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合作与发展模型(参考)

城市合作与发展模型(参考)

城市合作与发展模型(参考)
城市合作与发展模型(参考)

二.问题分析

在面对问题一,首先对表1进行填补缺失数值及剔除异常数值的处理。城市GDP数值通过网络搜索可得到确切值,查阅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和2008可获得2007年城市产业结构比重,因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故可暂用07数据补缺。再利用MATLAB7.0中的回归分析预测的方法来计算人均GDP缺失值的替代值。

在面对问题二时,要将影响经济带动作用的6种因素量化为GDP,人均GDP 及产业结构三大影响因子,构建一个由GDP、人均GDP、产业结构比三个因子决定的决策变量——经济带动系数从而可由它来衡量城市合作的经济带动作用。运用MATLAB7.0编程可求出A中所有城市对于B中所有城市的带动系数。

在面对问题三时,考虑到要将A,B中20个城市分别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可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最佳匹配问题,即引入0-1变量,采用匈牙利算法将A中的城市在经济效益总和最大的前提下分配给B中的各城市,建立最佳匹配模型。通过MATLAB7.0编程实现模型的算法。

在面对问题四时,首先对每一配对城市今后合作重点和发展前景做了分析,然后综合评价,找出其配对存在不合理性的三大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将筛选城市集合的标准由GDP改为人均GDP,并将仅考虑最大经济效益的单目标0-1规划匹配模型,拓展为同时考虑产业结构影响因子总和最大与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的多目标决策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两影响因子的权值,再用MATLAB7.0编程求解模型,得到最大经济带动系数总和,由返回的0-1匹配矩阵整理出新的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比较新旧方案即可。

在面对问题五时,引入盈余系数和落后系数来量化发达城市的帮助能力(即能帮助的城市个数)n,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到各个发达城市的n值,并在总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下建立分配优化模型。通过再用MATLAB7.0编程求解模型,得到最大经济带动系数,由返回的0-1匹配矩阵整理出新的A,B集合中城市的对应关系。

三.模型假设

1.假设区域合作中城市之间的距离不影响带动关系

2.假设此种区域合作以经济援助为最主,忽略其他因素

四.符号说明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一

因表1给的数据是一组实际值,就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填补缺失数值及剔除异常数值的处理。数据缺失无疑会对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造成损失,利用数学方法补缺数据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为删除含有漏失数据的个案,其二为用一定的数据方法得到缺失值的替换值,将缺失的数据补起来。因为所给数据的总量相对较少,而缺少部分数据的数据项相对较多,所以采用第二个方法来处理缺失数据。

表1中的缺失值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缺少相关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是缺

少部分产业结构比重的值。下面利用MATLAB中的回归分析预测的方法来找出缺失值的替代值。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分别尝试了对GDP和人均GDP两组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项式回归分析,并经过一些异常数据的剔除,做了回归分析检验及残差分析图,发现多项式回归分析具有更好的效果。

运用MATLAB7.0的统计工具箱求出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如下:

y=+15.063*-* (*)

程序执行后返回的stats参数,相关系数为:0.8110,接近1,但稍有差距,说明所得的回归模型显著性较好。

所做残差分析图如下:

图1 残差分析图

由残差分析图看出,剔除异常数据后,数据的残差离零点均较近,且残差的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说明回归模型

y=+15.063*-*

能较好的符合原始数据。

运用此模型预测所缺人均GDP数据的处理结果(见附录1-1)。

其中表1中各城市GDP值,可由网络搜索获得,即为精确值,其数值补充于表中,等待用来计算人均GDP。至于三产业比重,未找到2009年的原始数据,因各城市的产业结构比重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对比07年与09年已知的产业比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故可暂用07年的产业比数据补缺。其中2007的数据是

由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得出。

由于在预测数据,做回归模型时剔除了部分异常数据,并且检验得模型对于中小城市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而对于个别大城市则不完全适用,通过搜索得到的部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由于GDP是准确值,故根据09统计年鉴上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计算得到人均GDP,因人口在一年内有所增长,故计算所得数据可能略偏高,但相差不大。

最终补充完整的数据以表1给出:

补缺数据后的表1:

5.2问题二:

由题设分析得两个不同城市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主要与以下6种因素有关:

