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极为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文认为其脆弱性主要是由喀斯特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重点以贵州地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战略途径及相应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Abstract:Karst mountain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big negative imp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ir vulnerability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by karst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accordingly Guizhou Karst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pproach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odel discussed research.

Keywords:Karst moun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1.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3)

2.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4)

2.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性 (4)

2.2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

2.2.1水资源状况及其脆弱性 (5)

2.2.2土壤资源状况及其脆弱性 (5)

2.2.3植被状况及其脆弱性 (6)

3.针对该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6)

3.1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6)

3.1.1人口控制战略 (7)

3.1.2资源战略 (7)

3.1.3生态环境战略 (8)

3.2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8)

3.3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引言

上世纪时,全世界范围内曾如火山爆发般的爆出了两次震惊全世界的环境问题,暗含着数不清的危机。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伦敦的那场光化学污染使它现在还冠着“雾都”的名字,洛杉矶的空气质量差到无法直视,中国的土地上绿色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的黄土。在这样的现实下,人们渐渐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了不能用一时的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因为环境平衡一旦被打破,便是十分难以修复的,至少,它比破坏要更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想有效地规避或治理环境问题,就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同步进行,实现互利双赢。

1.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不同看法。国外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最早探讨经济发展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写于1776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浪潮下把国民财富这一话题作为重点。在他之后,伦理这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这一问题被一位著名的专家帕累托提出,随着问题的提出他还发表了十分闻名于世的“帕累托最适度”的理论。

到了新的时期,上世纪早期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只要经济得到发展,一切都会得以解决。在这样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先,以至于用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样的破坏情况,在50年代才得到重视。因为,在50年代时爆发了第一次全世界性的环境污染,使全世界都为之震动。那本《寂静的春天》,用人们所不知的视角披露了美国无节制的用对环境有害的杀虫剂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从而引申出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人们参与进重视环境问题的伊始。

不仅是国际,中国也应时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1973年的环境问题报告中就提出了要是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相协调的建议。此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1980年开始,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越来越成熟,接受人群逐渐扩大。所以80年代末期颁布的环境法就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2.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性

贵州位于世界3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喀斯特化的碳酸盐类岩的出露面积达1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在全省86个县级单位中,有75个县(市)属于“喀斯特县”1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在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作用下,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处于十分旺盛的发育过程之中,致使喀斯特地貌形态齐全,类型多样;地表表现有溶痕、溶沟、漏斗、洼地、干谷、盲谷、峡谷、溶盆、溶源、石芽、石林、峰林、峰丛以及天生桥、穿洞和瀑布等;地下密布着溶洞、暗河、伏流等;形成了由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构成的岩溶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表现为河流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山高坡陡、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成土过程缓慢、生态系统脆弱。特别是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超过了适宜的土地承载能力,致使全省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之间的关系失调,给本区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重的压力,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能源问题,大肆砍伐森林,实行陡坡开垦,致使全省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到了70万hm2以上2,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85%;森林覆盖率曾一度由45%下降到12.6%(1984年);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春旱、夏旱、倒春寒、暴雨洪涝等)频繁发生,灾情日益加剧。据统计,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3.5%,其中省内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7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每年泥沙流失量1.9亿,相当于每年冲走的4.33万hm2平均33cm厚的肥沃土层。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导致石漠化面积扩大,现已达1.33万km2,而且每年还在以933hm2的速率递增。这种“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漠化”的结果就加剧了生态环境条件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人类与环境的严重失调,形成了“环境脆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恶性循环的“贫困陷井”。

2.2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喀斯特”作为科学术语,指碳酸盐岩经过复杂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

CaCO3+H2O+CO2=2HCO3-+Ca2

1陈永贵州省经济地理.周刊新华出版社2013年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中国西部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MgCa(CO3)2+2H2O+2CO2=4HCO3+Mg+Ca

