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夹脊穴刺法刍议

夹脊穴刺法刍议

夹脊穴刺法刍议

临 证 验 案

200404015 夹脊穴刺法刍议 李学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7)∶3222323.

取穴方法 临床上各个医生在应用夹脊穴时不尽相同,多数人取中线旁开0.5寸处,但也有取背中线旁开1寸左右。笔者临床上一般是刺在督脉旁开0.8寸左右,这样既安全又比较容易找到所要求的针感,若太靠近背中线则下针后容易遇到骨组织,不能深刺,若旁开背中线太远又有刺伤内脏的危险,尤其是胸段夹脊穴易造成气胸等事故。进针时针尖稍稍向内斜刺或直刺(在胖人常常直刺),不得向外斜刺,以免伤及内脏。

浅刺法 直刺0.320.5寸,使局部有酸胀感,治疗神经衰弱,或不适宜强刺激的病人。夹脊穴浅刺时(进针在1寸以内),不会刺到神经、脊髓,也不会进入胸腹腔,故不会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无论是直刺、斜刺、或平刺都是安全的。

沿皮刺法 由上向下沿皮刺,进针可达223寸,亦可将针刺入后用胶布固定,如有人治疗震颤麻痹时取颈6、胸5、腰4夹脊穴用3寸毫针沿皮向下刺,得气后再通以电针15m in,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深刺法 治疗腰椎骨刺、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等,用腰325夹脊穴,快速进针,然后慢慢推进,深约1.523寸,针感可传至足,为了提高麻电感向下肢放散的出现率,针腰部穴位时可令患者取侧卧位,腰部呈弓字形,下肢屈曲。治疗半身不遂时,用同样的方法针上述穴位,再加颈4、5夹脊穴。也有人取颈3夹脊穴治疗偏瘫,垂直进针深达6c m,患者有触电感时停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取腰3、4夹脊穴,垂直进针223寸,使麻电感传至足部。一般说来,刺入1.522.5寸即可达到脊神经的深度,使之出现麻电感向下肢放散等。但如不强调刺激神经根时,则根据治疗目的掌握针刺深度,如治疗脊椎关节炎时,可向棘突间韧带进针121.5寸,出现酸胀感或麻电感均可。有人主张刺颈、胸夹脊穴时应较浅,进针1.5寸左右,而针腰椎夹脊穴时多深刺,一般进针2.5寸左右,临床上可灵活掌握。在深刺夹脊穴时,若出现麻电感向远处放散,为刺中脊神经的感应,此时可将针略提留针,不宜反复提插,以免造成神经损伤。颈椎上段夹脊穴(如颈3夹脊),深刺时针尖不可向上或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延髓。胸段夹脊穴深刺时针尖不得向外斜刺,以免造成气胸,甚至伤及胸腹腔脏器。其针刺深度也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2寸为宜。腰部以下夹脊穴针刺时可相对较深,针刺可达1.523寸,但也要掌握好进针的方向,如针刺过深而方向不当也会引起腹腔脏器(如肾脏)等的损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史红斐

(杭州铁路医院康复科,浙江 310009)

患者,男,55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加重1月。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7年,近1月口服强的松片20m g,每日2次。芬必得胶囊0.3g,每日2次,肠溶阿司匹林150m g,每日3次,昆明山海棠片3片,每日3次,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500U,血沉:62mm h,患者20年前有血吸虫肝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平素脾气急躁,有便秘史,近来大便223日1次,偏干,食欲尚可,但胃脘部时感胀满,口干不欲多饮,睡眠不安,常感心悸、乏力。体检:精神萎软,形体向心性肥胖,全身多关节屈伸不利,压痛明显,其中腕关节、掌指关节、趾关节可见皮下结节,右膝浮髌试验(+),局部皮温增高,脉弦细数,苔少,质红略胖。

根据中医辨证和西医检查,确立本案治则扶正祛邪兼顾。

中药(养血祛风,通络止痛) 当归10g,白芍30g,赤芍10g,桂枝6g,川芎9g,生地15g,黄芪30g,川牛膝15g,秦艽9g,海风藤30g,忍冬藤30g,络石藤30g,巴戟肉12g,防己12g,肉苁蓉15g。 电针灸(祛风通络止痛,扶正) 风池双泻电、曲池右泻、尺泽左泻、足三里右补、三阴交左补、太冲双泻。每日1次,电针选疏密波、高频,留针30m in。针后予大椎、身柱、肺俞双、曲垣右,肩贞右、神道、膏肓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命门,每次选325穴拔罐,隔日

