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通过迅速形成血栓在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炎症和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会与循环血中的白细胞粘附,特别是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粘附是通过血小板脱颗粒活化后表面表达P选择素完成的。P选择素进而与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PSGL-1(P选择素蛋白受体1,也称CD162)结合。随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形成

(Leukocyte-PlateletAggregates LPAs),并且聚集体通过多种机制稳定持续下去,其中包括白细胞Mac-1(CD11b/CD18)与血小板糖蛋白(GP)Ib的结合。

循环血中单核细胞-血小板粘附已被证明是一种较体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更为敏感的指标。尽管细胞之间的反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LPAs则相对简单。虽然检测低表达的P选择素相当困难,但低水平的P选择表达便能启动与白细胞的粘附过程。当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形成后,可通过足够的血小板特异性标记便轻易地将它们检测出来。流式细胞仪通过光散射信号和白细胞特异性试剂,如CD14,设门圈出白细胞并分析LPAs。通过第二个标志来识别血小板,如CD41 (GPIIb), CD61 (GPIIIa),或 CD42a (GPIX),可区分出高表达CD41,CD61, 和 CD42a 的血小板颗粒。血小板颗粒的大小异质性比较大(直径1至5um),并且血小板形成的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 (PDMP)也表达P选择素,这就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比同型对照荧光稍强的血小板阳性白细胞。这种类型的LPAs不应被忽视,因为循环PDMP经常与临床疾病状态有相关性。

在此推荐阅读6.10章节,因为其中许多重要注意点也同样在循环LPA检测十分重要。比如,抗凝剂的选择与全血样本的处理同样会影响LPAs的分析。可靠的样本处理过程对于检测的敏感度也十分重要,同时体外引起的血小板活化也会引起非特异性的LPAs的数量增加。

基本方案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

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可通过FS/SS参数识别出来,但使用特异性白细胞抗体可增加识别精度。血小板与血小板的粘附也会影响光散射设门方案,特别是对单核细胞群体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推荐在使用抗血小板抗体以外再使用抗白细胞抗体。每个实验室必须自己滴定抗体来选择最佳抗体浓度与孵育时间。CD14是用来识别单核细胞最常用的抗体,尽管这个抗原会因细胞活化而表达降低或在不成熟细胞上呈弱表达。CD45阴性设门可有效去除非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但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将大颗粒淋巴细胞与嗜细胞混入单核细胞门内。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光散射特征与单核细胞相似,但CD45着色要亮得多。嗜碱粒细胞CD45着色与单核细胞类,但它的光散射特征与淋巴细胞类似。因此,只有联合光散射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才能对单核细胞进行最佳设门。中性粒细胞因为具有很高的侧向散射光信号,当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联合设门时遇到的问题较少。前向散射光对于设门淋巴细胞帮助不大,因为当血小板大小不一致,特别是在血小板活化后会干扰淋巴细胞。

血小板GPIIb-IIIa复合物(CD41/CD61)这个标志物经常被用来特异性地识别血小板,因为这个受体在血小板上高度表达(80,000/血小板)。选择抗体监测这个复合物时要多加注意,因为CD41/61是血小板一个重要的受体,它能与很多不同的粘附蛋白受体结合,这将可能影响正常的LP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还要注意的是CD42b它很容易受到蛋白水解酶的影响并且当血小板活化时CD42a和CD42b

会下调表达。推荐使用PE(藻红蛋白)荧光素作血小板特异抗体的标记物,因为这个荧光亮度很强与粒细胞自发荧光相比时它可显现出来。粒细胞的同型对照(包括粒细胞的自发荧光)会在FITC通道表现得十分强烈,经常会引起LPA直方图阳性区域设置错误。

材料

血小板特异性:抗-CD42a, -CD42b, -CD41, -CD61(这些抗原中一个或几个在一些稀有的遗传性疾病中会缺失,如Bernard-Soulier综合症和Glanzmann血小板功能不全)

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单抗-CD14,-CD64, -CD33, 或 -CD45(这些抗体通常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混在一起)