(1)经济规模、(2)产业结构、(3)地缘关系、(4)生态地理环境、(5)资源与市场互补性、(6)交通便利程度。

其中A.经济规模即经济总量,反映在数据上表现为GDP值;经济规模越大GDP

值相对越高。

B.市场的发展和交通便利情况与人均GDP息息相关,一般人均GDP高的地区其交通也较为便利,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故用人均GDP值来衡量市场交通因素带来的拉动作用。

C.产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城市三大产业比重不同,A,B城市集合中应该存在两个城市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以达到相互促进,先进带动落后的效果。因此可以用它们产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来量化产业结构差异的带动作用。

D.地缘关系、生态地理环境、资源市场是城市本身所处地理环境决定的。将40个城市的位置在地图中标示出来:

图2 城市地理位置分布图

它们按地理位置划分,不同位置所占的优势不同,从图中看出,发达城市几乎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内陆城市施以帮助时距离遥远,故在保证资源与市场互补的前提下,尽量使互助城市距离相近。

综上,可构建一个由GDP、人均GDP、产业结构比三个因子决定的决策变量——带动系数,从而可由它来衡量城市合作的带动和互利效应。

带动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1)其中,为第个影响因子系数,为第个影响因子所占权重。

影响因子一为GDP值,A中城市i对B中城市j的带动作用用i的GDP与j的GDP

的比值表示,越大或越小都能起到促进经济带动作用。因此可用其比值来作为量化指标。即

(2)

影响因子二为人均GDP值,A中城市i对B中城市j的带动作用可用i的人均GDP 与j的人均GDP的比值表示,原理同上。

(3)影响因子三为产业结构比,将三大产业分开来看,若A中城市i的某项产业比重大于B中城市j的该项产业比重,则对有经济带动作用;若小于,则对有资源互补作用,故用两城市每项产业之差的绝对值与被带动城市即B中城市的产业相关数据的比值来表示每种产业的带动互补作用。

由于一,二,三产业对城市的发达程度的贡献依次递增,根据实际的经验判断,可将三个产业在带动作用中的权重比例设为1:2:3。所

(4 )

其中,表达式中的符号在前述符号说明中已给出。

最后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比例,用Saaty的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的方法构造

判断矩阵,其最大特征值为。

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此时,故查表得到相应的=0.58,计算一致性比例:

故一致性成立。,作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比例如下:

现以北京对邢台为例计算,根据公式(2),(3),(4),带入数据,分别计算出的值,带入公式(1),即得到;

再如北京对大同的带动作用,同理可计算得到。二者比较显见北京与邢台的经济带动作用与互利效应优于大同。

运用MATLAB7.0编程可求出A中所有城市对于B中所有城市的带动系数。

具体程序(见附录1-2),所求得的数据结果以表格形式给出,即表2(见附录1-2)。

5.3 问题三

对于问题三涉及到要将A,B中20个城市分别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由此可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最佳匹配问题,即引入0-1变量,采用匈牙利算法将A中的城市在经济效益总和最大的前提下分配给B中的各城市,形成最优匹配。

建立的城市最佳匹配模型如下:

(#)

其中,为0-1变量,为前面所求的经济带动系数,在第二个问题时已经求出,可参考表2数据结果,构造一个20×20的矩阵,第i行第j列为 A中第i

个城市对B中第j个城市的带动系数。故题设要求总经济效益最大,可用城

市配对后,经济带动系数总和达到最大来衡量。而约束条件和是用来限制一对一的条件,即程序实现算法时,前面选中的后面就不能再选。针对以上构思,设计了分配城市的MATLAB程序算法,由程序运行结果返回一个20×20的0-1矩阵和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所得矩阵中0-1变量即清晰地表示了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

最大经济效益(即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为:2912.7。

所得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整理如下表3所示:

表3 A,B集合城市配对关系

具体MATLAB程序及返回的0-1矩阵(见附录1-3)。

5.4 问题四

5.4.1分析配对城市的合作重点与发展前景

由问题三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得到表3的对应关系,接下来对所得配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a.北京-海北:北京应与海北在交通、农牧产品、水力资源、电力资源,矿业,