1次。

火针(清热泻火,祛邪通络) 右膝关节阿是穴,

每星期1次。

经上述治疗10日,全身关节疼痛缓解,强的松

片改为15m g,每日2次,并逐渐停用肠溶阿司匹

林、昆明山海棠片,以后每星期减强的松片10m g,

到1个月时减至5m g,每日2次,同时口服芬必得

胶囊0.3g,每日2次。经1个月治疗患者仅感右膝

关节屈曲时疼痛,全身其他关节疼痛均不明显,精神

好转,大便通畅,胃脘部无胀满不适。血沉:7mm h,?

8

2

?Shanghai J A cu2mox,M ay2004,V o l23,N o5

多向透刺法

多向透刺法治疗肩痹病 肩痹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医的病名,即西医的肩周炎。常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急慢性扭挫伤、年老体虚退变所致。常发于50岁左右中年人。但因颈椎病而致的肩痹痛也常可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笔者2008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多向透刺法治疗本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58岁;颈椎病15例;肩周炎30例;慢性软组织扭挫伤11例;病程最长5年,病程最短半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上臂部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肩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2.治疗方法 (1)主穴:肩贞、肩髎、肩俞、阿是穴、抬肩穴 (2)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75mm毫针采用捻转进针法直刺进针,进针后针尖变换方向。其中肩贞、肩髎穴方向为斜向前、斜向上,斜向手臂方向;肩俞穴为斜向下、斜向后和斜向肩峰方向;抬肩穴为斜向腋窝方向、斜向手臂方向;对于痛点较为集中处,可选用30号,50mm毫针在局部行“齐刺”或“傍针刺”,以加强疗效,针刺深度均较深。 (3)体位 ①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通常采取坐位,先对患侧行快针强刺激,然后 嘱患者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然后取健侧卧位,予以留针。留针过程中,可采取温针灸,也可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②对于仅有疼痛,无活动受限,特别是由于颈椎病所致的颈肩综合症患者, 可嘱患者俯卧位,双手枕于前额下,用75mm毫针刺入穴位,变换方向后留针。 留针过程中,也可采取温针灸或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③对部分症状较为轻微者,可重点针刺原发病,起针后对疼痛部位行快针, 然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以缓解强刺激所致的强烈酸胀感可能带来的不适。 (3)疗程 留针25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 因本法刺激强度较大,故针感会较强,大部分患者起针后还会有遗留针感,以深层酸胀感为主,对于部分精神较为紧张、年老体弱者或初次接受针刺患者可适当减轻针感,以防止晕针。 3. 治疗效果 痊愈:肩臂痛、活动受限完全消失。 显效: 无效: 4. 体会 多向透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齐刺”和也是“傍针刺”也均是“十二刺”中的重要刺法之一。齐刺适用于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病变,为三针集中在一个痛点而刺;而傍针刺

三伏灸三九灸操作手法及要求

三九灸操作流程 1.什么是三九灸? “三九灸”是依据中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和“治未病”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灸疗法。具体时间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顺应天象进行“三九灸”。其中又以白天进行调理,效果最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为什么要在三九天做三九灸?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气血运行缓慢,且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界寒湿,人就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老年的膝关节病。为此,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能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3.我做了三伏灸为什么还要做三九灸? 三九灸的理论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适当地在三九天进补及做三九灸调理可以让你在来年免疫力提高,减少慢性病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4.三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三九灸的时间? 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个阶段,每九天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一天至二十七天称为—三九天。 预备灸: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17日 *加强灸:2018年1月18日—27日 5.三九灸的适宜人群是那些? 一是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6.三九灸主要针对那些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7.良工馆三九灸的特色有那些? 1.一人一方,个性化施灸方案.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 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

