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页的优势特点

合页的优势特点

合页的优势特点
合页的优势特点

中国顶级液压缓冲阻尼合页,飞机合页,柜门合页,烟斗铰,三节

阻尼滑轨。质量保证,价格优惠!顶级液压、缓冲合页合页系列产

品说明:1适用于橱柜、壁柜及衣柜卫浴柜 2最大开门角度为180

度 3可选择三种安装方法 4门可选用板厚:14-24毫米之间 5通

过10万次寿命检试。液压、缓冲合页-柜门关闭-轻柔且顺滑

olidun杰出的液压、缓冲技术,其中新的缓冲专利技术:它依靠一种全新的技术来适应门的关闭速度。即使用力来关的门也会轻柔关闭、保证运动的完美、柔静。装配缓冲合页使柜子更高档,减低冲击力,形成关闭时的舒适效果,更保证了即使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也

无需进行保养。特别采用拆装合页系列:铰臂到底座的安装免工具与普通合页相比节省60%的安装时间。

其一,做工精细:无划痕及变形,表面处理较好,通过72小时盐雾

测试,防生锈能力较强,达到国际标准;

其二,性能稳定:开合连接处由六根超强弹簧钢片合力完成,液压

缸通过10万次开合测试,使用寿命超长;

其三,创意设计:杯与身都有加面盖,这样既整洁美观,而且油污

不会浸泡螺丝,有效的保护及容易清洁;

其四,结构改良:去掉了中弯与大弯加黑垫的传统做法,让调试更

快,让外观更雅,让螺丝上得紧更牢固;

其五,实用高雅:实用于14mm至21mm柜体侧板,专业技术,欧

洲风格,时尚个性化的外观,突显您的尊贵和品

位。

安装合页有讲究,要注意的6大要点有:

(1)安装前,应核对合页与门窗框、扇是否匹配。

(2)检查合页槽与合页高、宽、厚是否匹配。

(3)应检查合页与其连接的螺钉、紧固件是否配套。

(4)铰链的连接方式应与框、扇的材质相匹配,如钢框木门所用的合页,与钢框连接的一侧为焊接,与木门扇连接的一侧则为木螺钉固定。

(5)在合页的两片页板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辨别哪一页板应与扇相连,哪一项页板应与门窗框相连,与轴三段相连的一侧应与框固定,与轴两段相连的一侧应与框固定。

