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最全的资料

自然辩证法最全的资料

自然辩证法最全的资料
自然辩证法最全的资料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最强最全的总结

一.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

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

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方法论意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

答: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

哥白尼正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开始其天文学研究的,它在天文观察中发现托勒密体系的一些数据和观测数据不符,因而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假说:他设想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来解释天空现象。并且,经过30多年的观察,不断的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学说,临终时出版了自己《天体运动论》,主要内容:

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绕太阳运转;

②地球在运动,绕太阳公转和和自转,形成了四季和昼夜;

③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④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至远的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最外层为恒星天。

毫无疑问,上面正是在科学假说基础上得出的关于天文学方面成就的重大突破。《天体运动论》确立了太阳石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被称为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天文革命。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在神学中的解放运动,他是科学写给神学的挑战书,也是科学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书。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假说后,经过多年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说,从而也验证了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当然,假说还具有假定性、易变性特点,不过,哥白尼在长时期的观测中,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天体运动理论,也更进一步验证了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大作用,更突显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首先,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哥白尼开始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后来经过大量的观测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并从避免了盲目性。而开始太阳为中心的假说正是理论的工作模型。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了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构思,又直接影响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题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研究活动避免盲目性。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假说武装头脑的人,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作出许多更重要的发现”。

其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

哥白尼如果没有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假说,很难想象他能直接写出“天体运动论”这部学说。事实上,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能借助以假说的形成,提出推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谈说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假说——新理论——……”

三.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答:

①【定义】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意料的和未曾见过的意外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为机遇。它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的。

②【特点及分类】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不例外地具有意外性。并根据意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机遇分

为完全意外的机遇和部分意外的机遇良种类型。

完全意外的机遇是指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与预定目的完全不同的现象。如观察、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A,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B。

部分意外的机遇是指试验观测的结果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但发现这种现象的方式或场合却是意外的。

③【机遇的重要意义】

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常常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机遇的出现时前所未有,前所未闻得新现象,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皆由此发端。在研究工作中完全没有任何机遇,完全按必然性行事或把一切纳入预料之中,则是难以设想和不可能的。机遇不仅具有戏剧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因此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重视机遇。

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无例外的具有意外性。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常常能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往往使人们感到神秘莫测,,似乎只有幸运者才能碰到它。

【机遇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④其实不然,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和主观认识上的根源。

机遇产生的客观依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当偶然性出现时,如果能捕捉住它,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一定能得到科学发现或获得技术发明的成功。

⑤遇产生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

实验和观察虽然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金星的,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思想、理论、目的和计划等等却是主观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如此。因此,在观察和实验中,意外性的事件总是大量存在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存在,就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件出现,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如何发现和捕捉机遇?】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意味着研究者要具有:

良好的哲学素养;

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要有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

不懈追逐的科学精神。

四.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答:

【定义】灵感是指主体对于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许多发现和发明的过程都与灵感有关,灵感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在所有研究者的创造活动中出现或经常出现,但它确实是创造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

【本质】灵感本质上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一种思维在饱和状态下的触媒激发。灵感这种具有很强的偶然性甚至神秘性的创造心理状态,又有其固有的必然性和自觉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统一、寻常性与反常性的统一、智力型因素与非智力性因素的统一。

【特点】灵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具有引发的随机性、显现的瞬时性、认识的突破性和情感的波动性等基本特点。

【作用】灵感在科学技术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人们在思维的困境中突然领悟到问题的症结或本质,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为创造者提供富有启发的解题线索,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

【灵感的诱发与捕捉】灵感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按照人的意志人为控制的过程。人们只能根据灵感闪现的规律性,创造合适的条件来诱发和捕获它,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

首先,要在大脑中造成灵感闪现的诱发势态。

把自己的兴趣、注意力,思维和情感全部集中到创造目标上,充分发挥主体创造力,感受来自潜意识或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和启发。

其次,要善于科学用脑,张弛结合。

潜意识的触发信息只有在紧张的思维松弛时,才容易进入意识领域,外部的偶然机遇的信息业只有在紧张的思维松弛时,才容易被及时感知和吸入思维热场。

第三,提高居于发生概率。

一是要广泛涉猎和注意多个领域和一般生活中的知识和事物,注意把所见所谓及时与创造目标联系起来,从中获得启发;二是在实验中扩大对研究对象的干预范围和力度,从而人为的造成多种偶然现象或特征的出现。

第四,要善于技术捕捉和发现灵感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创造者在灵感闪现后趁热打铁,穷追不舍,使灵感的创造性火花得到保持、完善和发展、获得创造的成功。

五.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本质上是一种方法?

