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以《论语》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马小凤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论语》中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孔子认为首先要提升个人的修养,面对民族危难时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应必备的素养,也是学生发展根本所在。

【关键词】《论语》民族精神培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关键。《论语》的文化内涵引领着一代代的知识分子超越自身而关怀天下,它启示我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摒弃物质利益第一的价值观。如何更好地继承这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从《论语》的内涵入手揭示民族精神的特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一)《论语》中民族精神的主要特点

首先,要有廉耻之心。《说文解字》对“耻”的解释为:“耻,辱也”。本义是对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羞耻之心是坚守善与恶的界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开端。孔子告诉我们应不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多少不如人、权利地位不如人为耻,而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为耻。《论语》说:“行己有耻”。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自尊、自爱之心,要用羞恶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立人之本。孔子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承认耻辱的人能够正面自己的困境并激发动力,一个历经苦难并懂得耻辱的民族必定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这就是耻辱。他把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认为不管国家前途和命运,而只知道自己做官领取俸禄的人是可耻的。青年是祖国脊梁,拥有廉耻之心,养成正直的品行,这是我们培养民族精神的必要准备。

其次,要有博爱之心。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亲人,更要推己及人爱每一个人。孔子把“仁”溶解为内在的气质,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同时他对他人是宽容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自己多一份苛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社会多一份热心。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出门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论语》启示我们,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去爱我们的祖国,才能家庭和谐、社会进步。

再次,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孔子的人生目标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他在周游列国的生涯中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被人讥为“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他坚定地面对挫折不言放弃奋力入世,“死而后已”也许就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了。曾子说“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知识分子,要有博大的胸襟,有承担使命的责任感,如此才能称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青年。有时实行仁道也需要具有极大的勇气,敢于付出生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见义不为是没有勇气的表现,看见符合道义的事情却不挺身而出,这就是怯懦。“仁”是内在的气质,“勇“是外在的气象。

(二)探讨民族精神的培养

《论语》中孔子更多倡导的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论语》的学习,我们

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温总理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鲁迅为使国民警醒而“弃医从文”,钱伟长弃历史改学物理以“科技兴国”,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国家的需要而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呢?有了志在天下的胸怀,我们就不会为成绩的一时失利而辗转难眠,不会为个人的得失而汲汲于怀,不会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当我们把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将生命和力量全部奉献给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的时候,我们才能激发内心最神圣的使命感,产生永不枯竭的力量。我们要在青年时代立下长远的志向。

2、恪守道德规范,提升能力。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讲诚信,知礼节,能宽容,有孝道,好节俭——孔子一生为提高民族素质而努力奔走。坚持品行第一,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文明,民族才能稳固。同时引导学生要踏实勤奋,严谨治学,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青年进步则民族进步,中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有责任锻造自己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3、巧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抗战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激励一代代志士仁人为实现民族的重建而流血献身;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又警醒我们为民族的复兴而勇往直前。汶川地震、泥石流、南方雪灾、日本地震……当这个世界灾难不断、突发事件成为常态,我们内心迸发出由衷的悲悯,每个人都需献出微薄之力以解燃眉之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实现精神引领,两会召开国人广泛参与,社会呼唤我们理性判断、积极参与,团结起来战胜困难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应巧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来培养学生,这样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肤浅的。慎终而追远,古圣先贤给予我们力量。现代学生追求时尚潮流,热衷于模仿西式文化,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应当怎样去坚守?当“国学”解读悄然兴起,当孔子雕像屹立于天安门广场,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2008年,政府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希望通过此举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是需要凝聚力的,文化认同是学生共有的信仰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流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

[2]钱逊《阅读国学经典应从<论语>开始》

作者简介:马小凤,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中教二级职称。

联系方式:宁夏银川长城中路423号语文组邮编:750002

电话:135******** 邮箱:eacho8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8217997.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