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1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谈教师在范文和习作之间的“桥梁”作用

江苏省盐城市楼王中学周玉梅电话:133********

通讯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楼王中学邮编:224031 在作文教学中,范文、学生、教师,这三者应构成一个互相支持的整体,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他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从范文中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习作练习以获得巩固和提高。借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来说,教师讲读范文是“举杯邀明月”,“邀"来以后呢?还应该帮助学生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使“明月”投地有“影”,“对影成三人”。

怎样“邀”法,怎样“成影”呢?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请先看九年级祁嘉雯同学的一篇习作。

绿

梅雨潭的绿,我没有看到过。读了朱自清的《绿》,只觉得她绿得那样可爱,不禁使我想起离我家不远的水库的绿了。

推开窗,她就在我眼前:水满时,枕边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流水冲击堤岸,溅起无数小白花,细雨似的,落到水库里。左右两面都是绿树,绿树倒映在水中,像水底又有天空似的。右面是一条蜿蜒的公路,连奔驰的汽车一起映入水里,那车影儿也好像要开到天上去似的。

水库里的绿是随季节变化的:春天嫩绿,夏秋青绿,冬天碧绿。

春天,柳树青翠欲滴。这时的绿大概和梅雨潭的相仿。她象一张极大的荷叶铺展着。星期天,我常到坝上去玩。闪闪的绿水,轻风吹来,拂起了层层涟漪,像丝绸上的花纹。往水库尽头望去,颜色由嫩绿、淡蓝、深青渐渐地转为深碧。仰望天空,云朵悠悠地在移动;低下头来,天光云影一齐在水中游荡。我真想掬起一捧水,保存起来,永远地看,看不够。

夏季,水库里游泳的人不断。都是男人。因此,我平时很少到水库里去。有一个星期天,我和同学到水坝上去。青绿的水面,不禁使我吟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可惜我不会游泳,如果会,我真起钻入水底睁眼看个够。

冬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水面上随风飘起一层层雾气。“大地微微暖气吹”,我真疑心水库里的水是热的呢。红日悬挂在天空,水面盈盈地闪着光,点缀着无数耀眼的小白点。水面上偶尔出现几只野鸭,这可使我们乐开了怀,一齐向水里掷石子,野鸭拍打着翅膀飞走了。水面上起了波纹,向四面泛去,泛去。这醉人的绿啊,可惜我竟写不出最美的句子来将它比拟。要是让文学家来写,我想,我们家乡的水库也会写成有名的绿潭的。

我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家乡的水库了。但我每读到《绿》时,我就会想起离我家不远的水库的绿,而且联想到水库旁庄稼的绿和家乡树木的绿来了。绿啊,你不就是人民劳动的折光吗?我是多么地爱你啊!

对于这篇习作的优缺点,这里暂且不谈。我只想从教师这一头,谈谈指导的经过。

第一,鼓励学生写作,使他们产生写作热情很重要。如果不具备写作的热情,那么,即使有写作能力也是不会发挥出来的。学习朱自清的《绿》,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我曾这样说:梅雨潭我没有去过,她到底怎样绿,我也不知道。但我以为天下决不会以梅雨潭的绿为最绿。说不定,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同样的绿。想

当年,如果梅雨潭没有遇到朱自清,或者朱自清虽然到过梅雨潭,却没有写下这篇《绿》的文章,那么梅雨潭的绿也会湮没无闻。又比如说,浙江有个绍兴,绍兴有个兰亭。兰亭是个小地方,名气可很大。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王羲之,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想到《兰亭序》上“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等佳句。但是以中国之大,这样的“修竹”,这样的“激湍”你说有多少?这就难怪柳宗元为此大发慨叹,认为这些东西如果不碰到王羲之,就只好“芜没于空山”了。上述习作的作者祁嘉雯同学,她的家乡有一个水库,又正在她家附近。她读了朱自清的《绿》,感受特深,感情上引起了共鸣,再加上老师的诱导,于是也要动笔试它一试,写出了这一篇习作。

生活中的美,本身是一种极大的诱发力。如果朱自清的《绿》和水库的绿没有这种感人的力量,那么,教师的鼓动也是难以奏效的。这如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他画出那么好的荷花,产生最初的创作冲动正是那阵雨后,七泖湖上的荷花的美。教师的责任在于诱导学生去发掘范文中“美”的东西,并使他再前进一步,以激起他“也来写一下”的写作冲动。

第二,指导学生观察,并且去寻求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的一处重要问题。

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道理,许多学生都懂,他们所缺乏的是观察生活的本领。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观察的方法问题。老舍曾说过:“一个人,有他的思想、感情、面貌、行动……,一件事物,有它的秩序、层次、始末……,能把它逼真地记下来并不容易。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因为做文章必须有头有尾,一开头就要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就必须在“把事情看全”和“找到它的底”这两方面下工夫。

原来,祁嘉雯的习作初稿,跟初学写景状物的的同学一样,犯了罗列、堆砌的毛病。我在指导修改时,主要让她去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事情看全”和“找到它的底”这两方面下功夫去组织材料,决定增删取舍。比如写春天景色一节,就是循着这样的方法处理各个景物的关系的:因为是站在水坝上,所以才感到有风吹来;因为有风吹来,所以会看到“层层涟漪”;又因为涟漪是“层层”的,所以会使人的视线由近而远地展开,又会看到水面色层的变化,从而在悠然之间又会使视野从水库的尽头扩展到天上,看到了行云。

第三,指导学生在立意上下功夫。

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意”立得新、立得深,就能把生活里蕴含的思想开掘出来。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思想中往往有许多尚未形成文字的“意”,或虽成文字但尚属朦胧状态的“意”。这是因为学生分析能力较差,认识生活的深度不够,对某些问题常常只是有一种直觉,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不成熟。这时,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陶冶和雕琢。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抓住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意”,充分肯定,启发他们作具体的剖析,使之成为精金美玉。

指导修改中,我启发祁嘉雯从水库的绿,联想到庄稼的绿,使她把“绿”跟人的劳动联系起来。结果她提高了认识,在最后一句中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怀,结束全文。

如果说,朱自清的《绿》是天上的明月,则祁嘉雯同学的那篇习作就是月下的影子。教师在这儿正起了举杯相邀的作用。——这个比喻尽管并不太恰当,但是否可以说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应尽的责任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