阴性对照:使用亚型、荧光素、浓度一致的非特异性抗体来确定荧光背景信号(需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联合使用)

血小板活化剂:可使用ADP或凝血酶受体-活化蛋白

配方修改过的HEPES/Tyrode’s缓冲液

样本来源:人全血(病人或正常人)

固定溶血剂:使用含有甲醛的红细胞裂解液,如FACS溶血剂,BD公司出品。

使用含有柠檬酸钠或其他适当抗凝剂的采血管

21-G(或更大号)的采血针头

装备有488-nm激发光的流式细胞仪及相配套的滤光片用于收集荧光。

注:不同的实验室应自己选用适当的检测条件及样本处理方法。

1,抽血前,在检测管中预先加入20 μl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20 μl的白细胞特异性抗体,和20 μl的血小板活化剂(或HT缓冲液),每个检测管中共加入60 μl 的试剂。

2.使用21-G(或更大号的)采血针并轻柔压血进行采血,采血后将血直接注入含有柠檬酸或其他适宜抗凝剂的收集管。确保血样平衡、缓慢流入样本管内,并弃用最初采集的2至5ml血液。

3. 血样采集后20分钟内将20 μl血样加入第1步制备的检测管中并轻轻混匀。室温下静置孵育15分钟。如要使用更高浓度的全血则要注意避免血小板聚集,这可能会影响光散射设门。

4.加入800 μl的固定/溶血剂并室温下孵育10分钟左右使得红细胞被裂解。4°C下储存样本。

5.按照以下步骤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样本:

a.以中速分析样本(见参数解析和故障解决章节)。因为在未经洗涤的样本中存在有高数量的

血小板,当样本以高流速分析时会增加白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收集光散射信号时使用线性模式,并将阈值设在前向散射光上。最少收集1000个CD14阳性的单核细胞,它大概占总白细胞的2%-15%。

b.建立一个侧向散射光与CD14(或其他白细胞标志物)荧光的双参数点图(见图1)。

c.建立一个门圈定目标细胞群体(如:单核细胞或粒细胞)。

d.为各个含有目标细胞的门建立直方图,如图2、3所示。

e.根据未刺激样本的同型对照设定阳性区域。如图4、5所示。

f.分析未刺激及经刺激过血小板样本。如图所示的TRAP刺激的细胞。

g. 记录血小板标志物阳性的单核细胞或粒细胞的百分比。

固定后的全血样本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尽管新鲜全血经抗体染色后通常所得的检测结果最好,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将样本固定后再染色。对样本固定可延长血样采集到分析之间的时间。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时间要求,则固定操作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法。病人样本可能会存在药物与单抗之间的反应,当运用固定方法后可避免此情况。此外,血小板对于体外的活化因素十分敏感,固定步骤可使样本停留在更接近于体内活化状态的水平上。许多抗体与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抗原结合浓度降低甚至消失。故每个实验室都要对固定后的样本滴定抗体效价。

实验材料,见以上基本方案

1. 在采血后20分钟内,室温下吸取200 μl抗凝血至5-ml试管中加入2 ml固定溶血剂(如FACS)

孵育10分钟。

如果要研究活化剂对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影响,则需要在固定前活化样本。

2.加入3 ml HT缓冲液稀释样本并存储在4°C下。

未稀释及固定的样本也可存储在4°C,并可在步骤3前进行稀释。如固定时间延长可能会影响抗体的染色效果。

3.室温下以250 至 400 ×g的速度离心要进行染色的样本五分钟。去上清后将细胞在400 μl

HT 缓冲液内重悬并轻轻混匀。

4.重新准备试管,吸入40 μl的以上样本加入20 μl的白细胞特异性抗体和20 μl的血小板特

异性抗体或同型对照。室温下避光孵育15分钟。

5.加入800 μl的固定/溶血剂并存储在4°C条件下。

6. 按照基本方案的第5步,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样本。

试剂和溶液

在所有试剂配方中请都使用去离子水。

GPRP, 10 mM

在改良过HT缓冲液中溶解GPRP (Gly-Pro-Arg-Pro)浓度为10 mM。4°C下可存储1个星期,–20°C条件下可存储1年。使有前请先恢复至室温。本溶液用于稀释凝血酶并因含有CaCl2可在检测中防止纤维蛋白聚合而形成凝块。