土地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不仅可缓解北京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带动海北当地经济发展,为其打开市场,为两地互利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的产业结构具有“三产超前发展”的特征,随着北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计,社会对服务的需求将迅速扩张,对服务种类、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将迅速增加,这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故可借此来带动海北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761.0009)

b.上海-拉萨:上海应与拉萨在交通、开发及应用丰富物产资源(地热,刚玉等)、

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以及旅游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不仅可满足上海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而且为拉萨注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拓展当地市场,转变当地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达到相互促进作用。(R=1212.4)

c.天津-定西:天津与定西在产业结构比重上具有互补的优势,即天津以其港口

优势为定西丰富的农副产品提供市场,而天津拥有很多经济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可为定西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帮助其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加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以产出利润等作为回报,这样既带动了定西的经济发展,也为天津经济增长做贡献!(R=153.4274)

d.广州-琼海:广州和琼海可加强在工业项目上的合作关系,即琼海努力营造好

的工业园区环境,即可引入广州的一些高资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如电子产品)落户,从而既增加了广州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而且是琼海当地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其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发挥琼海农业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广州合作,尽量将其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链,从而为两地经发发展创收。还可以加强琼海当地的旅游房地产业的开发,促进两地第三产业的发展。(R=308.8029)

e.深圳-中卫:两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但中卫的第三产业比

重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应注重深圳的第三产业带动琼海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地区可在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这两个行业是中卫市的支柱产业,而深圳又是西气东输主干点以及国家成品油储备库,故在此两领域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R=141.3547)

f.厦门-桂林:两城市的工业比重相似,可在相关工业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合作,

相互带动,厦门还可与桂林在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行业内合作,实现桂林第三产业行业的多元化,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同时桂林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可在厦门开拓一定的市场。(R=5.8394)

g.济南-九江:两城市工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很多支柱行业都是相同领域的,如

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可在这些方面加强互利合作,将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优势与厂房,劳动力,机器设备等有机结合,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济南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物流业、软件业、会展业等可为九江经济注入活力,并大力促进九江的金融,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R=10.8022)

h.青岛-百色:两地可在交通、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这不仅可为青岛港口提供原材料基地,而且带动百色当地经济发展,为其打开市场,为两地互利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青岛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可带动百色当地经济,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R=24.7403)

i.沈阳-黄石:两城市的工业比重相似,可在相关工业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合作,

相互带动,沈阳还可与黄石在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行业内合作,实现黄石第三产业行业的多元化,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同时黄石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可在沈阳开拓一定的市场。(R=16.6024)

j.大连-大同:大连和大同可加强在工业项目上的合作关系,即大同引入大连的一些高资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如电子产品)落户,从而既增加了大连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而且是大同当地的煤矿资源等得到高效利用,为其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大连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物流业、软件业、会展业等可为大同经济注入活力,并大力促进大同的金融,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18.4218)

k.长沙-开封:两地可在交通、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不仅可为长沙提供原材料基地,而且带动开封当地经济发展,为其打开市场,为两地互利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长沙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如娱乐业)也可带动开封当地经济,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R=13.0909)

l.武汉-蚌埠:两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但蚌埠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应注重武汉的第三产业带动琼海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武汉拥有很多经济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可为蚌埠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帮助其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加速其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同时以产出利润等作为回报,这样既带动了武汉的经济发展,也为武汉的经济增长做贡献!(R=22.0079)

m.成都-六盘水:成都应与六盘水在开发及应用丰富物产资源(煤炭,野生动植物等)、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以及旅游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不仅可满足成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而且为拉萨注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拓展当地市场,转变当地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达到相互促进作用。(R=28.0972)

n.南京-曲靖:两地可在交通、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不仅可为南京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储备,而且带动曲靖当地经济发展,开拓了原材料市场,为两地互利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南京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因素也可拉动曲靖当地经济,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R=14.8917)

o.无锡-海东: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即无锡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农业资源与海东丰富的水力,电力,土地资源相整合,为工业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并且综合两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而加快两地第三产业的发展。(R=83.834)

p.常州-贵阳:两地可在交通、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不仅可为常州提供原材料基地,而且带动贵阳当地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两地互利合作。同时,常州迅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旅游业也可带动贵阳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6.8445)

q.杭州-来宾:杭州应与来宾在交通、开发及应用丰富物产资源(水电,火电,矿藏资源等)、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以及旅游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不仅可满足杭州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而且为来宾注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拓展当地市场,转变当地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达到相互促进作用。