答:

【定义】归纳是从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性判断的逻辑方法。演绎是一般原理推断出个别事实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由推理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和陈述。结论就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一般特征,是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因此,归纳法和其它逻辑方法相区别的特点是:其一,它的推理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其二它的结论通常是为经证实的,往往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必须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它对于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和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有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

下:

首先,归纳和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演绎法可以提供逻辑证明和反驳。如果能从某个前提推演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就证明这个前提是不正确的。那这样就可以避免归纳利用错误的前提为条件去推断一般的结论。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有预见作用。归纳的知识不够完备,演绎则要求推理的完备性、无矛盾性和自洽性。

其次,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一是演绎的推理的前提不只能靠演绎产生,而是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或要与经验相呼应,演绎的前提好结论的正确性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二是演绎的可靠性大,但相对创造性小。尽管演绎也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但演绎本身不可能对科学事实作出新概括。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归纳和演绎统一起来,既要善于运用发现的逻辑,也要善于运用理论论证逻辑,并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片面的否定演绎的“归纳主义”,或全盘抛弃归纳的“演绎主义”,都会堵塞科学研究和通向真理的道路。

因此,归纳和演绎本质上一种方法。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

【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

【作用】科学假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①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着观察实验的设计构思,又直接影响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体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研究活动避免盲目性。正如贝弗利奇所说:一个用某种“假说武装头脑的人,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做出许多更为重要的发现”。

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成,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家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建立科学假说方法论【原则】解释原则、对应原则、简单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七.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背景与基本观点?

答: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

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等。

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化:

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丰富的材料论证地球地层的渐变原理。

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理论。

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辨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科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的继承了哲学史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造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使辨证唯物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事物有其演化的过程;

自然对象都是系统,系统有层次结构,系统的结构和演化是复杂的,有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八.如何理解“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跨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答:

唯物主义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它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①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萌芽初期将自然现象看做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在某种固定形体的形体中寻找统一,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源归结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②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向适应,出现了以培根等人为首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当时尚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时期。近代自然科学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地位。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其发展的顶峰。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成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解体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

的产生。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恩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的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它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九、类比推理的作用及局限性

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的部分属性相同或相似,联想推论出两个(或两类)对象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式。

类比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首先,它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以相似联想为基础的类比法是进行推断或猜测的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类比法的应用是运用模型化原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当人们通过模型化研究真实对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类比。

第三,类比在科学阐述和证明过程中往往起着某种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学术性科学著作中,科学家往往免不了要用类比的方法来阐明科学见解的手段。

第四,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过程中,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借助于某种典范(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类比推理有较大的创造性,

局限性:但是可靠性较小,并常会推出错误的结论。

十、以自然观为基础,勾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演化发展简图。

答:

一:

在世界的东方,有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它犹如银河梦想的起点,给整个世界带来希望!那我们让这颗耀眼的东方明珠越发明亮吧!

上海,是对应于它的,地位也一样!而上海就其形状而言,就是一颗明亮的眼睛,更不愧为东方明珠的称谓!而长江正在使这颗眼睛越发的明亮,使他看到更远更远的前方!

是啊,这就是上海,这就是长江,那还有黄河,是啊,几乎被人们淡出了视线的母亲河,那个好黄好黄的河,她在东营入海!

那下面就到了中国的北京和天津了,河北就像一个脑袋包着两颗晶亮的汤圆,是智慧,是开拓,是人类冲向进步辉煌的辉煌的开始,那就期待着人类智慧的顶峰吧!

转了一圈,回到了路本身,期望长江冲走一切灰色和肮脏,让黄河的温柔和善良滋味每个人的心田,给所有人以希望,而不是肮脏的灵魂越发的肮脏,让本就污秽的灵魂越发的污秽。就像西方人因为占领了而走进了魔鬼地狱的死胡同,那是不是永远没有复活的余地呢?不是,宽容的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灵以希望,他们一样充满了希望!

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有很多的故事吧!那就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它吧!

二:

青藏高原犹如一个巨大的脑袋,似乎比河北包着的汤圆更具有吸引力,而事实上,它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看看中华汉字,犹如太阳的光辉照耀着西方的26个字母组成的一个个小小星球——我们未来的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然要在世界最高的地方释放中国民族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脑袋本身,却也真真正正的给了西方人一个警告——来者死!