上述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能有效的可逆进行。它控制着碳酸盐矿物的溶蚀和沉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植被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简化、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等愈演愈烈,从而为“喀斯特”这一术语添加了新的内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集中表现在水、土与植被资源上,其产生是喀斯特自然过程和农业人口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自然过程来看,碳酸盐岩石的存在和水溶蚀地球化学作用是喀斯特形成的地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山区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中水、土和植被主要环境资源特点及其脆弱性产生的自然基础。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尤其是因人口超载而对植被的破坏则将其脆弱性进一步强化了许多。

2.2.1水资源状况及其脆弱性

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地球化学作用塑造了碳酸盐地区的溶蚀构造和景观格局它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形成了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二元径流系统。且山陡土薄,使喀斯特山区地下径流丰富而地表径流不足,保水蓄水难度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当降水落到喀斯特地表,除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失外,其余大部分通过渗漏进入地下管道系统成为地下径流,而这部分水又不能为地表农林作物所吸收,使得生境中有效水分大为减少,经常处于干旱状态。在部分喀斯特盆地、洼地区,降雨时常因局。(2)贵州地块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生,随之产生侵蚀基准面的急剧下降,地表河流切割很深,使得喀斯特山地区坡度较大,甚至更陡。相对高差也大都在400 m以上。水资源的分布出现山高水低,水流湍急难于利用的局面。在广大高原面上或分水岭地带耕地集中,而河源水量微小,用水矛盾突出。且山坡面上的耕地也因田高水低而水资源缺乏。

2.2.2土壤资源状况及其脆弱性

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成土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碳酸盐岩的溶蚀残余,在这类岩石的物质组成中,碳酸盐类可溶性矿物占90%以上,故成土过程极为缓慢。据估算,在贵州碳酸盐岩面上要形成1 m厚的残积层,理论上为21万a~120万a。通过对黔中地区表层土壤微粒观测得其物理侵蚀速率达0.003 g/cm2·a-,为碳酸盐岩溶蚀后残余物生成速率(<0.001 g/cm2·a-1)的3倍3。由此可见,贵州喀

3欧阳志云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年19期

斯特山区成土极为艰难,在>25°的裸岩丘峰上,不可能形成土被。仅在溶隙中有植物腐蚀成的黑色石灰土。在山区,因坡度较大,当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时,水土流失更为强烈。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14.2%、60年代的19.9%、80年代的28.4%发展到90年代初的43.5%,其态势愈演愈烈。在此基础上,土地石漠化面积也急剧扩大,目前贵州全省共有石漠化土地139万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9%。且目前正以508.16 km2/a的速度增加。根据有关方面的预测,若不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贵州石漠化土地在二十一世纪初将达到全省总面积的12.2%。土地的石漠化严重影响农林牧产,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2.2.3植被状况及其脆弱性

由于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营养元素缺乏及生境具明显的干旱性,植物种属大多革质化、耐旱、细长并以喜钙、嗜钙为主要特征。植物群落多有多种藤本刺灌丛、旱生性禾本草灌草丛及肉质多浆灌丛等发育。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相比,其区系组成、群落结构都有显著不同,生物量很低,生态系统金字塔弱小、环境效益也明显较前者为低。且由于生境严酷,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毁坏,其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喀斯特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重要作用。森林植被对于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喀斯特水环境和流场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蓄作用,从而有效的保证水源;同时,就喀斯特山区而言,它最重要的另一大功能是可以保持水土,使土壤侵蚀的强度减低,并可以加速喀斯特山区的风化成土过程,促进了喀斯特山区土壤资源的再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贵州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9.1%,4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环境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恶性后果,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3.针对该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1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上文的描述可知,黔地的喀斯特地貌之地是可以用“山穷水恶”这个词来形容的。山区的地形崎岖不说,生态环境更是十分的脆弱,可种植的农作物屈指可数,而且种植农作物还可能耗费土地肥力,使土壤养分下降,加上当地的坡度较大,就更容易在夏季的暴雨山洪中形成水土流失,更不易下季的种植。所以。

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实现发展的持续就显得尤为重。第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要实现水土保护,努力增种植株。第三,要实现保护和合理开发相协调。