(6)安装时,应保证同一扇上的合页的轴在同一铅垂线上,以免门窗扇弹翘。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 势或落后得益(theadvantageofBackwardness)。一大批发展中国家, 在现代化进程的赶超目标制定中,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往往是“后发 优势”。后发优势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在这个世界存有 近半个世纪,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 去认真研究它,认识它,理解它。从近半个世纪现代化的实践中看到,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 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理论,否则便会导致沉重代价的付出。本文 便是基于此点,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根据,来对后发优势理论 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学术界与相关方面的关注。 一 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 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 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 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作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 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 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 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 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 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 来者具备了在很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 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技术进步与中国贸易发展【作者】仇怡/吴建军 【复印期号】200707 【正文】 一、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反而带来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和巨额资本,采取赶超工业化国家发展战略,从而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快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利用这种技术差距,通过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渠道来增强本国的自主创新的术型后发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后发优势是由Gerschenkron1962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接受发达国家先进学习和模仿比自主技术开发更为重要。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模仿和引进发达国国家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1] 125。后发优势一般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一直是其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基础。随着发展经济学在国际经济势越来越为落后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促进技术进步,落后国家通过技术学习种先进技术,并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就是展经济的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通过各种渠道、形式和手段,大面积、快速度地吸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20多年的时间和60多亿美元,引进消化了40多个国家在50多年时间里花费2000多亿美元所取得的研究后发利益。日本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技术和经济就得到迅速发展,不但节约了上千亿美元,而且大大缩短了引进技术是一个正在进入工业化阶段的落后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落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研费用和时间,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本国的工业化。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将推动一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试图分析落后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找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途径。 二、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国家的研发(R&D)活动以及对他国扩散技术的吸收。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散。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的限制,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不太突出。因而通过吸引外资、对外外先进技术,有利于节省本国的研发支出,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发展中学习与模仿,通过研究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可以很好地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改新技术。目前,落后国家利用技术扩散从先进国家获得科学技术正成为他们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对国外收是落后国家后发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使生产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引起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取超额利润而从事创新,一部分企业为分享这种利益而进行模仿,另一部分企业为生存而进行适应即更大创新以及由它引起的模仿和适应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目前,衡量一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是研发与开发(R&产总值的比例(R&D/GDP)。一国的研发投入是其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直接途径。当前世界上,研达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在世界研发投入总额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OECD的相关统计资球R&D支出的80%左右,而且OECD国家的R&D活动又相对集中在G—7国家(即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拿大),其中又以美国为世界研发投入之首,其2003年的R&D投入就占了所有OECD国家R&D总投入的43. 2. 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指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它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技术扩散能促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一国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技术在扩部性,即“外溢效应”。它一般表现为: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人力资本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创新需要投入的研发经费越来越多,且风险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寻求其他的技术扩散途径来发展本国的科技,如直接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吸引外资来引进技术等。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 后发优势 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容。(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小凯教授商榷》) 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后发劣势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小凯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 郭熙保1 罗 知 2 [内容摘要]本文从资本后发优势的内涵入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后发 优势的存在性,并从经济政策、制度、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治和经济的 稳定以及人力资本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本后发优势从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条 件。同时,本文对资本后发优势持否定观点的“卢卡斯之谜”作了相应评论。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卢卡斯之谜 作者简介:郭熙保(1954—),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罗 知(1983—),女,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博士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后发优势与资本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该定义包含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相对性。没有先进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后进国家,从而就不存在后发优势,因此,后发优势是相对的,是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在讨论后发优势问题时,必须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2)客观性。后发优势是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只要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就有后发优势存在,它不能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3)潜在性。后发优势是一种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要把后发优势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4)递减性。后发优势产生于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潜力就越大。随着后进国家的追赶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后发优势的潜 力就会变小。当后进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时,后发优势就消失了。 [1]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其中资本的后发优势产生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认为,发达国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追赶型超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批 准号:06AJL 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张沛霖 PEILIN ZHANG 2013111841 摘要:国际政治风云的背后涌动着的是发展的洪流。中国持续了30余年的改革,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后发优势”,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隐藏着“后发劣势”。另外,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已经直接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面前,中国经济的挑战不是来自名义GDP的赶超,而是实实在在的结构、体制和能力的挑战。中国已处于发展转型时期,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后发优势”,防范“后发劣势”通过改革完善社会制度,促进经济创新,利用高增长的机会加快增长机制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中国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走上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创新发展 一、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解释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以直接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取得发展成就,甚至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模仿有两种形式:一是模仿制度,二是模仿技术,发展经济。通常,由于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先发国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来自于其落后本身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该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如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直接模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在短暂的时间取得巨大的成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后发劣势”的意思是: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很多隐患,甚至使长期发展变得不可能。在经济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顺势而为的市场过程,而后发国家要赶超,就会造成种种扭曲,从而带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政治上,发达国家先发达是建立在良好制度基础上的,落后国家由于片面模仿技术,虽然能在经济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保证,从而产生隐患,破坏社会发展,甚至将片面的“后发优势”成果吞没。比如苏联从斯大林开始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采用强制手段,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相抗衡的冷战一级。但是长期高度集权的落后制度最终使苏联解体,“后发劣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我国对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认识上的缺陷 (一)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1、“官本位”政治依然严重