你看西藏相对于青藏高原的大小和位置,及那幅模样,正好犹如一个进化不完整的大脑,极端却无路可去的死路。我想,那正是西方人的葬身之处,灭了别人的文明,那你还活个什么呢?

是啊,也许想的太过仁慈了,西方人也许已经走入了极端,走入了魔鬼地狱的世界。需要给世界一个说法,是啊,911全当他们的自责吧!

是啊,自责后的路在哪里?宽厚的中国,在河北大脑里不仅仅有一颗汤圆,还有另外一颗,也许就是对他们的路进行抚慰吧!那就一起沿着京杭大运河,去续写牛郎织女的神话吧!

也许你们说牛郎和织女必须分开,可是,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宽容和仁慈的付出神,没有更好的解释。毕竟,当你憧憬银河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个月宫,我不知道别人可以看到,我看到的是树下老人,是啊,他围绕着我们在旋转,给黑夜以光明,如果月球和太阳,一个比作聪明的脑袋,一个比作阴森恐怖的魔鬼地狱式的脑袋,那这里的月球显然充满了仁慈和爱,他们需要复活,当把别人的爱之路截断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许就到了!

三:

中国古时候就有刘邦项羽的故事,那现在还不是在重复这个故事,只是变成了美国是蛤蟆,而中国成了天鹅而已。当然,重复的故事也许已经注入了新的内涵,等待着我们发掘!那还有什么,在从历史找寻现在的根据?事实上,一睁开双眼就可以看到自然界和我们究竟有多密切?04年圣诞前的海啸似乎可以结束一切的,可是偏偏继续,可是继续,继续,还不是人类在受伤!终于有天,四川地震了,摊开了世界,看到了古老的非洲,古老的金字塔,三大金字塔正好与天之三星对应,顿时古老的非洲变得异常的年轻,金字塔也散发出独有的活力,因为有了方向,连俄罗斯也变成了北极熊,那个美国的小蛤蟆更是跃跃欲试,一个崭新的文明史转瞬间就这样被开启,这时候,有人居然还要在提ufo,蒙古,这个正好满足人们欲望的ufo 真的可以把人类载入新的世界吗?我看算了,还是在自然母亲的教导下,跟着人类文明的步伐,一起走向崭新的未来吧!

2:关于生物圈的观点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

自然生态系统达到成熟阶段时,其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之间往往保持相对平衡,而系统中的生物种数以及各种群的数量比例也相对稳定。这种生态平衡状态给生态学家以很大的启发:人类不仅要力求增进能利用的效率(生态效率),还要维持物质循环源源不断,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今天要处理的是“人与生物圈”系统中,人的物质要求与环境的稳定供应之间的平衡。为此,某些自然系统一定要被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工系统取代,原有的生态平衡要打破,而代之以人为干预下的新型平衡。例如在人为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取得最大产量所利用的并不是系统的成熟阶段,而往往是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人类不仅要求生物圈能长期稳定地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而且要求环境质量不降低。造成这样的“人与生物圈”系统的总体平衡是人类的主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利益,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3.试分析科学定律和定理,公理之间的区别。

答:定律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具体的客观事实归纳而成的结论。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描述宇宙当中的所有情况,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能完全正确。

定理是经过受逻辑限制的证明为真的陈述。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

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一大堆条件。然后它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

公理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其他知识必须依靠它们,而且其他知识从它们而建造。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公理可以在你知道任何其他命题之前就知道。不是所有知识论学者认可任何这个意义上的公理存在。在逻辑和数学中,公理不必须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而是用在演绎中生成进一步结果的一个形式逻辑表达式。要公理化一个知识系统就是证实所有它的主张都可以从一个相互独立的句子的小集合推导出来。这不暗示着它们可以独立的获知;并且典型的有多种方式来公理化一个给定的知识系统(比如算术)。数学家区别两种类型的公理: 逻辑公理和非逻辑公理。

4.生态环境与环境设计之间是怎样的辩证关系?

