现。

网络体系结构化分的基本原则是:把应用程序和网络通信管理程序分开;同时又按照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将通信管理程序分为若干个模块;把原来专用的通信接口转变为公用的、标准化的通信接口。从而,使得网络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也使得网络系统的建设、改造和扩建的工作更加简化。由此,大大降低了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1.4.3 OSI七层参考模型

一、 ISO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关系

1. ISO的名称

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2. ISO的组成

3. ISO主要贡献

“七层模型”

二、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

下面来介绍OSI参考模型的七层,以及每层协议所完成的具体功能。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1层。

物理层的功能用一句话表示就是“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为了实现物理层的功能,该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连接端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2)比特数据的同步和传输方式

(3)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

(4)物理层完成的其他功能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的第2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

该层的主要功能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在物理层的基础上,“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将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加工(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是OSI模型的第3层,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是OSI模型的第4层。一般来说,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

该层的主要任务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处理数据包的传输差错、数据包的次序、处理传输连接管理等传输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是OSI模型的第5层,它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其主要任务用一句话表示就是:“负责维护两个实体之间的传输链接,确保点-点的传输不被中断,并进行会话管理和管理数据交换”。我们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是OSI模型的第6层,其主要功能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用户信息的表示方面的问题,如数据的编码、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的压缩与恢复和加密解密”等。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其功能用一句话表示就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接口,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的常见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

8. 七层模型的小结

由于OSI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因此,一般网络系统只涉及其中的几层,很少有系统能够具有所有的7层,并完全遵循它的规定。

在OSI的7层模型中,每一层都提供一个特殊的网络功能。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观察:下4层主要完成通信子网的功能,上3层主要完成资源子网的功能。

三、OSI模型层次的划分特点和数据流

1.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的原则

网络中各节点都划分为相同的层次结构。

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都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节点内各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按照接口协议进行通信。

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节点之间按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2.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流

数据通信中的数据流动情况如图1-23所示。

①在发送方节点内,它的上层和下层之间传输数据。

②在接收方节点内,这七层的功能又依次发挥作用,并将各自的“控制头”去掉,即“拆封”,同时完成各层相应的功能,在OSI参考模型中,当系统1作为发送节点,系统2作为接收节点时,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中的数据传输的数据流。

1.4.4 TCP/IP四层参考模型

一、ARPA与TCP/IP参考模型的关系

1. ARPA的名称与组成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即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成功地开发出著名的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它提供了连接不同厂家计算机主机的通信协议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2. ARPA的主要贡献

其中两个主要协议是:

网际协议(IP)

传输控制协议(TCP)

二、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将各个通信协议分配到:网络接口层(主机-网络层)、网际层(IP层,或互连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4层中。OSI与TCP/IP协议的分层比较参见表1-5。

1. 网络接口层(network access)

网络接口层为TCP/IP协议的底层,也被称为链路层或主机-网络层。

2. 网际层(IP)

TCP/IP协议的网际层,也称Internet层、IP层、网间网络层。它与OSI模型的网络层相对应。3. 传输层(TCP)

传输层协议为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totocol),因此传输层也被称为TCP层。

4. 应用层

TCP/IP协议的应用层与OSI模型的上三层对应,该层提供了各种应用程序使用的协议。

三、IEEE与局域网参考模型的关系

1. IEEE的名称与组成

2. IEEE的组成

3. IEEE 802标准系列

IEEE802是一个标准体系,为了适应局域网的发展,它不断研究、制定和增加新的标准。目前,主要包括如下标准系列。

802.1A:定义概述、体系结构。

802.1B:定义寻址、网络互连和网络管理。

802.2:定义LLC逻辑链路控制层的服务与功能。

802.3:定义CSMA/CD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3i:定义1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3u:定义10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3ab:定义100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3z:定义1000BASE-X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4:定义令牌传送总线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5:定义令牌传送环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6:定义城域网(MAN)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7:定义宽带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8:定义FDDI光纤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9:定义综合数据/语音的局域网的网络标准。

802.10:定义网络安全规范与数据保密的标准。

802.11:定义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12:定义100BASEVG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技术规范。

四、IEEE 802局域网的实现模型

1. 物理层

IEEE802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编码、解码、时钟的提取、发送、接收和载波检测功能,提供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由于物理层负责物理连接,并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比特流;因此它描述和规定了所有与传输介质接口的特性,如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等。2. MAC和LLC两个子层

在IEEE 802参考模型中,与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相对应的是介质存取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

①介质存取控制层(MAC)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它在物理层的基础上进行无差错通信,并维护和管理通信链路。