3.1.1人口控制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部分地区实施环境移民

现今,黔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人口日益增长的危机正时时刻刻的威胁着黔地,给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带来更重的负担。所以,现在的黔地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承受范围,各种资源很难再供给不断增长的人口。为了缓解压力,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的政策和合理减少人口增长率的方法,以此来更为协调的分配稀少且不易的资源,是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有更大的机会相关首先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长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但是,控制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一劳永逸,从此不再管环境保护吗?答案当然是:“不。”人口的控制只是计划实施的第一步,只有人口增长率下降,才能使现有的人类在资源总量确定的情况下用更高的质量来利用和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有质的飞跃,实现教育高等化,尽量使人们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有据严谨的态度对待,使从业人员由农业升级到第二或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利用,更合理的保护环境。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效仿三峡大坝修建时的移民政策,从而缓解环境压力。

3.1.2资源战略:因着黔地喀斯特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资源紧缺的现在,首先是要要有一个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资源使用的网,把那些承着原始的农业向着合理科学的新农业使用转变,使喀斯特地区能够最大限度的合理分配利用较多的资源。

因为水土在上世纪大规模不合理的开发中早就有了很严重的流失,和许多山区一样,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且不适合耕作。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建立新的资源使用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合理的资源使用,就是说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用科学的农业方法种植高产保收的农作物,以此解决喀斯特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地势崎岖坡度较大的地区修建水利设施,利用水能发电,以供应山区的用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建立生态农业有利于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可以保证低产田收成增长。最为创新的方法是深加工特色农业产品,增加商品价值,发家致富。

虽然喀斯特地区农业种植条件十分恶劣,但它的旅游价值十分高。除了旅游,山区多富含着矿业资源,这样的资源有利于在山区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和资源合理开发,把人口集中到第二三产业上,减少农业在产业链中的比重,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

3.1.3生态环境战略:重视环境恢复和治理,增加绿地覆盖率

黔地在农业上最大的困扰就是生态环境十分的脆弱,农业的介入使本就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劣。因为种植的作物收成不佳,人们势必要把森林砍伐出来以供种植,但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不了多少粮食,反而会把好不容易长成的森林破坏殆尽。现今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发挥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恶劣的条件,保证农作物收成趋于稳定。而且,森林覆盖率提高还使人们多了一项新的职业,加工利用林产。

3.2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近些年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下,黔地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在保护的过程中人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既有用又环保的方法,分别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总结出了不同的经验。在水资源方面,人们主张种植那些较为少需水的作物,从用水大户农业上节约水资源;在土地资源方面,人们主张用保土政策,最大程度的保护水土,防止流失;在林地资源上,人们认为应多种树,少砍伐,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有两种治理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1)上保中治下开发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山区提出的,其中的3个方位是指山顶山腰和山底。因为黔地多是山地,山地上的养分循环是从山顶经雨水冲刷积在山底,山底的水土条件较优越,另外,相较于山顶和山腰,山顶的地势平稳,更适合人类居住,各种资源较为丰富。所以在山地保护经验里,多是把山顶和山腰作为重点保护区域,以维持水土平衡。因此,要想科学合理的开发山区,就要把握好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不相矛盾,经济和环境效益一起丰收的皆大欢喜的结果。在山顶建保护林,在山腰上可以适当种植果树,这样既能固土,也能增加经济效益,而对于山地底,则是开发利用的重点,合力开展农业,种植高产农作物,适当修公路以通物资,借鉴前人的“要想富,先修路”思想,加深与外界的联系,把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带入大山中,搭起大山与外界的桥梁。