答:生态环境与环境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环境创造人,人类也进行环境设计改造自然。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进行环境设计时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类的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是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意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环境设计应该是人类的在依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造后的人化自然与天然自然应该能和谐共处的作为人类的生存的生态环境。

5、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何重大区别

科学的本质属性: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

受实验的检验;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在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主题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历史性,而自然科学真理没有阶级性,历史性。因为“社会”这种“物质存在”是由人构成的,在阶级社会里,“人”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的存在就是社会的“物质”存在,阶级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本质。

6、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包括哪些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7.为什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础?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十。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原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姻,二者在研究过程中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

8.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9:你是如何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克劳西斯的热寂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当代宇宙观的影响

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事实,确立了科学在生物世界的主导地位,对人们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对人类正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有重要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跨出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执寂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原则问题,也是物理学上无法真接验证的问题。它的意义关系到包括生命物质在内的万物生长、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和宇宙的未来,所以一直受到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关注并引起激烈的争论。

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看,二者是对立的,前者的观点认定宇宙是运动的在不断膨胀进化的。后者人为宇宙是静止的。同时二者都对当代宇宙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点上二者是统一的。

多少年来我们总有这样的感觉,对热寂说的批判说服力不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大爆炸”的宇宙理论,使热寂说佯谬迎刃而解。

大爆炸宇宙学认为,虽然宇宙不一定是无限的,但它不是静态的。当然,今天的宇宙观尚不能预卜宇宙的最终结局,但这些未尽之页已不属于热寂说,而是新的一章了。

10: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无存向有存,由低序向高序的发展过程,给予我们人类什么样的哲学思考?

物质客体的演化过程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自然界物质系统不仅有在空间中相互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自然界演化的动力是其自身的矛盾,自然的演化是有规律性的。自然界的演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自然过程既不是等直到趋向无序而退化,而是无序和有序,退化和进化彼此消长,交替出现,并在周期循环中运动不已。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演化的观点的重要意义。它告诉人们,在考察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特定的事物时,不仅不能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只看到它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而且要注意到它有一个从产生、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演化是彻底的历史观点,与通常所说的变化、发展不尽相同,它表明,世界上的任何特定的对象,从宇宙、太阳、各种化学元素到生物体,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曾经不存在和从无到有产生出来的,有着上升的运动。它也表明,世界上的任何特定的对象并不是永远如此,而是将会存在和从有到无趋于消亡,有着由高级到低级、由存在到瓦解的下降的运动。

11、自然界中同化和异化现象,以及生物的遗传基因有何历史和必然的关系?

同化和异化

生命运动形式包含了力学运动形式、物理运动形式和化学运动形式等层次,因此也就包含了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分解等矛盾。

然而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生命运动形式还有其特有的矛盾,即同化和异化的矛盾。

所谓同化就是生命体从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

所谓异化,就是生命体的组分分解为代谢物并排入环境的过程。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相反相成的。这两种作用协调地、持续地进行,使生命体内的组分不断更新,而维持其整体结构和功能。

生命体以新陈代谢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高度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并不总是平衡的。同化领先于异化,新陈代谢愈来愈旰盛,生物体就生长发育;异化作用占主导地位,新陈代谢逐渐减弱,生物体就衰败。随着矛盾双方地位的转换,生物体从生长发育到衰败死亡,完成生命运动的一个周期。

生物体与无机系统不同,无机系统在解体后丢掉了全部信息;生物体则在衰败死亡之前,以简约的形式留下了关于自己有序结构的信息,以“指导”下一世代的同化和异化,使其出现与亲代一样的结构和功能。这就是物种的遗传。

遗传是物种的肯定因素或“保守因素”。在世代交替的物种遗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子代和亲代相异的性状,即物种的变异。变异是物种的否定因素或“革新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异由于物种的稳定性和不适合环境而被淘汰。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推动了生物物种的演化

12、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科学依据?

胡锦涛同志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当今,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能只局限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而是

要扩展到广大领域,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巨系统的协调。根据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进行外推,可以断言,任何一个有限系统都不可能对自身原因的合理性作出完全的解释,这只有在更大的系统中才是可能的。[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本来不过是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某种结合方式和状态,因此,离开了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实在内容和脱离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系统来孤立的研究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不是对和谐社会的把握。

从实践层面上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基础。实践中的无数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其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04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噬,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我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25%的铝。中国每年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11.5倍。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2年底至2003年春SARS的流行,再次向人们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无数事实说明,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态学方面看,它已经呈现出了古代的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和近代的以人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当今,人们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前几种形态的逻辑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