(R=51.143)

r.宁波-齐齐哈尔:两地可加强在工业项目上的合作关系,即齐齐哈尔引入宁波的一些高资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如电子产品)落户,从而既增加了宁波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而且使齐齐哈尔丰富的矿藏资源及农副产品等得到高效利用,为其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宁波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物流业、软件业、会展业等可为齐齐哈尔经济注入活力,并大力促进齐齐哈尔的金融,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R=16.665)

s.呼和浩特-邢台:在工业方面,重点围绕乳业、电子信息业、电力、生物制药业、冶金化工业五大产业集群开展合作。在农业方面,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实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战略重点。同时加快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R=6.5731)

t.鄂尔多斯-上饶: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即鄂尔多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及羊绒资源与上饶丰富的矿藏资源,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相整合,为工业及服

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并且综合两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而加快两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R=13.2152)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配对结果基本还比较合理,但有个别城市之间的配对结果过不够理想,综合看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I.只是总带动系数最大,并不能保证每个配对城市尽量达到理想的带动效果,

反而有部分城市的配对带动效应不明显,如上面常州-贵阳这一对城市最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足,常州对贵阳的带动系数是6.8445,是常州对所

有B中城市带动系数最小的一个。厦门-桂林也是相似的情况。

II.分析所得配对结果,发现部分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未能形成很好的匹配

即为能很好的体现资源与市场互补的带动要求。导致部分配对城市的经济带动系数可能偏低;

III.况且以生产总值(GDP)划分集合A和集合B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考虑到在上一个问题中,有些城市在数据上反映出很大的带动效应而在实际中却不具有这个实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些重工业地区国民生产总

值高且人数稀少导致产生的效应很大,加在总的效应中时产生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却不能够代表其实际的能力。一个地区GDP高说明本地的经济总量高,但就实际作为衡量标准时,还要考虑人口因素,而人均GDP

就更能直观的体现一个地区的发达水平。故选择人均GDP为选择城市的标准,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发达程度的最有力的因素。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标准,城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发达。

5.4.2 新的选择标准和对应法则

将各城市的人均GDP进行排序,选出前20名与后20名分别为A、B中的城市。得到如下集合

A:

B:

从表中看出A集合的城市多为中心城市,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中心,对周围城市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而集合B中的城市多为中西部城市,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生物、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开发这些资源仅靠西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东部在资金技术及管理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中心城市正好能够提供支持。

建立A、B集合的一一对应关系,首先考虑到要使总拉动作用最大,其次考虑到

城市合作发展尽量达到资源与市场相互补。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出它的资源种类与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互相匹配则能够将资源与市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城市配对中的产业结构匹配程度是资源市场互补性的良好体现。

故进行多目标优化在原有经济带动效用最大的基础上,考虑资源市场互补因素,再尽量达到总经济带动系数最大的目的。

综合以上想法,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得到如下多目标决策模型:

(&)为两个目标的权重,由下述方程组来确定:

最后再次利用MATLAB编程求出重新选取集合后的城市配对方案。主要算法程序与问题三中提到的类同,可参见附录1-3。

由程序运行结果返回一个20×20的0-1矩阵和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所得矩阵中0-1变量即清晰地表示了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

最大经济效益(即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为:4818.5。

所得重新组合的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整理如下表4所示:

表4 新A,B集合城市配对关系

5.4.3 两种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

将此最大经济效益值4818.5与问题三所得到的最大经济效益值2912.7进行比较分析:

由数据结果知,新方案的最大经济效益值相比旧方案,有高达65.43%的增长率。显见,将筛选集合的标准由GDP改为人均GDP,并将仅考虑最大经济效益的单目标0-1规划,拓展为考虑产业结构影响因子总和最大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共同决定分配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模型,是相比原来是更优越的选择标准和对应法则。

5.5 问题五

当对A、B中的城市不作一对一的限制,可以是A中一个城市对B中多个城市,也可以是A中多个城市对B中一个城市建立互助合作关系,要确立它们的经济合作关系首先要知道每个发达城市所能帮助城市个数的上限。考虑到发达城市的资金资源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发展,其次采用盈余力量帮助落后城市。那么可选择国际统一标准中等发达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

其中,

盈余系数=发达城市的人均GDP-衡量标准(5)

而落后城市要努力发展争取变为中等发达城市,用衡量标准减去落后城市人均GDP,再将其加和,取平均值即得到落后城市的普遍落后系数:

(6)

再用发达城市的盈余系数除以落后城市的落后系数表示发达城市的帮助能力即

能帮助的城市个数n表示如下:

(7)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中等发达城市的人均GDP为3000~10000美元,参考这个

标准,我们还要确保20个发达地区每个至少能帮助一个城市,即保证20个城市中人均GDP最低(56861/亿元)的常州市至少帮助一个城市,根据以上公式(5),(6),(7)就可确定一个衡量标准范围,即人均GDP低于35400,因此再与数据作比较,选择33000作为最后的衡量标准。

根据公式(5),(6),(7)可计算得到各个发达城市的n值如下:

表 6发达城市的帮助能力n值

为使总的经济效益最大,利用0-1变量建立优化模型如下:

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求解的过程,由于在本问题中A集合中城市出现一对多的分配问题,成为一个非标准化的指派问题,为了获得结果,可通过效率矩阵的变换使其标准化,转化为一对一的分配问题,从而可用问题三中匈牙利算法程序实现模型求解。具体标准化思路,即在效率矩阵中增加列数,例如鄂尔多斯可帮4个城市,可在矩阵中增加3列,即4个鄂尔多斯市看成四个发达城市,每个市指派一个不发达市,其他3个一对多的城市也同理补列,这样矩阵由20列增加为27列,为构造方阵,我们需虚构7个不发达市,发达市对其的带动系数均补为0,则效率矩阵成为27×27的矩阵,问题转化为将27个发达城市与不发达城市一对一配对并使总经济效益最大,即可采用问题三中的方法得到模型的解。

由程序运行结果返回一个27×27的0-1矩阵和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所得

矩阵中0-1变量即清晰地表示了A,B集合中城市的对应关系。

最大经济效益(即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值)为:

所得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整理如下表5所示:

重新构造的27阶效率矩阵(见附录1-4),具体的MATLAB程序(见附录1-3)。

六.模型的推广和应用

6.1模型的评价

问题三建立的是整数规划的指派问题模型,解决了一对一的选择问题。方法简便易实现。

问题四中重新选择了城市集合,通过分析上一问中城市配对结果的优劣建立了新的选取标准,使带动效益大大地增加。配对模型沿用问题三的指派模型,但目标函数加入了产业结构影响因素,使带动作用更具体。

问题五中当考虑一个发达城市一对多带动落后城市时,将他的带动作用有主次的分开会更有利于城市的互助发展。每个发达城市选一个产业结构对口、资源市场互补的城市作为主要帮扶对象,将他的总帮助作用按主次之分分配给要帮助的城市。第五问中为方便计算股平均分配了此比例。

6.2模型的推广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居的位置日趋重要。从地图中可以发现,发达城市几乎全部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落后城市大都在中西部地带。结对城市间的距离因素同样会对带动效应产生影响。若果两地相隔甚远且交通不便利,则会对带动作用产生阻碍。将距离及两地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也列为影响带动效用的因子会更贴近实际。[给予因子]还有很多因素也可以衡量他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例如一个区域的区域出口额、外资直接投资额都是他的经济水平的体现。同样科技与教育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对一个城市的带动作用也也体现在区域技术发展水平、居民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将经济、文化、政治因素全部考进来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城市的带动效应。因为影响因子众多故利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城市间的带动作用。

因子分析是已回归方程的形式将指标表示为因子的线形组合,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存关系的模型。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

关关系。得到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做因子分析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而得到区域带动能力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为了加强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先提取几个主因子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化,再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经旋转后,得载荷矩阵,如变量与某一因子的联系系数绝对值越大,则该因子与变量关系越近。最后进行因子评分,以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计算各地区带动能力的综合测评得分。各系数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由Baitlett法得出各地区的单因子及因子综合得分与排序。

在问题五中发展中心城市,利用一对多形式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少数情况下是多个) 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存在着一个与若干中小城市紧密联系的经济网络。中心城市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加强区域合作的建议:

(1)加强行政中心的辐射效用。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行政中心的发展一般都要远发达于周围的各聚落。政府对经济建设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通过投资、流通和分配等领域的指令性计划,政府往往可以将生产项目配置在自我熟悉、易于管理的周围地区,从而使行政中心的发展无论在人规模、经济规模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均出现乘数效应,成为城市化网

