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阎步克中国古代史八政治分裂的魏晋南北朝

阎步克中国古代史八政治分裂的魏晋南北朝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 C.进取性D.民本性 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测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 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 1179 1474 1025 秦汉三国东汉

两晋 南北朝 东晋 宋齐梁陈北魏 后齐 北 魏蜀吴西晋 40 103 105 65 22 43 156 1314 1180 438 352 365 1024 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 一说20州疆域不 备注 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个,双头郡7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变化十分频繁,如有的双头州郡的治所时 常发生迁徙,而有的两州或两郡又会发生分开或者合并的现象。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将侨州郡县全部撤除,双头州郡也就随之不再存在了。双头州郡的分类 1、实土郡——实土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各国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次级世族关系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阎步克 研究角度:制度史观 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 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一)、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 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二)、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 本科专业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上、下)(China Ancient History) 一、课程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史的客观规律,以帮助学生构筑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中国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在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扮演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重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去考察,另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去考察,认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本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关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关注中华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本课程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在教学中,切实增强课程的理论色彩,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 本课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对重点史料要进行演示性的教学。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于本科生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设,共144课时。绪论为何学习中国古代史,如何学习古代史。第一章介绍部族时代的历史,重点是人类起源、农业文明、农业聚落的形成与演进等内容。第二章讲解三代的历史,结合考古材料,重点说明夏商的方邦聚合运动和西周的封建。第三章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动。第四章讲解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创制,重点是帝国创制、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以及秦汉思想和学术的演进。第五章介绍自东汉开始至隋统一之间的合与分的历史及其原因。第六章介绍隋唐两代的历史,重点是盛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第七章讲解两宋时代的文明,重点是北宋的制度创制与改革、南方经济的跃动以及北方民族的崛起。第八章介绍元朝的大一统和大融合的历史。第九章讲解明朝,重点是开国祖制、明中期的政衰和外患以及白银资本所带来的问题。第十章讲解1840年之前的清朝历史,重点是康雍乾的盛世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等内容。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 1,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2,本课程在重大问题上除正常教学外,拟组织学生讨论或以组织读书的方式进行辅导性教学的重点:考古发现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科中的应用,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转型期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及其与社会演进之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问题等等。 3,指导学生重点阅读一两部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组织读书会,让学生们按兴趣选择一本古文献进行逐字逐句阅读。组织课题兴趣小组,主讲教师每周答疑一次,或参加一次学生们的课余讨论。接收和回答学生们通过网络方式所提出的问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姓名: 班级:历史学院 学号: 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个低潮。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发展趋势,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重,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没立。西晋时。三省分立制基本确立。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 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 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等级。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定,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定程度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

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比如到了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等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

05高考真题选练(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制度 【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 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4.(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 【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 【答案】D 5.(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思考题

魏晋南北朝 思考题: 1需要掌握的概念:门阀世族政治、三省制、侨州郡、世兵制、九品中正。 2、魏晋为什么会形成门阀、世族?门阀、世族怎样对王朝政治进行控制的?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其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1需要掌握的概念: 门阀世族政治:“门阀世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侨州郡:东晋永嘉南渡之后,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南方地区为安置流民而在其聚居地设置的州、郡、县。因其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在名前加“侨”,故称侨州、侨郡、侨县以区分。计有州郡至百,县至数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兵制:魏晋逐渐确立世袭兵役制度,即父死子继、兄亡弟代、世代为兵,称为军户、营户、兵家、军人等。其户籍不受地方政府管辖。 九品中正:曹丕批准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命令在全国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首先由官府选择和确定“贤有识鉴”的在中央任职的官吏,依照其各自的籍贯而命其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 小中正官对本郡士人区分等第,将结果上报大中正官;大中正官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实,然后付与吏部尚书选用。 士人品第高低,由中正官考察其家世门第高低而定,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即九个品第等级,并据此及中正官对士人道德言行考察后所写的评语——“状”进行授官。 2、魏晋为什么会形成门阀、世族?门阀、世族怎样对王朝政治进行控制的? (1)历史根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门阀、世族开始在东汉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2)汉武帝时实行经由“乡举里选”的察举制,从此,整个两汉,公卿大臣,郡国守相,皆由此出身。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3)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门阀、世族形成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 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 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 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影响;士族和庶族以及西晋士族制度的巩固;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的充分发展;士族的腐朽与衰落;士族制度的影响;屯田制的实行及作用;北魏均田令及其主要内容;均田制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士族的形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士族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士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从整体上看,士族的寄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其中有些制度,如均田制等,对隋朝、唐朝的历史发展、治乱兴衰都有重要影响。 3.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国家、政治权力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士族与士族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直至逐渐消亡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认识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北魏均田制的学习,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条件、性质、作用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评议,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抓住实质、抓住关键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准确、深刻的分析,并做出恰当评价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士族和士族制度;均田制及其性质影响; 难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制度的关系;士族走向衰落的内外因;对北魏均田制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仪等。 教学要点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2.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二、士族制度 1.士族与庶族 2.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3.士族的衰落与士族制度的影响 三、屯田制 1.曹操推行屯田与魏蜀吴的屯田 2.屯田制的特点和具体做法 3.屯田的影响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单 1. “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这一改变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2.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 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 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 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 3.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文官政治的形成 B、平民地位的提高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结构的变迁 + 4.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 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 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 。这表明()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 5.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确立于隋朝,唐朝为了方便 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还设立了政事堂。当时政事堂设在()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 6.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 曹魏律殴兄姐加至五岁刑 南朝律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父母弃市 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父祖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北朝律子一岁刑。卖五服内尊长者处死,卖周亲、妻、子妇者流刑 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 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 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 7. 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 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 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 8.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汉代分封同姓王 B、唐朝三省并立 C、元代推行行省制 D、清朝设军机处+ 9.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 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