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古代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的扬弃。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事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通常都只能听天由命,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古人稚嫩的意识中,处处体现的是以神话意识和自然崇拜所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依赖,人们只企求以自然为基础达到人与自然的同一、和谐。由此,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天道不可违”以及“天人合一”等朴素思想,而古希腊哲人也告诫人们应“听自然的话、照自然行事”,他们强调的都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和依附的统一。进入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前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逐步由本能变为自觉,开始了由顺应自然到干预自然的转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变依然以“顺天”和“靠天保佑”为前提,仍然摆脱不了“自然关系占上风”,“人受自然的支配并是自然的奴隶”的受支配、受制约的处境。

古代的这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状态,是以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为前提的。尽管,自然由于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而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但是人类的主体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却被无情地消融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中。当今,我们人类的主体性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张扬,所以今天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可能再是对古代的简单回归或复兴,而应是对它的一种扬弃。今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考虑更多的应是在发挥人类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或避免人与自然的冲突,而不是人类如何在自然的绝对统治下生存的问题。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近代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反思。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时,人类理性从自然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理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类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无休止的欲望。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自己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把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变成了二元对立的两极。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无视自然的永恒的必然性权威,甚至常常自得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对于这种主体意识的短视,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述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警觉,人类由于加剧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目前,

全球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①气候变暖。联合国的一份根据两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预言:地球气候在21世纪将上升1-3.6摄氏度,气温的这种细小变化,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和持久的热浪;②臭氧层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

④酸雨蔓延,使农作物减产,林木枯萎,鱼类死亡;⑤森林锐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⑥土地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约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正受到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⑧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使大多数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城市污水未得到处理;⑨海洋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近海区氮和磷含量增加50%-200%,海水中营养物过量,导致沿海藻类迅速生长,形成赤潮;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面临的这十大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不断向自然界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面前,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和个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麻木不仁,缺乏紧迫感,甚至还有恃无恐地破坏生态系统,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其势必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势必危害他们自身。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和困境,面对自然界的无声抗争和有形的报复,人类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改变“要做大自然的统治者”的观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想在更高的起点上达到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种理性反思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人与自然间的一种新型形态新鲜出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古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也不是近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而是对它们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结果。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内涵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5、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是具有同一性的。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4]人依赖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不过,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不同,人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物直接生存于自然界中,人还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人通过自觉的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达到与自然的同一。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中,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发生改变,纯粹自在的自然界不断地变成了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人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实基础。但马克思没有像黑格尔那样把人的意志力量绝对化,而是把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严格限制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他看来,在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界从本质上已成为一种属人的存在和为人的存在,成为人“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5]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人的实践受自然的制约。“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6]人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自然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人自身在实践中也成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按照自然的法则改造了自己。“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8]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辨证统一思想主要向我们指明,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自觉把握外界自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外界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合乎自然法则的手段去驾驭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服务,这样人类与外界自然才能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辨证统一思想的内在意蕴,与今天我们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旨方向,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涵大致界定为: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一方面,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各种适当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

13.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科学依据?

答:(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4.演化这个感念是谁在科学史上最早提出,内涵如何?

答:英国哲学家赫伯特.史宾赛

演化除了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15:工业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是何关系?

答:工业设计的对象是工业社会中的一切人造物以及人的作用面和感知面,包括人机界面,人物界面,各种用品的使用表明以及对人的感官和思维产生作用的表明。而环境设计是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规划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与未来,主要解决创造空间的问题,设计到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两者之间必须相互相成,脱离了工业设计的环境设计,只会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止不前。而脱离了环境设计的工业设计会使得环境受到破坏,得不偿失,所以两者必须时刻兼顾。

16: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内容及其哲学意义?

答:内容: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物体的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分别具有绝对性。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的度量与惯性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无关,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这就是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不变的。

意义:

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到空间、时间与具体实物运动的一定联系及空间与时间的一定联系。

17、试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传统哲学的物质观、时空观有何意义?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并深化了时空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原理。空间和时间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再经过哲学抽象而逐步形成的。在十七世纪,随着对机械运动的研究,形成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尽管这种时空现似乎与人们的直观是一致的,但从哲学观点来分析,它有许多严重缺陷。在这种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也是无关的。相对论突破了这种直观的、由于长期习惯而变成传统的时空概念,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人类对于时空特性的认识。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四维时空连续区。我们知道,描述一个物理事件,总是要给出它的三个空间坐标和一个时间坐标。在牛顿力学中,空间和时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而狭义相对论则揭示了这种联系。按照现代信息论的观点,不能向外发出确定的时空信息的事件,则不是一种真实的事件。可见,割断了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描述一个真实事件。在相对论的四维数学表示中,三维空间坐标与一维时间坐标构成一个四维矢量。这个矢量的长度,即四维时空间隔时间空间的相互联系,也表现在“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一特性之中。狭义相对论的主要功绩在于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时空结构、特性对于物质及其运动的依赖性,从而证明,时间、空间不是独立的实体(牛顿绝对时空观),也不是先验的认识形式(康德的时空先验论),而应该承认时间、空间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及其运动的最基本的属性。