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的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夹脊穴普通治疗方案治疗,在临床治疗2 w时进行治疗效果和疼痛程度评定,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采用的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针刺夹脊穴治疗方法有明显的高出效率,治疗组的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方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标签:针刺夹脊穴;拔罐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很多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根据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个人敏感点等等不同情况,临床症状病症表现差异悬殊,90%以上的腰椎间盘患者都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症状,其他还会伴随出现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等其他症状。发病病因大多数是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椎间盘开始蜕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从而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多种病痛并发,主要发病年龄段在20岁以上。通过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的探究,并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性评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的中医科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段21~59岁,平均年龄(40±0.2)岁,病程30 d~6个月以上,平均病程(3.2±1.2)个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等30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①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受寒风湿,患者有慢性腰痛史;②发生于>20岁;③腰痛向臀部以下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④X线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1.3方法将已经完成分组的60例患者,按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开采取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方法,取患者病变节段患侧华佗夹脊穴或者两个病变节段患侧华佗夹脊穴穴位,将患者俯卧或者平躺置于床上,穴位常规消毒,用不锈钢毫针进针,针刺时以患者有麻胀感或者电击感为佳,切记求针感反复施针,配穴取患侧环跳、殷门、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施以补泻手法,留针30 mm,每10 min行针1次。拔罐治疗,选取腰部或者大腿、小腿后侧、外侧皮肤表面有血络瘀滞点,根据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玻璃罐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部分.doc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 穴位敷法,是以中医学理依据,把物研成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液甚至唾液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泥制成膏、丸或,或将中熬成膏,或将末散于膏上,再直接敷穴位、患(阿是穴),用来治疾病的一种无痛穴位法。 它是中医治学的重要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方法,它了无数次的践、、再践、再的展程,有着极悠久的展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 穴位敷法的作用机理比复,尚不完全清楚。我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作用;二是物吸收后的效作用;三是两者的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内属腑,外肢,沟通表里,穿上下” ,是人体气血循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是上述物在运行通路中的交点,是“肺气所”和“神气游行出人”的所。根据中医腑一相关理,穴位通与腑密切相关,不有反映各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也是治五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腑功能受到害和影响,致使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百病生焉。 此,可能在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麻木、疼痛、、或特定敏感区()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敷 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的皮部,通的和整, 正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之气??以散瘀之”,改善气血的运行,五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生良好的治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通,以穴邪和扶正身的目的。 二、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 不足尽病???用膏之,塞其气,使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活,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 服尤有力”。敷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血 液循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拔毒,消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改善 周养的作用。可使物透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的通运行,腑, 沟通表里,的效作用。正如《理瀹文》所言:“切于皮肤,于肉里,入 吸气,融入渗液” 。并随其用,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升降,理阴阳,安五;能挫折五郁之气,而化源。 三、合作用 穴位敷法是灸法和物法的有机合,其是一种融、穴位、物一体的复合性治方法,而不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穴位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是一种合作用,既有物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因素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充,共同的整体叠加治作用、首先是物的温 刺激局部气血的整,而温刺激配合物外敷必然增加了物的功效,多 具辛味的中在温境中特易于吸收,由此增了物的作用、物外敷于穴位上刺激了穴位本身,激了气,了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了行气血、阴阳的整体作用。 第二节穴位贴敷作用特点 一、作用直接,适症广 穴位敷法通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透皮吸收,使局部物度明高于其他部位,作用直接,其适遍及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内治之不及” ,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著功效。 二、用安全,伐无 穴位敷法不胃,无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床用出皮肤敏或水泡,