发送信息时,负责将数据封装成数据帧;接收数据时,负责数据的拆装过程。

具有差错控制功能。

实现和维护MAC协议。

寻址,并执行地址识别。

②逻辑链路控制层(LLC)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和无连接的数据单元服务,它集中了与传输介质无关的部分,负责数据帧的封装和拆装,为网络层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接口。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概述 1、 数据通信一一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 2、 传输代码 常用的传输代码有: ?国际5号码IA5( 7单位代码)一一ASCII 码(常在后面加1位奇偶校验码) ?国际电报2号码ITA2 (5单位代码) ? EBCDIC ^( 8单位代码) ?信息交换用汉字代码(7单位代码) 3、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数据终端设备DTE ?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数据 --------------- ?数据信号 ?传输控制器一一主要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即传输控制) ,包括差错 控制、终端的接续控制、传输顺序控制和切断控制等(完成这些控制 要遵照通信协议)。 数据电路 ?传输信道一一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通道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综合练习习题与解答》简答题第 2题)一一是DTE 与传 输信道之间的接口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来自 DTE 的数据信号进行变换,使之适合信道传输。 「当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时, DCE 是调制解调器(MODEM 发送方将DTE 送来的数据 I 信号进行调制,将其频带搬移到话音频带上 (同时变成模拟信号) 再送往 1 信道上传,收端进行相反的变换。 I 当传输信道是数字信道时, DCE 是数字接口适配器,其中包含数据服务单元与信道 服务单元。前者执行码型和电平转换、定时、信号再生和同步等功能;后 者则执行信道均衡、信号整形等功能。 中央计算机系统 ,-主机——进行数据处理 [通信控制器(又称前置处理机)一一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 , 其作用与传输控制器相同。 数据电路与数据链路的关系一一数据链路由数据电路及两端的传输控制器组成。 只有建立了数据链路通信双方才能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通信。 4、信道类型 电话网传输信道; 数字数据传输信道; 物理实线 双绞线 同轴电缆

汉明码编码实验报告

重庆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 数据通信原理开课学期:__ 2015-2016/02_ 院(部): 电子信息学院开课实验室:实训楼512 学生姓名: 舒清清梁小凤专业班级: 1491003 学号: 149100308 149100305

重庆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 称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项目名称汉明码编译实验 开课院系电子信息学院实验日期 2016年5月7 日 学生姓名舒清清 梁小凤 学号 149100308 149100305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三班 指导教 师 余方能实验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信道编码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汉明码编译码的原理。 3、掌握汉明码检错纠错原理。 4、理解编码码距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汉明码编码过程:数字终端的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进行分组,分组后的数据再经过汉明码编码,数据由4bit变为7bit。 三、主要仪器设备 1、主控&信号源、6号、2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汉明码】。 (1)将2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2#拨为10100000,拨码开关S22#、S32#、S42#均拨为00000000;(2)将6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6#拨为0001,即编码方式为汉明码。开关S36#拨为0000,即无错模式。按下6号模块S2系统复位键。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2号模块提供32K编码输入数据,6号模块进行汉明编译码,无差错插入模式。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用示波器观测6号模块TH5处编码输出波形。 (2)设置2号模块拨码开关S1前四位,观测编码输出并填入下表中: 五、实验记录与处理(数据、图表、计算等) 校对输入0000,编码0000000 输入0001,编码0001011 输入0010,编码0010101 输入0011,编码0011110 输入0100,编码0100110 输入0101,编码0101101 输入0110,编码0110011输入0111,编码0111000

通信自学规划

通信组课程 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原理 先行课程 : 数字通信原理,数据通信原理 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不同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何组建蜂窝网络的原理。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和扩频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中选用的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种多址接入技术,天线的基本知识,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等。同时注重了工程实际和实际应用。 课程名称: 通信技术概论 先行课程: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通信技术概论》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 21 世纪是通信信息时代,整个社会信息量正以爆炸式的速度迅速发展,因此信息传输与交换技术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全面地讲述了现代通信领域的基本技术及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模拟信号数字化、交换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同步数字体系、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 课程名称: 数字 通信原理 本课程首先介绍了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语声信号数字化编码的几种方法,特别是对 PCM 通信系统的构成,抽样、量化、编码与解码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继而介绍了 PCM 通信系统是如何实现时分多路复用的以及 PCM30/32 路系统的相关内容,另外本课程还探讨了图像信号数字化的问题,接着介绍了有关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与同步数字体系( SDH ),最后介绍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的一些细节。 课程名称: 数据通信原理 先行课程: 数字通信原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介绍了数据通信系统构成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三种基本传输方式从理论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后介绍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

数据通信原理(最终版)