警惕!后发优势正在消失,后发劣势日益显现!精编版

警惕!后发优势正在消失,后发劣势日益显现! 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后发优势,往往是指落后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滞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制度模仿和技术及管理经验引进的方式来发展,避免了很多弯路和成本,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历史上18、19世纪的英法关系也是如此,南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走过类似的道路。类似的后发优势,在企业层面也是普遍存在。后发展的企业,可以瞄准优势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和制度学习,能够迅速成长,这样的企业成长故事,在中国比比皆是。 那么,放眼当前世界格局和企业的竞争,为何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后发优势就开始逐步减弱,直至失效,发展的困难愈发加大,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甚至导致后发劣势的出现呢?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制度变革,而制度变革的背后,是路径依赖下的基因重塑难题。具体来讲,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制度不健全下的全面模仿带来了巨大成功,进而导致逐步失去制度变革的动力,因为过去就是这样成功的,这是人性中的本然,未来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变革慢慢变得更加难以处理,此时往往采用抱怨的方式,而不是深刻的反思,后发优势已经大幅度减弱。其次是由于内部已经形成诸多利益集团,任何变革都会触动利益的再分配,人人知晓改革是出路,但是与自身利益的取舍相比,改革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进而一方面大谈改革,不断出台新的办法和制度,希望能够见效;另一方面,利益割据导致决策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人性中得过且过和浪漫幻想情节开始抬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不断上演,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观点得到认同,后发劣势已经显现。最后,随着深层次剖析的不断演化,由于关乎到每个人的命运,有识之士的争论和反思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基因变革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此时,要面对的问题多多,困难多多,后发劣势已经基本形成,悲观论调跃然纸上,评论家开始发力,别有用心者更是叫嚣,殊不知,人类的经验证明,没有痛彻心扉的经历,是无法涅槃和重生的,而此时也正是基因重塑的最佳时机,当今的中国如此,地方城市和企业,很多恰好处于如此契机。 那么,基因重塑从何处入手呢? 首先是基因认知。认识到只有从底层进行调整,才能重塑优势,而基因有正向遗传和反向遗传两种,那么那些是好的基因,要进行充分的继承,哪些是反向遗传的坏基因要认真剖析,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找到自身问题调整的切入点,才能制定变革方案。其次是制度变革,一谈到制度,往往有些人就会紧张,想到政治制度,其实不然。制度变革首先是问题认知理论和方法的变革,需要用复杂系统观和象形思维来调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是是基因重塑的核心环节,而其中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和考核机制是主要内容。最后是趋势研判下的顶层规划设计。基于对自身清醒认识的前提,需要认真研究未来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模仿无法超越别人,只有顺应大的发展趋势下,利用外力和内在的改革动力,才能突围,这是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那么,对于中国整个国家而言,需要冷静剖析自身的基因底层问题,而良性价值观缺失、舆论导向失控和后发劣势显现是核心问题,要先从上述核心问题的决策、沟通和考核机制变革入手,再逐步将制度变革切入经济和社会领域。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的缺失是无法接受的,世界变得复杂无比,需要对中国智库和学者提出新的要求和引导,尤其是思考问题方法论的创新突破,才能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发展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xx工业发展 一、后发优势的有关理论和重要意义 后发优势等同于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组织,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组织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后发优势是由后发组织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组织没有,后发组织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优势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成本低,风险小。第二,后发优势是潜在的。第三,后发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二、xx工业园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哪里 (一)发展阶段上 xx市xx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位于xx市东部,是xx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及10个重点工业布局点之一,总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虽然xx市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但是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 一是xx工业园区发展晚。与相对成熟的成都市一、二圈层工业集中发展区而言,xx工业园区起步较晚,与先进地区如高新区等科技产业园区相比,差距相当大。 二是xx工业园区发展缓。受地域交通、地区财政支撑、

政策优惠、产业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园区发展较迟缓。 三是xx工业园区处于提档升级阶段。在建园之初项目引进上没有强调集约、集群发展,对产业入园门槛低,使得早期产业发展不均衡,进一步影响园区规模化、产业高端化发展速度。目前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家(竣工投产企业??家,在建企业??家),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已初步形成了“三集群一基地”的产业格局。 (二)经济总量上 园区2011年完成引进到位省外内资31.68亿元、外商投资到位1000万美元、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亿元,税收完成约1250万元,园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经济总量上,呈现总量小,稳定增长的态势。虽然园区在经济总量税收完成上有一定的成效,但相对发达地区来讲,工业投资额度小,投资速度慢,规上企业实现产值较小,税收贡献仍不能完成满足园区建设成本,因此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园区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三)重大项目上 园区现有四川省、成都市认定的重大项目8个,大部分重大项目主要以投资额超过亿元为认定标准,相比发达地区,标准偏低,且重大项目数量少,尤其是高新技术项目极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解读

