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之中外美术

导论: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独具特色。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经过数百年的文化孕育和艺术锤炼.成为中国

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蕴含高贵的品质.精湛的手法使

后来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在中外美术史中我对西方美术作品及风格也深感兴趣,所以也想在这里谈谈西方美术作品及风格。首先我想先理顺一下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十四世纪以后的西方美术及作品。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盛行弗洛伦萨画派。接下来的中世纪美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制约,开始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发源于意大利,主要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期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和浪漫主义画

派。安格尔和席里柯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的辛勤劳动。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在

如此多的流派时期的作品与画家当中,印象派给我的感觉最深刻也最独特。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折枝艺术多元性布局技法情趣弗洛伦萨画派

巴洛克美术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浪漫主义画派

现实主义美术印象派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雏形,而中国花鸟画,由一开始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宋代,花鸟画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宋代花鸟画呢?这一点从一些流传下来的画史

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赵估对绘画表现必须符合客观真实上,有两个著名的故事:“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棋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皆莫

测其故。近侍尝请于上,上日:‘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者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这种对于花的观察细致人微,能分辨出花盛开时,不同的时辰,不同

状态的观察能力,直到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宣和殿前植荔枝,即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及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日:‘未也。’众使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日:‘孔雀

升高,必先举左。’众使骇服。”对于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足都

观察得如此之细,可见宋代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细程度。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赵昌清晨绕栏谛玩,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深入荆湖深山,观察猿猴野生情状;韩若拙画翎毛,每作一禽,白头至尾、皆有其名,精熟解剖结构。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季的变化、阴阳向背、新枝老干、各不相同,务求生动逼真。由此可见宋代绘

画很严谨,科学性很强。这种绘画的严谨性,一直影响到现代的花鸟画,我们从现代花鸟画写实的风格上,可以看出很多传统留下来的痕迹,比如陈之佛,于非罔,他们的作品都是注重在生活中收集素材,以自然为师,画中的各种花卉,禽鸟,都是对自然长期观察的结果:现代的花鸟画教学,也一直注重写生,把花鸟画创作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使得现代花鸟画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一幅幅宋人花鸟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我们打开宋人画册时,我们会为每一幅作品栩栩如生的气魄所感染!就算是一幅小品,也大气磅礴,动静有序,一支花,一丛

叶,都充满了自然的灵气。所刻画蜻蜓鸟虫,无不活灵活现,楚楚动人,有振翅欲飞的感觉,如果说现代画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可借助于照相机,能够以高速快门拍下禽鸟飞动的瞬间。但是在宋代,没有照相机,全靠画家细心的观察和领悟,才能把鸟画得活灵活现。我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宋代画家李迪的《枫鹰雉鸡图》,画的是一只雄鹰站在枫树之上,瞪眼窥视着一只惊慌逃人草丛的雉鸡。鹰的位置居高临下,威风凛凛,似有振翅欲击之状,而雉鸡则惊慌失色,低头急窜。整幅画构图上,上重下轻,雄鹰和枫树都施以重色,似有泰山压顶之式,鹰之蓄势待发与雉鸡的仓皇胆寒,刻画得十分准确生动。整幅画面给人以严谨结实、气魂宏伟之感,把这种紧张的气氛描绘的惟妙惟肖,反映出了宋代花鸟画极高的艺术水平。还有一幅作品《出水芙蓉图》,是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作。描绘宽阔的墨绿色荷叶衬托起一朵盛开的粉红荷花,表现得非常细腻逼真,尤其是那朵盛开的荷花,以特写的手法,造型饱满端庄,花瓣轻盈剔透,正叶与反叶色相不同,花瓣与荷叶质感相异,花柄挺拔,花朵婀娜多姿。可见画家在这幅团扇里倾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不仅惟妙惟肖地展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纯真之美,更令观众仿佛从画中感受到无限的芬芳气息,白里透红的荷花,在绿叶和背景色的衬托下,光彩照人。我曾经做过多次的观察、研究,发现这幅画用素描的明暗调子来解释,根本就解释不了,因为画面上,没有光影,但离远看,却像一个荷花灯一样放着光。因为它是用了中国画中常用的层次法,