1)数据通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他可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2)数据信号的基本传输方式:基带传输,频带传输,数字传输。 3)数据通信系统:是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 4)数据终端设备(DTE ):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和传输控制器组成。 5)传输信道:通信线路、通信设备(模拟通信设备、数字通信设备)。 6)通信控制器:数据电路和计算机系统的接口。 7)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信道(按传输方式分):物理实线传输媒介信道(双绞线电缆、同轴电缆、光纤)、电话网传输信道、数字数据传输信道。 8)传输损耗:D=10 lg 01 P P 。(P 0为发送功率,P 1为接收功率,单位dB ) 9)信噪比:(N S )dB =10 lg (s n P P )。(P s 为信号平均功率,P n 为噪声平均功率) 10)数据传输方式:?? ?? ?????? 传输顺序: 并行传输、串行传输同步方式: 异步传输、同步传输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11)数据传输系统的有效性指标:调制速率,数据传信速率、数据传送速率。 12)调制速率:N Baud = ) (1s T 。(N Baud 为每秒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又称波特率, 单位Baud ,T(s)为码元持续时间。 13)数据传信速率:每秒所传输的信息量,单位bit/s (二进制)。当信号为M 进制时,传信速率(R )与调制速率(N )的关系为R=Nlog 2M 。 14)频带利用率:η= 频带速率 符号速率(Baud/Hz ),η= 频带宽度 信息传输速率[bit/(s ·Hz)]。 15)差错率:用 误码率、误字符率、误码组率来表示。 误码率:接收出现差错的比特数/总的发送比特数。 误字符率:接收出现差错的字符(码组)数/总的发送字符(码组)数。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 (Principle of the Data Communication) (学时:50 ) 一、前言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共50学时,3.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的数字信号传输的理论课,它是为满足通信领域对应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等后继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并且为以后从事计算机通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1.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数据信号的传输理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掌握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理解常用差错控制码的构成原则;理解数据交换的原则,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内容,了解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本课程是一门原理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通信较完整的概念和构成。 2.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并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为辅。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授课教材 《数据通信原理》詹仕华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蒋占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版)。 《数据通信原理》毛京丽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数据通信原理》杨世平等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现代通信原理》钱学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五、学分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0学分,总教学共5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40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实验四 基于simulink的2PSK、2DPSK数字调制与解调的仿真

河北北方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2015第一学期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设计题目:基于simulink的2PSK/2DPSK数字调制与解调仿真 专业班级:信息工程2班 姓名学号:赵星敏351 李明阳300 指导教师:刘钰 实验四基于simulink的2PSK/2DPSK数字调制与解调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2PSK、2DPSK系统的调制、解调原理 2、进一步熟悉MATLAB环境下的Simulink仿真平台 3、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1.1 2PSK调制原理

数字调相:如果两个频率相同的载波同时开始振荡,这两个频率同时达到正最大值,同时达到零值,同时达到负最大值,它们应处于"同相"状态;如果其中一个开始得迟了一点,就可能不相同了。如果一个达到正最大值时,另一个达到负最大值,则称为"反相"。一般把信号振荡一次(一周)作为360度。如果一个波比另一个波相差半个周期,我们说两个波的相位差180度,也就是反相。当传输数字信号时,"1"码控制发0度相位,"0"码控制发180度相位。载波的初始相位就有了移动,也就带上了信息。 相移键控是利用载波的相位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在2PSK中,通常用初始相位0和π分别表示二进制“1”和“0”。因此,2PSK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t)=Acos t+) 其中,表示第n个符号的绝对相位: = 因此,上式可以改写为 2PSK信号波形为 2PSK调制方法主要有两种:模拟调相法和键控法(相位选择法)。 模拟调相法原理方框图如下图所示,极性变器将输入的二进制单极性码转换成双极性不归零码,然后与载波直接相乘,以实现2PSK