改良的 HEPES/Tyrode’s (HT) 缓冲液

10 mM HEPES

137 mM NaCl

2.8 mM KCl

1 mM MgCl2

12 mM NaHCO3

0.4 mM Na2HPO4

0.35% 牛血清白蛋白

5.5 mM 葡萄糖

用0.1 M NaOH 或 0.1 M HCl调节pH值至7.4。

4°C下可存储1个星期,–20°C条件下可存储1年。使有前请先恢复至室温。4°C条件下存储后要重新调节pH值。

血小板活化剂

制备任何血小板活化剂时都需使用HT缓冲液来作为溶剂,使用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要加入6 mMCaCl2 。弃用所剩工作液。

ADP:二磷酸腺典型的工作浓度为20 μM(在稀释的全血中具有最大的活化效果)至0.5 μM。根据生产商的使用说明来储存ADP(通常是在–20°C冻存)。

Collagen(胶原质): 胶原质通常以10 至 20 μg/ml的浓度单独使用或与较低浓度的凝血酶(见下)联合使用。使用改良后的补充了6 mM (2×) CaCl2的HT缓冲液进行稀释。当使用含2.5mM (终浓度) GPRP (见上配置 10 mM的处方)的胶原质时可用于检测促凝血型血小板和血小板形成的微颗粒。根据生产商的说明存储胶原质。

Epinephrine肾上腺素:经常将10 至 20 μM浓度的肾上腺素与ADP联用(在稀释全血中可获得最大活化效果)。根据生产商提供的说明书保存肾上腺素。

Human α-thrombin人α凝血酶: 凝血酶的典型工作浓度为1 至 2 U/ml(在稀释的全血中可获得最佳活化效果),亚活化浓度为0.1U/ml。在无血浆标本中,获得最佳活化效果的凝血酶浓度是0.1 U/ml 左右。使用含10 mM GPRP(终浓度为2.5 mM)的改良HT缓冲液来稀释凝血酶。200 U/ml的凝血酶存储液可在–80°C保存6个月以上或4°C保存1个星期。

Thrombin receptor-activating peptide (TRAP/SFLLRN)(凝血酶受体活化缩氨酸):使用改良的HT 缓冲液稀释试剂。TRAP典型的工作浓度是20至50 μM(在稀释全血中可获得最佳活化效),亚剂量为1.5至5 μM。–80°C冷冻保存,4°C下保存1个星期。使用前恢复至室温。

说明

背景知识

使用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粘附来反映血管损伤已有很长历史了。循环血中出现LPAs是一个涉及血管初始状态、血管粘附、网状内皮系统抑制、白细胞活化到LPA通过粒细胞酶降解的动态过程。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慢性静脉循环不畅、心肺外循环都会造成循环血中LPA的增加。循环血中的LP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也会增加。

参数解析和故障解决

为了避免血小板的自然活化,抽血时要干净利索并且在输送样本时要轻柔。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加入了活化剂来研究细胞活化,则可能会形成血小板的粘附从而会干扰实验。这一点十分重要,所以在激活过程中要保证样本不被干扰,并且随后要立即固定样本。即使在不加入任可刺激活化剂的情况下,LPA会在血液被注入抗凝剂的瞬间形成;因此样本的整个处理过程要保证在20分钟内完成而避免人为的LPA形成。大型的血小板聚集物会表现出很高的光散射特性,并可能会影响分析。但这些颗粒可以通过强阳性血小板标志物并弱阳性白细胞标志物的特异将之去除。EDTA抗凝的全血决不可用于LPA的分析实验,因为EDTA会在体外引起血小板与白细胞的分离。