18、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有何本质区别?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具有三个最一般的特征:(1)市场性;(2)创造性;(3)综合性。

技术发明是在科学发现的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变革和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是组建和拓展人工物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方法类型是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密不可分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整体。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分是随着创新活动在现代企业中的制度化开始的。

本质上说,技术发明是以技术方案设计并对其技术上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主的活动,虽然它以应用为目标,但它并不是应用活动本身,而是导致新的应用活动的方案的信息处理和符号操作活动。

技术创新以技术发明活动的终点为其活动的起点,从众多的技术成果中选择部分成果构成创新项目,把这一部分成果从信息、符号形态转变为现实的技术系统或产品,再通过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包括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但反过来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却不一定能延伸到创新活动。发明并不必然导致创新。

19 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发展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 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峰。总的来说,古代哲学诞生的年代,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从哥白尼到牛顿的整个发展过程一直被恰当的称为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18世纪机械观占据了统治地位。拉普拉斯提出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至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顶峰。霍尔巴赫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宇宙本事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链。

三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众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加上P40)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述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到宇观天体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的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是“生态危机”,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 古代自然哲学的自然观和近代自然哲学的自然观有何差异?

自然哲学是研究自然观念的哲学学科,理解自然是它的中心课题。在英语中,Nature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现代的常用语即自然物的总体,另一是指本性、本源,即内在于事物使其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某种东西。在汉语中,自然一词也有这第二种用法。当我们说一个演员表演做作,我们说他不自然;当我们说一个事件按其本来的样子发展,我们说这很自然。对本性的哲学研究不是我们讨论的对象,但自然一词的两种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探讨自然的本质。

古代唯物主义者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近代自然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古代自然的直观和思辨的性质,吸取了它对自然界的整体的、总结联系的思想;他们也克服了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利用了近代自然科学三百年以来所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材料,科学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近代自然观立足于时代科学成果之上,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界演化发展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

21古代自然哲学的自然观和近代历史自然科学的自然观之间有何差异?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

为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22.科学家是特指我们社会中的哪一类人群?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科学假设对于推动科学的进步有何作用?

科学假设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设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假设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观察、实验的起点。它使人们已有的感性经验形成条理,更使人们进一步观测研究具有方向。假设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设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第二,假设是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第三,假设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第四,假设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

23.请你分析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和科学归纳之间的关系?

答:完全归纳: 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它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叫做枚举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同,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通常在事物包括的特殊情况数不多时,采用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从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对象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的归纳推理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是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作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法又叫做普通归纳法。

科学归纳: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和建立假说,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和概括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它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大体可分为枚举归纳、消去归纳、渐近归纳、综合归纳4种类型。科学归纳法有很多形式,在形式逻辑中有所谓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科学不完全归纳法是从一个或几个(不是全部)情形的考察中作出一般结论。它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类。简单枚举法是根据部分对象具有的某种属性,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某一门类的一部分对象的本质届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也就是从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作出关于这一门类的全部对象曲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也叫判断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科学归纳是以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而,它不能揭露事物的深刻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归纳只能根据已经把握的一部分事物的某些属性进行归纳,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因而作出的结论不是完全可家的,带有很大的或然性,也可能有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情况。

24.为什么说科学的抽象比经验更能反映对象的本质?

答:科学抽象:科学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指在思维中抛开客体的非本质方面而抽取其本质方面的过程,“抽象”本身不限于指思维抽取客体的本质方面,它还包括人依据一定的需要,在思维中客体的某一或某些非本质的方面抽取出来的过程;但科学抽象则主要是指前者。科学抽象意义:科学抽象是理性思维方法的一种形式。所谓抽象就是人仍对获得的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运用理性思维进行一番老粗取梢、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去掉事物非本质的、表面的、偶然的东西,抽取出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东西,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简单地说,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

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的一种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科学抽象基本过程: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木质及其规律的抽象。事物的本质及现象,必然与偶然,共性与个性,总是辩证的统一的。这就为科学抽象不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且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必然性,使我们有可能甚至是必然地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分析个性抽取共性,使我们对熟悉的一切具体事物进行类比,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把看来互无联系的表象或通常逻辑上尚未考虑的设想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从而构成关于对象的状态、内部过程以及各种相互关系的自然图景。而经验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对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总结,或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

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不能彻底反应事物的本质。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论。科学抽象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它比经验更能反映对象的本质。

25.你是如何理解库恩的科学发展图示论?