数据通信原理-简答 2

1.X.25适用什么场合?分几层结构? 答:适用于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型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标准,它涉及物理层、链路层和分组层三层结构。各层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分别是比特、帧和分组 2.X.25建议中表示逻辑信道的字段共有多少位?提供多 少个逻辑信道号? 分组头、逻辑信道的字段占12位,能提供4095个逻辑信道号。 3.简述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功能。 数据交换、路由选择、通信流量控制等。 4.OSI-RM的中文名称是什么?写出7个功能层的名称。 答案: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7个功能层的名称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物理层DTE/DCE接口标准包哪些特性? 答:包括四大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6. HDLC三种不同类的帧。 信息帧、无编号帧、监控帧 7.在HDLC中控制字段中N(R)的功能? 答:N(R)通知对方,N(R)-1以前的所有I帧均已收妥,期待对方应发的帧号为N(R)。 8.什么是数据通信? 答: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它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9.什么是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 构成? 答:数据通信系统是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它由中央计算机系统、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3部分构成。 10.数据通信网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数据通信网是一个由分布在各地的数据终端(数据传输设备)、数据交换设备、通信线路所构成,以及为硬件而配置的网路协议。 11.什么是分组码? 是将k个信息码划分为一组然后由这k个码元按一定规则产生r个监督吗,从而组成长度为n=k+r的码组。12.说明卷积码和分组码的基本差别。 分组码总的监督位是由该码组中的信息码元产生,且仅监督笨码组内的信息码元。而卷积码中每组的监督位不但与本码组的信息码元相关,而且还与前面若干组信息码元相关即不是分组监督而是每个监督码元对其它码组的信息码元也实行监督。 13.说明线性分组码的主要性质。 答:1.封闭性,是指码中任意两许用码组之和仍为一许用码组; 2.码的最小距离等于非零码的最小的重量。 14.解释R(0)-R(∞)=σ2的物理意义。 平稳随机过程的平均功率与直流功率之差=它的交流功率。 15.解释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R(τ)=R(-τ)。R(τ)为τ的偶函数 16.时域均衡器的作用是什么? ①消除均衡器的作用②消除取样点上的符号间干扰③提高 判决的可靠性 17.时域均衡器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情况下才能完全消 除符号间干扰? 答:将接收信号通过2N节迟延线,每节群迟延T=1/2f N , 将每节的输出信号再乘上一个加权系数c k ,将各抽头的信号加在一起作为均衡的信号,在一定准则约束下来调 整这些加权系数c k 以达到消除符号间干扰目的。 18.简述前向纠错方式的基本思路。 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将输入数据序列变成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编码规律检验出错误的位置并纠正。 19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有哪几种传输应答方式? 正常相应方式(NRM)、异步相应方式(ARM)、异步平衡方式(ABM)。 20数据终端设备的功能是什么? 答:把人们的信息变成以数字代码表示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输送到远端的计算机系统,同时可以接收远端计算机系统的处理结果——数据,并将它变为人能理解的信息,DTE相当于人和机器(计算机)间的接口。 21说明基带数据传输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答:①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限制信号频带;②信道可以使各种形式的电缆,用作传输数据的通道;③接收滤波器用来滤除噪声和干扰;四均衡器用来均衡信道畸变;⑤取样判决电路是恢复发端的数码,由于有噪声,恢复的 数码可能有错,故用{a k }表示。 22.在数据传输系统中,对位定时信号的传输和提取所提 出的要求有哪些? 答:1.在接收端恢复或提取位定时信号的重复频率(或间 隔)与发送端(也是接收到的)码元相等; 2.接收端的位定时信号与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码元保持固定 的最佳相位关系。 23.采用基本型数据传输控制规程的通信系统中,其数据 链路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答:①非交换点对点结构的主站/从站;②交换点对点结构 的主站/从站; ③多点分支(辅助站)结构的控制站。 24.为什么在数据传输中要对传输的数据序列进行扰乱? 答:因为用微分整流法提取定时信号时,如果基带信号中 出现较长时间的连“1”或连“0”码时就取不出微分信 号,因而要影响定时信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误码率。 25.传输系统对时钟同步的要求是什么? 答:1.在接收端恢复或提取位定时信号的重复频率(或间 隔)与发送端(也是接收到的)码元相等;2.接收端的 位定时信号与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码元保持固定的最佳 相位关系。 26一个完整的接口标准应包括哪些特性? 答:机械、电气、功能、规程特性。 27简述报文交换基本原理 答: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 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用户终 端 28.报文交换方式什特点? 将报文截成若干比较短的、规格化的“分组”进行 交换和传输的通信方式。 29.