为了提高分析速度,所有的检测管都要在加入血样时作好标记并加好试剂。抗凝剂如CTAD(柠檬酸)或血小板活化拮抗剂,如环前列腺素或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自发形成的LPA,但这些方法影响活化剂的作用并可能会降解已存在的LPA。样本不可置于<15°C的环境下,因为重新恢复温度造成血小脱颗粒并引起LPA的形成。

使用基础方案来精确计算LPA的比例会因选用的抗白细胞和血小板特异抗体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此处选择CD14是因为这此蛋白在白细胞与血小板粘附中并不发挥作用。白细胞特异性抗体是否对LPA 的形成产生影响可通过对比通过FS/SS设门所得出的LPA值与通过白细胞抗体设门得出LPA值来获知。单核细胞的异质性比较大(纯度较低),但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来去除这些影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也会影响LPA的形成。比如不应使用直接针对Mac-1 (CD11b/18)与CD42b的结合区域的抗体,因为这个反应在保持LPA稳定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P选择素的封闭抗体(CD62P)或它的受体PSGL-1

(CD162)可十分有效地阻断LPA的形成,从而用它可制备样本的阴性对照。这些封闭剂不会降解已存在的LPA,所以用它们处理过的样本并不能真正认为是阴性对照。而使用封闭剂后LPA所形成显著差异可用于评估所选择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活化作用。

在备选方案中介绍的预先固定方法处理的样本受抗体的影响较小,但样本经固定洗涤步骤后也会影响LPA的检测。固定步骤会减少或限制某些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抗血小板抗体,特别是染色血小板强阳性的,会显著引起LPA数量的上升。这个现象在几乎没有LPA的阴性对照样本中特别明显。预固定方法要求将固定剂洗脱并重新聚集样本供染色使用。在洗涤步骤中特别要注意固定的CD62P阳性的血小板可能会与白细胞粘附。在备选方案中的低离心力洗涤步骤中会抛弃绝大部分的单个血小板,所以以上的可能性在此方法中被最小化了。

单核细胞在采集过程中属时间限制类型细胞;在2到7分钟内需要采集1000到2000个单核细胞颗粒。样本流速要控制在低速至中速,要视样本稀释度而定。当试图要增加样本浓度或流速时,白细胞-血小板复合物(特别是单核细胞-血小板颗粒)会因为未洗样本中存在大量血小板而非特异性问题。为了了解血小板与白细胞同时经过检测区对增加性白细胞-血小板颗粒的影响,在设定流式细胞仪高速、中速和低速的条件下同时检测1000个单核细胞。通常在阴性对照样本(未加刺激剂)中,以高速检测样本时血小板颗粒阳性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低速来分析样本,特别是在样本中血小板计数异常高时;在本方法中全血经过了稀释(1:44),故中速分析对绝大部分样本都适用。流速处于中速和低速的鞘液压力将最终决定绝对样本流速,且不同仪器之间样本流的直径也不同。因此每个实验室都要单独摸索适合自己仪器的样本流速。尽管染色后的LPA经固定后十分稳定并可在4°C条件下存储72小时,但样本在固定后最好立即分析。

结果解释

LPA结果的报告方式以血小板标志物阳性颗粒占通过设门圈出的白细胞亚群百分比来表示。组成循环血中LPA的白细胞除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白细胞如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NK细胞,它们都有与血小板结合的能力。

对于正常人外周血中,大约有4% 至 14%的单核细胞血小板标志物阳性,同时约有2%至12%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标志物阳性。在一个最近有血栓发病史的病人血样中(如急性心肌梗塞),会出现80%的循环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一个正常人的样本通过20 μM 的TRAP刺激后会出现100%的单核细胞呈血小板阳性,且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阳性颗粒会出现80%至95%。