络上的重要节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依赖于行政中心的发展。

(2)加强政策惠及作用。国家在财政、税收、投资、人才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西部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和倾斜政策。比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采取灵活的投融资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实施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旌建设等。这些都为东西部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产销联手优化产业结构。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开发这些资源仅靠西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东部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的支持逐渐形成生产基地.中西部也要适应东部市场的需要及其变化,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提供多品种和多规格的相关产品。完善售后服务。通过这种模式,东部企业不但可以得到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摆脱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而且有利于向西部转移相关的生产要素。丽西部则可以得到东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发挥规模效益。

2017继续教育-智慧城市考试精彩试题

智慧城市 试卷总分:100 考试时长:60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从数据处理的层面看,城市数据融合不包括哪个方面?答案正确 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 数据融合与处理 智能挖掘分析 电子标签数据 2.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答案正确 信息系统建设 科学的顶层设计 技术升级 新技术开发 3.EA框架可以帮助智慧城市统畴协调好的复杂关系不包括哪项?答案正确 群众与政府的关系 业务与IT的关系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基于城市运营的业务特点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数据服务对象的为?答案正确 对企业的服务 对公民的服务 政府内部管理服务 对个人的服务

5.面对城市中复杂的应用环境,解决信息孤岛、实现城市中不同部门间业务协同的根本办法是?答案正确 数据交换 业务拓展 数据模型建立 业务流程整合 6.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7.以下关于智慧城市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正确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对静态的体系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内容,不可能只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 不能单纯用传统信息系统方法自上而下分解去进行 智慧城市的蓝图也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8.发展智慧城市核心驱动力的基础是?答案正确 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 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

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 9.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答案错误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10.下列“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中,最受企业关注的是?答案正确 SOA技术 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技术 移动互联网 11.济宁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相关内容,错误的是?答案正确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核心 发挥通信运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城市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 全面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公共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构建智慧社区 12.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答案正确 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

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 发表时间:2019-07-23T11:58:45.1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苏润彤1 关竣尹2 [导读] 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大力引进人才。2017年起,西安、郑州、杭州等二线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见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人才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城市各类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就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大部分的评价模型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也难以推 广。本文以广州为例,建立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2.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摘要: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大力引进人才。2017年起,西安、郑州、杭州等二线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见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人才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城市各类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就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大部分的评价模型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也难以推广。本文以广州为例,建立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的结果,确定广州在人才吸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给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人才吸引力;指标评价;万有引力定律 引言 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量化评估人才吸引水平,分析人才短缺的数量和类别,并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人才吸引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但目前,对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定性讨论多,定量研究少;定量研究中单因素的多,综合考虑的少;静态考量多,动态(时变)考量少,考虑“不可比”条件的更少。“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合适的“数学模型”,使得结论既缺乏说服力,也缺乏可验证性。 1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众多,一般分为经济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五大类[1],现有研究中常用的人才吸引力的定量评价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绿地面积、相关人才政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R&D经费占GDP比例、住房补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文体事业社会财政支出等。本研究中指标的选取更充分地考虑城市吸引人才的特色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城市老龄化程度,研究表明年轻人越多的城市,更容易迸发科技创新成果,而反之则亦然。除此以外,还有城市的排外程度,城市的排外程度越大,则更容易让外地来的人才缺乏归属感,会阻碍人才流入。综上本文构建的三层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济宁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应用及分析

济宁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应用及分析 摘要:本文在对构建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针对济宁市现状,分析系统间的反馈与影响关系,并用数学公式将其表达在模型中。模型以私家车年出行距离、太阳能装机容量与橡胶制品业产值增长速度为例,对济宁市2050年的相关发展情景进行了模拟,对做出的基准情景进行分析,指出济宁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模型城市应用分析 1 系统动力学综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是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福瑞斯特教授( Forrester,Jay . W) 最早提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系统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要手段,定量地研究系统发展的动态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其任务在于揭示这些系统的信息反馈特征,以显示组织结构、放大作用和延迟效应等影响系统行为模式的机制。系统动力学在研究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具有擅长处理周期性问题,长周期问题,数据相对缺乏的