(2)单元流域治理型

所谓单元流域,是指地质构造及弱喀斯特化岩体形成的地下分水岭所控制的喀斯特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域。每个单元流域是独立的小型喀斯特系统,喀斯特作用在单元流域内独立进行,是喀斯特山区喀斯特作用的具体空间;同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也适应这种自然环境,喀斯特山区的大多县城都分布在较大单元流域的中心,而乡镇的分布则与较小的单元流域一致。就此可以认为,单元流域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是整个喀斯特山区大的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小单元,可将大系统的不平衡解决于这样的小单元中。单元流域治理正是立足于此,其思路是:以单元流域为治理单元;以治水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治理中心;发展生态农业、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变单一农业经济为综合性经济;转移和减少山区农业人口。其最终目标是使每个单元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获得四大效益:治水保土效益,彻底改变缺水现状;生态效益,恢复植被,扭转水土流失现状和石漠化趋势;经济效益,工农业产值提高;社会效益,解决脱贫问题。该思路已在贵州喀斯特山区部分地区经初步实践。

表1是此模式的两个示例

类型代表地区水文及地貌特征环境和资源状况治理措施

向斜峰丛谷地型道真一般为二叠系及

三叠系组成,谷

地面积约占单元

流域面积25%,

周围为大面积峰

丛山地,具独立

喀斯特水系统,

谷地内赋存浅埋

裂隙-管道地下

水周围峰丛山区

地下河发育。

谷地内地表水资

源不足,农业产

量不稳,洪水季

节偶有内

涝,周围山地石

漠化严重;地下

水资源、地下河

水能资源、煤硫

铁矿产资源和山

地资源丰富。

谷底内打井开发

浅层地下水,谷

坡打

平洞截取暗河,

引水灌溉及发

电;将谷地建成

旱涝保收田,成

为小型粮食基

地;开发矿业,粮

食加工等第三产

业;山地退耕还

单斜峡谷型三合一般为大江大河

深切峡谷两岸的

峰丛洼地,山高

水深,地面与河

水面高差达300

m~600

m,由于地层产状

陡,地下河顺层

发育,埋深大,形

成多层暗河系统

峰丛洼地区地表

水短缺,地下水

埋深大,饮水及

灌溉水源奇缺,

山多地少,水土

流失及石漠化严

重,是最贫困的

喀斯特山区,具

有煤、硫等矿产

资源

通过山塘水库将

雨水及坡面流积

起来,解决部分

饮水;堵洞成库,

提高地下水位,

开发地下河,解

决水源短缺和能

源问题;以山地

农业为主,发展

林木及经济林;

开发矿业及旅游

资源,发展乡镇

企业;控制人口,

部分地区实施移

3.3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在黔地的喀斯特山区,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劣,还有一个十分威胁发展的人为灾难-土地石漠化。这个灾难也是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各地经济迅猛发展,但黔地不像沿海或平原有如此优越的发展条件,它的环境真的是山穷水恶。所以他们就大肆的破坏林地种植,使经济越来越跟不上节奏,经济发展没有后劲动力。为了更好地治理黔地,改善石漠化保护水土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

(1)要想治理石漠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一定要降低才行,毕竟石漠化的成因就是人们为了想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森林过分使用土地。所以,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减少失业人口,提高生活质量。

(2)适当地延长产业链也是既保护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式。在山区十分适宜种植果树和药材,除此之外还适合饲养肉类动物,以此来加工肉类以供外销。说到果树,黔地的梨和其他水果真的是闻名于中国的,再说黔地的药材,黄连,当归等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的,而黔地的肉类也因为是野外散养的而格外的有市场。

(3)上文也有提到,喀斯特山区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十分适宜发展地方特色,能够吸引中外来宾。那些天然形成的山和谷,那些浑然天成的石穴和水流,都昭示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在这样的资源下,在以保护为主的政策下当地政府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旅游项目,如滑水,石林观光,体验民风等等,以此来增加收入,同时又保护了环境。

通过上文所说的三种方法,可以看到斯特山区发展的前景。首先,我们要从它的起因入手,正如古话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得知荒漠化的起因是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林地的乱砍滥伐后,人们就该从这方面入手,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现代有许多新改良的优良品种,不仅可以克服自然条件的恶劣,还能够有更好的产量,这是十分有利于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的。其次,农民们可以在山腰种植果树,这样既有收益,又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句话说的在理“水是生命之源”,在山区水的利用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已经耗费了许多水了,所以要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与世界经济发展一样,展业结构转移是发展经济必经的步骤。所以黔地要想更好地发展,只关注农业是无法得到多大的经济利益的,现如今第二产业都已经赶不上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了。所以说,发展第三产业才是最好的选择。发展与保护并进,发展以人们为基。发展,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