LPA阳性颗粒的荧光强度可相对反应出聚集在白细胞上的血小板颗粒数。然而因为多种原因使精确计数LPA上血小板数量十分困难。正常血小板和血小板释放的微颗粒在表达表面抗原的数量上相当巨大,因此单个血小板的荧光强度变化范围也十分广泛。此外,白细胞与血小板的连接位点会能会引起染色位点减少,并且因为大量的荧光分子过于接近还会造成荧光的淬灭。基于以上这些原因,LPA荧光相对定量可作为一种半定量方式来考虑。

时间因素

LPA研究中时间的消耗主要集中在试剂的筹备和为检测设定正常范围上。在临床检测中,因为立即上机分析并不能每次都做到,固必需保证样本的稳定性。一旦建立操作方法,检测在样本抽取后的一段时间内完成(约20-30分钟内)。全血样本染色标记应在22°至 37°C 20分钟内完成。接下来的固定步骤可在10钟内完成。LPA分析中最消耗时间和人工的是数据获取,采集1000到2000个单核细胞需耗时2至7分钟。

捐献血小板后注意事项

捐献血小板后注意事项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 出血时,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到出血处,通过一系列反应阻止进一步出血。血小板主要适应症为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DIC、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引起的出血。 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每天约有10%-20%的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同时也有新的血小板不断生成,人体中的血小板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7-11天,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 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捐献机采血小板条件: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献血者一般检查要 求外,还应同时满足: 1、血红蛋白(Hb)测定;男≥120克/L;女≥115克/L,如采用硫酸铜法: 男≥1.0520,女≥1.0510 2、红细胞比容(HCT)≥0.36, 3、预测采后血小板数(PLT): ≥100×109/L. 4.采前献血者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且<450×109/L 捐献血小板须注意以下几点:

1、献血者在献血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痛、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敏药物等)停药后不满5天者,不能献单采血小板及制备血小板的成分全血。这些药物能干扰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输注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难以正常完成。 2、采前上肢静脉充盈良好。 3、献血小板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献血期间避免精神紧张,要全身放松,可以看看电视节目以分散献血紧张情绪 4、献血前一天应尽量不饮酒。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LT)偏高,导致血液浪费。 5、捐献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血脂过高干扰界面探测器的监测,正常界面难以形成,影响血小板的分离及收集。但也不能空腹,空腹易出现低血糖。 6、当袖带充气时表示在献血,要做握拳运动;当袖带松驰时,不要做握拳运动,等待还输。 7、捐献血小板后要用三个手指静压针眼3-5分钟,休息10-15分。穿刺点上的敷料保留至少4小时。 8、捐献后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9、年龄:18-55周岁,体重:男性 50公斤,女性 45公斤 有什么情况者暂不能献血?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对于很多的患者对于白血病这一疾病来说并不是很了解,而是只知道因为体内白细胞低或者血小板低就认为是白血病,而因此感到恐慌,那么白血病和白细胸和血小板到底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嘛,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可以了解清楚这里面的缘由与病症,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 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 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

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 贫血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白细胞高血小板低有以下可能: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具体要结合病人的症状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来确定。只能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白血病,但不一定是。建议行以上检查明确诊断后治疗。 以上就是专家给我们介绍的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 病吗的介绍,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可以有所了解,就让我们及时的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和白细胞都出现低的情况,这时候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诱发感染的情况,另外出现血小板低,还容易引起出血的现象,比较严重的就是脑出血,通过血常规能够得到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他们一旦出现减少,就意味着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出现,这时候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可以吃一些具有补血功效的产品,当然要及时进行抗炎治疗,促进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上升。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1、中性白细胞 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 正常为0.2-0.4,减少时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人的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 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白血球低血小板低的人应该多吃以下食品;

1.含有维生素B12 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猪或羊肾、腐乳等。 2.含有优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奶类、瘦肉、蛋类、豆制品等。 3.造血的原料主要包括: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献血小板前注意事项