1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用范式等概念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自己关于科学知识的性质、结构、方法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前科学一常规科学(形成范式)一反常一危机一科学革命(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一新常规科学。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过程,而是在“常规科学时期”和“革命科学时期”之间转换前进的。常规科学时期主要是由科学中的伟大人物所推进下,由新的真理叠加在旧的真理之上不断地接近于真理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常规科学是一个不断解谜,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常规革命时期,科学家既不检验也不证实学科基质(科学共同体共有一个包括核心理论、工具、价值和形而上学假设在内的坚定信仰)的基础理论,也不用“反常”否证一个理论。只有当反常积累成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动摇了常规科学的基础时,科学家才开始重视反常。库恩把科学共同体对常规科学的基础普遍失去信心的情况叫做“危机”。对危机的处理办法是改进学科基质,一个经过改进了的学科基质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反常和解谜,这样的改进就叫做科学革命。这样的改进过程是不同的理论竞争的结果。

2、意义

库恩的发展模式不仅把人们考察科学知识增长的注意力从理论证明转移到理论发展, 而且引入了社会历史因素,以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科学发展时期来划分科学知识增长的不同阶段, 事实上就含有知识增长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思想, 这对于启迪人们的思想和开阔思路, 都是大有裨益的。

3、局限性

库恩理论是单门学科的、历史纵向的科学发展模式,不能说明多门学科的集中革命,纵观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他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更难解释现代科学及东方科学的发展。

26. 在对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的分析中,你是赞成罗马俱乐部、伦敦战略研究所还是野村俱乐部的观点,为什么,给出理由。

罗马俱乐部:

悲观主义的态度:

以美国学者米都斯博士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者们于1972年发表了一份关于人类面临困境的

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主张停止地球上人口数量的增长,限制工业生产,拒绝干预自然过程,大幅度减少地球资源消费,以维持地球上的平衡。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

罗马俱乐部尽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先后提出了“零的增长”与“有机增长”解决方案,但却错误地把对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现象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从而最终不是走向了悲观主义,就是陷入了浪漫主义乌托邦的空想。

伦敦俱乐部

乐观主义的观点:

当前世界上粮食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潜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悲观主义者却过分夸大了这些危机,忽视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界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如海洋、深层地质、宇宙太空,等等),忽视了对已开发资源、能源深加工,还忽视了"节流"和"修旧利废"。

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过度开发自然,确实造成了人和自然环境对立的生态危机,但依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能补偿污染和资源枯竭所造成的不足。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为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潜力。人类有充分的时间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而依靠新的技术和资本能够增加生产,保护并改善环境,解放人类面临的困难,可以使人类超越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建立起一个和平、繁荣、持续的美好世界。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观点。

野村综合研究所

野村综合研究所是日本思想库的代表,不论是其历史和规模,还是国际活动和综合能力,或者是研究实力和影响,在日本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突出的。它认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方便化和质量提高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自然,他们也促使人们准确把握科学和社会现实的方法,运用科学方法的同时结合生活现实。

个人认为:

罗马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悲观主义者虽然看到了人类确实面临着生态危机的严重挑战,认为人类必须停止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不能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任意开发利用的聚宝盆。

但他们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的方面,认为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就应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止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

乐观主义者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威力,对资源潜力抱有希望,对保护环境充满信心,这无疑给面临全球性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一点希望。然而,这种观点

忽视了全球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忽视了当今世界的矛盾,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某些资源的掠夺性消费和挥霍浪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这种观点也带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

认同野村的观点:今天的人类既认识到工业文明助长的“主题神化论”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它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和危害,并逐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现实要求。