经过一层层的渲染,而达到的一种越然出光的效果,这就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这种特有的表现方法,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花鸟画创作,如果我们再看看清代的几个宫廷御用洋画师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像宫廷御用的洋画师,如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中,画的花鸟都是有明暗和光影的,虽然很写实,可是怎么看都像油画或水彩画,因为它缺少中国花鸟画的神韵。只不过是用中国的笔墨材料去画西洋画。所以现代画家学习中国花鸟画,主要还是从宋代花鸟画学起。现代有成就的花鸟画家,都是从学习宋代花鸟画学起的,比如张大千、田世光??。现在的美术学院的花鸟画教学中,临摹宋代花鸟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所有的花鸟画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宋代花鸟画影响之深远!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及影响在宋代,由于帝王的提倡,画院的扩充,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参与花鸟画的创作,在创作中,这些文人墨客把他们擅长的诗、词、文学、书法融进了绘画的表现上,扩大了绘画的表现领域,使得花鸟画构图更为生动、简洁、主题突出。于是原先唐人格调的浓艳纤细,金碧辉煌,一变而成写意的、以神御形的水墨淋漓,形神兼备。苏轼在《论画诗》中提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宋代花鸟画,以重诗意、重境界、重情趣而著称,绘画的文学性、抒情性空前突出,形成一种以典雅工细和诗意为特色的院体画风。北宋翰林画院仿照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法考取

画家,试题往往是一二句诗,似乎着重测试画家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才能。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等。都是讲意境,注重内涵的为主。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也表现在诗、书、画、印结合上。有一幅宋代花鸟画的团扇,《胆瓶花卉图》,题诗为:“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再有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等都是诗书画印结合的典型例子: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一直为中国画所推崇:因为它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在其它很多宋代的花鸟画中,这种把诗的意境引入到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对历代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没有表现青蛙,只在溪流中画了一些小蝌蚪,使人马上联想到附近一定有青蛙,自然就有青蛙的叫声了: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在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基础上,把文学的意境融入画中,才能称为一代大家。比如元代的赵孟糖、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石涛,郑燮、近代的吴昌硕等??,都是在深厚的文学功底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宋代花鸟画的实用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的实用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

的实用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的实用性及影响如果说一般的

绘画只是作为艺术品用来观赏,那么宋代花鸟画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的特点。在宋代邓椿的《画继》中记载:“正和间,每御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这些都是用作

灯片,窗纱和手中的团扇的: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宋代的花鸟画对宋代陶瓷业的发展,也起到的很大的促进作用:宋代出土的很多陶瓷上,都有用花鸟画绘制的图案,而这种在瓷器上绘画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瓷器的一大特色!现在很多制作瓷器的设计师、工匠,都能画一手很好的花鸟画作品。宋代的花鸟画艺术在工艺美术的各个角落都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了工艺美术的一基础课.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说,宋代花鸟画,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的。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中国画的意境,是指一幅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境的构成,可以说是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写景是为了写情,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体现出某种意思的境界。在中国画里,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是艺术家照观自然,感悟自然,观物取象时而生发的精神境界和情调。宋人花鸟册页简约的画面布局,高超精湛的表现技法,悠远、宁静、恬淡的诗意情趣,不仅是宋人册页花鸟画的艺术特色,而且是构成并凸显其意境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简约的画面布局

布局就是构图,即南齐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唐

代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经营”二字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画家思考分析、收集素材、整理研究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国画构图不仅讲究形式美,更加注意内容,古人常说“意在笔先”,或说“必先立意,而后章法”,这都包含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含义。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既讲究构图形式的周密严谨,又讲究绘画内容的自然生动,活泼情趣。如宋人米芾说道,“布置得天真”。画家的情致意趣真实无碍的流泄成为构图的前提。“折枝花”画法由唐代边鸾创造。此种构图往往以花卉一枝,配以禽鸟或蜂蝶表达作者立意。宋工笔花鸟画看似一种简约的花和鸟的构成,但均蕴涵着画者巧思经营的设计,缜密的组织安排。林椿的《果熟来禽图》选取春夏之交果树的一枝,合理安排在画面,一只小鸟蓦然飞上枝头,打破了空间的宁静。折枝画法发挥了小幅的特长,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刻画得惟妙惟肖,可谓画中的点睛之笔,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构图虽然简约但画家以活泼的形式突出表现枝叶的俏丽和禽鸟的情态,使画面充满生气盎然的意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全图笔法精工,设色妍美。画外的情趣、空间境界的诗意与画意相结合,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给人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意。既保持了画院花鸟画状物精微的写实精神,又表现出作者蕴藉空灵的审美追求。宋画注重理法,状物精微,意境深邃。宋画不像明清绘画重意趣,以奇取胜,而是将花卉或鸟类置于画面的主体部分,利用空白,处理开