试说明数据通信中三种交换方式的应用场合。 答:①分组交换适用于报文不是很长的数据通信; ②电路交换适用于报文长且通信量大的数据通信,通信对 象是比较确定的用户; ③报文交换适用公众电报和电子信箱业务。 30.数据报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答:(数据报方式是将每一个数据分组单独当作一份报来处 理的)特点有: 1.用户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历呼叫建立和呼叫清除阶段, 对于短报文通信传输效率比较高。 2.数据分组传输的时延时间较大,且离散度大,因为不同 传输路径的延迟时间差别较大。 3.对网路拥塞或故障的适应的能力较强。如在网路的一部 分形成拥塞或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数据报可绕开那 个拥塞的地区和某个故障节点另找路由。 ★31.流量控制的目的有哪四个? 答: 1.保证网路内数据流量的平滑均匀, 2.提高网路的吞吐能力 3.提高网路的可靠性, 4.防止阻塞和死锁现象的 发生。 32分组交换网中,虚电路方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在虚电路方式中,两个用户终端设备开始互相发送和 接收数据之前需要通过网路建立一条逻辑上的连接,这 与电路交换中建立的物理信道是不同的。 33.分组交换网中,虚电路传输方式的原理和特点是什 么? 答:原理:两个用户终端设备开始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 前需要通过网路建立一条逻辑上的连接,这与电路交换 中建立的物理信道是不同的。 特点:1.终端之间的路由在数据传送前已被确定;2.一次 通信具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呼叫清除三个阶段;3. 数据分组按已建立的路径顺序通过网络,在网络终点不 需要对数据重新排序,分组传输时延小,而且不易产生 数据分组的丢失 34.分组交换网中远程集中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将离分组交换机较远地区的终端数据集中起来,通过中、 高速传输信道与分组交换机连接起来 35.从设备来看,分组交换网由哪些设备所组成? 分组交换机、网管中心(NMC)、远程集中器(包括PAD)、用 户终端设备、线路传输设备。 36.在分组交换网中分组长度的选取和交换过程中的什么 因素有关? 延迟时间、交换机存储容量、线路利用率、信道传输 质量、数据业务统计特性以及交换机费用等。 37.在分组交换网中,网管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1.用户管理;2.网路配置管理;3.测量管理;4.计费 管理; 5.网路状态监督; 6.路由控制; 7.软件管理; 8. 运行日志。 38 分组交换中,数据报传输方式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答:原理:数据报方式是将每一个数据分组单独当作一份 报来处理的,不同的分组到达终点的顺序不同经过的路 径也可不同。 特点:1.用户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历呼叫建立和呼叫清除 阶段,对于短报文通信传输效率比较高。2.数据分组传 输的时延时间较大,且离散度大,因为不同传输路径的 延迟时间差别较大。3.对网路拥塞或故障的适应的能力 较强。如在网路的一部分形成拥塞或某个节点出现故障, 数据报可以绕开那个拥塞的地区和某个故障节点另找 路由。 39. 分组交换数据网主要有哪些性能指标? 答:1.吞吐量;2.数据分组传送时延;3.呼叫建立时延; 4.残留差错率; 5.网路可用性 6.帧和分组 40.分组交换方式特点。 分组交换吸收报文交换优点,采用存储转发方式,把 报文分割为若干较短的规格化的分组,对分组进行交 换和传输,每个分组都带有地址信息和控制信息。 41.简述扰乱器的作用。 将系列中存在的短周期序列按某种规律变换为长周期序列 以便恢复接收端的定时。 42.当采用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时,为提高传输 可靠性可采用奇偶校验措施,并在电文格式中设一校 验码BCC。试问该校验码是如何生成的? 采用奇偶校验时除了对每个字符生成垂直校验位外,还要 对若干字符组成的字符生成水平校验位,从而产生一个 校验码BCC。 43.路由算法有哪几大类?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答:有两大类分别为:自适应型和非自适应型路由算法。 非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所依据的参数,如网路的流量、 时延等,是根据统计资料得来的,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变; 而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所依据的参数值将根据当前通 信网内的各有关因素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的修改。 44.常见的非自适应性路由选择算法有哪些? 扩散式、固定式、最小权数法和分支流量法。 45.简述非自适应型路由选择算法所依据的参数的特征。 答:如网路的流量、时延等,是根据统计资料的来的,在 较长的时间内不变。 46.什么叫高斯白噪声? 答:一般把既服从高斯分布而功率谱密度又是均匀分布的 噪声称为高斯白噪声。 47.绝对调相与相对调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a n 的相对调相就是D n 的绝对调相,即相对调相的本质就 是相对码变换后的数据序列的绝对调相 48.简述数字调相8相解调中的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答:作用是滤除2f c 的调制产物,其输出取样,正值判为 “1”,负值判为“0”。 49.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发送端在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码元(称为监 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数据)码元之间以 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着;接收端根据既定的规则检 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传输过程中 发现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这一关系将受 到破坏,从而使接收端可以发现传输中的错误,乃至纠 正错误。 50.