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55例

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0例 提要:目的:观察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3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均采取透刺法。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观察面瘫整体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测量用力闭眼后上下眼睑的距离及采用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评定肌力。结果:55例患者中,一个疗程后有效率63.3%;两个疗程后有效率73.3%;三个疗程后有效率76.7%。结论:透刺法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不全有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透刺 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 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是一种特色的治 疗方法,笔者自2016年6月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 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透刺为主,透刺法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不全有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30例患者中,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平均(34.76±15.72);病程最短30天,最长90天,平均(55.05±13.88)。其中风寒证5例,风热证7例,气血亏虚18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腮腺炎、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以及脑干血管病等引起的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 1.2诊断标准. 采用《神经病学》[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诊断。 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因多种原因慢性迁延,症状可持续一月甚至数月乃至数年,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 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 病情分析 2.1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5例,占16.7%;风热袭络者7例,占2 3.3%;气血亏虚者18例,占60%。 2.2 辨证分型:采用《针灸治疗学》[4]面瘫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 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 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2.1 风寒型: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 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2.3 气血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肢体困倦乏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3 治疗方法参照《针灸治疗学》[4]中的面瘫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 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太阳透颊车四白透目内眦四白透目外眦地仓透颊车攒竹透睛明(均患侧)随证配穴:迎香、下关、地仓(均患侧),颧髎、风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均双侧);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眼睑闭合不全伴目干无泪者加照海、申脉。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2~3 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为主。3寸针从太阳穴进针,经过颧弓下方透向颊车穴;余穴均1.5寸针针刺,四白穴针尖方向刺向目内、外眦,攒竹穴针尖方向刺向睛明穴,迎香穴、下关穴、颧髎穴直刺合谷、风池、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解溪、行间、照海、申脉常规针刺法。十二岁以下患儿太阳透颊车选取2寸针,余穴采用一寸针。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电针穴位组一般以太阳阳白颊车地仓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 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 1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 针等。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 1 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孕妇慎用电针。 6)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9、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10、耳针临床应用:恶心呕吐,神门;哮喘,交感;失眠,内分泌、皮质下;荨麻疹,肾上腺;(补充) 11、头皮针刺激部位:1)额中线,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主治肺、心等上焦 病症;3)额旁2线,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3线,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5)顶中线, 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7)顶颞后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 如疼痛、麻木等。8)顶旁1线,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 12、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1)现象,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2)原因,因情绪紧张、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针刺;也有因体位不当,手法过重,闷热、过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拔针平卧,饮温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4)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论述) 13、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原症状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 14、针刺引起神经损伤:针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针刺损伤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四肢及头面的一些神经干、支,还有内脏神经的损伤。1)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2)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15、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七日康

七日康多元合一疗法-----让腰椎间盘不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慢性劳损、静力损伤、突发外力引起纤维环破裂盘内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和化学炎性刺激,导致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受压后出现缺血、淤血、缺氧、水肿、粘连等现象,形成无菌性神经根炎、神经被膜损伤、运动神经纤维坏死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腰腿疼,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肌肉萎缩、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必须抓住症结进行针对性治疗, 方可收到远期效果。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洪强七日康多元合一疗法”首次将靶点修复、松解粘连、冲击营养、电磁技术、扶正固本、功能康复六种技术根据病情有机结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靶点修复-----祛除病源、解决根本 利用目前国际最微创、最先进的射频热凝靶点技术------直接把突出致病部分的髓核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解除压迫,不伤及正常的髓核组织,同时可一次性修补椎间盘突出根本原因----破损的纤维环,直接阻断髓核液中糖蛋白和β蛋白的释放,其独特的温热效应,对神经水肿、椎管内的炎性反应均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症状立即消失或减轻,有效率高,他的六大安全措施确保治疗万无一失,10多万病人无一例意外发生,他的疗效和安全是任何微创治疗无法比拟的。 2、松解粘连----解除卡压、平衡力线 无论椎间盘突出的前因还是后果都是腰椎小关节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它们的慢性损伤必然发生挛缩、疤痕、粘连、腰椎内外组织动态平衡失调。我院通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在传统灸针和现代针刀、拨针、银质针、钩针基础上独创的专利技术-----松解术(国家重点专科必验技术),对患者松解卡压,解除粘连,疏通筋膜,改善微循环,解除腰椎小关节、两侧损伤肌群的不正常应力点均有确切疗效,有助于椎管内外动态平衡的恢复,从而达到椎间盘突出症根治的目的,同时预防脊柱和椎间盘的再损伤使愈后不易复发。 3、冲击营养-----营养神经、消除水肿 在大型C臂引导下,通过侧隐窝或骶后孔注入一定剂量的药液直接对突出间盘和受压神经根进行冲击和分离,使粘连受压的神经松动,减缓压迫,祛除疼痛。同时药液是我院筛选安全有效药物组成,内含有多种营养神经细胞和祛除水肿的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及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4、电磁技术----改善循环、促进再生 根据病情选用电、磁、波等不同大型理疗设备局部治疗,通过物理作用产生多种生物因子作用于软组织,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供氧,从而增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 法 灸 法 学 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天灸 E.温针灸 D.间接灸 C.灯火灸 B.艾条灸A.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 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3.《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三、填空题 1.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的专着是《针灸大成》。 2.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 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四、名词解释 1.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九针:《内经》中创制的针对各种疾病使用的九种针具。具体名称: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微针:指现代针灸学发展起来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等针法,目前将之称为“微针”系统。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细末,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穴位贴敷疗法,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