结论:

毕竟,黔地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更好地保护环境,重现山清水秀,就要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以人们的利益为最高追求,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需要人民的党的理论,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使企业环保生产,要使人们有环保意识,这样才能说根除危机。

参考文献:

[1]蔡国农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资源科学,2009年

[2]包子诺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如何恢复和重建山地学报.2011年

[3]陈永贵州省经济地理.周刊新华出版社2013年

[4]安贵平如何应对贵州岩溶山区旱坡耕地现状与陡坡退耕贵州林业科技2000年

[5]谷建刚坡改梯的损益(例指贵州省喀斯特地区) 自然资源学报 1999年14期

[6]张欣环境重建—根本的使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得途径 1999年21期.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中国西部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8]苏利安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

[9]陈钊华山地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山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地学报 1999年13期

[10]欧阳志云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 1999年19期

[11]王亚文 .生态环境的评价、规划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年

[12]程志强张国栋范伟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冰川冻土 2002年4月

[1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15]王金环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16]程然许开鹏 .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内环境研究进展生态学报 2004年6月

[17]柯建纲关于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3月

[19]魏争鸣如何建立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的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2月

[20]陈静宜曾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科学管理研

究2004年3月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

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姓名王斌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由于人们经济的发展 而向不利于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明确这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会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辩证关系矛盾共同发展 [正文]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的GDP总额仅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沈阳,空气污染天数152天.;成都,空气污染天数125天。[1]于是,我们知道了,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污染,带来了难以消散的雾霾。那么,经济发展能不能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呢?难道为了发展经济,就一定要破坏环境吗?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 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所以,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矛盾也逐渐的凸显了出来。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要认清这个矛盾的本质,去分析这对矛盾,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列宁曾经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一季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否定之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3]而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4]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正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我么要把握这一层关系,对这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找出使矛盾双方共同发展的方法。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的中国社会,这对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经济活动是人们能动的改造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摘要: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剖析了该省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河北省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1]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特选取区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河北省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途径。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 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3]。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位于华北平原,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海岸线长487km2。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50~650mm,多集中分布于7—9月间。土地总面积为1876.93万hm2,其中,耕地589.3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40%,林地506.37万hm2,占26.98%,草地451.63万hm2,占24.06%。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该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京津冀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该省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三、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河北省属于全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30.07万hm2,轻度以上水蚀面积547.05万hm2,轻度以上风蚀面积83.0万hm2。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脉。其中,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面积为8 2.04万hm2,以及秦皇岛沿海0.91万hm2,其他区域主要是水蚀。由于水土的大量流失,耕地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降低了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缩短了水利设施使用年限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xx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者:武林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

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 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doc21(1)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是一个由一系列经济链与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链环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构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作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 A prehensive and Evaluative Study of the Degree of Harmony Bet ween Regional Economies and Eco-development [Abstract] As a long-lasting pursuit theme of present time, the harmo 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is a large, interactiv e and mutual influencing system constructed by a series of economic a nd ecological chains, and links between these chains. It is the organic c onformation of four levels of the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es, of prot 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egional ecology, of relativeness between regi onal economies and ecology, and of diffusion of pollution in regions th at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athway to construct 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degree of harmony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es and eco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一)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一) 摘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同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由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和市场决策与政府调控的不完全竞争性,在单纯的市场价值与政府宏观调控下,很难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对策思考;协调发展 一、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 (一)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生产力既包括

科学的力量,又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4]。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6]人类生产“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组成。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如:森林,矿藏,土地等,也有间接来自自然界的物品如:棉纱,钢铁等。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不能离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8]。 (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自然资源的禀赋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格局,主要有:长三角:城市集群互补型合作。长三角是中国的城市群,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基地,最大的外向型经济综合体,也是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区域城市之间的经济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 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推进经济与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