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A.检错重发(ARQ),B.前向纠错(FEC),C.混合纠错 检错(HEC),D.信息反馈 51.差错控制中的错误图样是如何得到的? 答:由发送的数据序列与接收序列对应码位的模2和所得 的差错序列中就可得到错误图样。 52.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差错控制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哪四 种类型? 答:A.检错重发(ARQ),B.前向纠错(FEC),C.混合纠错 检错(HEC),D.信息反馈 53.检错重发有哪几种具体形式?哪种形式效率最高? 答案:常见的3种:停发等候重发;返回重发;选择重发。 选择重发的传输效率最高 54.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1.建立数据链路; 2.数据传输; 3.传输结束。 55.什么是网际互连?网际互连的目的? 答网际互连是指若干通信网根据一定的条件互连。它的目的 正是使一个网上的数据终端设备DTE不仅可与本网上别 的DTE通信,还可以与另一个网上的任何DTE通信,从而 实现跨网通信及资源共享。 56.时域均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是根据大多数高、中速数据传输设备的判决可靠性, 都是建立在消除取样点的符号间干扰的基础上,并不要 求传输波形的所有细节都与奈氏准则所要求的理想波 形相一致,因此它利用接收波形本身来进行补偿,消除 取样点的符号间干扰,提高判决的可靠性。 57.简述位定时同步的作用。 答:1.在接收端恢复或提取位定时信号的重复频率(或间 隔)与发送端(也是接收到的)码元相等;2.接收端的 位定时信号与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码元保持固定的最佳 相位关系。 58.星座图上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在一定发射功率下,点 的数量与传输性能有什么关系? 答:表示相应的数据信号。星座图上的点数越多,频带利 用率越高,但抗干扰能力越差。各信号点之间的距离越 大抗误码能力越强。 59.(n,k)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答:生成多项式g(x)特点是:其前面的(k-1)位都是零, 而第K位及第N位为1,即幂次大于n-k的系数为0, X n-k及X0的系数为1,而其他系数为0或为1的码多项 式。 60.数据电路由什么组成?数据电路和数据链路有什么区 别? 答: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传输线路)及其两端的数据电 路终接设备(DCE)组成。 在数据电路的两端加上传输控制器就是数据链路,注意在 课本上两端一边是传输控制器一边是通信控制器。 61.有幅度滚降特性的低通网络中,滚降系数对系统特性 有什么影响? 答:滚降系数为a,a=0为没有滚降,即理想低通情况;a=1 表示最大滚降,其冲激响应的前导和后尾衰减很快,因 此,允许取样定时相位有较大的偏移。然而a越大,频 谱利用率越小,因每赫兹波特数等于 2fn/fn(1+a)=2/(1+a),所以当a=1时,每赫兹可传1Bd. 62.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的参考相位不同? 答:绝对调相的参考相位是未调载波的相位;而相对调相 的参考相位是前一码元的载波的相位 63.为什么数字二相调相中,2DPSK比2PSK使用更加广泛? 因为在2PSK系统中接收端进行载波提取时会出现相位模 糊或倒相的情况,影响正确的想干解调,2DPSK通过差 分编码有效地克服。 64.简述2DPSK信号的解调方法。 答:根据2DPSK和2PSK信号的内在联系,只要将输入序列 变换成相对序列,然后再用相对序列去进行绝对调相, 便可得到2DPSK信号。解调的方法有两种:极性比较法, 相位比较法。 65.什么是DDN?DDN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DDN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传输网,更 确切的讲,DDN是以满足开放系统互连(OSI)数据通 信环境为基本需要,采用数字交叉连接技术和数字传输 系统,以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业务的数字数据网; 由本地传输系统、分时复用和交叉连接系统、局间传 输及同步时钟供给系统和网路管理系统组成 66.写出(7,4)汉明码的监督关系式。 答:S 1 =a 6○ +a 5 ○+a 4 +a 2 ; S 2 =a 6 +a 5 +a 3 +a 1; S 3 =a 6 +a 4 +a 3 +a 这里的加号均带外圆框 67.流量控制有哪几种分级? 答案:流量控制结构分四级:段级控制、“源—目的”级控 制、“网一端”级控制和“端—端”级控制。 68.在部分响应形成系统中,为什么有误码扩散现象?如 何解决误码扩散现象? 答:因为接收时由信道噪声干扰可能导致接收判决错误, 从而可能是下一个码也发生误判,即引起误码扩散。 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发端采用预编码。 69.什么是部分响应形成系统? 答:寻求一种可实现的传输系统,它允许存在一定的、受 控的符号间干扰。而在接收端可以加以消除,这样的系 统既能使频带利用率提高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又可降低 对定时取样精度的要求,这类系统称为部分响应形成系 统。 70.奇偶监督码的编码规则。 答:先将所要传输的数据码元分组,在每组数据后面附加 一位监督位使得该组码连同监督位在内的码组中的“1” 的个数为偶数(称为偶校验)或奇数(称为奇校验), 在接收端按同样的规律检查,如发现不符就说明产生了 差错,但是不能确定差错的具体位置,即不能纠错。 71.什么是速率适配?一般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速率适 配? 答:又称速度适配,类似于数据通信时分复用的码速调整, 它是把输入时分复用器的不等时的数据信号变为等时 的(具有统一脉冲长度)数据信号,而该等时数据信号 的时钟与时分复用器的时钟同步。 72.何谓全双工传输?通常有哪几种实现方法? 是在两个数据站间,可以在两个方向同时传输。通常 用四线线路实现,也可以用二线线路实现 73.最小码距与纠检错能力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 么? 一个码组内能检测e个错码,最小码距d min >=e+1 …t个错码,最小码距d min >=2t+1 …t个错码,同时能检测e(e>t)个错码,最小码距 d min >=e+t+1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3B4B编码与译码的设计与仿真