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阿是穴)接贴敷穴位、患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其尚不完全清楚。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二是药物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是人体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闭塞其气,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使 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服药尤为有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血生肌,消炎排脓,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1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 10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刺法灸法学,杨兆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3.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针灸甲乙经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针灸大成,杨继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刺法灸法学是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针灸治疗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一体,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⑴了解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⑵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⑶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⑷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2.基本技能 ⑴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⑵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⑶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三、学时安排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脑病科(针灸科、中风病、神经内科) (一)沿革 1957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组建之初即成立了针灸研究室。其时,有张缙、裴廷辅、夏玉卿、曲云龙、于锦岚5人,负责人是张缙;未设诊室、病床。不久,张缙在“反右派”中被错打,下放农村。 1958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由南岗区迁往香坊区后,针灸研究室设2间诊室、10张研究病床。60年代中期,针灸研究室改为“针灸经络研究室”。“文化大革命”中,针灸经络研究室临床与研究业务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过问针灸工作之后,方获重生,研究工作得以继续,此时,负责人为张一民。 1972年,张缙返回祖研,人员增加到30人,病床增加到16张。此时,针灸临床和科研都有起色,针灸研究室由内科代管变为独立科室,建立了临床、实验和文献3个研究组,临床、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74年,建立了住院观察室、针灸生理实验室,并获省卫生厅赠日产RM85型八导生理记录仪。不久,针灸经络研究室并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工作为此受到一定影响。 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和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再次独立的针灸经络研究室唤起生气。针灸科研、针灸临床同时展开,针灸学会工作活跃。 1981年,针灸经络研究室从地下室搬到二楼,扩大了门诊和实验室,在新建四楼建立针灸病房,设40张床,外聘姜淑明、王希圣2位专家。研究室改组,由1个变为3个:第一研究室主任由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所长张缙兼任,进行临床针法灸法、经络和文献研究,以病房为主;第二研究室主任为裴廷辅,结合临床进行实验针灸学研究;第三研究室主任为张一民,进行循经感传客观指标的研究。 1986年初,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改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后,针灸经络研究室改为“针灸经络研究所”,由针灸临床、实验针灸、针灸文献、腧穴配方、针法灸法5个研究室和设此的卫生部针灸经络教育进修基地组成。此时,经省编委批准成立黑龙江省非药物治疗研究中心,张缙为主任;还有挂靠或合署的“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光明中医函大针灸学院”和“黑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 1986年1月,成立针灸经络研究所后,王克勤副院长兼任针灸所所长。1986年4月,任命李强、裴廷辅为针灸所副所长。1987年3月,任命张一民为针灸所所长、刘天胤为针灸所副所长,李强调科教办任主任。1988年8月,任命王福隆为针灸所所长、李永光为副所长。1989年由吴滨江任针灸党支部书记兼针灸所副所长。1991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号文件中决定针灸经络研究所设编制(所领导)2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灸病房、针灸门诊迅速扩大,其时,设置6个针灸诊室,2个针灸病区,编制床位34张。李东成为针灸病房主任。1990—1992年赵惠君为针灸病房主任。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李永光为经络室主任,与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 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 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A.艾条灸 B.灯火灸 C.间接灸 D.温针灸 E.天灸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刺法灸法试题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 级专业《刺法灸法学》考试试卷(1)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治神 2. 九刺 3. 隔物灸 4. 九针 5. 得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为刺筋之法。,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放血。 7.针刺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折断在人体内。 9.提插幅度,频率,针感即强;反之,针感相对较弱。 10.对于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频率。 三、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2.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 E.侧伏坐位 3.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内关 B.阳池 C.解溪 D.养老 E.中脘 4.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在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保持分钟以上。()A.10 B.20 C.30 D.40 E.50

5.适宜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弹入速刺法 6.斜刺法的进针角度是() A.15°左右 B.30°左右 C.45°左右 D.70°左右 E.90°左右 7.临床上留针时间一般为分钟。()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60 8.睛明穴宜用何种进针法() A.弹入速刺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压针缓进法 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E.以上均不是 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此法为()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