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用分析归纳法认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实践活动对分类法进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分类法运用的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教学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什么你能迅速找到你需要的物品?

图书馆里有五花八门的书为什么你能很快找到你需要的书?【思考】请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

请你列举几个生活中应用分类的例子。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一)分类的定义及其目的

1.定义: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2.目的: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发现规律,从而方便查找及应用。

(二)分类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1.交叉分类法:是一种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例1:

【练习】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例2:

单质 氧化物 纯净物 酸 物质 化合物 碱 混合物 盐

注意:在此可补充讲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概念。(为讲离子反应做铺垫。)

【练习】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O 2、Cu 、H 2SO 4、Ba(OH)2、KNO 3、CO 2、空气、含镁60%的MgO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钾盐 K 2SO 4 K 2CO 3 碳酸盐 硫酸盐 H 2SO 4

H 2SO 3 二元酸

一元酸 HNO 3 无氧酸 HCl 含氧酸

【课堂小结】

分类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有两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随堂检测】

1.请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属于哪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1)铁在氧气中燃烧

(2)铁跟稀盐酸反应

(3)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煅烧

(4)盐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2.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能有多种标准

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

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

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3.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混合物

4.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找出这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①NaCl KCl KClO3BaCl2

②CaO MgO K2O Na2CO3

③Cl2H2I2Fe

④H3PO4HNO3HCl H2SO4

⑤空气N2H2O CuSO4·H2O

⑥Cu Au Pt Na

5. 下列关于Na2CO3的分类叙述错误的是:()

A、Na2CO3俗称纯碱,故它属于碱类

B、Na2CO3属于钠盐

C、Na2CO3属于碳酸盐

D、Na2CO3属于含氧酸盐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含义及分类;

(2)胶体的特征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实验法认识胶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过程:

阅读P25—P26有关内容,并思考:

1、什么是分散系?有哪几部分组成?

2、分散系可以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

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2、分类

(1)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分:

(2)分散剂是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

溶液

分散系胶体悬浊液(固+水)

浊液

乳浊液(油+水)

3、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3)胶体的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可分为:

气溶胶:烟、云、雾等。

胶体液溶胶: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等。

常见的胶体有:

淀粉溶液、豆浆、牛奶、果冻、血液、烟、云、雾、墨汁、碳素墨水、肥皂水、Al(OH)3胶体、Fe(OH)3胶体等。

(4)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①点燃酒精灯,将25mL蒸馏水水加热至沸腾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

色,立即停止加热,胶体制成。

FeCl3+3H2O(沸水)== Fe(OH)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胶体粒子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从与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随堂检测】

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 D. 乳浊液

2.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A.豆浆B.食盐水C.牛奶D.碘酒

3.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4.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观察外观B.丁达尔效应C.加热

5.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 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 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

C. 一束平行光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参加反应的物质主要是酸、碱、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探究活动】

指出下列物质的类别,它们能否导电?请填写下表。

石墨、Cu、硫酸溶液、NaCl固体、NaCl溶液、无水酒精、酒精溶液、蔗糖固体、KOH固体、KOH溶液。

物质石

Cu

NaCl

固体

NaCl

溶液

KOH

固体

KOH

溶液

硫酸

溶液

类别非

盐溶

液,

混合

液,

碱溶

液,

混合

液,

混合

能否导电能能不能能不

不能能能

【小结】

①铜是金属单质,能导电;石墨是非金属单质,也能导电。

②硫酸是酸、KOH是碱、NaCl是盐。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③NaCl固体、KOH固体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但它们熔化下也能导电。

④蔗糖、酒精是有机物,在水溶液中不导电。

【分析】

像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物质这样,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如蔗糖、酒精等。

电解质的类型:酸、碱、盐和水等都属于电解质

【思考】铜片、石墨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SO3的水溶液能导电,它是电解质吗?

【分析】铜片、石墨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SO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不是SO3自身电离出离子,所以也不是电解质。

SO3+ H2O=H2SO4

【小结】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对象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

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④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⑤非金属氧化物(除水外)、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练习】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4④H2O ⑤HCl 水溶液⑥碳酸氢钠⑦铁⑧氢氧化钙⑨Na2O ⑩CO2

【答案】①②③④⑥⑧⑨

【思考】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分析】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以氯化钠溶于水为例(见书P30图所示),说明电离原理。

【分析】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离子和带负电荷的Cl-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构成晶体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NaCl晶体不能导电。

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与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进一步分析】

将氯化钠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这一过程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了简便起见,水合离子仍用离子符号表示。

氯化钠的电离过程可表示为NaCl=Na+ + Cl-

这样的式子我们称为电离方程式。

【探究】

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H2SO4、HNO3

2、根据它们的电离方程式,我们对酸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案:1、HCl=H+ + Cl-;

H2SO4=2H+ + SO42-

HNO3=H+ + NO3-

2、HCl、H2SO4、HNO3都能电离出H+,即酸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探究】

请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我们对碱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案: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NaOH、KOH、Ba(OH)2都能电离出阴离子OH-。因此,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练习】

请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我们对盐的本质有什么新认识?