课程设计I(数据通信原理) 设计说明书 题目:3B4B编码与译码的设计与仿真 学生姓名樊佳佳 学号1318064017 班级网络工程1301班 成绩 指导教师贾伟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5年 9 月 12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设计名 称: 课程设计I(数据通信原理) 课程设计题 目: 3B4B编码与译码的设计与仿真 完成期限:自2015 年8 月11 日至2015 年9 月11 日共2 周 设计内容: 设计一种数字基带传输中的一种编译码系统(HDB3、AMI、CMI、2B1Q、3B4B、曼切斯特、差分曼切斯特等选取一种)。 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设计所选择的基带传输的编码和译码系统。系统能根据随机信源输入的二进制信息序列给出对应的编码及译码结果,并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波形,能观察各分系统的各级波形。 指导教师:教研室负责人: 课程设计评阅

摘要 设计一个码元信息传递系统,包括编码和译码两部分,这个系统可以高效地传递信息。该系统是基于matlab/simulik实现的,设计数字电路来实现码元由3bit一组到4bit一组的转换,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 关键词:3B4B ; 编码器; 译码器

目录 目录 (3) 1.课题描述 (4) 2.3B4B码编译码模块设计 (5) 2.1 3B4B码编译码原理 (4) 2.2 3B4B编码器原理及框图 (5) 2.3 3B4B译码器原理及框图 (6) 2.4 编译码程序图 (6) 3.3B4B编译码程序图的参数设置及其仿真结 (9) 3.1仿真系统中模块参数设置和仿真实验结果 (9) 4.总结 (12) 5.参考文献 (14)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原理是什么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原理是什么?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原理是什么? 数据通信讨论的是从一个设备到另一个设备传输信息。协议定义了通信的规则,以便发送者和接收者能够协调他们的活动。在物理层上,信息被转换成可以通过有线媒体(铜线或光缆)或无线媒体(无线电或红外线传输)传输的信号。高层协议则定义了传输信息的封装、流控制和在传输中被丢失或破坏信息的恢复技术。 通信协议 可以将通信协议比喻成外交大使馆中使用的外交协议。各种级别的外交官们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协议。他们与其他大使馆同等级别的外交官进行联系。同样,通信协议也有一个分层的体系结构。当两个系统交换数据时,每层中协议互相通信以处理通信的各个方面。图D-2是一个简表。 图D-2 分层网络结构示意简表 很久以前,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9年开发了OSI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该模型采用分层结构,把网络协议分为七个层次,由下向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模型中规定了各层的功能及其与相临层的接口。按照"开放系统OSI互连参考模型"设计和组建的网络是彼此开放和可以互连的,从而可以保证世界各地的网络连为一体。尽管OSI模型从未成为流行的标准,但是它仍用于描述协议分层。 物理层传输媒体和信号 通信系统由传输媒体和它所连接的设备组成。媒体可以是有向的或无向的。其中有向媒体是指金属电缆或光缆,而无向媒体是指无线传输。

涉及数据传输的设备可以是发送器、接收器减兼有这两种功能的设备。如果一个系统只进行传输而另一个系统只进行接收,则该链路称为单工。如果两个设备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但是,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设备进行,则这种链路称为半双工。全双工链路则允许两个系统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 网络通信可以采取一对一传输、一对多或多对多传输的形式。连接两个设备的通信系统称为点对点系统。而共享系统则连接可以在同一媒体上进行传输的的很多设备(但一时间只有一个设备能进行传输)。图D-3对两种系统都进行了阐释。 图D-3 共享信息系统和点对点信息系统 与点对点系统相比,端对端链路指跨越多个链路的两个系统之间的链路。图D-3中的系统A和系统Z之间的链路就是端对端链路。 多路复用指通过单个链路发送多个传输的技术。通过多路复用技术,多个终端能共享一条高速信道,从而达到节省信道资源的目的。在TDM(时分复用)系统中,每个信道由时隙流中的周期时隙定义。在FDM(频分复用)系统中,每一个信道占用一个特定的频率。在数据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系统中,各个数据分组或信元在网络中穿行,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类似。 模拟和数字信号 设备使用适配器(产生用于通过某些媒体传输数据的信号)被连接到传输媒体中。模拟通信系统传输的是幅值和频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这些正弦波信号频率的度量单位是每秒的周期数,或Hz(赫兹)。而数字通信系统则使用离散的高和低的电压值来表示数据信号。 带宽表示通信信道的信息传送能力。信道可以是模拟或数字的。对于数字系统,容量这个术语指它的信息传送能力,通常以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或线速表示。吞吐量是与系统规

张中洲,男,1960年9月出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任教,电 …

张中洲,男,1960年9月出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任教,电子专业高级讲师,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技师(二级)。 主要工作、进修培训(含企业实践)简历 起止时间工作、进修培训单位工作、进修培训内容 1982.08-1993.06 电子部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工作电子专业讲师 1984.02-1984.06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电波与天线》培训班学习 1985.08-1986.01 电子部中专教师出国英语培训班(成都)英语培训 1993.06-2009.07 广东省珠海市技工学校工作电子专业高级讲师/技师 1999.09-2000.02 广东省劳动厅教学管理班培训进修(半脱产) 2002.02-2002.06 电子专业技师培训班电子专业论文写作 2002.09-2004.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珠海)培训进修(业余) 2004.07-2004.07 新加坡教学管理培训班培训进修(脱产2周) 2005.04-2005.06 教育部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项目300)培训进修(脱产8周)(其中:同济大学2周、德国6周) 2008.03 广东省劳动保障厅技工教育省级督导培训班 候选人主要事迹 按以下内容如实填写(打字填写,文字限制在本表格内,不另加附页) 1.师德与育人 2.教学工作及效果 3.教研、科研工作成绩 4.声誉、影响力及其他 张中洲同志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一直在职业院校工作,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长达27年。 1、师德与育人 张中洲同志非常喜欢职业教育事业,忠诚职业教育事业,在27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其他部门和单位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在职业学校。他非常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曾经在德国、新加坡进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参加教育部CBE理论的学习培训班,自己平时非常注意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他很少批评学生,对学生总是采取鼓励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退役士兵学员、参加“双百工程”学习的学员、贫困家庭的学生,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爱。给学生上德育课,参加学生班会课,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一直是优秀。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珠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2,教学工作及效果 张中洲同志在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方面,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主持了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1999年率先在学校提出并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2004年在学校提出并推行“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规范了“项目—任务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张中洲在职业院校主讲过《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集成电路及应用》、《现代通信系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据通信原理》、《电子信息技术学科导论》、《PLC可编程技术》、《电子信息学科导论》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指导和主持过学生的电工和电子技术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教学任务重,教学效果好。其中1978-2003.6年教学工作量超过