合、虚实、疏密、藏露间的关系,在简约大气的布局中体现不同情趣的意境美。南宋李迪的《鸡雏待饲图》构图简洁,主体突出,两只一卧一立嗷嗷待哺的毛茸茸的鸡雏,张着大嘴巴,眼睛直盯盯地望着同一个方向,企盼母鸡喂饲的神情与画面空白的开合关系照应微妙。两只小鸡通过层层分染与丝毛的交错处理,显得生动有致,毛色质感逼真。精密的描绘,传达出画家童稚般的天真情趣,以及热爱生命、照观自然、体认生命真谛的美学思想。画面简约的意象正是丰富心灵的凝聚,传达出含蓄、空灵而幽深的意境。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国画立足于意,所以构图的简约含蓄的倾向是势所必然的阁。宋人花鸟以至纯至净的简约布局蕴涵无限变化和勃勃生机,画外之意有更大的遐想空间,其意境丰富、悠扬、理趣盎然。

二、高超的表现技法

简约缜密的布局造就了宋人花鸟册页的空灵幽深的意境,同时其高超精湛的表现技法更增添了画面富贵、祥瑞的意趣。作为具有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其设色上有一整套从审美观念到技法有序的程式限制,这样使工笔画达到艳而不俗、工而不板、精而不滞、厚而不腻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中国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境界。宋代花鸟画,实际上就是宋代院体绘画,并且主要是以西蜀黄筌花鸟画派为主,统率宋代画院百年,绘画技法成熟。以典雅富丽,精工细密的格调为主。同时还有江南的徐熙野逸画派。由于不同的生活

环境,不同的志趣与不同的审美观点而具有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事实上,徐黄二体,在造型上是一致追求微妙逼真,生动传神,都是在自然中截取材,注重写生,追求浓厚自然的气息。沈括《梦溪笔谈》论徐黄二体中云:“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绘画特点,《图画见闻志》中曾引徐铉所说,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落墨”即运墨,所谓“格”,可理解为“骨”,即描绘物象以笔墨为主,辅之以赋彩,墨迹与色彩不互相遮盖。北宋黄居窠的册页《枯荷郭索图》中螃蟹的画法技巧与黄荃动物画法颇为一致。画面中一只螃蟹从荷叶背面爬上来,露出一半身体,画面含蓄,构图生动有情趣。螃蟹刻画极为精致,晕染微妙,细节刻画更是精益求精,荷叶、莲蓬、菖蒲草勾勒染色,处理在一种温润之中,设色清淡而厚重,质感上与螃蟹形成对比,意境上在富丽工整雍容中追求自然野逸的情怀,透出画家平和、照观自然的心性,画家心灵特性融化在笔墨里,与自然界的花草融为一体,是心与物的交融。画面布局简约、平和、微妙,动静相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南宋册页无名氏的《疏荷沙鸟图》描绘的是萧瑟与荒冷的深秋之景:只剩下丝丝经络的干枯的荷叶上零零星星点缀着虫蛀的痕迹;干皱的莲蓬被画家用线条勾勒的赋予沧桑的美感;荷梗上的沙鸟神情漠然,回头凝视刹那间与飞舞中的黄蜂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此画以墨色分染为主,设色清淡,刻画精工细腻,画面小中见大,

意趣无穷,为宋代花鸟画中淡彩写实的精品。无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野逸疏朗的徐熙画派,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是天趣与人的精神的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到景物中,创造的是无我之境。那笔墨和色彩的变化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画家情感的流露,精神的物化。