问题,高阶次、非线性、时变的问题等,并进行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定量分析研究,为人们应用这一研究方法模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未来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 系统动力学是规范的模型,被称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实验室。规范的模型便于人们清晰地沟通思想,进行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和对政策实验的假设;便于处理复杂的问题,能可靠地把任何隐含的凌乱与迷津追索出来,而不带有人们言词上的含糊、情绪上的偏颇或直观上的差错。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便于实现建模人员、决策者和专家群众的结合,便于运用各种数据、资料、人们的经验与知识,也便于汲取、融会其他学科理论的精髓。 20世纪50年代,系统动力学主要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处理诸如生产与雇员情况的变动、企业的供销、生产与库存、股票与市场增长的不稳定性等问题。60年代,系统动力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应用几乎遍及各类系统,深入到各种领域。70年代以来,系统动力学经历了世界模型的研制与分析、美国全国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制和对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经济长波问题的研究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系统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了关于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中重要的代表性工作就是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著名的《增长的极限》。它以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福瑞斯特教授(Forrester,Jay . W)等开发的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World 3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吸纳人才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对策

城市吸纳人才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对策 ——基于熵值法的面板数据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王晓雪、王丽、王景宇 目录 一、引言 (2) (一)问题概述 (2) (二)问题提出 (2) (三)问题分析 (3) (四)国内外相关理论 (6) (五)人才吸纳能力定义 (7) 二、模型建立前的准备 (7) (一)若干假设 (7) (二)评价指标选取 (7) (三)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9) 三、模型构建与检验 (10) (一)因子分析 (10) (二)主成分分析 (12) (三)基于面板数据的评价方法及结果 (15) (四)模型解释 (22) 四、结论与建议 (23) (一)一类城市:保持稳健发展,注重配套支撑 (23) (二)二类城市:牢固产业基础,寻求多元发展 (23) (三)三类城市:挖掘城市特色,利用旅游资源 (23) (四)分析方法综合评价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1: (26)

摘要 人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经济发展与人才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才转移和人才的流动方向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趋向性。同时,人才转移与产业转移呈现反向流动趋势,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人才吸纳能力也逐渐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较多二级指标归为五类一级指标,减少因子数目;通过制定相应权重,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中的得分分析,对城市进行得分估计和综合排名;再运用聚类方法,将不同城市归类,寻找城市发展中的共同点,为其他类似城市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特色是以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预测整个国家区域间人才吸纳能力。原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企业吸纳人才能力的分析,而本文旨在研究区域间人才发展的不均衡,统筹城市间的人才流向,从而推进城市间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两种评价体系(因子得分体系和熵值法得分体系)进行城市间排名并做出合理化分析,由此对十个样本城市人才吸纳能力进行综合测度。 关键词:人才转移熵值法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8281329.html,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王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为使各城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文章借助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和敏感性原则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总的判断,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全国实施。具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联合国统计局、美国、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均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创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也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均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宽泛,指标数目过多,处理过程难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这些指标很难获得实际的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DPSIR模型的原理 DPSIR模型的全称是Drive、Pressure、State、Impact and Response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组织1998年提出,该模型提出后主要运用于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它主要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细分为驱动力(Driv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这五部分。其中,“驱动力”指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要指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压力”则代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等相关系统的影响;“状态”表示在目前的动力与压力状况下,社会、资源与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影响”表示在目前状态下于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等对人类社 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变更能力;“响应”则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制定的积极政策,如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DPSIR

(完整word版)《智慧城市》考试全试题库答案与解析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 . 服务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不包括哪项内容? A服务监督规范 服务元数据规范 服务分类规范 服务管理规范 2 .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C城市管理以公众为中心 分散管控 3 . 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D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宁波市在2011~2012年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文件的是?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C《“智慧宁波”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5 .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中,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核心领域是? 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 C智慧政务 智慧教育 6 . 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C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7 . 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重点建设方向”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关注点差异最大的是?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D智能化应用建设 8 . 下列哪一个项不属于传感技术处理信息的方式? A分解 压缩

融合 识别 9 .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以及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互联网 BI P优化光网络 物联网 广播电视网 10 . 下列选项中,有关智慧制造系统“深度互连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B对多个工厂实现分散管理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为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1 . 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智慧城市应用 B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12 . 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中二级平台的是?政务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完整版)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1、整体框架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a) 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通过感知设备、执行设备及传输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b) 网络通信层: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包括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为主体的核心传输网,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蜂窝无线网络,以及,以及集群专网等一些专用的网络等; c) 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d)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

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e) 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f) 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g) 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h) 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主线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主要手段包括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等;其宗旨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 复杂巨系统。智慧城市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综合性复杂系统。通过将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形成的“系统的系统”,其复杂度将随着构成系统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9-07-05 22:46:45|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