《光纤通信技术》 课程大纲

《光纤通信技术》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技术 课程类别:核心课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 先修课程:数字通信原理、数据通信原理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光纤通信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定位为需要学习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专业,从事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行业的学员。光纤通信系统具有低的传输损耗和宽的传输频带的特点,成为高速数据业务的理想传输通道。课程以光纤的导光原理和激光器的发光原理为基础内容,同时涵盖了各种实用光网络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素质与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能满足光纤网络工程的规划建设、系统调测、电信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的工程等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每章后面均附有大量的习题,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鉴于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既包括理论学习内容,又涵盖与之相关的实践实验活动内容,为以后学习光纤通信工程新技术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学习本课程需要先修《数字通信原理》、《数据通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现代交换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相关课程;后续课程包括《光网络》、《多媒体通信》等。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了解相关扩展知识。熟练进行光纤通信技术的工程分析及工程计算。 熟悉实验原理及内容,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完成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四、课程教学方法 下载教学内容导学、详解、实时辅导、教案、综合练习题等资料。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每章后面均附有大量的习题,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本课程含有实验,使本课程更多地与实践接轨,为以后学习光纤通信工程新技术打下基础。

数据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分类:职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数据通信原理 编者: 定稿(或修改)时间: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数据通信原理》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及各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数据通信获得较完整的概念,并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计算机通信网等后续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并为从事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信道、信源编码、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同步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链路传输规程、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三、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计算机通信网、宽带接入技术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 1. 学时:参考学时为70

说明:本课程学时以70学时为主,根据各学期实际需要,学时可适当增减,。 二、推荐教材及要求 (一)推荐学生使用教材 1. 陈光军《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教材与实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 (二)教学参考书 1.达新宇《数据通信原理及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 李斯伟《数据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 三、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学生应当掌握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要熟悉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基本仪器的操作知识。 四、课程考核 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作业、出勤占20%,实验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考核形式:考试(开卷)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概论 【教学内容】 1、通信基本概念 2、计算机通信系统模型 3、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教学要求】

数据通信原理习题与答案

1什么叫数据通信? 答:数据通信的定义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兀之间传递数据信 息。它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或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2、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器的功能是什么? 答:传输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包括差错控制和通信协 议的实现等。 3、异步传输、同步传输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异步传输的优点是实现字符同步比较简单,收发双方的时钟信号不需要精确的同步,缺 点是每个字符都需加入起始位和终止位,传输效率低。 同步传输的优点是不需要对每一个字符单独加起始位和终止位,传输效率高,缺点是 在技术上比异步传输复杂。 4、什么是奈氏第一准则? 答:奈氏第一准则是:如系统等效网络具有理想低通特性,且截止频率为f N时,则该系统中允许的最高码元(符号)速率为2f N,这时系统输出波形在峰值点上不产生前后 符号间干扰。 5、下图所示的滚降低通形成网络是否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为什么?(设符号速率 f s 2 f N) 4 H(f) 答:图中所示的滚降低通形成网络不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因为 降低通的幅频特性以C(f N,0.5 )点呈奇对称滚降时才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 而图中所示的滚降低通幅频特性是以( 1.5 f N,0.5 )呈奇对称滚降。 6、部分响应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答:部分响应系统的特点是:冲激响应波形的前导和后尾衰减较快,可达到极限频带利用率 f s 2f N,只有当滚

2Bd/Hz,并且物理上可实现,但有符号间干扰,该符号间干扰是固定的,可以消除的。 7、基带传输时域均衡的作用是什么?答:尽管在设计基带形成滤波器时是按照奈氏第一准则的要求,但如果信道特性发生畸变, 会使形成滤波器的传递函数H(f )改变,其冲激响应波形有可能会产生符号间干扰。时域均衡器的作用就是消除符号间干扰,即使得时域均衡器的输出波形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 8、频带传输系统中收端低通的作用是什么?答:频带传输系统中收端低通的作用是除去解调中出现的高次产物并起基带波形形成的功能。 9、相对调相与绝对调相的关系是什么?答:相对调相就是经过相对码变换后的数字信号序列的绝对调相。 10、格型编码调制(TCM的概念是什么? 答:TCM方式是将调制和编码合为一体的调制技术,它打破了调制与编码的界限,禾U用信号空间状态的冗余度实现纠错编码,以实现高速率、高性能的传输。 11、什么是数字数据传输? 答:数字数据传输就是在数字信道中传输数据信号,即利用PCM系统的时隙传输数据信号。 12、D DN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DDN由本地传输系统、复用和数字交叉连接系统、局间传输及网同步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13、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答: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检错重发、前向纠错、混合纠错检错及信息反馈。 14、卷积码的概念是什么? 答:卷积码的编码器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产生的n个码元,不仅取决于这段时间中的k个信息位,而且还取决于前N-1段规定时间内的信息位。这时,监督位监督着这N段时间内的信息。 15、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答: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点是: ①传输质量高。 ②可靠性高。 ③为不同种类的终端相互通信提供方便。 ④能满足通信实时性要求。 ⑤可实现分组多路通信。 ⑥经济性好。 分组交换的主要缺点是: ①开销较大,对长报文通信的传输效率比较低。 ②要求交换机有较高的处理能力。 16、虚电路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答:虚电路方式的特点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