三、隽逸的诗意情趣

中国绘画对生命情趣的表现,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宋代花鸟画崇尚诗意的情趣。情趣离不开意象的描写,更重要的是画家情感的移入,情景交融,物我两化,使画面增添了无穷的诗境。宋人册页中以情取胜的是花鸟鱼虫。它们不以空间层次为主,而是“以活泼泼的形象、自然物态的姿致风韵为特色,画面多特写镜头,刻划某一富于戏剧性的细节,突出花朵、鱼虫、鸟兽的生命力,以及人对于自然生机的心理反射”。像传世作品《出水芙蓉图》,在团形的画面中,画家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一花一叶,凝聚了他们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整体。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而充满田园野趣的宋人小品《豆花蜻蜒图》,画家以特写的手法截取了豆花的梢头

部分:清淡的花,肥厚的叶,沉甸甸的长长的豆荚,最引人注目的并且精微刻画的是立在梢头的一只绿蜻蜒,纤细的枝权好像承受不住蜻蜒的体重,晃动着,而蜻蜒的尾部也下垂,翅膀似乎扑扇着保持着平衡。这是大自然田野中很常见的景致,但在画家笔下却显得极富情趣和勃勃生机。此画构图简炼,蜻蜒刻画逼真,尤其是薄如轻纱的翅膀质感处理得惟妙惟肖。这些描绘体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技法,体现了画家以自然之心关注周围普通的景象,显示出野逸无华的自然之美,表现出清淡恬静的心态。中国传统绘画是以主客体和谐,心、物统一观为基本特征的。宋代绘画追求画中诗意和谐,宋人册页花鸟画,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的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像清幽淡远优雅的诗,流露着怡然自足、平和超脱,阐释着宇宙自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宋人作品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气韵,可以说“形神兼备”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历代留下来的焕发着无限生机的精美作品就是很好的见证。

国外美术:

我查阅了各类资料,加上我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形成了以下的一些看法。“印象派”这个名称不是画家自己取的,1874年4月,几个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的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的展览,看展览的人很多,但对于这种新风格的绘画却难以接受。因为莫奈展出了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作品,有一个杂志记者就把他们讽刺性地称为

“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团体,也不是想发起一场艺术运动,但这个展览一出来,他们就被看成了一个有共同艺术倾向的群体,印象派这个称呼就这样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把他们称为印象主义绘画。拂晓时分,一轮红橙橙的太阳缓缓升起,挣扎着冲出平静的水面,奋力地划破浓浓的晨雾,露出自己的面目。朝阳,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染红了水面,染红了画布,染红了我们的视觉。三艘小船,早已扬帆,摇曳缓进,沿水而行,由远及近,慢慢行驶出重雾,渐渐淡入到前景,静悄悄的,好像不忍惊醒远方还在沉睡的港都,隐约约的,好像不敢干扰眼前正在凝视日出的观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的一天开始了。

日出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感慨,而对艺术家是好的表现题材。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使高更因贫困而被迫四处搬家。1891年4月高更独身一人乘船到太平洋的小岛——塔希提,迎来了他事业上的高峰。在这人迹罕至的岛上他却感到了孤独的幸福,“一股稳定而祥和的力量已逐渐侵入我的体内,欧洲的紧张生活早已远去,明天、后天乃至未来的永永远远,这儿都会永恒不变的存在吧!”在南太平洋的那段时间,除了他的绘画奇特而又异国情调,他还试图进入土著的精神实世界,他研究土著工匠的手法,力求使他自己画的土著肖像跟当地那种原始艺术协调一致,所以他简化了形象的轮廓,使用大片强烈的色彩。

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重地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高更的作品与他本人一样,极富个性,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相比,他对于西方美术传统抛弃得更为彻底,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影响,追求一种更本质的美。在他的作品中,西方传统绘画所从崇尚的立体感被平面化的东西所代替。作品造型简约,颜色单纯而强烈、具有纯朴野性的原始情趣和东方艺术风格中的装饰性。不仅如此,在他作品所追求的单纯、简约纯朴的形式中表达出一种明显的主观色彩和象征意味。但是高更不擅长处理颜料,而且他的作品无法显现马奈或莫奈等印象派大师的细部风格。他无法以一两笔灵巧的手法,绘出精致的玫瑰花瓣,也无法平滑地画出闪着夏日阳光的塞纳河。在写给毕沙罗的信中,高更坦诚自己偶尔过于琐碎的笔触相当“呆板”而“平淡乏味”,然而这个缺点最后却变成了优点。在1888年初他抛弃了以往的画画方法,转而采用更基本的、简单的、毫无暗示的手法,这主要受到高更一生所崇拜的日本艺术的影响。日本版画构图不讲透视,不讲究对称,采用高水平线,用很清晰的轮廓分割空间,呈现出色彩鲜明而同一的平面,而浮士绘是日本版画的典型代表,对高更的影响很大,它是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民间版画。“浮士”一词源于佛教用语,15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以后则意谓妓院、歌舞妓等所有享乐的世界。取材多为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日常景象,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和文