答案: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NH4Cl=NH4+ + Cl-

Na2SO4、KNO3、NH4Cl电离出来的是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因此,电离时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归纳】

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学会了判断电解质,研究了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原理,懂得了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我们了解了酸、碱、盐在水中导电的本质,并对它们下了定义。

【练习】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2)氯化铁

(3)硫酸铝(4)氢氧化钡

【练习】课本P33 习题1、2、3、4、8、11

【课下实践活动】

自学P110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并编成顺口溜,与同学交流。

第二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让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下列物质中:H2SO4HCl NaOH

HNO3 Cu(OH)2AgCl

Na2CO3 乙醇H2O

Fe CO2石墨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离子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

【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

1.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现象:无明显变化

结论:该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BaCl2溶液。

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结论:该反应发生化学变化,白色沉淀为BaSO4

BaCl2 + Na2SO4 = 2NaCl+ BaSO4↓

【思考】试从电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析】电离方程式:

Na2SO4 === 2 Na++SO42-

BaCl2 ===Ba2++2Cl-

BaCl2和Na2SO4混合时,Na+和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与SO42-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离子方程式

其反应实质:Ba2++SO42- ==BaSO4↓

【思考】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呢?

以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为例。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 = BaSO4↓+2NaCl

(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写成化学式。Ba2++2Cl-+2Na++SO42-=== BaSO4↓+2Na++2Cl-

(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 BaSO4↓

(4)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总结】步骤:写、改、删、查

【注意】哪些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及难溶的物质呢?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要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加强记忆

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

强酸:如HCl、HNO3、H2SO4等。

强碱:如NaOH、KOH、Ba(OH)2等。

可溶性盐:如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及其它可溶性盐。

2.难溶的物质

难溶性碱:如Mg(OH)2、Cu(OH)2、Fe(OH)3等。

难溶性盐:如BaSO4、AgCl、CaCO3、BaCO3等。

【练习】

请写出硝酸银溶液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

写AgNO3+HCl = AgCl↓+HNO3

改Ag++NO3-+H++Cl-=AgCl↓+H++NO3-

删Ag++ Cl- === AgCl↓

【探究实验】探究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向盛有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观察现象。现象:无明显现象发生

离子方程式:H+ + OH- = H2O

结论: 发生了中和反应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HCl+KOH ==KCl+H2O

(2)H2SO4+2NaOH==Na2SO4+2H2O

(3)H2SO4+2KOH== K2SO4+2H2O

【问题】对于上述方程式,我们发现了什么?

化学方程式不同,但都可用相同的离子方程式表示。

为什么呢?

【分析】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生成了水。

说明离子方程式和一般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不同。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1)揭示了反应的实质。

(2)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3)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

1. Ca2+ + CO32- = CaCO3↓

表示可溶性的钙盐和可溶性碳酸盐的反应,

如CaCl2 + Na2CO3 = CaCO3↓+2NaCl

2. Cu2+ + 2OH- = Cu(OH)2↓

表示可溶性的铜盐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反应,

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习了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练习】

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1)稀盐酸与Ba(OH)2溶液反应;

是H+ + OH- === H2O

(2)澄清的石灰水与CO2反应;

是Ca2++2OH-+CO2===CaCO3↓+ H2O

(3)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不是因为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

【探究】

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请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

【课后作业】

P34 5、6、1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初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

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用化合价升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

【展示】

学习目标:

1、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能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默看课本35页第一自然段

注意: (1)划出重点语句。

(2)1分钟后比谁最先能说出CuO与C的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还

原反应的物质。

一、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

对C: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CuO + C == 2Cu + CO2

对CuO失氧,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思考】这个反应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学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标出课本35页中间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并默读最后一自然段。

注意找出:

(1)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的是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的是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2)2分钟后比谁能说的最准确。

1、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H +1;O -2;C +2、+4

Fe +2、+3;Cu +2.

Zn +2;Ca +2;Na +1.