献血小板前注意事项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以下是为大家好的献血小板前注意事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血小板主要适应证为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DIC、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引起的出血。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一般的献血条件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血细胞计数要符合标准。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约有10%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循环中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 捐献血小板必须注意四点: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美食,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TL)偏高,造成血液浪费;避免空腹采血小板,防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捐献血小板后要用三个手指静压针眼3-5分钟,针眼处棉球保留至少4小时,静脉穿刺点12小时内应保持清洁。 据了解,捐献一次血小板(相当于捐献200~400毫升全血),能享受1600毫升的国家鼓励优惠待遇,五年内五倍用血,五年后终生等量偿还。献血者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自献血之日起三十日后终生等量偿还。捐献一次血小板,可得到一定数额的误工、

交通补助。献血者本人累计献血达到2000毫升以上,终身享受无限 量临床用血或报销相应血费。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 出血时,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到出血处,通过一系列反应阻止进一步出血。血小板主要适应症为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DIC、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引起的出血。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每天约有10%-20%的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同时也有新的血小板不断生成,人体中的血小板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7-11天, 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捐献机采血小板条件: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献血者一般检查要 求外,还应同时满足: 1、血红蛋白(Hb)测定;男≥120克/L;女≥115克/L,如采用硫酸铜法:男≥1.0520,女≥1.0510 2、红细胞比容(HCT)≥0.36, 3、预测采后血小板数(PLT):≥100×109/L. 4、采前献血者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且<450×109/L 捐献血小板须注意以下几点: 1、献血者在献血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痛、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 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白细胞、血小板显微镜计数法

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 (一)原理 取稀释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滴入计数池,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然后换算成每升血中白细胞数。 (二)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加蒸馏水至100ml,再加10g/l亚甲蓝(或结晶紫)1滴,可使白细胞略着色,用时便于区别红细胞稀释液。 (三)器材 1.显微镜:普通生物显微镜。 2.微量吸管:吸管上刻有10和20ul两个刻度(误差<+-1%)。微量吸管由于生产厂家 不同,质量也不相同,但不论哪家产品,在使用前均需经严格校正,且应做到每位患者1支。 3.细胞计数板:计数板是用优质厚玻璃制成,每块计数板又分两个计数池。在计数池 两侧各有一条支柱,与计数池高度差是。所以将一块平整的血细胞计数盖片放在两条支柱上时,盖片底面与计数池之距离为。 目前国内通用的是改良Neubauer计数板。这类计数板中,每个计数池的边线长宽各为3mm,并被精密地刻划成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长宽各为,其面积为1m ㎡。加盖玻片后的容积为1m㎡×.其中四角上的大方格用单线划成16个中方格, 作白细胞计数用;中央1大方格则用双线划成25个小中方格,每个小中方格又用 单线划成16个小格,总计为400个小格。大方格每边长的误差是+-1%;盖片与计 数池面之距离误差为+-2%。 4.白细胞盖片:这是特制的血细胞计数用盖片,要求表面光滑平整,两面平整度为以 内,有一定重量,不被血细胞悬液浮起。其厚度应为—,通常大小为24×20×。 盖片是否平整,可用光波干涉现象进行鉴定。其方法是:将盖片擦净后,平整放在标准平面平晶上,用日光灯照射,观察在平面平晶上所见到的干涉条纹,判断其是否合格。盖片在使用前应当用干净、柔软的吸水纤维制品拭净,特别注意勿让手接

血小板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佚名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 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 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1.0μmol/L 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 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 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RBC: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 /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10-4-21 15:15 | 提问者:huadulichenshi 我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偏低,请问什么原因使白细胞低了,谢谢! 最佳答案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2、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 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气虚”症范畴。[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Oxll09/L。儿童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低于5.0x109/L,小于5岁低于5.5x109/L。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x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l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 1.西医药治疗(1)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或维生素B410mg,每日3次;或碳酸锂0.25克,每日3次。(2)用G--CSF和GM-CSF促进细胞生成。2.中医药治疗气血亏虚:气短乏力,头晕,四肢酸软,食欲减退,失眠多梦,或极度衰弱,经常发生感冒或其他感染症群,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党参、黄芪各30克,黄精、陈皮、白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丹参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中成药:峰龄胶囊、百令胶囊、施普瑞螺旋藻。[预防与调养>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 0提问时间:2009-02-09 10:32 (当时年龄:1岁1个月)解决时间:2009-02-12 08:10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浏览15301次回答2个