化背景经。当时的日本人对浮士绘不太重视,作品大量流失海外,影响了莫奈、凡?高、高更、马奈等一批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画有很强的装饰性,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装饰,怎样理解装饰性呢?首先,装饰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造型艺术而且是人类的行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礼仪化、规范化、是一种普遍化的人类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而所谓的装饰性,实际上就是人装饰意志和人的装饰行为的属性所导致的装饰品格,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装饰形式和美的风格。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生活使他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情感,而这种模糊的情感在简单、基本的原始生活中具体化了,这最终反映在他的画上,大面积颜色的平铺,强烈刺激的装饰效果,“既不是矫揉造作的虚饰,更不是以炫耀财富和满足好奇为目的的玩赏,而是为自己创造的、直接渗透到自己衣食住行之中的艺术”。高更绘画作品的装饰性体现在他绘画作品的图案性,因受到浮士绘的影响,绘画中色彩的搭配和平面化的效果都使高更的画有很强的图案性和装饰性,而日本的浮士绘本身就是一种装饰的产物。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方式或一种艺术手段,它可以最终导致装饰艺术的完成,也可以存在于绘画、雕刻、戏剧等中作为装饰性而存在。而绘画中的二维世界则有更强的装饰意味,高更的绘画就是这二维世界中奇异的明珠。高更所发展的塔希提绘画,在造型空间探索上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一致性。艺术家的想象中充满了多种不同的概念,有视觉的和象造型的表达方式。因此,《敬神节》在某些方面便成了

传统的风景画,是在深度明显地缩短中构成的。画中的人物,表明了使他入迷的从古埃及到当代波利尼西亚的各种非西方的影响。那个“神”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他很注重主题的神秘性和当地人对神的虔诚,但他全神贯注的是曲线线条组成的红色、蓝色和黄色形状产生的神秘感受。那种线条爬满了画面。《塔希提少女》描绘的是这个岛上劳动妇女生活的一个场景。画面中心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这种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画上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大面积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使土著人民在强烈的阳光下晒成的棕赭色皮肤,与鲜艳的裙子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高更把这里的热带原始园林简化,然而强化了气氛。这幅画上的异国情调,浓郁的自然景物,没有透视感,没有色彩的层次,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它的装饰性带来了一种粗犷的部落生活气息。海岛上的浓郁色彩和土人活与性格,确实给高更的画面带来了特殊的风采。这里的一幅《我们朝拜马利亚》就是他在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一画前的构思性作品。那些在野外采摘水果的塔希提妇女,常在那里举行神秘的祈神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左边的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很鲜艳的红色塔帕裙,类似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的半裸妇女,是来自爪哇寺院的带状浮雕。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原始的

神性。背景的色彩是那样斑驳绚丽,一切都没有透视感,色彩、形体都是平面的和富有装饰性的。1896年,高更又完成了一幅《芳香的土地》,构图与他的另一幅《手捧芒果的女人》差不多。热带植物的变形描绘,一群穿衣裳和半裸着上身相间隔的女人形象伫立在一片果林中间,还有几个蹲在地上吃着果子的小孩。这里的形象更趋于平面化,也没有精确的比例关系,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偶然臆想,一种渴望了解和深究这种土著人生活的臆想。所以这两幅画从构图到形象,都富有装饰性趣味。1888年“布列塔尼的猪倌”这幅画里用的是勾黑边的色彩平涂,这些平涂面是彼此对立的,为的是不依靠中间调子而表现出空间感。有些色彩画得很随便,不能反映现实:林子是紫色、橙黄和红色,山是紫褐色,石头是粉蓝色,房子是白色和蓝色,猪是黄色,放猪的孩子穿的是蓝色和紫色的衣服。但是,这幅画的整体在形和色上是统一的。这种独立的自主性更凸现出了它的装饰性。这幅画给人以一种神秘舞蹈的印象,蜿蜒的线条几乎盘绕在整个画面上,色彩已越出轮廓界限,就像无数溪流那样随处泛滥开来。蓝色、紫色、黄色和玫瑰色接连不断地自下而上地交替着,实际上也真使人看来就是一种回旋,而不是一个整体。这个回旋依靠神像的形状而取得了装饰性的统一。高更的一生,永远徘徊在逃避与追求间。逃避现代文明的窒息,追求自然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替文明本身找到了避难所。他的画作充满了音乐般动人的节奏感和优雅的装饰意味。他不受任何外力的阻挠,哪怕是病魔缠