解读林毅夫、杨小凯后发优势、劣势之“ 争” - - 重要而非精彩的“ 论战” ——解读林毅夫、杨小凯后发优势、劣势之“ 争” ◎大诗 林毅夫先生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一文(以下简称“ 林文” , 是林先生 2002年 6月 12日在北大演讲时所用的一篇稿子。它也是对杨小凯先生在天则研究 所的一篇发言稿《后发劣势,共和与自由》(以下简称“ 杨文” ,以及杰弗里 ·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一文(以下简称《宪》文的一个直接回应。从“ 真理越辩越明” 的精神出发,林文对杨文、《宪》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在明确表示不赞成这些看法之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林毅夫、杨小凯两位先生都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健者,林文作为二者的正面“ 交锋” , 引起了学界和经济学爱好者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誉为“ 高手的角力” 。笔者也怀着浓厚的兴趣,拜读了林文及相关文本,但结果却颇感失望。在笔者看来,林文并未构成对杨文或《宪》文的有效反驳, 充其量只能算是正式交锋之前的一个前奏。林文的有效成分, 基本上还是 林毅夫先生对自己一贯所持观点的一个复述, 其赖以支撑的绝大多数理论基础, 在杨文、《宪》文产生之前的语境中业已存在。换言之,在时间上,林文虽在杨文、《宪》文之后,但在逻辑上,林文反而回到了杨文、《宪》文之前。 虽然是演讲稿,但林文有其明确的针对对象,显然是有备而来。从文本的有效性角度看 , 林文在逻辑上基本保持了一致性, 不存在形式上的明显错误, 但在科学方法论上有失于严谨之处, 不排除导致误读的可能。而林文包含的有效观点是否成立, 笔者不敢断言, 因为在一些地方, 其依托的部分理论基础在学术上存在争议; 而在另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_郭熙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4日/第008版 书品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 武汉大学郭熙保 1962年,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赶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后发优势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快速实现技术进步 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推动工业化的特殊有利条件,它是与后发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优势。这是一种潜在优势,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造条件,特别是通过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引进、模仿、学习,才能使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由于这方面的案例不多,抑或因为对这些案例研究不够,人们对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新近出版的《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技术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书,在分析中国技术进步,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技术差距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技术进步,并试图说明究竟哪些因素是缩小技术差距、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 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变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后发国家能否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理论上看,由于技术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外溢效应,落后国家会努力通过技术外溢渠道,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逐渐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而实现后发优势。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三次后发国家凸显后发优势,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赶超。第一次是产业革命后,美国吸收英国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利用42年(1871—1913)时间,实现对英、德的技术赶超,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在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基础上,用37年(1955—1992)时间实现对美国的技术追超,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效仿日本技术创新模式,迅速实现对日本的技术追赶,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中国是第4个成功案例 中国能否通过技术进步,逐步赶超技术领先国家,最终实现后发优势?书中提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技术基础均较为薄弱。经过30余年发展,特别是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国内高新技术,中国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技术进步使中国的后发优势明显。1990—201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规模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购买力平价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过美国。 尽管中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技术领先国家,但在整体层面上与之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技术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未来中国可以继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国内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真正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断言,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已经成为并将进一步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第4个成功案例。 自主创新缩小差距 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看,主要有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并非相互排斥,后发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做法显示,一般是先引进吸收,后自主创新。此外,与技术领先国家差距较小的国家,一般以自主创新为主,辅以引进吸收;差距较大的国家则反之。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0907974.html,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作者:刘依娜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8年第08期 摘要:后发优势理论最初是用于解释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现象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 成为了一套用于指导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赶超先进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理论工具。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的回顾、梳理和总结,发现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实现赶超的关键在于对技术和制度的学习,并且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制度学习 一、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 1.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 后发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1962)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俄国、德国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后发现,各国工业化起点可能不同,但是经济水平越落后,其增长速度反而越快,他将这种反差优势确定为“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之后列维(Levy M.J.,1966)指出了后 发国存在五大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三大后发劣势,而且互相制约。纳尔逊和菲尔普斯(Nelson P.R.& Phelps E.S.,1966)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模型化,他们认为技术差距值越大,后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两者呈正比例的线性关系,而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但会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而减慢,最终保持一个“均衡技术差距”。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 M.,1989)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越低,其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前提是后发国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后发国通过教育等途径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不同质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日本学者南进亮(1992)以日本工业化历程为背景提出了“后进利益论”,他认为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利用,70年代后,随着技术和经济等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后发优势 也逐渐消失了。 2.后发优势理论的深化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学者们更多的转向了对后发优势的达成和利用的研究上,如伯利兹和克鲁格曼(E.Brezis & P.Krugman,1993)在总结后发国成功发展经验后,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提出了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rogging)模型,即后发国可以直接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在某些产业实施技术创新和超越,从而能进入国际市场与先进国家竞争。弗里曼(Freeman C.,1996)认为后发国如果长期内没有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做好制度变革的准备,就会丧失后发优势的机会窗口。马佐莱尼和纳尔逊(Mazzoleni R.&Nelson R.R.,2007)研究认为人才流动、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后发优势的获得有积极的作用,而各种制度特别是公共

自我分析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我的优势和劣势 1、我的竞争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又比如说你很漂亮,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2、我的竞争劣势 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二、我面对的机会和威胁 1、我的机会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 2、我的威胁

杨小凯论后发优势

[转帖]杨小凯论后发优势 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 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后发劣势。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英国是靠宪政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富强起来的,而法国经济在19世纪前却因专制制度和政府任意侵犯财产而落后。我们可以推断,在20世纪前,靠国有企业,专制制度和中央计划绝不可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但是苏联1930年代却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日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是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有趣的是,洋务运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坚持官办企业的制度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香港和台湾的劳力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新工业化模式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却相当成功。很多乡镇企业也是相当于洋务运动中的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这种极落后的制度,在今天却被很多人说成是“制度创新”。从俄国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后起者的诅咒”。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个发展过程是个典型的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的过程。成套设备的进口是技术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政府垄断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业,电信业,并用模仿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也是中国的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的最重要弊病并不是国营企业效率低,而是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在这种制度下,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另几个中国的后发劣势的例子是电子商务,股市和期货市场。大家已看到了国有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不可能成功。但却相信电子商务中国有后发优势。我却相信电子商务方面中国也有后发劣势。只要看看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是国有公司或官商合办,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中国50年代也自认在电子工业中有后发优势,结果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成了历史笑话。当年在电子工业方面与中国差不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实实学资本主义制度成了

相关文档