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

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 成人:4×109~10×109/L 儿童:5×109~12×109/L 新生儿:15×109~200×109/L 临床评价: 1.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各种白细胞的功能不同,主要是通过吞噬和免疫功能防御感染。白细胞有结实柔韧的细胞膜,适于伸展和变形,能通过微血管及其内皮间孔到达各组织。 中性粒细胞是血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在防御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是进入组织中起吞噬作用。吞噬过程主要是粒细胞向被吞噬物伸出伪足,将其包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对细菌表面起调理作用,使其易粘附于粒细胞。粒细胞包裹被吞噬物后,随即摄人胞浆,形成吞噬泡。粒细胞胞浆颗粒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酶(如蛋白水解酶等)和杀菌物质。从而能对吞噬体进行消化、分解,起杀菌等作用。 粒细胞起源于粒-巨噬祖细胞,从增殖动力学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分裂-增殖池; (2)成熟-贮存池; (3)循环-边缘池; (4)组织池。 血液白细胞计数只能测知循环池中的白细胞,注射肾上腺素可动员边缘池的粒细胞人循环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还原尿睾酮可动员骨髓粒细胞人血引起血液粒细胞多,用此方法测定骨髓粒细胞贮备量。粒细胞从原始到成熟所需的时间约10天。 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速发性过敏反应和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织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或灭活这些活性物质。另外嗜酸性粒细胞膜上的Fc和C受体可与经IgG 调理的蠕虫粘着,再通过酶的作用杀伤蠕虫。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E的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在抗原作用下分化、增殖成具各种功能的致敏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抗原物质和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同时合成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在巨噬细胞协同下,参与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它穿出血管进入组织,逐渐转化为巨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 1、生成 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 ★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 ★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 ★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 ★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 ★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 ★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 ★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 ★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 ★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 ★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 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 ★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 ★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 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μmol/L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 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 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细胞内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时,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

红.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1、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血常规检查? 贫血,感染或血液疾病,发烧等情况下,均需要检查血常规的。 HB即血红蛋白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4.2~ 5.88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3.7~5.19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37-180 g/L 女:116-156 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献血小板后的注意事项

献血小板后的注意事项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 出血时,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到出血处,通过一系列反应阻止进一步出血。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献血小板后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捐献机采血小板条件: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献血者一般检查要 求外,还应同时满足: 1、血红蛋白(Hb)测定;男≥120克/L;女≥115克/L,如采用硫酸铜法:男≥1.0520,女≥1.0510 2、红细胞比容(HCT)≥0.36, 3、预测采后血小板数(PLT):≥100×109/L. 4、采前献血者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且<450×109/L 捐献血小板须注意以下几点: 1、献血者在献血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痛、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敏药物等)停药后不满5天者,不能献单采血小板及制备血小板的成分全血。这些药物能干扰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输注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难以正常完成。 2、采前上肢静脉充盈良好。 3、献血小板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献血期间避免精神紧张,要全身放松,可以看看电视节目以分散献血紧张情绪