身、饥寒交迫,也不能阻止他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这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我们不能只是死学那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把那些知识学以至于起来,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以上就是我对中西方美术作品以及风格的一些粗浅见解。我对美术知识认识还很有限,对画家及其他们作品的评价可能有点片面和不足。鉴赏国内外画家的作品时,不再人云亦云,能够提到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名画和大师们有一定的了解,这或许就是学习跨文化交流后最大的收获吧。

参考文献:①沈叔羊.谈中国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②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③郎承文.中国画构图大全[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④王伯敏:《黄宾虹话语录》,选自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B版,第119页。⑤【民国】叶九如选辑:《三希堂画谱大观》,《草虫花卉-石谱》,中国书店出版社,1995年lO月版,第3页。⑥【明】恽向:《道生论画山水》,选自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769页。⑦【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0页。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 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 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 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 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 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7.Influence of Greek Myths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化 8.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关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 敏感度的调查 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Tourist Materials 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中的跨文化培训 11.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12. On Tour Commentary Translation---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 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交际 1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atrical Tricks to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由于各国的文化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表层的语言、礼仪,还是中层次的建筑、饮食、礼仪或者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价值观、思维等等。这就决定我们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会遇到障碍和冲突,如何能有效地跨文化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存在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文化差异层面的有 1.价值取向.2.思维模式.3.社会规范;另外也取决于沟通双方是否有培养文化差异的意识。 具体来说,可以用文化维度这个概念对跨文化进行分析,它主要有以下5个维度: 第一维度,个人身份的认同,具体来说就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两大类。个人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有:1.关键单位是个人。个人主义文化重视个人自由。2.对物体空间和隐私有更高的要求。3.沟通倾向于直接、明确和个人化。4.商业看作是一种竞争性的交易。集体主义的特征有 1.关键的单位是集体。个人的行动和决策的起点是群体。2.空间和私隐都没有关系重要。3.沟通时直觉式的、复杂的和根据印象进行的。4.商业是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认为促成结果的是关系而不是合同。以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例,美国文化是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色彩。 第二维度,权威指数,指国家或社会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高权距离文化和低权距离文化。高权文化往往会导致沟通受到各种限制,因为高权力距离文化倾向于具有严格的层级权力文化结构,下级往上沟通会严重受阻,著名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描述的就是在高权距离文化的影响下,组织对外国工作者的排斥。相反,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的组织中,有权力和没权力的人之间的距离更短,沟通可以向上进行叶可以向下进行,更倾向于扁平化、和更民主的层级结构。低权力距离文化正趋于发展的趋势。 第三维度,性别角色权利。具体来说就性别角色在事业、控制和权力的控制程度。 第四维度,对时间的态度,这侧重于区分对目标的长期投入或短期投入。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喜欢把经商比喻为“打猎”,日本则把经商比喻为“种植水稻”。这可以看出,美国侧重于短期投入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日本则侧重于长期的投资来获取长线的发展。 第五维度,对不确定性的指数。不确定性指数高的国家对含蓄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接受和容忍程度高,具体体现在法律发条的伸展度等地方。不确定性指数低的国家,对事物的要求高度精确,喜好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法律。 在现实交流中,这五个维度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交叉混合,这也和文化的一体性和交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的来说,我们常遇到跨文化沟通障碍有以下几种: 1.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这种障碍原因在于,在与人沟通时,习惯性的从自我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体系作标准来看待他人的行为。这种障碍通常会造成漠不关心距离,例如对沟通对方的要求(如特殊的节假日不工作)不加理睬;回避距离,例如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礼仪而回避与沟通对方的交流;蔑视距离,例如因不了解对方的宗教生活而对他的行为就行无理干预与批评。 2.文化霸权主义。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沟通双方的地位往往不平等。处于