2、从元素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

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

+2 0 高温0 +4

2CuO + C = 2Cu + CO2

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检测】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并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Zn + 2HCl = ZnCl2 + H2↑

NaOH + HCl = NaCl + H2O

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

【学习指导三】:请同学们认真默看课本36页最后两自然段至37页第一自然段。

注意:

(1)比较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电子得失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4分钟后比谁最先能分清化合价升高时,______电子(填“得”或“失”),发生了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反之呢?【以Na与CI2反应生成NaCl为例】

3、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观点认识(本质)

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也叫被氧化

0 0 +1—1

2Na+Cl2==2NaCl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也叫被还原

化合价升降的原因:电子的得失

从电子偏移角度分析:HCl的形成过程

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0 0 +1—1

H2+Cl2==2 HCl

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降的原因:电子的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指导四】:请同学们认真默看课本37页最后一自然段。

注意: (1)找出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2分钟后比谁最先能说出下列问题:

氧化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电子的物质,反应本身被。

还原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电子的物质,反应本身被。

讨论:先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再分析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Na + Cl2= 2NaCl

注意记忆口诀: 升、失、氧化叫还原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叫还原剂

分析下列反应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Fe + CuSO4 = FeSO4 + Cu

2、Zn + 2HCl = ZnCl2 + H2↑

学会比较,学会总结

1. 得氧和失氧的反应只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部份。

2. 化合价发生改变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

3. 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失电子(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还原剂得电子(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氧化剂

(本质)(特征)(变化)(反应物)作业:

(1)39页第9题中的(1)、(2)题。

(2)39页第10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氧化剂、还原剂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⒉会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三、四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用时4分钟,看谁的学习效果好。

⒈氧化剂、还原剂的化合价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⒉氧化剂具有_________性,还原剂具有_________性?(填“氧化”“还原”)

检测一:

先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再分析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Fe + CuSO4 = FeSO4+ Cu

由此得到: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被氧化

氧化剂、氧化产物都具有氧化性;还原剂、还原产物都具有还原性。

结论: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

即:氧化(还原)剂之性大于其产物。

检测二:

⒈标出下列反应各元素的化合价

⒉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CuO + H2 == Cu + H2O

检测三:

请同学们做课本第42页第2、3题,时间4分钟,看谁做得又好又快。

+Vc

2题中Fe3+ Fe 2 +

3题中反应:

S+2KNO3+3C=K2S+N2 ↑+3CO2↑

【学习指导二】

1、请同学们仔细辨析:教材36页钠与氯气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2、注意箭头的含义和电子总数的表示方法

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表示法:先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再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再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

失1×4e-,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2 0 0 +4

2CuO + C == 2Cu + CO2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A)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B.1∶4C.3∶4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 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 O(g)△CO(g)+H 2 (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 2 O+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 、CaCO 3 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 2=CO 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 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吸热 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 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 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 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 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 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 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 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B、洁净的食盐水 C、冰、水混合物 D、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A、碱:Na2CO3 酸: H2SO4 盐: NaHCO3 碱性氧化物: SiO2 酸性氧化物: CO2 B、碱:NaOH 酸: HCl 盐: NaCl 碱性氧化物: Na2O 酸性氧化物: CO C、碱:NaOH 酸: CH3COOH 盐: CaF2 碱性氧化物: SO3 酸性氧化物: SO2 D、碱:KOH 酸: HNO3 盐: CaCO3 碱性氧化物: CaO 酸性氧化物: SO3 5.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 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7.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A、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B、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Cl C、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Cl D、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8.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金属单质 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稀有气体 酸性氧化物 纯净物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酸 无机物碱 盐 有机物(缺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胶体浊液 粒子大小<1nm (1-100)nm >100nm 能否过滤能能不能 主要特征均匀、透明、稳定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没有有没有 举例NaCl、蔗糖溶液Fe(OH)3胶体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H2+O2=H2O B、分解反应(AB=A+B)KCIO3△KCI+O2↑ C、置换反应(A+BC=AC+B)CuO+H2=Cu+H2O ↓+2NaCI )CaCI2+Na2CO3=CaCO3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锦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反应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201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能量守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C.氢氧化钞!晶体与氯化钱固体反应是吸热的 D.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i一的H100niL6mol-LS0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4. (2013重庆八中期中)42度下,要想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乂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适量浓HSO B.硫酸钾固体42 D?硝酸钾溶液C.酷酸钠固体 5?有一新型燃料电池,是用两根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X极通入CH4,向Y极通入02,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CH4的X极是负极,通入02的Y极是正极 B.放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减小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完全反应时有1.0 mol电子转移 D.放电时,通入屮烷一极附近的pH升高 6.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9 /I 2第二章单元检测高中化学必修 Win jo■悔軼 H" O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3-不可拆、HSO4-要拆开。

3、H++ OH-= H2O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 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CO32-、HCO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NH4+、Al3+、Fe3+、Mg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