27.适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1、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在实践生活当中,我们所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现实世界这个大的宏观的物质基础上开展的。在未来的人类科学发展历程中,肯定必然也不会逃离这个现实问题。也就是说未来的科学发展都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未来的人类科学发展当中,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客观必然的联系,谁也不能够逃脱的。而且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普遍联系以相互区别为前提,没有区别就没有联系。所以在未来人类科学发展当中,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3)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永恒性就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和灭亡之中;发展的普遍性是指发展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这就是通过永恒发展原理要求我们确立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增强创新意识,支持和扶植新生事物,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在未来人类科学发展当中,科技发展将带动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或先或后地进入知识社会。

2、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所以在未来人类科学发展当中,也会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进行发展,那就要在不背离现实实际的情况下,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将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下才会出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不断的推动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必将会把生产力解放出来,很好的适应的社会的发展,而且高新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要把握这个发展方向,这是很总要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8.在对自然科学对社会作用的分析中,你是赞成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还是伦敦战略研究所、野村战略研究所的观点?

自然科学技术是指人类的主观对自然界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各种客体和事物的性质、属性、本质联系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作用于客观世界过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自然科学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控制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所以自然科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比较赞成罗马俱乐部的观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要注重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和研究方法,从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中有的放矢地选取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揭示现象的实质性内在关联和决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来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与如何发生。

依据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全球经济、政治、自然、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世界现状及其变化的前提下,科学预测世界系统可能的主要变动趋势,促进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和行动方案的产生。可见,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和定位是罗马俱乐部进行全部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补: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我们21世纪对自然的一种崭新认识?

答:答: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

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个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因此说生态自然观是21世纪我们对自然的一种崭新的认识。

科学假设对于推动科学的进步有何作用

答:建立假设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预定的目的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外界的消极过程,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时,尽管开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肯定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去做。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研究有关的资料,我们在头脑中先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初步猜测或设想,这就是科学的假设。

假设是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事实(包括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事物的存在或原因、未来事件的出现)的假定的解释。科学的假设,具有以下的显著特点:1.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

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或证实。

2.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科学的假设,是以真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的,科学的假设与迷信的胡说或无根据的瞎说是根本不相同的。

3.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虽然假设对未知事实的解释是否把握了客观真理还尚属疑问,但是,假设是对于客观事物有根据的推测。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对假设的不断修正、补充和更新,会更多地、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所以,它是人们的认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方式。

建立假设是研究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假设在以后的研究中,具有如下的作用:1.依据假设,提出并确定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种类、数目及其关系,从而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2.依据假设,确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范围和方法。

3.依据假设,确定处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方向、范围,以便验证假设。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 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整理

一、填空题(仅供参考) 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 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 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143页 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 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124页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76页 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 1、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要求。 答: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 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 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 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 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完美版

第二周 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它建立了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完美衔接起来。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为我们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灵感,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还能够使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然辩证法传播的是科学精神,它能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非常生动且实用的学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努力掌握它。 第三周 ①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自己答案: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都是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积极响应。不以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和社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当代中国如何处理和应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不应该也绝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秉承“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保护”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并时时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学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周 ①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总之,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有了这个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假象和谬论全都不攻自破;有了科学这种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才会安定有序;正是有了科学这种文化活动,这种信仰,才使得人们的灵魂有所寄托,前途更加光明;最后正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才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能回归于实践。 ②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首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其次,科学是对某条件下的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科学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科学并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说: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未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点,它是不断发展的得到修正的。就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都有使用范围,超出范围跨越边界都被认为是错的。 既然科学是相对可靠的,那么科学也必须受到怀疑与批判。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学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前的科学认识要被后来的实践所补充和修正,如:探索宇宙奥秘。 ③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答: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第五周 ①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②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火,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③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推动作用。技术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能进入21世纪,进入浩瀚宇宙探秘,深入微观粒子世界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技术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的需求不断提高和不断被刺激产生,技术发展也势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和人们的相应要求。因此,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观念的需求。技术的产生和提高需要以人的知识和实践为基础,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量并积极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技术革新,是每个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④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违背伦理道德,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危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势必导致危害人类的正常社会活动,不能起到为人类社会负的目的。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将出现更多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行为或现象。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恶为之基础,环境的破坏,人类就没有容身之处,更谈不上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生活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 因此,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的成果来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第六周 ①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对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理解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关。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定律,基本事实具有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科学规律本身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另一方面,科学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能看作是一种脱离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将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社会的建制,它是由作为道德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选题,进行研究或者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要做出价值判断的,都不能价值无涉,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因此,在这方面科学价值不是中立的。 (答案二)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的观点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纯粹的,没有人的主观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