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_凤娇

2013年 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14 作者简介:凤 娇(1983-),女,安徽宿州人,讲师,从事语言学方向研究。 一、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的融入是英语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其在英语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这种意识更加彻底的融入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1.跨文化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目前,英语在学生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热心关注的重点学科。因此,英语教育业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跨文化意识能够使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更加明显更加彻底的发挥出来,这种作用一旦得以发挥,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育界在英语方面的工作负担,实现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2.跨文化意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总是心存一种好奇心理。因此,一旦接触英语,就会联系到外国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等,这种好奇心理能够通过跨文化意识来满足。这种好奇心理在本质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去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了解世界,了解其他国家。学习热情高涨,必然促进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提升,使之更为熟练的运用英语,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3.跨文化意识能够适时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是促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强大动力。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内在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能够切实提升英语的实用性,使学生通过英语语言的组织及表达,较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累较多沟通交流技巧,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4.跨文化意识能够更好的契合社会发展要求。英语教育需要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既包括英语语感能力、英语交流能力,还包括英语文化修为,这些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育的密切联系 高水平的英语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寻求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跨文化意识的及时融入又直接影响着学校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不能孤立的看待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而应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认真体会领悟二者的内在联系,将跨文化意识更为紧密地融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提升英语教育事业的层次和高度。 1.融入跨文化意识是确保学校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 复杂的过程,更涉及学校、教师、学生、设施购置等方方面面细致的工作。当然,在知识爆发的社会里,提高英语教育质量更应当注重将跨文化意识有机的融合进去。因此,跨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英语教育的命脉,为英语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融入跨文化意识使英语的实用性得以真正实现,保证了教育工作效率,促使英语教育各方面各项环节的工作目标及时顺利的落实。 2.实现高水平英语教育工作是融入跨文化意识的根本目标。优质的英语教育水平关系着教育界、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更关系着英语教育工作效果的及时实现。因此,质量好水平高的英语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根本目标就是确保英语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英语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切实融入跨文化意识,散发英语学科的魅力,促进英语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育的密切联系。跨文化意识是保障英语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机元素,英语教育工作预期效果的实现得益于跨文化意识的积极参与。因此,二者的内在关系就在于,通过跨文化意识的有机融入,使英语教育工作的各个目标实现受益,使其各个环节都如期落实,确保教育效果的实现。同时,高水平的英语教育也将促使跨文化意识更加深刻的运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拓展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使其更为全面的发展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育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英语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困境 虽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英语教育在跨文化意识的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1.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融入。 2.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差,影响教学效果。 4.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影响跨文化意识的植入。 四、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针对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融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认清现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融入做出应有的努力。 1.让学生懂得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明确英语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英语跨文化意识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理解并消除学生对英 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凤 娇 (江苏省南京市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学科,这种工具作用的实现往往通过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来支撑。因此,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方面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影响了英语教育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然后深刻剖析了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育的密切联系,介绍了目前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方面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突破困境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够提升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必要性;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139-02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性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东方市第三小学符将娇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外活动作为实现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侧重于语音、词汇、语法的传授和机械的句型练习,往往忽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小学生只能记忆单词,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但不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跨文化交际”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1.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比差异,激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啊?”“忙吗?”“吃了吗?” 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 / Hi /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2)巧设悬念,激起探究。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巧妙设疑,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促使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努力把跨文化交际融入课堂。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会极大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为此做好准备,也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 (1)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文化特性。(2)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2)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香水的味道到身体散发出的体味,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文化意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环境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中,文化是核心的部分。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 涉外秘书往往会与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来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一、概述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二、跨文化沟通的研究内容 跨文化沟通研究主要有三个内容:其一是沟通;其二是文化及其对沟通的影响;其三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沟通:沟通是复杂的过程,给出它的唯一定义是困难的。对沟通的定义基本 上可分为两派,一派将沟通描述为一个人有意地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另一派定义为某一个体发出刺激物以调整其他个体的行为的过程。这两种意义都假定发出信息者是有意的。另有人认为,即使发出信息者是无意识的,信息也可能影响对方,从而构成沟通。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就将沟通定义为人们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还有一种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沟通,认为沟通是与一切有意义的情境相关的过程。萨姆瓦等人对沟通的定义是:一种双边的、影