4、献血前一天应尽量不饮酒。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LT)偏高,导致血液浪费。 5、捐献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血脂过高干扰界面探测器的监测,正常界面难以形成,影响血小板的分离及收集。但也不能空腹,空腹易出现低血糖。 6、当袖带充气时表示在献血,要做握拳运动;当袖带松驰时,不要做握拳运动,等待还输。 7、捐献血小板后要用三个手指静压针眼3-5分钟,休息10-15分。穿刺点上的敷料保留至少4小时。 8、捐献后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9、年龄:18-55周岁,体重:男性50公斤,女性 45公斤 有什么情况者暂不能献血? 1、半月内拔牙或其他小手术者。 2、妇女月经前后三天,妊娠期、流产后未满六个月,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者。 3、感冒、急性胃肠炎病愈未满一周者,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未满一月者,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 4、某些传染病如痢疾病愈未满半年者,伤寒病愈未满一年者,布氏杆菌病愈未满二年者,疟疾病愈未满三年者。 5、近五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通过迅速形成血栓在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炎症和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会与循环血中的白细胞粘附,特别是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粘附是通过血小板脱颗粒活化后表面表达P选择素完成的。P选择素进而与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PSGL-1(P选择素蛋白受体1,也称CD162)结合。随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形成 (Leukocyte-PlateletAggregates LPAs),并且聚集体通过多种机制稳定持续下去,其中包括白细胞Mac-1(CD11b/CD18)与血小板糖蛋白(GP)Ib的结合。 循环血中单核细胞-血小板粘附已被证明是一种较体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更为敏感的指标。尽管细胞之间的反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LPAs则相对简单。虽然检测低表达的P选择素相当困难,但低水平的P选择表达便能启动与白细胞的粘附过程。当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形成后,可通过足够的血小板特异性标记便轻易地将它们检测出来。流式细胞仪通过光散射信号和白细胞特异性试剂,如CD14,设门圈出白细胞并分析LPAs。通过第二个标志来识别血小板,如CD41 (GPIIb), CD61 (GPIIIa),或 CD42a (GPIX),可区分出高表达CD41,CD61, 和 CD42a 的血小板颗粒。血小板颗粒的大小异质性比较大(直径1至5um),并且血小板形成的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 (PDMP)也表达P选择素,这就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比同型对照荧光稍强的血小板阳性白细胞。这种类型的LPAs不应被忽视,因为循环PDMP经常与临床疾病状态有相关性。 在此推荐阅读6.10章节,因为其中许多重要注意点也同样在循环LPA检测十分重要。比如,抗凝剂的选择与全血样本的处理同样会影响LPAs的分析。可靠的样本处理过程对于检测的敏感度也十分重要,同时体外引起的血小板活化也会引起非特异性的LPAs的数量增加。 基本方案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 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可通过FS/SS参数识别出来,但使用特异性白细胞抗体可增加识别精度。血小板与血小板的粘附也会影响光散射设门方案,特别是对单核细胞群体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推荐在使用抗血小板抗体以外再使用抗白细胞抗体。每个实验室必须自己滴定抗体来选择最佳抗体浓度与孵育时间。CD14是用来识别单核细胞最常用的抗体,尽管这个抗原会因细胞活化而表达降低或在不成熟细胞上呈弱表达。CD45阴性设门可有效去除非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但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将大颗粒淋巴细胞与嗜细胞混入单核细胞门内。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光散射特征与单核细胞相似,但CD45着色要亮得多。嗜碱粒细胞CD45着色与单核细胞类,但它的光散射特征与淋巴细胞类似。因此,只有联合光散射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才能对单核细胞进行最佳设门。中性粒细胞因为具有很高的侧向散射光信号,当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联合设门时遇到的问题较少。前向散射光对于设门淋巴细胞帮助不大,因为当血小板大小不一致,特别是在血小板活化后会干扰淋巴细胞。 血小板GPIIb-IIIa复合物(CD41/CD61)这个标志物经常被用来特异性地识别血小板,因为这个受体在血小板上高度表达(80,000/血小板)。选择抗体监测这个复合物时要多加注意,因为CD41/61是血小板一个重要的受体,它能与很多不同的粘附蛋白受体结合,这将可能影响正常的LP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还要注意的是CD42b它很容易受到蛋白水解酶的影响并且当血小板活化时CD42a和CD42b 会下调表达。推荐使用PE(藻红蛋白)荧光素作血小板特异抗体的标记物,因为这个荧光亮度很强与粒细胞自发荧光相比时它可显现出来。粒细胞的同型对照(包括粒细胞的自发荧光)会在FITC通道表现得十分强烈,经常会引起LPA直方图阳性区域设置错误。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