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向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渠 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意向所指的信息接受者感受到信息的传递,赋予信息以意义,并受其 影响做出反应。 2.文化及其对沟通的影响:文化是复杂的人类生活现象,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是宠杂多样,据说有数百种。对于文化,大致可以这样来把握:人类的非本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为文化。有人把文化分为三类,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可称作对文化的形态学意义的描述,但对文化的实际分类要复杂得多。文化的最本质的方面表现为它是活动、行为,人们有时注意人类活动和行为的凝结物,也还是为了把握活动、行为本身。例如房屋,为什么中国的房子讲究平面扩展,有龙的文饰,中国人赋予它什意义,等等。文化定义的广泛性,使人在思想上准确把握它有一定困难。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赋义方法、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空观念、社会角色的认定、宇宙观、财富观等,都属文化范畴。如果将文化的基本点放在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上,也可以从人的活动和行为过程的角度把握文化,大致包括人们感知事物的方式、对信息和事物赋予意义的方式、确定注意对象的方式、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实施目的计划的方式、反思与评估行为后果的方式。在《跨文化沟通》一书中,萨姆瓦等提出了6项把握文化的参照点,即世界观、行为取向、时间取向、人性取向、自我感知、社会组织。这6项参照点对于把较空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很有意义。文化对沟通有重大影响,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沟通的8个要素中,渠道属沟通的物理工具,文化对其作用不大,其他各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在编码、赋予信息以意义、解码,以及是否可以发出、接受、

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cently, we have already studi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eak to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ay first talk about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broad concept which has broad application: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nations or countries and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 groups, occupations, social classes or educational levels; it may also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one country.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three form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ows out of tremendous cha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y ,immigration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advance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cultural migration, als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word popul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ncrea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wide 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is tearing down national boundar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s a result,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 is indispensible and need for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lea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come essential in our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 First of all, we can increase our cultural awareness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such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imply,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an be viewed a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ther’s valu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outlooks. Second, It can reduc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adaption to global and domestic workplace diversity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so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a good communication only knowing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Therefor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from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19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9 No.5 2006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6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林莉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文章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从几个方面 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出增设文化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6)-0086-03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资本、商品、服务、信息以及人才开始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扩张。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民主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极大提高,有可能在本质上趋同,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和特点已经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奔腾在各国、各民族的血液中,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则永远会是多元的。人类要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也必须保持文化上的多样性。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现实。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而人的质量又直接与教育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己成为共识。 1 有关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维素质构成的能力综合体,是国际意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结合。 国际意识要求人们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看待一切。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交流,共同发展。具备国际意识才能走向世界。 交流能力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语言能力。按Chomsky的语言能力概念,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 语篇能力。要能够合理地将语言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和书面语篇。 策略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来处理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所导致的交际困难与问题。 文化创造力不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求能够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还要求具有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模式相融合的能力。它体现为多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应对各种纷繁复杂文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林莉(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也就使得跨文化沟通交流显得愈加的重要。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思想的传递。跨文化沟通与一般的沟通有所不同,其关键就是沟通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沟通方式、过程、结果的差异。因此,误解、猜忌、迷惑甚至敌意等一系列问题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经常出现。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各个国家、各种企业、各种组织不可回避的一件大事。借助跨文化沟通, 可以实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相互信任, 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 寻求共性, 找到文化由此达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与一般的沟通相比, 跨文化沟通难度更大。沟通不当, 轻则造成沟通无效, 闹笑话重则造成误解或关系恶化。沟通得当的话, 则会促进交流,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更成功地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 我们不仅应该知道“说什么” , 也应该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一个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者,不仅要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里有全面地了解。 这种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压力,并不单单表现在国际商贸

交流中,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急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 在我国,高校跨地域招生、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仅以2009年为例。在我国1900万的在校大学生里,就有近500万的大学生是跨地域求学。而这仅仅是较小范围的跨文化沟通。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外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师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最新的研究思想保持接触,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此外,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适应当代经济环境,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为当代高校调整教学课程设臵、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虽然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与国际接轨,各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双语教学的科目也在不断加。各高校还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外知名高校互派教师学生,进行多种学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